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义校注
2025蛇年运程详批完整版
广告x

《风俗通义校注》·佚 文

聲音

  相,拊也,所以輔相於樂 。奏樂 之時,先擊 相。(御覽五八四)

  器案:禮記樂 記:「治亂以相,訊疾以雅。」鄭玄注:「相即柎 也,亦以節樂 。柎 者,以韋為 衣,裝之以糠,糠一名柎 ,因以名焉。今齊人或謂糠為 相。」孔穎達疏:「相即柎 也,所以輔助於樂 ,故謂柎 為 相。」孔疏即本之應 說。

  雅,形如漆筩,有椎。禮云:「訊疾以雅」是也。(御覽五八四)

  擊 壤,形如履,長三四寸,下僮以為 戲 。(路史後紀十)

  壤,木為 之,前廣後銳,長尺四寸,闊三寸,未戲 先側 一壤於地,遠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擊 之,故曰擊壤 。(羅氏識遺九)

  古琴歌曲有五,如鹿鳴、騶虞之類;操有十二,如將 歸、拘幽、履霜、別鶴之類;引有九,如烈女、湘妃、霹靈、思歸、走馬之類;又有二十一章,如陽春弄、連珠弄之類。(類說三六)

  九引:烈女(楚樊妃),伯妃(魯伯妃),思歸(衛女),霹靂(楚商梁),走馬(樗里牧恭),箜篌(霍子高,即公無渡河),琴引(秦屠門高),楚引(楚龍丘子)。(合璧事類前五七、小學紺珠四)

  清角、黃帝之琴,號鐘、齊桓公琴,繞梁、楚莊王琴,綠綺、司馬相如琴,焦尾、蔡邕琴,鳳皇、趙飛燕琴。(天中記四二)

  梧桐生於嶧陽山巖石之上,采東南孫枝以為 琴,聲清雅。(事類賦二五、御覽九五六、桐譜下器用篇又雜說篇、蘇軾次韻和王鞏詩施注、天中記五一)

  十月謂之應 鍾何?應 者,應 也;鍾者,動 也;言萬物應 陽而動 ,不藏也。(意林、御覽二七、合璧事類前十四)  器案:白虎通五行篇:「十月謂之應 鍾何?應 者,應 也;鍾者,動 也;言萬物應 陽而動, 下藏也。」「下藏」,風俗通作「不藏」,疑「不」字是,謂時至十月,一陽復 生,故不藏也。

  十二月律,謂之大呂 何?大者,太也;旅,拒也;言陽氣 欲出,陰不許也。呂 之言拒也,旅拒難之也。(意林、御覽二七)

  器案:「旅抑」,原作「依即」,錢大昕、盧文弨俱疑「即」當作「抑」。器案:白虎通五行篇:「十二月律,謂之大呂 何?大者,大也;呂者 ,拒也;言陽氣 欲出,陰不許也。呂 之為 言拒也,旅抑拒難之也。」字正作「旅抑」,今據 改正。

    祀典

  太山巖石松樹 ,鬱鬱蒼蒼如雲中。(文選贈白馬王彪詩注、又劉 楨公讌詩注、又謝朓之宣城詩注)

  器案:續漢書 祭祀志上注、通典禮典引應 劭漢官儀:「馬第伯封禪儀記曰:『仰視巖石松樹 ,鬱鬱蒼蒼,若在雲中。』」

  謹案:自郊貙膢,春秋饗射,天子射麑掩雉,獻諸宗廟,扶陽發滯 ,養老致敬,化之至也。(御覽三三)  四夷(器案:蘇頌記風俗通義存佚篇名及其次第,云「第八並篇名亦亡」,以今所輯佚文觀之,即四夷也,今輒代擬之。)  東方曰夷者,東方仁,好生,萬物觝觸地而出。夷者,觝也,其類有九:一曰玄菟,二曰樂 浪,三曰高驪,四曰滿飾(一作蒲飾),五曰鳧臾,六曰索家,七曰東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南方曰蠻者,君臣同川而浴,極為 簡慢。蠻者,慢也,其類有八:一曰天竺,二曰垓首,三曰僬僥,四曰跂踵,五曰穿胸,六曰儋耳,七曰狗軹,八曰旁脊。西方曰戎者,斬 伐殺 生,不得其中。戎者,兇 也,其類有六:一曰僥夷,二曰戎夷,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六曰天剛。北方曰狄者,父子叔嫂,同穴無別。狄者,辟也,其行邪辟,其類有五:一曰月支,二曰穢貊,三曰匈奴,四曰單 于,五曰白屋。(禮記王制疏、爾雅釋地疏、羅氏識遺一0、鄭樵爾雅注、通鑑三三注)

