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七 云南五

◇大理府东至姚安府三百七十里,东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里,南至蒙化府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永昌府腾越州六百三十里,北至鹤庆府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里,至京师一万一千四百五十里。

《禹贡》梁州南境。汉武开西南夷,此为益州郡地。后汉时,属永昌郡。蜀汉属云南郡。晋初因之。永嘉中,又分置东河阳郡沈约《宋志》:晋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永昌、云南,立东河阳郡,领东河阳、??榆二县。宋因之。梁末,没于群蛮。唐武德七年,为羁縻南云州地亦谓之昆弥。唐武德四年,昆弥遣使内附。《唐书》:昆弥即汉之昆明,在爨蛮西,以西洱河为境。贞观三年,改为匡州。天宝以后,没于南诏南诏伪建都邑于此,亦谓之西京,后又改为中都。五代时,郑买嗣、赵善政、杨干贞相继据之,后段思平代有其地,称大理国。元宪宗三年,收附。六年,立上下二万户府。至元七年,改置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改为大理府,领州四、县三、长官司一。今仍旧。

府西倚点苍,东环洱水,山川形胜,雄于南服。昔武侯南征,规固其地,于是收资储以益军实,选劲卒以增武备,遂能用巴蜀之众,屡争中原。唐之中叶,蒙氏负?于此,乘间抵隙,常为蜀肘腋患。段氏承之,抚有城邑,保其险塞,雄长群蛮者,亦三百余年。蒙古取其地,益成包并东南之势。盖地虽僻远,而封壤延袤,关山襟带,西南都会,滇洱其竞胜者矣。

太和县附郭。汉叶榆县地,属益州郡。后汉为??榆县,属永昌郡。晋属云南郡。永嘉以后,属东河阳郡。宋、齐仍为??榆县。梁末,废于蛮。唐为羁縻匡州地。开元二十六年,南诏皮罗阁逐洱河蛮,取太和城。城盖蛮所置也。其后遂据其地,段氏因之。元立太和上中下三千户所。至元中,改置理州及河东县。后省州,改县曰太和,属大理路。今编户六十六里。

○太和故城在府南十五里。今城本羊苴咩城也。唐开元末,皮罗阁取太和城,遂徙居之。其城周十余里。蛮语以坡陀为和,和在城中,尊之曰太,城因以名。阁罗凤亦窃据于此。天宝十三载,剑南留后李宓击南诏,深入至太和城,以粮尽引还,为蛮所覆。贞元中,异牟寻寇西川,败还,惧筑羊苴咩城。延袤十五里,徙居之,改号曰大理。自是太和别为一城。段氏时,故城渐废。太和之名,遂移于羊苴咩城。今故城犹谓之太和村。《云南记》:羊苴咩城在点苍中峰下,即古??榆城也。蛮语讹为羊苴咩,亦曰阳咀咩城。南去太和城十余里,北去成都二千四百里,去云南城三百里。繇泸州南渡泸水,行六百三十里,即至羊苴咩城。贾耽云:自羊苴咩城西至永昌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诸葛亮城二百里。此繇安南通天竺之道也。贞元初,异牟寻筑此城。七年,西川帅韦皋遣判官崔佐时至羊苴咩城,说异牟寻,使归唐。宋时段氏据此,亦谓之大理城。元郭松年《行记》:大理城,一名紫城,方圆五里。西倚点苍,东扼洱水。龙首关于邓川之南,龙尾关于赵?之北,称山水大都。是也。明洪武十七年,复因故城修筑,砖表石里。二十五年,复展筑东南面,方三里,周十二里。南门曰承恩,东门曰通海,西门曰苍山,北门曰安远。

??榆废县在府东北。汉县治此,本曰叶榆。境内又有姑缯夷。始元初,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后三岁,姑缯叶榆复反。后汉建武十八年,叶榆、弄栋诸种叛,杀长吏,寻讨平之。元初六年,永昌诸郡蛮复叛,益州刺史张乔遣从事杨竦将兵至叶榆,败蛮酋封离等,尽平其党。晋亦曰??榆县。宋、齐因之,后废。又东河阳废县,亦在府东。晋永嘉中置,属东河阳郡。宋齐因之。梁末,郡县俱废于蛮。

勃弄废县在府东百里,亦曰勃弄州。隋开皇十七年,史万岁击南宁叛爨,入自青蛉川,经弄栋,次小勃弄、大勃弄,至南中,渡西洱海。唐永徽初,青蛉、弄栋西白水蛮与大小勃弄蛮酋相诱为乱,遣赵孝祖为郎州道行军总管,将兵讨破白水蛮。孝祖言:小勃弄、大勃弄常诱弄栋为乱,请遂西讨。诏可。明年西入小勃弄,酋长殁盛屯白旗城,破斩之。进至大勃弄,获其酋长杨丞颠,悉破降其众,始改云南县为匡州。《唐史》:弄栋西有大勃弄、小勃弄二州蛮,其西与黄瓜、叶榆、西洱河接。武德七年,置南云州。贞观三年,改为匡州,领勃弄、匡川二县,后没于蛮,州县俱废。

史城府北四十里。隋开皇中南宁夷爨玩既降复叛,史万岁讨之。入南中,过诸葛武侯记功碑,度西洱河,此其驻师处也。唐大历十四年,异牟寻立,初迁史城。贞元初,引吐蕃寇蜀,败还。四年,始改筑羊?苴咩城,徙居之,称日东王。《滇纪》:史城,即太和县喜?村,元初,尝置喜州,旋废。盖讹史为喜也。○九重城,在府境。九重,犹言九座。《志》云:南诏境内有九重城,皆备吐蕃而设。一在河尾里,一在关邑里,一在太和村,一在北国,一在蟠溪里,一在塔桥,一在摩用。其二城则羊苴咩城、史城也。又有金刚城,在点苍山佛顶峰麓,亦南诏所筑。

○点苍山在府城西。巍峨秀丽,为南中奇胜。顶有高河泉,深不可测。分为十九峰。又有瀑布诸泉,流为锦浪十八川,环绕于群峰间。南诏常封此山为中岳。今详见名山点苍。

玉案山在府西南,叶榆河之东。相传汉元封初,司马迁使昆明,尝至此,观西洱河。或云:司马相如奉使时,亦尝至焉。山形方整,亦谓之玉几岛,与青巅、罗筌相映带,共为西洱河之胜,详附见大川西洱河。

