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第六部分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七十九竟
#1故:原作『枚』,据影宋刻本改。
#2上: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3热:影宋刻本作『满』。
#4通和五气:影宋刻本作『通鼻耳气』。
#5盲:原作『面』,据影宋刻本改。
#6果:原作『栗』,据影宋刻本改。
#7茶:影宋刻本作『荼』。
#8主:原作『上』,据影宋刻本改。
#9逆:原作『道』,据影宋刻本改。
#10三合:影宋刻本作『二合』。
#11气养:此二字原倒,据影宋刻本乙正。
#12菜:影宋刻本作『葇』。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食治
谷米第四
薏苡仁:味甘,温,无毒。主筋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力。其生根下三虫。名医云:薏苡仁除筋骨中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一名□,一名感米,蜀人多种食之。
胡麻: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坚筋骨,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下后虚热困乏。久服轻身不老,聪明耳目,耐寒暑,延年。作油微寒,主利大肠,产妇胞衣不落。生者摩疮肿,生秃发,去头面游风。一名巨胜,一名狗虱,一名方茎,一名鸿藏。叶名青蘘,主伤暑热;花主生秃发,七月采最上标头者,阴乾用之。
白麻子:味甘,平,无毒。宜肝,补中益气,肥健不老。治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风毒肿,复血脉,产后乳余疾。能长发,可为沐药。久服神仙。
饴:味甘,微温,无毒。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除唾血,却卒嗽。
大豆黄卷:味甘,平,无毒。主久风湿痹筋挛膝痛;除五脏、胃气结积,益气,止毒;去黑痣、面,润泽毛皮。宜肾。生大豆:味甘,平,冷,无毒。生捣,淳酢和涂之,治一切毒肿,并止痛。煮汁冷服之,杀鬼毒,逐水胀,除胃中热,却风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脏结积内寒,杀乌头三建,解百药毒;不可久服,令人身重。其熬屑:味甘,温,平,无毒。主胃中热,去身肿,除痹,消谷,止腹胀。九月采。黄帝云:服大豆屑忌食猪肉。炒豆不得与一岁已上、十岁已下小儿食,食竟啖猪肉,必拥气死。
赤小豆:味甘、咸,平,冷,无毒。下水肿,排脓血。一名赤豆。不可久服,令人枯燥。
青小豆:味甘、咸,温、平,濇,无毒。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利小便,除吐逆、卒澼、下腹胀满。一名麻累,一名胡豆。黄帝云:青小豆合鲤鱼鲊食之,令人肝黄,五年成乾痟病。
大豆豉:味苦、甘,寒,濇,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辟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杀六畜胎子诸毒。
篇豆:味甘,微温,无毒。和中下气。其叶:平,主霍乱,吐下不止。
乔麦:味酸,微寒,无毒。食之难消,动大热风。其叶生食动刺风,令人身痒。黄帝云:作面和猪、羊肉热食之,不过八九顿,作热风,令人眉须落,又还生,仍希少。泾邠已北,多患此疾。
大麦:味咸,微寒,滑,无毒。宜心,主消渴,除热。久食令人多力,健行。作蘖:温,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捣作麨,止泄利;和清酢浆服之,日三夜一。
小麦:味甘,微寒,无毒。养肝气,去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止漏血唾血;令女人孕必得男#l。作面,六月作者温,无毒,主小儿痫,食不消,下五痔虫,平胃气,消谷,止利。作面:温,无毒,不能消热止烦。不可多食,长宿澼,加客气,难治。
青粱米:味甘,微寒,无毒。主胃痹,热中;除消渴,止泄利,利小便;益气力,补中,轻身,长年。
黄粱米:味甘,平,无毒。益气和中,止泄利。人呼为竹根米。又却当风卧湿寒中者。
白粱米:味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
粟米:味咸,微寒,无毒。养肾气,去骨痹、热中,益气也。
陈粟米:味苦,寒,无毒。主胃中热,消渴,利小便。
丹黍米:味苦,微温,无毒。主咳逆上气,霍乱,止泄利,除热,去烦渴。又白黍米:味甘、辛,温,无毒。宜肺,补中,益气。不可久食,多热,令人烦。黄帝云:五种黍米,合葵食之,令人成痼疾。又以脯腊着五种黍米中藏储食之,云令人闭气。
陈廪米:味咸、酸,微寒,无毒。除烦热,下气调胃,止泄利。黄帝云:久藏脯腊安米中,满三月,人不知,食之害人。
蘖米:味苦,微温,无毒。主寒中,下气,除热。
秫米:味甘,微寒,无毒。主寒热,利大肠,治漆疮。
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行药势,杀百邪、恶气。黄帝云:暴下后饮酒者,膈上变为伏热;食生菜饮酒,莫炙腹,令人肠结。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渍髓蒸筋,伤神损寿;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大醉汗出,当以粉粉身,令其自乾,发成风痹。常日未没食讫,即莫饮酒,终身不乾呕;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澼。
稷米:味甘,平,无毒。益气安中,补虚和胃,宜脾。
粳米:味辛、苦,平,无毒。主心烦,断下利,平胃气,长肌肉,温中。一云生者冷,燔者热。
糯米:味苦,温,无毒。温中,令人能食,多热,大便硬。
醉:味酸,温,濇,无毒。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血运。扁鹊云:多食醉,损人骨。能理诸药,消毒热。
盐:味咸,温,无毒。杀鬼蛊、邪注、毒气、下部□疮,伤寒寒热,能吐胸中痰澼,止心腹卒痛,坚肌骨。不可多食,伤肺喜咳,令人色肤黑,损筋力。扁鹊云:盐能除一切大风疾痛者,炒熨之。黄帝云:食甜粥竟,食盐即吐,或成霍乱。
乌兽第五
人乳汁:味甘,平,无毒。补五脏,令人肥白悦泽。马乳汁:味辛,温,无毒。止渴。牛乳汁:味甘,微寒,无毒。补虚赢,止渴。入生姜、葱白,止小兄吐乳。补劳。羊乳汁:味甘,微温,无毒。补寒冷、虚乏、少血色。令人热中。驴乳:味酸,寒,一云大寒,无毒。主大热,黄疸,止渴。母猪乳汁:平,无毒。主小儿惊痫,以饮之,神妙。
马牛羊酪:味甘、酸,微寒,无毒。补肺脏,利大肠。黄帝云:食甜酪竟,即食大酢者,变作血瘕及尿血。华佗云:马牛羊酪,蛐蜓入耳者,灌之即出也。
沙牛及白羊酥:味甘,微寒,无毒。除胸中客气,利大小肠,治口疮。牝#2牛酥:味甘,平,无毒。去诸风湿痹,除热,利大便,去宿食。
醍醐:味甘,平,无毒。补虚,去诸风痹,百炼乃佳。甚去月蚀疮。添髓,补中,填骨,久服增年。
熊肉: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风痹不仁,筋急五缓。若腹中有积聚,寒热赢瘦者,食熊肉,病永不除。其脂味甘、微寒,治伏与肉同。又去头疡、白秃、面鲙,食饮岖吐。久服强志不饥,轻身长年。黄帝云:一切诸肉,煮不熟,生不敛者,食之成瘕。熊及猪二种脂,不可作灯,其烟气入人目,失明,不能远视。
羖羊角:味酸、苦,温,微寒,无毒。主青盲,明目,杀疥虫,止寒泄、心畏惊悸。除百节中结气及风伤蛊毒、吐血,妇人产后余痛。烧之杀鬼魅,辟虎狼。久服安心益气,轻身。勿令中湿有毒。髓:味甘,温,无毒。主男子女人伤中,阴阳气不足,却风热,止毒,利血脉,益经气,以酒和服之,亦可久服,不损人。
青羊胆汁:冷,无毒。主诸疮,能生人身脉,治青盲,明目。肺:平,补肺治嗽,止渴,多小便,伤中,止虚,补不足,去风邪。肝:补肝明目。心:主忧恚,膈中逆气。肾:补肾气虚弱,益精髓。头骨:主小儿惊痫,煮以浴之。蹄肉:平,主丈夫五劳七伤。肉:味苦、甘,大热,无毒。主暖中止痛,字乳余疾,及头脑中大风,汗自出,虚劳寒冷,能补中益气力,安心止惊,利产妇,不利时患人。头肉:平。主风眩瘦疾;小儿惊痫,丈夫五劳七伤。其骨:热。主虚劳寒中羸瘦,其宿有热者,不可食。生脂:止下利脱肛,去风毒,妇人产后腹中绞痛。肚:主胃反;治虚赢小便数,止虚汗。黄帝云:羊肉共酢食之伤人心,亦不可共生鱼、酪和食之,害人。凡一切羊蹄甲中有珠子白者,名羊悬筋,食之令人癫,白羊黑头,食其脑,作肠痈。羊肚共饭饮常食,久久成反胃,作噎病。甜粥共肚食之,令人多唾,喜吐清水。羊脑、猪脑:男子食之损精气,少子。若欲食者,烂研如粉,和醋食之,然终不若不食为佳。青羊肝和小豆食之,令人目少明。一切羊肝生共椒食之,破人五脏,伤心,最损小儿。弥忌水中柳木及白杨木,不得铜器中煮段羊肉,食之,丈夫损阳,女子绝阴。暴下后不可食羊肉髓及骨汁,成烦热难解,还动利。凡六畜五脏,着草自动摇,及得咸酢不变色,又堕地不污,又与犬,犬不食者,皆有毒,杀人。六月勿食羊肉,伤人神气。
沙牛髓:味甘,温,无毒。安五脏,平胃气,通十二经脉,理三焦约#3,温骨髓,补中,续绝伤,益气力,止泄利,去消渴,皆以清酒和暖服之。肝:明目。胆:可丸百药,味苦,大寒,无毒,除心腹热渴,止下利,去口焦燥,益目精。心:主虚忘。肾:主湿痹,补肾气,益精。齿:主小儿牛痫。肉:味甘、平,无毒,主消渴,止唾涎出,安中,益气力,养脾胃气。不可常食,发宿病。自死者不任#4食。喉咙:主小儿啤也。
黄犍、沙牛、黑牯牛尿:味苦、辛,微温,平,无毒。主水肿腹脚俱满者,利小便。黄帝云:乌牛自死北首者,食其肉害人。一切牛盛热时卒死者,总不堪食,食之作肠痈。患甲蹄牛,食其蹄中拒筋,令人作肉刺。独肝牛肉,食之杀人,牛食蛇者独肝。患疥牛、马肉食之,令人身体痒。牛肉共猪肉食之,必作寸白虫。直尔黍米、白酒、生牛肉共食,亦作寸白虫,大忌。人下利者,食自死牛肉必加剧。一切牛、马乳汁及酪,共生鱼食之,成鱼瘕。六畜脾,人一生莫食。十二月勿食牛肉,伤人神气。
马心:主喜忘。肺:主寒热茎痿。肉:味辛、苦,平,冷,无毒。主伤中,除热,下气,长筋,强腰脊,壮健强志,利意,轻身,不饥。黄帝云:白马自死,食其肉害人。白马玄头,食其脑令人癫。白马鞍下乌色彻肉裹者,食之伤人五脏。下利者,食马肉必加剧。白马青蹄,肉不可食。一切马汗气及毛不可入食中,害人。诸食马肉心烦闷者,饮以美酒则解,白酒则剧。五月勿食马肉,伤人神气。
野马阴茎:味酸、咸,温,无毒。主男子阴痿缩,少精。肉:辛,平,无毒。主人马痫,筋脉不能自收,周痹,肌不仁。病死者不任用。
驴肉:味酸,平,无毒。主风狂,愁忧不乐,能安心气。病死者不任用。其头烧却毛,煮取汁以浸曲酿酒,甚治大风动摇不伏#5者。皮胶亦治大风。
狗阴茎:味酸,平,无毒。主伤中,丈夫阴痿不起。脑:主头风痹,下部□疮,疮中息肉。肉:味酸、咸,温,无毒。宜肾,安五脏,补绝伤劳损,久病大虚者,服之轻身,益气力。黄帝云:白犬合海鲉食之,必得恶病。白犬自死不出舌者,食之害人。犬春月多狂,若鼻赤起而燥者,此欲狂。其肉不任食。九月勿食犬肉,伤人神气。
豚卵:味甘,温,无毒。除阴茎中痛,惊痫,鬼气,蛊毒,除寒热、贲豚、五癃、邪气挛缩。一名豚颠。阴乾,勿令败。豚肉:味辛,平,有小毒。不可久食,令人遍体筋肉碎痛,乏气。大猪后脚悬蹄甲:无毒。主五痔,伏热在腹中,肠痈内蚀,取酒浸半日,炙焦用之。四蹄:小寒,无毒。主伤挞诸败疮。母猪蹄:寒,无毒。煮汁服之,下乳汁,甚解石药毒。大猪头肉:平,无毒。补虚乏气力,去惊痫、鬼毒、寒热、五癃。脑:主风眩。心:平,无毒。主惊邪、忧恚、虚悸、气逆,妇人产后中风,聚血气惊恐。肾:平,无毒。除冷利,理肾气,通膀胱。肝:味苦,平,无毒。主明目。猪肺:微寒,无毒。主冻疮痛痒。肚:微寒,无毒。补中益气,止渴,断暴利虚弱。肠:微寒,无毒。主消渴、小便数,补下焦虚竭。其肉间脂肪:平,无毒。主煎诸膏药,破冷结,散宿血,解斑猫、元青毒。猪洞肠:平,无毒。主洞肠挺出血多者。豭猪肉:味苦酸,冷,无毒。主狂病多日不愈。凡猪肉:味苦,微寒,宜肾,有小毒。补肾气虚竭,不可久食,令人少子精,发宿病,弱筋骨,闭血脉,虚人肌。有金疮者,食之疮尤甚。猪血:平、濇,无毒。主卒下血不止,美酒清者和炒服之。又主中风绝伤,头中风眩及诸淋露、贲豚、暴气。黄帝云:凡猪肝、肺,共鱼鱛食之,作痈疽。猪肝共鲤鱼肠、鱼子食之,伤人神。豚脑:损男子阳道,临房不能行事。八月勿食猪肺及饴,和食之,至冬发疽,十月勿食猪肉,损人神气。
鹿头肉:平,主消渴,多梦妄见者。生血,治痈肿。茎筋:主劳损。蹄肉:平。主脚膝骨中疼痛,不能践地。骨:主内虚,续绝伤,补骨,可作酒。髓:味甘、温。主丈夫妇人伤中、脉绝,筋急痛,咳逆,以酒和服。肾:平。主补肾气。肉:味苦,温,无毒。补中,强五脏,益气力。肉生者主中风口僻不正,细细锉碎,以薄僻上。华佗云:和生椒捣薄之,使一人专看,正则急去之。不尔,复牵向不僻处。角:镑取屑一#6升,白蜜五升溲之,微火熬,令小变色,曝乾更捣筛,服方寸匕,日三。令人轻身,益气力,强骨髓,补绝伤。黄帝云:鹿胆白者,食其肉,害人。白鹿肉不可和蒲白作羹食,发恶疮。五月勿食鹿肉,伤人神气。胡居士云:鹿性惊烈,多别良草,恒食九物,余者不尝,群处必依山冈,产归下泽,飨神用其肉者,以其性烈清净故也。凡饵药之人,不可食鹿肉,服药必不得力。所以然者,以鹿常食解毒之草,是故能制毒、散诸药故也。九草者,葛叶花、鹿葱、鹿药、白蒿、水芹、甘草、齐头蒿、山苍耳、荠苨。
獐骨:微温,无毒。主虚损、泄精。肉:味甘温,无毒。补益五脏。髓:益气力,悦泽人面。獐无胆,所以怯弱多惊恐。黄帝云:五月勿食獐肉,伤人神气也。
麋脂:味辛,温,无毒。主痈肿、恶疮、死肌、寒热、风寒湿痹,四肢拘缓不收,风头肿气,通腠理,柔皮肤,不可近男子阴,令痿。一名宫脂。十月取。黄帝云:生魔肉共虾汁合食之,令人心痛;生麑肉共雉肉食之,作痼疾。
虎肉:味酸,无毒。主恶心欲呕,益气力,止多唾,不可热食,坏人齿。虎头骨:治风邪。眼睛:主惊痫也。
豹肉:味酸,温,无毒。宜肾,安五脏,补绝伤,轻身益气,久#7食利人。
狸肉:温,无毒。补中,轻身,益气,亦治诸注。黄帝云:正月勿食虎、豹、狸肉,伤人神,损寿。
兔肝:主目暗。肉:味辛,平,濇,无毒。补中益气,止渴。兔无脾,所以能走。盖以属二月建卯木位也,木克土,故无脾焉。马无脾,亦能走也。黄帝云:兔肉和獭肝食之,三日必成遁尸;共白鸡肝、心食之,令人面失色,一年成瘅黄;共姜食,变成霍乱;共白鸡肉食之,令人血气不行。二月勿食兔肉,伤人神气。
生鼠:微温,无毒。主踒折,续筋补骨,捣薄之,三日一易。
獭肝:味甘,有小毒。主鬼疰、蛊毒,却鱼鲠,止久嗽,皆烧作灰,酒和服之。獭肉:味甘,温,无毒。主时病疫气,牛马时行病,皆煮取汁,停冷服之,六畜灌之。
狐阴茎:味甘,平,有小毒。主女子绝产,阴中痒,小儿阴□,卵肿。肉并五脏及肠肚:味苦,微寒,有毒。主蛊毒寒热,五脏痼冷#8,小儿惊痫,大人狂病见鬼。黄帝云:麝肉共鹄肉食之,作症瘕。野猪青蹄不可食,及兽赤足者不可食;野兽自死北首伏地不可食;兽有歧尾不可食。家兽自死,共鲙汁食之,作疽疮。十一月勿食经夏臭脯,成水病,作头眩,丈夫阴痿。甲子日勿食一切兽肉,大吉。乌飞投人不肯去者,口中必有物。看口中无者,拔一毛放之,大吉。一切禽兽自死无伤处不可食。三月三日勿食乌兽五脏及一切果菜五辛等物,大吉。
丹雄鸡肉:味甘,微温,无毒。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补虚,温中,能愈久伤,乏疮不瘥者。通神,杀恶毒。黄雌鸡肉:味酸、咸,平,无毒。主伤中,消渴,小便数而不禁,肠澼泄利;补益五脏绝伤五劳,益气力。鸡子黄:微寒。主除热、火灼、烂疮、痓。可作虎魄神物。卵白汁:微寒。主目热赤痛,除心下伏热,止烦满咳逆,小儿泄利,妇人产难,胞衣不出,生吞之。白雄鸡肉:味酸,微温,无毒。下气,去狂邪,安五脏,伤中,消渴。乌雄鸡肉:味甘,温,无毒。补中,止心痛。黑雌鸡肉:味甘,平,无毒。除风寒湿痹,五缓六急,安胎。黄帝云:一切鸡肉合鱼肉汁食之,成心瘕。鸡具五色者,食其肉必狂。若有六趾四距,玄鸡白头,家鸡及野鸡乌生子有文八字,鸡及野乌死不伸足爪,此种食之害人。鸡子白共蒜食之,令人短气。鸡子共鳖肉蒸,食之害人。鸡肉、獭肉共食作遁尸注,药所不能治。食鸡子啖生葱,变成短气。鸡肉、犬肝肾共食害人。生葱共鸡、犬肉食,令人谷道终身流血。乌鸡肉合鲤鱼肉食,生痈疽。鸡、兔、犬肉和食必泄利。野鸡肉共家鸡子食之,成遁尸,尸鬼缠身,四肢百节疼痛。小儿五岁已下饮乳未断者,勿食鸡肉。二月勿食鸡子,令人常恶心。丙午日食鸡、雉肉,丈夫烧死、目盲,女人血死、妄见。四月勿食暴鸡肉,作内疽,在胸腋下出漏孔,丈夫少阳,女人绝孕,虚劳乏气。八月勿食鸡肉,伤人神气。
雉肉:酸,微寒,无毒。补中益气,止泄利。久食令人瘦。觜:主蚁瘘。黄帝云:八月建酉日食雉肉,令人短气。八月勿食雉肉,损人神气。
白鹅脂:主耳卒聋,消以灌耳。毛:主射工水毒。肉:味辛、平,利五脏。
鹜肪:味甘,平,无毒。主风虚寒热。肉:补虚乏,除客热,利脏腑及水道。黄帝云:六月勿食鹜肉,伤人神气。
鸳鸯肉:味苦,微温,无毒。主瘘疮,清酒浸之,炙令热,以薄上,亦炙服之。又治梦思慕者。
雁肪:味甘,平,无毒。主风孪拘急,偏枯,血气不通利。肉:味甘,平,无毒。久服长发、鬓、须、眉,益气不饥,轻身耐暑。黄帝云:六月勿食雁肉,伤人神气。
越燕屎:味辛、平,有毒。主杀蛊毒、鬼注,逐不祥邪气;破五癃,利小便。熬香用之,治口疮。肉不可食,入水为蛟龙所杀。黄帝云:十一月勿食鼠肉、燕肉,损人神气。
石蜜:味甘,平,微寒,无毒。主心腹邪气,惊痫痉,安五脏,治诸不足,益气补中,止腹痛,解诸药毒,除众病,和百药,养脾气,消心烦,食饮不下,止肠澼,去肌中疼痛,治口疮,聪明耳目。久服强志,轻身,不饥,耐老、延年、神仙。一名石饴,白如膏者良,是今诸山崖处蜜也。青赤蜜:味酸,睑食之令人心烦。其蜂黑色似虻。黄帝云: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下,发霍乱。蜜蜡:味甘,微温,无毒。主下利脓血,补中,续绝伤,除金疮,益气力,不饥耐老。白蜡:主久泄澼,瘥后重见血者,补绝伤,利小儿。久服轻身不饥。生於蜜房或木石上,恶芫花、百合。此即今所用蜡也。
蝗蛇肉:平,有毒。酿酒,去癞疾,诸九瘘,心腹痛,下结气,除蛊毒。其腹中吞鼠:平,有小毒,主鼠瘘。
原蚕雄蛾:味咸,温,有小毒。主益精气,强男子阳道,交接不倦,甚治泄精。不用相连者。
鮧鱼:味甘,无毒。主百病。
鳗鲡鱼:味甘,大温,有毒。主五痔瘘,杀诸虫。
鳝鱼肉:味甘,大温,黑者无毒。主补中养血,治沈唇。五月五日取。头骨:平,无毒。烧服,止久利。
鳝鱼鳝徒河切:平,无毒。主少气吸吸,足不能立地。黄帝云:四月勿食蛇肉、鳝肉,损神害气。
乌贼鱼骨:味咸,微温,无毒。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并#9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无子;惊气入腹,腹痛环脐,丈夫阴中痛而肿,令人有子。肉:味酸,平,无毒。益气强志。
鲤鱼肉:味甘,平,无毒。主咳逆上气、瘅黄,止渴。黄帝云:食桂竟,食鲤鱼肉害人;腹中宿症病者,食鲤鱼肉害人。
鲫鱼:味甘,平,无毒。主一切疮,烧作灰,和酱汁傅之,日二。又去肠痈。黄帝云:鱼白目不可食之;鱼有角,食之发心惊,害人;鱼无肠、胆,食之三年,丈夫阴痿不起,妇人绝孕;鱼身有黑点不可食;鱼目赤,作鲙食,成瘕病,作鲊食之害人。一切鱼共菜食之作蛔虫、蛲虫;一切鱼尾,食之不益人,多有勾骨,着人咽,害人;鱼有角、白背,不可食。凡鱼赤鳞不可食;鱼无腮不可食;鱼无一全腮,食之发痈疽;鯆魮鱼不益人,其尾有毒,治齿痛。鯸鮧鱼有毒,不可食之。二月庚寅日勿食鱼,大恶;五月五日勿以鲤鱼子共猪肝食,必不消化,成恶病;下利者食+切鱼,必,加剧,致困难治;秽饭、鮾肉、臭鱼不可合食之,害人。三月勿食鲛龙肉及一切鱼肉,令人饮食不化,发宿病,伤人神气,失气,恍惚。
鳖肉:味甘,平,无毒。主伤中益气,补不足,疗脚气。黄帝云:五月五日以鳖子共鲍鱼子食之,作瘅黄;鳖腹下成王字,不可食;鳖肉,兔肉和芥子酱食之损人;鳖三足,食之害人;鳖肉共苋、蕨菜食之,作鳖瘕害人。
蟹壳:味酸,寒,有毒。主胸中邪热,宿结痛,喎僻面肿,散漆,烧之致鼠。其黄:解结散血,愈漆疮,养筋益气。黄帝云:蟹目相向,足斑者,食之害人。十二月勿食蟹、鳖,损人神气。又云:龟、鳖肉共猪肉食之,害人;秋果菜共龟肉食之,令人短气;饮酒食龟肉,并菰白菜,令人生寒热。六甲日勿食龟、鳖,害人心神。螺、蚌共菜食之,令人心痛,三日一发。虾鲙共猪肉食之、令人常恶心多唾,损精色。虾无须,腹下通乌色者食之害人,大忌,勿轻。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虾、蚌着甲之物。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竟
#1男:原作『易』据孙真人本《千金方》改。
#2牝:影宋刻本作『耗』。
#3约:疑衍。
#4任:原作『在』,据影宋刻本改。
#5伏:影宋刻本作『休』。
#6一:原空缺,据影宋刻本补。
#7久:原作『冬』,据影宋刻本改。
#8冷:原作『令』,据影冻刻本政。
#9并:影宋刻本作『血』。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一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养性
养性序第一
扁鹊云:黄帝说昼夜漏下水百刻,凡一刻人百三十五息,十刻一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之居世,数息之间。信哉!呜呼!昔人叹逝,何可不为善以自补邪?吾常思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十日十夜百二十时,百日百夜一千二百时,千日千夜一万二千时,万日万夜一十二万时,此为三十年。若长寿者九十年,只得三十六万时。百年之内,斯须之间,数时之活,朝菌蟪蛄,不足为喻焉。可不自摄养,而驰骋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没齿而无厌。故养性者,知其如此,於名於利,若存若亡;於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余慨时俗之多僻,皆放逸以殒亡。聊因暇日,粗述养性篇,用奖人伦之道,好事君子,与我同志焉。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老子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此则道德之指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圣人所以制药饵者,以救过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疴没齿,终无悔心,此其所以岐和长逝,彭跗永归,良有以也。
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於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然或有服膺仁义,无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亚欤!
