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第二部分·(一)盛神
[原文]
盛神法五龙②;盛神中有五气③,神为之长,心为之舍④,德为之大⑤。
养神之所,归诸道⑥。道者,天地之始⑦,一其纪也⑧。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⑨。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⑩,乃有其术(11)。
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12)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13)也。生受之天(14),谓之真入。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15)。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16)。知类在窍(17)。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18)。其通也,五气得养(19),务在舍神(20)。此之谓化(21)。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知,四者(22)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23),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24)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注释]
①神:精气、魂魄。
②五龙:五行中的龙。所谓‘五行’,是我国说明宇宙万物变化的传统学说。因为在天地之间,有循环流转不停的金、木、水、火、土,万物就是根据这五种元素而产生。龙是古代想像中神灵,具有超人能力。
③五气:指心、肝、脾、肺、肾等五类之气。气是万物牛成的根源,形成风雨、寒暑、阴阳等天地间观察之源,在人体中具有生命力、意志、感情。
④心为之舍:心是五气所宿的地方。
⑤德为之大:德最能治邪,因此使人成为人的本源。
⑥养神之所,归诸道:根据道来养神,道是天地的真理、万物的根源。
⑦天地之始,无的意思,“老子”中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天地之始”就是无,而无常常表现为有,有又常常归于无的形态。
⑧一其纪也:天地之始是道,道之始是一,因此一为其纲纪。
⑨化端:变化的开始。
⑩得一:一是无,也就是万物之源。
(11)有其术:心如果能变成无为,其术自然产生。
(12)十二舍:是指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而言。
(13)摄:统率、收容。
(14)受之天:道是由上天传授到人间的。
(15)圣人者,以类知之:圣人固然伟大,但必须有学问之后才能明道,所以比真人要低一个层次。
(16)人与生一,出于化物:入共同所产生的,就是无为自然的天地作用,人诞生之后就从物而化。
(17)知类在窍:人之所以能知事类,完全是根据九窍。类是认识事物,概念之后加以类别。
(18)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假如根据九窍还不知道而陷于迷惑,术就不通。
(19)其通也,五气得养:假如心术能很通,五气自然能被养。
(20)务在舍神:努力使魂魄停止住下来。
(21)此之谓化:假如能努力使魂魄住下来,自然会从胜而化。
(22)四者:指志、思、神、德而言。
(23)存而舍之,经常使其住在这里。
(24)执一:坚守无为。
[译文]
强化人的精、气、神,要效法五行之龙变化之法。精神旺盛的人,身体的五脏之气很强。其中在五脏之气——神、魂、魄、情、志中,神居主位。
心是神的处所,品德树神外在表现形式,而养神之宝,归之于道。
所谓“道”是产生天地的本源。一切由“道”始,然后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万物。万物所成,皆由天地生,而包含万物化之为气。“气”
先天地而生,看不见它的形象,叫不出它的名字,我们就称它为“神灵”。
所说的“道”,是神明的本源,万物变化之始,由此修德、养五气,人就能专心致志,获得一定的道术。所谓“道术”就是在“神气”出入身体时,人能自由运用它。
人的身体有九窍十二舍。即人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人与外界接触的门户,由心灵总管它们。
人本受命于天,故称为真人。真人原天合为一体。其中,明白大道理的人,刻苦修练内功,就称为“圣人”。所谓“圣人”,是能掌握以此类推的方法,解决疑难。
人生活在天地间,就在于随环境变化。接受外界知识在于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解释疑难在于通过心灵进行综合分析。苦无心灵的思维,“道术”则有不通之处。
要使“道术”通达,务必内养“五气”———神、魂、魄、精、志,而且要使“神道”归于自身。此一过程称之为“化”。亦万物自然运化的规律,内养“五气”。在“志”、“思”、“神”、“法”中,“种”气树最主要的。要用“静和”之法养气,养气目的使上述“四者”平和。上述四者不衰,而且能呈现威势,就能无所不为,使气常存于身,使“神”气变化,归之于身,被称之为“真人”。所谓真人,就是能合天意,按万物产于一的自然规律养护万物,怀大志,施道德,养育万民、以无能不包的思想威行于世界的人。所谓士,一般能通达此理,也能精神旺盛,养气养志。
