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魏書卷一百六上 地形志二上第五
夏書禹貢、周氏職方中畫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蓋王者之規摹也。戰國分并,秦吞海內,割裂都邑,混一華夷。漢興,即其郡縣,因而增廣。班固考地理,馬彪志郡國,魏世三分,晉又一統,地道所載,又其次也。自劉淵、石勒傾覆神州,僭逆相仍,五方淆亂,隨所跨擅。□□□長,更相侵食,彼此不恒,犬牙未足論,繡錯莫能比。魏定燕趙,遂荒九服,夷翦逋偽,一國一家,遺之度外,吳蜀而已。正光已前,時惟全盛,戶口之數,比夫晉之太康,倍而已矣。孝昌之際,亂離尤甚。恒代而北,盡為丘墟;崤潼已西,煙火斷絕;齊方全趙,死如亂麻。於是生民耗減,且將大半。永安末年,胡賊入洛,官司文簿,散棄者多,往時編戶,全無追訪。今錄武定之世以為志焉。州郡創改,隨而注之,不知則闕。內史及相仍代相沿。魏自明、莊,寇難紛糾,攻伐既廣,啟土逾眾,王公錫社,一地累封,不可備舉,故總以為郡。其淪陷諸州戶,據永熙綰籍,無者不錄焉。
司州治鄴城,魏武帝國於此。太祖天興四年置相州。天平元年遷都改。
領郡十二 縣六十五
戶三十七萬一千六百七十五 口一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三十五
魏尹故魏郡,漢高祖置,二漢屬冀州,晉屬司州,天興中屬相州。天平初改為尹。
領縣十三
戶一十二萬二千六百一十三 口四十三萬八千二十四
鄴二漢、晉屬,天平初併蕩陰、安陽,屬之蕩陰。太和中置關,今罷。有西門豹祠、武城、牖里城、蕩城、〔一〕石竇堰。有南部、右部、西部尉。〔二〕天平中,決漳水為萬金渠,今世號天平渠。臨漳天平初分鄴併內黃、斥丘、肥鄉置。有鼓山、肥鄉城、邯鄲城、斥丘城、列人城、鸕鷀陂、林臺澤。有左部、東部、北部尉。繁陽二漢屬,晉屬頓丘。真君六年併頓丘,太和十九年復。天平二年屬,治繁陽城。列人前漢屬廣平,後漢屬,〔三〕晉屬廣平。天平初屬。昌樂太和二十一年分魏置,永安元年置郡。天平中罷郡,復。有昌城。武安二漢屬,晉屬廣平。天平初屬。臨水晉屬廣平,真君六年併鄴。太和二十一年復屬。魏二漢、晉屬。平邑天平二年分元城置。易陽二漢屬趙國,晉屬廣平。天平初屬。有易陽城。元城二漢屬,晉屬陽平。天平初屬。有沙鹿山。斥章前漢屬廣平,後漢屬鉅鹿,晉屬廣平。真君三年併列人,太和二十年復。天平初屬。貴鄉天平二年分館陶置,治趙城。有東中郎將治。有空陵城、關城。
陽平郡魏文帝黃初二年分魏置,治館陶城。
領縣八
戶四萬七千四百四十四 口一十六萬二千七十五
館陶二漢屬魏郡,晉屬。有館陶城。清淵二漢屬魏郡,〔四〕晉屬。有清淵城。樂平二漢屬東郡,晉屬。前漢清縣,後漢章帝更名。治樂平城。發干二漢屬東郡,晉屬。有發干城。臨清太和二十一年置。武城永安中置,天平元年罷,二年復。有武城。武陽二漢、晉屬東郡,曰東武陽。後改屬。陽平二漢屬東郡,晉屬。永嘉後併樂平。太和二十一年復屬。有陽平城、崗城、〔五〕趙簡子陵、武溝水、白馬淵。
廣平郡漢武帝為平干國,宣帝改為廣平國。後漢建武中省,屬鉅鹿。魏文帝黃初二年復,改治曲梁城。
