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事管理与医学教育
周以前医事管理制度已不可详考,从出土文物分析,医与巫关系密切,利用占卜预测疾病凶吉占有较大比重,到商代仍是如此。
被称为“官经”的《周礼》,虽然据考出自东周,但其中官名不可能随意编造,所以它能反映西周王室的官制、制度。《周礼》中医与巫的职与责已明确分开,医官隶属于“天官冢宰”,巫祝之官隶属于“春官宗伯”。医官设“医师”,下置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保管)二人,史(书记)二人,徒二十人;“食医”:中士二人;“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八人;“兽医”:下士四人。医师为众医官之长,主管医药行政。国内有患病者,由医师分给各医官进行治疗,并将治疗效果记录在案。到年终则根据各医官的治疗效果,确定他们的薪俸。十全为上;治十失一,次之;治十失二,再次之;治十失三,又次之;治十失四为下。以此为根据,分为五等。食医专门负责为周王调配食物,相当于今天的营养师。凡粮食、饮料、肉类、菜类等各种食物,要根据季节合五味的规律,而有一定的调配法度。疾医治疗内科疾病,有病者则分而治之,经治死亡,要把患者死亡原因记录下来,上呈医师。疡医专治疮疡、外伤、骨伤疾病。兽医负责医治兽病,经治死亡,也要记录数目以作为职位升降的依据。这是有关医事制度的最早文献,但周代的医疗事业并不仅如此,从史实看,当时各诸侯也各有专职医生。大概秦国的医术较高明,所以《左传》记载了晋景公、晋平公生病都是向秦国请医生,于是医缓、医和载入了史册。这一史料也表明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存在着医事交流活动。
但以上皆为替周天子、诸侯服务的医官,毕竟他们所服务的对象是有局限的,所以社会上主要还是依靠不受政府管辖的民间医生。扁鹊(秦越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名闻天下,来往于各诸侯国之间自由行医,专科也随俗为变。这些情况说明在东周末期,医疗水平和社会需要已不满足“疾医”的粗略划分,在民间已形成更细的医学分科。
秦代的医政情况,有关文献不多。只是从史传中知有太医令、侍医等职。太医令为医政最高长官;侍医随王左右,应不时之需。战国时秦国医官即如此设置,大约东周末诸侯国间建制亦有不同,但总未离医师(太医令)掌管诸医(侍医)这一主干。
西汉医官设置分两支,各设太医令、太医丞、侍医(又称医待诏)。一支隶属太常(掌宗庙礼仪,选试博士的中央机构);一支隶属于少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当时各诸侯国也设太医、侍医,如淳于意的弟子中就有济北王的太医、齐王的侍医。侍医中也出现了女医,又称乳医,即妇产科医生。
东汉医官则均属少府统领,有太医令一人,掌医事管理,下辖药丞二人,主药事;方丞二人,主配方。员医293人,员吏19人。其他医官名有侍医、尚药监、药长、医士长、医工长等,其中可能有一职多名情况。
点击验证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