  王制云:「東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後漢書 東夷傳 文,注云:「見風俗通」)

  羌乃三苗,姜姓之裔。(通鑑釋文一0)

  器案:同卷又引「裔」作「別」。

  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字從 羊人,因以為 號。無君臣上下,健者為 豪,不能相一,種別部分,強者陵弱,轉相抄盜,男子戰 死以為 吉,病終者謂之凶。(御覽七九四)

  諸羌種落熾 盛,大為 邊害。(文選謝靈運傳 論注)

  氐言抵冒貪饕,至死好利。樂 在山谿,本西南夷,別種號曰白馬,孝武皇帝遣中郎將 郭昌等引兵征之,降服,以為 武都郡。(史記匈奴傳 索隱、御覽七九四、通鑑釋文一0、又一三、綱目集覽一八、又二0)

  器案:史記索隱:「西接氐、羌,案風俗通云:『二氐,本西南夷種。』地理志云:『武都有白馬氐。』」

  貊者,謹案:春秋傳 :「大貊、小貊。」貊,略也,云無禮法,不知送往勞 來 ,無宗廟粢盛,賦斂 輕薄也。(御覽七八0)

  胡者,謹案:漢書 :「山戎之別種也。」又胡者,互也,言其被髮左衽,言語贄幣 ,事殊互也。殷時曰獯粥,改曰匈奴。(史記匈奴傳 索隱、通鑑六注)

  器案:水經河水注二:「應 劭曰:『反舌左衽,不與華同,須有譯言乃通也。』」

  樓 煩 ,故樓 煩 胡地也。(史記匈奴傳 正義)  器案:索隱引應 劭曰同。  春秋傳 曰:「狄本山戎之別種也,其後分居,號曰赤翟、白翟。」(史記晉世家正義)

  器案:此據 會 注考證本。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 吳 將 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後,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 將 軍首也。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 ,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帝 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於是女解去衣裳,為 僕鑒之結,著獨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 求,輒遇風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後,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後歸,以狀 白帝,於是使迎諸子,衣裳斑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 平曠 ;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 。其後滋蔓,號曰蠻夷,外癡內 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 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曰精夫,相呼為 姎徒。(後漢書 南蠻傳 文,注云:「此已上,並見風俗通。」)

  器案:槃瓠神話,又見搜神記十四、水經沅水注、後漢書 南蠻傳 注及御覽八七五引魏略,荒誕不稽,可無錄也。史通書 事篇曰:「范曄 博採 眾書 ,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至於方術篇及諸蠻夷傳 ,乃錄王喬 、左慈、廩君、槃瓠,言雖迂誕,事多詭越,可謂美玉之暇,白圭之玷,惜哉,無是可也。」  哀牢夷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嘗捕魚水中,觸沈木,若有感,因懷 ?十月,產子男十人,後沈木化為 龍,出水上,沙壹忽聞龍語曰:「若為 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其母鳥語,謂背為 九,謂坐為 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後長大,諸兄以九隆能為 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為 王。後牢山下有一夫一婦,復 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為 妻。後漸相滋長,種人皆刻畫其身,象龍文,衣皆著尾。(後漢書 西南夷傳 文,注云:『自此以上,並見風俗通也。』)

  器案:九隆神話,又見華陽國 志四南中志永昌郡、御覽三六一引益部耆舊傳 。  巴有賨人,剽勇。高帝為 漢王時,閬中人范目說高祖募取賨人,定三秦,封目為 閬中慈鳧鄉侯,並復 除目所發賨人盧、朴、沓、鄂、度、夕、襲七姓,不供租賦。閬中有渝水,賨人左右居,銳氣 善舞,高祖樂 其猛銳,數 觀其舞,後令樂 府習之。(文選蜀都賦注)

