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灯续焰》前言·卷五

痰病脉证第四十二

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

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濡细。

滑为水物兼有之象。主多痰者,以痰为饮结成形故也。弦则弦直而敛,不能抑扬鼓荡,是阳运之力薄,故饮留焉。(宜和剂倍术丸、苓桂术甘汤之类。)以饮较痰,尚未结聚,所以弦不似滑之累累替替有物形也。大约气机鼓动属热,滑数是已。敛束属寒,弦紧是已。鼓动浮越,风之象也,故浮滑者兼风。(宜青州白丸子、法制半夏、清心牛黄丸、沉香堕痰丸、清气化痰丸之类。)动疾沉下,气之郁也,故动滑者兼气。停食于中,则气为食碍,不能透达,脉为之短。短则气遏于内,势反成疾。短疾之脉,与滑近似,故滑亦主食也。(宜丹溪保和丸之类。)湿为阴邪,留必缓渗,非若阳邪之变动迅疾,故脉亦濡细耳。

(宜仲景泽泻汤之类。)

卷五痰病脉证第四十二

附方

和剂倍术丸(见第二十二)

仲景苓桂术甘汤(见第十六)

和剂青州白丸子治男妇手足瘫痪,风痰壅盛,呕吐涎沫,及小儿惊风,妇人血风。

半夏(生七两,水浸洗)南星(生三两)白附子(生二两)川乌(生半两,去皮脐)

上为末,以生绢袋盛,于井花水内摆出粉。如未出者,更以手揉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绢袋,摆尽为度。置瓷盆中,日晒夜露。至晓撇去旧水,别用井水搅,又晒至来日早,再换新水,搅如此法。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干后如玉片。研细,以糯米粉煎粥清丸绿豆大,姜汤下二十丸。无时。如瘫痪风,温酒下。小儿惊风,薄荷汤下五丸。

法制半夏治一切痰嗽,或呕吐冷冻饮料酸水,风痰痰癖,胸膈痞闷,喘促等证。

半夏(拣大者五斤)明矾(一斤四两捣碎)生姜(一斤四两捣碎)

上三味,用泉水共浸七日,擦去半夏皮,加朴硝二斤八两,换水浸七日。加猪牙皂角切片一斤四两,浸七日。此后用泉水,每日一换。至四十九日,捞起晒干为末。每用二钱,煎萝卜汤调下。小儿量减之。

和剂清心牛黄丸治诸风缓纵不随,语言蹇涩,心怔健忘,恍惚去来,头目眩冒,胸中烦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愦。又治心气不足,神志不定,惊恐悲忧,虚烦少睡,喜怒无时。或发狂癫,神情昏乱。

白芍药麦门冬(去心)黄芩当归(去苗)防风(去苗)白术(各一两半)柴胡桔梗芎白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黄、别研,各一两二钱半)神曲(研)

蒲黄(炒)人参(去芦,各二两半)羚羊角(屑)麝香(研)龙脑(研,各一两)肉桂(去粗皮)大豆黄卷(碎、炒)阿胶(碎、炒,各一两七钱半)白蔹干姜(炮,各七钱半)牛黄(研,一两二钱)犀角(屑二两)雄黄(研飞八钱)干山药(七两)甘草(锉炒,五两)

金箔(一千二百片,内四百片为衣)大枣(一百枚,蒸熟、去皮核、研成膏)

上除枣、杏仁、金箔、二角屑及牛黄、雄黄、脑、麝外,共为细末,入余药和匀。用炼蜜与枣膏为丸。每两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温水化下,食后服。

小儿惊痫,酌量多少,竹叶汤化下。

沉香堕痰丸治宿食不消,咽膈不利,咳嗽痰涎,头目昏晕,呕逆恶心,胸膈不快。

沉香木香(各二钱)青皮(去白,二钱半)半夏曲(二两)槟榔(大者,三枚,用面裹煨熟)

上为细末,用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小绿豆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姜汤下。

清气化痰丸顺气快脾,化痰消食。

半夏南星(去皮脐)皂角(切)白矾干姜(各四两)

