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韓詩外傳卷第四
第一章
紂作炮格之刑。王子比干曰:"主暴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見過卽諫,不用卽死,忠之至也。"遂諫,三日不去朝,紂囚而殺之。詩曰:"昊天大憮,予慎無辜。"
第二章
桀爲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望十里,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關龍逢進諫,曰:"古之人君,身行禮義,愛民節財,故國安而身壽。今君用財若無窮,殺人若恐弗勝。君若弗革,天殃必降,而誅必至矣。君其革之。"立而不去朝,桀囚而殺之。君子聞之曰:"天之命矣。"詩曰:"昊天大憮,予慎無辜。"
第三章
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國賊者。以道覆君而化之,是謂大忠也。以德調君而輔之,是謂次忠也。以諫非君而怨之,是謂下忠也。不恤乎公道達義,偸合茍同以之持祿養交者,是謂國賊也。若周公之於成王,可謂大忠也。管仲之於桓公,可謂次忠也。子胥之於夫差,可謂下忠也。曹觸龍之於紂,可謂國賊也。皆人臣之所爲也,吉凶賢不肖之效也。詩曰:"匪其止恭,惟王之卭。"
第四章
哀公問取人。孔子曰:"無取健,無取佞,無取口讒。健,驕也。佞,諂也。口讒,誕也。故弓調,然後求勁焉。馬服,然後求良焉。士信慤,而後求知焉。士不信慤而又多知,譬之豺狼與,其難以身近也。周書曰:'無爲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夫置不肖之人於位,是爲虎傅翼也。不亦殆乎?"詩曰:"匪其止恭,惟王之卭。"言其不恭其職事,而病其主也。
第五章
齊桓公獨與管仲謀伐莒,而國人知之。桓公謂管仲曰:"寡人獨爲仲父言而國人知之,何也?"管仲曰:"意者國中有聖人乎?今東郭牙安在?"桓公顧曰:"在此。"管仲曰:"子有言乎?"東郭牙曰:"然。"管仲曰:"子何知之?"曰:"臣聞君子有三色,是以知之。"管仲曰:"何謂三色?"曰:"歡忻愛說,鐘鼓之色也。愁悴哀憂,衰絰之色也。猛厲充實,兵革之色也。是以知之。"管仲曰:"何以知其莒也?"對曰:"君東南面而指,口張而不掩,舌舉而不下,是以知其莒也。"桓公曰:"善。"東郭先生曰:"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夫知者之於人也,未嘗求知而後能知也。觀容貌,察氣志,定取舍,而人情畢矣。"詩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第六章
今有堅甲利兵,不足以施敵破虜,弓良矢調,不足以射遠中微,與無兵等爾。有民不足强用嚴敵,與無民等爾。故磐石千里,不爲有地,愚民百萬,不爲有民。詩曰:"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
第七章
傳曰:舜彈五絃之琴,以歌南風,而天下治。周公酒肴不離於前,鐘石不解於懸,以輔成王,而宇內亦治。匹夫百畝一室,不遑啓處,無所移之也。夫以一人而兼聽天下,其日有餘而治不足,使人爲之也。夫擅使人之權,而不能制衆於下,則在位者非其人也。詩曰:"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言有位無其事也。
第八章
齊桓公伐山戎,其道過燕,燕君送之出境。桓公問管仲曰:"諸侯相送,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則燕君畏而失禮也。寡人不可使燕君失禮。"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與之。諸侯聞之皆朝於齊。詩曰:"靜恭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第九章
韶用干戚,非至樂也。舜兼二女,非達禮也。封黃帝之子十九人,非法義也。往田號泣,未盡命也。以人觀之,則是也,以法量之,則未也。禮曰:"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詩曰:"靜恭爾位,正直是與。神之聽之,式穀以女。"
第十章