鸡足山府东北百里,与宾、邓二州接界。前有三距,后起一支,形若鸡足,因名。《志》云:山峰攒簇如连华,然盘折九曲,松杉郁葱。其崖、壑、台、洞、泉、涧之属以数百计,上有石门,号华首门,俨如城阙,人莫能通。佛寺环列,金碧辉映。绝顶五更见日出之光,游人经旬乃尽其胜。杨慎云:自府城至鸡足山,繇海则径,繇路则迂。大约出府城六里至海神祠,登舟约二十里至橹摆山。又二十余里至下仓,又二十里至白梅桥,又二三里至洗心桥,过盘磴者九又两之,凡十八湾而至大龙潭。又数里至山绝顶,亦名九曲岩。又鸡额山,在府北七十里。《滇略》云:自上关放舟而南,有飞崖出水面者,曰鸡额山。石磴盘旋,可三百武,削壁卷阿,正向点苍。十九溪峰尽在几席。又南为铁雨崖,崖面如蜂房蚁穴。又南即赤文岛矣。

○西洱河在府城东,亦曰叶榆水。源出浪穹县罢谷山,流经府西北而至城东点苍山,十八川之水皆会于此。又西南流会于样备江。杨士云曰:大理之境,峰峦万叠如列屏十九曲,峙于后者,点苍山也。波涛千顷,横练蓄黛,如月生五日。潴于前者,叶榆水也。今详见大川西洱河。样备江在府西。源出鹤庆府剑川州之剑川湖,流经浪穹县过点苍山后,会西洱海,出天桥而入赵州界。详附见大川澜沧江。

喜洲在府北五十里。其地名何矣城村。《白古通》曰:点苍山脚插入洱河,其最深长者惟城东一支与喜洲一支云。

○龙首关府北七十里。亦曰石门关,又谓之上关城,有四门。府南三十里为龙尾关,亦曰下关城,有三门。皆控点苍、洱海之险,为拒守要地。详见前重险石门。

天桥府西南三十五里。一名石马桥。下断上连,绝壑深险,洱河之水从此泄而南注郡境,无泛溢之患。《志》云:天桥石梁横亘,凭虚凌空,渡者仄足而过,称为绝险。

五华楼在府治西。唐大中十年,南诏晟丰┙所建,以会西南夷十六国君长。楼方广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蒙古忽必烈入大理,驻兵楼前。至元三年,赐金修治,今故址犹存。亦曰五华台。○祭天台,在府城西,其地有武侯祠。祠后有山冈台在其下,今坛?之址犹存,相传武侯祭天画卦处也,一名画卦台。三塔在府城北。中高四百余尺,凡十六级,旁二座差小。相传唐贞观六年,尉迟敬德监造。开元初重修,其寺曰崇圣。城南有塔一,高二十丈,级十六,其寺曰弘圣,在玉局峰东一里。

赵州府东南六十里。东南至景东府三百三十里,西南至蒙化府界九十里,东北至宾川州九十里。

汉??榆、云南二县地,后为罗落蛮所居。唐为匡州地。蒙氏为赵川?《滇志》:蒙氏使赵康居此,因以名?。蛮语州为?也,读若简,见前元江府,寻改赵郡,又为赵州。段氏时,曰天水郡。元初为赵?千户。至元中,改为赵州,属大理路。明属大理府编户八里,领县一。

州当往来之孔道,控苍洱之要冲。山川回抱,原隰沃衍郭松年云:赵?之山,四周回抱,川泽平衍。神庄江贯其中,溉田千顷,民多富庶。蒙古取大理,先下赵州。明初,大军入赵州,遂经营两关谓上下两关也,进薄大理。盖攻取之先资矣。

○赵?城今州治。《志》云:州初无城郭。明初迁州治于三耳山,或以为即古勃弄州治也。弘治二年,始筑州城,周七里有奇,引水为垣,屹然险固,有门四。

白?城州东南九十里。《滇略》云:即古彩云城也。汉元狩初,命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间出西南夷至滇,指求身毒国。是岁彩云见于白?。蜀汉建兴中,丞相亮南征,斩雍?于白?川。师还,命龙?那为酋长。?那始于白?西山下筑彩云城。一名文案洞城,其后谓之白?城。唐时蒙氏曰白??,为境内十?之一。贞元十年,异牟寻大破吐蕃于铁桥,并破施、顺二蛮,禽其王置白?城,是也。《唐书》:自戎州开边县南行,至白?城,三千里而近。宋淳?十二年,蒙古忽必烈攻大理,至白?,筑垒于白?东南七里,寻置白?千户所。至元中,改置建宁县,属赵州,寻省。郭松年云:自赵州山行六十里,至白?甸,甸形南北袤与云南品甸相埒,居民凑集,禾麻遍野。西山石?斩绝,其色如雪,因名白?。明嘉靖二年,增置大理府督捕通判驻此。四十三年,筑土城为?卫。万历末,裁通判不复设,而居民殷阜,俨若城邑云。铁桥,见丽江府巨津州。开边废县,见四川叙州府。

安东城州东二里。《滇略》云:蒙氏安东将军李专珠所筑,城东一里有九龙池,山上有诸葛武侯营垒遗址。○唐城,在州南十九里。唐天宝中,李宓征云南时筑。今州西二十五里,有万人冢,垒土如山,即鲜于仲通及宓丧师处也。

○三耳山在州治西里许。有三峰,高耸如耳。一名凤仪山,以一支两翼如凤来仪也。其东为龙伯山,与凤仪相对,俱点苍之南支矣。○宿龙山,在州北十五里,顶有浮图,唐镇南将军韦仁寿所建。或曰山在龙伯之南,又州南有五佛山。山下出泉,不竭不溢,谓之圣泉。

九龙顶山在州南五十里。九峰相聚,望之如龙,与云南县接界。○西山,在白?川西,有毕钵罗窟,一名宾波罗窟。岩壑耸拔千余丈,有独木桥十余所,樵子最狷捷者乃能履之而过,谓之仙桥。《志》云:毕钵罗窟山在州东六十里,北去宾川州二十里。

定西岭州南四十里。本名昆弥山。明初平西侯沐英过此,更今名。岭高千余仞,设关其上,波罗江出焉。又岭东南七里有故垒,蒙氏灭大理时屯兵处也。俗谓之胡营。○样备江在州西南。自太和县流入界,又南流入蒙化府境。○波罗江,在州治东南,有二源:一出九龙顶山,一出定西岭,合流而北,经州治。又西北流入西洱河,一名大江。

