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通志》·皇朝通志卷十三
六书略三
○六书略三
西域各部字体
△西域各部字体
乾隆四十四年钦定满洲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
(臣)等谨按是书以国语与蒙古语汉语通贯为一使互相音释凡国语一句必兼载蒙古语汉语以明其义并各以【蒙古字】汉字对音以定其声其声为汉字所无者则三合以取之为【蒙古字】所无者则分各种读法写法以取之自有译语以来无如是之经纬详明举一即可知三者至【蒙古字】母考元史世祖中统元年命制新字其字仅千余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有语韵之法而大要以谐声为宗今考馆书存目所载元朱宗文 【又称朱巴颜】 撰【蒙古字】韵二卷首列各本误字及重入汉字次列总括变化之图次字母三十六字次篆字母九十八字次则以各【蒙古字】分韵排列宗文生于至正年间自谓能通音译附会推寻实多不能脗合即如陶宗仪辍耕录载元国字以可侯字为首而是书又依韵会以见经坚■字为首其字母已不相合而元史既称有二合三合四合之法此书乃用直对而不用切音甚至累数字以释一音清浊轻重毫无分别其它错互大概可知转不若明金尼阁所撰西儒耳目资足以自伸其说第西儒耳目资残缺颇多列音韵谱惟存第一摄至十七摄自十八摄至五十摄皆佚已非完书而【蒙古字】韵又踳驳过甚不足据为典要故均从略云
御制西域同文志序云岁庚午既定同文韵统序而行之盖以梵音合国书切韵复以国书切韵叶华音字母于是字无遁音书皆备韵微特支■〈冉阝〉咒语窔奥可探而且寰■〈宀禹〉方言拘垆尽释兹者西域既平不可无方略之书然准语回文非纂辑文臣所晓是宜示之纲领有所遵循俾无踳驳舛讹之虞因以天山北路天山南路准部回部并西藏青海等地名人名诸门举凡提要始以国书继以对音汉文复继以汉字三合切音其蒙古西番托忒【回字】以次缀书又于汉文下详注其或为准语或为回语于是兀格蟀自之言不须译鞮象寄而凡识汉字者莫不通其文解其意瞭若列眉易若指掌书既成名之曰西域同文志同文云者仍闸韵统之义而特加以各部方言用明西域记载之实期家喻户晓而无鱼鲁毫厘之失焉然尝思之天高地下人位乎其中是所谓实也至于文盖其名耳实无不同文则或有殊矣今以汉语指天则曰天以国语指天则曰阿卜喀以蒙古语准语指天则曰腾格里以西番语指天则曰那木喀以回语指天则曰阿思满令回人指天以告汉人曰此阿思满汉人必以为非汉人指天以告回人曰此天则回人亦必以为非此亦一非也彼亦一非也庸讵知孰之为是乎然仰首以望昭昭之在上者汉人以为天而敬之回人以为阿思满而敬之是即其大同也实既同名亦无不同焉达者契渊源于一是昧者滞名象于纷殊是志也将以纳方俗于会极祛羣疑之分畛举一例凡豹鼠易辨即世道人心岂云无裨益哉
(臣)等谨按切韵字母之学兴于西域流传中土夹漈郑氏所谓虽重百译之远而音义可传顾其论华梵书曰梵书左旋其势向右华书右旋其势向左华以正错成文梵以偏缠成体要之郑氏究未能洞悉原委故于声经音纬之道虽得其大略而不能备晰夫梵音之传布藉翻译以行由天竺而西番由西番而震旦唐吐番相阿努亲受天竺字法而仍译以唐古特之字辗转纡回其势然也前代舆图未扩凡我朝重译来同之地皆当日声教所不通故晋唐以还径僧伽婆罗沙门不空诸人之传译而缁流持诵逈非西僧梵韵譬之嚼饭与人重增呕哕斯言良为不谬皇朝统一函夏疆索周环蒙古诸藩尽列版图迄西陲平定凡回准各部落远至二万余里击壤鼓腹同于几席皇上既合纂蒙古清文鉴一书颁示中外又特立唐古特托忒回回诸学俾之通习流传干大坤广久已示规模于无外今将御制西域同文志序恭载卷首其余蒙古西番托忒回回诸字即按地山水人四门撮其要者缀书其下不特举一例余颠末略具即按之同文韵统之旨亦无不同条共贯所谓栉之于发绩之于丝虽细且多而不乱者矣
□□
巴 【尔】 库 【勒】 居天山北旧隶版图西邻准界故以为天山北路之首回语巴 【尔】 有库 【勒】 池也城北有池故名转音为巴里坤
【三合切音巴呵哷枯□勒】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天山北路地名之首
□
哈密在天山之南旧隶版图西接回部故以为天山南路之首回语哈 【勒】 密 【勒】 之转音哈 【勒】 瞭望之谓密 【勒】 墩台也地有瞭台故名
【三合切音哈密阿伊】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天山南路地名之首
□□□
汗腾格哩敖拉准语汗称其君之词腾格哩蒙古语准语谓天也敖拉准语谓山葢天山之主峯也
【三合切音哈呵安特额鞥歌哩阿■〈王剌〉额伊傲阿】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天山之主峯
□□
罗 【布】 淖 【尔】 罗 【布】 回语汇水之区淖 【尔】 为山南众水所汇故名古泑泽一名盐泽一名蒲昌海
【三合切音罗鄂□诺鄂傲哷】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即蒲昌海自葱岭以东和阗叶尔羗诸水皆注焉
□□
博汗此绰罗斯始祖也自博汗至策旺多 【尔】 济那 【木】 扎 【尔】 并十八世相袭称汗
【三合切音玻鄂哈呵安】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天山北路准噶尔部人名之首
□□□
青吉 【斯】 汗回部之汗为第一世按回教相传始墨克墨德那诸国今天山南路派噶 【木】 巴 【尔】 一支其的传也青吉 【斯】 汗族又为旧君其国者因首叙焉