黄帝问於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至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代异邪?将人失之也?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於术数,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於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担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守内,病安从来?是以其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甘其食,美其服,《素问》作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於物,合於道数,故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其德全不危也。是以人之寿夭在於撙节,若消息得所,则长生不死;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也;年六十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下虚上实,涕泣俱出,故曰知之则,不知则老。同出名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年老复壮,壮者益理。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澹之味,能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於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为变,则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毋厌於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痻疟,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外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毋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餐泄,则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毋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则奉生者少。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喜怒不养节,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依时摄,故得免其夭枉也。仲长统曰:王侯之宫,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妾数百。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耳听淫声,目乐邪色,宴内不出,游外不返。"王公得之於上,豪杰驰之於下。及至生产不时,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既出胞脏,养护无法,又蒸之以绵纩,烁之以五味,胎伤孩病而脆,未及坚刚,复纵情欲,重重相生,病病相孕。国无良医,医无审术,奸佐其间,过谬常有,会有一疾,莫能自免。当今少百岁之人者,岂非所习不纯正也。
抱朴子曰:或问所谓伤之者一岂色欲之间乎?答曰:亦何独斯哉。然长生之要,其在房中。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当少壮,而知还阴丹以补脑,采七益於长俗一作谷者,不服药物,不失一二百岁也,但不得仙耳。不得其术者,古人方之於凌杯以盛汤,羽苞之蓄火。又且才所不逮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深忧重恚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度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尽则非道也。是以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澼。不欲甚劳,不欲甚佚,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得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味克五脏,五行自然之理也。
凡言伤者,亦不即觉也,谓久即损寿耳。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祛疾闲职,有吐纳之术;流行荣术,有补泻之法;节宣劳佚,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然后先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养性之理尽於此矣。夫欲快意任怀,自谓达识知命,不泥异端,极性肆力,不劳持久者,闻此言也,虽风之过耳,电之经目,不足喻也。虽身枯於留连之中,气绝於绮纹之际,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养性之事哉!匪惟不纳,乃谓妖讹也。而望彼信之,所谓以明鉴给朦瞽,以丝竹娱聋夫者也。
魏武与皇甫隆令曰: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导引,可得闻乎?若有可传,想可密示封内。隆上疏对曰:臣闻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於生。唐荒无始,劫运无穷,人生其间,忽如电过。每一思此,罔然心热。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惜?今四海垂定,太平之际,又当须展才布德,当由万年;万年无穷,当由修道;道甚易知,但莫能行。臣常闻道人剂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言人当朝朝服食玉泉、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嗽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练精。
嵇康云:穰岁多病,饥年少疾。信哉不虚!是以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肴馐,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北方仕子,游宦至彼,遇其丰赡,以为福佑所臻。是以尊卑长幼,恣口食啖;夜长醉饱,四体热闷,赤露眠卧,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或患霍乱、脚气、胀满,或寒热疟痢,恶核丁肿,痈疽、痔漏,或偏风猥退,不知医疗,至於死。凡如此者,比肩皆是,惟云不习水土,都不知病之所由。静言思之,可为太息者也。学者先须识此,以自诫慎。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於无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后。夫人难养而易危也,气难清而易浊也,故能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一守焉,百病却焉,年寿延焉。
道林养性第二
真人曰: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常欲小,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仍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於所欲,勿悁悁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惟无多无少者,几於道矣。是知勿外缘者,真人初学道之法也。若能如此者,可居温疫之中无忧疑矣。
既屏外缘,会须守五神肝心脾肺肾,从四正言行坐立。言最不得浮思妄念,心想欲事,恶邪大起。故孔子曰:思无邪也。常当习黄帝内视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勿辍也。仍於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於膝上,心眼观气,上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气。常以鼻引气,口吐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复欲得出气少,入气多。每欲食,送气入腹,每欲食气为主人也。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亦不用深赞,亦不用深毁。常须运心,於物平等,如觉偏颇,寻改正之。居贫勿谓常贫,居富莫谓常富,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美药勿离手,善言勿离口,乱想勿经心。常以深心至诚,恭敬於物,慎勿诈善,以悦於人。终身为善,为人所嫌,勿得起恨。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当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勿言行善不得善报,以自怨仇。居处勿令心有不足,若有不足,则自抑之,勿令得起。人知止足,天遗其禄。所至之处,勿得多求,多求则心自疲而志苦。若夫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平康之日,谓言常然,纵情恣欲,心所欲得,则便为之,不拘禁忌,欺罔幽明,无所不作。自言适性,不知过后一一皆为病本。及两手摸空,白汗流出,口唱皇天,无所逮及。皆以生平粗心,不能自察,一至於此。但能少时内省身心,则自知见行之中,皆畏#1诸疴,将知四百四病,身手自造,本非由天。及一朝病发,和缓不救。方更诽谤医药无效,神仙无灵。故有智之人,爱惜性命者,当自思念,深生耻愧,诫勒身心,常修善事也。至於居处,不得绮靡华丽,令人贪婪无厌,乃患害之源。但令雅素净洁,无风雨暑湿为佳;衣服器械,勿用珍玉金宝,增长过失,使人烦恼根深;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然后行作鹅王步,语作含锺声,眠作狮子卧右肚#2胁着地坐脚也,每日自味歌云: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问我居止处,大宅总林村。胎息守五脏,气至骨成仙。又歌曰:日食三个毒,不嚼而自消。锦诱为五脏,身着粪扫袍。
修心既平,又须慎言语。凡言语读诵,常想声在气海中脐下也。每日初入后,勿言语读诵,宁待平旦也。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校钱财;又食上不得语,语而食者,常患胸背痛;亦不用寝卧多言笑,寝不得语言者,言五脏如钟磬,不悬则不可发声;行不得语,若欲语须住脚乃语,行语则令人失气。冬至日止可语,不可言。自言曰言,答人曰语。言有人来问,不可不答,自不可发言也。仍勿触冷开口大语为佳。
言语既慎,仍节饮食。是以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盖饱则伤肺,饥则伤气,咸则伤筋,酸则伤骨。故每学淡食,食当熟嚼,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肠。人之当食,须去烦恼暴数为烦,侵触为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惊,夜梦飞扬;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菹菜,并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食面,使塞气孔;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停冷食之;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热食讫,以冷醉浆漱口者,令人口气常臭,作□齿病。又诸热食咸物后,不得饮冷酢浆水,喜失声成尸咽。凡热食汗出,勿当风,发痉头痛,令人目涩多睡。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计使中数里来,行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然后有所修为为快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积聚;饱食仰卧,成气痞,作头风。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食,成刺风。人不得夜食。又云: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为劳苦事,有损。余虚损人,常须日在巳时食讫,则不须饮酒,终身无乾呕。勿食父母本命所属肉,令人命不长;勿食自己本命所属肉,令人魂魄飞扬。勿食一切脑,大损人。茅屋漏水堕诸脯肉上,食之成瘕约#3。暴肉作脯不肯乾者凡乾字旧本并作干,害人;祭神肉无故自动,食之害人;饮食上蜂行住,食之必有毒,害人。腹内有宿病,勿食鲮#4鲤鱼肉,害人。湿食及酒浆临上看视,不见人物影者,勿食之,成卒注;若已食腹胀者,急以药下之。每十日一食葵。葵滑,所以通五脏拥气,又是菜之主,不用合心食之。又饮酒不欲使多,多则速吐之为佳,勿令至醉,即终身百病不除。久饮酒者,腐烂肠胃,渍髓蒸筋,伤神损寿。醉不可以当风,向阳令人发狂;又不可当风卧,不可令人扇凉,皆即得病也;醉不可露卧及卧黍穰中,发癞疮;醉不可强食,或发痈疽,或发喑,或生疮;醉饱不可以走车马及跳踯;醉不可以接房,醉饱交接,小者面、咳嗽,大者伤绝脏脉损命。凡人饥,欲坐小便,若饱,则立小便,慎之无病。又忍尿不便,膝冷成痹,忍大便不出,成气痔。小便勿努,令两足及膝冷;大便不用呼气及强努,令人腰疼目涩,宜任之佳。凡遇山水坞中出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瘿病。又深阴地冷水不可饮,必作痎疟。
饮食以调,时慎脱着。凡人旦起着衣,反者便着之,吉。衣光者当户三振之,曰:殃去。吉。湿衣及汗衣,智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大汗能易衣佳;不易者急洗之。不尔,令人小便不利。凡大汗勿偏说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
脱着既时,须调寝处。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凡欲眠勿歌咏,不祥起。上床坐,先脱左足。卧勿当舍脊下,卧讫勿留灯烛#5,令魂魄及六神不安多愁怨。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睛及鼻乾。夜外当耳勿有孔,吹人即耳聋。夏不用露面卧,令人面皮厚,喜成癣,或作面风。冬夜勿覆头,得长寿。凡人眠勿以脚悬踏高处,久成肾水及损房,足冷。人每见十步直墙勿顺墙卧,风利吹人发癫及体重。人汗勿跂床悬脚,久成血痹,两足重,腰疼。又不得昼眠,令人失气。卧勿大语,损人气力。暮卧常习闭口,口开即失气,且邪恶从口入,久而成消渴及失血色。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按孔子不尸卧。故曰缍不厌跟,觉不厌舒。凡人舒睡,则有鬼痛魔邪。凡眠,先卧心,后卧眼。人卧一夜当作五度反覆,常逐更转。凡人夜魇,勿燃灯唤之,定死无疑,暗唤之吉;亦不得近前急唤。夜梦恶不须说,旦以水面束方噀之,咒曰:恶梦着草木,好梦成宝玉。即无咎矣。又梦之善恶,并勿说为吉。
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须知一日之忌一浚无饱食;一月之忌,晦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终身之忌,暮无捻烛行房。暮常护气也。凡气冬至起於涌泉,十一月至膝,十二月至股,正月至腰,名三肠成;二月至膊,三月至项,四月至顶,纯阳用事,阴亦仿此。故四月、十月不得入房,避阴阳纯用事之月也。每冬至日,於北壁下厚铺草而卧,云受元气。每八月一日已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不欲泄一於上。春冻未泮,衣欲下厚上薄,养肠收阴,继世长生;养阴收、工一击,祸则灭门。故云: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於人也。又云: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春欲晏卧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外而晏起,皆益人。虽云早起,莫在鸡呜前;虽言晏起,莫在日出后。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人有患天行时气者,皆由犯此也。即须调气息,使寒热平和,、即免患也。每当腊日勿歌舞,犯者必凶。常於正月寅日,烧白发吉。凡寅日剪手甲,午日剪足甲,又烧白发吉。
居处法第三
凡人居止之室,必须周密,勿令有细隙,致有风气得入。小觉有风,勿强忍久坐,必须急急避之;久居不觉,使人中风。古来忽得偏风,四肢不随,或如角弓反张,或失音不语者,皆由忽此耳。身既中风,诸病总集,邪气得便,遭此致卒者,十中有九。是以大须周密,无得轻之。慎焉慎焉!所居之室,勿塞井及水渍,令人聋盲。
凡在家及外行,卒逢大飘风暴雨、震电昏暗、大雾,此皆是诸龙鬼神行动经过所致。宜入室闭户,烧香静坐,心以避之,待过后乃出,不尔损人。或当时虽未苦,於后不佳矣。又阴雾中亦不可远行。
凡家中有经像,行来先拜之,然后拜尊长,每行至则峻坐焉。
凡居家不欲数沐浴,若沐浴必须密室,不得大热,亦不得大冷,皆生百病。冬浴不必汗出霢霂,沐浴后不得触风冷;新沐发讫,勿当风,勿湿萦髻,勿湿头卧,使人头风眩闷,发秃面黑,齿痛耳聋,头生白屑。饥忌浴,饱忌沐。沐讫,须进少许食饮乃出。夜沐发,不食即卧,令人心虚、饶汗、多梦。又夫妻不用同日沐浴,常以晦日,朔日沐,吉。凡炊汤经宿,用洗体成癣,洗面无光,洗脚即疼痛,作饭甑畦。热治洗头,冷水濯之,作头风;饮水沐头,亦作头风时行病。新汗解,勿冷水洗浴,损心包不能复。
凡居家,常戒约内外长幼,有不快即须早道,勿使隐忍以为无苦。过时不知,便为重病,遂成不救。小有不或安气好,即按摩挼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凡人无问有事无事,常须日别蹋、脊背四肢一度;头项苦令熟蹋,即风气时行不能侵人。此大要妙,不可具论。
凡人居家及远行,随身常有熟艾一升,备急丸、辟鬼丸、生肌药、甘湿药、丁肿药、水银、大黄、芒硝、甘草、乾姜、桂心、蜀椒。不能更蓄余药,此等常不可阙少。及一两卷百一备急药方,并带辟毒蛇、蜂、蝎等药随身也。
凡人自觉十日已上康健,即须灸三数穴以泄风气。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灸法当须避人神,人神禁忌法在第二十九卷中。凡畜手力细累,春秋皆须与转泻药一度,则不中天行时气也。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一竟
#1畏:影宋刻本作『长』。
#2肱:原作『脚』,据影宋刻本改。
#3约:影宋刻本作『结』。
#4绞:原作『陵』,据影宋刻本改。
#5烛:原作『熘』,据影宋刻本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二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养性
按摩法第四
天竺国按摩,此是婆罗门法。
两手相捉纽捩,如洗手法。
两手浅相叉,翻覆向胸。
两手相捉,共按#1;左右同。
以手如挽五石力弓,左右同。
两手相重按,徐徐捩身,左右同。
作拳向前筑,左右同。
作拳却顿,此是开胸,左右同。
如拓石法,左右同。
以手反捶背上,左右同。
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
两手抱头,宛转上,此是抽胁。
大坐斜身偏欹如排山,左右同。
大坐伸两脚,即以一脚向前虚掣,左右同。
两手拒地回顾,此是虎视法,左右同。
立地反拗身三举。
两手急相叉,以脚踏手中,左右同。
起立以脚前后虚踏,左右同。
大坐伸两脚,用当相手勾所申脚,着膝中,以手按之,左右同。
右十八势,但是老人日别能依此三遍者,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老子按摩法:
两手捺,左右捩身二七遍。
两手捻,左右纽肩二七遍。
两手抱头,左右纽腰二七遍。
左右挑头二七遍。
两手托头,三举之。
一手抱头,一手托膝,三折,左右同。
一手托头,一手托膝,从下向上三遍,左右同。
两手攀头下向,三顿足。
两手相捉头上过,左右三遍。
两手相叉,托心前,推却挽三遍。
两手相叉,着心三遍。
曲腕筑肋挽肘,左右亦三遍。
左右挽,前后拔,各三遍。
舒手挽项,左右三遍。
反手着膝,手挽肘,覆手着膝上,左右亦三遍。
手摸肩从上至下使遍,左右同。
两手空拳筑三遍。
两手相叉,反覆搅,各七遍
外振手三遍,内振三遍,覆手振亦三遍。
摩纽指三遍。
两手反摇三遍。
两手反叉,上下纽肘无数,单用十呼。
两手上耸三遍。
两手下顿三遍。
两手相叉头上过,左右申肋十遍。
两手拳反背上,掘脊上下亦三遍。掘,揩之也。
两手反捉,上下直脊三遍。
覆掌搦腕内外振三遍。
覆掌前耸三遍。
覆掌两手相叉,交横三遍。
覆掌横直,即耸三遍。
若有手患冷,从上打至下,得热便休。
舒左脚,右手承之,左手捺脚,耸上至下,直脚三遍。右手捺脚亦尔。
前后捩足三遍。
左捩足,右捩足,各三遍。
前后却捩足三遍。
直脚三遍。
纽三遍。
内外振脚三遍。
若有脚患冷者,打热便休。
纽以意多少,顿脚三遍。
却直脚三遍。
虎据,左右纽肩三遍。
推天托地,左右三遍。
左右排山、负山拔木各三遍。
舒手直前顿申手三遍。
舒两手两膝亦各三遍。
舒脚直反顿申手三遍。
捩内脊、外脊各三遍。
调气法第五
彭祖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勿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千岁不死。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
彭祖曰:和神导炁养#2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於胸膈中,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於真人也。
每旦夕旦夕者,是阴阳转换之时。凡旦五更初,暖气至,频频眼闭#3,是上生气至,名曰阳息而阴消;暮日入后,冷气至,凛凛然,时乃至床坐睡倒,是下生气至,名曰阳消而阴息。旦五更初暖气至,暮日入后冷气至,常出入天地日月、山川河海、人畜草木,一切万物体中,代谢往来,无时休息。进退如昼夜之更迭,如海水之潮夕,是天地消息之道也。面向午,展两手於脚膝上,徐徐按捺肢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凡吐者,去故气,亦名死气;纳者,取新气,亦名生气。故《老子经》云: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绵绵若存,时#4之不勤。言口鼻天地之门#5可以出纳阴阳死生之气也。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后托,瞋目张口,叩齿摩眼,押头拔耳,挽发放腰,咳嗽发扬振动也。双作只作,反手为之,然后掣足仰振,数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禅观之法,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汨汨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於气海,须臾则自达於涌泉,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蜷曲,亦令床坐有声拉拉然,则名一通。一通二通,乃至日别得三通五通,则身体悦怿,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五年十岁,长存不忘。得满千万通,则去仙不远矣。人身虚无,但有游气,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即诸疴竞起。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调气方疗万病大患,百日#6生眉须,自余者不足言也。
凡调气之法,夜半后日中前,气生得调;日中后夜半前,气死不得调。调气之时则仰卧床,铺厚软,枕高下共身平,舒手展脚,两手握大拇指节,去身四五寸,两脚相去四五寸,数数叩齿,饮玉浆,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7,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从口细细吐出尽,远从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准前法。闭口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兼以手下筹,能至千则去仙不远矣。若天阴雾恶风猛寒,勿取气也,但闭之。
若患寒热,及卒患痈疽,不问日中,疾患未发前一食间即调,如其不得好瘥,明日依式更调之。
若患心冷病,气即呼出;若热病,气即吹出。若肺病即嘘出,若肝病即呵出,若脾病即唏出,若肾病即呬出。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三#8,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
病有四种:一冷痹,二气疾,三邪风,四热毒。若有患者,安心调气,此法无有不瘥也。
凡百病不离五脏,五脏各有八十一种疾,冷热风气计成四百四病,事须识其相类,善以知之。
心脏病者,体冷热。相法:心色赤,患者梦中见人着赤衣,持赤刀杖火来怖人。疗法:用呼吹二气,呼疗冷,吹治热。