白??江在州东南。《志》云:出白?西山之毕钵罗窟,流经楚雄府定边县,为礼社江之上源。亦曰白?川。又赤水江,在州南四十里,源出定西岭。东南流,亦入定边县界,合于礼社江。又毗雌江,在州西南六十里,源出蒙化府之巍山,流入州境,合于赤水、白?二江。○迷渡市在州南九十里,有巡司。相传诸葛武侯曾筑城于此,名诸葛城。又州东有干海子,多沙无水,亦设巡司于此。《志》云:州境又有赤壁岭巡司。定西驿在定西岭上。为往来必繇之道,置关戍守,兼设巡司于此。其在州治旁者,曰德胜关驿。又有样备驿,在州西八十里。南趣蒙化,西达永平之孔道也。云南县州东南百里。东南至楚雄府定远县一百二十里。汉元封初,置云南县,隶益州郡。后汉改属永昌郡。蜀汉建兴二年,置云南郡治焉。晋、宋至梁,皆因之。唐为匡州匡川县地。后张仁果据之,号白子国。蒙氏改为云南州,段氏因之。元初,曰品甸千户所。至元中,复曰云南州,寻降为县,属大理路。明初,改隶赵州,土知县、县丞俱杨姓,主薄张姓,编户十五里。

○云南故城在县南。《滇略》:汉武时,彩云见于白?,县在其南,故曰云南。蜀汉因置云南郡。《水经注》:云南郡本云山县地,云山疑亦云南之讹矣。《唐志》:自戎州开边县而南七十里至曲州,又二千五百里至云南城。即此城也。后迁今治。《志》云:今县东南又有废城,即唐时匡川县治,后废。

云平废县在县东。本云南县地。晋咸宁五年,析置云平县,属云南郡。《晋志》:郡初治云平县,后还治云南。宋、齐俱为云平县,梁末废。○镜州城,《一统志》云:在县治东,唐置,领夷郎等六县,后废。今名云南,土城遗址尚存。考《唐志》,不载镜州也。《滇略》云:镜州城在今县治西南。郭松年云:自镇南州过雌岭,即大理界。山行七十里,有甸焉。川原坦衍,山势回合,周二百余里,乃云南州也。州西北十余里,山麓间有石如镜,光可鉴。旧名镜州,以此。镜州,盖即云南州之别名矣。

○青华山县南八里。下有洞,阔十丈。山仅培?娄,洞中甚深,邃不可穷。旁有石窍漏光,若天窗然。《滇纪》:自洱海卫城西行,通蒙化,岐左有青华洞,中极宽衍。是也。○水目山,在县南二十里,一名宝华山。山巅有泉,深不可测。又南二十里曰南华山,一名天花山。宝泉山在县西北十五里。九峰相并,望之簇如青莲,石穴空洞,盘折而升,一名九鼎山。又龙兴和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亦高耸。又有梁王山,在县北三十里,蒙氏时有酋长王氏屯据于此。安南坡在县东南。《滇程记》:自镇南州普淜驿六亭而达云南县界,所经有桃树坡、金鸡庙、孟获箐、安南坡,坡有巡司。下坡地复坦夷,相传古云南郡治此。土人称为小云南,以别于云南治城云。

○叶镜湖县南三十里。中有石如镜,因名。又清湖在县西南一里,湖水恒浊。永乐七年,黄河清,此水亦清。自是不复浊,因名清湖。

青海子县东南二十里。其地有金龙山,水出其下,一名青龙海子。又有周官些海子,在县东北十五里,一名蒙舍海。旧引宝泉山水蓄于周官、品甸二陂,以备农事,即周官坡也。

品甸陂在县西三十余里。《志》云:唐初尝置坡州于此。其地川原饶沃,亦名清子川。甸中有池,亦曰清湖,灌溉甚溥。又品甸湾在县东北十里,相传蒙氏尝置品甸县于此,元千户所以此名。○溪沟,在县西三里,源出宝泉山,东流入定边县界。夹溪十里多花卉,亦名万花溪。

○云南驿在县东。其相近有古城村,或以为古云南郡城也。自驿而西,又八亭达于赵州之定西岭。○力士营,在县南九里,相传诸葛武侯驻兵之地。

邓川州府北七十里。北至鹤庆府百九十里,东南至宾川州百五十里,西南至云龙州百五十里。

汉益州郡??榆县地。唐初,为?川州,隶姚州都督府,后为?赕诏所据。南诏并之,置邓川赕,后改为德源城。段氏因之。元初,立德源千户所。至元十一年,改邓川州,隶大理路。明属大理府土知州阿姓。隆庆三年,改设流官,编户十二里,领县一。今因之。

州峭山深堑,控据边陲,号为险要。

○德源城在州治东。亦曰大?城。唐时?备州治此。开元二十六年,皮罗阁取太和城,又取大?城,是也。后为德源城。元因置德源千户所。《志》云:州水患频仍,迁徙靡定。旧无城郭,明崇祯十三年,迁治邓川驿,始建土城,周六里有奇。未竟,复为山水决坏。

宁北城州北三十里,唐时蒙氏所置。《滇纪》:唐贞元十五年,异牟寻谋击吐蕃,以?川、宁北等城当寇路,乃峭山深堑,修战备,为北面之固。是也。段氏时城废。废曾州在州东境。或曰即汉时姑缯夷之地,唐武德四年置曾州,治曾县,兼领三部、神泉、龙亭、长和四县,后废。《旧唐书》曾州西接匡州,是也。

○鼎胜山州东南十里。孤峰特耸,洱水为襟。登山一望,波光万顷,最为奇胜。《志》云:州治旁有象山,其南为伏虎山,东北曰卧牛山,俱以形似名。又东山在州东十里,山麓崖下有泉注为池,深不可测,谓之星鲤泉。又东为狮舌山,以山形如狮吐舌也。下有龙潭,与鼎胜山皆环峙州治,并为形胜。

钟山州北八里。《滇纪》云:唐开元中,?赕诏酋咩罗皮据大?,为南诏所攻,率其部据钟山之险以自守。即此山也。

豪猪洞州东二十里,山顶有石墙遗址,下有龙潭。《滇志》:孔明纵孟获于白?,获引所部至银坑。坑一名豪猪洞,险绝,非人力可到。孔明出奇策擒之。是也。洞南有诸葛寨,相传武侯驻兵处。《滇纪》云:寨在州东三十里。

○普陀江在州北,其上源即浪穹县之宁河。东流经州,北折而南,流入于西洱河。一名弥苴佉江。或谓之葡萄江,即普陀之讹也。上洱池州南十五里,即普陀江之旁出者。又南五里有油鱼穴,皆流达于西洱河。○南诏潭,在州西南二十里,广十余亩,三山环匝,其一面峻壁如石墙。潭深莫测,昔人尝避兵其中。

○佛光寨在州北三十里,与浪穹县佛光山相接。《滇志》:初,孟获自豪猪洞被擒,丞相亮复纵之。获走佛光寨,据险坚守。汉兵不得进,乃繇漾濞江而北出砦后,遂破之。明初,傅友德等既平大理,余孽普颜笃复叛,据佛光寨,先不华据邓川。友德自七星关回军大理,平邓川,破佛光砦。遂过金沙江,下北胜、丽江巨津之境,是也。

