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灯续焰》前言·卷十八
(补遗)
正文病类多矣。考之方书,尚缺多种,皆属常见之疾,何可竟无方治。今补入。
卷十八(补遗)
嘈杂
嘈杂一证,有火,有痰,有饮,有虫。虽云多种,而源则不离乎脾胃。膏粱之人,每多患此。其发也,如饥之欲食,甚则烦沸杂乱,与吞酸、吐酸、干呕、胃痛等疾,皆为噎膈反胃之渐。(宜三圣丸、越鞠丸之类。挟痰者二陈加栀、连,挟饮者丹溪导饮丸,挟虫者乌梅丸、酒煮黄连丸之类。)
卷十八(补遗)嘈杂
附方
三圣丸治嘈杂神效。
白术(四两)橘红(一两)黄连(炒,五钱)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津唾下,姜汤亦得。
越鞠丸(见第四十一)
二陈汤(见第十六)
丹溪导饮丸治水饮嘈杂。
吴茱萸(三钱)白茯苓(一两)黄连(五钱)苍术(炒,一两)独活(七钱)
上为细末,神曲糊丸服。
乌梅丸(见第六十三)
酒煮黄连丸(见第五十五)
卷十八(补遗)
吞酸吐酸
吞酸与吐酸,大同小异。吞酸,酸在胸胃,忽作忽止,蜇胃刺心。吐酸,酸水酸物,随吐而出,味如酽醋,蜇喉软齿。是皆形寒胃冷,食郁饮停,谷气不分,中焦郁。正犹酿酒不发,过时而成酸味也。吞吐之所以异者,吞则胃中饮少,吐则胃中饮多耳。间有属火者,乃热不得散。属木者,乃气不得伸。火不散者发之,木不伸者达之。故统宜温中散寒,令郁滞开而病自愈矣。(宜发明藿香安胃散、加减二陈汤,三因曲术丸、二陈加茱、连、神曲、苍术方、酒煮黄连丸)
卷十八(补遗)吞酸吐酸
附方
藿香安胃散(见第二十)
加减二陈汤治痰饮为患,呕吐,头眩,心悸。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吞酸、吐酸等证。
丁香(一两)半夏陈皮(各五两)茯苓(三两)甘草(一两半)
上咀。每服四钱,水煎,入生姜三片煎服。
三因曲术丸治中脘宿食留饮,酸蜇心痛,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两)苍术(泔浸三宿,洗净,日干,炒,一两半)
上为末,生姜汁别煮神曲糊为丸,姜汤送下。
二陈加茱连神曲苍术方陈皮(一钱)白茯苓(一钱)苍术(炒,一钱二分)黄连(吴茱萸汁煮,炒,一钱)神曲(炒,一钱)
水二钟,生姜一片,煎八分服。
酒煮黄连丸(见第五十五)
卷十八(补遗)
噎膈
噎者,食入不利,或挨塞而下,或负痛而纳,其病在喉。膈者,食虽入膈,或气逆,或满闷,或隐痛,或得嗳少宽,或得吐反快,其病在膈。二疾多并见,噎者必膈,膈者必噎也。即翻胃之先驱,积郁沉忧,气结不散,久久成此。《张鸡峰方论》曰:此病不在外,不在内,不属冷,不属热,不是实,不是虚,所以药难取效。
多缘忧思恚怒,动气伤神。气积于内,动则诸证见,气静疾平。手扪之而不得疾之所在,目视之而不知色之所因,耳听之而不知音之所发,故针灸药石皆不获效。乃神意间病也,旨哉言乎。(宜生姜半夏汤、香砂宽中汤、五膈宽中散、谷神嘉禾散、统旨补气运脾汤、代抵当丸之类选用。)
卷十八(补遗)噎膈
附方
生姜半夏汤止呕吐,开胃消食。
半夏生姜(各三钱)
上咀,水二盏,煎七分服。
统旨香砂宽中汤治气滞,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
木香(临服时,磨水入药三、四匙)白术(炒)陈皮香附(各一钱五分)白豆蔻(去壳)
砂仁(去壳)青皮槟榔半夏曲白茯苓(各一钱)浓朴(姜制,一钱二分)甘草(三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入蜜一匙,食前服。
和剂五膈宽中散治七情四气伤于脾胃,以致阴阳不和,胸膈痞满,停痰气逆,遂成五膈。并治一切冷气。
白豆蔻(去皮,二两)甘草(五两)木香(三两)浓朴(去皮,姜汁炒,一斤)缩砂仁(去壳)丁香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四两)香附子(炒,去毛,十六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三片,盐少许,不拘时,沸汤点服。
和剂谷神嘉禾散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或五噎、五膈。
白茯苓(去皮)缩砂仁(去皮)薏苡仁(炒)枇杷叶(去毛,姜汁炙香)人参(去芦,各一两)白术(炒,二两)桑白皮(炒)槟榔(炒)白豆蔻(炒,去皮)青皮(去白)谷(炒)五味子(炒,各半两)沉香杜仲(去皮,姜汁酒涂炙)丁香藿香随风子石斛(酒和炒)半夏(姜汁捣和作饼,炙黄色)大腹子(炒)木香(各七钱半)甘草(炙,二两)陈皮(去白)神曲(炒,各二钱半)
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五噎,入干柿一枚。膈气吐逆,入薤白三寸、枣五枚。
统旨补气运脾汤治中气不运,噎塞。
人参(二钱)白术(三钱)橘红茯苓(各一钱五分)黄(蜜炙,一钱)砂仁(去皮,八分)甘草(四分,炙)有痰加半夏曲(一钱。)
