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第一部分·备明
符言①第十二
[原文]
安、徐②、正、静,其被节③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④,以待倾损⑤。右主位⑥。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⑦。
听之术曰:“勿望而许之,勿望而拒之⑧。”许之则防守,⑨,拒之则闭塞⑩。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11)!右主听(12)。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刑赏信正,验(13)于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14)。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15)之处安在?右主问(16)。
心为九方(17)之治,君为五官(18)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政所以求,因而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久长,因求而与,悦莫大焉。虽无玉帛(19),劝同赏矣。右主因(20)。
人主不可不周(21),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22)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23)。右主周(24)。
一曰长目(25),二曰飞耳(26),三曰树明(27)。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右主参(28)。
循名而为(29)实,按而定;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日:“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30)。
[注释]
①符言:是指言同和事实像符契一般完全吻合,符是符契、符节。我国早在汉代就把有节的竹片加以中分,由两人各持一片,日后各拿这一片竹的人,只要把两片竹完全合在一起,连竹节都像原来那样吻合,那就证明是他本人或其代理人。到后来,改竹片而用木片或纸片等。并在上面加盖印记,而且是从印的中间切断分别使用。这种印叫“骑缝印”。还有人主张所谓“符言”,乃是“会符之言”的简称。
②徐:静的意思。
③被节:被是赶上的意思。被节是赶上他人的节度。
④虚心平意:要有胸怀,意念要开朗。
⑤待倾损:对待倾轧和损害。
⑥主位:身居君主之位的人,应保持安、徐、正、静的态度。
⑦主明:身为君主者的明察,要用天下之耳来观察。⑧勿望而拒之:如果听信众人之言,要广泛接受而不加拒绝,这才是为人君的最重要态度。
⑨许之则防守:假如听信他人之言,众人就会归服保卫君主,也就是能转危为安。
⑩拒之则闭塞:假如拒绝采纳臣民的进言,那么民心必然离叛,使君主和臣民之间的通路闭塞。
(11)高山仰之可极??正静其莫之欤:山的高度和渊的深度固然能测量,但是神明的位术却是正静的,绝对无法像测量山河一般来测量。
(12)主听:君主对于听信人民言论之木,必须具广大的胸襟度量。
(13)验:与证据互相对照,以便明了真相。
(14)主赏:君主一定要赏罚必信。
(15)荧惑:即火星。
(16)主问:为人君者问,必须得到天时、地利、人和。
(17)九方:即九窍。是出入空气的小穴,人头上共有七个小穴,口、两耳、两眼、两鼻孔。也称为“七窍”。另外加上两个便孔,称为“九窍”。
(18)五官:指人的五种官能,即:视、听、味、嗅、触。
(19)玉帛,指玉和绢而言。两者都是贵重品。
(20)主因:君主最主要的是服从真理。
(21)不可不周:君主必须广泛知道世间的一切道理。
(22)寂乎:形容没有人声,很安静。
(23)不见原也:不知道为善的源头。
(24)主周:为君主者必须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
(25)长目:能看到很远的事物,犹如千里眼。