上先将白矾等三味,用清水五碗,煎取水三碗。却入半夏二味,浸两日。再煮至半夏、南星无白点为度,晒干。

青皮(去穣)陈皮真苏子(炒)萝卜子(炒、另研)杏仁(去皮尖、炒、研)葛根神曲(炒)麦(炒焦)山楂(去核)香附(各二两)

上为末,蒸饼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临卧食后茶汤下。

丹溪保和丸(见第十七)

仲景泽泻汤(见第二十二)

卷五

疟疾脉证第四十三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

《素问》疟论曰:夫疟皆生于风,盖风属木而应春。弦是其本脉,生于风则象风,故脉自弦。又疟之作也,邪正交争,或寒而热,热而寒。寒热往来,正邪出入,枢主于中。经云:少阳为枢。少阳亦应乎春,故脉亦当弦。弦而兼数,数为热,是知疟之多热也。(多热多汗,宜小柴胡汤,或加知母、石膏、黄连之类。甚则渴欲冷冻饮料,脉数大者,宜白虎汤之类。)弦而兼迟,迟为寒,是知疟之多寒也。(热少寒多,甚则厥冷呕逆,宜二陈、姜、桂、柴胡、白术、草果之类,虽附子亦不妨用,但宜细审其证,则百发百中矣。)若代止而又散,乃正气虚脱,不续不敛之象。邪盛正衰,定主凶折。(此属危殆之证。若欲用药,非大补气血如参炙甘术附姜桂之类,不能挽回于万一者。)

卷五疟疾脉证第四十三

附方

仲景小柴胡汤《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此半表半里,寒热往来之药也。今用治疟之寒热往来者皆效。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半夏(半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

仲景白虎汤(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伤寒论》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又云: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抵表里皆热,在表多汗,非闭郁之热;在里渴烦,非入腑坚实之热,转夏为秋之剂也。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卷五

泄泻脉证第四十四

泄泻下利,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

泻痢见于下部,时时惟出,无论因之内外,总属伤阴耗里之虚证。沉小滑弱,乃为相宜。(滑乃有余,似乎相反。然喜其有水液,而不因泻痢枯涸耳。大约宜五苓散、平胃散、东垣升阳除湿汤、理中汤、五味子散、四神丸、七味白术散。痢则芍药汤、香连丸、益元散、败毒散、东垣芍药黄芩汤、和剂真人养脏汤、金匮桃花汤、白头翁汤、和剂参苓白术散,俱当审寒热虚实选用之。)若实大浮洪则恶矣。实大与虚反,浮洪与里反。邪盛正衰,不言可喻。再加发热,则阴气弥伤,而里气弥耗,不至躁亡不已也。

卷五泄泻脉证第四十四

附方

五苓散(见第十七)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噫气吞酸,面黄肌瘦,体倦节痛。常自利,常发霍乱、反胃等证。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五斤)陈皮(三斤二两,去白)甘草(锉,炒,三十两)浓朴(去粗皮、姜制、炒,三斤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同煎七分,去滓温服。或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不正之气。

东垣升阳除湿汤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泄泻无度,小便黄,四肢困弱。

甘草大麦面(如胃寒腹鸣者加)陈皮猪苓(以上各三分)泽泻益智仁半夏防风神曲升麻柴胡羌活(以上各五分)苍术(一钱)

上咀,作一服。水三大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一盏。去滓,空心服。

理中汤(见第十七)

二神丸治脾肾虚弱,侵晨五更作泻,全不思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实神效。

破故纸(四两,炒)肉豆蔻(二两,生用)

用红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同煮熟。去姜及皮核,取肉和药丸如梧子。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五味子散治肾泄,在侵晨五更作泻,或大便不实,不时去后。

五味子(炒,二两)吴茱萸(炒,五钱)

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服。为丸更妙。

四神丸治脾肾虚弱,大便不实,饮食少思。即二神丸、五味子散合丸,空心食前服。

钱氏七味白术散治中气亏损,津液短少,口舌干渴,或口舌生疮,不喜冷冻饮料,或吐泻后口干,最宜服。

人参白术木香白茯苓甘草藿香(各五分)干葛(一钱)