水二钟,姜一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代抵当丸治瘀血噎膈,食下疼痛。(方见第二十。)
卷十八(补遗)
自汗
自汗者,不因劳动,不因天暑,不因热饮食,时时汗自出,故曰自汗也。乃卫气虚而不能固密,心液因之漏泄。(宜当归补血汤倍黄、玉屏风散、保元汤、黄建中汤之类。)若表中风邪者,亦能令卫腠空疏,而汗时自出。此邪去则汗止。(宜桂枝汤。)
卷十八(补遗)自汗
附方
当归补血汤(见第十六)
得效玉屏风散治自汗。
防风黄(各一两)白术(炒,二两)
每服三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六分,不拘时温服。
保元汤治自汗无休止。
黄(蜜炙,三钱)人参(二钱)甘草(炙,一钱)
水二盏,煎七分,温服。
黄建中汤(见第三十三)
桂枝汤(见第十九)
卷十八(补遗)
盗汗
盗汗者,睡中偷出。多发于夜,如盗之乘人不觉而夜出也。属阴虚。盖人之卫气昼行于阳,出外;夜行于阴,入内。入内则内热。内热,则不足之阴受其蒸。入内则表虚。表虚,则蒸泄之液无从固。于是阴失其守,阳失其卫,而汗淋漓于睡梦间者有矣。(宜当归六黄汤、大建中汤之类。)
卷十八(补遗)盗汗
附方
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久不愈。面白黄,肌瘦,或夜热骨蒸,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足膝疼,发无虚夜。服此神效。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各一钱)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一钟,临卧服。
大建中汤治虚热盗汗,百节疼,肢体倦怠,日渐羸弱,口苦舌涩,心怔短气。
绵黄(炙)远志(灯心煮,去心)当归(酒洗)泽泻(各二钱)白芍药龙骨()人参(各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钟,姜五片,煎一钟,食前服。气弱,加炮附子(二钱),腰痛筋急,加官桂(去皮一钱)。
卷十八(补遗)
悸、怔忡
《准绳》云:悸即怔忡。今历观病状,则二证少有分别。悸则心中微动,如恐如惊。怔忡则心胸振筑,莫知其来;忽尔宁寂,莫知其去。甚则头目眩晕,神气若浮,盖悸之重者也。大抵因痰积饮停,气冲火击所致。(宜导痰汤、温胆汤、茯苓甘草汤、姜术汤之类。)
亦有中气虚而忡悸者。(宜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小建中汤、黄建中汤之类。)亦有心经气血不足,火不定,神不安而忡悸者。(宜四物汤、朱雀丸、当归补血汤、经验定心丹之类。)
有心液过耗,汗多亡阳,脉代而忡悸者。(宜炙甘草汤。)
卷十八(补遗)悸、怔忡
附方
导痰汤(见第四十一)
温胆汤(见第二十)
茯苓甘草汤治心下停水忪悸。
白茯苓(去皮)桂枝(各三钱)生姜(半两)甘草(二钱)
水二钟,煎一钟,不拘时服。
姜术汤治停饮怔忡。
白姜(生)白术茯苓半夏曲(各一钱)辣桂甘草(各五分)
水一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六分,不拘时服。
补中益气汤(见第二十九)
四君子汤(见第十六)
六君子汤(见第十六)
小建中汤(见第六十九)
黄建中汤(见第三十三)
四物汤(见第二十一)
朱雀丸(见第五十一)
当归补血汤(见第十六)
经验定心丹(楫自制)
茯神(去皮木,一两)远志(酒浸软去心,五钱)人参(去芦,八钱)沉香(黑重沉水者,三钱,不见火)龙骨(,七钱)怀生地(洗去土,一两半)当归身(酒洗,一两)白芍药(酒炒,八钱)丹参(去芦,一两)桂枝(去骨,三钱)甘草(炙,二钱)荷蕊(出水而未开者焙干,一个)
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用上好水飞过,朱砂为衣。每服二钱,食远白汤下。午后勿服。此方验过多人矣。
炙甘草汤(见第三十三)
卷十八(补遗)
健忘
道过之言,行过之事,久不记忆曰忘。若当下即不能记,索之胸臆,了不可得者,健忘也。乃心虚肾惫,水火不交,精血之府空,荣卫之道涩,致令机关不利,灵巧不开。高年衰朽者,多得之。(宜归脾汤、读书丸、朱雀丸、二参丸、开心散之类。)亦有痰血癖积碍其机关而成者,此又不以年高论也。(宜寿星丸、导痰汤、代抵当丸选用。)
卷十八(补遗)健忘
附方
归脾汤(见第五十八)
读书丸石菖蒲菟丝子(酒煮)远志(酒浸去心,各一两)地骨皮(去骨洗净,二两)生地黄五味子川芎(各一两)
上为末,薄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临卧白汤下。
朱雀丸(见第五十一)
二参丸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安神,外华腠理。