(26)飞耳:用天下之耳来听。
(27)树明:用天下之心来想。
(28)主参:是君主所应该用的各种东西。这就是长目、飞耳、树明。
(29)循名而为:探采符合名分的行动。
(30)主名:君主必须探取恰如其分进行统治的技术。
[译文]
身居君位的人,如果能做到安详、从容、必志、沉稳,既会怀柔又能节制,愿意给予并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天下纷争。以上主位。
眼睛最重要的就是明亮,耳朵最重要的就是灵敏,心灵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不知道的。如将这些集于一身,那么君主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闭塞。
以上主明。
听取情况的方法是:不要远远看见了就随便答应,也不要远远看见了就随便拒绝。假如答应别人,就要守信从而会多一层保护;假如随便拒绝了就会封闭君主的言路。仰望高山是可以望见顶的;测量深渊是可以测到底的;而圣人处事方法,其端正沉稳是无法测其高深的。以上主听。
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刑罚时,最重要的是公正。处罚与赏赐的信守和公正,必须让臣民亲身见闻,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君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天下,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佑护,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冒犯主君呢?以上主赏。
一叫作天时,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何处?以上主问。
心是九窍的统治者,灵是五官的首长。做好事的臣民,君主给他们赏赐;做坏事的臣民,君主给他们惩罚,君主根据臣民的政绩来任用,斟酌实际情况给予赏赐,这样就不会劳神。圣人这样做了,才可称赞。故而遵循客观规律,才能长久。根据所求而予之,会使对方喜悦之至。虽无珍物,勉励与赏赐也是一样的。以上主因。
作为人主必须广泛了解外界事物,如不能这样,那么就容易发生社会骚乱,世间鸦雀无声是不正常的,内外没有交往,怎么能知道世界的变化!开放与封闭不适当,就无法发现事物的善恶。以上主周。
人君首先要有天下之眼观世界,其次要有天下之耳听人间,第三要有天下之心思万物。如果在千里之外,隐隐约约,渺渺茫茫之中有个“洞”,即使在那“洞”的黑暗中藏了奸邪,也可以“洞察”他们。以上主参。
按照名分去做事,按着事实来决断。名实相互助长,相反相依。适当的名称产生于客观事物,而客观事物产生于有关道理,道理产生于决定事物的法则,法则产生于大地之间的智慧,智慧产生于万物之协调。以上主名。
[解析]
《符言》是写统治者在位,必须信守约言。所谓“发言必验,故曰‘符言’”。
如何能言必行,行必果,执政者必须要安、徐、正、静。
所谓“安、徐、正、静”是执政者、决策者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在宁静与宽怀之中,能以柔顺处事,后发制人。而虚心平静时,能够团结天下之人,以静装动,驾驭群臣。
在安、徐、正、静之态中,必须能集中众人智慧,使天下臣民集思广益,若日月照临,光耀天下。可见决策者保持安、徐、正、静的心境,其价值是巨大的。
实践证明,英明的决策,宏富的智慧来源于“目、耳、心”。鬼谷子认为:“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要利用目、耳、心广观天下万物,达到“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虑者,则无不知。”
本篇集中地概括了关于决策者(执政者),即身居要位的人所必需信守的准则。这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呈现为连馈式的制约关系。
1.主位。是指身居要位的人,应以安、徐、正、静之态,面对天下纷争。
这一“地位”决定了执政者必须眼观天下。
