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陔余丛考》·卷四十

五官并用

  《北齐书》:唐邕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子听受,此三官并用也。《南史》:宋刘穆之目览词义,手答笺牍,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悉皆赡举,此四官并用也。《隋书》:刘炫能左画圆,右画方,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同举,此五官并用也。《唐书》:张巡守睢阳,士卒居人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崔涓守杭州,初莅任,不能尽识吏卒,乃令各以纸署姓名傅襟上,过前一阅后,数百人指呼无误。则即用一官,而已有不可及者。

  以官编集

  《南史》:王筠文章以一官编一集,自洗马、中书、中庶、吏部、左佐、临海、大府各十卷,尚书三十卷,凡一百卷,行于世。《宋史》:王延德掌御厨则为《司膳录》,掌皇城则为《皇城纪事》,从郊祀则为《南郊录》,奉诏修内则为《版筑记》,从灵驾则为《永熙皇堂录》、《山陵提辖记》,盖仿筠故事也。《宋史》又载,王承衎喜为诗,所至为一集,此则不必有官,而以所处之地辄名其集。近日查初白编诗亦援此例。

  自书奏牍

  六朝人奏牍多自书,今《淳化帖》有钟繇表,盖三国时已然也。《晋书》:王古军自书表,穆帝使张翼写后答,右军当时不别,后方悟云:"小人几欲乱真。"《宋书》:衡阳王义季为文帝所爱,季素拙于书,上听使人书启事,惟自署名而已。以亲王爱子始听令人代书,则臣下秦牍自书可知也。废帝子业为太子时,启参起居,书迹不谨,孝武责之曰:"书不长进,此是一条耳。"可见太子亦自书也。《齐书》:谢朏守吴兴,表疏或有迟缓,其弟瀹在京辄代为之。明帝见非其手迹,诘问乃知瀹书。《南史》:王僧虔自书让尚书表,辞制既雅,笔迹又丽,时人以比子敬。《王韶之传》:韶之父伟之,凡表奏辄手自书写。《萧思话传》:萧引工书,陈宣帝尝披奏事,指引署名曰:"此字笔势翩翩,似鸟之欲飞。"

  按自书奏牍,本不自六朝始。《后汉书》:樊宠所上书,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杨赐疏末云:"臣谨自手书密上。"皇甫嵩前后上奏五百余事,皆手自书,毁草不宣于外。蔡邕上封事,末云:"手书具对,愿寝臣表,无令宣泄。"此皆因慎密之故,非必以书法相高也。六朝则书法盛行,无人不从事于此,遂无有不自书章奏者。按魏、晋世始重书法然《汉遵传》:遵善书与人尺牍,人皆藏去,以为荣。《后汉书》:北海靖王善书,当世以为楷则。及病,帝使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又蔡邕书石经于鸿都习书耳。唐时则表章多有假他人书者,阳城劾裴延龄,倩李蘩书之,蘩即以告延龄是也。宣宗命柳公权自书谢章,勿限真行,亦以其时多倩人书者,故特命自书耳。宋胡邦衡谏和议一疏,亦自书。后高宗藏于德寿官,以为赏玩。其后幅已为秦桧批污,孝宗命匠裁去,重裱完善。见邦衡所记《经筵玉音问答》。又《宋史·张孝祥传》:孝祥工书,尝自书奏牍,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此又后世自书奏牍故事也。

  世擅书名

  《新唐书》:武后向王方庆索其先世羲之书,方庆进一轴,又上十一世祖导、十世祖洽、九世祖珣、八世祖昙首、七世祖僧绰、六世祖仲宝、五世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世从祖献之等二十八人书。武后御殿,遍示群臣,诏中书舍人序其代阅,号《宝章集》,复以赐方庆。

  世擅文字

  《南史·刘孝绰传》:兄弟及子侄同时七十馀人,并能属文,近古未有也。王筠自序云:世传安平崔氏、汝南应氏,其家相继以文称,然不过二三世而已,非有七叶之中人人有集,如吾门之盛者也。江左之王可谓盛矣,然不特文也,书法亦然。自羲、献之外,先有丞相导、大司马敦、太保宏、太子詹事筠、荆州刺史廙、丹阳尹僧虔、黄门侍郎涣之、会稽内史凝之、豫章太守操之、中书令恬、领军洽、散骑常侍徽之、东海太守慈、特进昙首、卫将军珣、中书令珉,皆以书名,合方庆所上家藏真迹观之,可谓世其家学者矣。

  著述最多

  葛稚川著书六百余卷。梁武帝作《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制旨《孝经》、《周易》、《毛诗》、《尚书》、《春秋》、《中庸》、《孔子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