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魏書卷八十四 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一〕梁越 盧醜 張偉 梁祚 平恒 陳奇 常爽 劉獻之 張吾貴 劉蘭 孫惠蔚 徐遵明 董徵 刁沖 盧景裕 李同軌 李業興
自晉永嘉之後,運鍾喪亂,宇內分崩,群凶肆禍,生民不見俎豆之容,黔首唯睹戎馬之跡,禮樂文章,掃地將盡。而契之所感,斯道猶存。高才有德之流,自強蓬蓽;鴻生碩儒之輩,抱器晦己。太祖初定中原,雖日不暇給,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餘人。天興二年春,增國子太學生員至三千。豈不以天下可馬上取之,不可以馬上治之,為國之道,文武兼用,毓才成務,意在茲乎?聖達經猷,蓋為遠矣。四年春,命樂師入學習舞,釋菜于先聖、先師。太宗世,改國子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世祖始光三年春,別起太學於城東,後徵盧玄、高允等,而令州郡各舉才學。於是人多砥尚,儒林轉興。顯祖天安初,詔立鄉學,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後詔: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太和中,改中書學為國子學,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開皇子之學。及遷都洛邑,詔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高祖欽明稽古,篤好墳典,坐輿據鞍,不忘講道。劉芳、李彪諸人以經書進,崔光、邢巒之徒以文史達,其餘涉獵典章,關歷詞翰,莫不縻以好爵,動貽賞眷。於是斯文鬱然,比隆周漢。世宗時,復詔營國學,樹小學於四門,大選儒生,以為小學博士,員四十人。雖黌宇未立,而經術彌顯。時天下承平,學業大盛。故燕齊趙魏之間,橫經著錄,不可勝數。大者千餘人,小者猶數百。州舉茂異,郡貢孝廉,對揚王庭,每年逾眾。神龜中,將立國學,詔以三品已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選。未及簡置,仍復停寢。正光二年,乃釋奠於國學,命祭酒崔光講孝經,始置國子生三十六人。暨孝昌之後,海內淆亂,四方校學所存無幾。永熙中,復釋奠於國學;又於顯陽殿詔祭酒劉廞講孝經,黃門李郁說禮記,中書舍人盧景宣講大戴禮夏小正篇;復置生七十二人。及遷都於鄴,國子置生三十六人。至於興和、武定之世,寇難既平,儒業復光矣。
漢世鄭玄並為眾經注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說。玄易、書、詩、禮、論語、孝經,虔左氏春秋,休公羊傳,大行於河北。王肅易亦間行焉。晉世杜預注左氏,預玄孫坦、坦弟驥於劉義隆世並為青州刺史,傳其家業,故齊地多習之。自梁越以下傳受講說者甚眾。今舉其知名者附列於後云。
梁越,字玄覽,新興人也。少而好學,博綜經傳,無所不通。性純和篤信,行無擇善。國初為禮經博士。太祖以其謹厚,舉動可則,拜上大夫,命授諸皇子經書。太宗即祚,以師傅之恩賜爵祝阿侯。後出為雁門太守,獲白雀以獻,拜光祿大夫。卒。子弼,早卒。
弼子恭,襲。降為雲中子。無子,爵除。
盧醜,昌黎徒河人,襄城王魯元之族也。世祖之為監國,醜以篤學博聞入授世祖經。後以師傅舊恩賜爵濟陰公。除鎮軍將軍,拜尚書,加散騎常侍,出為河內太守。延和二年冬卒。闕初,中山襲爵,太和中,以老疾自免。
子升頭,襲爵,後例降。
張偉,字仲業,小名翠螭,太原中都人也。高祖敏,晉祕書監。偉學通諸經,講授鄉里,受業者常數百人。儒謹汎納,勤於教訓,雖有頑固不曉,問至數十,偉告喻殷勤,曾無慍色。常依附經典,教以孝悌,門人感其仁化,事之如父。性恬平,不以夷嶮易操,清雅篤慎,非法不言。世祖時,與高允等俱被辟命,拜中書博士。轉侍郎、大將軍樂安王範從事中郎、馮翊太守。還,仍為中書侍郎、本國大中正。使酒泉,慰勞沮渠無諱。還,遷散騎侍郎。聘劉義隆還,拜給事中、建威將軍,賜爵成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