天门冬(去皮)熟地黄(酒蒸捣)丹参(各一两半)白茯苓(去皮)麦门冬(去心)甘草(各一两)远志(酒浸去心)人参(去芦,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以朱砂研极细,水飞过半两为衣。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空心煎愈风汤送下。(愈风汤系洁古方。其方三十三味,皆风药,繁杂之甚,故不录。今只以白汤送之。)
开心散治好忘。
石菖蒲(一两)白茯苓(去皮,二两)远志(去皮)人参(去芦,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米饮调下。
寿星丸治痰滞经络多忘。(方见第五十八)
导痰汤(见第四十一)
代抵当丸治瘀血喜忘。(方见第二十)
卷十八(补遗)
不寐
《难经》四十六难曰:老人寤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日精,夜不寤。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宜八珍汤、归脾汤之类。)虚劳虚烦不得眠者(宜仲景酸枣仁汤。)胆虚惊悸不寐者。(宜温胆汤、六君子汤之类。)痰饮停中,烦惑不合目者。(宜内经半夏汤、导痰汤之类。)
卷十八(补遗)不寐
附方
八珍汤(见第十六)
归脾汤(见第五十八)
仲景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茯苓芎(各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三升,分温三服。
温胆汤(见第二十)
六君子汤(见第十六)
内经半夏汤治阴阳之气偏胜,不相和谐,阳不得入阴,故不瞑不寐。服此阴阳通,卧可立至。黄帝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亦治痰气阻塞,阳不入阴,成上证。大抵转动枢机,则阴阳自谐矣。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秫米,北人谓之黄米,可以酿酒,)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久者,三饮而已也。
导痰汤(见第四十四)
卷十八(补遗)
呃
呃,即哕也。有火、有痰饮、有寒、有虫、有食、有胃虚、有肾虚。种种不同,但虚寒者十九。然必细察得之久暴,声之远近,形之盛衰,及病之所由起,则施治自多效也。盖潜行默运,无声无臭者,中气之常也。若有所激,气即为火,易其常性,卒暴上冲。仍欲其潜行默运,无臭无声,安可得乎?至若痰饮停中,碍其清道。
阴寒迫里,遏其阳升。或蛔卒动而气阻,或食暴入而气壅,或胃气虚于上而气不舒,或肾气虚于下而气不续,皆能挠挫运机,行不顺利,而呃呃之声,有自来矣。故因于火者,其声频以促,兼面赤而脉数。(宜二陈汤加山栀、黄连之类。)因于痰饮者,其声缓匀,兼吞酸面泽而脉滑。(宜二陈汤、温胆汤、导痰汤之类。)因于阴寒者,其声短,而声扼扼不扬,兼面色青白,恶寒而脉紧。(宜二陈汤加干姜、丁桂之类。)因于虫者,其声或作或止,或缓或促,兼面色不一,胃中或痛、或吐清水冷涎,或心中嘈杂,脉迟数大小不定。(宜二陈汤去甘草加吴茱萸、制黄连、干姜、细辛之类。)因于食者,其声浊而类呕,兼嗳逆酸腐,恶食,面黄,脉紧滑。(宜和剂枳实半夏汤、曲枳术丸、法制陈皮、法制槟榔之类。)因胃气虚寒者,其声促而无力,或得食少止,面青白,畏寒,脉缓弱无力。(宜六君子汤、四君子汤、橘皮竹茹汤、理中汤、洁古柿钱散之类。)因肾气虚寒者,其声远而长,或作或止,半刻一声,脐下或动筑,面黑,腰疼,或足冷恶寒,脉沉微。(宜金匮肾气丸、良方参附汤之类。)
卷十八(补遗)呃
附方
二陈汤(见第十六)
温胆汤(见第二十)
导痰汤(见第四十一)
和剂枳实半夏汤枳实(麸炒)半夏(各等分)加麦(炒)
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温服无时。
曲枳术丸(见第二十)
法制陈皮消食化气,宽利胸膈,美进饮食。
茴香(炒)甘草(炙,各二两)青盐(炒,一两)干生姜乌梅肉(各半两)白檀香(二钱半)
上六味为末。外以陈皮半斤,汤浸去白,净四两,切作细条子。用水一大盏,煎药末三两,同陈皮条子一处慢火煮。候陈皮极软,控干少时,用干药末拌匀,焙干。每服不拘多少,细嚼,温姜汤下,无时。
法制槟榔治酒食过度,胸膈膨满,口吐清水,一切积聚。
鸡心槟榔(一两,切作小块)缩砂(取仁)白豆蔻(取仁)丁香(切作细条)粉草(切作细块,各一两)陈皮(去白,切作细条)生姜(切作细条,各半斤)
上用河水二碗,浸一宿。次日用慢火,砂锅内煮干,焙干,入新瓶收。每服一撮,细嚼酒下。或为细末,汤调服亦可。
六君子汤(见第十六)
四君子汤(见第十六)
橘皮竹茹汤治胃虚寒,呕逆或呃。
陈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五服。
理中汤(见第十七)
洁古柿钱散治胃虚寒呃逆。
柿钱丁香人参(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煎,食后服。
金匮肾气丸(见第十六)