上,水煎服。

芍药汤治便血后重。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白芍药(二两)当归黄连黄芩(各五钱)槟榔木香甘草(各二钱)桂(二钱半)

上咀。每服五钱,水煎服。痢不减,加大黄。

香连丸治痢疾,并水泻、暑泻,甚效。

黄连(十二两,另用吴茱萸十两为末。二味热水拌和,入瓷器,置热汤中顿一日,同炒至黄连紫色,去茱用连)

为末。每四两,配木香一两,醋打米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久痢中气下陷,以补中益气汤下。中气虚者,四君子加姜桂汤下。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治伤寒表里俱热,烦渴口干,小便不通及霍乱吐泻,下利肠,五淋,及妇人产难,催生下乳。

桂府滑石(腻白者水飞,六两)粉草(去皮,一两,研烂)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新水亦得。加薄荷末少许,名鸡苏散。加青黛末少许,名碧玉散,治疗并同。

败毒散(见第三十七)

东垣芍药黄芩汤治泄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者,及下痢脓血稠粘。

黄芩白芍药(各一两)甘草(五钱)

上咀,每服一两,水一盏半,煎一盏,温服无时。如痛,加桂少许。

和剂真人养脏汤治大人小儿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有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痛,及脱肛坠下,酒毒湿毒,便血,并宜服。

人参白术当归(各六钱)白芍药木香(各一两六钱)甘草肉桂(各八钱)肉果(面裹煨,半两)御米壳(蜜炙,三两六钱)诃子肉(一两二钱)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忌酒面生冷腥腻之物。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加附子四片。

金匮桃花汤治下痢脓血。

赤石脂(一斤,一半锉,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先以水七升,煮米姜令熟,去滓,温七合,内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勿服。

金匮白头翁汤治热痢脓血。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上以水七升,煮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和剂参苓白术散治久泻痢,或大病后调理。消渴者尤宜。

人参干山药莲肉(去心)白扁豆(去皮,姜汁浸,炒,各一斤半)于白术(二斤)桔梗(炒黄色)砂仁白茯苓(去皮)薏苡仁炙甘草(各一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或加姜枣煎服,或枣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或炼蜜丸如弹子大,汤化下。

卷五

呕吐反胃脉证第四十五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

呕吐有声有物,反出于胃,上焦之病也。(宜仲景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二陈汤之类。)上焦,则脉应浮。有物,则脉应滑。浮滑为阳,饮食之能纳能运而不反者,阳之力也。故云:浮滑者昌。若得弦数紧涩之脉,则逆矣。盖弦状阴敛,阳运衰微。又弦为肝木之脉。呕吐属胃,胃者土也。木来乘土,土将夺矣。《金匮要略》云: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亦惧胃土虚而见肝木之脉也。(宜平肝补脾,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加防风白芍之类。)数则为热,热当消谷。而反吐谷者,乃知数为虚数。虚则不运,数则气促,呕吐不止,胃将由此而败。《金匮要略》云: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宜补中兼清虚热,如六君子汤加竹茹、生姜、茱萸、制黄连之类。紧则为寒,寒则无阳以运,故上出而呕吐。宜温中散寒,如理中汤、藿香安胃散之类。)涩脉枯涩,吐亡津液之所致也。《金匮要略》所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者是也。(宜补气而生津,如四君子汤加黄、五味子之类。)夫胃为水谷之海,若再加大肠秘结,是全无阴液而水谷之海枯矣。水谷之海枯而能生者,未之有也。(反胃,粪如羊屎者不治。)

卷五呕吐反胃脉证第四十五

附方

仲景大半夏汤(见第二十)

仲景生姜半夏汤《要略》云: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胸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

上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二陈汤(见第十六)

四君子汤(见第十六)

六君子汤(见第十六)

仲景理中汤(见第十七)

藿香安胃散(见第二十)