2.主明。指决策者观察外物时,要心明眼亮,明察万物。消除闭塞视听的一切障碍,了解下情得以把握纷纭变化的现状。
3.主听。指决策者达到“主明”的重要途径——听取人言。善于听取人言,就使自己多了一层保护,而拒绝他人进言就自然地封闭了自我。主听,是广开“耳”——广泛地收取外界信息,使决策者在判断外界事物时,不失误。从而顺利施行合宜的策令。而在控制全局,实施策令时特别要奖罚分明,此事是启动公众力量,形成领导者权威的最佳手段。
4.主赏。指决策者的实施奖赏、惩罚原则。赏与罚是应十分重视的事情。
因为奖赏是执政者所要推行和鼓吹的事。而惩罚则是执政者戒令下属不能干的事。是团结大众,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也是扶正去邪的重要手段。
奖赏众人要守信用;而惩罚人时一定要公正。人们常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是一旦有勇夫完成使命,必须及时给予重赏,而以此也使众人心服。而惩罚于人必须公开,公正。随便就刑罚人,或是惩而不当,乱罚无辜;或是该罚而不罚,必然引起人群混乱,人心无主。所以赏罚必以诚信征服天下人。
另外,赏罚标准要有明文,按章赏罚。
5.主问。研究赏罚、决策时,要探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各种关系,全方位地研究事物的情方面,以发现事物的规律。
6.主因。探索赏罚所应遵循的理数。所谓“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然而,“善”与“非”的客观标准是什么?是决策者“因其政之所以求”,意思是由于执政的需要。如果人们的所作所为能符合执政的需要,能被决策人“用之”就当然受赏。由此可知赏罚的准则就在于决策者需要。决策者在把握自我需要时,还要周密考虑。以防赏罚失误。
7.主周。决策者要广泛地了解外界事物以求周严,要通达人情,使人畅所欲言。此外所言“主周”,是指人君(决策者)要周知人情事理,以判断事之善恶。
8.主参。要周知外物的情况,以达到周严时,需要有丰富的参照系列。
比如,要以“目”观察,有“千里眼”;要以“耳”广收信息,有“顺风耳”;要有明断能力,用“天下”之心思虑万物,有所谓“树明”。这样才能有丰富的参照物,于幽微之中,玄览万物之隐。
9.主名。当把握物之运动的法则后,就要按照一定的名分区分事物,使事物的名与实相符。根据实际,决定事物之名称。所谓“循名而为实,按而定”。此处讲究一个“当”字,即是合度,真实、协调。
鬼谷子在《符言》篇结语中道:“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可知“当”字是“符言”之本。
赏罚之事,应从实际出发,解决矛盾,刑罚时,杀一儆百也是必要的。
洪迈是南宁人。本是一个书生,曾以严明治军,制止了一次士兵的骚乱。
1184年,洪迈出知婺州。当地官军向来纪律松弛,动辄聚众闹事,地方官辖制不力。洪迈决心改变这种局面。
有一次分发军服,兵士要求折价给钱,管事的官员不同意,这些士兵聚集成伙,闯进守军将领的府衙,大嚷大叫,威逼将领同意给钱。将领胆怯,忙通知官员按士兵的意思办。适逢洪迈到任,知道了此事,想追究闹事者。
这帮士兵骄纵惯了,那里受得了这份气,就在城门上贴出污辱知州的榜文。
洪迈就抓起了闹事的48人。兵士再次哄闹起来,他们拦住洪迈的轿子,逼洪迈放人。洪迈镇定自若,毫不惧让,厉言斥责道:“这些人都犯了罪,请问你们与他们有何关系?”闹事者一听,害怕把自己抓起来,纷纷散去。洪迈在审讯闹事者之后,将带头的两人押到市中心砍头示众。另外有的罚以黥面,有的被罚打板子,均予惩罚。兵士再也不敢闹事了。
宋孝宗听说了此事,对宰相说:“谁说书生怯懦,不能临事达权?”洪迈因功升迁为敷文阁待制。
明察事物,以耳,以目,不放过细节,才能知道事物的201真伪。宋人胡乞买断案,不仅用耳、用目,甚至于用舌尝味,破案理事。
胡乞买担任下蔡县令时,一天,有村民来县衙告状,称他家有瓜田5亩。
瓜尚未熟,昨夜忽被人将根藤破坏,瓜田被毁。
胡乞买亲自来到瓜田,见瓜田附近有七、八家庄户人也是以种瓜为生。
胡乞买暗想,毁瓜田者大概是这些人。