  器案:華陽國 志一巴志:「漢高帝滅 秦,為 漢王,王巴、蜀。閬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說帝,為 募發賨民,要與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為 長安建章鄉侯。帝將 討關東,賨民皆思歸,帝嘉其功,而難傷 其意,遂聽還巴,謂目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耳。』徙封閬中慈鄉侯,目固辭,乃封渡沔縣侯,故世謂亡秦范三侯也。目復 除民羅、朴、昝、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 勇,初為 漢前鋒陷陣,銳氣喜 舞,高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令樂人 習學之,今所謂巴渝舞也。」後漢書 南蠻傳 載板楯七姓作羅、朴、督、鄂、度、夕、龔。羅、盧一聲之轉。文選注引孫盛蜀譜:「朴音浮。」三國 時有巴東太守朴胡。沓、昝、督三字,疑當從 昝為 是。襲、龔二字,或則以為 作「龔」者誤也。漢書 禮樂 志:「巴俞鼓員三十六人。」師古曰:「巴,巴人也,俞,俞人也,當高祖初為 漢王,得巴、俞人,並趫捷善鬥,與之定三秦,滅楚 ,因存其武樂 也。巴俞之樂 ,因此始也。巴即今之巴州,俞即今之渝州,各其本地。」  槃瓠之後,輸布一匹二丈,是謂賨布。廩君之巴氏,出幏 布八丈。(文選魏都賦注)

  廩君乘土船,下至夷城,石岸曲,水亦曲,廩君望之如穴狀 ,曰:「我既道穴中,又入此柰何。」石岸為 崩,廣三丈餘,陛級之。廩君行至上岸,上岸有平石,廣長五丈,休其上投算,投算處皆有石,因立城其旁。(書 鈔一五八)

  器案:書 鈔一六0引蜀錄同。又御覽三七引世本:「稟君名務 相,姓巴,與樊氏、暉氏、相氏,凡五姓俱出皆爭神,以土為 舡,雕文畫之,而浮水中,其舡浮,因立為 君。它舡不能浮,獨稟君舡浮,因立為 君。」  秦始皇遣蒙恬築長城,徒士犯罪,亡依鮮卑山,後遂?息;今皆髡頭衣赭,亡徒之明效也。(書 鈔四五、御覽六四七)  器案:論衡寒溫 篇:「亡秦之路,赤衣比肩。」

  古制(以下略本蘇頌所列次第,就其可識別者而彙 輯之。)

  周禮:「五黨為 州。」州,疇也;疇,類也。州有長,使之相周足也,字從 重川。堯 遭洪水,居水中高土曰州。(類聚六、玉燭寶典一二、御覽一五七、止觀輔行傳 弘決四之三、天中記一三)

  周制:天子方千里,分為 百縣,縣有四郡。郡者,群也。故左氏傳 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至秦始皇初,置三十六郡以監縣,縣,平也。(意林、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類聚六、御覽一五七、天中記一三)

  器案:此說與說文郡下、呂 氏春秋季夏紀、季冬紀高注合。左氏傳 云云,見哀公二年。

  周禮:「百里曰同。」所以獎王室,協風俗,總名為 縣,縣,●也,首也,從 系倒首,與縣易偏矣。言當●靜,平徭役也。(水經河水注二、御覽一五七、玉海二0、天中記一三)

  盧文弨曰:「案:『首也』疑當從 意林作『平也』,『●』與『平』,皆與『縣』聲相諧合,下方云『倒首』,上必不以首為 正釋,且『從 系』亦當作『從 ●』,與說文自別。下云『●靜平傜 役』,正申說●也平也之義,『首也』之訓,殊無意理。」器案:「與縣易偏」,今從 永樂 大典本水經注,天中記同,蓋謂縣之為 字,與首倒易其偏旁也。他本作「舉首易偏」,非是。又案:司馬法:「地方百里為 一同。」(左傳 昭公二十三年注同)漢書 藝文志六藝略禮著錄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今存者僅一卷,蓋其殘餘耳。

  周禮:「五家為 鄰,四鄰為 里。」春秋國 語:「五家為 軌,十軌為 里。」里者,止也,里有司,司五十家,共居止,春秋通其所也。(續漢書百 官志五注、廣韻六止、御覽一五七、希麟續一切經音義一、又三、事文類聚續四、群書 通要甲一0、天中記一六)

  器案:「春秋通其所也」,宋本後漢書 「春秋」作「舊欣」。引春秋國 語者,齊語文也。又案:漢書 異姓諸侯王表注引應 劭說閭閻,疑風俗通亦當有此文,文云:「周禮:『二十五家為 閭閻。』音簷。門閭外旋下廕謂之步簷也。」

  國 家制度,大率十里一鄉。(續漢書 百官志五注)

  謹案:春秋國 語:「疆有寓望。」謂今之亭也,民所安定也。亭有樓 ,從 高省,丁聲也。漢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今縣有亭長。又語有亭待,蓋行旅宿食所館也。亭亦平也,民有爭訟,吏留平處,勿失其正也。亭吏舊名負弩,改為 亭長,亭長者,一亭之長率也。陳、楚、宋、魏謂之亭父,齊謂之師。(原本玉篇高部、漢書 高紀上注、續漢書 百官志五注、書鈔七九、御覽一九四、營造法式總釋上、職官分紀四二、大事記解題三、玉海一七五、天中記一四)

