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一·本纪第一
- 卷二·本纪第二
- 卷三·本纪第三
- 卷四·本纪第四
- 卷五·本纪第五
- 卷六·本纪第六
- 卷七·本纪第七
- 卷八·本纪第八
- 卷九·本纪第九
- 卷十·本纪第十
-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
-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
-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
-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
-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
-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
-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
-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
-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
-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
- 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
- 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
- 卷二十七·表第一
- 卷二十八·表第二
- 卷二十九·表第三
- 卷三十·表第四
- 卷三十一·表第五
- 卷三十二·表第六
- 卷三十三·表第七
- 卷三十四·志第一
- 卷三十五·志第二
- 卷三十六·志第三
- 卷三十七·志第四
- 卷三十八·志第五
- 卷三十九·志第六
- 卷四十·志第七
- 卷四十一·志第八
- 卷四十二·志第九
- 卷四十三·志第十
- 卷四十四·志第十一
- 卷四十五·志第十二
- 卷四十六·志第十三
- 卷四十七·志第十四
- 卷四十八·志第十五
- 卷四十九·志第十六
- 卷五十·志第十七
- 卷五十一·志第十八
- 卷五十二·志第十九
- 卷五十三·志第二十
- 卷五十四·志第二十一
- 卷五十五·志第二十二
- 卷五十六·志第二十三
- 卷五十七·志第二十四
- 卷五十八·志第二十五
- 卷五十九·志第二十六
- 卷六十·志第二十七
- 卷六十一·志第二十八
- 卷六十二·志第二十九
- 卷六十三·志第三十
- 卷六十四·志第三十一
- 卷六十五·志第三十二
- 卷六十六·志第三十三
- 卷六十七·志第三十四
- 卷六十八·志第三十五
- 卷六十九·志第三十六
- 卷七十·志第三十七
- 卷七十一·志第三十八
- 卷七十二·志第三十九
- 卷七十三·志第四十
- 卷七十四·志第四十一
- 卷七十五·志第四十二
- 卷七十六·志第四十三
- 卷七十七·志第四十四
- 卷七十八·志第四十五
- 卷七十九·志第四十六
- 卷八十·志第四十七
- 卷八十一·志第四十八
- 卷八十二·志第四十九
- 卷八十三·志第五十
- 卷八十四·志第五十一
- 卷八十五·志第五十二
- 卷八十六·志第五十三
- 卷八十七·志第五十四
- 卷八十八·志第五十五
- 卷八十九·志第五十六
- 卷九十·志第五十七
- 卷九十一·志第五十八
- 卷九十二·志第五十九
- 卷九十三·志第六十
- 卷九十四·志第六十一
- 卷九十五·志第六十二
- 卷九十六·志第六十三
- 卷九十七·志第六十四
- 卷九十八·志第六十五
- 卷九十九·志第六十六
- 卷一百·志第六十七
- 卷一百一·志第六十八
- 卷一百二·志第六十九
- 卷一百三·志第七十
- 卷一百四·列传第一
- 卷一百五·列传第二
- 卷一百六·列传第三
- 卷一百七·列传第四
- 卷一百八·列传第五
- 卷一百九·列传第六
- 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七
- 卷一百十一·列传第八
- 卷一百十二·列传第九
- 卷一百十三·列传第十
-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十一
- 卷一百十五·列传第十二
- 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十三
- 卷一百十七·列传第十四
-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十五
- 卷一百十九·列传第十六
-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十七
-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十八
-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九
-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二十
-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二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二十二
-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二十三
-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二十
- 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二十五
- 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二十六
-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二十七
-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二十八
-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九
-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三十
-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三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三十二
- 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三十三
- 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三十四
- 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三十五
- 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三十六
- 卷一百四十·列传第三十七
- 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三十八
- 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九
- 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四十
- 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四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四十二
- 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四十三
- 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 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五
- 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四十六
- 卷一百五十·列传第四十七
- 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四十八
- 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九
- 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五十
- 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五十一
- 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五十二
- 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三
- 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五十四
- 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五十五
-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五十六
-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五十七
- 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五十八
- 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九
- 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六十
- 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六十一
- 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六十二
- 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六十三
- 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四
- 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五
- 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六十六
- 卷一百七十·列传第六十七
- 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六十八
- 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六十九
-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七十
-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七十一
- 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七十二
-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七十三
- 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四
- 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七十五
- 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七十六
- 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七十七
- 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七十八
- 卷一百八十二·传第七十九
- 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八十
- 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八十一
- 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八十二
- 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八十三
- 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八十四
- 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八十五
- 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八十六
- 卷一百九十·列传第八十七
- 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八十八
- 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八十九
- 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九十
- 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一
-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九十二
- 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九十三
- 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九十四
- 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五
- 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九十六
- 卷二百·列传第九十七
- 卷二百一·列传第九十八
- 卷二百二·列传第九十九
- 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
- 卷二百四·列传第一百一
- 卷二百五·列传第一百二
- 卷二百六·列传第一百三
- 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四
- 卷二百八·列传第一百五
- 卷二百九·列传第一百六
- 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七
- 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一百八
- 卷二百十二·列传第一百九
- 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
- 卷二百十四·列传第一百十一
- 卷二百十五·列传第一百十一
- 卷二百十六·列传第一百十二
- 卷二百十七·列传第一百十三
- 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十四
- 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十五
- 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十六
- 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十七
- 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八
- 卷二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十九
- 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
- 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 卷二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 卷二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 卷二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 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 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 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 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 卷二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 卷二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 卷二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 卷二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 卷二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 卷二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 卷二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 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 卷二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 卷二百四十二·列传一百三十九
- 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
- 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 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 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 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 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 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 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 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 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 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
- 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一
- 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 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 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共0条书签
A-
17
A+
《新元史》·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
吕思诚 武祺 成遵 贾鲁
吕思诚,字仲实,平定人。父允,佥汉中道廉访司事。母冯氏梦见神人,及寤,思诚生,有光照室,人异之。
长从萧奭学,擢泰定元年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未赴,丁内艰。改景州蓚县尹,差民户为三等,均其徭役,刻孔子象,令社学编祀之。春行田,树畜勤敏者,赏以农器。印文簿畀社长,秀月报县,不孝弟、不事生业者,悉书之,罚输作。胥吏豪猾者,窜名职田户,思诚悉革之。
天历初,军兴,豫贷钞于富民造兵器,事先集,而民不扰。天旱,道士持青蛇曰:“卢师谷小青龙也。祷之雨。”思诚杀蛇,笞道士,即日雨。
擢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俄迁编修。文宗在奎章阁,敕取国史阅之,院长不敢言,思诚独跪阁下,争曰:“国史纪当代人君善恶,天子无阅之者。”事遂寝。累擢国子监丞、司业。
拜监察御史,与斡玉伦徒等劾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变乱朝政,疏留中不下。思诚纳印绶殿前,遂出佥广西廉访司事。巡行郡县,土官于元帅恃势陵人,恐事觉,遣其子迓思诚于道。思诚缚至县,痛惩之,一道震肃。移浙西道,达识帖睦迩为南台御史大夫,与江浙省臣有隙,嗾思诚劾之。思诚曰:“吾为天子耳目,非台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