卷五

霍乱脉证第四十六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

仲景云:呕吐而复下利,名曰霍乱。(宜仲景通脉四逆汤、理中丸、四逆加人参汤之类。)霍乱者,挥霍撩乱,不能自持,阴阳乖离,上下亟夺,是时脉或代止,勿惊讶也。乃卒吐暴下,谷神顿委,暂不接续故耳。若手足厥冷,脉复迟微,是则大为可怕。盖手足为诸阳之本,迟微为纯阴之脉,阳衰阴盛,真元渐绝之象也。是故暴脱者能渐生。而渐绝者,又何能暴起哉?(暴脱者,如日中风雨,风雨过而日仍明。渐绝者,如日渐西坠,坠则终此日矣,九死之证也。设欲用药救治,非附子理中汤、四逆加人参汤之类不可。)

卷五霍乱脉证第四十六

附方

仲景通脉四逆汤《伤寒论》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今用治霍乱吐利脉不出者亦宜。

甘草(炙,二两)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脐、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渐出者愈。

仲景理中丸(见第十七)

仲景四逆加人参汤治一切虚寒亡阳,下利,四肢厥逆等证。

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附子理中汤(见第十七)

卷五

咳嗽脉证第四十七

咳嗽多浮,聚胃关肺。沉紧小危,浮濡易治。

咳嗽不一,强半为风寒痰饮,风寒则伤于皮毛。(宜汗解,如麻黄汤、参苏饮之类。)痰饮则停于胸胃。(宜二陈汤、仲景小青龙汤、拔萃半夏温肺汤之类。)皮毛者,肺之合也,邪袭其合,肺气应之,故上逆而为咳。胃居肺下,寒痰冷冻饮料,停滞于中,上射于肺,肺气迎之,故亦上逆而为咳。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痰饮寒浊之气,上熏于肺,肺不清净,咳嗽从生。)形寒固伤于外,而冷冻饮料寒痰,则皆聚于胃也。肺居最上,皮毛最表,故脉多浮耳。沉紧小危者,沉则邪入里,紧则寒不散,小则正气衰,均主病危。若浮而濡,浮则在表,濡受邪轻,故云易治。

卷五咳嗽脉证第四十七

附方

麻黄汤(见第十六)

参苏饮治痰积中脘,晕眩嘈杂,怔忡哕逆,或痰停关节,手足曳,口眼斜,半身不遂,呕吐恶心,头疼发热,及感冒风邪,鼻塞、憎寒、咳嗽等证。

人参紫苏叶前胡半夏(制)葛根(各一钱)茯苓枳壳桔梗陈皮(各八分)

木香(磨,四分)

加葱白、生姜煎服。

二陈汤(见第十六)

仲景小青龙汤(见第十六)

拔萃半夏温肺汤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杂。常多涎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食。此胃气虚冷所致。其脉沉弦细迟。

旋复花人参细辛桂心甘草陈皮桔梗芍药半夏(制,各半两)赤茯苓(七钱半)

上咀。每服四钱。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

卷五

喘急脉证第四十八

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证。

呼吸疾速曰喘,气息短促曰急。息肩者,肩随息动。吸则提气,呼则舒气。出入不利,故肩亦为之耸动耳。脉浮滑者,浮为阳、为表、为风。(宜汗解。仲景麻黄汤或香苏散,及枳桔桑杏之类。)滑为阳、为痰、为食。(痰宜枳桔二陈汤、蒌仁、苏子,及三子养亲汤之类。食宜丹溪保和丸、平胃散、和剂小七香丸或瓜蒂散吐之。)盖因外邪闭遏,或为内物阻挠,致令机关壅滞,胸膈痞塞,而为喘急息肩者有矣。苟能散其邪,则机关可利;推其物,则痞塞可通,故曰顺。脉沉涩者,沉为阴、为里、为下部。涩为阴、为虚。乃元气不能接续,不能舒徐以达上焦。不能达上,又岂能充四肢乎?是以喘急息肩而四肢又寒也。若更见散脉,则元真将随喘而散,死亡必矣。故曰逆。(脉涩肢寒,阳退陷而不达。喘息脉散,阳散越而脱根。)

卷五喘急脉证第四十八

附方

仲景麻黄汤(见第十六)