肺脏病者,胸背满胀,四肢烦闷。相法:肺色白,患者喜梦见美女美男,诈亲附人,共相抱持,或作父母、兄弟、妻子。疗法:用嘘气出。
肝脏病者,忧愁不乐,悲思,喜头眼疼痛。相法:肝色青,梦见人着青衣,捉青刀杖,或狮子、虎狼来恐怖人。疗法:用呵气出。
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遍身痛,烦闷。相法:脾色黄,通土色,梦或作小儿击历人邪犹人,或如旋风团圞转。治法:用唏气出。
肾脏病者,体冷阴衰,面目恶痿。相法:肾色黑,梦见黑衣及兽物捉刀杖相怖#9治法:用咽气出。
冷病者,用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呼法:鼻中引气入,口中吐气出,当令声相逐,呼字而吐之。
热病者,用大吹五十遍,细吹十遍。吹如吹物之吹,当使字气声似字。
肺病者,用大嘘三十遍,细嘘十遍。
肝病者,用大呵三十遍,细呵十遍。
脾病者,用大唏三十遍,细唏十遍。
肾病者,用大咽五十遍,细呬三十遍。
此十二种调气法,若有病依此法恭敬用心,无有不瘥。皆须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然后乃为之。
服食法第六论方
论曰: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夏大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耆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俗人见浅,但知钩吻之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但识五谷之疗饥,不知百药之济命;但解施泻以生育,不能闭固以颐养。故有服饵方焉。
郄惜曰:夫欲服食,当寻性理所宜,审冷暖之适。不可见彼得力,我便服之。初御药皆先草木,次石,是为将药之大较也。所谓精粗相代,阶粗以至精者也。夫人从少至长,体习五谷,卒不可一朝顿遗之。凡服药物为益迟微,则无充饥之验,然积年不已,方能骨髓填实,五谷居然而自断。今人多望朝夕之效,求目下之应,腑脏未充,便以绝粒,谷气始除,药未有用。又将御女,形神与俗无别,以此致弊,胡不怪哉!服饵大体皆有次第,不知其术者,非止交有所损,卒亦不得其力。故服饵大法,必先去三虫。三虫既去,次服草药,好得药力,次服木药,好得力讫,次服石药。依此次第,乃得遂其药性,庶事安稳,可以延龄矣。
去三虫圆方:
生地黄汁三斗,东向灶苇火煎三沸,内清漆二升,以刑匕搅之,日移一尺;内真丹三两,复移一尺;内瓜子末三升,复移一尺;内大黄末三两,微火勿令焦,候可丸,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浊血下鼻中,三十日诸虫皆下,五十日百病愈,面色有光泽。
又方:
漆二升大黄六两,末酒一升半芜菁子三升,末
右四味,以微火合煎令可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十日浊血下出鼻中,三十日虫皆烂下,五十日身光泽,一年行及奔马,消息四体安稳,乃可服草药。其余法在三虫篇中备述。三虫篇见前第十八卷。
服天门冬方:
天门冬,曝乾,捣下筛。食后服方寸匕,日三。可至十服,小儿服尤良,与松脂#10若蜜丸服之益善。惟多弥佳。
又方:
捣取汁,微火煎,取五斗,下白蜜一斗,胡麻炒末二升,合煎,搅勿息手,可丸即止火,下大豆黄末和为饼,径三寸,厚半寸。一服一枚,日三。百日已上得益。此方最上,妙包众方。一法酿酒服。始伤多无苦,多即吐去病也。方见第十四卷中。剂道人年近二百而少,常告皇甫隆云:但取天门冬,去心皮,切,乾之。酒服方寸匕,日三,令人不老。补中益气,愈百病也。天门冬生奉高山谷,在东岳名淫羊食,在中岳名天门冬,在西岳名管松,在南岳名百部,在北岳名无不愈,在原陆山阜名颠棘。虽然处处有之异名,其实一也。在北阴地者佳。取细切,烈日乾之,久服令人长生,气力百倍。治虚劳绝伤,年老衰损赢瘦,偏枯不随,风湿不仁,冷痹,心腹积聚,恶疮、痈疽肿、癞疾,重者周身脓坏,鼻柱败烂,服之皮脱虫出,颜色肥白。此无所不治,亦治阴痿耳聋目暗。久服白发黑,齿落生,延年益命,入水不濡。服二百日后,恬泰疾损,拘急者缓,赢劣者强。三百日身轻,三年走及奔马。又三年心腹痼疾皆去。
服地黄方:
生地黄五十斤,熟捣绞取汁,澄去滓,微火上煎,减过半,内白蜜五升,枣脂一升,搅令相得,可丸乃止。每服如鸡子一枚,日三。令人肥白。
又方:
地黄十斤,细切,以醇酒二斗,渍三宿。出曝乾、反复内渍,取酒尽止。与甘草、巴戟天、厚朴、乾漆、覆盆子各一斤,捣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使人老者还少,强力,无病延年。
作熟乾地黄法:、
采地黄,去其须、叶及细根,捣绞取汁,以渍肥者,着甑中,土若米无在已盖上,蒸之一时出,曝燥,更内汁中,又蒸,汁尽止,便乾之。亦可直切蒸之半日,数以酒洒之,使周匝,至夕出,曝乾,可捣蜜丸服之。
种地黄法:
先择好地,黄赤色虚软者,深耕之,腊月逆耕冻地弥好。择肥大好地黄根切,长四五分至一二寸许,一斛可种一亩,二三月种之,作畦畔相去一尺,生后随锄壅,数耘之。至九月、十月,视其叶小衰乃掘取,一亩得二十许斛。择取大根,水冷洗,其细根乃剪头尾辈,亦洗取之,日曝令极燥,小□乃以竹刀切,长寸余许,白茅露甑下蒸之,密盖上,亦可囊盛土填之,从旦至暮,当黑,不尽黑者,明日又择取蒸之。先时已捣其细碎者取汁,铜器煎之如薄饴,遂以地黄内汁中,周匝出,曝乾又内,汁尽止。率百斤生者令得一二十斤,取初八月九月中掘者,其根勿令太老,强蒸财不消尽,有筋脉。初以地黄内甑中时,先用钢器承其下,以好酒淋地黄上,令匝,汁后下入器中,取以并和煎汁佳。
黄精膏方:
黄精一石,去须毛,洗令净洁,打碎,蒸令好熟,压得汁,复煎去上游水,得一斗。内乾姜末三两,桂心末一两,微火煎,看色郁郁然欲黄,便去火,待冷,盛不津器中,酒五合和,服二合,常未食前,日二服。旧皮脱,颜色变光,花色有异,鬓发更改。欲长服者,不须和酒,内生大豆黄,绝谷食之,不饥渴,长生不老。
服乌麻法:
取黑皮真檀色者乌麻,随多少,水拌令润,勿过湿,蒸令气遍即出,曝乾,如此九蒸九捣,去上皮,未食前和水若酒服二方寸匕,日三。渐渐不饥,绝谷,久服百病不生,常服延年不老。
饵柏实方:
柏子仁二升,捣令细,淳酒四升渍,搅如泥,下白蜜二升,枣膏三升,捣令可丸,入乾地黄末、白朮末各一升,搅和丸如梧子,每服三十丸,日二服。二十日万病皆愈。
饵松子方:
七月七日采松子,过时即落不可得。治服方寸匕,日三四。一云一服三合。百日身轻,二百日行五百里,绝谷,服升仙。渴饮水,亦可和脂服之。若丸,如梧桐子大,服十丸。
服松脂方:
百炼松脂下筛,以蜜和内筒中,勿令中风。日服如博棋子一枚,博棋长二寸,方一寸。日三,渐渐月别服一斤,不饥延年。亦可淳酒和白蜜如饧,日服一二两至半斤。凡取松脂,老松皮自有聚脂者最第一。其根下有伤折处,不见日月者得之,名曰阴脂,弥良。惟衡山东行五百里有大松,皆三四十围,乃多脂。又法:五月刻大松阳面使向下二十四株,株可得半升,亦煮其老节根处,有脂得用。《仙经》云:常以三月入衡山之阴,取不见日月松脂,炼而饵之,即不召而自来。服之百日,耐寒暑;二百日,五脏补益;服之五年,即见西王母。《仙经》又云:诸石所生三百六十五山,其可食者,满谷阴怀中松脂耳。其谷正从衡山岭直东四百八十里当横揵,正在横岭东北行过其南入谷五十里,穷穴有石城白鹤,其东方有大石四十余丈,状如白松,松下二丈有小穴,东入山有丹砂,可食;其南方阴中有大松,大三十余围,有三十余株不见日月,皆可取服之。
采松脂法:
以日入时,破其阴以取其膏,破其阳以取其脂。脂膏等分,食之可以通神灵。凿其阴阳为孔,令方五寸,深五寸,还以皮掩其孔,无令风入,风入则不可服。以春夏时取之,取讫封塞勿泄,以泥涂之。东北行丹砂穴有阴泉水可饮,此弘农车君以元封元年入此山食松脂,十六年复下居长安东市,在上谷牛头谷时往来至秦岭上,年常如三十者。
炼松脂法:
松脂七斤,以桑灰汁一石,煮脂三沸,接置冷水中,凝复煮之,凡十遍,脂白矣,可服。今谷在衡州东南攸县界,此松脂与天下松脂不同。
饵茯苓方:
茯苓十斤,去皮,酒渍密封下#11。十五日出之,取服如博棋,日三。亦可屑服方寸匕。凡饵茯苓,皆汤煮四五沸,或以水渍六七日。
茯苓酥方:
茯苓五斤,灰汁煮+遍,浆水煮十遍,清水煮十遍松脂五斤,煮如茯苓法,每次煮四十遍白蜜三斤,煎令沫尽生天门冬五斤,去心皮,曝乾作末蜡牛酥各三斤,炼三+遍
右六味,各捣筛,以铜器重汤上,先内酥,次蜡,次蜜,消讫内药,急搅勿住手,务令大均,内瓷器中,密封,勿令泄气。先一日不食,欲不食先须吃好美食令极饱,然后绝食,即服二两,二十日后服四两,又二十日后八两,细丸之,以咽中下为度;第二度以四两为初,二十日后八两,又二十日二两;第三度服以八两为初,二十日二两,二十日四两,合一百八十日药成,自后服三丸将补,不服亦得,恒以酥蜜消息之,美酒服一升为佳。合药须取四时王相日,特忌刑、杀、厌及四激休废等日,大凶。此彭祖法。
茯苓膏方:《千金翼》名凝灵膏。
茯苓冷去皮松脂二+四斤松子仁柏子仁各十二斤
右四味,皆依法炼之,松柏仁不炼,捣筛,白蜜二斗四升,内铜器中,汤
上微火煎一日一夕,次第下药,搅令相得,微火煎七日七夜止#12,丸如小枣,每服七丸,日三。欲绝谷,顿服取饱,即得轻身、明目、不老。此方后一本有茯苓酥、杳仁酥、地黄酥三方,然诸本并无。又《千金翼》中已有,今更不添录。
服枸杞根方:主养性遐龄。
枸杞根切一石,水一石二斗,煮取六斗,澄清,煎取三升,以小麦一斗乾净择,内汁中渍一宿,曝二,往返令汁尽,曝乾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一年之中,以二月八月各合一剂,终身不老。
枸杞酒方:
枸杞根一百二十斤,切,以东流水四石煮一日一夜,取清汁一石,渍#13曲,一如家酝法。熟取清,贮不津器中,内乾地黄末二斤半,桂心、乾姜、泽泻、蜀椒末各一升,商陆末二升,以绢袋贮,内酒底,紧塞口,埋入地三尺,坚覆上。三七日沐浴,整衣冠,再拜,平晓向甲寅地日出处开之,其酒赤如金色。旦空腹服半升,十日万病皆愈,三十日瘢痕灭。恶疾人以水一升,和酒半升,分五服,愈。《千金翼》又云:若欲服石者,取河中青白石如枣杏大者二升,以水三升煮一沸,以此酒半合置中,须臾即熟,可食。
饵云母水方:疗万病。
上白云母二十斤,薄擘,以露水八斗作汤,分半洮洗云母,如此再过。又取二斗作汤,内芒硝十斤,以云母木器中渍之,二十日出。绢袋盛,悬屋上,勿使见风日,令燥。以水渍鹿皮为囊,揉挺之,从旦至日中,乃以细绢下筛滓,复揉挺,令得好粉五斗,余者弃之。取粉一斗,内崖蜜二斤,搅令如粥,内生竹筒中薄削之,漆固口,埋北垣南崖下,入地六尺覆土。春夏四十日,秋冬三十日出之,当如泽为成。若洞洞不消者,更埋三十日出之。先取水一合,内药一合,搅和尽服之,日三。水寒温尽自在,服十日,小便当变黄,此先疗劳气风疹也。二十日腹中寒澼消;三十日齲齿除,更新生;四十日不畏风寒;五十日诸病皆愈,颜色日少,长生神仙。吾目验之,所以述录。
炼锺乳粉法:
锺乳一斤,不问厚薄,但取白净光色好者,即任用,非此者不堪用。先泥铁铛可受四五斗者为灶,贮水令满,去口三寸,内乳着金银瓷盎中,任有用之,乃下铛中,令水没盎上一寸余即得。当令如此,勿使出水也。微火烧,日夜不绝,水欲竭即添成暖水,每一周时,辄易水洗铛并洮乳,七日七夜出之,净洮乾,内瓷钵中,玉椎缚格,少着水研之,一日一夜,急着水搅令大浊,澄取浊汁,其乳粗者自然着底,作末者即自作浊水出,即经宿澄取其粗着底者,准前法研之,凡五日五夜皆细,逐水作粉好用,澄炼取曝乾,即更於银钵中研之一日,候入肉水洗不落者佳。
锺乳散,治虚羸不足,六十已上人瘦弱不能食者,百病方:
上党人参石斛乾姜各三分锺乳粉成炼者,三两
右四味,捣下筛,三味与乳合和相得,均分作九贴,平旦空腹温淳酒服一贴,日午后服一贴,黄昏后服一贴。三日后准此服之。凡服此药法,皆三日一剂,三日内止用一升半饭,一升肉。肉及饭惟烂,不得服葱豉。问曰:何故三日少食勿得饱也?答曰:三夜乳在腹中熏补脏腑,若此饱食,即推药出腹,所以不得饱食也。何故不得生食?由食生故即损伤药力,药力既损,脂肪亦伤,所以不得食生食也。何故不得食葱豉?葱豉杀药,故不得食也。三日服药既尽,三日内须作羹食补之,任意所便,仍不用葱豉及硬食也。三日补讫,还须准式服药如前,尽此一斤乳讫,其气力当自知耳,不能具述。一得此法,其后服十斤、二十斤,任意方便可知也。
西岳真人灵飞散方:
云母粉一斤茯苓八两锺乳粉柏子仁人参《千金翼》作白朮续断桂心各七两菊花十五两乾地黄十二两
右九味,为末,生天门冬十九斤,取汁溲药,内铜器中蒸一石二斗黍米下,米熟曝乾为末,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一。三日力倍;五日血脉充盛;七日身轻;十日面色悦泽;十五日行及奔马;三十日夜视有光;七十日白发尽落,故齿皆去。更取二十一匕白蜜和捣二百杵,丸如桐子大,作八十一枚,曝乾,丸皆映澈如水精珠。欲令发齿复生者,吞七枚,日三服,即出,发未白、齿不落者,但服尽#14,三#15百年乃白,如前法服。已白者,饵药至七百年乃落。入山日吞七丸,绝谷不饥。余得此方已来,将逾三纪,顷面色#16美而悦之,疑而未敢措手,积年询访,屡有好名人曾饵得力,遂服之一如方说。但能业之不已,功不徒弃耳。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二竟
#1□:影宋刻本作『胫』。
#2养:影宋刻本作『之』。
#3闭:影宋刻本作『开』。
#4时:影宋刻本作『用』。
#5门:原作『间』,据影宋刻本改。
#6日:原作『口』,据影宋刻本改。
#7止:原作『上』,据影宋刻本改。
#8三:原作『二』,据影宋刻本改。
#9治法:此二字原脱,循上文例补。
#10脂:原作『以』,据影宋刻本改。
#11下:影宋刻本作『之』。
#12止:原作『上』,据影宋刻本改。
#13渍:原作『清』,据影宋刻本改。
#14尽:影宋刻本作『散』。
#15三:影宋刻本作『五』。
#16顷面色:影宋刻本作『顷者但』。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养性
黄帝杂忌法第七
旦起勿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饶泪;清旦常言善事,勿恶言,闻恶事即向所来方三唾之,吉;又勿嗔怒,勿叱咤咄呼,勿嗟叹,勿唱,奈何,名曰请祸;勿立膝坐而交臂膝上,勿令发覆面,皆不祥;勿举足向火,勿对灶骂晋。凡行、立、坐勿背日,吉;勿面北坐久思,不祥起。凡欲行来,常存魁纲在头上,所向皆吉;若欲征战,存斗柄在前以指敌,吉;勿面北冠带,凶;勿向西北唾,犯魁纲神,凶;勿咳唾,唾不用远,成肺病,令人手足重及背痛、咳嗽;亦勿向西北大小便;勿杀龟蛇;勿怒目视日月,喜令人失明;行及乘马不用回顾,则神去,人不用鬼行踖粟。凡过神庙,慎勿辄入,入必恭敬,不得举目恣意顾瞻,当如对严君焉,乃享其福耳,不尔速获其祸;亦不得返首顾视神庙;忽见龙蛇,勿兴心惊怪,亦勿注意瞻视,忽见鬼怪变异之物,即强抑之勿怪,咒曰:见怪不怪,其怪自坏。又路行及众中见殊妙美女,慎勿熟视而爱之,此当魑魅之物,使人深爱,无问空山旷野、稠人广众之中,皆亦如之。凡山水有沙虱处,勿在中浴,害人;欲波者,随驴马后急渡,不伤人;有水弩处射人影即死,欲渡水者,以物打水,其弩即散,急渡不伤;凡诸山有孔穴,入采宝者,惟三月九月,余月山闭气交犯死;凡人空腹不用见尸,臭气入鼻,舌上白起,口常臭,欲见尸者,皆须饮酒见之,能辟毒凶#1;行触热,途中逢河勿洗面,生乌野。
房中补益第八
论曰:人年四十已下,多有放恣;四十已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所以彭祖曰:以人疗人,真得其真。故年至四十,须识#2房中之术。
夫房中术者,其道甚近,而人莫能行。其法,一夕御十人,闭固为谨,此房中之术毕矣。兼之药饵,四时勿绝,则气力百倍,而智慧日新。然此方之作也,非欲务於淫佚,苟求快意,务存节欲,以广养生也。非苟欲强身力,行#3女色以纵情,意在补益以遣疾也。此房中之微旨也。是以人年四十已下,即服房中之药者,皆所以速祸,慎之慎之!故年未满四十者,不足与论房中之事。欲心未止,兼饵补药,倍力耗丧#4,不过半年,精髓枯竭,惟向死近。少年极须慎之。人年四十已上,常固精养气不耗#5,可以不老。又饵云母,足以愈疾延年。人年四十己上,勿服泻药,常饵补药大佳。昔黄帝御女一千二百而登仙,而俗人以一女伐命,知与不知,岂不远矣。其知道者,御女苦不多耳。
凡妇人不必须有颜色妍丽,但得少年未经生乳,多肌肉,益也。若足财力,选取细发、目精黑白分明,体柔骨软,肌肤细滑,言语声音和调,四肢骨节皆欲足肉,而骨不大,其体及腋皆不欲有毫,有毫当软细,不可极於相者。但蓬头蝇面,槌项结喉,雄声大口,高鼻麦齿,目精浑浊,口颔有毫,骨节高大,发黄少肉,隐毫多而且强,又生逆毫,此相不可,皆贼命损寿也。
凡御女之道,不欲令气未感动,阳气微弱,即以交合。必须先徐徐调和#6,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令得阴气,阴气推之,须臾自强,所谓弱而内迎,坚急出之,进退欲令疏迟,情动而止;不可高自投掷,颠倒五脏,伤绝精脉,生致百#7病。但数交而慎密者,诸病皆愈,年寿日益,去仙不远矣,不必九一三五之数也。能百接而不施泻者,长生矣。若御女多者,可采气。采气之道,但深接勿动,使良久气上面热,以口相当,引取女气而吞之,可疏疏进退,意动便止,缓息眠目,偃卧道引,身体更强,可复御他女也。数数易之,则得益多;人常御一女,阴气转弱,为益亦少。阳道法火,阴家法水,水能制火,阴亦消阳,久用不止,阴气逾阳,阳则转损,所得不补所失。但能御十二女而不复施泻者,令人不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女而自固者,年万岁矣。
凡精少则病,精尽则死,不可不思,不可不慎之也。数交而一泻#8,精气随长,不能使人虚也。若不数交,交而即泻,则不得益。泻之精气自然生长,但迟微,不如数交接不泻之速也。
凡人习交合之时,常以鼻多内气,口微吐气,自然益矣。交会毕蒸热,是得气也。以昌蒲末三分,白粱粉傅摩令燥,既使强盛,又湿疮不生也。凡欲施泻者,当闭口张目,闭气,握固两手,左右上下缩鼻取气,又缩下部及吸腹,小偃脊膂,急以左手中两指抑屏翳穴,长吐气并琢齿千遍,则精上补脑,使人长生。若精妄出,则损神也。
《仙经》曰:令人长生不老,先与女戏,饮玉浆。玉浆,口中津也。使男女感动,以左手握持,思存丹田中有赤气,内黄外白,变为日月,徘徊丹田中,俱入泥垣,两半合成一因。闭气深内勿出入,但上下徐徐咽气,情动欲出,急退之。此非上士有智者,不能行也。其丹田在脐下三寸;泥垣者在头中对两目直入内。思作日月想,合径三寸许,两半放形而一,谓日月相□者也。虽出入仍思念所作者勿废,佳也。又日:男女俱仙之道,深内勿动精,思脐中赤色,大如鸡子形,乃徐徐出入,情动乃退,一日一夕可数十为定,令人益寿。男女各息意共存思之,可猛念之。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有颜色,无疾病。若加以药,则可长生也。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凡人气力自有强盛过人者,亦不可抑忍,久而不泄,致生痈疽。若年过六十,而有数旬不得交合,意中平平者,自可闭固也。
昔正观初,有一野老,年七十余,诣余云:数日来阳气益盛,自思气血已衰,何有此盛#9?未知垂老有此,为善恶耶?余答之曰:是大不祥。子独不闻膏火乎?夫膏火之将竭也,必先暗而后明,明止则灭。今足下年迈桑榆,久当闭精息欲。兹忽春情猛发,岂非反常耶?窃为足下忧之,子其勉欤!后四旬,发病而死。此其不慎之效也。如斯之辈非一,且疏一人,以勖将来耳。
所以善摄生者,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若一度制得,则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能制,纵情施泻,即是膏火将灭,更去其油,可不深自防!所患人少年时不知道,知道亦不能信行之,至老乃知道,便已晚矣,病难养也。晚而自保,犹得延年益寿;若年少壮而能行道者,神#10仙速矣。或曰:年未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曰:不然。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者,则大佳,长生也。然而万无一有。强抑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损一而当百也。其服食药物,见别卷中。
御女之法:交会者当避丙丁日,及弦望晦朔、大风大雨大雾、大寒大暑、雷电霹雳、天地晦冥、日月薄蚀、虹霓地动,若御女者,则损人神,不吉。损男百倍,令女得病,有子必癫痴顽愚、喑痘聋聩、孪跛盲眇、多病短寿、不孝不仁。又避日月星辰、火光之下、神庙佛寺之中、井灶圊厕之侧、冢墓尸柩之傍,皆所不可。夫交合如法,则有福德,大智善人降托胎中,仍令性行调顺,所作和合,家道日隆,祥瑞竞集;若不如法,则有薄福、愚痴、恶人来托胎中,仍令父母性行凶险,所作不成,家道日否,殃咎屡至。虽生成长,家国灭亡。夫祸福之应,有如影响。此乃必然之理,可不再思之!若欲求子者;但待妇人月经绝后一日、三日、五日,择其王相日及月宿在贵宿日,以生气时夜半后乃施泻,有子皆男,必寿而贤明高爵也。以月经绝后二日、四日、六日施泻,有子必女。过六日后勿得施泻,既不得子,亦不成人。
王相日:
春甲乙,夏丙丁,秋庚辛,冬壬癸。
月宿日:
正月一日、六日、九日、十日、十一日、十二日、十四日、二十一日、二十四日、二十九日。
二月四日、七日、八日、九日、十日、十二日、十四日、十九日、二十二日、二十七日。
三月一日、二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十日、十七日、二十日、二十五日。
四月三日、四日、五日、六日、八日、十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二日、二十八日。
五月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十二日、十五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六月一日、三日、十日、十三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七月一日、八日、十一日、十六日、二十一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二十九日。
八月五日、八日、十日、十三日、十八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
九月三日、六日、十一日、十六日、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
十月一日、四日、九日、十日、十四日、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
十一月一日、六日、十一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十七日、十九日、二十六日、二十九日。
十二月四日、九日、十二日、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十七日、二十四日。
若合,春甲寅乙卯、夏丙午丁巳、秋庚申辛酉、冬壬子癸亥,与此上件月宿日合者尤益。
黄帝杂禁忌法曰:人有所怒,血气未定,因以交合,令人发痈疽。又不可忍小便交合,使人淋,茎中痛;面失血色,及远行疲乏来入房,为五劳虚损,少子;且妇人月事未绝,而与交合,令人成病,得白驳也。水银不可近阴,令人消缩;鹿、猪二脂不可近阴,令阴痿也。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三竟
#1凶:影宋刻本作『远』,属下读。
#2识:原作『诸』,据影宋刻本改。
#3行:影宋刻本作『幸』。
#4耗丧:影宋刻本作『行房』。
#5固精养气不耗:影宋刻本作『服炼乳散不绝』。
#6调和:影宋刻本作『嬉戏』。
#7百,.原作『日』,据影宋刻本改。
#8数交而一泻:『数』下至『御女之法』一节文末『自可闭固也』凡五百一十二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9自思气血已衰,何有此盛:影宋刻本作『思与家妪画寝,春事皆成』。
#10神:影宋对本作『得』。
#11若欲求子者;『若』下至『若合』节文末『与此上件月宿日合者尤益』凡五百二十三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四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平脉方#1
平脉大法第一
论曰: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是以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常人同域,造次必於医,颠沛必於医,故能感於鬼神,通於天地,可以济众,可以依凭。若与常人混其波澜,则庶事隳坏,使夫物类将何仰焉?由是言之,学者必当屏弃俗情,凝心於此,则和鹊之功因兹可得而致也。
经曰:诊脉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脉经》云:过此非也。切#2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此参互#3,诀生死之分也。
又曰:平脉者,皆於平旦,勿食勿语,消息体气,设有所作,亦如食顷,师亦如之。既定,先诊寸口,初重指切骨,定毕便渐举指,令指不厚不薄,与皮毛相得,如三菽之重。於轻重之间,随人强弱肥瘦,以意消息进退,举按之宜,称其浮沉诸类,应於四时五行,与人五脏相应。不尔者,以其轻重相薄,寻状论寒暑得失。
凡人禀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一呼而脉再至,一吸而脉再至,呼吸定息之间复一至,合为五至,此为平和中适者也。春秋日夜正等,无余分时也,其余日则其呼而脉至多,吸而脉至少,或吸而脉至多,呼而脉至少,此则不同,如冬夏日夜长短之异也。凡气脉呼吸法昼夜,变通效四时,然於呼吸定息应五至之限,无有亏僻。犹晷刻与四时有长短,而岁功日数无遗也。若人有赢有壮,其呼吸虽相压遏,而昼夜息度随其漏刻,是谓呼吸象昼夜,变通效四时。
夫诊脉,当以意先自消息,压取病人呼吸以自同,而后察其脉数,计於定息之限,五至者为平人。若有盈缩,寻状论病源之所宜也。
问曰:何谓三部脉?答曰:寸关尺也。凡人修短不同,其形各异,有尺寸分三关之法,从肘腕中横文至掌鱼际后文,却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为尺;从鱼际后文却还度取十分之,则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则寸口也。此处其骨自高,故云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从寸口入却行六分为关分,从关分又入六分为尺分。
又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口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如天地人为三界。寸主射上焦,头及皮毛,竟手上部;关主射中焦,腹及腰中部;尺主射下焦,小腹至足下部。此为三部法,象三才天地人,头腹足为三元也。