阿至店州东八十里,接北胜、宾川州界。又州东南有青索鼻巡司。《志》云:司南十五里,地名干海子。

浪穹县州西十五里。北至剑川州百里,汉叶榆县地,蛮名弥次,即浪穹诏所居。唐武后永昌初,浪穹州蛮傍时昔等二十五部先附吐蕃,至是来降。诏以傍时昔为浪穹州刺史,统其众。开元初,其王铎罗望与南诏战,不胜,移保剑川,更称浪剑。贞元中,为南诏所破,亦置浪穹州于此,统浪穹、旋浪、邓赕之地,段氏因之。元初改置浪穹千户所。至元十一年,改为县,属邓川州。土知县、典史俱王姓,编户三十五里。

○凤羽废县县西南四十里。蒙氏所置,以凤羽山为名。或曰元时亦尝置县,属邓川州。旋废。今为凤羽乡,有巡司戍守。《志》云:凤羽巡司西二十里,有罗坪关,北五里至闷江门哨。安宁城在县北。唐天宝八载,?州都督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安宁城及五盐井,复立马援铜柱,是也。《滇纪》:县西北有石和城,唐开元末施浪酋长分兵据此,以拒南诏。南诏袭败之,遂取其地。

○宁山在县西。形如凤翼,一名凤翼山。又灵应山在县东二十里,峻拔高耸,上有石岩。

佛光山县东北二十五里。山盘亘回远,接邓川鹤庆之界,佛光寨以此名。其南崭然险绝,山半有洞,可容万人。山后尤为??,仄径仅容一人,名曰一女关。山下又有九石窍,泉出其中,名曰九龙泉,流入宁河。

莲花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形如莲花。三面陡绝,惟一面仅容单马。其相连者曰蒙次和山,三面绝险,一面临河。六诏时,施浪诏居此。两山下亦曰蒙次和村。唐开元末,为南诏所并,设三营以守之。蒙古忽必烈自石门入,取大理,见二山为襟喉之所,乃留达军三百户镇之,亦分为三营。《志》云:三营在莲花山下,是也。

罢谷山县北二十里。《水经注》:罢谷之山,洱水出焉。其山空洞,泉涌起如珠树,乃澜沧江之伏流也。○凤羽山,在县西南三十里,郭义恭《广志》所云吊鸟山也。《后汉志》《水经注》皆云??榆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俗言凤凰死此,众鸟来吊云。《滇志》云:山旧名罗坪山,或作罗浮山,蒙氏改为凤羽山。

普陀崆县东南十五里。为往来要隘之地,有巡司戍守。其南有龙马洞,深不可测,石壁上马迹犹存。《志》云:普陀崆巡司东十里曰下山口,南二十里曰闷江门,西三十里曰大树关,北三十里曰观音山。

○样备江在县西百里。自剑川州流入县境,有上下江嘴。又南流入太和县界,亦曰漾濞江,或谓之漾、濞二水,盖同流而异名也。唐景龙初,吐蕃及姚州蛮寇蜀,使唐九证为姚?道讨击使击之,蛮以铁?梁漾、濞二水通西洱蛮,筑城戍之。九证自?入永昌,累战皆捷,尽刊其城垒,毁?焚桥,勒石于剑川,建铁柱于滇池,俘其魁帅而还。吐蕃渡处盖在县境。《志》云:县有上下江嘴二巡司,上江嘴东去罗坪山麓五里,下江嘴东去罗坪山二十里。宁河县西北五里。《通志》:罢谷之水,注于宁河,亦曰明河,又为宁湖,下流即葡萄江也。《一统志》:明河宁湖周回五十里,水色如镜。○鱼子淜,在县西。水色青碧,流合于宁河,一名龙池。

五盐井在县西北三百里。即唐天宝中何履光收复之地。明洪武十六年,建五井盐课提举司于此。《志》云:五井一曰洛马井,一曰石缝井,一曰河边井,一曰石门井,一曰山井,俱在县界及云龙州之境,亦曰上五井,兼置巡司于此。又有顺荡井巡司、师井巡司、十二关巡司,俱在县境。

○三营在县东北莲花山下。南诏时,设营于此。蒙古取大理,复设三营万户以守之。洪武十五年,云南平蓝玉遣兵攻拔三营万户砦,是也。《志》云:县西南有箭杆场巡司,司南八十里为马鞍山干海子,接永平县界。凤凰台县治北。旧传施望欠诏所筑。台下有白沙井,泉味甘冽,亦施望欠所凿也。又县东二里有九气台,台凡九窍,下有温泉。其气从窍而升,台因以名。

宾川州府东一百二十里。东至姚安府二百五十里,东南至楚雄府二百四十里,西南至赵州九十里。

汉益州郡地。后汉属永昌郡。晋属云南郡。唐为匡州地。蒙氏为太和楚场地,段氏因之。元亦为太和县地。明弘治七年,建宾川州割太和县九里、赵州一里、云南县二里置,属大理府编户一十二里。今因之。州控姚安之肘腋,蔽大理之肩背,襟带山川,东西联络,屹为形要。

○诸葛城在州西二里虎?居山上。相传为武侯驻兵处。

○钟英山在州东。基垂百里,产竹箭,饶鸟兽毛革之利。○翠屏山,在州西北四十里,形方顶平,苍翠横列,如倚屏然。又乌龙山在州西南四十里,岩壑玲珑,东麓有白塔,又有乌龙池,积水下迸,诸堰皆仰给焉。鸡足山州西四十里,与太和县及邓州川接界。亦名九曲山。《一统志》:山在洱河东百余里,峰峦攒簇,状若莲花,九盘而上,亦曰九重岩。其南有上仓湖,最为幽胜,今详见太和县。○毕钵罗窟山,《志》云:在州南二十里,即白?西山也。今详见赵州。

○金沙江州东北百五十里。自北胜州东南流经此,入姚安府境,有巡司戍守。《志》云:金沙江东北有汉遂久废县,古称白门,谓入白果国之门也。白果即白崖矣。

金龙湫在州西百里洱河东。《通志》:大理之龙潭有三:在赵州干海子哨者曰干龙潭,在邓川州钟山寺鸡足石侧者曰大龙潭,在宾川州西龟山东者曰红雀龙潭。今引潭为新渠,东注杨梅谷,灌田万顷。

○赤石崖镇在州东。今有巡司戍守。《志》云:州境东接姚安,南接赵州。嘉靖以前,夷蛮剽劫,往往出没于此,因置戍于赤石崖诸处,与姚安、云南、十二关互为形援。又有宾居巡司,本名蔓神寨。又有神摩洞巡司、白羊市巡司,俱在州界。

