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指掌》前言·卷三
诸气证一
【歌】营运不息真元气,出自中焦统属肺。外护皮毛内导血,冲和百脉名为卫。七情六欲有所干,清者浊而行者滞。扰乱妄动失其常,痞闷壅塞从此致。局方治气多辛温,往往流传千古弊。至我丹溪一发挥,凡气有余从火治。气变火证常八九,冷生气者无一二。气虚气实细斟量,勿泥辛香峻削剂。
【论】夫气者,氤氲浩大之元气。斯气也,在外则卫护皮毛,充实腠理;在内则导引血脉,调和阴阳。周流一身,营运不息,如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源出中焦,总统于肺,气曷赏病于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间发,乖戾失常,则清者遽变而为浊,行者抑遏而反止,扰乱妄动,失其常度,变而为火。河间云:五志过极,则为火也。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又云:上升之气,至肝而出,中挟相火,冷生气者,十无一、二也。若此者,则气之属火明矣。而局方以沉香、木香、丁、檀、藿、麝等香,与香附、砂仁、丁皮、益智、三棱、蓬术、枳壳、枳实、青皮、浓朴、半夏、乌药、紫苏、莱菔子等辛香燥剂之破耗者,通治诸气,此千古之弊也。丹溪《局方发挥》痛斥其非,以开后学之盲聩。若痞闷壅塞,喘满肿胀之证,或暂用以开导,若使常服久服,宁无助火添病,耗损真气乎?然,气有虚有实,安可一概治之乎?消息而调之可也。
【脉】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濡软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
气虚
劳役伤气,中气不足,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真气虚,脉脱神衰,气短不足息,人参养荣汤、生脉散。
气血两虚,自汗喘急,脉细,十全大补汤、八珍汤。
四君子汤(方见脾胃条。)
人参养荣汤治积劳虚损,气血俱亏。
人参(一钱,去芦)白术(一钱,土炒)白茯苓(八分)陈皮(八分)甘草(炙,八分)黄(蜜炙,八分)当归(一钱)白芍药(酒炒,一钱)熟地黄(一钱)远志(去心,八分)五味子(八分)肉桂(七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枣二枚,水二盏,煎一盏,清晨服。
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条。)
生脉散清暑益气,生脉补元。
人参(去芦,一钱)麦门冬(去心,一钱)五味子(一钱)
上用水煎,时时服之。
八珍汤平补气血,调和阴阳。
白术(一钱,炒)人参(一钱)当归(一钱二分)熟地黄(一钱五分)川芎(八分)白芍药(一钱)白茯苓(一钱)甘草(八分)
上锉,一剂,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服。
十全大补汤治男子、女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
白术(炒,一钱半)人参(去芦,一钱)白茯苓(一钱)甘草(炙,一钱)
当归(一钱二分)白芍药(一钱)川芎(八分)熟地黄(一钱五分)黄(蜜炙,一钱)肉桂(七分)
上锉,一剂,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食前服。
气实
气实者,邪气实也,乃为气实,当从火治。气有余,便是火,当归龙荟丸。气实胀满,四七汤加黄芩、黄连、山栀、香附、枳实、陈皮之类。挟痰者,加栝蒌、贝母、香附、海石之类治之。
当归龙荟丸(方见胁痛条。)
四七汤治气实胀满,胸膈不舒,一切诸气之证。
浓朴(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半夏(二两半)紫苏(一两)
上锉,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二枚,水二盏,煎一盏服。
气滞
气滞者,郁而不伸也,木香化滞汤主之。破滞气在上,枳壳、桔梗、砂仁、香附。在中,浓朴、枳实。
在下,青皮、木香、槟榔。因怒而气滞不行者,二陈汤加山栀、柴胡、香附。气滞而痛,再加木香、乌药。在内挟相火上冲而气滞者,知母、黄柏、黄芩、黄连、香附。阴虚气滞者,四物汤加知母、黄柏。
木香化滞汤治因忧、气、食、湿,面结于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气。
枳实(二分)柴胡(四分)木香(三分)陈皮(五分)甘草(一分)半夏(姜制,一钱)草豆蔻(五分)当归(二分)红花(一分)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服。
气寒
气寒者,明知身受寒气,口食寒物。在表,身热者,麻黄、桂枝之类。寒气犯脑作痛,羌活黑附汤。寒气犯胃作痛,草豆蔻丸。寒气在腹作痛,作泻,作呕,厥逆者,理中汤。寒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