領縣六
戶二萬三千七百五十 口一十萬三千四百三
平恩二漢屬魏郡,晉屬,治平恩城。有康臺澤。曲安景明中分平恩置,治曲安城。邯鄲二漢屬趙國,晉屬,後屬魏。真君六年屬。有紫山。廣平前漢屬,後漢屬鉅鹿,晉屬,後罷。太和二十年復,治廣平城。曲梁前漢屬,後漢屬魏,晉屬。廣年前漢屬,後漢屬鉅鹿,晉屬,永嘉後廢。太和二十年復,治廣年城。
汲郡晉武帝置,治枋頭。〔六〕
領縣六
戶二萬九千八百八十三 口一十萬二千九百九十七
北修武孝昌中分南修武置,治清陽城。有清陽泉、馬泉、〔七〕丁公神、育河、陶河、熨斗泉、覆釜山、五里泉、七里熨、馬鳴泉、重泉、郡戒、〔八〕安陽城。南修武二漢屬河內,晉屬。有黃家、吳城、宜陽城。〔九〕汲二漢屬河內,晉屬,後罷。太和十二年復,治汲城。有比干墓、太公廟、陳城。興和二年,恒農人率戶歸國,仍置義州於城中。朝歌二漢屬河內,晉屬。有朝歌城、崔方城、大方山、淇水、白溝水、天井溝、苑城、新城、伏羲祠。山陽二漢、晉屬河內,後屬。有沁陽城、南、北二武陽城。孝景二年置郡,初治共城,後移治山陽城,尋罷。獲嘉二漢屬河內,晉屬,後省。太和二十三年復,治新洛城。〔一0〕有獲嘉城。
廣宗郡太和十一年立,尋罷,孝昌中復。
領縣三
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二 口五萬五千八百九十七
廣宗後漢屬鉅鹿,晉屬安平。中興中,立南、北廣宗,尋罷,後屬。有廣宗城、建始城、建德城。〔一一〕武強真君三年併信都,太和二十二年復。有武城。經後漢、晉屬安平。真君二年併南宮,後復屬。
東郡秦置,治滑臺城。晉改為濮陽,後復。天興中置兗州,太和十八年改。
領縣七
戶三萬五百二十一 口一十萬七千七百一十七
東燕二漢屬,晉屬濮陽,後屬。有燕城、堯祠、伍子胥祠。平昌孝昌二年分白馬置,治平昌城。白馬二漢屬,晉屬濮陽,後屬。有朝溝、白馬、樊城、凡豪城。〔一二〕涼城有涼城、南中城、西王母祠。酸棗二漢、晉屬陳留,後屬。有酸棗城、肺山、白沙淵、望氣臺、五馬淵。長垣二漢、晉屬陳留,後屬。真君八年併外黃,景明三年復。有平丘城、匡城、蒲城、子路祠、長垣城、衛靈公祠、龍城。長樂武泰初分涼城置,有盤。〔一三〕
北廣平郡永安中分廣平置。
領縣三
戶一萬六千六百九十一 口九萬一千一百四十八
南和前漢屬廣平,後漢屬鉅鹿,晉屬,後併任。太和二十年復。有左陽亭、沙陵、南和城一名嘉和城、安豐城。任前漢屬廣平,後漢屬鉅鹿,晉屬。有廣平鄉城、宛鄉城、豐城、張相祠。襄國秦為信都,項羽更名。二漢屬趙國,晉屬,後併任。太和二十年復。有襄國城。
林慮郡永安元年置。
領縣四
戶一萬三千八百二十一 口五萬二千三百七十二
林慮二漢屬河內,晉屬汲郡。前漢名隆慮,後漢避殤帝名改焉。真君六年併鄴,太和二十一年復。有陵陽河,東流為洹。〔一四〕臨淇天平初分朝歌、林慮、共縣置。有王莽嶺。源河,東流為淇。有黎川、祜柏嶺、黎城、淇城。共二漢屬河內,晉屬汲。天平中屬。有星城、凡城、卓水陂、柏門山。桓門水,南流名太清水。〔一五〕有檐山、白鹿山。魏德天平二年分朝歌置。有累山、〔一六〕冷泉。
頓丘郡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