【三合切音□伊英基伊斯哈呵安】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天山南路回部人名之首
□□□□
库克淖 【尔】 蒙古语库克青色淖 【尔】 水聚汇处即青海也以水名亦称库库淖 【尔】 音之转也
【三合切音枯珂乌额诺鄂傲哷】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青海地名之首
□□
阿 【勒】 坦敖拉蒙古语阿 【勒】 坦金也山色如金故名
【三合切音阿勒塔阿安阿■〈王剌〉傲阿】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青海山名之首
□□
已见青海地名
此青海水名之首
□□□□
古实汗图鲁拜呼准噶 【尔】 和硕 【特】 哈尼诺雅 【特】 洪郭 【尔】 之子封遵文行义敏慧古实汗按古实汗旧居青海以全境来归为青海诸王公受封之始故首纪之
【三合切音沽施乌伊哈呵安图噜乌乌巴呵衣呼乌】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青海人名之首
□
拉萨西番语谓佛地也番俗尚佛故名
【三合切音■〈王剌〉萨阿阿】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卫属地名之首
□□
扎实伦博西番语吉祥山也地以山名
【三合切音楂西阿伊鲁乌穆玻鄂】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藏属地名之首
□□
普 【克】 纳 【克】 西番语茂林也地多林木故名
【三合切音□□克纳呵克】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喀 【木】 属地名之首
□□
实德总西番语实德和平之谓总城也葢美其城风俗之词
【三合切音施德伊额租乌鞥】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阿里属地名之首
□□
总噶 【尔】 拉西番语噶 【尔】 白色拉岭也岭石色白下有旧城故名
【三合切音租乌鞥嘎呵哷■〈王剌〉呵】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卫属山名之首
□□
搏博拉西番语搏博高也岭形高峻故名
【三合切音咜鄂安玻■〈王剌〉鄂阿】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藏属山名之首
□□
多实拉西番语多谓石实四数拉岭也岭有四石峯故名
【三合切音多施鄂伊■〈王剌〉阿】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喀 【木】 属山名之首
□□□□
哩 【克】 苏 【木】 衮博哩西番语哩 【克】 苏 【木】 衮博谓文殊观音及手持金刚也哩山也旧曾示现于此故名
【三合切音哩伊克苏乌穆锡鄂安玻哩鄂伊】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庇字】 □□□□
【回字】□□□
此西番阿里属山名之首
□□
藏博楚西番语藏博清净之谓楚水也河也取清净无垢之义以名河其上流即藏地崖噜臧博楚也
【三合切音匝阿昂玻初鄂乌】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卫属水名之首
□□□
崖噜臧博楚西番语崖噜谓西境藏在卫西与卫属之臧博楚本一河此其西流也
【三合切音阿衣噜匝乌乌昂玻初鄂乌】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藏属水名之首
□□
沙 【克】 楚西番语沙 【克】 水声水流湍急有声故名
【三合切音沙阿克初乌】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喀 【木】 属水名之首
□□
斡康春西番语康空甸也河滨多狐旁有空甸故名
【三合切音斡卡阿阿昂舒乌鞥】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阿里属水名之首
□□□□
总喀巴洛 【布】 藏扎 【克】 巴卫地始兴黄教之祖生于东总喀至卫建噶 【勒】 丹寺阐扬法教衣钵开先一支八叶相传为曼殊师利之呼必勒汗云
【三合切音租乌鞥卡巴洛阿阿鄂补匝阿昂楂阿克巴阿】
【蒙古字】□□□□
【西番字】□□□□□
【托忒字】□□□□□
【回字】□□□□
此西番喇嘛之首
(臣)等又按东鹣西鲽风尚所同北辙南辕会归有极钦惟我朝膺天眷命覆载之内悉主悉臣凡雕题漆齿之偕徕实疏仡循蜚所未有似宜附登卷末于以志盛事于梯航阐遗经于山海第考馆书存目所收如四译馆考八纮译史二书要不过广采异闻以资博览间亦涉于邹衍谈天齐谐志怪之流考核之道槩乎未有闻焉至琉球国志一书曾经使臣周煌恭纂进御顾其所载琉球各字仅附之风俗门不过存什一于千百其余四译馆中尚有存馆杂字如暹罗缅甸百译苏禄八百回回西番高昌南掌西天凡十国零星错杂其所载西天西番回回诸字考之钦定西域同文志五译合璧集要诸书总未能窥其奥窔车则抵牾孔多恐各国诸字亦未免承讹袭谬之弊盖羣言必衷诸圣馆中所存皆未经钦定之书似未足以信今传后母宁阙而不录云
皇朝通志卷十三
《清朝通志》七音略凡四卷(014~017)/一百二十六卷(清)高宗 敕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