良方参附汤治阳气虚寒,自汗恶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呃逆不食,或汗多发等证。
人参(一两)附子(炮,五钱)
上姜枣水煎,徐徐服。去人参,加黄,名附汤。
卷十八(补遗)
面
夫手、足六阳之脉,皆上至头,而面为诸阳之会。胃足阳明之脉,又起于鼻之交中,故面独能耐寒也。设反恶寒及面寒者,胃寒。恶热及面热者,胃热。面寒者,面多青白。面热者,面多赤。面黄而斑驳者,胃中虫积。面黄而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者,胃风。面疮者,胃火。膏粱积热,以胃脉起于面,故面病多属胃。亦有面疮之属脾肺风热,面尘之属肝胆燥热,面之属风湿痰饮,又不独一阳明胃也。宜后方选对证者,主治之。
卷十八(补遗)面
附方
升麻胃风汤治胃风面肿,或麻木,牙紧目。
升麻(二钱)白芷当归葛根苍术(各一钱)甘草(一钱)柴胡本羌活黄柏草豆蔻(各三分)麻黄(不去节,五分)蔓荆子(二分)
姜一片,枣一枚,水二盏,煎七分。食后服。
升麻顺气汤治忧思饮食失节,面色黧黑,心悬气促。
升麻(一钱半)干葛防风白芷黄人参(各一钱)白芍药(六分)甘草苍术(各五分)
水二盏,姜一片,大枣一枚,煎七分。食远温服。
犀角升麻汤治阳明经络受风热,口唇、颊车、发鬓肿痛,及鼻额间连头面痛。口不可开,虽能言语,有妨饮食。亦治面热。
犀角(七钱半)川升麻(半两)防风黄芩(各三钱半)香白芷白附子川芎(各二钱半)羌活(三钱一字)生甘草(一钱半)
上咀,都作一服。水五盏,煎至三盏半。去滓,分作三服,一日一服讫,其证必减。如脏腑有些溏不妨。足阳明,胃经也。经云:肠胃为市。又云:阳明多血多气。胃之中,腥膻五味无所不纳,如市廛无所不有也。六经之中,血气俱多,腐熟饮食之毒聚于胃,故此方以犀角为主,升麻佐之入胃经。余药皆涤除风热,用之有效也。
补胃汤治胃虚胫寒,面目浮肿。亦治面寒。
柏子仁防风细辛桂心陈皮(各一钱)川芎吴茱萸人参(各一钱半)甘草(五分)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加大黄治咳逆倚息不得卧,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故耳。
七白散治面、面垢。
白蔹白术白牵牛白附子白芷白芍药白僵蚕(各等分)
为末。每用五钱,煎汤洗之。
洗面药治面生,或生小疮,或生痤,粉刺,皮肤瘙痒,面垢。
皂角(三斤)升麻(八两)楮实子(五两)绿豆白芨白芷天花粉(各一两)
甘松砂仁白丁香(各五钱)三奈(三钱)
上为末,糯米饭捣丸,如弹子大。量用洗面。
面上五色疮方用盐汤绵浸疮上。日五、六度。
面上豆痕或斑靥方用密陀僧细末,夜以人乳汁调敷。
面上粉刺方用不语唾涂之。或捣菟丝子汁涂。或以白矾末少许,酒调涂。(不语唾恐是平旦未言语先者。)
斗门方治黑令面色好。
白僵蚕黑牵牛北细辛(各等分)
为粗末,作澡豆。又去小儿胎秽。
指爪破面方用生姜自然汁,调轻粉。敷破处。无瘢瑕。
又方橄榄汁敷之。无痕。
平胃散面疮。水调平胃散涂之。
白附子散治面上热疮似癣。或生赤黑斑点。
白附子密陀僧白茯苓白芷定粉(等分)
上为末。先用萝卜煎汤洗面净,后用羊乳调。至夜敷患处,次早洗去,效。
祛风白芷散治面上风癣疮。
白芷(三钱)黄连黄柏黄丹(各二钱)茯苓(一钱五分)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用油调搽癣疮上。或加孩儿茶二钱,麝香二分,亦可。
卷十八(补遗)
目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窠者,窝也。聚精成窝,搏结之义。)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大小赤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上、下眼胞为目约裹)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众精并脉,以系于目)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又曰: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故阴阳合,转而精明也。观是论,则后人诊眼疾而分五轮八廓者,盖本乎此。其所云气轮者,金精之腾结也,即经所谓窠气之精为白眼。白眼属肺,肺主气,故曰气轮。肺在行为金,金至坚,故白珠独坚实。风轮者,木精之腾结也,即经所谓筋之精为黑眼。黑眼属肝,肝主筋,在行为木而应风,故曰风轮。风性动,故黑睛左右不定而色带青也。血轮者,火精之腾结也,即经所谓血之精为络。络属心,心主血,故曰血轮。心在行为火,火有君、相两种,故岐分于两角,无正轮也。肉轮者,土精之腾结也,即经所谓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属脾,脾主肌肉,故曰肉轮。脾在行为土,土包万物,该四脏。四脏皆为裹束,故开则动而万用,闭则静而万寂矣。