  器案:「平處」一作「辨處」,今從 原本玉篇。平、辨古通,尚書 堯 典:「平秩東作。」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尚書 大傳 作「辯秩東作」,即其證。「疆有寓望」,見國 語周語中,韋注:「境界之上,有寄寓之舍,候望之人。」說文高部:「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樓 。從 高省,丁聲。」此用說文義。方言三:「楚、東海之間,亭父謂之亭公,卒謂之弩父。」注:「主儋幔弩導 幨 ,因名。」漢書 高紀上注引應 劭曰:「舊時,亭有兩 卒:一為 亭父,掌開閉掃 除;一為 求盜,掌逐捕盜賊。」後漢書 陳忠傳 注引謝承後漢書 :「施延,家貧母老,周流傭 賃,……後到吳 郡海鹽,取卒月直,賃作半路亭父,以養其母。是時,吳 、會 未分,山陰馮敷為 督郵,到縣,延持?往,敷知其賢者云云。」與應 氏所言「亭父掌開閉掃 除」合,是亭父乃賃作。楚、東海之間,亭卒謂之弩父,蓋即求盜,俱以父名,其義一也。風俗通謂「陳、楚、宋、魏謂之亭父」,「父」字恐訛。

  中人城北四十里有左人亭,鮮虞故邑。(御覽一六一)

  器案:水經滱水注引應 劭曰:「左人城,在唐縣西北四十里。」

  光武中興以來 ,五曹詔書 ,題鄉亭壁,歲補正,多有闕誤。永建中,兗 州刺史過翔,箋撰卷別,改著板上,一勞 而久逸。(御覽五九三)

  拾補曰:「『過翔』,廣韻八戈作『過栩』。」

  器案:漢時詔令皆奏可施行,成帝初置尚書 員五人掌之,故謂之五曹詔書 ,見後漢書 應劭 傳 。

  殺 青書 可繕寫。謹案:劉 向別錄曰:「殺 青者,直治青竹作簡書 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簡者,皆於火上炙乾之,陳、楚之間謂之汗,汗者,去其汗也。吳 、越曰殺 ,殺 亦治也。劉 向為 孝成皇帝典校書 籍,二十餘年,皆先書 竹,為 易刊定,可繕寫者,以上素也。由是言之:殺 青者竹,斯為 明矣。今東觀書 ,竹素也。(書 鈔一0四、初學記二八、文選張景陽雜詩注、又劉 孝標 重奏劉 秣陵沼書 注、事類賦二四、御覽六0六、九六二、王荊文公詩注三三、黃山谷謝鄭閎中惠高麗畫扇詩任注)

  案:劉 向別錄義曰:「周宣王太史作大篆也。」(文選魏都賦六臣本注)  案:劉 向別錄:「讎校,一人讀書 ,校其上下,得謬誤為 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 ,若怨家相對 為 讎。」(文選魏都賦注、慧琳一切經音義七七)

  拾補曰:「『怨』同『冤』。」

  姓氏(案四庫 全書 風俗通義有附錄一卷,乃從 永樂 大典「通」字韻中所載馬總意林節本姓氏篇裒集而成者。嗣後,朱筠、錢大昕、盧文弨、嚴 可均、張澍、顧櫰 三、姚東升、徐友蘭、陳漢章、王仁俊,俱有輯補,而張澍併 為 之注焉;則應 書 此篇雖亡,經後人之鉤沉輯佚,庶幾 可復 舊觀矣。然諸家俱以四聲為 次,固非應 氏之舊,雖失本真,此亦無可如何者,吾亦時且從 眾焉。至其自相牴 牾之處,亦頗為 之是正,夫豈故為 薄古哉,亦將 以之信今云耳。篇名舊引多歧出,今從 蘇頌所見,定為 姓氏,蓋漢人亦習稱姓某氏云。)

