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宋書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州郡二 南豫州 豫州 江州 青州 冀州 司州
南豫州刺史,晉江左胡寇強盛,豫部殲覆,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約始自譙城退還壽春。成帝咸和四年,僑立豫州,庾亮為刺史,治蕪湖。咸康四年,毛寶為刺史,治邾城。六年,荊州刺史庾翼鎮武昌,領豫州。八年,庾懌為刺史,又鎮蕪湖。穆帝永和元年,刺史趙胤鎮牛渚。二年,刺史謝尚鎮蕪湖;四年,進壽春;九年,尚又鎮歷陽;十一年,進馬頭。升平元年,刺史謝奕戍譙。哀帝隆和元年,刺史袁真自譙退守壽春。簡文咸安元年,刺〔史桓熙戍歷陽。孝武寧康元年,刺〕史桓沖戍姑孰。〔一〕太元十年,刺史朱序戍馬頭。十二年,刺史桓石虔戍歷陽。安帝義熙二年,刺史劉毅戍姑孰。宋武帝欲開拓河南,綏定豫土,〔二〕九年,割揚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悉屬豫州,豫基址因此而立。十三年,刺史劉義慶鎮壽陽。永初三年〔三〕,分淮東為南豫州,治歷陽;淮西為豫州。〔四〕文帝元嘉七年〔合二豫州為一,十六年又分,二十二年又合,孝武大明三年〕又分。〔五〕五年,割揚州之淮南、宣城又屬焉。徙治姑孰。明帝泰始二年又合,而以淮南、宣城還揚州。九月又分,還治歷陽。三年五月,又合。四年,以揚州之淮南、宣城為南豫州,治宣城,〔六〕五年罷。時自淮以西,悉沒寇矣。七年,復分歷陽、淮陰、南譙、南兗州之臨江立南豫州。泰豫元年,以南汝陰度屬豫州,豫州之廬江度屬南豫州。按淮東自永初至于大明,便為南豫,雖乍有離合,而分立居多。爰自泰始甫失淮西,復於淮東分立兩豫。今南豫以淮東為境,不復於此更列二州,覽者按此以淮東為境,推尋便自得泰始兩豫分域也。徐志領郡十三,縣六十一。戶三萬七千六百二,口二十一萬九千五百。今領郡十九,〔七〕縣九十一。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歷陽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分淮南立,屬揚州,安帝割屬豫州。永初郡國唯有歷陽、烏江、龍亢三縣,何、徐又有酇、雍丘二縣。今領縣五。戶三千一百五十六,口一萬九千四百七十。
歷陽令,漢舊縣,屬九江。
烏江令,二漢無,晉書有烏江,太康地志屬淮南。
龍亢令,漢舊名,屬沛郡,晉太康地志屬譙。江左流寓立。
雍丘令,漢舊名,屬陳留。流寓立,先屬秦郡,〔八〕文帝元嘉八年度。
酇令,漢屬沛,晉太康地志屬譙。流寓立,文帝元嘉八年度。
南譙太守,譙郡別見。晉孝武太元中,於淮南僑立郡縣,後割地成實土。太康地志、永初郡國又有酇縣,〔九〕何、徐無。今領縣六。戶四千四百三十二,口二萬二千三百五十八。去州水五百四十,陸一百七十。去京都水七百,陸五百。
山桑令,前漢屬沛,後漢屬汝南,晉太康地志屬譙。
譙令,漢屬沛,晉太康地志屬譙。
銍令,漢屬沛,晉太康地志屬譙。
扶陽令,前漢屬沛,後漢、晉太康地志並無。
蘄令。別見。
城父令,前漢屬沛,後漢屬汝南,晉太康地志屬譙。
廬江太守,漢文帝十六年,〔一0〕分淮南國立。光武建武十三年,又省六安國以併焉。領縣三。戶一千九百九,口一萬一千九百九十七。去州水二千七百二十,陸四百七十。去京都水一千一百,陸六百三十一。
灊令,漢舊縣。
舒令,漢舊縣。
始新令,永初郡國、何並無,徐有始新左縣,明帝泰始三年立。
南汝陰太守,汝陰郡別見。江左立。領縣五。戶二千七百一,口一萬九千五百八十五。去州陸三百。去京都水一千,陸五百三十。
汝陰令,別見。所治即二漢、晉合肥縣,後省。
慎令,漢屬汝南,太康地志屬汝陰。
宋令。別見。
陽夏令,前漢屬淮陽,後漢屬陳。晉太康地志陳令屬梁,無復此縣。又晉地志,惠帝永康中復立。永初郡國、何並屬南梁,徐志屬此。
安陽令,別見。永初郡國、何並屬南梁,徐屬此。
南梁太守,梁郡別見。晉孝武太元中,僑立於淮南,安帝始有淮南故地,屬徐州。武帝永初二年,還南豫,孝武大明六年廢屬西豫,改名淮南,八年復舊。永初郡國又有虞、陽夏、安豐三縣,〔一一〕並別見。何、徐無安豐,又有義昌而並無寧陵縣。今領縣九。戶六千二百一十二,口四萬二千七百五十四。去州水一千八百,陸五百。去京都水一千七百,陸七百。
睢陽令,漢舊名。孝武大明六年,改名壽春,八年復舊。前廢帝永光有義寧、寧昌二縣併睢陽。所治即二漢、晉壽春縣,後省。
蒙令。別見。
虞令,漢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