水轮者,水精之腾结也,即经所谓骨之精为瞳子。瞳子属肾,肾主骨,在行为水,故曰水轮。水为天一之精,故独得居中。内有大络六,以通心、肺、脾、肝、肾、命门;中络六,以通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外有小细之络,莫知其数。(其络向明,视之了了可数,即禽兽异类,皆有此也。)皆血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目,则有形色经络显见,而可验内之何脏何腑受病。外有二窍以通其气,内涵诸液,出而为泪。更有神膏、神水、神光、真气、真精,皆滋目之源液也。神膏者,目内包涵膏液,破则黑稠水出,由胆中渗润精汁积成,涵养瞳神,衰则有损。
神水者,由三焦发源,先天真一之气所化。在目之内,不可得见。触物损破,则见黑膏,形如稠痰。在目之外者,即目上润泽之水也。水衰,则有火胜燥暴之患。水竭,则有目轮大小之疾。耗涩,则有昏眇之危。亏者多,盈者少。神光者,目自视之精华也。心火发源,胆火用事。夫神之于人也亦大矣,不独一视为然。即行走执捉,言笑听闻,无神宰率,则块然一形而已。真血者,职藏在肝,升以滋目,指五脏六腑经络之血,非肌腠散漫之血,故曰真也。真气者,以经络滋养,必先气而后血濡,即发生真一之元气也。真精者,即先后二天,真元化汁,根于肾,施于胆,以及瞳仁之精也。凡此数者,一有所损,则目病矣。大概目形圆而长,外有坚壳数重,中含清脆,内包神膏。膏外神水,水外皆血。血以滋水,水以滋膏。膏内一点黑莹,即是肾胆所聚之精华也。唯此一点,空明净彻,烛照无穷,是曰水轮。然必三者具而后灵明全,三即胆汁、肾精、心神也。五轮足而外应溥,五即气、风、血、肉、水也。合之浑然,分之井然。水为体,火为用。气为运动,神为维持。妙合阴阳,光同日月。午前小,午后大,随天地之盈亏。男左胜,女右胜,别阴阳之禀赋。
至若刚柔寿夭,诈直智愚,皆能以目验知。神哉宝乎。更有八廓,其说以八卦八方,内配脏腑,分别经络,似亦有理。前五轮说中已悉其义,今不更赘。惟录八廓之名,以备考证。一曰传送廓,应乾卦,位居西北,络通大肠而属肺。二曰津液廓,应坎卦,位居正北,络通膀胱而属肾。三曰会阴廓,应艮卦,位居东北,络通上焦而配属命门。四曰清净廓,应震卦,位居正中,络通胆而属肝。五曰养化廓,应巽卦,位居东南,络通中焦而配属肝络。六曰胞阳廓,应离卦,位居正南,络通小肠而属心。七曰水谷廓,应坤卦,位居西南,络通胃而属脾。八曰关泉廓,应兑卦,位居正西,络通下焦而配属肾络。以六配八,余二无配。重肝络、肾络配之者,盖目根源于肾,专窍于肝,故较他脏为独胜焉。以上五轮八廓之生成配合也。知此,则知内伤者,内动脏气,灾及五轮。外感者,不从脏变,外邪先袭于络,由络及廓,由廓及轮。故内伤见证,不肿不痛,痛亦不甚。或视物渐觉不明,或遇晚即为瞀,(俗名鸡盲,亦名雀目。)或羞明畏日,或不能久视远视,或涩不欲开,或眼胞收小,或倒睫拳毛,或青翳白膜,或白珠黄色、黑睛蓝色,或瞳仁散大,或紧小,或欹侧,或两脂糊,或弦烂,或泪流,或视物以一为二、以红为白、以正为斜,以曲为直,种种由渐而成者,属内伤。脏也,阴也。外感见证,则发如风火,痒痛不堪。或中如砂石,或外见疮疡,或脂泪不时,或星障卒起,或向天日如针刺,或近灯烛如火烘,或兼鼻塞齿疼,或兼身热头痛。种种卒暴而来者,属外感。腑也,阳也。是故病腑者易愈,病脏者难瘳。脏则视其何脏何因,腑则视其何邪何络而后调之、散之、补之、泻之。温凉升降,在圆机者自为斟酌也。选方。
卷十八(补遗)目
附方
简易补肝散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羞明怕日。
夏枯草(五钱)香附子(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服无时。
本事菊花散治肝肾风毒瓦斯上冲眼痛。
甘菊花牛蒡子(炒,各八两)防风(三两)白蒺藜(去刺,一两)甘草(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熟水调下。食后、临卧。
泻青丸治眼暴发赤肿疼痛。(方见第四十九)
局方汤泡散治肝经风热上壅,眼目赤涩,睛疼多泪。
赤芍药当归黄连(各等分)
上为末。每二钱汤顿调,热洗。日三、五次。御药院方加荆芥。
汤泡散治肝经风热攻睛,赤肿羞明,渐生翳膜。
杏仁防风黄连(去须)赤芍药当归尾(各半两)铜青(二钱)薄荷叶(三钱)
上锉散。每用二钱,极沸汤泡。乘热先熏后洗,冷则再暖用。日两三次。一方入白盐少许,闭目沃洗。盐亦散血。
分珠散治眼患血灌瞳神,恶血不散。
槐花白芷地黄栀子荆芥甘草黄芩龙胆草赤芍药当归(各一两)
上水煎服。春加大黄泻肝,夏加黄连泻心,秋加桑白皮泻肺。
清凉散冰瑕深翳。
蔓荆子荆芥苦竹叶甘草(各半两)栀子(二钱半)
上薄荷水煎服。
二黄散治努肉攀睛。
黄芩大黄防风薄荷(各等分)
上水煎,入蜜少许,食后服。
照水丸治翳神验。
海螵蛸蛤粉(南康真者,各五分)片脑(半分)黄蜡(五分)
上末,先熔蜡搅微冷,入末和为丸,如麻子大,带匾些。临卧纳眼中翳膜上。次日照水自落。
千金磁朱丸治神水宽大渐散,昏如雾露中行,渐睹空中有黑花,渐睹物成二体。
久则光不收,及内障,神水淡绿色、淡白色者。
