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官舍的春夜飘着细雨,30岁的杜牧在牛油烛下批阅公文。突然,侍从叩门禀报节度使夜巡归来——这个被《玉泉子》记载的场景,揭开了历史的有趣褶皱: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每月派人记录杜牧行踪的密报,最终化作一匣劝诫诗笺。当我们翻阅台北故宫藏《张好好诗》卷后的牛僧孺批注,会发现这位政坛大佬的笔迹里,竟带着长辈式的无奈笑意。
一、糖霜包裹的利刃大和七年(833年)的扬州码头,漕船卸载的不仅是食盐绢帛,还有帝国的财政命脉。新任掌书记杜牧腰间
请登录或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