香苏散(宝鉴)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陈皮(去白,一两)防己木通紫苏叶(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枳桔二陈汤(即二陈加枳壳桔梗)

三子养亲汤治年高痰盛气实,并气壅哮喘等证。

紫苏子(沉水者)白芥子萝卜子(各三钱)

上水二钟,姜二片,煎七分,食后服。

丹溪保和丸(见第十七)

平胃散(见第四十四)

和剂小七香丸(见第十七)

仲景瓜蒂散瓜蒂(二十个)

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卷五

火病脉证第四十九

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

病热而有火证,是火病也。火则脉应洪数。脉证相宜,故可医治。若得沉微之阴脉,是无火矣。无火而仍病热,则知为无根之阳。虚见热象也,故主危殆。

卷五火病脉证第四十九

附方

清心莲子饮(和剂)治心虚有热,小便赤浊。

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一钱半)石莲肉白茯苓黄(蜜炙)人参(各七分半)

水二盏,煎一盏。水中沉冷。空心温服。发热加柴胡、薄荷。

导赤散(钱氏)丹溪云:导赤散,正小肠药也。

生地黄木通甘草(各等分)

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同煎五分,食后温服。

钱氏泻黄散治脾家郁热,口甜口疮,喜饮烦躁。

藿香(七钱)山栀仁(一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防风(四两)

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清汁饮。

泻青丸当归(去芦、焙称)草龙胆(焙称)川芎栀子川大黄(煨)羌活防风(去芦)

上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鸡头大。每服一丸。煎竹叶汤,同砂糖温水化下。

局方八正散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赤,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亦气分药也。

瞿麦蓄车前子滑石甘草(炙)山栀子仁木通大黄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廿茎,煎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小儿量与之。

左金丸治肝火胁肋刺痛,或发寒热,或头目作痛,或大便不实、小便淋秘,或小腹疼痛。一切肝火之证,以此主治。

黄连(六两)吴茱萸(汤煮片时,一两)

粥和丸。陈皮白术汤送服。

河间防风通圣散表里气血总清之药。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盆硝是已。上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栀子(各二钱半)

为末。每服五钱。水煎,食远服。

升阳散火汤治男妇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此证多因血虚而得。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发之,此方是也。

升麻葛根独活羌活(各五钱)防风(二钱半)柴胡(八钱)甘草(三钱炙、二钱生)人参白芍药(各五钱)

上咀。每服半两,或一两。水煎,稍热服。

阳毒升麻汤治伤寒杂病汗吐下后,变成阳毒,发狂谵妄,喉痛下利。

升麻(五钱)犀角射干黄芩人参甘草(各二钱五分)

上咀,水煎服。

清胃汤治醇酒浓味,唇齿作痛。或齿龈溃烂,或连头面颈项作痛。

黄连(一钱五分)当归生地黄牡丹皮(各一钱)升麻(二钱)

上水煎服。

千金黑奴丸治大热阳毒,发狂发斑,烦躁大渴。

黄芩釜底煤芒硝灶突墨梁上尘小麦奴麻黄大黄(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大。新汲水化服。不定再服半丸。饮水尽,足当发寒。寒已汗出乃瘥。未汗,再服半丸。不大渴者,不可与。

泻白散治肺火咳喘,面红,喉咽不清。

地骨皮(二钱)桑白皮(二钱)甘草(五分)

为末。水一盏,煎六分服。

当归龙荟丸治肝经实火,大便秘结,小便涩滞。或胸膈作痛,阴囊肿胀。凡属肝胆实热,并宜用之。

当归龙胆草栀子仁黄连黄芩(各一两)大黄芦荟青黛(各五钱)木香(二钱五分)麝香(另研,五分)

为末,炒神曲糊丸。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卷五

骨蒸脉证第五十

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骨蒸发热者,热自骨起,蒸发于外,内伤虚劳之热也。脉数而虚,是其本然。

盖以数为热,虚为劳耳。若蒸热而见涩小之脉,涩则精血少,小则元气衰。真阴日损,邪火日增,不至于殒躯不已也。(方参看劳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