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第二部分·(五)散势
[原文]
散势法鸷鸟①;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②。意失威势③,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势。
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注释]
①鸷鸟:一种猛离。《孙子》中有鸷鸟之声,至于毁折者,节也。
②夫散势者,心虚志溢:虚怀若谷就能包容一切,踌躇满志就能决断一切,所以要好好发挥这种势。
③意失威势:志意一旦衰微就会丧失优势。
[译文]
(在战争中)发展各部分的威力,要效法鸷鸟。分散自己的实力,要在一定思想原则的指导下,实施时,必须按着一定的空间顺序活动。威武严正,实力充实,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操作,这样各部势力就能得到发展。达到这一目标,就能心胸广博,包容一切,意志力就会充溢丰沛。
如果意志力不强,势威衰弱,精神不专,那么就会把话说漏,引起对方疑心而导致时局变化。
因此要善于观察人的志向和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揣度关系,谋划事体,持方圆规矩之理,合乎变化法则,求得事情的尽美,没有关联和空间,则无法发展各部势力以用之,欲发展各部势力需得循序而行,而一旦行动起来,各部势力也就发展了,其作用也可以发挥。
如此说来,善于发现对方漏洞的人,必须修炼自己的五气,观察对方的虚实,行动时才能达到分散使用力量的效果。行动起来,才能本着我方意图,并确知对方的计谋(而不败)。
所谓控制势力.是决定胜败的大事。威势溃败,往往是不能凝神观察所致。
[解析]
鬼谷子在本篇指出了善于用人,统御各种势力的问题。
鬼谷子说:散势,即要发挥各部分的威力而严正实力要充实,要有意志力,能控制一切。
汉光武帝刘秀是一个谋略过人的开国君主。他能够在西汉未年的乱世之中,打败群雄,力挽狂澜,奠定东汉王朝的基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知人善任。
昆阳之战之后,刘秀率领军队进入河北,命祭遵为军市令,负责纠察军纪,祭军执法非常认真,全军上下,无论职位大小,有违法的必受惩罚。一次刘秀宠信的一位贴身侍者触犯了军法,论律该斩。祭遵毫不顾及刘秀的情面,根据律条,处死了那位违法者。刘秀听到此讯后,十分生气,命令把祭遵抓起治罪。这时主簿(典领文书的官职)陈副劝阻说:“您不是常想整顿军队的纪律吗?现在祭遵执法不询私情,就是保证军令贯彻执行。”刘秀见他说的有道理,不仅赦免了祭遵,而且还把这位铁面无私的执法官升为刺奸将军。为了表示对祭遵严明执法的支持,刘秀告诫其它将领说:“你们要防备祭遵呀!我的贴身侍卫犯法他都敢杀掉,对你们他是不会讲私情的,”不久,刘秀再拜祭遵为偏将军,平定河北的战争结束后,刘秀论功行赏,封祭遵为列侯。
要控制和使用具有各种势力的人,善于观察对方的虚实,发现对方漏洞的人,确知对方的计谋,在等到对方出现漏洞时,立即采取行动,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要重视人心背向,善于观察人的志向和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揣摩人事关系。把自己的意志贯通于众,与众人同喜好,就没有不成功的事业,与众人同憎恶,就没有不可倾覆的敌人。要善于用人,统御有术,驾驭有方,要有勇有谋,奖罚严明,要谦虚谨慎,明察秋毫。
公元前203年,韩信采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大破赵军20万,又攻占燕,尽取三齐之地。这时,他遣使面陈汉王刘邦:“齐人历来伪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又与楚相接,我不以假王名义不能镇抚齐地,请大王赐予我假王称号。”刘邦看了这封信后,大骂道:“我被困于此,从早到晚都盼望他前来相救,而他却要自立为王。”
谋士张良一直认为韩信的向背,对刘邦取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况且现在韩信远在齐地,他想自立为王,你刘邦根本无力阻止。
张良听到刘邦骂完后,马上在桌下轻轻踢了刘邦一脚,还附在刘邦耳旁说:“现在我们处境不利,怎么管得住韩信称王呢?不如立他为王,使他能够自守其地。否则他会谋反生变的。”刘邦顿时醒悟,又改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什么假王呢?”
于是,刘邦派张良到齐地,封韩信为王。张良安抚韩信的计策,居然笼住了韩信的心,使刘邦能够顺利地征调韩信大军到河南去攻代楚军,为第二年韩信与刘邦会合,击灭项羽于垓下,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