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诀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於其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晬时也。故五十度而复会於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於寸口。人有三百六十脉,法三百六十日也。
诊五脏脉轻重法第二
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金,秋三月,庚辛之气。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火,夏三月,丙丁之气。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土,王四季,季夏六月,戊己之气。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木,春三月,甲乙之气。
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水,冬三月,壬癸之气。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象火浮散。浮而短涩者,肺也。法金吝涩。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如卉生苗吐颖。按之软,举指来实者,肾也。濡弱如水,举重胜船。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脉也。《千金翼》云:迟缓而长者;脾也。
指下形状第三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於指下。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重按之乃得。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如散。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一曰浮中如有丸#4,一曰洒洒如欲脱。
洪脉,极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细脉,小大於微,常有但细耳。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薄,一曰按之如欲尽#5也。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张弓弦状。一曰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紧弓为弦也。
紧脉,数如切绳状。一曰如转索之无常。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一曰举之不足,按之尽牢;一曰按之尽牢,举之无有。
数#6脉,去来促急。一曰意六七#7至,一曰数者进之名。
缓脉,去来亦迟,小鴂於迟。一曰浮大而软,阴与阳同着。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一曰按之乃得,举之即无。
动脉,见於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动摇。
伏脉,极重,指着骨乃得。一曰关上沉不出,名曰伏;一曰手下裁动;一曰按之不足,举之无有。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一曰指下无,两傍有。
软脉,极软而浮细。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余;一曰细小如软。《千金翼》软作濡。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福然。一曰沉浮皆得。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结者生。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代者死。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裹。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千金翼》以革为牢。
弦与紧相类。软与弱相类。浮与芤相类。又日浮与洪相类。微与涩相类。沉与伏相类。缓与迟相类。又曰软与迟相类。革与实相类。《翼》作牢与实相类。滑与数相类。
五脏豚所属第四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亦名人迎。
肝部,在左手关上。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亦名气口。
脾部,在右手关上。
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
脉法赞云:
肝心出左,脾肺出右,
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
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诸经损减,各随其部。
三阴三阳,一云按察阴阳。谁先谁后。
阴病治官,官藏内也。阳病治府。府外也。
奇邪所舍,如何捕取?
审而知之,针入病愈。
脉有三部,阴阳相乘,
荣卫气血,而行人躬。
呼吸出入,上下於中,
因息游布,津液流通。
随时动作,效象形容,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察色观脉,大小不同。
一时之间,变无经常。
尺寸参差,或短或长,
上下乖错,或存或亡。
病辄改易,进退低昂,
心迷意惑,动失纪纲,
愿为缕陈,令得分明。
师曰:
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
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
此自常经,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
水下二刻,脉一周身,
旋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风则浮虚,寒则紧弦,
沉潜水畜,支饮急弦,
动弦为痛,数洪热烦,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
审察表裹,三焦别分,
知邪所舍,消息诊看,
料度腑脏,独见若神。
分别病形状第五
脉数则在腑,迟在脏。
脉长在而弦,病在肝。《脉经》作出於肝。
脉小血少,病在心。扁鹊云:脉大而洪出於心。
脉下坚上虚,病在脾胃。
脉滑一作涩而微浮,病在肺。
脉大而坚,病在肾。扁鹊云小而紧。
脉滑者多血少气。
脉涩者少血多气。
脉大者血气俱多。又云: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
脉小者血气俱少。又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
沉细滑疾者热。
迟紧为寒。《脉经》云:洪数滑疾为热,涩迟沉细为寒。
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
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
脉小弱而涩,谓之久病;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脉浮滑,其人外热,风走刺,有饮,难治。
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
脉沉而细,下焦有寒,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
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
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
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瘕痕积聚,腹中刺痛。
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肠间。
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
脉直前而中散绝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疮。
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
脉左转而沉重者,气微,阳在胸中。
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症。
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
脉累累如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
脉直前左右弹者,病在血脉中,胚血也。
脉后而左右弹者,病在筋骨中也。
脉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
脉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太素》作滑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在上为表,在下为裹,浮为在表,沉为在裹。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衰。数为虚为热,浮为风为虚,动为痛为惊,沉为水为实,又为鬼疰。弱为虚为悸。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一作热。紧则为寒,弦数为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弦为痛痹,一作浮为风症。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涩涩恶寒。脉大,寒热在中。伏者霍乱。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
浮而大者,风。
浮大者,中风,头重鼻塞。
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样缓风。
滑为鬼疰。
涩而紧,痹病。
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
大坚疾者,癫病。
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至困不死。
紧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伤寒热病。
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细滑,伤饮。
迟而涩,中寒,有症结。
駃而紧,积聚,有击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一作痹病。
迟而滑者胀。
盛而紧曰胀。
弦小者,寒澼。
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紧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涩,胃反。
迟而缓者,有寒。
微而紧者,有寒。
沉而迟,腹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气。
实紧,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一作时时呕,稽难治。
滑数,心下结热盛。
滑疾,胃中有热。
缓而滑曰热中。
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
浮而绝者,气。
辟大而滑,中有短气。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
沉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数,心痛心烦。
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为下重,亦为有#8膂痛。
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
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阳邪来,见浮洪。
阴邪来,见沉细。
水谷来,见坚实。
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祟。
脉来洪大袅袅者,祟。
脉来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而重,土祟。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紧者,可下之。
紧而数,寒热俱发,必下乃愈。
弦迟者,宜温药。
紧数者,可发其汗。
三关主对法第六
诸浮诸弦,诸沉诸紧,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头部;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腹部;若在尺中,肾以下病腰脚部。
平寸口脉主对法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经痛,中手促上击者,日肩背痛。
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
寸口豚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者,曰寒热及疝瘕,小腹痛。热一作气,又作中。
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
寸口脉沉而紧,苦心下有寒,时时痛,有积邪。
寸口脉沉而滑者,胸中有水气,面目肿,有微热,为风水。
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即为血实,滑即为气实,血气相搏,入脏即死,入腑即愈。
寸口脉沉,胸中短气。
寸口脉沉而喘者寒热。
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
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滞气宿食。
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水流走肠间。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
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翼》云亦为伤寒头痛。
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
寸口脉弦大,妇人半生漏下;男子亡血失精。
寸口脉微而弱,微即恶寒,弱则发热,当发不发,骨节疼烦;当烦不烦,与极汗出。
寸口脉微而弱,气血俱虚,男子吐血,妇人下血,呕汁出。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寸口脉缓而迟,缓即为虚,迟即为寒,虚寒相搏,则欲温食,食冷即咽痛。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即为气,寒气相搏,则绞而痛。
寸口脉迟而涩,迟即为寒,涩为少血。
脉来过寸入鱼际者,遗尿;脉出鱼际,逆气喘息。
寸口脉但实者,心劳。
寸口脉潎潎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两手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热。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
寸口脉来暂大暂小者,阴络也,苦阴风痹,应时自发,身洗洗也。
寸口脉来暂小暂大者,阳络也,苦皮肤病,汗出恶寒,下部不仁。
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炙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
寸口脉紧,苦头痛,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发汗,针眉冲、颞颥,摩伤寒膏。
寸口脉微,苦寒为衄,宜服五味子汤、麻黄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脉数,即为吐,以有热在胃管,熏胸中,宜服药吐之,及针胃管,服除热汤。若伤寒七八日至十日,热在中,烦满渴者,宜服知母汤。
寸口脉洪大,胸胁满,宜服生姜汤、白薇丸,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管、期门、章门。
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以药薄熨之佳,灸诸治风穴。
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寸口脉弦,心下幅幅,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遂丸,针期门泻之。
寸口脉弱,阳气虚弱,自汗出,宜服茯苓汤、内补散,将适饮食消息,勿极劳,针胃管补之。
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宜服乾地黄汤,自养,调和饮食,针胃管一作三里补之。
寸口脉芤,吐血,微扎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汤、黄土汤,灸脍中。
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9,是诸气上冲胸中,宜服前胡汤、大三建丸,针巨阙泻之#10。
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针巨阙泻之。
寸口脉软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乾地黄汤、薯蓣丸、内补散、牡蛎散并粉,针太冲补之。
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
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虚则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寒即茱萸丸、生姜汤。
寸口脉细,发热呕吐,宜服黄苓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
平关脉主对法
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
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
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均,必吐逆,是为病方欲来,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
关上脉弦而长《翼》作大,有痛如刀刺之状,在脐左右上下。《脉经》云有积在脐左右上下。
关上脉涩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胃中。
关上脉襜襜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症瘕结聚,欲热饮食。
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赢劣,不欲饮食,如疟状。
关上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丸、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管,先泻后补之。
关上脉紧,心下苦满痛,脉紧为实,宜服茱萸当归汤,又加大黄二两佳。《脉经》云:又大黄汤两治之佳。针巨阙、下管泻之。
关上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
关上脉数,胃中有客热,宜服知母汤一作丸、除热汤,针巨阙、上管泻之。
关上脉缓,不欲食,此脾胃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又针章门补之。
关上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朴消麻黄汤、平胃丸,一作宜服紫菀汤、人参大平胃丸。针胃管泻之。
关上脉弦,胃中有冷,心下厥逆,脉弦胃气虚,宜服茱英汤,温调饮食,针胃管补之。
关上脉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作病。且说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即寒起。正宜服竹叶汤,针胃管补之。
关上脉细,虚,腹满。宜服生姜汤、茱萸蜀椒汤、白微丸,针灸三管。
关上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宜服乾地黄汤、四补散,针足太冲上补之。
关上脉花,大便去血,宜服生地黄并生竹皮汤,灸膈输。若重下去血,针关元,甚者服龙骨丸。关元一作巨阙。
关上脉伏,有水气溏泄,宜服水银丸,针关元,利小便,止溏泄,便止。
关上脉洪,胃中热,必烦满,宜服平胃丸,针胃管,先泻后补之。
关上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宜服白薇丸、茯苓丸、附子汤,针胃管补之。
关上脉软,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女萎丸,针关元补之。
关上脉迟,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汤,针胃管补之。
关上脉实,胃中痛,宜服栀子汤、茱萸乌头丸,针胃管补之。
关上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向向,宜服紫菀丸、泻脾丸,针灸胃管泻之。
平尺脉主对法
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尺脉弱,下焦冷,无阳气,上热冲头面。
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
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热则病。
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素问》云:尺寒脉细,谓之后泄。
尺脉虚小者,足经寒,痿痹脚疼。
尺脉涩,下血,不利,多汗。《素问》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
尺脉大者,热在胖中,小便赤痛。
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腰胯疼,小便赤热。
尺脉按之不绝,妇人血闭,与关相应和。滑者,男子气血实,妇人即为妊娠。
尺脉来而断绝者,男子小腹有滞气,妇人月水不利。
尺脉#11俱软弱,内愠热,手足逆冷,汗出。
尺脉俱沉,关上无有者,苦心下喘。
尺脉俱沉,关上若有,苦寒心下痛,阴中冷,脚痹。
尺脉俱微,少心力,不欲言,血气不足,其人脚弱短气。
尺脉俱数,手足头面有热;俱迟,有寒,手足头面有冷风。
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
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
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针气海。
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宜服鸡子汤、白鱼散,针横骨泻之。
尺脉缓,脚弱下肿一无此四字,小便难,有余沥,宜服滑石汤、瞿麦散,针横骨泻之。
尺脉滑,血气实,经脉不利,宜服朴消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
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泻之。
尺脉弱,气少发热骨烦,宜服前胡汤、乾地黄茯苓汤,针关元补之。
尺脉涩,足经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汤,针足太冲补之。
尺脉扎,下焦虚,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汤,灸丹田、关元。
尺脉伏,小腹痛,症疝,水谷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针关元补之。
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之。
尺脉软,脚不收,风痹一无此五字,小便难,宜服瞿麦汤、白鱼散,针关元泻之。
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子茱萸丸,针丹田、关元、中极。
尺脉迟,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针气海、关元泻之。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当归扬加大黄一两,利大便,针关元补之。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四竟
#1平脉方:『平』上原有『养性』二字,据影宋刻本删。
#2切:原作『均』,据影宋刻本改。
#3互:影宋刻本作『伍』。
#4丸:影宋刻本作『力』。
#5尽:原作『盛』,据影宋刻本改。
#6数:原作『散』,据影宋刻本改。
#7六七:原作『云土』,据影宋刻本改。
#8有:影宋刻本作『背』。
#9噎塞:影宋刻本『塞』下有『不通』二字。
