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南史》本纪·卷四
齐太祖高皇帝名叫道成,字绍伯,小字斗将,姓萧氏。他的先祖本来居住在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朝的元康元年,惠帝分出东海郡的一部分成为兰陵,所以又是兰陵郡人。中间发生丧乱,高帝的高祖淮阴令萧整,字公,渡江后住在晋陵武晋县的东城里,寓居江东的人,都侨置本土,加上一个“南”字为名,从而又是南兰陵人。
高帝的曾祖萧俊,字子武,职位是即丘令。高帝的祖父萧乐子,字闺子,职位是辅国参军,宋朝升明年间(477~479)赠官太常。高帝的父亲萧承之,字嗣伯,少年时期就怀有大志,文才体力过人,在宋朝做官为汉中太守。梁州平定后,因功升任龙骧将军,后来担任南泰山太守,封爵位为晋兴县五等男,又改任右军将军。元嘉二十四年(447)去世,梁州人思念他,在峨公山立庙祭祀。升明二年,追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高帝于宋朝元嘉四年(427)生,天姿仪表英俊异常,额如龙,声似钟,身高七尺五寸,鳞纹长遍全身。旧宅在武进县,宅南面有一株桑树,高达三丈,横生四条大枝,形状好像华盖。高帝长到几岁的时候,喜欢在树下玩耍,他的堂兄萧敬宗说:“这棵树是为你而生的。”儒生雷次宗在鸡笼山建立了一所学校,高帝年纪十三岁,在那里学习了《礼》和《左氏春秋》。
元嘉十七年(440),宋朝的大将彭城王刘义康被罢官,迁往豫章,高帝的父亲领兵防守,高帝舍弃学业南行。十九年,竟陵的蛮人发生骚动,宋文帝派高帝率领一支偏军去讨伐沔北的蛮人。二十三年,雍州刺史萧思话镇守襄阳,让高帝跟随自己,最初担任左军中兵参军。二十九年,率领偏军征讨仇池,攻破了他们的武兴、兰皋两处营垒,随即从谷口进入关中。还差八十里到长安的时候,梁州刺史刘秀之派遣司马马注帮助高帝,攻下了谈提城。魏国的救兵赶到,高帝的军队人少而且疲惫,又听说文帝逝世,于是便烧掉城池退回南郑。
后来他承袭了晋兴县五等男的爵位。担任建康令,有贤能的名声。少府萧惠开素有知人的眼光,他对别人说:“从前魏武帝经营洛阳北部的时候,人们都佩服他的英明,现在看萧建康,一定会超过他。”
宋明帝即位,担任右军将军。当时四方背叛朝廷,会稽太守寻阳王刘子房和处在东方的各郡全都起兵。明帝任命高帝为辅国将军,向东征讨。到了晋陵,一天攻破了敌军十二座营垒,分兵平定各县。后来徐州刺史薛安都占据彭城归了魏国,派遣他的侄子薛索儿进攻淮阴,又征派高帝前往征讨,薛索儿战败逃往钟离,高帝追到黯..然后返回。任命他为骁骑将军,封西阳县侯,改任巴陵王卫军司马,跟随镇守会稽。
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派遣临川内史张淹从鄱阳的山道进入三吴,宋明帝派遣高帝讨伐他。当时朝廷的军械衣甲全都用于南讨部队了,高帝的军中用品短缺,于是便编织棕树皮作为骑马的鞍具,折断竹子作为寄生,夜里举火进军。贼军望见十分恐惧,还没交战就先逃走了。返回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