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2025锦囊
广告x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正文·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北瑰的汉化政策,应当说是一贯的政策,非孝文帝所特创。不然,鲜卑部酋便在北方呆不下去,便须返回塞外。只是前期的汉化带有不自觉性,被迫性。

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赍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接受汉人士族文化之上。即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以此来巩固北魏的统治.并进而并吞南朝。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是在迁都洛阳以后推行的。孝文帝迁都洛阳有政治的和经济的双重目的。政治上正如孝文帝所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餽书》一九中《任城王云传》附子《澄传》》之所以要迁都洛阳,光宅中原,是因为崤函为帝宅,河洛为王里,是文治之地。要汉化,便须离开平城用武之地,把朝廷搬到洛阳去。此外,如拓绂澄所云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要"制御华夏,辑平九服".也以搬到洛阳去为好。(亦见《澄传》》经济上,孝文帝看中了洛阳可以通漕运。《魏书》五三《李冲传》有云-"高祖自?还京,泛舟洪池,乃从容渭冲曰。朕欲从此通渠干洛,南伐之日,何容不从此人洛,从洛人河,从河人汴,从汴人淸,以至于准?下船而战,犹出户而斗,此乃军国之大计。今沟渠若须二万人以下,六十有成者,宜以渐修之。'―同书七九《成淹传》云:

"髙袓幸徐州,敕淹与阁龙驹等主舟楫.将泛洒人河,搠淹还洛。军次瑱潘,淹以黄河峻急,虑有倾危,乃上疏陈谏。高祖敕淹曰:'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而黄河峻急,人皆难涉,我因有此行,必须乘流,所以幵百姓之心。'',

据此可知孝文帝认为洛阳能通四方之运,都洛是关系到军国大计的问题。然而,这个的要实现,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