#10之: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1脉:影宋刻本作『寸』。下四『脉』字仿此。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五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平脉方
五脏积聚第七
人病有积、有聚、有谷气。谷一作系。夫积者脏病,终不移也;聚者腑病,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也;谷气者,胁下牵痛,按之则愈,愈复发为谷气。夫病已愈不得复发,今病复发即为谷气也。诸积大法,脉来而细软附骨者为积#1也。寸口结,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结,积在脐傍;微下关者,积在小腹。尺中结,积在气冲;上关上,积在心下。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寸口沉而横者,胁下及腹中有横积痛,其脉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
脉弦紧而细微者,症也。夫寒痹,症瘕积聚之脉,状皆弦紧。若在心下即寸弦紧;在胃管即关弦紧;在脐下即尺弦紧。一曰关脉长弦,有积在脐左右上下。
又脉症法:左手脉横症在左,右手脉横症在右,脉头大在上,头小在下。
又一法:横脉见左积在右,见右积在左;偏得洪实而滑亦为积;弦紧亦为积,为寒痹,为疝痛。内有积不见脉,难治;见一脉相应为易治;诸不相应,为不合治也。左手脉大,右手脉小,上病在左胁,下病在左足;右手脉大,左手脉小,上病在右胁,下病在右足。脉弦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转也,必死不治。脉来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肿,若腹中有伏梁;脉来沉而虚者,泄注也;脉来小沉实者,胃中有积聚,不可下,食即吐。
阴阳表里虚实第八
弦为少阳,缓为阳明,洪为太阳,三阳也。微为少阴,迟为厥阴,沉为太阴,三阴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经言如此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凡脉浮滑长者,阳也;沉涩短者,阴也。所以言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以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言病之逆顺也。
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谓阴阳虚实之意也。凡脉浮、大、数、动、长、滑,阳也;沉、涩、弱、弦、短、微,阴也。阳病见阴脉者,逆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即吐,阴微即下;阳弦则头痛,阴弦即腹痛,以依阴阳察病也。又尺脉为阴,阴脉常沉而迟;寸关为阳,阳脉但浮而速。有表无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微,死不治。呼为表,属腑;吸为里,属脏。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在其上,涩反在下。微即阳气不足,沾热汗出;涩即无血,厥而且寒。
诸腑脉为阳,主热;诸脏脉为阴,主寒。阳微则汗,阴浮自下。《脉经》作阴微。阳数口生疮,阴数加微,必恶寒而烦扰不得眠。阳扎吐血,《脉经》作阳数则吐血。阴芤下血。《脉经》作阴涩即下血。无阳即厥,无阴即呕。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不通一作并。臂不能举。《巢源》作臂偏不举。
尺脉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病苦两经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尺脉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病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
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此为阴干阳,其人苦两经重,小腹引腰痛。
寸口壮大,尺中无有,此为阳干阴,其人苦腰背痛,阴中伤,足经寒。
人有三虚三实者,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脉之虚实者,脉来濡者为虚,牢者为实也。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也。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问曰:何谓虚实?答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何谓重实?所谓重实者,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也。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悗瞀,为五实。
脉细、皮寒、气少、泄痢注前后、饮食不入,为五虚也。
何时得病第九
何以知人露卧得病?阳中有阴也。
何以知人夏月得病?诸阳入阴也。
何以知人春得病?无肝脉也。无心脉,夏得病。无肺脉,秋得病。无肾脉,冬得病。无脾脉,四季之月得病。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十
病人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
病人循衣缝,谵言者,不可治。
病人阴阳俱绝,掣衣掇空,妄言者,死。
病人妄语错乱及不能语者,不治。热病者,可治。
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病人两目眦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人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
病人面黄目赤者不死,赤如恤血死。
病人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
病人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始死。
病人面目俱等者不死。
病人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病人面黄目青者,九日必死,是谓乱经。饮酒当风,邪入胃经;胆气妄泄,目则为青;虽有天救,不可复生。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谓荣华已去,血脉空索。
病人面黑目白者,八日死。肾气内伤,病因留积。
病人面青目黄者,五日死。病人着床,心痛短气,脾竭内伤;百病复愈,能起彷徨;因坐於地,其立倚床;能治此者,可谓神良。
病人面无精光若土色,不受饮食者,四日死。
病人目无精光,及牙齿黑色者,不治。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於口者,必死。
病人耳目及颇颊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於额上发际,下直鼻脊两颧上者,亦死在五日中。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死在三日中。
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病人面黑,目直视,恶风者,死。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
病人面黑,两胁下满,不能自转反者,死。
病人目回回直视,肩息者,一日死。
病人阴结阳绝,目精脱,恍惚者,死。
病人阴阳绝竭,目眶陷者,死。
病人眉系倾者,七日死。
病人口如鱼口,不能复闭,而气出多不返者,死。
病人口张者,三日死。
病人唇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病人唇反,人中满者,死。
病人唇口忽乾者,不治。
病人唇肿齿焦者,死。
病人齿忽变黑者,十三日死。
病人舌卷卵缩者,必死。
病人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
病人发直者,十五日死。
病人发如乾麻,善怒者,死。
病人发与眉冲起者,死。
病人爪甲青者,死。
病人爪甲白者,不治。
病人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
病人荣卫竭绝,面浮肿者,死。
病人卒肿,其面苍黑者,死。
病人手掌肿无文者,死。
病人脐肿反出者,死。
病人阴囊茎俱肿者,死。
病人脉绝口张足肿者,五日死。
病人足趺肿,呕吐头重者,死。
病人足趺上肿,两膝大如斗者,十日死。
病人卧,遗屎不觉者,死。
病人尸臭者,不可治。
肝病皮白,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肾之日,壬癸死。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肺病颊赤目肿,心之日,丙丁死。
肾病面肿唇黄,脾之日,戊己死。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
赤欲如帛里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盥。
黑欲如重漆,不欲如炭。
黄欲如罗里雄黄,不欲如黄土。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
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
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一曰八日死。
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一曰目亭亭,二日死。
病人肠一云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乾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病人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一曰五日死。
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覆。一曰腓肠平,九日死。
病人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耳乾,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肿,九日死。
病人肺绝,公一页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一曰鼻口虚张短气。
病人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
诸浮脉无根者皆死。已上五脏六腑为根也。
诊四时相反脉第十二
春三月木旺,肝脉治当先至,心脉次之,肺脉次之,肾脉次之,此为王相顺脉也。到六月土王,脾脉当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肾脉,此为肾反脾也,七十日死。何谓肾反脾?夏火王,心脉当先至,肺脉次之,而反得肾脉,是谓肾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谓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脾脉先至,是谓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肾反肝,三岁死。何谓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肝。期七月、八月,忌庚辛。肾反心,二岁死。何谓肾反心?夏心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心。期六月,忌戊己。此中不论肺金之气,疏略未谕指南,又推五行,亦颇颠倒,待求别录上。
凡疗病,察其形貌、神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可治之。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从四时,此为易治。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坚甚,脉逆四时,此为难治。
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涩者,曰逆。春夏沉涩,秋冬浮大,病热脉静,泄痢脉大,脱血脉实,病在中脉坚实,病在外脉不实,名逆四时,皆难疗也。凡四时脉皆以胃气为本,虽有四时王相之脉,无胃气者难瘥也。何谓胃脉?来弱以滑者是也,命曰易治。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
脉一动一止,二日死。一经云一日死。
脉二动一止,三日死。
脉三动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
脉四动一止,六日死。
脉五动一止,七日死,或五日死。
脉六动一止,八日死。
脉七动一止,九日死。
脉八动一止,十日死。
脉九动一止,九日死。又云十一日死。一经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死。
脉十动一止,立春死。一经云立夏死。
脉十一动一止,立夏死。一经云夏至死;又云立秋死。
脉十二动、十三动一止,立秋死。一经云立冬死。
脉十四动、十五动一止,立冬死。一经云立夏死。
脉二十动一止,一岁死,若立秋死。脉二十一动一止,二岁死。
脉二十五动一止,二岁死。一经云一岁死,又云立冬死。
脉三十动一止,二岁死,若三岁死。
脉三十五动一止,三岁死。
脉四十动一止,四岁死。
脉五十动一止,五岁死。不满五十动一止,五岁死。
五行气毕,阴阳数同;荣卫出入,经脉通流;昼夜百刻,五德相生。
脉来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脏皆受气,即无病也。
脉来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脏无气。却后四岁,春草生而死。
脉来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脏无气,却后三岁,麦熟而死。
脉来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脏无气。却后二岁,桑椹赤而死。
脉来十投而一止者,四脏无气,岁中死。得节不动,出清明死,远不出谷雨死矣。
脉来五动而一止者,五脏无气,却后五日而死。
脉一来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治。
脉二来而久住者,病在肝,枝中治。
脉三来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
脉四来而久住者,病在肾,间中治。
脉五来而久住者,病在肺,枝中治。
五脉病,虚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药不得而治,针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气全故也。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五竟
#1积:原作『即』,据影宋刻本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六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平脉方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十四
扁鹊曰:夫相死脉之气,如群乌之聚,一马之驭,系水交驰之状,如悬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坚关之裹,不在荣卫,伺候交射,不可知也。
脉病人不病,脉来如屋漏、雀啄者死。屋漏者,其来既绝而止,时时复起,而不相连属也。雀啄者,脉来其数而疾,绝止复顿来也。又经言:得病七八日,脉如屋漏、雀啄者死。脉弹人手如黍米也。
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弹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绪也。
脉困,病人脉如虾之游,如鱼之翔者死。虾游者,苒苒而起,寻复退没,不知所在,久乃复起,起辄迟而没去速者是也。鱼翔者,似鱼不行,而但掉尾动,头身播而久住者是也。
脉如悬薄卷索者死。
脉如转豆者死。
脉如偃刀者死。
脉涌涌不去者死。
脉忽去忽来,暂止复来者死。
脉中侈者死。
脉分绝者死。上下分散也。
脉有表无裹者死,经名曰结,去即死。何谓结?脉在指下如麻子动摇,属肾,名曰结,去死近也。
脉五来不复增减者死,经名曰代。何谓代?脉五来一止也,脉七来是人一息,半时不复增减,亦名曰代,正死不疑。
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有连年月而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然,可具知也。
设病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弦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滑而微者死。
病若吐血,复鼽衄者,脉当得沉细,而反得浮大牢者死。
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得手足四逆,脉反沉细微者死。
病若大腹而泄,脉当微细而涩,反得紧大而滑者死。此之谓也。
经言:形脉与病相反者死,奈何?然:病若头痛目痛,脉反短涩者死。
病若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
病若腹满而喘,脉反滑利而沉者死。
病若四肢厥逆,脉反浮大而短者死。
病若耳聋,脉反浮大而涩者死。《千金翼》云:脉大者生,沉运细者难治。
病若目□□,脉反大而缓者死。
左有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下有病而上痛,上有病而下痛,此为逆,逆者死,不可治。
脉来沉之绝濡,浮之不止,推手者,半月死。一作半日。
脉来微细而绝者,人病当死。
人病脉不病者生,脉病人不病者死。
人病尸厥,呼之不应,脉绝者死。
脉当大反小者死。
肥人脉细小如丝欲绝者死。
赢人得躁脉者死。
人身涩而脉来往滑者死。
人身滑而脉来往涩者死。
人身小而脉来往大者死。
人身大而脉来往小者死。
人身短而脉来往长者死。
人身长而脉来往短者死。
尺脉上应寸口大迟者,半日死。《脉经》云:尺脉不应寸,时如驰,半日死。
诊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有相反,有一反逆,即为死候也。
诊百病死生要诀第十五
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吉,反之者凶。
诊伤寒热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伤寒已得汗,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温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小难得者,死不治。
温病时行大热,其脉细小者死。《脉经》时行作穰穰。
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脉坚强急者生;虚缓者死。
热病二三日,身体热,腹满,头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四五日,头痛,腹痛而吐,脉来细强,十二日死。八九日,头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之不弹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软一作喘不散一作数者,当喑,疮后三日,若汗不出者死。
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舌焦枯黑者死。
热病未得汗,脉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难瘥。
热病已得汗,脉静安者生,脉躁者难治。
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之极也,十死不治。
热病已得汗,脉常躁盛,阴气之极也,亦死。《太素》作阳极。
热病已得汗,常大热不去者亦死。大,一作专。
热病已得汗,热未去,脉微躁者,慎不得刺治也。
热病发热甚者,其脉阴阳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下利。
诊人被风,不仁痿蹶,其脉虚者生,《巢源》云虚数者生。坚急疾者死。
诊癫病,虚则可治,实则死。
癫疾,脉实坚者生,脉沉细小者死。
癫疾,脉搏大滑者,久久自已。其脉沉小急实,不可治;小坚急,亦不可疗。
诊头痛目痛,久视无所见者死。久视,一作卒视。
诊人心腹积聚,其脉坚强急者生,虚弱者死。又实强者生,沉者死。其脉大,腹大胀,四肢逆冷,其人脉形长者死。腹胀满,便血,脉大时绝,极下血,脉小疾者死。
心腹痛,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坚大疾者死。
肠僻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
肠澼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
肠澼下脓血,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肠澼之属,身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脏期之。
肠澼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疾且大有热者死。
肠澼,筋挛,其脉小细安静者生;浮大紧者死。
洞泄,食不化,下脓血,脉微小者生,紧急者死。
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
□蚀阴疰,其脉虚小者生;紧急者死。
咳嗽,脉沉紧者死;浮直者生;浮软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咳嗽,赢瘦,脉形坚大者死。
咳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死。
肌瘦下脱形,热不去者死。咳而呕,腹胀且泄,其脉弦急欲绝者死。
吐血衄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
汗出若衄,其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唾血,脉紧强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伤寒家,咳而上气,其脉数散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
上气,脉数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上气,喘息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大,不可治。加利必死。一作又甚。
上气,注液,其脉虚宁宁伏匿者生,坚强者死。
寒气上攻,脉实而顺滑者生,实而逆涩则死。《太素》云:寒气暴上,脉满实,何如?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其形尽满,何如?曰:举形#1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满而不应,如是者,顺则生,逆则死。何谓顺则生,逆则死?曰:所谓顺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消渴,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
痟瘅,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急,病久不可治。
消渴,脉沉小者生,实坚大者死。
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
水病胀闭,其脉浮大软者生,沉细虚小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
卒中恶,吐血数升,脉沉数细者死,浮大疾快者生。
卒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亦生。
病疮,腰脊强急,瘈痰者,皆不可治。
寒热,瘈痰,其脉代绝者死。
金疮,血出太多,其脉虚细者生,数实大者死。
金疮出血,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疮出血一二石,脉来大,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断者,脉止脉来大者,七日死。
从高顿仆,内有血,腹胀满,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人为百药所中伤,脉微细者死,洪大而速者生。《脉经》远作迟。
人病甚而脉不讽者,难瘥。
人病甚而脉洪,易瘥。
人阴阳俱结者,见其上齿如熟小豆,其脉躁者死。结,一作竭。
人内外俱虚,身体冷而汗出,微呕而烦扰,手足厥逆,体不得安静者死。
脉实满,手足寒,头热,春秋生,冬夏死。
老人脉微,阳羸阴强者生,脉焱大加息者死。
阴弱阳强,脉至而代,奇月而死。
尺脉涩而坚,为血实气虚也。其发病腹痛逆满,气上行,此为妇人胞中绝伤,有恶血,久成结瘕。得病以冬时,黍际赤而死。
尺脉细而微者,血气俱不足,细而来有力者,是谷气不足,病得节辄动,枣叶生而死。此病秋时得之。
