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指掌》前言·卷六
头痛证一
(眉眶痛附)
【歌】头痛先须辨厥真,湿痰风火挟邪侵。气虚血少兼寒湿,识者尤当审六经。更有眉眶频作痛,风痰风热客于棱。
【论】如太阳头痛者,恶风寒,脉浮紧,痛在巅顶两额角。少阳头痛者,往来寒热,脉弦,痛连耳根。阳明头痛者,发热自汗,脉浮长大,痛连目、颊、齿。太阴头痛者,必有痰,体重,或腹痛,脉沉,头重。少阴头痛者,足寒气逆,为寒厥,脉沉细。厥阴头痛者,吐痰沫,厥冷,脉浮缓,痛引目系。此六经头痛,多挟外邪也。
血虚头痛者,自鱼尾上攻头痛也。气虚头痛者,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湿热头痛者,心烦重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太阳、少阴。寒湿头痛者,气上而不下,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手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偏头痛者,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厥头痛者,所犯大寒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头痛齿亦痛。真头痛者,痛甚入连于脑,手足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也。
丹溪云:头痛多主于痰,甚者火,多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又若眉眶痛者,属风热与痰。有肝虚而痛者,才见光明,则眶痛甚。有眉棱骨痛者,眼不可开,昼静夜剧,属痰。凡此之类,种种不同,视其所挟,究其所因,定其经络,参以脉理,而施以补、泻、宣、通、汗、利之法,斯无一偏之弊也。
六经痛
太阳,川芎、羌活、本、麻黄。少阳,小柴胡汤。阳明,升麻葛根汤加石膏、白芷、葱白。太阴,苍术、半夏、南星、川芎、蔓荆子。少阴,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吴茱萸汤加柴胡。
小柴胡汤(方见疟疾条下。)
升麻葛根汤治阳明经头痛。
升麻(一钱五分)葛根(一钱五分)白芍药(一钱)甘草(一钱)
煎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头痛。
麻黄(去节,二钱)细辛(二钱)附子(煨,二钱)
水二盏,煎,温服。
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或痰涎厥冷,脉浮而缓。
麻黄(五分,去节)羌活(五分,去芦)吴茱萸(四分)本(三分)升麻(三分)黄(三分)黄芩(一钱)当归(酒洗,一钱)黄柏(炒,一钱)川芎(一钱)蔓荆子(三分)细辛(三分)柴胡(三分)黄连(炒,三分)半夏(泡,三分)红花(三分)苍术(米泔浸一昼夜,晒干,炒,一钱)
锉一剂,水二盏,煎八分服。
虚痛
血虚痛,芎归汤,或四物加酒芩、羌活、柴胡、蔓荆子。气虚痛,四君子汤。气血两虚,调中益气汤加川芎、蔓荆子、细辛。巅顶痛,必用本、柴胡、防风。
芎归汤治血虚头痛。(一名芎汤。)
川芎(三钱)当归(酒浸,二钱)
水二盏,煎八分,食远热服。
四物汤(方见血证条下。)
四君子汤(方见脾胃条下。)
调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条下。)
风湿寒热痛
风热与湿上壅,清空膏。风热盛者,彻清膏。瘦人头痛是火,酒芩为主,加引上药。风热上攻头痛者,防风通圣散,或芎芷散。大寒犯脑,令人头痛,齿亦痛,羌活黑附汤。风热盛,酒芩、天麻、川芎、防风、薄荷,或茶调散。
清空膏治偏正头疼,及风、湿、热上壅作痛。
细挺子黄芩(三两,一半酒蒸,一半炒)防风(去芦,一两)羌活(一两,去芦)甘草(炙,一两五钱)
末之,每二钱,汤调膏下。
彻清膏治风热上攻头痛。
蔓荆子(一钱)细辛(一钱)薄荷(三分)川芎(三分)甘草(生用五分,炙用五分)
本(一钱)
末之,茶调下三钱。
防风通圣散(方见中风条下。)
芎芷散治风邪入于头脑作疼痛。
白芷(一钱)石菖蒲(一钱)陈皮(八分)苍术(米泔浸,晒干,炒,八分)细辛(八分)
浓朴(姜炒,七分)半夏(汤泡,七分)紫苏茎、叶(八分)甘草(炙,六分)木通(八分)肉桂(六分)川芎(一钱)
上锉,一剂,水二钟,加姜三片,葱白二枚,煎八分服。
羌活黑附汤治冬月大寒犯脑,令人头痛,齿亦痛。
麻黄(带节,三分)僵蚕(炒,三分)黄柏(炒,三分)黑附子(泡,三分)
羌活(去芦,五分)防风(去芦,五分)白芷(五分)苍术(米泔浸,晒干,炒,五分)
升麻(二分)甘草(二分)黄(一钱)
水煎,食后温服。
茶调散治诸风上攻头痛,目昏鼻塞及偏头疼。
薄荷叶(二两)川芎(一两)羌活(去芦,五钱)甘草(炙,五钱)荆芥穗(一两)白芷(五钱)细辛(一钱五分)防风(三钱,去芦)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汤调下。
痰痛
痰厥头痛,二陈汤加苍术、蔓荆子、南星、防风。肥人头痛是湿痰,半夏、苍术为主,加引经向导药。
痰厥头痛,痰唾稠粘,头旋眼黑,头苦痛如裂者,半夏白术天麻汤。风痰上攻头痛,白芷、芽茶、川芎、防风、南星、半夏、细辛,或青州白丸子。风痰上盛,三生散。
二陈汤(方见痰证条。)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眼黑头旋,头苦疼痛吐逆。
白术(炒,一钱)神曲(炒,一钱)陈皮(一钱五分)半夏(汤泡,一钱五分)麦(一钱五分)白茯苓(五分)天麻(五分)黄(五分,蜜炙)人参(去芦,五分)苍术(泔制,五分)
泽泻(五分,去毛)干姜(三分)黄柏(酒炒,三分)
锉一剂,水二钟,煎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