[解析]
《本经七篇》的前三篇是盛神,养志、实意。主要是讲修神养性,是鬼谷子养生学说的原典。
《盛神》一文指出:人身上有五气,即心、肝、脾、肺、肾。精神是五气的统领,心灵是五气的居处,道德是五气的根本。认为“养神之所”在于道。道是神明之源。品德可养五气心志自然可生术。术是心气所借助的手段,是魂魄的使者。九种器官、十二种住处都是气的出入口,是心的控制器,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从内部进行修炼就可以明白道数,认为人生在世上,都是在自然之中,人所以能知道事物,就是九种器官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对哪些事物疑惑时就需要通过心术去掌握。心术勾通之后五气就可以滋养,可以使精气固住,宁静可以养气,养气可以宁静。假如能修炼到精神常住那就叫“从神到化”,对身体来说就是“得道成仙”。“得道成仙”就是跟自然相同,跟道数相合,坚守无为的原则,心怀自然,滋养五气。
鬼谷子在本篇指出了积蓄力量的问题。
鬼谷子说,盛神,即积极努力,积蓄力量的过程。要利用宝贵时问,加强内功的修炼,积累经验,磨练意志,增强竞争能力,以保证在时机成熟时,似离弦之箭,下山之虎,迅速出击,锐不可当。在时机不成熟时要等待时机,从表面看,似乎是缓慢和迟延的,而实际上是最快的。因为,时机未到,随意妄行,势必要吃亏上当,大大延缓事业的进程。欲速则不达。
汉高祖刘邦死后,朝廷大权落到吕后手里,吕后把吕家的人安插到各个要害部门还不算,还想封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出面反对说:“高祖曾经留下遗言:不是刘家的人想封王,天下共击之!”吕后听了很不高兴,找茬罢免了王陵。吕后还不死心,又去问左水相陈平,陈平却表面支持吕后的意见。
吕后高兴地把自己的兄弟封为诸候王,同时对陈平也更加另眼看待了。
王陵知道后很生气,见到陈平就责备说:“你我都是高祖手下的老臣,你怎么违背高祖的遗言,同意诸吕为王?这样做对得起高祖吗?”陈平早已看出吕氏集团篡权的野心,只是鉴于吕氏兄弟当时气焰正盛,又有吕后的庇护,反对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才使用缓兵之计,暂时作了妥协。可是,这些话又不便于全盘托出,只好意味深长地说:“在朝廷上当面反驳抗争,我比不上您;安定天下,保全刘家江山,您不一定比得上我。”王陵听说后,不解其意,怀着疑虑的心情告辞陈平表面上与吕氏集团往来交往,暗地里在谋划如何除掉诸吕,他感到最难办的事,是诸吕掌握着兵权。陆贾给他出主意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关系好,文武大臣就会归附。现在主要问题是掌握兵权。太尉周勃是开国老臣,在军队威望很高,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就会有掌握军权的把握。我愿意到周勃那里为您疏通。”
陈平非常高兴,取出500两黄金供陆贾使用。其实周勃也早看不惯诸吕的行为,通过陆贾穿针引线,积极参与倒吕的活动。陈平还给了陆贾大批军马、钱财,要他以玩乐为掩护,在大臣中进行串连,集中叵吕的势力。两派都在拼死扩充自己的实力,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风暴即将来临。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相国吕产,上将吕禄看大树已倒,怕夜长梦多,加紧了篡权步伐。他们统领着南军、北军,控制着宫廷和京城,严密监视着朝中王公大臣。朱虚侯刘章急忙派心腹通知自己的哥哥齐王刘襄,约他发兵讨吕,自己在京城里接应。于是齐王在山东起兵,发布讨吕檄文。相国吕产等人听到后,立即派颖阴侯灌婴率军前去迎战,不料灌婴到了荥阳,却反戈一击,倒向齐王一边,加入了反吕的行列。
然而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京城的吕氏集团。太尉周勃虽然在军队有影响,但没有实际兵权,调动一兵一卒都要由吕禄来决定。陈平得知邮寄与吕禄的关系十分密切,便与周勃密谋策划,劫持了郦寄的父亲郦商,要挟邮寄去向吕禄进行游说。郦寄被迫答应了他们的条件,去向昌禄游说,“原来朝廷立刘氏9人,吕氏3人为王,大臣们都没意见,只是因为您受封后不到自己的封地去,反而以上将军的职务留在京城,所以才引起大臣和诸侯不满,只要您把军权交给周勃,表明自己的心迹,反叛的人就会平定下来,您也可以在封地当王,享受荣华富贵。”吕禄一向把郦寄视为心腹,听信了他的话,想交出兵权,可是吕家许多人出面反对,吕禄一时还犹豫不定。这时传来灌婴与齐王合兵来犯的消息。周勃又让郦寄去劝吕禄说:“您应当赶快下决心,到封地去,否则就要天下大乱,招来杀身之祸!”吕禄于是交出军权。
周勃掌握了兵权,对吕氏家族采取军事行动。由于失掉兵权,吕家势力迅速土崩瓦解,吕产、吕禄、吕须、吕通等人都被诛杀,吕氏家族的人也都死于兵变之中。陈平等人废掉了吕后定的皇帝,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陈平、周勃等老臣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积蓄力量,战胜诸吕,再次使汉室江山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