《廿二史劄记》·卷十 宋齐梁陈书并南史
南史仿陈寿三国志体例 宋书武帝本纪所载晋帝进爵禅位诏策,无虑十余篇,南史只存九锡一策、登极告天策,其余皆删。此盖仿陈寿魏志旧式也。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赐曹操魏公爵,封十郡、加九锡,既有策文。二十年,进操爵为王,裴注中有献帝诏二道。及禅位曹丕时,袁宏汉纪有诏一道,裴注中又有手诏三道,而寿志一概不载,仅存九锡策一道、禅位策一道。
南史删节宋书,亦只存九锡、禅位二策,固知仿寿志例也。 南北史子孙附传之例
传一人而其子孙皆附传内,此史记世家例也。至列传则各因其人之可传而传之,自不必及其后裔,间有父子祖孙各可传者,则牵连书之。
如前汉书之于楚元王(裔孙向、歆)、周勃(子亚夫)、李广(孙陵)、张汤(子安世,孙延寿)、金日磾(子安上)、疏广(兄子受)、萧望之(子育、咸、由)、翟方进(子宣义)、韦贤(子玄成)。 后汉书之于来歙(曾孙历)、邓禹(子训,孙骘)、寇恂(曾孙荣)、耿弇(弟国,子秉、夔)、窦融(弟固,曾孙宪,玄孙章)、马援(子廖、防)、伏湛(子隆)、梁统(子竦,曾孙商,玄孙冀)、桓荣(子郁,孙焉,曾孙鸾,玄孙典、彬)、班彪(子固)、班超(子勇)、杨震(子秉,孙赐,曾孙彪,玄孙修)、荀淑(子爽,孙悦)、陈实(子纪)。
三国志之于袁绍(子谭、尚)、公孙度(子康,孙渊)、曹真(子爽)、荀彧(子恽,孙甝)、钟繇(子毓)、王朗(子肃)、杜畿(子恕、预)、胡质(子威)、诸葛亮(子乔、瞻)、张昭(子承、休)、步骘(子阐)、吕范(子据)、朱桓(子异)、陆逊(子抗)、陆凯(弟允)。
代不过十余人。
然后汉书班彪与固为一传,班超与勇又为一传,一家父子尚各为传。三国志诸葛瑾与诸葛恪,父子也,而亦各为传。
其以子孙附祖父传之例,沈约宋书已开其端。
然如萧思话、萧惠开;徐羡之、徐湛之;谢弘微、谢庄;王宏、王僧达;范泰、范奕;王昙首、王僧绰;颜延之、颜峻,皆父子也。
檀道济、檀韶、檀只;谢晦、谢瞻,皆兄弟也。
犹各自为传,则以其事当各见,故不牵混,使阅者一览了如也。
若一人立传,而其子孙兄弟宗族,不论有官无官、有事无事,一概附入,竟似代人作家谱,则自魏收始。
收谓“中原丧乱,谱牒遗逸,是以具书支派。”然当时杨愔、陆操等已谓其“过于繁碎。”
乃南北史仿之而更有甚者。魏书一传数十人,尚只是元魏一朝之人。南北史则并其子孙仕于列朝者,俱附此一人之后。遂使一传之中,南朝则有仕于宋者,又有仕于齐、梁及陈者;北朝则有仕于魏者,又有仕于齐、周、隋者。每阅一传,即当检阅数朝之事,转觉眉目不清。
且史虽分南北,而南北又分各朝,今既以子孙附祖父,则魏史内又有齐、周、隋之人,成何魏史乎?宋史内又有齐、梁、陈之人,成何宋史乎?
又如褚渊、王俭为萧齐开国文臣之首,而渊附于宋代褚裕之传内,俭附于宋代王昙首传内,遂觉萧齐少此二人,刘宋又多此二人,此究是作史者之弄巧成拙!其后宋子京修唐书,反奉以为成例而踵行之,其意以为简括,而不知究非史法也。
案南北史仿魏书子孙附传之例,亦稍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