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脉,桃花落而死。花,一作叶。
右手寸口脉偏沉伏,乍小乍大,朝来浮大,幕夜沉伏,浮大即太过,上出鱼际,沉伏即下不至关中,往来无常,时时复来者,榆叶枯落而死。叶,一作荚。
右手尺部脉三十动一止,有顷更还;二十动一止,乍动乍疏,不与息数相应,其人虽食谷犹不愈,艺#2草生而死。
左手尺部脉四十动而一止,止而复来,来逆如循直木,如循张弓弦,絙经然如两人共引一索,至立春而死。《脉经》作至立冬死。
诊三部脉虚实诀死生第十六
凡三部脉,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者,脉呼吸八至,细数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壮而脉细,人赢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顺则易治。凡妇人脉,常欲濡弱於丈夫,小儿四五岁者,脉自快#3疾,呼吸八至也。
三部脉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三部脉虚,其人长病得之死;虚而涩,长病亦死;虚而滑亦死;虚而缓亦死;虚而弦急,癫病亦死。
三部脉实而长#4;长病得之死。实而滑,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实而缓亦生,实而紧亦生。实而紧急,癫病可治。
三部脉强,非称其人,病便死。
三部脉赢,非其人,得之死。
三部脉粗,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细而软,长病得之生,细而数亦生,微而紧亦生。
三部脉微而伏,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软,长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浮而结,长病得之死。浮而滑,长病亦死。
三部脉浮而数,长病风得之生,卒病得之死#5。
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
三部脉弦而数,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6,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坚而数,如银钗股,蛊毒病必死。数而软,蛊毒病得之生。
三部脉潎潎如羹上肥,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连连如蜘蛛丝,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如霹雳,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如角弓,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累累如贯珠,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如水淹然流,长病不治自愈,治之反死。
三部脉如屋漏,长病十四日死。《脉经》云十日死。
三部脉如雀啄、长病七日死。
三部脉如釜中汤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三部脉急切,腹间病,又婉转腹痛,针上下瘥。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十六竟
#1形:原作『垂』据影宋刻本改。
#2艺:影宋刻本作『繁』。
#3快:原作『诀』,据影宋刻本改。
#4长:影来刻本作『大』。
#5死:原作『生』,据影宋刻本改。
#6死:原作『生』,据影宋刻本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七
宋期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针灸方
明堂三人图第一
仰人十四门伏人十门侧人六门
夫病源所起,本於脏腑,脏腑之脉,并出手足,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难以测量。将欲指取其穴,非图莫可。预备之要,非灸不精。故经曰: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於汤药矣。然去圣久远,学徒蒙昧,孔穴出入,莫测经源,济弱扶危,临事多惑。余慨其不逮,聊因暇隙,鸠集今古名医明堂,以述《针灸经》一篇,用补私阙。庶依图知穴,按经识分,则孔穴亲疏,居然可见矣。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权等新撰为定云耳。若依明堂正经,人是七尺六寸四分之身,今半之为图,人身长三尺八寸二分,其孔穴相去亦皆半之,以五分为寸,其尺用夏家古尺,司马六尺为步,即江淮吴越所用八寸小尺是也。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图之於后,亦睹之便令了耳。仰人二百八十二穴,背人一百九十四穴,侧人一百七十四穴,穴名共三百四十九,单穴四十八名,双穴三百一名。
仰人明堂图
十四门一百五十七穴内三十二穴单二十五穴双
仰人头面三十六穴远近法第一
头部中行:
上星,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容豆。
因会,在上星后一寸陷者中。
前顶,在囟会后一寸半骨陷中。
百会,在前顶后一寸半,顶中心。
头第二行:
五处,在头上,去上星傍一寸半。
承光,在五处后一寸,不灸。一本言一寸半。
通天,在承光后一寸半。
头第三行:
临泣,在目上眦,直上入发际五分陷者中。
目窗,在临泣后一寸。
正营,在目窗后一寸。
正面部中行:
神庭,在发际直鼻,不刺。
素窌,在鼻柱端。
水沟,在鼻柱下人中。
兑端,在唇上端。
龈交,在唇内齿上龈缝。
承浆,在颐前下唇#1之下。
廉泉,在颔下结喉上舌本。
面部第二行:
曲差,侠神庭傍一寸半,在发际。
攒竹,在眉头陷中。
精明,在目内眦外。
巨窌,侠鼻傍八分,直瞳子。
迎香,在禾命上一寸,鼻孔傍。
禾窌,直鼻孔下,侠水沟傍五分。
面部第三行:
阳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不灸。
四白,在目下一寸。
地仓,侠口傍四分。
大迎,在曲颔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动脉。
面部第四行:
本神,侠曲差傍一寸半,在发际。一云直耳上入发际四分。
丝竹空,在眉后陷中,不灸。
瞳子窌,在目外,去眦五分。一名太阳,一名前关。
面部第五行:
头维,在额角发际,本神傍一寸半,不灸。
顿窌,在面欤骨下,下廉陷中。
上关,在耳前上鼽起骨,开口取之。一名客主人。
下关,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张口则闭。
颊车,在耳下曲颊端陷者中。
胸部中央直下七穴远近法第二
天突,在颈结喉下五寸宛宛中。
旋机,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
华盖,在旋机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
紫宫,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玉堂,在紫宫下一寸六分陷中。
亶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横直两乳间。
中庭,在宜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胸部第二行六穴远近法第三
俞府,在巨骨下,去旋机傍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
或#2中,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卧取之。
神藏,在或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灵墟,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卧取之。墟或作墙。
神封,在灵墟下一寸六分。
步廊,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胸部第三行六穴远近法第四
气户,在巨骨下,侠俞府两傍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
库房,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屋翳,在库房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
乳中,禁不灸刺。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胸部第四行六穴远近法第五
云门,在巨骨下,侠气户两傍各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
中府,在云门下一寸,一#3云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
周荣,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胸乡,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天溪,在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举臂取之。
腹中第-行十四穴远近法第六
鸠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不灸刺。
巨阙,在鸠尾下一寸。
上管,在巨阙下一寸,去蔽骨三寸。
中管,在上管下一寸。
建里,在中管下一寸。
下管,在建里下一寸。
水分,在下管下一寸,脐上一寸。
脐中,禁不刺。
阴交,在脐下一寸。
气海,在脐下一寸半。
石门,在脐下二寸,女子不灸。
关元,在脐下三寸。
中极,在脐下四寸。
曲骨,在横骨之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中。
腹第二行十一穴远近法第七
幽门,在巨阙傍半寸陷中。心脏港云:侠巨阙两边,相去各一寸。
通谷,在幽门下一寸。
阴都,在通谷下一寸。
石关,在阴都下一寸。一名右关。
商曲,在石关下一寸。一名高曲。
育输,在商曲下一寸,直脐傍各五分。
中注,在育输下五分。
四满,在中注下一寸。肺脏登石:侠丹田。
气穴,在四满下一寸。妇人方上卷云:在关元左边二寸是,右二寸名子户。
大赫,在气穴下一寸。肾脏卷云:在屈骨端三寸。
横骨,在大赫下一寸。肾脏卷云:名屈骨,在阴上横骨中央,宛曲如却月中央是。
腹第三行十二穴远近法第八
不容,在幽门傍各一寸五分,去任脉二寸,直四肋端相去四寸。
承满,在不容下一寸。
梁门,在承满下一寸。
关门,在梁门下一寸,太乙上。
太乙,在关门下一寸。
滑肉门,在太乙下一寸。
天枢,一名长溪,去肓输一寸半,直脐傍二寸。脾脏登石:名长谷,侠脐相去一寸,一名循际。
外陵,在天枢下半寸,大巨上。
大巨,在脐下一寸,两傍各二寸,长溪下二寸。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
归来,在水道下二寸。《外台》作三寸。
气冲,在归来下一寸,鼠鼷上一寸。《素问□刺热论》注云: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
腹第四行七穴远近法第九
期门,在第二肋端,不容傍各一寸半,上直两乳。
日月,在期门下五分。
腹一及,在日月下一寸半。
大横,在腹哀下二寸,直脐傍。《甲乙》云三寸。
腹结,在大横下一寸三分。
府舍,在腹结下三寸。
冲门,上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两端约中。
手太阴肺经十穴第十
少商,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鱼际,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
大泉,在手掌后陷者中。此即太渊也,避唐祖名当时改之#4,今存此名不改正,恐后人将为别#5是一穴也。
经渠,在寸口陷者中,不灸。
列缺,在腕上一寸半,手太阴络,别走阳明。
孔最,在腕上七寸,手太阴郄也。
尺泽,在肘中约上动脉。
侠白,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
天府,在腋下三寸,不灸。
臑会,在臂前廉,去肩头三寸。《甲乙》此穴在肩部,《外台》属大肠,《铜人经》属三焦。
手厥阴心主经八穴第十-
中冲,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者中。
劳宫,在掌中央动脉。
大陵,在掌后两骨间。
内关,在掌后去腕二寸,《外台》作五寸。手心主络,别走太#6阳。
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间。
郄门,在掌后去腕五寸,《外台》云去内关五寸。手厥阴郄也。
曲泽,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
天泉,在腋下二寸,举腋取之。
手少阴心经八穴第十二
少冲,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少府,在手小指大节后陷者中,直劳宫。大节又作本节。
神门,在掌后兑骨端陷者中。
郄郡,在掌后动脉中,去腕半寸,手少阴郄也。
通里,在腕后一寸,手少阴络,别走太阳。
灵道,在掌后一寸半。
少海,在肘内廉,节后陷中。
极泉,在腋下筋曰,动脉入骨。
足太阴脾经十-穴第十三
隐白,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
大都,在足大趾内,本节后陷中。肝脏卷云:在足大趾本节内侧白肉际。
太白,在足大趾内侧,核骨下陷中。
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足太阴络,别走阳明。
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
三阴交,在内踝上八寸,骨下陷中。
漏谷,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太阴络。《铜人经》云:亦名太阴络。
地机,一名脾舍,在膝下五寸,足太阴郄也。
阴陵泉,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者中,伸足得之。
血海,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一作三寸。
箕门,在鱼腹上筋间,动应手,阴市内。
足阳明胃经十五穴第十四
厉兑,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内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间。
陷谷,在足大趾次趾外间本节后,去内庭二寸。
冲阳,在足驸上五寸骨间,去陷谷一二寸。一云二寸。
解溪,在冲阳后一寸半。
丰隆,在外踝上八寸,足阳明络,别走太阴。
下廉,一名下巨虚,在上廉下三寸。
条口,在下廉上一寸。
巨虚上廉,在三里下三寸。
三里,在膝下三寸胻骨外。
犊鼻,在膝膑下骭上,侠解大筋中。
阴市,一名阴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第二十耸万:在膝上,当伏兔下行二寸,临膝取之。
伏兔,在膝上六寸,不灸。
髀关,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
梁丘,在膝上二寸两筋间或云三寸,足阳明郄也。
伏人明堂图
十门一百五穴内十六穴单八十九穴双
伏人头上第一行五穴远近法第一
后顶,在百会后一寸半。
强问,在后顶后一寸半。
脑户,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不灸。
风府,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不灸。
喑门,在项后发际宛宛中,不灸。
头上第二行三穴远近法第二
玉枕,在络却后七分半,侠脑户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三寸。
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
天柱,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者中。
头上第三行三穴远近法第三
风池,在颞颥后发际陷中。
承灵,在正营后一寸半。
脑空,在承灵后一寸半,侠玉枕傍枕骨下陷中,一名颞颥。
伏人耳后六穴远近法第四
颅息,在耳后青脉间。
瘈脉,在耳本鸡足青脉,不灸。
完骨,在耳后,入发际四分。
窍阴,在完骨上,枕骨下。
浮白,在耳后,入发际一寸。
翳风,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中。
脊中第一行十一穴远近法第五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
陶道,在大椎下节间。
身柱,在第三椎下节间。
神道,在第五椎下节间。
至阳,在第七椎下节间。
筋缩,在第九椎下节间。
脊中,在第十一椎下节间,不灸。
悬枢,在第十三椎下节间。
命门,在第十四椎下节间。
腰输,在第二十一椎下节间。
长强,在脊骶端。
脊中第二行二十-穴远近法第六
大杼,在项后第一椎下两傍各一寸半陷中。
风门,一名热府,在第二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肺输,在第三椎下两傍各一寸半。肺#7脏卷云:对乳引绳度之。
心输,在第五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膈输,在第七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肝输,在第九椎下两傍各一寸半。第八卷云:第九椎节脊中。
胆输,在第十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脾输,在第十一椎下两傍各一寸半。第八卷云:脾输无定所,随四季月应病即灸藏输,是脾穴。
胃输,在第十二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三焦输,在第十三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肾输,在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大肠输,在第十六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小肠输,在第十八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膀胱输,在第十九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中膂输,在第二十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白环输,在第二十一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上窌,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两傍。
次窌,在第二空侠脊陷中。
中窌,在第三空侠脊陷中。
下窌,在第四空侠脊陷中。
会阳,在阴尾骨两傍。
脊中第三行十三穴远近法第七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傍各三寸。
魄户,在第三椎下两傍各三寸。
神堂,在第五椎下两傍各三寸。
论嘻,在肩膊内廉,侠第六椎下两傍各三寸。
膈关,在第七椎下两傍各三寸。
魂门,在第九椎下两傍各三寸。《外台》云十椎下。
阳纲,在第十椎下两傍各三寸。《外台》云十一椎。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两傍各三寸。《外台》云九椎下。
胃仓,在第十二椎下两傍各三寸。
肓门,在第十三椎下两傍各三寸。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三寸。
胞育,在第十九椎下两傍各三寸。
秩边,在第二十一椎下两傍各三寸。
手少阳三焦经十七穴第八
关冲,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掖门,在小指次指间陷者中。
中渚,在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
阳池,在手表腕上陷者中。
外关,在腕后二寸陷中,手少阳络,别走心主。
支沟,在腕后三寸,两骨间陷中。
会宗,在腕后三寸空中,手少阳郄也。
三阳络,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不刺。
四渎,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在肘后,外大骨后一寸,两筋间陷者中,屈肘得之。
清泠泉,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泉亦是渊字。
消滦,在肩下臂外开腋斜肘分下行。
天宗,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外画》属小肠经。
臑输,侠肩命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下。
肩外输,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
肩中输,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者中。
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按之应手痛。
手太阳小肠经九穴第九
少泽,在手小指端外侧,去爪甲一分陷中。
前谷,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后溪,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腕骨,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阳谷,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之下陷中。
养老,在手踝骨上一空,在后一寸陷者中,手太阳郄也。
支正,在腕后五寸,手太阳络,别走少阴。
小海,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
肩贞,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者中。《外台》在三焦经。
足太阳膀胱经十七穴第十
至阴,在足小趾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通谷,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前陷中。
束骨,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中。
京骨,在足外节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
申脉,阳蹻所生,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
金门,在足外踝下陷中,一名关梁,足太肠郄也。
仆参,一名安耶,在足跟骨下陷中。
昆仑,在足外踝外#8,跟骨上陷中。
承山,一名鱼腹,一名伤山,一名肉柱,在兑踹肠下分肉间陷者中。
飞扬,一名厥阳,在外踝上七寸,足太阳络,别走少阳。
承筋,一名端肠,一名直肠,在经后,从脚跟上七寸,腨中央陷中,不刺。
合阳,在膝约中央下三寸。
委中,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
委阳,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於腘中外廉两筋间,扶承下六寸。
浮郄,在委阳上一寸,展足得之。
殷门,在肉郄下六寸,
扶承,一名肉郡,一名阴关,一名皮部,在尸臀下股阴下文中。一云尻臀下横文中。
侧人明堂图
六门八十七穴双
侧人耳颈二十穴远近法第一
颔厌,在曲周颞颥上廉。
悬颅,在曲周颞颥中。
悬厘,在曲周颞颥下廉。
天衢#9;在耳上如前三寸。
率谷,在耳上入发际一寸半。
曲鬓,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
角孙,在耳廓中间,开口有空。
和窌,在耳前兑发下动脉。
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
听会,在耳前陷中,张口得之。
听宫,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天容,在耳下曲颊后。
天牖,在颈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一寸。
缺盆,在肩上横骨陷中。
扶突,在气舍后一寸半。
天窗,在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陷中。
天鼎,在颈缺盆,直扶突曲颊下一寸,人迎后。
人迎,在颈大脉应手,侠结喉傍,以候五脏气,不灸。
水突,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一本云:水突在曲颊下一寸近后。
气舍,在颈,直人迎,挟天突陷中。
侧胁十穴远近法第二
章门,一名长平,在大横文外,直脐季肋端。
京门,在监骨腰中季肋,本侠脊。
带脉,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五枢,在带脉下三寸。一云在水道下一寸半。
维道,在章门下五寸三分。
居髎,在长平下八寸三分,监骨上。
泉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得之。中风卷云:腋门在腋下攒毛中,一名泉腋,即渊腋是也。
大包,在泉腋下三寸。
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着胁。
天池,在乳后一寸,腋下着肋,直腋獗肋间。
侧人手阳明大肠经二十穴远近法第三
商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二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