胡乞买命各家把常用的铁锹都拿来,于是他把各家铁锹一一舐过。正巧发现有一把铁锹味苦,又让随从小吏舐过,都觉苦涩味。胡乞买便问道:“这把铁锹是谁的?”有一人慌忙答道:“是我家的。”胡乞买指着他厉声喝间道:“你为什么要弄坏别人家的瓜藤?”这个人惊呆了,只好叩头伏罪。原来,他与邻居同操瓜业。而邻居的瓜早熟5天,先拿到市场上去卖,回回都能多赚钱。他气愤不过,便偷偷把人家的瓜藤弄坏,让他家赔本。胡乞买听了哈哈大笑,责令两家互换瓜田1年,让毁瓜者自食其果。
有人问胡乞买说:“这事您怎么断得这样准确?”胡乞买回答道:“根据邻里情况,这件事多半是同行业人干的。我亲自调查切断瓜根爪藤的铁锹,沾上瓜根瓜藤的汁,味道则苦。所以一舐便知是那一个同行人了。”
赏罚有度,既能平众人心,又能最有效地解决问题。
南宋理宗时,衢州江山县有一伙人想之山为寇,并商量好了举义的日子和地点。不料传递消息的人被官府抓住了。知州陈埙详细了解了这些人的情况,便有了打算。他按兵不动,派人送牛和酒给准备当草寇的人,并带口信说:“你们不做良民而要当草寇,不去耕田而弄兵器,这样有什么好处?现送去牛和酒,望自重,如不听劝告,本官杀无赦。”这些要当草寇的人,见势不妙,只好纷纷前去自首。陈埙又下令,凡献出兵器者一律予以重赏,不咎既往,于是投往官府者越来越多,全部缴械。陈埙未发一兵一卒,从容地平息了这场发动在即的暴乱。
决策者在用谋时,要采用合乎自己身份的方式行动。在名实相符中,使敌方不生疑,战争、政治、商战均如此。
明代宁王朱宸濠,曾用过生日的办法,谋取帝位。所作所为皆合于一位王爷的身份。
宁王府派往京师的侦卒,得知明武宗下旨搜查在京死党臧贤的家,并派大臣赴南昌宣读圣旨收撤宁藩护卫,立即回南昌报信。这时朱宸濠正在宁王府开筵祝贺自己的生日。听到报信立即召集谋士刘养正等人商议对策。决定利用祝贺生日之机,将江西官员一网打尽,然后,揭起反旗,夺取帝位。
朱宸濠生日的第二天,诸官员陆续来到宁王府谢宴。拜见已毕,忽见府中有许多披甲带刀的卫士,大家正在惊愕之际,朱宸濠宣布秦大后密旨,令起兵入朝。众官听得朱宸濠之言,又见四周皆是纠纠武士,只能面面相觑。
唯独巡抚孙燧,按察司副使许逵出言反对,朱立即命押出斩首。随后,朱又命养正为右丞相,李士实为左丞相草拟檄文,传达四方。又派部将率军顺流攻取九江、南康等地。消息传开,明廷君臣大为震惊,急忙调兵遣将平定叛乱。
朱宸濠阴谋篡夺帝位,借庆贺生日为名,将文武官员尽收网中,并乘机宣称秦太后密旨起兵南昌,使得明廷在突然事变之下,措手不及。
恩威并施,罚赏有诚,必然树立起执政者、领导人的威如,清代道光年间江忠源赈灾之事。江忠源出任浙江秀水知县。时值江浙一带发生水灾,波及秀水县,刚上任的江忠源不得不全力以赴地办理赈灾之事。由于拨给的赈济粮款不多,再加上一些商人乘机抬高米价,激起了灾民的愤怒。走投无路的灾民哄抢了几家米店和一些富户。社会秩序一度混乱。
怎么办呢?江忠源首先用武力对哄抢事件进行制上。捕捉了100多个带头哄抢的人。处死一名严重者,杀一儆百。然后,解决百姓们的生计问题,即着手筹集赈灾钱款。但当地大户都吝啬,谁也不肯。
江忠源下令把全县的绅士等召集到城隍庙里,对大家说:“今年水灾严重,灾民多,赈款少,希望在座诸位多捐钱粮。凡是多捐者,官府颁给‘乐善好施,匾额一块;还要披红挂彩,予以表扬。另者,如家中有钱,而不捐钱粮,见死不救,也要送匾,上面书写‘为富不仁某某人’悬挂在该家的大门上,并且不准把匾隐藏起来。另外,凡是得到‘乐善好施’匾的人家,还发给‘禁抢告示’一张,可张贴在该家大门口,谁若来哄抢,一律处死。”
这样一来绅士富户大户压力很大,他们怕落下坏名,又怕得不到官方的保护而遭抢劫,纷纷捐粮款,数日间,折合捐银达10万余两。这样筹集了钱财,民心也就安定下来了。为了防止发放赈灾粮款等有贪污作弊行为,他亲自督办。赈务完成都较为顺利。有人提出对于关押的百余名哄抢犯如何处置?是否给予重判,严惩。江忠源说:“这些抢劫罪犯,都犯的是斩、绞、军、流的罪行。但是他们是由于饥饿的驱使才去抢富户,与通常正常时期犯法不同,我看只把他们枷杖发落吧。”这些人都得到从轻处理。
施恩与施威都是统御众庶的策略,恩是收揽,威是震慑,各有其用。不能舍此专彼,有所偏废,而只能同时并用,兼顾相济。江忠源在赈灾中巧妙的使用了这些策略,制止了混乱的局面,解决了难题,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春秋时,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谗言,陷害重耳和夷吾,两人先后出逃。