禮者,治辯之極也,强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統也。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也,不由之,所以隕社稷也。是故堅甲利兵不足以爲武,高城深池不足以爲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爲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昔楚人蛟革犀兕以爲甲,堅如金石,宛巨鐵釶,慘若蜂蠆,輕利剽疾,卒如飄風。然兵殆於垂沙,唐子死,莊蹺起,楚分爲三四者,此豈無堅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汝淮以爲險,江漢以爲池,緣之以方城,限之以鄧林,然秦師至於鄢郢,舉若振槁然。是豈無固塞限險也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紂殺比干而囚箕子,爲炮格之刑,殺戮無時,羣下愁怨,皆莫冀其命,然周師至而令不行乎左右。其豈無嚴令繁刑也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若夫明道而均分之,誠愛而時使之,則下之應上如影響矣。有不由命者,刑一人而天下服,下不非其上,知罪在己也。是以刑罰競渻而威行如流者,無他,由是道故也。詩曰:"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如是則近者歌謳之,遠者赴趨之,幽間僻陋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若赤子之歸慈母者,何也?仁刑義立,教誠愛深,禮樂交通故也。詩曰:"禮義卒度,笑語卒獲。"
第十一章
君人者以禮分施,均徧而不偏。臣以禮事君,忠順而不解。父寬惠而有禮,子敬愛而致恭。兄慈愛而見友,弟敬詘而不慢。夫照臨而有別,妻柔順而聽從。若夫行之而不中道,卽恐懼而自竦。此道也,徧立則亂,具立則治。請問兼能之奈何?曰審禮。昔者先王審禮以惠天下,故德及天地,動無不當。夫君子恭而不難,敬而不鞏,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應變而不窮,審之禮也。故君子於禮也,敬而安之。其於事也,經而不失。其於人,寬裕寡怨而弗阿。其於儀也,修飾而不危。其應變也,齊給便捷而不累。其於百官伎藝之人也,不與爭能,而致用其功。其於天地萬物也,不說其所以然而謹裁其盛。其待上也,忠順而不解。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於交游也,緣類而有義。其於鄉曲也,容而不亂。是故窮則有名,通則有功,仁義兼覆天下而不窮,明通天地,理萬變而不疑。血氣平和,志意廣大,行義塞天地,仁知之極也。夫是之謂先王審之禮也。若是則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如赤子之歸慈母也。曰:仁刑義立,教誠愛深,禮樂交通故也。詩曰:"禮義卒度,笑語卒獲。"
第十二章
晏子聘魯,上堂則趨,授玉則跪。子貢怪之,問孔子曰:"晏子知禮乎?今者晏子來聘魯,上堂則趨,授玉則跪,何也?"孔子曰:"其有方矣。待其見我,我將問焉。"俄而晏子至,孔子問之,晏子對曰:"夫上堂之禮,君行一,臣行二。今君行疾,臣敢不趨乎?今君之授幣也卑,臣敢不跪乎?"孔子曰:"善!禮中又有禮。賜寡使也,何足以識禮也!"詩曰:"禮義卒度,笑語卒獲。"晏子之謂也。
第十三章
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爲一井。廣三百步長三百步爲一里,其田九百畝。廣一步長百步爲一畝。廣百步長百步爲百畝。八家爲鄰,家得百畝。餘夫各得二十五畝。家爲公田十畝,餘二十畝共爲廬舍,各得二畝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憂,患難相救,有無相貨,飲食相招,嫁娶相謀,漁獵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親而相好。詩曰:"中田有廬,壃埸有瓜。"今或不然。令民相伍,有罪相伺,有刑相舉,使構造怨仇,而民相殘,傷和睦之心,賊仁恩,害上化,所和者寡,欲敗者多,於仁道泯焉。詩曰:"其何能淑,載胥及溺。"
第十四章
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通財貨、不賈於道。故駟馬之家不恃雞豚之息,伐冰之家不圖牛羊之入,千乘之君不通貨財,冢卿不修幣施,大夫不爲場圃,委積之臣不貪市井之利,是以貧窮有所歡而孤寡有所措其手足也。詩曰:"彼有遺秉,此有滯穂,伊寡婦之利。"
第十五章