三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
阳溪,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
偏历,在腕后三寸,手阳明络,别走太阴。
温留,在腕后,小士五寸,大士六寸一作小上、大上,手阳明郄也。
下廉,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
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兑肉之端。
曲池,在肘后转屈肘曲骨之中。
肘命,在肘大骨外廉陷中。
五里,在肘上行向#10裹大脉中,不刺。
臂臑,在肘上七寸,□肉端。
肩窌,在肩端臑上,斜举臂取之。
秉风,侠天窌外,肩上偶后,举臂有空。
肩井,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
天窌,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际陷者中。
肩髃,在肩端两骨间。脉极篇万:在肩外头近后,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外台》名扁骨。
巨骨,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中。
足少阳胆经十五穴远近法第四
窍阴,在足小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侠溪,在足小趾次趾歧间本节前。
地五会,在足小趾次趾本节后,不灸。
临泣,在足小趾本节后间陷者中,去侠溪一寸半。
丘墟、在足外踝如前陷者中,去临泣三寸。
付阳,在外踝上三寸,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
悬锺,一名绝骨,在外踝上三寸动者中,足三阳络。
阳辅,在外踝上,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许、去丘墟七寸。
光明,在足外踝上五寸,足少阳络,别走厥阴。
外丘,在外踝上七寸,足少阳郄也,少阳所生。
阳交,一名别阳,一名足命,肠维郄。在外踝上七寸,邪属三肠分肉间。一本云踝上三寸。
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关阳,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11外。一本云关陵。
中渎,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间。
环跳,在髀枢中。
足厥阴肝经十一穴第五
大敦,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
行间,在足大趾间动应手陷中。
太冲,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陷中。
中封,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取之,伸足乃得。
蠡沟,在足内踝上五寸,足厥阴络,别走少阳。
中郄,在内踝上七寸腑骨中,与少阴相值,一名中都。
膝关,在犊鼻下三寸陷者中,足厥阴郄也。《甲乙》、《铜人经》云二寸,《甲乙》又以中郄为厥阴郄。
曲泉,在膝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乃得。
阴包,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
五里,在阴廉下二寸。
阴廉,在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
足少阴肾经十一穴第六
涌泉,一名地冲,在足心陷中,屈足卷趾宛宛中。肝脏卷云:在脚心大趾下大筋。
然骨,一名龙泉,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妇人方上卷云:在内踝前直下一寸。
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者中。
大锺,在足跟后冲中,足少阴络,别走太阳。
水泉,在太溪下一寸,内踝下,足少阴郄也。
照海,阴蹻脉所生,在足内踝下。
伏留#12,一名昌阳,一名伏白,在足内踝上二寸陷中。
交信,在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
筑宾,在内踝上踹分中。
阴谷,在膝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
会阴,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间。
已上三人图共三百四十九穴。
三阴三阳流注第二#13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
凡孔穴: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过为源,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灸刺大法:
春取荥,夏取输,季夏取经,秋取合,冬取井。
肺出少商为井,手太阴脉也,流於鱼际为荥,注於大泉为输,过於列缺为源,行於经渠为经,入於尺泽为合。
心出於中冲为井,心包络脉也,流采於劳宫为荥,注於大陵#14为输,过於内关为源,行於间使为经,入於曲泽为合。
心出於少冲为井,手少阴脉也,流於少府为荥,注於神门为鳅过於通里为源,行於灵道为经,入於少海为合。
大肠出於商阳为井,手阳明脉也,流於二间为荥,注於三间#15为输,过於合谷为源,行於阳溪为经,入於曲池为合。
三焦出於关冲为井,手少阳脉也,流於腋门为荥,注於中渚为输,过於阳池为源,行於支沟为经,入於天井为合。
小肠出於少泽为井,手太阳脉也,流於前谷为荥,注於后溪为输,过#16於腕骨为源,行於阳谷为经,入於小海为合。
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胃出於厉兑为井,足阳明脉也,流於内庭为荥,注於陷谷为输,过於冲阳为源,行於解溪为经,入於三里为合。
胆出於窍阴为井,足少阳脉也,流於侠溪为荥,注於临泣为输,过於丘墟为源,行於阳输为经乱。入於阳陵泉为合。
膀胱出於至阴为井,足太阳脉也,流於通谷为荥,注於束骨为输,过於京骨为源,行於昆仑为经,入於委中为合。
脾出於隐白为井,足太阴脉也,流於大都为荥,注於太一白为输,过於公孙为源,行於商丘为经,入於阴陵泉为合。
肝出於大敦为井,足厥阴脉也,流於行间为荥,注於太冲为输,过於中封为源,行於中郄为经,入於曲泉为合。
肾出於涌泉为并,足少阴脉也,流於然谷为荥,注於太溪为输,过於水泉为源,行於伏留为经,入於阴谷为合。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七竟
#1历:原作『肾』,据影宋刻本改。
#2或:原作『或』,据影宋刻本改。下仿此。
#3一:原作『方』,据影宋刻本改。
#4之:原作『正』,据影宋刻本改。
#5别:原作『实』,据影宋刻本改。
#6太:影宋刻本作『少』。
#7肺:原作『第』,据影宋刻本改。
#8外:影宋刻本作『后』。
#9衢:影宋刻本作『衡』。
#10向:原作『马』,据影宋刻本改。
#11鼻:原作『皮』,据影宋刻本改。
#12伏留影宋刻本作『复溜』。下同。
#13三阴三阳流注第二;原胜颤据影宋刻本补。
#14大陵:原作『大海』,据影宋刻本改。
#15三问:原作『二间』,伟寥来刘本敌。
#16过:原作『骨』,据影宋刻本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八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针灸方
针灸禁忌法#1第三
针禁忌法
大寒无刺,《素问》云: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
新内无刺,已刺无内。
大怒无刺,已刺无怒。
大劳无刺,已刺无劳。
大醉无刺,已刺无醉。
大饱无刺,己刺无饱。
大饥无刺,已刺无饥。
大渴无刺,已刺无渴。
乘车来者,卧以休息如食顷,乃刺之。
步行来者,坐以休息如行十里顷,乃刺之。
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肾,三日死,其动为嚏。刺中五脏死曰变动,出《素问□刺禁篇》。又《诊要经终篇》云: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又《四时刺逆从篇》云: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王冰注云:此三论皆岐伯之言,有不同者,传之误也。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吐呕。
刺中膈,为伤中,不过一岁必死。
刺趺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流脉,不幸为盲。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刺膝膑出液为跛。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2。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言。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刺气冲中脉,血不出为肿鼠鼷。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刺脊间中髓为伛。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
刺小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小腹满。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刺腨肠内陷为肿。
刺目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神庭禁不可刺。
上关刺不可深。
缺盆刺不可深。
颅息刺不可多出血。
脐中禁不可刺。
左角刺不可久留。
云门刺不可深。经云:云门刺不可深,今则都忌不刺,学者宜详悉之。
五里禁不可刺。
伏兔禁不可刺。按《甲乙》足阳明经:伏兔刺入五分,则不当禁。
三阳络禁不可刺。
伏留刺无多见血。
承筋禁不可刺。
然谷刺无多见血。
乳中禁不可刺。
鸠尾禁不可刺。
灸禁忌法
头维禁不可灸。
承光禁不可灸。
脑户禁不可灸。
风府禁不可灸。
喑门禁不可灸。
阴市禁不可灸。
下关耳中有干适低无灸。
耳门耳中有脓及适低无灸。
人迎禁不可灸。
阳关禁不可灸。
丝竹空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
承位禁不可灸。
脊中禁不可灸。
乳中禁不可灸。
瘈脉禁不可灸。
石门女子禁不可灸。
白环输禁不可灸。
气冲灸之不幸,不得息。
泉腋灸之不幸,生脓蚀。
天府禁不可灸。
经渠禁不可灸。
伏兔禁不可灸。
地五会禁不可灸。
鸠尾禁不可灸。
五脏六腑变化傍通诀第四
凡五脏六腑,变化无穷,散则#3诸经,其事隐没,难得具知。今纂集相附,以为傍通#4,令学者少留意推寻,造次可见矣。
五脏:肾水一、心火二、肝木三、肺金四、脾土五。
六腑:膀胱、小肠、胆、大肠、胃、三焦。
五脏经:足少阴、手少阴、足厥阴、手太阴、足太阴。
六腑经: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手少阳。
五脏脉:沉濡、洪盛、弦长、浮短、缓大。
五脏斤两:一斤二两又云一斤一两、十二两三毛七孔、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三斤三两六叶两耳、二斤三两。
六腑斤两:九两二铢、二斤十四两、三两三铢、二斤十二两、二斤十四两。
六腑丈尺:纵广七寸又云九寸、长二丈四尺广二寸四分、三寸三分、一丈二尺广六寸、大一尺五寸。
六腑所受:九升二合又云九升九合、二斗四升、一合《难经》作三合、一斗二升、三斗五升。
五脏官:后宫列女、帝王、上将军又为郎官、大尚书又为上将军、谏议大夫。
六腑官:水曹掾、监仓吏、将军、决曹吏、监仓掾、内啬吏。
五脏输:十四椎、五椎、九椎、三椎、十一椎。
六腑输:十九椎、十八椎、十椎、十六椎、十二椎、十三椎。
五脏募:京门、巨阙、期门、中府、章门。
六腑募:中极、关元、日月、天枢、中管、石门。
五脏脉出:涌泉、中冲、大敦、少商、隐白此心包络经,心经出少冲。
流甲乙作留:然谷、劳宫心经流少府、行间、鱼际、大都。
注:太溪、大陵心经注神门、太冲、太泉、太白。
过:水泉、内关心经过通里、中封、列缺、公孙。
行:伏留、间使心经行灵道、中郄、经渠、商丘。
入:阴谷、曲泽心经入少海、曲泉、尺泽、阴陵泉。
六腑脉出:至阴、少泽、窍阴、阳、厉兑、关冲此三焦经出。
流:通谷、前谷、侠溪、二间、内庭、腋门。
注:束骨、后溪、临泣、三间、合谷、中渚。
过:京骨、腕骨、丘墟、合谷、冲阳、阳池。
行:昆仑、阳谷、阳辅、阳溪、解溪、支沟。
入:委中、小海、阳陵泉、曲池、里、天井。
五窍:耳二阴、舌口、目、鼻、唇。
五养:骨精、血脉、筋、皮毛、肉。
五液:唾、汗、相、涕、涎。
五声:呻噫、言、呼、哭、歌。
六气:呬、吹、呼、呵、嘘、嘻。
五神:志精、神性,又作脉神、血魂、气魄、意智,又作营意。
五有余病:胀满、笑不止、怒、喘喝仰息、泾溲不利。
五不足病:厥逆、忧一作悲、恐、利少气、四肢不用。
六情:恶哀、怵虑一作惠好、好喜一作直喜、威怒、乐愚、贪狼、廉贞、阴贼、宽大、公正、奸邪。
八性:欲忌、友爱、慈惠悲、气正、公私怨。
五常:智谋、礼哲、仁肃、义乂、信圣。
五事:听聪、视明、貌恭、言从、思睿。
五咎:急、豫、狂、僭、蒙。
五音:昤味、肆呼、讽、唱、歌。
五声:羽四十八丝、征五十四丝、角六十四丝、商七十二丝、宫八十一丝#5。
五色:黑、赤、青、白、黄。
五味:咸、苦、酸、辛、甘。
五臭:腐、焦、膻躁、腥、香。
五宜子来扶母:酸、甘、苦、咸、辛。
五恶味之恶:甘、咸、辛、苦、酸。
五恶气之恶:燥、热、风、寒、湿。
五数;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时:冬、夏、春、秋、季夏。
五形《外台》云:外应五行之形,内法五脏之象:曲、兑、直、屈#6、圆。
五畜:豕《外台》云豕鼠、羊《外台》云蛇马、鸡《外台》云虎兔、犬《外台》云猴鸡、牛《外台》云龙羊犬牛。
五谷:大豆、麦、麻、稻黄黍、稷。
五果:栗、杏、李、桃、枣。
五菜:藿、越、韭、葱、葵。
论曰:假令人肾、心、肝、肺、脾为脏,则膀胱、小肠、胆、大肠、胃为腑。足少阴为肾经,足太阳为膀胱经。下至五脏、五果、五菜皆尔,触类长之,他皆仿此。《外台》续添二十三条,本非《千金》之旧,今更不附入。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八竟
#1法: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为肿:此二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3则:影宋刻本作『在』。
#4傍通:原作『膀适』,据影宋刻本改。
#5八十一丝:原『十』下脱『一丝』二字,据影宋刻本补。
#6屈:影宋刻本作『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九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针灸方
用针略例第五
夫用针刺者,先明其孔穴,补虚泻实,送坚付濡,以急随缓,荣卫常行,勿失其理。夫为针者不离乎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气血,不得妄行。针入一分,知天地之气;针入二分,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气;针入三分,知四时五行,五脏六腑逆顺之气。针皮毛腠理者,勿伤肌肉;针肌肉者,勿伤筋脉;针筋脉者,勿伤骨髓;针骨髓者,勿伤诸络。
东方甲乙木,主人肝、胆、筋膜、魂。
南方丙丁火,主人心、小肠、血脉、神。
西方庚辛金,主人肺、大肠、皮毛魄。
北方壬癸水,主人肾、膀胱、骨髓、精志。
中央戊己土,主人脾、胃、肌肉、意智。
针伤筋膜者,令人愕视失魂。
伤血脉者,令人烦乱失神。
伤皮毛者,令人上气失魄。
伤骨髓者,令人呻昤失志。
伤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
此为五乱,因针所生。若更失度者,有死之忧也。所谓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谓愚人妄针必死,不能起生人也。
又须审候,与死人同状者,不可为医;与亡国同政者,不可为谋。虽圣智神人,不能活死人、存亡国也。故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凡愚人贪利,不晓於治乱存亡,危身灭族,彼此俱丧,亡国破家,亦医之道也。
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呼吸应江汉,补泻校升斗,经讳有法则,阴阳不相干。震为阳气始,火主#1於寅。兑为阴气终,戊为土墓#2。坎为太玄华,冬至之日夜半一阳爻生。离为太阳精。为中女之象。欲补从卯南,补不足,地户至巽为地虚。欲泻从酉北。天门在乾。针入因日明,向寅至午。针出随月光。从申向午,午为日月光之位。如此思五行,气以调荣卫,用以将息之,是曰随身宝。
凡用锋针针者,除疾速也。先补五呼,刺入五分留十呼,刺入一寸留二十呼,随师而将息之。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刺大者,微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浅内而久留之;刺涩者,必得其脉,随其逆顺久留之,疾出之,压其穴勿出其血。诸小弱者,勿用大针。然气不足宜调以百药。余三针者,正中破痈坚瘤结息肉也,亦治人疾也。火针亦用锋针,油火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即於人有损也。隔日一报,三报之后,当脓水大出为佳。
巨阙、太仓、上下管,此之一行有六穴,忌火针也。大症块当停针转动须臾为佳。
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也。下针一宿发热恶寒,此为中病,勿怪之。
灸例第六
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裹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商量,准而折之,无得一概,致有差失。其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指为一夫。又以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
凡经云横三间寸者,财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3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
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无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於事,徒破好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外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於方数。其人老小赢弱者,可复减半。依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皆临时消息之。明堂本经多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曹氏灸法有百壮者,有五十壮者。《小品》诸方,亦皆有此。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
凡新生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不过七壮,炷如雀屎大。
凡灸,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皆以日正午已后,乃可下火灸之,时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眩不可针灸也,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
灸之生熟法:腰已上为上部,腰已下为下部;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卫。故脏腑周流,名曰经络。是故丈夫四十已上气在腰,老妪四十已上气在乳。是以丈夫先衰於下,妇人先衰於上,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大法:外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气口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於头。头者,诸阳之会也,故头病必宜审之,灸其穴不得乱,灸过多伤神,或使阳精玄熟,令阴魄再卒,是以灸头正得满百。脊背者,是体之横梁,五脏之所击着,太阳之会合,阴阳动发,冷热成疾,灸太过熟,大害人也。臂脚手足者,人之枝干,其神击於五脏六腑,随血脉出,能远近采物,临深履薄,养於诸经。其地.狭浅,故灸宜少,灸过多即内神不得入,精神闭塞,否滞不仁,即臂不举。故四肢之灸,不宜太熟也。然腹脏之内为性,贪於五味无厌,成疾风寒结痼,水谷不消,宜当熟之。然大杼、脊中、肾输、膀胱八窌,可至二百壮。心主、手足太阴,可至六七十#5壮。三里、太溪#6、太冲、阴阳二陵泉、上下二廉,可至百壮。腹上、下管、中管、太仓、关元,可至百壮。若病重者,皆当三报之,乃愈病耳。若治诸沉结寒冷病,莫若灸之宜熟。若治诸阴阳风者,身热脉大者,以锋针刺之,间日一报之。若治诸邪风鬼注,痛处少气,以毫针去之,随病轻重用之。表针内药,随时用之,消息将之,与天同心,百年永安,终无横病。此要略说之,非贤勿传,秘之。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伤血脉,焦筋骨。凡汗已后勿灸,此为大逆。脉浮热甚勿灸。
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少生。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应机千变万化,难以一准耳。其温病随所着而灸之,可百壮余,少至九十壮。大杼、胃#7管可五十壮。手心主、手足太阳,可五十壮。三里#8、曲池、太冲,可百壮,皆三报之,乃可愈耳。五#9劳孙沉重,九部尽病,及毒气为疾者,不过五十壮,亦宜三报之。若攻脏腑成心腹疼#10者,亦宜百壮。若卒暴病#11,鬼魅所着者,灸头面四肢宜多,腹背宜少。其多不过五十,其少不减三五七九壮。凡阴阳濡风口啁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一报,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此风气濡微细入,故宜缓火温气,推排渐抽以除耳。若卒暴催迫,则流行细入成痼疾,不可愈也。故宜缓火。凡诸虚疾,水谷沉结流离者,当灸腹背,宜多而不可过百壮。大凡人有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急灸疗,慎勿忍之停滞也。若王相者可得无他,不尔,渐久后皆难愈。深宜知此一条。凡人昊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昊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裹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论曰:欲行针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12在,不与禁忌相应即可,今具如左。
木命人行年在木,则不宜针及服青药。火命人行年在火,则不宜汗及服赤药。土命人行年在土,则不宜吐及服黄药。金命人行年在金,则不宜灸及服白药。水命人行年在水,则不宜下及服黑药。凡医者不知此法,下手即困;若遇年命厄会深者,下手即死。
推天医血忌等月忌及日忌傍通法:
月傍通: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天医:卯寅丑子亥戌酉申未巳午辰呼师治病吉
血忌: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午子忌针灸
月厌: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丑子亥忌针灸
四激:戌戌戌丑丑丑辰辰辰未未未忌针灸
月杀:戌巳午未寅卯辰亥子丑申酉不可举,百事凶。《千金翼》、《外台》云:丑戌未辰丑戌未辰丑戌未辰
月刑:巳子辰申午丑寅酉未亥卯戌不疗病
六害:巳辰卯寅丑子亥戌酉申未午不疗病
右天医上呼师避病吉,若刑害上凶。
推行年医法:
年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医:卯戌子未酉亥辰寅巳午丑申
求岁天医法:
常以传送加太岁,太乙下为天医。
求月天医法:
阳月以大吉、阴月以小吉加月建,功曹下为鬼道,传送下为天医。
推避病法:
以小吉加月建,登明下为天医,可於此避病。
推治病法:
以月将加时,天医加病人年,治之疟。
唤师法:
未、卯、巳、亥、酉,鬼所在,唤师凶。
推行年人神法:
脐心肘咽口头脊膝足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
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
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
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
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
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
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七十七十一七十二
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
八十二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
