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九
◎山西一
古曰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此为并州应劭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亦曰卫水、常水之间也。今卫水、常水,俱见北直真定府。《禹贡》仍曰冀州其地险易,帝王所都,乱则冀安,弱则冀强,荒则冀丰,故曰冀州。《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成王封叔虞于唐,此为晋地。战国时为赵地,亦兼韩、魏之疆今平阳府,故魏地。潞安府辽、泽二州,故韩地。后皆入于秦。其在天文,昴、毕则赵分野韩、魏分野,见河南沿革。秦并天下,置太原、河东、上党、代、雁门、云中等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并州其河东郡则属于司隶。后汉以并州治晋阳。灵帝时,羌胡大扰定襄、云中等郡,并流徙分散。献帝时,省入冀州。魏黄初中,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晋亦置并州,惠帝时为刘渊所残破,其后刘曜徙都长安,平阳以东,陷没于石勒。及苻坚、姚兴、赫连勃勃之际,并于河东置并州。姚兴时,又尝分河东置并、冀二州。及后魏以后,分析益多,不可得而详也。隋亦置十三部,而不详所统。唐贞观初,置河东道,开元中因之移治蒲州。天宝初,又置河东节度使于并州。及五代时,李克用、石敬瑭、刘知远,代有其地,并主中国。周广顺初,刘崇据其地。宋太平兴国四年,始克平之,仍置河东路。而雁门以北,则属于契丹,为西京路。金人分置河东北路、河东南路及西京路北路治太原,南路治平阳,西京路治大同。元亦分为冀宁、晋宁、大同等路,直隶中书省谓之腹里。明洪武元年,置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九年,改为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今领府五、直隶州三、属州十六、县七十九总为里四千四百四十有奇。夏秋二税,约二百三十一万四千八百有奇,而卫所参列其中今仍为山西布政使,以直隶之保安、延庆二州改隶焉。
◇太原府属州五 县二十
阳曲县附郭 太原县 榆次县 太谷县 祁县 徐沟县清源县 交城县 文水县 寿阳县 盂县 静乐县 河曲县
平定州属县一
乐平县
忻州属县一
定襄县
代州属县三
五台县 繁?县 崞县
岢岚州属县二
岚县 兴县
保德州
◇平阳府属州六 县二十八
临汾县附郭 襄陵县 洪洞县 浮山县 赵城县太平县 岳阳县 曲沃县 翼城县 汾西县 蒲县
蒲州属县五
临晋县 荣河县 猗氏县 万泉县 河津县
解州属县五
安邑县 夏县 闻喜县 平陆县 芮城县
绛州属县三
稷山县 绛县 垣曲县
霍州属县一
灵石县
吉州属县一
乡宁县
隰州属县二
大宁县 永和县
◇汾州府属州一 县七
汾阳县附郭 孝义县 平遥县 介休县 石楼县临县
永宁州属县一
宁乡县
◇潞安府属县八
长治县附郭 长子县 屯留县 襄垣县 潞城县壶关县 黎城县 平顺县
直隶◇泽州属县四
高平县 阳城县 陵川县 沁水县
直隶◇沁州属县二
沁源县 武乡县
直隶◇辽州属县二
榆社县 和顺县
◇大同府属州四 县七
大同县附郭 怀仁县
浑源州
应州属县一
山阴县
朔州属县一
马邑县
蔚州属县三
广灵县 广昌县 灵丘县行都司各卫所及属夷俱附见
东据太行,
太行为天下之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