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正文·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题
(―)佛教之于中国(夷夏之辨)
《魏书》一一四《释老志》略云-
"诸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曰桑门,亦声相近,总谓之槽,皆胡言也。其为沙门者,初修十诫,曰沙弥,而终于二百五十,则具足成大僑。妇人道者曰比丘尼,其诚至于五百,皆以口为本,随事增数,在于防心,摄身,正口。心去贪、忿.痴,身除杀、淫、盗,口断妄杂诸非正言,总谓之十善道。能具此,谓之三业洧静。"
所谓"律度",即戒律。释迦牟尼为一贵族,佛教戒律可谓为贵族的民主宪法。"和居"表示为一个教会团体。这个团体有自己的律度,因而具有独立的性质。佛教的移植中国,可视为一个以宪法结合的外国(夷)贵族集团,插人到中国(华)社会中来。
胡汉分别不在种族而在文化。说它是"外国",是因为最初在文化上,僧侣实为一个天竺化的集团或阶级。从姓氏上说,竺、支等姓本来代表天竺、大月氏集团。如晋时天竺僧竺昙无兰,汉末大月氏僧支谦。而中国人出家为僧,也改姓竺,或改姓支。如晋时的竺道潜,本琅邪人,为晋大将军王敦之弟。竺法壹,俗姓陆,出于吴郡陆氏。支遁为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这是改姓外国姓或胡姓。既然从其文化,姓其姓氏,也便可以外国人、胡人目之。
僧徒姓释,始自道安。(释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人)。在姓释的懵徒中原无外国人。晋时如释道慈,豫章人。释僧釵,魏都长乐人。他是释道安的弟子,从师父之姓。释薏远,俗姓燹,雁门楼烦人,释慧持,为释慧远之弟,兄弟二人俱师事释道安,从其姓。释道恒,蓝田人,师事鸠摩罗什。鸡摩罗什一作句摩罗誉婆,天竺人。释僧肇,京兆人,亦师事鸠摩罗什。总之,"释"姓为道安所创.非外国姓、胡姓,而只具有宗教的意义。这也可以说是夷夏之防的一个表现。但自道安以后,并非中国僧徒都姓释,姓释的僧徒中也有外人。
说它有贵族性,是因为佛教团体享有种种特权,—如社会上的大贵族。北方寺院有僧衹户为之种田输粟,有佛图户《寺户)担负各种杂役。(见《魏书,释老志》方僧尼也有白徒、养女。(见《南史》七〇《循吏传,郭祖深传》)僧徒所享受的特权,最重要的是不服兵役,其次才是逃避课税。
僧侣本身也有上下、高低、贵贱之分。佛教如念"南无阿弥陀佛"之类,自易为下级贫民所接受。然有玄理之处,则待士人去研究。下级僧侣多为贫民,名僧则多为有文化的髙等社会阶级的人物。说它具有贵族性,是指上层享有特权的髙谈玄理的高级僧侣而言。
僧侣或沙门不拜俗。一不拜父母,二不拜皇帝、王者、官长。前者为社会问题,后者为政治问题。不拜父母不合中国的习俗,唐华严宗圭峰大师宗密故疏《盂兰盆经》以闸扬行孝之义,缓和矛盾。不拜王者则使僧徒集团的外国色彩、独立色彩更浓。僧徒为遵守释迦牟尼的教条,不拜王者,在中国社会中是很难行得通的。但沙门却不屈服。《资治通签》一二九宋孝武帝大明六年有云-"初,晋庾冰议使沙门敬王者,桓玄复述其议,并不果行。至是,上使有司奏曰:'傷、法枝派,名、墨条分,至于崇亲严上,厥猷靡爽。唯浮图为教,反经提传,拘文蔽道,在末弥扇。夫佛以谦单自牧,忠虔为道,宁有屈膝四辈(佛、菩萨、园、声闻)而简礼二亲,稽類香腊而直体万乘者哉I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本当尽虔,礼敬之容,依其本俗。'九月戊寅,制沙门致敬人主。及废帝即位,复旧。"(参《宋书》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