人主欲得善射,及遠中微,則懸貴爵重賞以招致之。內不阿子弟,外不隱遠人,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謂之大道也哉?雖聖人弗能易也。今欲治國馭民,調一上下,將內以固城,外以拒難,治則制人。人弗能制,亂則危削滅亡可立待也。然而求卿相輔佐獨不如是之公,惟便辟親比己者之用,是豈不謂過乎?故有社稷,莫不欲安,俄則危矣,莫不欲存,俄則亡矣。古之國千餘,今無數十,其故何也?莫不失於是也。故明主有私人以百金名珠玉,而無私人以官職事業者,何也?曰:本不利於所私也。彼不能而主使之,是闇主也。臣不能而爲之,是詐臣也。主闇於上,臣詐於下,滅亡無日矣。俱害之道也。故惟明主能愛其所愛,闇主則必危其所愛。夫文王非無便辟親比己者,超然乃舉太公於舟人而用之,豈私之哉?以爲親邪,則異族之人也。以爲故耶?則未嘗相識也。以爲姣好耶?則太公年七十二,齳然而齒墮矣。然而用之者,文王欲立貴道,欲白貴名,兼制天下,以惠中國,而不可以獨,故舉是人而用之。貴道果立,貴名果白,兼制天下。立國七十一,姬姓獨居五十二。周之子孫,茍不狂惑,莫不爲天下顯諸侯。夫是之謂能愛其所愛矣。故曰:惟明主能愛其所愛,闇主則必危其所愛,此之謂也。大雅曰:"貽厥孫謀,以燕翼子。"愛其所愛之謂也。小雅曰:"死喪無日,無幾相見。"危其所愛之謂也。
第十六章
問楛者不告,告楛者勿問。有諍氣者勿與論。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然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然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然後可與言道之極。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瞽,可與言而不與之言謂之隱。君子不瞽不隱。詩曰:"彼交匪紓,天子所予。"言必交吾志然後予。
第十七章
子爲親隱,義不得正,君誅不義,仁不得愛。雖違仁害義,法在其中矣。詩曰:"優哉柔哉,亦是戾止。"
第十八章
齊桓公問於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非蒼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爲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强,非之則危,倍之則亡。"詩曰:"民之無良,相怨一方。"民皆居一方,而怨其上,不亡者未之有也。
第十九章
善御者不忘其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爲上者不忘其下。誠愛而利之,四海之內,闔若一家。不愛而利之,子或殺父,而況天下乎?詩曰:"民之無良,相怨一方。"
第二十章
出則爲宗族患,入則爲鄉里憂。詩曰:"如蠻如髦,我是用憂。"小人之行也。
第二十一章
有君不能事,有臣欲其忠。有父不能事,有子欲其孝。有兄不能敬,有弟欲其從令。詩曰:"受爵不讓,至于己斯亡。"言能知於人,而不能自知也。
第二十二章
夫當世之愚,飾邪說,文姦言,以亂天下,欺惑衆愚,使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存者,則是范雎、魏牟、田文、莊周、慎到、田駢、墨翟、宋銒、鄧〈木片〉、惠施之徒也。此十子者,皆順非澤,聞見雜博,然而不師上古,不法先王,按往舊造說,務自爲工,道無所遇,二人相從。故曰:十子者之工說,說皆不足合大道、美風俗、治綱紀,然其持之各有故、言之皆有理,足以欺惑衆愚、交亂樸鄙,則是十子之罪也。若夫總方略,一統類,齊言行,羣天下之英傑,告之以大道,教之以至順,隩窔之間,衽席之上,簡然聖王之文具,沛然平世之俗趨,工說者不能入也,十子者不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則是聖人之未得志者也,仲尼是也。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工說者立息,十子者遷化,則聖人之得勢者,舜禹是也。仁人將何務哉?上法舜禹之制,下則仲尼之義,以務息十子之說,如是者,仁人之事畢矣,天下之害除矣,聖人之迹著矣。詩曰:"雨雪麃麃,曣晛聿消。"
第二十三章
君子大心則敬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知則明達而類,愚則端慤而法,喜則和而治,憂則靜而違,達則文而容,窮則約而詳。小人大心則慢而暴,小心則淫而傾,知則攫盜而漸,愚則毒賊而亂,喜則輕易而快,憂則挫而懾,達則驕而偏,窮則棄而累,其肢體之序與禽獸同節,言語之暴與蠻夷不殊,出則爲宗族患,入則爲鄉里憂。詩曰:"如蠻如髦,我是用憂。"
第二十四章
傳曰: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致愛恭謹謂之禮,文禮謂之容。禮容之義生,以治爲法。故其言可以爲民道、民從是言也,行可以爲民法、民從是行也,書之於策,傳之於志,萬世子子孫孫道而不舍,由之則治,失之則亂,由之則生,失之則死。今夫肢體之序與禽獸同節,言語之暴與蠻夷不殊,混然無道,此明王聖主之所罪。詩曰:"如蠻如髦,我是用憂。"