12年以后晋献公死去,逃到梁国的夷吾回国继位为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恐重耳回来夺他的君位,派人去狄国谋刺,重耳又从狄国出逃。先后经过卫、齐、曹、郑等国,最后到楚国。
楚成王预见到重耳可能当国君,因此未把他视为一个落难公子,而是以诸侯国君的礼节接待他,在临行前的一次宴会上,楚王问身处逆境的重耳,若当上国君如何报答他,重耳回答,“美女、宝石和丝绸,您有的是,雀翎、象牙都是国产,流落在我国境内,不过是剩下的部分,我真下知道用什么报答您!”楚成王说,“话虽这么讲,你总要考虑一下如何报答我呀!”重耳敏锐地感到,对有霸王之心的楚成王,要报答他自然不是什么美女珍奇、名贵特产,于是认真地回答:“要是托你楚王之福,能回晋国为君,一旦将来晋楚两国不得已发生战争,那么我一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以报答您的恩惠。”
重耳接着说:“如果我退避三舍仍然不能得到您的谅解,那么我只能全副武装与您周旋了。”两个人的问答应付,既是玩笑之言,又是严肃的外交辞令,双方思索的都是未来。重耳的回答既表达了对楚王有恩必报的诚意,又表示了维护个人和国家尊严的原则,体现了他政治外交上的老练。
后来重耳从楚国回到秦国,秦穆公要扶植一个亲秦的晋国国君,对重耳非常优待,把五个女儿都嫁给他。公元前636年经历了19年出亡生活的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帮助下回国即位,称晋文公。他在谋臣赵衰、狐偃、先轸等人的辅佐下,短短四年间,便使晋国具备了称霸中原的条件。
公元前632年,晋国陈兵卫境,借口当年晋文公曾受曹共公之辱,要求假道伐曹,卫成公不许,晋军遂先行攻陷卫国,接着又攻入曹国,俘虏了曹共公,楚军救卫、曹不及,干脆集全力继续围攻宋都商丘,宋成公派人求救于晋国,晋文公进退两难,便先后采纳了先轸的两个对策,先造成晋、齐、秦三国联合攻楚的形势,继而以复国为条件挟曹、卫两国与楚国绝交,楚将手玉因此被激怒。子玉不顾楚成王“无从晋师”的告诫,放弃攻宋,挥师进发曹都陶丘,寻求同晋军交战。
楚、晋两国终于为称霸中原发生了春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
晋文公见楚军进逼,履行了当年的诺言,命令全军退避三舍,后撤九十里至卫国境内的城濮,当时晋国将士极为不满,认为一国之君避让敌国之臣是一种耻辱,况且楚军劳师远证,已经疲劳,不该后退。
退避三舍表现了晋文公言而有信,报答了楚成王的恩德,而且,避开了楚军锋芒,骄纵了楚军;激励了晋军士气,赢得了诸侯同情;选择了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战场,是一种政治上争取主动,军事上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谋略,创造了一个以劣胜优的战例。
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也应广视天下经济发展的趋势。比如亚太地区,正在崛起。
几个世纪以来,亚洲的经济生命线是依赖向工业化的西方出口。今天该地区很大程度上能够自给自足,由于区内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与投资使内部的经济正在不断地增长。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变化,其深远的意义超出经济的领域。
东北亚包括日本、韩国、中国的北方省份以及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和朝鲜。它有变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地区的潜力,中国的重工业和采矿工业将与日本高科技的制造业相辅相成,这地区的消费要求将迅速地增长,从而刺激亚太其他地区的发展。
把中国的南部、台湾和香港连在一起的大中国将成为一个地区繁荣国,它的经济增长率会居于亚大地区的首位。
东南亚诸国将会发现他们不得不设法吸引外资,因为他们的经济相对较小,且互相竞争,真正地结合为一体有困难。东南亚国家联盟争取把这个地区变成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努力仍然处于形成阶段,因为它们之间的竞争大于它们之间的互为补充。