云龙州在府西六百里。西至永昌府永平县一百五十里,北至鹤庆府剑川州一百七十里。

汉益州郡地。后汉永昌郡地。晋为西河郡地,宋、齐至梁因之。唐初,为匡州西境。蒙氏谓之云龙甸,段氏因之。元至元末,立云龙甸军民府。明初改为云龙州,属大理府土知州段氏。万历四十八年,改流官,又裁五井提举司,以盐课归州。编户二里。今因之。

州藩卫大理,襟带永昌,密迩生蕃,为西垂要地。

○?唐废县在州南。汉县,属益州郡。汉武开西南夷,欲通身毒国,北方闭氐、﹂,南方闭?、昆明。徐广曰:?唐县与昆明正相接。颜师古以即?州,误也。后汉属永昌郡。《古今注》:永平十年,置益州西部都尉,治?唐,镇慰哀牢、??榆蛮是也。晋仍属永昌郡,后废。南诏为云龙甸地。元始为军民府治。明改建为州。

比苏废县在州西。汉县,属益州郡。后汉属永昌郡,晋初因之。咸和中,分东河阳郡置西河郡,治芘苏县,宋、齐因之。梁末废。

○三峰山在州西五里。一名三崇山,壁立万仞,人迹罕至。或以为即古之三危,黑水所经,误也。山后有野蛮,距郡五百里。

○澜沧江州东二里。自丽江府南流入州境,复折而西南,入永昌府境。详见大川澜沧江。

苏溪在州西北,与浪穹县五井盐课司接界。下流入于澜沧江。

诺邓井州西北三十五里,盐井也。置盐课大使于此,所辖又有石门一井。又大井,在州东南三十五里,产盐。所辖又有山井及天耳井。又师井在州西北百三十里,顺荡井在州西北二百五十里,俱有盐课大使,旧属五井提举司。万历末,废提举司,改属州。其井新旧互异,仍与浪穹境内洛马盐课使统为五井云。

○云龙甸州东北七十里。甸广衍,宜畜牧,有巡司戍此。十二关长官司府东三百里。本云南县楚场地。元至正间,因僻险始置十二关防送千户所。明初,改为长官司,土司李氏。

○归山在司西。峰峦耸峙,为境之望。《志》云:司北百二十里,有赤石崖、大山箐,西三十里为干海子山箐。东六十里曰楚场山箐,南四里即你甸也。

一泡江在司南,波流湍急,自归山而东,历司城南,东北流入姚安府界,注于金沙江。

附见:大理卫在府治南,洪武十七年建。洱海卫在云南县治西,洪武二十二年建。

大罗卫在宾川州治东钟英山下。州境旧为荒原,弘治中,置州及卫,得古碑曰大罗城,因以名卫。杨慎曰:云南诸城西上永昌,经途所届,旁多寇巢,曰金鸡庙、赤石?、螳螂龟山、铁索箐。其诸蛮皆以盗掠为雄。弘治中,始州宾川而卫大罗,城迷渡而戍普淜,冀以弭盗,竟不克。嘉靖初,巨魁就擒,道路始宁息云。金鸡庙,《志》云:在云南县境。

◇鹤庆府东至北胜州二百十里,南至大理府二百五十里,西北至丽江府界七十里,北至丽江府宝山州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二百四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二百四十里。

《禹贡》:梁州徼外地。汉属益州郡。东汉分隶永昌郡西北境。唐为越析诏地地名鹤川,又名样共川。南诏徙羊苴咩城,近龙尾、鹤拓即此。天宝中,属于南诏。太和中,置谋统郡。蒙氏劝丰?于样共川置。宋时段氏因之。元初,置鹤州,寻改置二千户,仍称谋统属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复为鹤州。二十三年,升为鹤庆府,后又改为路。明洪武十五年,复为鹤庆府,旋改为军民府编户十三里。《通考》:鹤庆四十八村,乌蛮、猡猡、西海子等尤为犷猂云,领州二。今为鹤庆府。府山川明秀,内固大理,外控番戎,险阻足据,平原可耕,亦要地也。○鹤州城今府治。宋时大理所筑。元置鹤州于此,明初废。洪武十五年,因旧址列栅为守。永乐初,?以砖石。嘉靖十九年,复拓旧址,改筑,号曰新城,惟北门月城尚因旧垣。万历二十八年,复修城浚濠。今城周四里有奇,门四。

废副州在府境。《一统志》:废木按州,亦在府境。二州皆元置,属鹤庆府,明初省。

○覆釜山府西五里,为郡镇山。形如覆釜而最秀,南北诸山皆拱翼之。下有龙潭。又有金灯山,在覆釜下,亦名秀台山,其相抱者曰仰止山。○金凤山,在府西二十五里。又府北三十五里曰逢密山,有三峰入云,山腰有洞颇幽胜,谓之青玄洞。

峰顶山城东十七里。峰峦起伏,南接龙珠山,北抵丽江界。下有五泉,可以溉田。○龙珠山,在府南五十里,前耸后平。象眠山,在城东南二十五里,山势逶迤如象眠然。下有石穴,漾共江之水过此穴而流入于金沙江。

拱面山在府西北五里。山高百仞,一峰拱向郡治。林峦环映,阴晴异态。又府西南十里为朝霞山,山半有风洞。又西南二十里曰垂珠洞,又西二十里曰金斗陂,下有银泉。方丈山城南百二十里。《志》云:南诏名山凡十七,此其一也。南接点苍,巍峨峻拔,山半有洞曰太极洞。中有池曰金龙潭,深不可测。一名观音山,南去浪穹县仅四十里。又半子山,亦在城南百二十里,产矿山也。山北有涌泉,伏流二里许,始泄为三派,居人赖之。又南五里为豸角山,以形似得名。桃树江出山下,流入南山岩穴中。大成坡府东南七十里。顶有泉,深广仅尺许,不溢不涸,行人资焉,谓之一碗水。又府东南百三十里有炼场岩,下有温泉。岩石层垒,可数千仞。又大孟岩,在府东南百八十里,石壁屹立,其形如城。

松桂台在城南六十里。明初傅友德征佛光寨尝屯兵于此。又城北八里有象跪石,相传忽必烈自丽江石门关乘象至此,象跪不前,因名。

○漾共江在府治东南,即鹤川也。阔十余丈。源出丽江界,流入境,至象眠山麓。群山环合,水无所泄,潴而为湖。入城东五里之石穴,复出,名为腰江。东与金沙江合流。○落钟河,在城南五里,源出朝霞山之龙湫,截官道而东入于漾共江,昔尝坠钟于此,因名。又长康河亦在府南五里,源出府西黑龙潭,东流注于漾共江。

