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宋史》·胡松年传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年时孤苦贫寒,母亲织布卖钱,供养他上学。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政和二年(1112),以上舍生任官,担任淮州教授。政和八年,赐对便殿,徽宗因他像貌雄伟,改任他为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任殿试参详官,以沈晦为第一名,徽宗大喜说:“我很早就听说了沈晦的名字,今天才得到他。”升迁胡松年为中书舍人。
当时正从事收复燕云地区,胡松年多次上奏说边恤一开,即有许多不能言说的事情发生,不符合当政者意思,被罢提举太平观。建炎年间,秘密上奏论述中原利害,召到朝廷,出知平江府。尚未入境,贪吏解下官印隐藏起来,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张榜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加徽猷阁待制。上奏论述防卫长江的利害:一是说立国没有藩篱之固,二是派遣将领不能首尾相援,三是说不能进攻敌人技能的短处。
朝廷召胡松年为中书舍人。他论述武昌、九江、建昌、京口、吴江、钱塘、明、越等地应各屯驻水军士兵三千人以为防备。唐恪被朝廷追复为观文殿学士,胡松年上奏说“:靖康之祸,何..轻率少谋,应该成为罪魁祸首。去年秦桧返朝,极力称赞唐恪抗义守正,于是被褒扬追赠,已经引起公论不满。现在唐恪的儿子唐琢自己陈述其父亲因为迎请二帝的计谋没有得到实现,饮药而死。此事大义凛然,可以比美古人。应该诏令有关机构详细考查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不致虚假,以表示激劝。”
朝廷任命他为给事中。恰逢朝廷选拔将帅,胡松年上奏说:“富贵的人容易行善,贫贱的人难以成功,关键在于上面的人怎样认识提拔。希望陛下亲出慰问部队,就在军队中搜罗挑选,必然会有可以使用的人才。”又上奏:“恢复中原,必须从山东开始,山东归附,必须从登、莱、密州开始,不只是因为三郡民俗忠义,还因为有通、泰飞船往来的便利。”被任兼侍讲。
王伦出使金朝回来,说金朝想再派重臣前来计议讲和事宜,以胡松年任工部尚书作为韩肖胄的副手,充任大金奉表通问使。当时使命久不通,人们都人心疑虑,胡松年毅然前往。到达汴京,刘豫命令他们以臣子之礼相见,韩肖胄没有回答,胡松年说:“圣主万寿无疆。”刘豫问“:圣主意图何在?”胡松年回答“:圣主的意图,必恢复故疆而后已。”出使回来,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岳飞收复襄、汉,命令胡松年筹划守御事宜。胡松年上奏:“乞令岳飞班师,慢慢观察刘豫动向,如果刘豫置而不问,那么居心叵测,应当饬令将士谨严边疆守备。”又陈述战舰有四利:一是伸张朝廷深入的军势,二是巩固山东想要归顺的民心,三是震慑强敌,使其不敢窥视江、浙,四是牵制刘豫使其无暇经营襄、汉。
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首先上奏八事:建立规模以奠定中兴基业,振作纲纪以遵从朝廷权势,驾驭将帅使他们有所畏惧,抚慰士卒使他们知道努力,收回予夺之权柄,明察毁誉的言论,不要因小遗弃人才,不要因虚文而废弃实效。又推荐张敌万“:以前在淮南诱敌深入,敌军步骑四集,全部陷于泥淖之中,无人得以逃脱,金军至今依然胆寒。请求任命他统率兵马,这样才能使朝外名将渐多,不至于仅仅依赖三四位将领。”
间谍报告刘豫在登、莱、海、密州修造战船,在淮阳、顺昌屯积粮草,打算依恃金朝入侵边疆。议论者认为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各当一面,可保不发生意外。胡松年上奏“:三人名声地位不相统属,紧急时必然不能相互救援。况且海道阔远,苏、秀、明、越等州最是要冲之处,请求挑选精兵万人,命一大臣前驻建康,亲自督促韩世忠、刘光世守卫采石、马家渡,以伸张两军势力,并以兵五千人屯驻明州、平江,控制江海。如果无人可以派遣,我愿意急驰赶赴那里以应付紧急。”诏令派遣胡松年前往江上,同诸将会议进讨之策,并观察敌情。皇上决意亲征,于是到平江,任命胡松年权知参知政事,专门负责修治战舰,张浚专门负责修造兵器。胡松年说:“议论既定,力行才能收到实效,如果今天行,明天止,徒增纷扰而没有益处。”
不久因病提举洞霄宫,居住在阳羡,虽然居闲但不忘国事,多次上书论说和籴科敛、防秋利害,皇上都嘉奖采纳。绍兴十六年(1146),病重,招呼儿子说:“生老病死,在所难免。”于是就枕,鼾声如雷,一会儿后去世,人们都说他没有死。时年六十岁。
胡松年平生不喜欢积敛财产,每次任官按例要赐予金帛,胡松年因军事耗费巨大,一无所求,有人劝他告诉朝廷,他说“:不请则已,告诉朝廷就成了沽名钓誉。”喜欢宾客,俸禄不足以供费,有人请他为子孙着想节省用度。胡松年说:“贤能但多财,就会有损志节,况且俸禄,是皇上用来赡养老臣的。”自任官后直到执政,所推荐代替自己的,都是当时的名人,所推荐的全部出于至公,即使是权贵也不能让他改变。
当秦桧当权时,天下认识与不认识的,都以疑忌置于死地。因此士大夫无不曲意阿附以求得自保。胡松年独自鄙视他,到死时没有给秦桧写一封书信,世人以此赞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