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
◎广西三
◇梧州府东至广东德庆州百九十里,南至广东高州府五百二十里,西至浔州府三百八十里,北至平乐府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十五里,至京师八千二百六十二里。
《禹贡》荆州徼外地。周为百粤地。秦属桂林郡。汉初,属南越赵陀封其族赵光为苍梧王,即此。元鼎六年,置苍梧郡。元封五年,兼置交?刺史治广信,领郡七。后汉因之。孙吴亦曰苍梧郡交州移治番禺。孙皓时,又移龙编。晋以后因之。梁属成州。隋平陈,苍梧郡废,改州曰封州。大业初,仍置苍梧郡《隋志》:封州,治封川县。大业初,遂以封川置苍梧郡,而废旧苍梧郡为苍梧县属焉。唐平萧铣,改置梧州治苍梧县。天宝初,曰苍梧郡。乾元初,复曰梧州。五代初,属于湖南。汉乾?三年,入于南汉。宋仍曰梧州亦曰苍梧郡。元曰梧州路。明初,改为梧州府,领州一、县九。今因之。
府地总百粤,山连五岭,唇齿湖湘,噤喉桂广。汉以交州治广信,控南服之要。会明时,亦设重臣于此,固两粤之襟带。形势所关,古今一辙矣。苏氏曰:苍梧为两粤都会,北自漓江建瓴而下,西则??及郁合为巨浸,绾毂三江之流而注之大壑。故论西则桂林为堂奥,而苍梧为门户;论东则南海为心腹,而苍梧为咽喉,控上游而据要害,其指顾便也。《山堂杂论》曰:梧州居两粤之中,自西而东者,至梧州则广东之藩篱坏;自东而西者,至梧州则广西之心腹倾。所谓地利者,非与?虽然,攻守之势有内外之分焉。提兵压敌,利在深入,则攻在梧州可也。蛮左窥伺,衅生于内,居中肆应,以时扑灭,则守在梧州可也。若欲以一隅之地动天下之权,临战合刃,惟敌是求,则两广之形胜不尽在梧州也。筹两粤者,当知所折衷矣。
苍梧县附郭。汉置广信县,为苍梧郡治。后汉及晋、宋、齐皆因之。隋郡废,改县曰苍梧,属封州,寻属苍梧郡。唐武德四年,置梧州治此,自是皆为州郡治。今编户三十三里。
○广信城在今府治东。汉置。自三国吴以来,皆因而不改。《城邑考》:府旧城,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两面皆临江。宋开宝六年,砖筑。皇?四年,寇毁。至和二年,重筑。明洪武二十二年,因旧址增拓,三面环濠,北因山险。正统十年毁,十一年重修。天顺八年及成化三年,皆缮治。四年,复增筑瓮城门楼,称为雄壮。正德初及万历五年以后,修葺不一。有门五,城周四里有奇。
猛陵废县府西北百里。汉县,属苍梧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废。萧铣复置。唐初,属藤州。贞观八年,属梧州,改曰孟陵。乾化四年,马殷奏隶桂州,寻复旧。宋开宝四年,省入苍梧。○戎城废县,在府西南二十里大江南岸。晋置遂成县,属苍梧郡。宋以后因之。隋开皇十一年,改曰戎成县,属藤州。唐永徽中,改属梧州。光化四年,马殷表隶桂州,寻复旧。宋仍属梧州。熙宁四年,省为戎墟镇。《志》云:府南二十里有戎墟渡,当大江南岸,上通长洲,故县盖置于此。
宁新废县在府东南。刘宋置宁新县,属苍梧郡。盖析广信地置,后废。齐又置。梁、陈因之。隋废。《志》讹为新宁。或曰:县盖在广东封川县境内,今府南十五里即封川县界。又《城冢记》:苍梧西南有农城废县,晋置,属苍梧郡。刘宋初废。《郡国志》云:其地有铜山、铜湖、铜丘,今堙。○废歌罗城,《志》云:在府西南六十里。隋开皇中,李贤所筑以屯兵处,久废。
○大云山在城东北隅。盘回高耸,其下为三台山,郡之主山也。上有扶虎岩,亦名大虫山,一名大灵山。《搜神记》谓扶南王范寻养虎之所。今其岩蟠结危耸,为一山之胜。○火山,在城南隔江二里上。有光如火,其下水深无际,今亦名冲霄山。又石英山,在府城西桂江上,宋时产石英充贡。《志》云:府东南八里大江滨有苏山,以宋苏轼南迁时泊舟山下而名。
立山府西十五里。东临大江,山坂平衍,西极险?厄,有径通藤县。山下有三公坡,成化初,督臣韩雍集大僚讲武于此,因名。○通星山,在府北六十里。山高耸,可以望远。
○大江在府城南。黔、郁二水相合东流,至此合于桂江,谓之三江口。三江同流,水势浩衍,故曰大江。又桂江,在府城西。自平乐府昭平县流经此,至城西南合大江。俱详见前大川及川渎异同。
思良江府北二十里,亦名思贤水。又有峡山水合焉,南流入于桂江。○东安水,在府北四十里,东南流入广东封川县界,注于大江。又北有江简水,亦南流入于大江。
系龙洲府东七里大江中,亦名七里洲。一峰卓立,林木深秀,江涨时洲独不没,亦名浮洲。水口有浮桥。○长洲,在府西七里大江中,纵三十里,横三里,民居甚繁。自此溯流而上,又有思恩、思化等洲,皆在江中,俱有居民、林木。
○漓水关在城西南。《汉志》苍梧郡有漓水关,即此。今堙。○大云关,在府东二里。府西二里又有扫云关。又镇南关,在府南火山上。府西南三十里又有耀武关。《志》云:府西二十里有下岸关,关北十里有扬威关。以上六关,俱成化六年督臣韩雍筑以控扼要冲。
长行镇府东七里。旧有长行巡司,置于长行乡。洪武二年,移置于此。又府境须罗乡有罗粒寨巡司,洪武中置。又东安沙村有东安乡巡司,正德六年置。○澄海营,在府城西北,元初土军所居,明洪武十二年废。今阅武营,在府城西南隔江五里。
府门驿在府城西南德政门外。递运所亦置于此。《志》云:所旧置于城北云山门外江滨。万历三年,改所为提举司,移建递运所于此。稍西为税课司。又有龙江驿,在苍梧县治西北。○武灶渡,在府西递运所前桂江之侧。又冲霄渡在税课司前,潘田渡在城南五里,五两渡在城东二十里。又府西二十里有平浪渡,六十里有龙江渡,八十里为古榄渡,百里曰观音渡。皆大江津要也。
藤县府西八十里。西南至容县二百四十里,西至浔州府平南县百四十里。汉猛陵县地。晋为安沂县地。义熙中,析置夫宁县,属永平郡。萧齐徙郡治此。梁兼置石州。陈因之。隋平陈,郡废,改州曰藤州,又改县曰永平县。大业初,复改州曰永平郡。唐武德四年,仍置藤州,治永平县。贞观中,改县曰镡津。天宝初,又改藤州曰感义郡。乾元初,复为藤州。五代时,属于南汉。宋仍曰藤州。元因之。明洪武十一年,以州治镡津县省入,复改州为县。今城周二里,编户四十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