白龙潭府北七里。潭之上,山数十重。最高一峰名金顶,下为白鹭。山势若骞凤,泉源甚远。至白龙祠下,有泉百派,汇而为潭。又西龙潭在府西七里,源出覆釜山,东流溉诸村田,亦名上潭。其东北有龙宝潭,一名下潭,周五百丈,堤曰万年堤。石闸之下有会济池,东分一小闸,为波流山,亦金灯山脉也。《志》曰:府境龙潭凡十五,流入漾共江者十三:曰黑龙,曰青龙,曰白龙,曰西龙,曰龙宝,曰吸钟,曰石朵,曰香米,曰北?,曰柳树,曰小柳南,曰赤土和,曰宣化。其流入金沙江者曰龙公,而停蓄极深者曰大龙。

诸葛泉在府南百四十里罗陋村。相传武侯驻师之地。泉均二流,甚为民利。○温泉,有二:一在观音驿南二里,一在驿南十里。

○宣化关在府东北,有巡司。又观音山驿在府南百二十里,亦有巡司戍守。又南七十里至大理府邓川州之邓川驿。

剑川州府西九十里。南至大理府云龙州一百七十里,北至丽江府七十里。

古南蛮地。唐时,为义罗鲁城,一名剑川《志》云:唐显庆初,浪穹诏与南诏战不胜,走保剑川,更称浪剑。贞元初,南诏击破之,尽夺剑共诸川地,其酋徙居剑赕西北四百里,号剑羌云。南诏置剑川节度。宋时大理改为义督赕或谓之波州。元初,置义督千户所。至元十一年,改为剑川县,属鹤庆路。明洪武十七年,升为州编户十八里。今因之。州控?厄西番,藩屏内地,亦称形胜。

○望德城在州南三里,周五百丈,段氏所筑。今为民居,名水寨村。《志》云:州治旧无城,明崇祯末始筑土城云。○罗鲁城,在州南十五里,唐所筑,今为瓦窑村址。罗鲁,西夷云海也。《志》云:州东北六十里有达子城,即蒙古入大理驻师处。一云,在州南百三十里。

○金华山州治西一里。自西番界罗均山盘折而来,延亘二十余里。山顶常有紫色如金,故名。西麓为西湖,秋水时,与东湖相连。至冬水落,民始播种。又州治南有金山、银渡两山并峙。一赤如金,一白如银,因名。○剑和山,在州西四里,以卓立如剑而名。又州东十五里有青崖山,山产青石如列翠屏。又州南二十里有夜合山,剑湖绕山麓而出。

石宝山州西南二十里。层崖峭壁,上有石坪方数十亩,岩洞泉壑,往往奇胜,南中之名山也。又南一里为中山,岩壁峭立,亦称奇胜。○石罗摩山,在州东北七十里,峰高百余丈,屹立如巨人状,亦名将军山。

○剑川湖州南五里。湖广六十里,尾绕罗鲁城。南流为漾濞江,俗呼为海子。每岁办渔课于州。《一统志》:湖在州西北七十里,山顶有泉,广可半亩,流经州东而为此湖。又剑川在州南十五里,即剑湖之尾。曲流三折,形如川字。弥沙浪河在州南百里白水场,与剑湖水汇而南流。○大桥头,河在州东二里,古名合惠尾江,下流入剑川湖。每遇洪潦,辄泛溢害稼。又桃羌河,在州南三十里,东南流入于漾濞江。诸葛池州北四里,相传武侯饮马处。《志》云:州有龙潭凡九:曰老君,曰易堤坪,曰仙女炼,曰隔?,曰建和,曰白难陀,俱流入剑湖。曰花丛,曰白龙,曰青龙,俱流入湖尾。弥沙盐井在州西南百五十里弥沙乡。有盐课司大使,辖产盐井二:曰大井、小井。亦设弥沙井巡司。顺州府东一百二十里。东至北胜州界五十里,北至沧浪卫百五十里。古南蛮地。唐时地名牛赕,南诏徙诸浪人居之,与罗落蛮杂处《元志》:顺蛮种本居剑川。唐贞元间,南诏异牟寻破之,徙居铁桥、大婆、小婆、三探览等川,其酋成丰族渐盛,自为一部,徙居牛赕。至十三世孙自瞠犹隶大理。元初内附。至元十五年,改为顺州,属丽江路。又改属北胜府。明初,仍曰顺州,改属鹤庆府土州同时氏,今编户三里。州今省。

州山川列峙,亦称险?厄。

○顺州城今州治。元置州于此,未有城垣。明万历二十八年,筑土城,周三里,环城有池。

○公山在州治北七里,危峦耸拔,数峰融结。其并峙者曰漕峰山,一名母山。《志》云:漕峰山在州治北一里。○杨保山,在州东北八里,下有池,中多蒲草,凫鹜之薮也。又乌铺山,在州西南十里,有乌铺桥,跨乌铺山溪涧上。

○牛甸湖州东二里,其下流合于河头溪。《志》云:溪在州东二十里,出石岩下,周八十余丈。又有浴海浦,在州东二十余里,水中分界。西畔属顺州鱼课,入剑川州河泊所。东畔属北胜州,广可三十里。

◇丽江府东至澜沧卫蒗渠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西番浪沧江二百里,南至鹤庆府界七十里,北至永宁府革甸长官司界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七百六十里。

《禹贡》梁州南徼,为荒服之地。汉为越?、益州二郡地。后汉兼属永昌郡或曰:即古白狼地。后汉永平十七年,白狼王唐?作诗三章,诵汉功德,即此。隋属?州,唐因之。后没于蛮,为越析诏。贞元以后,属于南诏,置丽水节度。宋时,麽些蛮据此,大理不能有。元初击降之《元史》:丽江路自汉至隋唐皆为越?郡西徼地,麽蛮、些蛮居此,为越析诏。二部皆乌蛮种也。居铁桥,后归南诏。宋时复据此。宪宗三年,征大理,从金沙济江,麽些负固不服。四年春,平之,置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改为宣慰司。十三年,改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二十二年,府罢,更立宣抚司于通安巨津间置。明初洪武十五年,改丽江府。既又改为军民府土知府木姓。《志》云:府治及所属四州,俱未设城垣,领州四。今为丽江府。府南屏大理,北拒吐蕃,为西北之冲要。南诏与吐蕃相持,恒角逐于此。蒙古忽必烈降摩荻一名摩沙,即摩些之讹也,进取大理,即其道也《明史》:万历三十一年,税监杨恭责丽江土官木增退地,听开采,按臣宋兴祖言:丽江木氏世有其地,守石门以绝西域,守铁桥以断吐蕃,不宜自撒藩篱,贻误封疆。不报。通安州附郭,在今府治东偏。古笮国,地名三赕,蛮云样渠头。汉为定笮县地,属越?郡。唐改定笮曰昆明,属?州,又升为昆明军,此为昆明地。天宝后,为越析麽些诏所据,后并于南诏。宋时仆纟解蛮居之,后复为麽些蛮所据。元初,置三赕管民官。至元十四年,改为通安州。明因之。土州同高姓,编户十三里。○象山府西北五里,形如伏象。山下有泉,曰象泉。又东山,在州东二十里,一名吴烈山。峰峦起伏,环拱郡治。

