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广告x

《魏書》·魏書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嚴稜 毛脩之 唐和 劉休賓 房法壽

  嚴稜,馮翊臨晉人。遇亂避地河南,劉裕以為廣威將軍、陳留太守,戍倉垣。泰常中,山陽公奚斤南討,軍至潁川,稜率文武五百人詣斤降,驛送稜朝太宗於冀州。嘉其誠款,拜平遠將軍,賜爵郃陽侯,假荊州刺史。隨駕南討,還為上客。及世祖踐阼,以稜歸化之功,除中山太守,有清廉之稱。年九十,卒於家。

  子雅玉,襲爵。真君中,詔雅玉副長安鎮將元蘭率眾一萬,迎漢川附化之民,入自斜谷,至甘亭。劉義隆梁州刺史王玄載遣將拒嶮,路不得通,班師。太和二年,太倉令。五年,出為平南將軍、東兗州刺史,假馮翊公。卒,子曇襲爵。

  毛脩之,字敬文,滎陽陽武人也。父瑾,司馬德宗梁秦二州刺史。劉裕之擒姚泓,留子義真鎮長安,以脩之為司馬。及赫連屈丐破義真於青泥,脩之被俘,遂沒統萬。世祖平赫連昌,獲脩之。神{鹿加}中,以脩之領吳兵討蠕蠕大檀,以功拜吳兵將軍,領步兵校尉。後從世祖征平涼有功,遷散騎常侍、前將軍、光祿大夫。脩之能為南人飲食,手自煎調,多所適意。世祖親待之,進太官尚書,賜爵南郡公,加冠軍將軍,常在太官,主進御膳。

  從討和龍,別破三堡,賜奴婢、牛羊。是時,諸軍攻城,宿衛之士多在戰陳,行宮人少。雲中鎮將朱脩之,劉義隆故將也,時從在軍,欲率吳兵謀為大逆,因入和龍,冀浮海南歸。以告脩之,脩之不聽,乃止。是日無脩之,大變幾作。朱脩之遂亡奔馮文通。又以脩之收三堡功多,遷特進、撫軍大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位次崔浩之下。

  浩以其中國舊門,雖學不博洽,而猶涉獵書傳,每推重之,與共論說。言次,遂及陳壽三國志有古良史之風,其所著述,文義典正,皆揚于王廷之言,微而顯,婉而成章,班史以來無及壽者。脩之曰:「昔在蜀中,聞長老言,壽曾為諸葛亮門下書佐,被撻百下,故其論武侯云『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浩乃與論曰:「承祚之評亮,乃有故義過美之譽,案其跡也,不為負之,非挾恨之矣。何以云然?夫亮之相劉備,當九州鼎沸之會,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偽連孫氏,守窮踦〈足區〉之地,僭號邊夷之間。此策之下者。可與趙他為偶,而以為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謂壽貶亮非為失實。且亮既據蜀,恃山嶮之固,不達時宜,弗量勢力。嚴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負能,高自矯舉。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出兵隴右,再攻祁山,一攻陳倉,疏遲失會,摧衄而反;後入秦川,不復攻城,更求野戰。魏人知其意,閉壘堅守,以不戰屈之。知窮勢盡,憤結攻中,發病而死。由是言之,豈合古之善將,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者乎?」脩之謂浩言為然。

  太延二年,為外都大官。卒,諡曰恭公。

  脩之在南有四子,唯子法仁入國。高宗初,為金部尚書,襲爵。後轉殿中尚書,加散騎常侍。法仁言聲壯大,至於軍旅田狩,唱呼處分,振於山谷。和平六年卒。贈征東大將軍、南郡王,諡曰威。

  長子猛虎,太安中,為東宮主書,轉中舍人,又遷中散大夫。初襲爵,為散騎常侍。皇興中,蠕蠕犯塞,從顯祖討之,有勇決之稱。太和初卒,贈豫州刺史,諡曰康公。

  子泰寶,襲爵。征虜長史。例降為侯。卒,子乾祐襲。

  朱脩之者,劉義隆司徒從事中郎。守滑臺,安頡圍之。其母在家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