但缅甸和印度支那的开放,它们与东盟各国经济上的结合,将会刺激地区的发展,当东南亚出现各类新兴市场而不是单一的统一体时,它会非常有生气,内部消费也会迅速增长。
由于这一地区的崛起,将会逐渐把经济和政治力量的重心从西方转移过来。但又会出现种族文化方面的分歧。然而,亚大地区国家已形成了一系列独立和自信的成熟观点,因而不免导致矛盾和社会紧张。这就是以世界经济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亚太区。其实任何问题,都需要广视天下多种因素,综合研究。比如现在书店业萧条,处境艰难,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书店,曾经是中国青年喜欢的场所,常常被挤得水泄下通,在60年代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冲击,书店生意大受影响,进入90年代,经济大潮涌起,人们读书的热情义再次受到冲击,书店生意冷情。这种情况已引起知识界的优虑。根据北京、上海、广东等9个省市自治区,对4654名青年所做的一次调查显示,40%的青年基本没有藏书,拥有50册左右的藏书的青年,只占36%,而藏书在500册以上的只占2%而已。另据一次全国调查显示,在80年代,居民购书报支出,占文化消费13.3%,到90年代,这方面的支出只占8.8%。以沈阳为例,人均的消费水平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其中纯娱乐性消费支出上升14%,图书消费比例却下降至只有1%左右,而且主要是学生日常用的学习课本的开销。南方某省的一项抽样调查更令人寒心,全省每人每年购买图书的支出,只占其总收入的0.04%,平均每人仅七角钱。居民不买书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由于存在“体脑收入倒挂”的社会现象,“读书无用论”仍有市场。同时,社会文娱场所增加,而录像带、迪斯科、游戏机、卡拉OK,对青年更有吸引力,现在的青年人怎么还会花钱买严肃的读物去“玩深沉”?而不读书阅报的后遗症之一,使不少青年知识贫乏,为人缺少文明道德修养,变成只有长度与宽度,却没有深度和容量的“平面人”。
书店不景气,自然也有一些中老年书生阮囊羞涩,买不起书的原因。现在一些文史经典图书,动辄标价二三十元一本,尽管不少知识分子从书架上拿起爱不释手,摸摸口袋又无可奈何地放回原处,这种情形,并不少见。随着买书的人数减少,大小城市的书店也不断地减缩。1993年,至少有700多家书店在滚滚的商潮中消失。最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原是仅次于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的中国第二大书店,人称它为“远东第一大书店”,但近年生意不景,处境困难。1993年末,这家书店透露即将改建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商场”,后因市民纷纷反对,众怨沸腾,至今尚未付诸实施。不过,有人预言,这家书店迟早要被赶出南京东路。又如广州热闹的中山路本来存在着颇具规模的书店,但因租约期满,房管站将铺位收回租给电器商,书店力争无效,被迫搬走。据说,北京新华书店系统一百多个书店,加起来总面积不过2万平方米,还比不上一个东安市场,书店与商场的此消彼长,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经营书店,利润有限,而对图书业的税收与其他行业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书店要取得与其他商行同样的利润,至少比其他商行要大一倍。比如你要批发100万元的图书,至少得有200万元的库存;每天零售超过1000元的营业额,至少也得有40万元的图书上架。批发图书100万元所得的毛利是8万元,零售1000元的利润是200元,扣除贷款利息、税收、人员工资、仓贮费、运输费后,便什么也赚不到了。与其他行业比较,书店经营之难,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