雪山府西北二十余里,即玉龙山也。蒙氏封为北岳。详见名山玉龙。

珊碧外笼山府西南二十里。孤峰?酉?,多产箭竹。又马左墅山,在府南三十五里,土人常牧牦牛其中,一名马左墅他郎场山。

○金沙江一名丽江,从巨津州流入界,环府境三面流入宝山州界。详见大川金沙江。清溪在府城东南。其源有二:一出东山,一出雪山。至府东东圆里而合流,绕府城之前,灌溉甚溥。今城东五里有东圆桥,跨青溪之上。○龙潭,在府西南十里,阔数十亩,深不可测。《志》云:府治西有在城驿,明洪武十六年建。

宝山州府东二百四十五里,东至永宁府界一百里,南至鹤庆府百三十里。

汉越?郡西境地。后汉属永昌郡。唐为麽些蛮所据。元初,内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鲁罕。至元十四年,置宝山县。十六年,升为州属丽江路。明因之土知州罗姓,编户六里。州今省。

州雪山西峙,丽水环流,居然雄胜。

○阿那山州西南十五里,上有阿那和故寨。又珊兰阁山,在州北八十里。

○金沙江在州南。《元史》:州在雪山之东,金沙江西来,环其三面,是也。

○大匮寨在州界。唐时麽些蛮兄弟七人分据七寨:曰大匮,曰罗邦,曰罗寺、曰碍场,曰卞头场,曰当波罗场,曰当将郎。蒙古忽必烈征大理,自卞头济江,繇罗邦至罗寺,围大匮等寨,其酋内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鲁罕,是也。

兰州府西南三百六十里。北至巨津州一百六十里。

汉益州郡西北境。东汉永昌郡地。唐时,属于南诏,为獹蛮所居《元志》作卢鹿蛮部,地名罗眉川。宋时,大理段氏置澜沧郡于此《一统志》:段氏使董庆治此,后有周姓者强盛,遂与董分为二部,以江为限。元初,皆内附。元至元十二年,置兰州属丽江路。明初因之,属丽江府土知州罗姓,编户四里。州今省。州密迩番戎,屏翼内郡。

○雪盘山州南十里。四时常积雪,下有白石溪。○福源山,在州北十里,延亘而东南,凡五十余里。又有老君山,在州西北二十里,古名如剌均山,顶有深渊五所。一名牧牛山,土人常牧牦牛于其上。

○澜沧江州西北三十里。源出吐蕃,流入境,又南入大理府云龙州界。○白石溪,在州治南,中多白石,下流入澜沧江。巨津州府西北三百里。南至兰州百六十里。古西番地。唐时,为罗婆九赕、濮獹二蛮所居,后麽些蛮夺其地。南诏又并之,属丽水节度。元初内附。至元十四年,于九赕立巨津州,属丽江路。明亦曰巨津州编户六里。今因之。

州迫邻吐蕃,当西北陬之要害,神川之险,守御所资也。

○临西废县在州西北。《志》云:县在府西北四百六十里,为大理极边险僻地。麽些二种蛮居此,名罗裒间。元至元十四年,以其西临吐蕃,置临西县,属巨津州。洪武十五年,改属府。正统二年,为蕃人所居,仅存一寨,后亦革去。《滇略》:临西亦称剌缥郡,今为他照和村。○华马山州东南百五十里。崖壁有石如马而色班烂,因名。昔麽些诏自名其国为花马国。忽必烈南灭大理时,三赕土酋麦良内附,并破铁桥之华马国,以功授职,即此。又州东北二十里,有金马山。有石如马而色黄,因名。

汉薮山州西北二百八十里,高可万仞,上有三湖,各宽五亩,深不可测。○果铺山,在废临西县治西,今入蕃界。

○金沙江在州北,亦谓之神川。唐贞元五年,南诏异牟寻破吐蕃于神川,遂断铁桥,吐蕃溺死者万计。十年,异牟寻复击吐蕃于神川,大破之,取铁桥十六城是也。《元志》:江为南诏吐蕃交会之大津渡,故以巨津名州。

○雪山关在州东北。亦曰雪山门,旧名越灭根关。当吐蕃、麽些之界,极为险峻。○石门关,一云在州西百里,有巡司。所云铁桥以限吐蕃,石门以绝西域者也。唐贞元九年,韦皋遣崔佐时繇石门趣云南,复通石门南道,盖谓此。铁桥在州北百三十余里,跨金沙江上。或云隋史万岁及苏荣所建,或云南诏阁罗凤与吐蕃结好时建,或云吐蕃尝置铁桥节度使,是其所建。《唐史》:天宝初,南诏谋叛唐,于麽些、九?地置铁桥,跨金沙江以通吐蕃往来之道。贞元十年,异牟寻归唐,袭破吐蕃于神川,取其铁桥十六城。十五年,吐蕃复袭南诏,分军屯铁桥。南诏毒其水,人畜多死,乃徙屯纳川。《志》云:时吐蕃置铁桥城于此,为十六城之一,今有遗址。其桥所跨处,皆穴石熔铁为之,冬月水清,犹见铁环在水底。又旧《志》:铁桥在施蛮东南。一云:施蛮在铁桥西北,居大施赕、敛赕、寻赕,又顺蛮在敛赕西北四百里。《新唐书》异牟寻大破吐蕃于神川,并破施顺二蛮,禽其王置白?城,是也。又《元志》:汉裳蛮本汉人部种,依铁桥而居。今有古宗蛮在铁桥之北,一名西番,一名细腰番云。明初裂吐番二十三支分属郡邑,以土官辖之。丽江控制古宗,余州郡各有所辖,盖驭戎之善策也。

白马寨在州南二里。《唐书》云:姐羌白马氐之裔居此,因名。州境又有宁番巡司及清水、澜沧二驿。

◇永宁府东至四川盐井卫三百里,西至丽江军民府宝山州界一百里,南至澜沧卫蒗蕖州二百十里,北至西番界三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六百六十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里。

