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第二部分·(七)损兑
[原文]
损兑法灵蓍①;损兑者几危②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③。兑者知之也④,损者行之也⑤,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夫人之言⑥。
故辞不烦⑦,而心不虚装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⑧,是谓“大功”。兑之损之,皆为之辞。
用分威散势之权⑨,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注释]
①灵蓍:蓍是竹,占卜吉凶用的工具。
②几危:机危的意思。
③合于事:核对某种事物。
④兑者:兑,目也。兑者,以心、眼察看外物。
⑤损者行之也:损是难念,要想排除这种难念,必须决心执行。
⑥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聪明人不可以老是滔滔不绝地雄辩而舍弃他人的言论。
⑦辞不烦:言论简单而得要领。
⑧圆者不行,方者不止:圆便于转动,方便于静止。让圆的不转,方的不止(必然有大的力量才行)。
⑨分威散势之权:权衡优势扩散到四方的利弊。
[译文]
要知道事物的损兑吉凶,可以效法灵蓍变化之法。所谓“损兑”,是一种微妙的判断。有些事在一定情况下很合乎现实,有些事会有成有败。很微妙的变化,不可不细察。
所以,圣人以无为之治对待有德之治,他的言语,举动都要合乎事物的发展。
所谓,“兑”,就是以心。眼观察外物。所谓“损”,就是排除不利而行之。若对其减抑,对其说解,事情仍不顺利发展变化,圣人也不会讲明道理。所以聪明人,不以自己的言论排斥他人的言论,辞应简明,而心中充满自信,意志不乱胸无邪念。遇事依其难易,然后策谋,而顺应客观规律则是其根本。
(现实中)圆的计谋实施不利,方的谋略就不能停止,这就是大功告成的前提。不管是增益其辞,还是减损其辞,都能言之成理。
用分散实力的权谋,就要发现增加威力之后,所显现的危机,并为其决断。所以善于掌握损益变化的人,就象在千丈的大堤上决堤,又如在万仞山谷中转动圆石,应变自如。而所以能这样做,乃形势所使然。
[解析]
鬼谷子在本篇指出了观察分析问题的原则,鬼谷子说:“兑”者,就是以心,眼观察外物的人。所谓“损”者,就是排除不利而行之。所谓的“损兑”,是一种微妙的判断,即使是微小的变化,也不可不细察。知微见著,以小见大。从而迅速而果断的进行决策。
观容貌声音,也能见微知著。齐桓公盟会诸侯,卫国人来晚了。桓公上朝时与管仲谋划攻打卫国。退朝以后进入内室,夫人卫姬望见君主,下堂拜了两拜,为卫国君主请罪。
桓公说:“我对卫国没有事,你为什么要请罪?”卫姬回答说:“我望见您进来的时候,迈着大步,怒气冲冲,有攻打别国的意思。见到我就变了脸色,这表明要攻打卫国啊。”第二天桓公上朝,向管仲作揖请他进来。管仲说:“您不攻打卫国了吧?”桓公说“仲父您怎么知道的?”管仲说:“您升朝时作揖很恭敬,见到我面有愧色,我因此知道的。”桓公说:“好,仲父治理宫外的事情,夫人治理宫内事情,我知道自己终究不会被诸侯们耻笑了。”桓公用以掩盖自己意图的办法是不说话,夫人却凭着走路的气质察觉到了。
分析问题也要细心观察,以小见大,以事物本身规律为依据,果断地进行决策。
战国时,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任他做左庶长。商鞅欲行新法。立刻招致许多非议,保守势力纷纷发难。商鞅力排众议,执意变法强秦。但在制定好新法之后,他却犹豫了,原因是怕国中百姓不信,百姓如有疑心,推行新法则难上加难。他决定在颁布新法前,先在百姓之中树立一个有令必行的形象。
商鞅命人在秦部咸阳南门立起一个三丈直木,派官员看守,并下令说,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就赏他十镒黄金。此令一出,咸阳的百姓都很奇怪,竟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搬动立木。
商鞅得到回报,他说:“有人敢于搬动,重赏五十镒黄金。”百姓听说赏格提升,更加惊讶不已,非常怀疑,这时有一壮汉挺身而出,扛起木头,横穿都市,走向北门,百姓纷纷簇拥前往看个究竟。壮汉把木头扛到北门,果然便立即得到五十镒的赏钱。于是,消息不胫而走,百姓纷纷传言左庶长商君出言有信,不欺百姓,对商鞅的信任感一时大增。
知道百姓的心理变化,商鞅认为达到了取信于民的目的,这才下令颁布新法。变法令一经公布,国中上下一片肃严,所及之处,都得到了坚决的贯彻执行。
搬一根木头,就可以得到那么多赏钱,此事很难让百姓相信,但一旦得以兑现,百姓立即就会由此及彼,知微见著,产生了信任新法的效果。商鞅用一根本头取信天下,才智非凡,有令必行,取信于民的谋略,历来为古今政治家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