  萬類之中,惟人為 貴。春秋左氏傳 :「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公羊譏衛滅 邢,論語貶昭公娶於吳 ,諱同姓也。蓋姓有九:或氏於號,或氏於謚,或氏於爵,或氏於國 ,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居,或氏於事,或氏於職。以號,唐、虞、夏、殷也;以謚,戴、武、宣,穆也;以爵,王、公、侯、伯也;以國 ,齊(一作「曹」)、魯、宋、衛也;以官,司馬、司徒、司寇、司空、司城也;以字,伯、仲、叔、季也;以居,城、郭、園、池也;以事,巫、卜、陶、匠也;以職,三烏、 五鹿、青牛、白馬也。(北史高構傳、 姓纂二十三元、御覽三六二、廣韻五支、十虞、十二齊、六豪、十四清、十姥、一送、十九代、四十一漾、一屋、姓解一、三、古今姓氏書 辨證五支、十二齊、通志氏族略、古今源流至論後七、困學紀聞二0、小學紺珠七、急就篇補注二、姓氏急就篇上、通鑑注一、五、二二九)

  器案:廣韻十二齊、姓解三、古今源流至論後七俱引作風俗通氏姓篇序。春秋左氏傳 :「官有世功云云。」見隱公八年。春秋公羊傳 僖公二十五年:「春王正月丙午,衛侯燬滅 邢。衛侯燬何以名?絕。曷為 絕之?滅 同姓也。」又哀公十二年:「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孟子者何?昭公之夫人也。其稱孟子何?諱娶同姓,蓋吳 女也。」論語述而篇:「陳司敗 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 為 同姓,謂之吳 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齊、魯、宋、衛四族,齊為 之長。(姓解三)

  張、王、李、趙,黃帝賜姓也。(姓解三)

  器案:廣韻十陽引作:「風俗傳: 『張、王、李、趙,黃帝賜姓也。』」  東方氏,伏羲之後,帝出於震,位主東方,子孫因以為 氏焉。(姓纂一、通志氏族略、能改齋漫錄五、辨誤錄下、類稿五七、路史後紀一、五、合璧事類續三0、通鑑注一七)平原厭次,漢太中大夫東方朔。(能改齋漫錄五)

  東郭氏,東郭牙,齊大夫,咸陽,其後也。(史記平準 書 索隱)

  東陵氏,東陵侯邵平,子孫氏焉。(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 辨證二)

  東關氏,晉東關嬖五之後,漢有將 軍北亭侯東關義。(古今姓氏書 辨證二)  僮氏,漢有交阯刺史僮尹。(廣韻一東、姓解一、姓氏急就篇上、通鑑注六二、卮林四)

  銅鞮氏,晉銅鞮伯華之後。銅鞮,晉之別邑也。(通志氏族略)  中氏,漢有少府卿中京。(廣韻一東、姓解一、姓氏急就篇上、卮林四)  中行氏,穆子後。(路史後紀九下)

  中壘 氏,劉 向為 中壘 校尉,支孫以官為 氏。(姓纂一、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 辨證二)

  沖氏,漢有博士沖和。(姓解一、古今姓氏書 辨證一)

  終古氏,桀內 史終古,後氏焉。(姓纂一、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 辨證二)

  器案:呂 氏春秋先識篇:「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 執 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淮南氾 論篇:「夏之將 亡,太史令終古先奔於商,三年而桀乃亡。」此應 氏所本,通志訛為 「紂內 史」,錢大昕以下諸家悉據 之,而不知是正,所謂以訛傳 訛也。

  鍾離氏,鍾離,子國 ,在九江,蓋其後徙于此,吳 滅 之。(路史國 名紀二)

  嵩氏,漢有嵩極玄子。(古今姓氏書 辨證一)

  弓氏,魯大夫叔弓之後,漢有光祿勳 弓祉。(姓解二、卮林四)

  熊氏,黃帝有熊氏之後也。(姓解二)

  公旗氏。(古今姓氏書 辨證二引姓源韻譜)

  公文氏,衛有公文要。(姓解三)

  公叔氏,衛大夫公叔文子。(姓解三)

  公乘氏,魯有公乘子皮,見列女傳 。(晉書 音義六、姓源韻譜)

  公賓氏,魯大夫公賓庚之後。(後漢書 劉 玄傳 注、姓氏急就篇下、通鑑注漢紀三一)  公族氏,晉成公立嫡子為 公族大夫,韓無忌號公族穆子,見左氏傳 。(後漢書 黨錮傳 注、姓氏急就篇下)  公玉氏,齊湣 王臣有公玉冉,其後也。(史記封禪書 索隱、武紀索隱)

  器案:呂 氏春秋審己篇、正名篇、過理篇及新序雜事五,俱作公玉丹,此作「冉」,疑誤。戰 國 策燕策上作公玉曰,「曰」亦是誤字。  功氏,晉大司功景子之後,晉有功景。(姓解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