磁石(吸针者)辰砂神曲先以磁石置巨火中,醋淬七次,晒干,另研极细,二两。辰砂另研极细,一两,生神曲末三两,与前药和匀。更以神曲末一两,水和作饼,煮浮为度。搜入前药,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饭汤下。(按此方磁石法水入肾,朱砂法火入心,而神曲专入脾胃,乃道家黄婆媒合婴HT之理。或加沉香半两,升降水火尤佳。)
煮肝散治内外障翳眼。
上用猪肝二两,批开,以夜明砂末二钱匕,掺在肝内,麻绳缚定。用水一盏,煮令肝转色白。取出烂嚼,用煮肝汤送下,食后服。
洗眼方治内外障,翳膜赤脉昏涩。
上以桑条,于二、三月间采嫩者,曝干,净器内烧过,令火自灭,成白灰。细研,每用三钱,入瓷器或银石器中,以沸汤泡,打转候澄。倾清者入于别器内,更澄。以新绵滤过极清者,置重汤内令热,开眼淋洗,逐日一次。但是诸眼疾皆效。
菊睛丸治肝肾不足,眼昏,常见黑花,多泪。
枸杞子(三两)苁蓉(酒浸、炒)巴戟(去心,各一两)甘菊花(四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盐汤食远任下。余太宰方,加熟地黄二两。
驻景丸治肝肾虚,眼昏翳。
熟地黄车前子(各三两)菟丝子(酒煮,五两)
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白茯苓、石菖蒲汤任下。又方加枸杞子一两半,尤佳。
枸杞子酒治肝虚当风眼泪。
上用枸杞子最肥者二升,捣破,内绢袋,置罐中。以酒一斗浸讫,密封勿泄气。
候三七日,每日取饮之,勿醉。
地芝丸治能远视,不能近视。亦能治脉风成疠。
生地黄(焙)天门冬(去心,各四两)枳壳(炒)甘菊花(去蒂,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茶清送下。
定志丸治能近视,不能远视。
远志(去苗、心)菖蒲(各二两)人参白茯苓(去皮,各一两)
为细末。炼蜜丸,以朱砂为衣。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食后米饮下。
卷十八(补遗)
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脉度篇曰:肾气通于耳。
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阅五使篇曰:耳者,肾之官也。金匮真言又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是耳一也,为两脏共开之窍,岂非心肾交通,水火相济之义乎?若二脏不和,虚实寒热,皆能上致耳疾。即经络之过于耳者,亦皆能作疾。
如《灵枢》经脉篇曰:小肠手太阳之脉,入耳中,其病耳聋。三焦手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其病耳聋浑浑。大肠手阳明之别脉,入耳,合宗脉,实则龋聋。
口问篇曰:耳中,宗脉之所聚也。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而脉竭,故上虚而鸣。选方四首。
卷十八(补遗)耳
附方
清神散治风气壅上,头目不清,耳常重听。
僵蚕菊花(各一两)荆芥羌活木通川芎香附防风菖蒲甘草(各二钱)
为末。每三钱,食后临卧茶清下。
磁石汤治肾虚耳聋,面黑,饥不欲食,腰胁背痛。
磁石五味子杜仲白术白石英(各二钱)黄白茯苓(各一钱)
水煎服。
益肾散治肾虚耳聋。
磁石巴戟沉香菖蒲川椒(各一两)
为末。每二钱,用猪肾一枚,细切,和以葱、盐并药,用湿纸十重包裹,煨熟。空心细嚼,酒下。
犀角饮子治风热上壅,耳聋肿痛,脓水流出。
犀角菖蒲木通玄参赤芍药赤小豆甘菊花(各五分)甘草(二分半)
姜煎,温服。
卷十八(补遗)
鼻
《素问》金匮真言曰:西方色白,入通于肺,开窍于鼻。阴阳应象大论曰:肺主鼻,在窍为鼻。脉度篇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五脏别论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不利也。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为辛鼻渊。
经脉篇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其病为鼽衄。大肠手阳明其病亦为鼽衄,膀胱足太阳亦为鼽衄。又曰:脾热者,鼻先赤。选方七首。
卷十八(补遗)鼻
附方
通气汤治鼻塞不闻香臭。
羌活独活苍术防风升麻葛根(各六分)白芷甘草川椒(各二分)
冬月加麻黄二分,姜、枣、葱白煎服。
防风散治鼻渊脑热渗下,浊流不止。
防风(五分)黄芩人参甘草川芎麦门冬(各二分)
为末,食后沸汤调服。
单南星饮治风邪入脑,宿冷不消,鼻内结物,壅塞脑气,遂流浊髓。
南星为细末。每二钱,用枣七枚,甘草少许同煎。食后服。三、四服,其物自出,涕自收,外贴荜茇饼。
荜茇饼荜茇香附大蒜(等分)
捣作饼。纱衬炙热,贴囟门上,用熨斗火熨透,其涕自止。
瓜矾散治鼻痔肉,化水自下。
