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正文·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
阶级转变的关系
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要求集权于皇帝一身。至于如何集权,则视时代的不同而各有其方式。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在一个系统或一个机构中,名实不符;在不同系统之间,此一系统的权力为旁一系统所侵夺。这是一个通则,非仅止是南朝如此。不然,皇帝便很难把大权都抓到自己手上。这个问题是容易理解的,如果各个部门、各个地方、各个官吏都有实权,名实相符,互不相妨,那皇帝还能有权?
六朝到刘裕为皇帝,阶级巳起变化,楚子代替世族做了皇帝。但九品中正制度还存在,贵族、髙门谁都不想伊职位低的官吏,九品中正制度多少还能起到保证他们做髙官的作用。皇帝也不可能把他们从高级职位上都驱逐出去,无论哪个皇帝,还需要他们的支持。于是皇帝便从机构上想办法。国家机构在古代,是保证君主专制的工具,如何设置,如何利用,权力都操于皇帝。
―般说在南朝,高门仍做大官,寒族做小官。君主为与贵族争权,在同一个系统中,把重权寄给原系微不足道的小官。这种小官既为重权所寄,渐次变成真宰相大臣。例如中书舍人,《南史》七七《恩倖传》序云-"至如中书所司,掌在机务。在晋中朝,常为重寄。于时舍人之任,位居九品。江左置通亊郎,管司诏诰。其后郎还为侍郎,而舍人亦称通事。元帝用琅邪刘超,以谨慎居职。宋文世,秋当、周赳并出寒门。孝武以来,士庶杂选,如东海鲍照以才学知名,又用备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