第二十五章
客有說春申君者曰:"湯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皆兼天下一海內。今夫孫子者,天下之賢人也,君藉之百里之勢,臣竊以爲不便於君,若何?"春申君曰:"善。"於是使人謝孫子。孫子去而之趙,趙以爲上卿。客又說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之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魯入齊,魯弱而齊强。由是觀之,夫賢者之所在,其君未嘗不善,其國未嘗不安也。今孫子天下之賢人,何謂辭而去?"春申君又云:"善。"於是使使請孫子。孫子爲書謝之曰:"鄙語曰:'癘憐王。'此不恭之語也。雖然,不可不審也,此爲劫殺死亡之主言者也。夫人主年少而放,無術以知奸,卽大臣以專斷圖私,以禁誅於己也。故捨賢長而立幼弱,廢正適而立不義。故春秋志之曰:楚王之子圍聘於鄭,未出境,聞王疾,返問疾,遂以冠纓絞王而殺之,因自立。齊崔杼之妻美,莊公通之。崔杼帥其党而攻莊公,莊公請與分國,崔杼不許。欲自刃於廟,崔杼又不許。莊公走出,踰於外墻,射中其股,遂殺之,而立其弟景公。近世所見,李兌用趙,餓主父於沙丘,百日而殺之。淖齒用齊,擢閔王之筋而懸之於廟梁,宿昔而殺之。夫癘雖癕腫痂疕,上比遠世,未至絞頸射股也,下比近世,未至擢筋餓死也。夫劫殺死亡之主,心之憂勞,形之苦痛,必甚於癘矣。由此觀之,癘雖憐王,可也。"因爲賦曰:"琁玉瑤珠不知佩,雜布與錦不知異。閭娵子都莫之媒,嫫母力父是之喜。以盲爲明,以聾爲聰。以是爲非,以吉爲凶。嗚呼上天,曷爲其同!"詩曰:"上帝甚蹈,無自瘵焉。"
第二十六章
南苗異獸之鞟,猶犬羊也,與之於人猶死之藥也,安舊移質、習貫易性而然也。夫狂者,自齕忘其非芻豢也,飯土而忘其非粱飯也。然則楚之狂者楚言,齊之狂者齊言,習使然也。夫習之於人,微而著,深而固,是暢於筋骨,貞於膠漆。是以君子務爲學也。詩曰:"旣見君子,德音孔膠。"
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弗由,放其心而弗求。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其於心爲不若雞犬哉?不知類之甚矣,悲夫!終亦必亡而已矣。故學問之道無他焉,求其放心而已。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第二十八章
道雖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爲不成。暇日多者,出人不遠矣。夫巧弓,在此手也,膠漆之和,卽可以爲萬乘之寶也,及其彼手,而賈不數銖。人同材鈞而貴賤相萬者,盡心致志也。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第二十九章
傳曰:誠惡惡,知刑之本,誠善善,知敬之本。惟誠感神,達乎民心。知刑敬之本,則不怒而威,不言而信。誠,德之主也,言之所聚也。詩曰:"鼓鐘于宮,聲聞于外。"
第三十章
孔子見客。客去,顔淵曰:"客,仁也?"孔子曰:"恨兮其心,顙兮其口,仁則吾不知也。"顔淵蹵然變色曰:"良玉度尺,雖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良珠度寸,雖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瑩。夫形體之包心也,閔閔乎其薄也。茍有溫良在其中,則眉睫著之矣。疵瑕在其中,則眉睫亦不匿之。"詩曰:"鼓鐘于宮,聲聞于外。"言有諸中必形諸外也。
第三十一章
僞詐不可長,空虛不可守,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詩曰:"鼓鐘于宮,聲聞于外。"言有中者必能見外也。
第三十二章
所謂庸人者,口不能道乎善言,心不能知先王之法,動作而不知所務,止立而不知所定,日選於物而不知所貴,不知選賢人善士而託其身焉,從物而流,不知所歸,五鑿爲政,心從而壞、遂不反。是以動而形危,靜則名辱。詩曰:"之子無良,二三其德。"
第三十三章
客有見周公者,應之於門曰:"何以道旦也?"客曰:"在外卽言外,在內卽言內。入乎將毋?"周公曰:"請入。"客曰:"立卽言義,坐卽言仁。坐乎將毋?"周公曰:"請坐。"客曰:"疾言則翕翕,徐言則不聞。言乎將毋?"周公唯唯:"旦也喻。"明日與師而誅管蔡。故客善以不言之說,周公善聽不言之說。若周公可謂能聽微言矣。故君子之告人也微,其救人之急也婉。詩曰:"豈敢憚行,畏不能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