瓜蒂(四钱)甘遂(一钱)白矾(枯)螺壳(四钱)草乌尖(各五分)
为末。真麻油调,丸如鼻孔大。每日一次,以药入鼻内,令着痔肉上。
芷夷散治鼻流浊涕。
白芷(一两)辛夷(五钱)苍耳仁(三钱半)薄荷(五分)
为末。每二钱,葱、茶清调服。
鼻衄不止方鲜生地捣汁,饮之立止。萝卜汁、无灰酒和服。阴炼人中白温汤调服,及单饮童便俱妙。
卷十八(补遗)
口唇
金匮真言论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五脏生成论曰: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六节藏象论曰:脾胃之华,在唇四白。脉度篇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谷味矣。经脉篇曰:大肠手阳明之脉,挟口交人中。其病为口干。胃足阳明之脉,挟口交承浆,其病口唇胗。(胗即疮疹,字通用。)足少阳病为口苦。足太阴终者唇反。卫气失常篇曰:唇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选方四首。
卷十八(补遗)口唇
附方
泻白汤治大肠实热,便结脐痛,口疮。
橘皮竹茹黄芩山栀黄柏(各五分)芒硝茯苓(各一钱)生地黄(三钱)
姜、枣煎服。
黄柏散治茧唇。
黄柏(二两)五倍子密陀僧(各二钱)甘草(二分)
为末,水调涂黄柏上,炙干再涂,药尽为度。后将黄柏切作薄片,贴茧唇上。
五福化毒丹(见第七十八)
冰柏丸治口舌生疮。
黄柏薄荷硼砂(各等分)冰片(减半)
为末,蜜丸弹子大。每噙化一丸。
卷十八(补遗)
舌
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舌,在窍为舌。脉度篇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夫言出于心,非舌不能发,故云舌者心之苗。其色赤,其形尖而善动,火之象也。经脉篇曰: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其病舌本强,及舌本痛。肾脉循喉咙挟舌本,其病口热舌干。口问篇曰:少阴气至则啮舌。以上目、耳、鼻、口、舌为脏之开窍,固当见五脏之变病,所谓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然而经络病多,脏气病少,若识别不真,即有毫厘千里之谬。惟谛审而治之,则善矣。选四方与第七十八小儿门参看。
卷十八(补遗)舌
附方
薄荷煎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痰涎壅塞。
薄荷(二两半)川芎(二钱)甘草砂仁(各二钱半)片脑(五分)
各另为末和匀,蜜调成膏,任意嚼咽。
黑参丸治口舌生疮,久不愈。
玄参天门冬麦门冬(各等分)
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绵裹噙化,津液下。
薏苡仁汤治风热在脾,唇口动,或结核。
薏苡仁防己赤小豆甘草(等分)
加生姜煎服。
舌血、舌肿、舌出方炒槐花细末掺之即止。肿胀者,蒲黄末掺之。患热病多舌出不能入者,冰片搽之愈。
卷十八(补遗)
齿
齿者,骨之余。骨不外露,齿质乃骨而外露,故曰余。如唇为肉余、爪为筋余、发为血余,俱内藏者,余出而外露也。气则不言余,以气呼出可见耳。肾主骨,故齿属肾,言其本也。胃足阳明之入上齿龈,大肠手阳明之入下齿龈,言其经也。是故本病者多病齿骨,经病者多病齿龈。然有虚实风火虫蚀之不同,在诊之细为分别,则无不效。选方七首。
卷十八(补遗)齿
附方
清胃汤(见第四十九)
香盐散治虫牙及肾虚宣露,一切齿疾。
香附(三两)青盐(五钱)
谢傅笑去散治牙疼。
乳香没药雄黄胡椒乌药两头尖(各等分)
为末擦牙。初时甚痛,良久涎出便愈。
白蒺藜散治风虚牙疼,齿龈摇动。
白蒺藜生捣去刺,筛末擦牙。或煎水入盐一捻,带热时漱。
青白散治一切牙疼,及漱水洗目尤妙。
青盐(二两)白盐(四两)
用川椒四两,煎汁拌炒二盐,为末擦之。
齿缝出血(一名牙宣)
惟以白盐擦之妙。
齿肉壅出鲜生地黄汁一碗。牙皂角数铤,火上炙热,蘸汁,再炙,再蘸尽汁,焙燥末之。敷上立消。
卷十八(补遗)
须发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上古天真论曰:肾气实,齿更发长。是发为属肾。又心主血,发者血之余,是发又属心。发生上指,象火,用心过度者,发早白,皆心之验也。巢氏云:胆之荣在须,又《灵枢》曰:冲、任二脉,不荣于口唇者,故须不生焉。是须发虽殊,总不外荣血之为润养也。选方五首。
卷十八(补遗)须发
附方
天宝单方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壅。每发,即头旋眼昏,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先灸两风池,各二七壮,并服此酒及散。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白菊软苗阴干,捣末。空腹取一方寸匕,和无灰酒服之。日再服,渐加三方寸匕。若不饮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亦得。秋八月合花收曝干。切取三大斤,以生绢袋盛,贮三大斗酒中,经七日服之。日三次,常令酒气相续为佳。