《禹贡》梁州徼外。汉越?郡西境地。旧名楼头赕,与吐蕃接界。又名答蓝,后为麽些蛮所据麽些蛮酋祖泥月乌者,逐出吐蕃而居其地。唐时,属南诏。宋时,属大理段氏。蒙古忽必烈南侵大理,至其地《元史》:世祖驻军日月和,即此地也。至元十一年,置?蓝管民官。十六年,改置永宁州,属丽江路。明洪武十五年,改属鹤庆府。二十九年,改属澜沧卫。永乐四年,升为永宁府府无城,领编户四里。土知府阿姓,正统以后,为盐井诸酋所侵。土官不能制,乃请设流官,寄治澜沧卫,遥领郡事。领长官司四。今仍曰永宁府。

府襟江带湖,山川险阻,人习战斗,为边徼之藩蔽。

○干木山府东南十五里,高八十余丈,根盘百余里。一名狮头山,亦名孤山。又有甲毋山,在府东,岩峦苍翠,耸入霄汉。

○泸沽湖府东三十里。湖周三百余里,中有三岛,高可百丈。又鲁窟海子,在干木山下,周回一百里,中有小山,名水寨。或曰即泸沽河也。土官筑水寨于岛上云。又有海门桥,在府治西。鲁窟海子之水流经此,通四川打冲河,达川江桥外,入盐井界。

勒汲河在府治北。源出西番,流入境,东流入四川盐井卫界。又有勒汲墩,盖府地密迩吐蕃,居人与番杂居,常被凌扰,筑此墩于河上以为界云。○罗易江,在府南,自澜沧卫蒗渠州北流过府境,入于泸沽湖。

○瓦都寨府东北六十五里,与四川盐井卫接界。旧为番部戍守处,旁有温泉。

剌次和长官司府东北二百四十里。永乐三年置,土官阿姓。下同。

○六捏山在司治西北,盘亘四里,为司之胜。

革甸长官司府西北百二十里。

○干如山在司治北。司凭以为险。香罗甸长官司府北百五十里。

○卜兀山在司治西,高耸数百丈。

瓦鲁之长官司府北二百八十里。

○剌不山司东北三十里。《志》云:司之胜,剌不山峙其东,金沙江绕其西。

◇北胜州东至四川盐井卫马剌长官司界二百五十里,东南至武定府元谋县百里,西至鹤庆军民府顺州界五十里,南至大理府宾川州界一百里,北至永宁府三百五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二十五里,至江南江宁府八千三百里,至京师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古蛮地。唐贞元中,南诏异牟寻始开置,名北方赕《滇纪》:贞元十一年,异牟寻开北方赕,徙洱河、白蛮、罗落、麽些、冬门、寻丁、娥昌七种蛮以实其地,亦号成偈赕《元史》:铁桥西北有施蛮者,贞元中为异牟寻所并,迁其种居之,号剑羌,名其地曰成偈赕,又改名善巨郡。宋时,大理段氏改为成纪镇。元初内附。至元十五年,置施州。十七年,改为北胜州。二十年,升为府属丽江路。明洪武十五年,改为州,属鹤庆军民府。十九年,属澜沧卫今州与卫同城。正统六年,改隶云南布政司土州同高姓,判官章姓,编户十五里。今仍旧。

州东出建昌,南卫大理,山川险?厄,称为要区。

○北胜城今州治。明洪武二十九年,筑?以石,通水濠。正德中,地震圮,寻复修筑。城周五里有奇。○蚃峨故城,在州南五十里蚃峨村,蒙氏所筑。其趾犹存。又州东南三十五里有蚃峨海。○澜沧山在城西南二里,高二百余丈。卫与驿皆曰澜沧,以此。又乌洞山,在州西二里,上列五峰。下有洞,广仅丈余,深不可测。又州西三里曰三刀山,山径险窄,相传武侯征南时所开。○乌鸦山,在州南十里,形如削玉,为州之胜。东山州东三里。亦曰观音箐。山之西麓接香炉峰,有三山鼎立。又三泉山在州东南三里,上有石崖,涌出三泉,民资以灌溉。

甸头山州北三十五里。群峰耸列,林木森蔚,土人于此牧羊,又名牧羊坪。《志》云:州西北三里有红石岩,亦曰赤石崖。崖有泉,味如醴,下流入于金沙江。

九龙山州南百里。山有九顶,一名九头山,高万余丈,四顾可千里。又州东南百里有大坡难岭,高二万余丈,巅有龙湫。又老虎山,在州南百三十里,山势雄峙,望之如伏虎。○金沙江在州治西。自丽江鹤庆府流入境,繇西而东,环绕州治,一名丽江。明朝洪武十六年,傅友德自邓川州过金沙江,攻北胜府,擒伪平章高生,复平丽江、巨津等州,是也。详见大川金沙江。

陈海州南四十里,周八十里。相传昔本陆地,有陈姓者居此。一夕沉为海。或作程海。又程湖,在州南五十里,溉田可千亩。又州东南三十五里曰浪峨海。下流俱入于金沙江。

桑园河在州西南。源出大理府云南县。流经州西南百五十里之桑园村,下流入金沙江。又有五浪河,在州西五十里,自蒗渠州流入界。又三渡河,在州南百四十里,其水旋绕三围,下流俱入于金沙江。九龙潭州西十五里。有泉九眼,溉田可万余亩。其下流亦入金沙江。又大龙潭,在州南百四十里。又南九十里曰小龙潭。居民俱引以灌溉。○小吉都寨在州东五里。《志》云:元时土酋高斌祥屯兵于此。又州治东二百里有宁番巡司。◇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与北胜州同城。本北胜州地。明洪武二十九年,于州治南筑城置卫城周五里有奇,开四门。北胜州治旧在拱极门北五里。弘治九年,始迁于城内西南隅,初领北胜、蒗蕖、永宁三州。永乐四年,升永宁为府。正统六年,升北胜为直隶州。卫领州一,隶云南都指挥使司城邑、山川,详上北胜州。今省。蒗蕖州卫北百八十里。东至四川盐井卫界二百里,北至永宁府界二百五十里。

古蛮地。唐时地名罗共赕,罗落、麽些三种蛮居之。元至元九年内附。十六年,置蒗渠州属丽江路,后改属北胜府。明洪武十五年,州属鹤庆军民府。二十九年,改属澜沧卫土知州阿姓,属蛮有数种,曰猡猡、麽些、冬门、寻丁、峨昌也。今俱省。州山川峭险,为北胜永宁腰膂之地。○白角山在州西北白角乡。又绵绵山,在州西南绵绵乡。两山皆高峻,为州之望。

○罗易江在州东,合数溪流入永宁府界。又白角河,源出绵绵乡,经白角乡,而入西番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