巨胜丸治风眩。能返白发为黑。
巨胜子白茯苓甘菊花(等分)
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清晨白汤下。
旱莲膏黑须发,益肾阴。
旱莲草,用泉水煮汁熬膏。日服外,即以膏揩之。
地黄膏久服乌须发。
生地黄(三斤,捣取汁)茜草(一斤,水五大碗,煎绞取汁,滓再煎二、三次取汁。)
合二汁,缓火煎如膏。以瓶盛之,每日空心温酒服半匙。一月髭须如漆。
鸡峰杂兴方用何首乌雌、雄各半斤,分作四分。一分用当归汁浸,一分生地黄汁浸,一分旱莲汁浸,一分人乳浸。三日取出。各曝干,瓦焙,石臼捣末,蒸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百沸汤下。
卷十八(补遗)附拟补内外因第九六淫方
阴淫、上下厥逆、中外寒栗
附子理中汤(见第十七)
四逆汤(见第二十二)
卷十八(补遗)附拟补内外因第九六淫方
阳淫、狂谵烦渴、血泄浸淫
白虎汤(见第四十三)
犀角地黄汤治小肠淋沥,出血疼痛,及心血妄行,吐血、衄血等疾。食后临卧服。
犀角(如无,以升麻代之。半两)白芍药(二钱)牡丹皮(半两)生地黄(二钱)
上,锉作一服,水一盏,煎八分,空心服。
卷十八(补遗)附拟补内外因第九六淫方
风淫、肢废毛落、习螈
宝鉴醉仙散治疠风遍身麻木。
胡麻子(炒)牛蒡子(炒)枸杞子蔓荆子(炒,各一两)白蒺藜苦参防风栝蒌根(各五钱)
上为细末。每一两四钱,入轻粉二钱拌匀。每服一钱,茶清调,晨午各一服。
至五七日,于牙缝中出臭涎,令人如醉,或下脓血,病根乃去。仍量病之轻重、人之虚实用。病重者,须先以再造散下之。候元气将复,再用此药。忌一切炙浓味,只可食淡粥时菜。诸蛇以淡酒蒸熟食之,可以助药力。
通天再造散治大风恶疾。
郁金(半两)大黄(煨,一两)皂角刺(黑大者,炒,一两)白牵牛(六两,半生半炒)
为末。每服五钱。日未出,面东,无灰酒调下。
卷十八(补遗)附拟补内外因第九六淫方
雨淫、腹满肿胀、肠鸣濡泻
平胃散(见第四十七)
五苓散(见第十七)
胃苓汤(见第十七)
卷十八(补遗)附拟补内外因第九六淫方
晦淫、百合、狐惑、热中脏燥
《金匮》百合病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
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恶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
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知母汤百合病,发汗后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滑石代赭汤百合病,下后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鸡子汤百合病,吐后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
上先水洗百合,渍一宿,当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地黄汤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浸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盒饭如漆。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用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雄黄上一味为末,筒瓦二片合之烧,向肛熏之。
《脉经》云:病患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赤小豆当归散当归(十两)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匮甘麦大枣汤治妇人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名曰脏躁。
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明淫、恍惚动悸、错妄失神。
金匮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治惊狂不安,阳气散失,或因灸熨火邪而阳气浮越,致成上证。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东垣朱砂安神丸(见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