右九部行神,岁移一部,周而复始,不可针灸。
推十二部人神所在法:
心辰喉卯头寅眉丑背子腰亥腹戌项酉足申膝未阴午股巳眉,《千金翼》作肩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
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
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
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
四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
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七十七十一七十二
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八十四
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九十四九十五九十六
右十二部人神所在,并不可针灸及损伤,慎之。
日辰忌:
一日足大趾,二日外踝,三日股内,四日腰,五日口舌咽悬痈,六日足小指《外台》云手小指,七日内踝,八日足腕,九日民,十日背腰,十一日鼻柱《千金翼》云及眉,十二日发际,十三日牙齿,十四日胃管,十五日遍身,十六日胸乳,十七日气冲《千金翼》云及胁,十八日腹内,十九日足趺,二十日膝下,二十一日手小指,二十二日伏兔,二十三日肝输,二十四日手阳明、两胁,二十五日足阳明,二十六日手足,二十七日膝,二十八日阴,二十九日膝经颞颥,三十日关元下至足心《外台》云足趺上。
十干十二支人神忌曰:
甲日头,乙日项,丙日肩臂,丁日胸胁,戊日腹,己日背,庚日膝#13,辛白脾#14,壬日肾,癸日足。
又云:甲乙日忌寅时头,丙丁日忌辰时耳,戊己日忌午时发,庚辛日忌申时阙文,壬癸日忌酉时足。
子日个,丑日耳,寅日口《外台》云胸面,卯日鼻《外画》云在脾,辰日腰,巳日手《外台》云头斗,午日心,未日足《外台》云两足心,申日头《外画》云二肩,酉日背《外台》云腔,戌日项《外毫》云咽喉亥日顶《外台》云臂经。
建日申时头《外台》云足,除日酉时膝《外台》云鸳满日戍时腹,平日亥时腰背,定日子时心,执日丑时手,破日寅时口,危日卯时鼻,成日辰时唇,收日巳时足《外奎》云头,开日午时耳,闭日未时目。
右件时不得犯其处,杀人。
十二时忌:
子时踝,丑时头,寅时目,卯时面耳《外台》云在项,辰时项口《外奎》云在面,已时肩《外台》云在乳,午时胸胁,未时腹,申时心,酉时背胛《外台》云在膝,戌诗胶阴,亥时股。
又:立春、春分,脾;立夏、夏至,肺;立秋、秋分,肝;立冬、冬至,心;四季十八日,肾。
已上并不得医治,凶。
凡五脏王时不得治及忌针灸其经络,凶。
又:正月丑,二月戌,三月未,四月辰;
五月丑,六月戌,七月未,八月辰;
九月丑,十月戌,十一月未,十二月辰。
又:春左胁,秋右胁,夏在脐,冬在腰,皆凶。
又:每月六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小尽日疗病,令人长病。
戊午、甲午,此二日大忌刺出血,胜药针灸皆凶。《千金翼》云不出月凶。
甲辰、庚寅、乙卯、丙辰、辛巳,此日针灸凶。
壬辰、甲辰、己.巳、丙午、丁未,此日男忌针灸。
甲寅、乙卯、乙酉、乙巳、丁巳,此日女人忌针灸。
甲子、壬子、,甲午、丙辰、丁巳、辛卯、癸卯、乙亥,此日忌针灸。《外台》云:甲子日天子会,壬子日百王会,甲午日太子会,丁巳日王公会,丙辰日诸侯会,辛卯日大夫会,癸卯日大人会,乙亥日已上都会。
又:男避除,女避破,男忌戊,女忌巳。
凡五辰、五酉、五未、及八节先后各一日皆凶。
论曰:此等法散在诸部,不可寻究,故集作一处,造次易知,所以省披讨也。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九竟
#1主:影宋刻本作『生』。
#2墓: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3灸: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4其地:此二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5六七十:原作『六十七』,据影宋刻本改。
#6溪:原作『鸡』,据影宋刻本改。
#7胃:原作『而』,据影宋刻本改。
#8三里:原作『中黑』,据影宋刻本改。
#9五:影宋刻本作『风』。
#10疼:影宋刻本作『疹』。
#11病:影宋刻本『病』上有『百』字。
#12所:原作『新』,据影宋刻本改。
#13膝:影宋刻本作『肺』。
#14脾:影宋刻本作『脚』。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针灸孔穴方
孔穴主对法
论曰:凡云孔穴主对者,穴名在上,病状在下,或一病有数十穴,或数病共一穴,皆临时斟酌作法用之。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然灸之大法,但其孔穴与针无忌,即下白针若温针讫,乃灸之,此为良医。其脚气一病,最宜针之。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耳。所以学者深须解用针,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头面第一
头病:神庭、水沟,主寒热头痛,喘渴,目不可视。又云:神庭主风头眩善呕烦满。
头维、大陵,主头痛如破,目痛如脱。《甲乙》云: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
昆仑、解溪、曲泉、飞扬、前谷、少泽、通里,主头眩痛。
窍阴、强间,主头痛如锥刺,不可以动。
脑户、通天、脑空,主头重痛。
消滦,主寒热痹,头痛。
攒竹、承光、肾输、丝竹空、痪脉、和窌,主风头痛。又云:瘈脉主风头耳后痛。
上星,主风头眩颜清。又云:上星主风头引颌痛。
囟会,主风头眩,头痛颜清。
天牖、风门、昆仑、关元、关冲,主风眩头痛。
合谷、五处,主风头热。
前顶、后顶、颔厌,主风眩偏头痛。
玉枕,主头半寒痛。《甲乙》云:头眩目痛,头半寒。
天柱、陶道、大杼一作本神、孔最、后溪,主头痛。
目窗、中渚、完骨、命门、丰隆、太白、外丘、通谷、京骨、临泣、小海、承筋、阳'陵泉,主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
项病:
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完骨、昆仑、小海、攒竹,主项强急,痛不可以顾。
消滦、本神、通天、强间、风府、喑门#1、天柱、风池、龈交、天冲、陶道、外丘、通谷、玉枕,主项如拔,不可左右顾。
天容、前谷、角孙、腕骨、支正,主颈肿项痛不可顾。又方:天容主颈项痈,不能言。角孙主颈颔柱满。
飞阳、涌泉、颔厌、后顶,主颈项疼,历节汗出。
面病:
攒竹、龈交、玉枕,主面赤,颊中痛。
上星、囟会、前顶、脑户、风池,主面赤肿。
巨窌,主面恶风寒,颊肿痛。
天突、天窗,主面皮热。又云:天窗主颊肿痛。
肾输、内关,主面赤热。
行间,主面苍黑。
太冲,主面尘黑。
中渚,主颞颥痛,颔颅热痛,面赤。
悬厘,主面皮赤痛。
目病:
大敦,主目不欲视,太息。
大都,主目眩。
承泉#2、前顶、天柱、脑空、目窗,主
目眩瞑。
天柱、陶道、昆仑,主目眩,又目不明,目如脱。
肾输、内关、心输、复留、大泉、腕骨、中渚、攒竹、精明、百会、委中、昆仑、天柱、本神、大杼、颔厌、通谷、曲泉、后顶、胃输、丝竹空,主目□□不明,恶风寒。
阳白,主目瞳子痛痒,远视□□,昏夜无所见。
掖门、前谷、后溪、腕骨、神庭、百会、天柱、风池、天牖、心输,主目泣出。又云:天牖,主目不明,耳不聪。
至阴,主目翳。
后溪,主毗烂有翳。
丘墟,主视不精了,目翳,瞳子不见。
前谷、京骨,主目中白翳。又云:京骨,主目反白,白翳从内眦始。
精明、龈交、承泣、四白、风池、巨窌、瞳子窌、上星、肝输,主目汨出,多眵,内眦赤痛痒,生白肤翳。
照海、主目痛,视如见星。
肝输,主热病瘥后,食五辛多患眼间如雀目。
阳白、上星、本神、大都、曲泉、侠溪、三间、前谷、攒竹、玉枕,主目系急,目上插。
丝竹空、前顶,主目上插,增风寒。
承泣,主目瞤动,与项口相引。《甲乙》云:目不明,泛出,目眩瞢,瞳子痒,远视□□,昏夜无见,目瞤动,与项口参相引,□僻,口不能言。
三间、前谷,主目急痛。
申脉,主目反上视,若赤痛从内眦始。
阳溪、阳谷,主目痛赤。
曲泉,主目赤肿痛。
阳谷、太冲、昆仑,主月急痛赤肿。又云:太冲,主下眦痛。
束骨,主眦烂赤。
掖门,主目涩暴变。
颧窌、内关,主目赤黄。
二间,主眦伤。
商阳、巨窌、上关、承光、瞳子窌、络却,主青盲无所见。
期门,主目青而呕。
风池、脑户以玉枕、风府、上星,主目痛不能视,先取譩嘻,后取天牖、风池。
太泉,主目中白睛青。
侠溪,主外眦赤痛逆寒,泣出目痒。
鼻病:
神庭、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通谷,主鼻鼽,清涕出。
曲差、上星、迎香、素命、水窌、龈交、通天、禾窌、风府,主鼻窒喘息不利,鼻喎僻多涕,鼽衄有疮。
水沟、天牖,主鼻不收涕,不知香臭。《甲乙》云鼻轨不得息及衄不止。
龈交,主鼻中息肉不利,鼻头额类中痛,鼻中有蚀疮。
承灵、风池、风门、譩嘻、后溪,主鼻衄窒喘息不通。
脑空、窍阴,主鼻管疽,发为疠鼻。
风门、五处,主时时嚏不已。
肝输,主鼻中酸。
中管、三间、偏历、厉兑、承筋、京骨、昆仑、承山、飞扬、隐白,主头热鼻鼽衄。又云:中管,主鼻间焦臭。
天柱,主不知香臭。
复留,主涎出,鼻孔中痛。
京骨、申脉,主鼻中衄血不止,淋滦。
厉兑、京骨、前谷,主鼻不利,涕黄。
耳病:
上关、下关、四白、百会、颅息、翳风、耳门、颔厌、天窗、阳溪、关冲、掖门、中渚,主耳痛鸣聋。
天容、听会、听宫、中渚#3,主聋嘈嘈若蝉鸣。天牖、四渍,主暴聋。
少商,主耳前痛。
曲池,主耳痛。
外关、会宗,主耳浑浑淳淳,聋无所闻。
前谷、后溪,主耳鸣,仍取偏历、大陵。
腕骨、阳谷、肩贞、窍阴、侠溪,主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
商阳,主耳中风聋鸣,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
口病:
承泣、四白、巨窌、禾窌、上关、大迎、颇骨、强间、风池、迎香、水沟,主口□僻不能言。
颊车、额窌,主口僻痛,恶风寒不可以嚼。
外关、内庭、三里、太泉《甲乙》云:口僻刺太渊引而下之、商丘,主僻噤。
水沟、龈交,主口不能禁水浆,□僻。
龈交、上关,大迎、翳风,主口噤不开引鼻中。
合谷、水沟,主层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
商丘、曲鬓,主口噤不开。
地仓、大迎,主口缓不收,不能言。
下关、大迎、翳风,主口失欠,下牙齿痛。
胆输、商阳、小肠输,主口舌乾,食饮不下。
劳宫、少泽、三间、太衢,主口热、口乾、口中烂。又云:劳宫,主大人小儿口中肿,腥臭#4。
曲泽、章门,主口乾。
太溪、少泽,主咽中乾,口中热,唾如胶。
兑端、目窗、正营、耳门,主唇吻强,上齿齲痛。
阳陵泉,主口苦,嗌中介介然。
光明、临泣,主喜啮颊。
京骨、阳谷,主自啮层一作颊。
解溪,主口痛啮舌。
舌病:
廉泉、然谷《甲乙》作通谷、阴谷,主舌下肿难言,舌痰涎出。
风府,主舌缓,疮不能言,舌急语难。
扶突、大锺、窍阴,主舌本出血。
鱼际,主舌上黄,身热。
尺泽,主舌乾胁痛。
关冲,主舌卷口乾,心烦闷。
中冲,主舌本痛。
支沟、天窗、扶突、曲鬓、灵道,主暴喑不能言。
天突,主侠舌缝脉青。
复留,主舌卷不能言。
齿病:
厉兑、三间、冲阳、偏历、小海、合谷、内庭、复留,主齲齿。
浮白,主牙齿痛不能言。
大迎、颧窌、听会、曲池,主齿痛恶寒。
阳谷、正营,主上牙齿痛。
阳谷、掖门、商阳、二间、四渎,主下牙齿痛。
角孙、颊鼻#5,主牙齿不能嚼。
下关、大迎、翳风、完骨,主牙齿齲痛。
曲鬓、冲阳,主齿齲。
喉咽病:
风府、天窗、劳宫,主喉啦痛。
扶突、天突、天溪,主喉鸣暴忤气哽。
少商、大冲、经渠,主喉中鸣。
鱼际,主喉中焦乾。
水突,主喉咽肿。
掖门、四渎主呼吸短气,咽中如息肉状。
间使,主嗌中如扼。《甲乙》作行间。
少冲,主酸咽。
少府、蠡沟,主嗌中有气如息肉状。
中渚、支沟、内庭,主嗌痛。
复留、照海、太冲、中封,主嗌乾。
前谷、照海、中封,主咽偏肿,不可以咽。
涌泉、大锺,主咽中痛,不可内食。
然谷、太溪,主哑内肿,气走咽喉而不能言。
风池,主喉咽偻引项挛不收。
喉痹:
完骨、天牖、前谷,主喉痹、颈项肿不可俯仰,颊肿引耳后。
中府、阳交,主喉痹、胸满塞、寒热。
天容、缺盆、大杼、膈输、云门、尺泽、二间、厉兑、涌泉、然谷,主喉痹、哽咽、寒热。
天鼎、气舍、膈输,主喉痹哽噎,咽肿不得消,食饮不下。
天突,主喉痹咽乾急。
大陵、偏历,主喉痹嗌乾。
旋机、鸠尾,主喉痹咽肿,水浆不下。
三问、阳溪,主喉痹咽如哽。
神门、合谷、风池,主喉痹。
三里、温留、曲池、中渚、丰隆,主喉痹不能言。
关冲、窍阴、少泽,主喉痹,舌卷口乾。
凡喉痹,胁中暴逆,先取冲脉,后取三里、云门,各泻之。又刺手小指端,出血立已。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竟
#1门:原作『关』,据影宋刻本改。
#2泉:影宋刻本作『浆』。
#3渚:原作『风』,据影宋刻本改。
#4臭: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5鼻:影宋刻本作『车』。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一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针灸孔穴方
心腹第二
胸胁:
通谷、章门、曲泉、膈输、期门、食宝、陷谷、石门,主胸胁支满。
大杼、心输,主胸中郁郁。
本神、颅息,主胸胁相引,不得倾侧。
肝输、脾输、志室,主两胁急痛。
肾输,主两胁引痛。
神堂,主胸腹满。
三间,主胸满肠鸣。
阳溪、天容,主胸满不得息。
期门、缺盆,主胸中热,息贲,胁下气上。
曲池、人迎、神道、章门、中府、临泣、天池、旋机、府输,主胸中满。
支沟,主胁腋急痛。
腕骨、阳谷,主胁痛不得息。
丰隆、丘墟,主胸痛如刺。
窍阴,主胁痛咳逆。
临泣,主季胁支痛,胸痹不得息。
阳辅,主胸胁痛。
阳交,主胸满肿。
环跳、至阴,主胸胁痛无常处,腰胁相引急痛。
太白,主胸胁胀切痛。《甲乙》云:肠鸣切痛。
然骨,主胸中寒,咳唾有血。
大锺,主胸喘息胀。
胆输、章门,主胁痛不得卧,胸满,呕无所出。
大包,主胸胁中痛。
膻中、天井,主胸心痛。
华盖、紫宫、中庭、神藏、灵墟、胃输、侠溪、步廊、商阳、上廉、三里、气户、周荣、上管、劳宫、涌泉、阳陵泉,主胸胁柱满。
膺窗,主胸胁痈肿。
乳根,主胸下满痛。
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输、魂门、大陵;主胸中痛。又云:云门,主胸中暴逆。
鸠尾,主胸满咳逆。
巨阙、间使,主胸中澹澹。又云:间使,主胸痹背相引。
中管、承满,主胁下坚痛。
梁门,主胸下积气。
太泉,主胸满嗷呼,胸膺痛。
鱼际,主痹走胸背,不得息。
关元、期门、少商,主胁下胀。
经渠、丘墟,主胸背急,胸中彭彭。
尺泽、少泽,主短气、胁痛、心烦。
少冲,主胸痛口热。
凡胸满短气不得汗,皆针补手太阴以出汗。
心病:
支沟、太溪、然谷,主心痛如锥刺,甚者手足寒至节,不息者死。又云:然谷,主心如悬,少气不足以息。
大都、太白,主暴泄、心痛、腹胀,心痛尤甚。
临泣,主胸痹心痛,不得反侧。《甲乙》云:不得息,痛无常处。
行间,主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
通谷、巨阙、太仓、心输、膻中、神府,主心痛。
通里,主卒痛烦心,心中懊憹,数欠频伸,心下悸,悲恐。
期门、长强、天突、侠白、中冲,主心痛短气。
尺泽,主心痛彭彭然,心烦闷乱,少气不足以息。
肾输、复留、大陵、云门,主心痛如悬。
章门,主心痛而呕。
建里,主心痛上抢心,不欲食。
少冲,主心痛而寒。
太泉,主心痛肺胀,胃气上逆。
鸠尾,主心寒胀满,不得食息,贲唾血厥,心痛善哕,心疝太息。
上管,主心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
中管,主心痛难以俯仰。《甲乙》云:身寒心疝,冲冒死不知人。
不容、期门,主心切痛,喜噫酸。
肓门,主心下大坚。
灵道,主心痛悲恐,相引瘈症。
间使,主心悬如饥。
郄门、曲泽、大陵,主心痛。
商丘,主心下有寒痛,又主脾虚,令人病不乐,好太息。
凡卒心痛汗出,刺大敦,出血立已。
内关主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
腹病:
复留、中封、肾输、承筋、阴包、承山、大敦,主小腹痛。又云:复留,主腹厥痛。
石门、商丘,主小腹坚痛,下引阴中。
气海,主小腹疝气游行五脏,腹中切痛。
关元、委中、照海、太溪,主小腹热而偏痛。
膈输、阴谷,主腹胀,胃管暴痛,及腹积聚,肌肉痛。
高曲,主腹中积聚,时切痛。一名商曲。
四满,主腹僻切痛。
天枢,主腹中尽痛。
外陵,主腹中尽疼。
昆仑,主腹痛喘暴满。
气冲,主身热腹痛。
腹结,主绕脐痛抢心。
冲门,主寒气满腹中积,痛疼淫滦。
间使,主寒中少气。
隐白,主腹中寒,冷气胀喘。
鸠尾,主腹皮痛,搔痒。
中极,主腹中热痛。
水分、石门,主小腹中拘急痛。
巨阙、上管、石门、阴跷,主腹中满,暴痛汗出。
行间,主腹痛而热,上柱心,心下满。
太溪,主腹中相引痛。
涌泉,主风入腹中,小腹痛。
丰隆,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
胀满病:
中极,主小腹积聚坚如石,小腹满。又云:中极,主寒中腹胀。
通谷,主结积留饮癖囊,胸满,饮食不消。
膀胱输,主坚结积聚。
上管,主心下坚,积聚冷胀。
胃管、三焦输,主小腹积聚,坚大如盘,胃胀,食饮不消。
三里、章门、京门、厉兑、内庭、阴谷、络却、昆仑、商丘、阴谷、曲泉、阴陵泉,主腹胀满不得息。又云:阴陵泉,主腹中胀,不嗜食,胁下满,腹中盛水,胀逆不得卧。又云:商丘,主腹中满,向向然不便,心下有寒痛。
隐白,主腹胀逆息。又云:隐白,主腹满喜呕。
尺泽,主腹胀喘振栗。
解溪,主腹大下重。又云:解溪,主厥气上柱,腹大。
大锺,主腹满便难。
肝输、包肓,主小腹满。
水道,主小腹胀满,痛引阴中。
日月、大横,主小腹热,欲走太息。
委中,主小腹坚肿。
关元,主寒气入腹。
悬枢,主腹中积上下行。
悬锺,主腹满。
脾输、大肠输,主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而身赢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肋。
阴市,主腹中满,痿厥少气。
丘墟,主大疝腹坚。
京门,主寒热腹#1胀
高曲,主腹中积聚。
肓输,主大腹寒疝。《甲乙》界一大腹寒中。
天枢,主腹胀肠鸣,气上冲胸。
气冲,主腹中大热不安,腹有大气,暴胀满,癃,淫滦。
太冲,主赢瘦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
期门,主腹大坚,不得息,胀痹满,小腹尤大。
太阴郄,主腹满积聚。
太溪,主腹中胀肿。
衡门,主寒气腹满,腹中积聚疼痛。
巨阙、上管,主腹胀、五脏胀、心腹满。
中管,主腹胀不通,疰,大便坚,忧思损伤,气积聚,腹中甚痛,作脓肿,往来上下。
阴交,主五脏游气。
三里、行间、曲泉,主腹瞋满。
陷谷,主腹大满,喜噫。
冲阳,主腹大不嗜食。
五里,主心下胀满而痛,上气。
太白、公孙,主腹胀,食不化,鼓胀,腹中气大满。
漏谷,主肠鸣、强欠、心悲、气逆,腹缜满急。
蠡沟,主数噫恐悸,气不足,腹中悒悒。
凡腹中热,喜渴涎出,是蛔也。以手聚而按之,坚持勿令得移,以大针刺中管,久持之中不动,乃出针。
凡腹满痛不得息,正仰卧,屈一膝,伸一脚,并气冲针入三寸,气至泻之。
阴都,主心满、气逆、肠鸣。
陷谷、温留、漏谷、复留、阳纲,主肠鸣而痛。
上廉,主肠鸣相追逐。
胃输,主腹满而鸣。
章门,主肠呜盈盈然。
膺窗,主肠鸣泄注。
太白、公孙,主肠鸣。
脐中,主肠中常鸣,上冲心。
阴交,主肠鸣濯濯,如有水声。
大小便病:
丰隆,主大小便涩难。
营冲四穴,主大小便不利。
长强、小肠输,主大小便难,淋癃。
水道,主三焦约,大小便不通。
秩边、包肓,主癃闭,下重,大小便难。
会阴,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又云:主小便难,窍中热。
大肠输、八命,主大小便利。
阳纲,主大便不节,小便赤黄,肠呜泄注。
屈骨端,主小便不利。大便泄数,并灸天枢。
劳宫,主大便血不止,尿赤。
太溪,主尿黄,大便难。
中窌、石门、承山、太冲、中管、大锺、太溪、承筋,主大便难。又云:太冲,主淋不得尿,阴上痛。又云:中管,主小肠有热,尿黄。大锺,主大便难#2。
昆仑,主不得大便。
育输,主大便乾,腹中切痛。
石关,主大便闭,寒气结,心坚满。
中注、浮部,主小腹热,大便坚。
上廉、下廉,主小便难,黄。
少府、三里,主小便不利,癃。
肾输,主小便难,赤浊,骨寒热。
横骨、大巨、期门,主小腹满,小便难,阴下纵。
大敦、箕门、委中、委阳,主阴跳遗尿;小便难。
中极、蠡沟、漏谷、承扶、至阴,主小便不利,失精。又云:承扶,主民中肿,大便直出,阴胞有寒,小便不利。
阴陵泉,主心下满,寒中,小便不利。
关元,主胞闭塞,小便不通,劳热石淋。又云:主石淋,脐下三十六疾,不得小便,并灸足太阳。又云:主伤中尿血。
列缺,主小便热痛。
京门、照海,主尿黄,水道不通。又云:京门,主溢饮,水道不通,溺黄。
阴交、石门、委阳,主小腹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
大陵,主目赤,小便如血。
承浆,主小便赤黄,或时不禁。
完骨、小肠输、白环输、膀胱输,主小便赤黄。
前谷、委中,主尿赤难。
阴谷,主尿难,阴痿不用。
中封、行间,主振寒溲白,尿难、痛。又云:行间,主癃闭,茎中痛。
凡尿青、黄、赤、白、黑,青取井,黄取输,赤取荣,白取经,黑取合。
关元、涌#4泉,主胞转气淋,又主小便数。
阴陵泉、关元,主寒热不节、肾病,不可以俯仰,气癃尿黄。
气冲,主腹中满热,淋闭不得尿。
曲泉,主癃闭阴痿。
交信,主气淋。
然谷,主癃疝。
复留,主淋。又云:主血淋。
悬锺,主五淋。
大敦、气门,主五淋不得尿。
通里,主遗溺。
曲骨,主小腹胀,血癃,小便难。
关门、中府、神门,主遗尿。《甲乙》中府作委中。
阴陵泉、阳陵泉,主失禁遗尿不自知。
泄痢病:
京门、然谷、阴陵泉、主洞泄不化。
交信,主泄痢赤白,漏血。
丹田,主泄痢不禁,小腹绞痛。
复留,主肠澼便脓血,泄痢后重,腹痛如痉状。
脾输,主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肤。
小肠输,主泄痢脓血五色,重下肿痛。
关元、太溪,主泄痢不止。
京门、昆仑,主洞泄体痛。
天枢,主冬月重感于寒则泄,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
腹哀,主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
尺泽,主呕泄上下出,两胁下痛。
束骨,主肠澼泄。
长强,主头重洞泄。
太白,主腹胀,食不化,喜呕,泄有脓血。
地机,主溏痕,腹中痛,脏痹。
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
太冲、曲泉,主搪泄,痢注下血。
肾输、章门,主寒中,洞泄不化。
会阳,主腹中有寒,泄注、肠澼便血。
三焦输、小肠输、下窌、意舍、章门,主肠鸣胪胀欲泄注。
中窌,主腹胀飧泄。
大肠输,主肠鸣腹瞋肿,暴泄。
消渴病:
承浆、意舍、关冲、然谷,主消渴嗜饮。又云:意舍,主消渴身热,面目黄。
劳宫,主苦渴食不下。
曲池,主寒热渴。
隐白,主饮渴。
行间、太冲,主哑乾善渴。
商丘,主烦中渴。
水肿病:
公孙,主头面肿。
水沟,主水肿,人中满。
胃仓,主水肿胪胀,食饮不下,恶寒。
章门,主身润,石水身肿。
屋翳,主身肿皮痛,不可近衣。
中府、间使、合谷,主面腹肿。
阴交、石门,主水胀,水气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小便黄,气满。
关元,主小腹满,石水。
四满、然谷,主大腹石水。
关门,主身肿身重。
天枢、丰隆、厉兑、陷谷、冲阳,主面浮肿。又云:丰隆,主四肢肿,身湿。
天府,主身胀逆息,不得卧,风汗身肿,喘息多唾。
气冲,主大气石水。
解溪,主风水面肘肿,颜黑。
上廉,主风水膝肿。
三里,主水腹胀,皮肿。
陷谷、列缺,主面目痈肿。又云:列缺,主汗出,四肢肿。
临泣,主腋下肿,胸中满。
大敦,主大腹肿胀,脐腹悒悒。
天牖,主乳肿、缺盆中肿。
昆仑,主腰尻肿,端跟肿。
丘墟、阳蹻,主腋下肿,寒热,颈肿。
曲泉,主腹肿。
复留、丰隆,主风逆,四肢肿。
阴谷,主寒热,腹偏肿。
完骨、巨命,主头面气肘肿。
阳陵泉,主头面肿。
凡头目痈肿,留饮,胸胁支满#5,刺陷谷出血立已。
不能食病:
丰隆,主不能食。
石门,主不欲食,谷入不化。
天枢、厉兑、内庭,主食不化,不嗜食,侠脐急。
维道,主三焦有水气,不能食。
中封,主身黄有微热,不嗜食。
然谷、内庭、脾输,主不嗜食。
胃输、肾输,主胃中寒胀,食多身赢瘦。又云:胃输,主呕吐筋孪,食不下,不能食。
大肠输、周荣,主食不下,喜饮。
阳纲、期门、少商、劳宫,主饮食不下。
章门,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热中,不嗜食,苦吞,而闻食臭伤饱,身黄酸疼,赢瘦。
中庭、中府,主膈寒,食不下,呕吐还出。
食窦,主膈中雷鸣,察察隐隐常有水声。
巨阙,主膈中不利。
中极,主饥不能食。
上管、中管,主寒中伤饱,食饮不化。
凡食饮不化,入腹还出,先取下管,后取三里泻之。
凡不嗜食,刺然谷多见血,使人立饥。
呕吐病:
商丘、幽门、通谷,主喜呕。又云:商丘,主脾虚,令人病寒不乐,好太息,多寒热,喜呕。
俞府、灵墟、神藏、巨阙,主呕吐胸满。
率谷,主烦满呕吐。
天容,主咳逆呕沫。
胃输、肾输,主呕吐。
曲泽,主逆气呕涎。
中庭、中府,主呕逆吐,食下还出。
石门,主呕吐。
阳陵泉,主呕宿汁,心下澹澹。
维道,主呕逆不止。
少商、劳宫,主呕吐。
绝骨,主病热欲呕。
大锺、太溪,主烦心满,呕。
魂门、阳关,主呕吐不住,多涎。
隐白,主膈中呕吐,不欲食。
膈输,主吐食。又灸章门、胃管。
巨阙、胸堂,主吐食。
大敦,主哕噫。又灸巨关。
内庭,主喜频伸数欠,恶闻人音。
吐血病:
上管、不容、大陵,主呕血。
胸堂、脾输、手心主、间使、胃管、天枢、肝输、鱼际、劳宫、肩输、太溪,主唾血吐血。
郡门,主衄血吐血。
委中、隐白,主衄血剧不止。
大泉、神门,主唾血振寒,呕血上气。
手少阴郄,主吐血。
行间,主短气呕血,胸背痛。
太冲,主面唇色白,时时呕血,女子漏血。
涌泉,主衄血不止。
然谷,主咳唾有血。
凡内损唾血不足,外无膏泽,地五会主之。刺入三分,特忌灸。凡唾血,泻鱼际,补尺泽。
咳逆上气:
天容、廉泉、魄户、气舍、譩嘻、扶突,主咳逆上气,喘息呕沫,齿噤。《甲乙》云:阳气大逆,上满於胸中,愤膜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不得息,取之天容;上气胸痛,取之廉泉;咳逆上气,魄户及气舍、譩嘻主之;咽喉鸣喝喘息,扶突主之;唾沫,天容主之。
头维,主喘逆烦满,呕沫流汗。
缺盆、心输、肝输、巨阙、鸠尾,主咳唾血。又云:鸠尾,主噫喘,胸满咳呕。
缺盆、膻中、巨阙,主咳嗽。
期门,右手屈臂中横纹外骨上,主咳逆上气。又云:期门,主喘逆、卧不安席,咳,胁下积聚。
天府,主上气,喘不得息。
然谷、天泉、陷谷、胸堂、章门、曲泉、天突、云门、肺输、临泣、肩井、风门、行间,主咳逆。
维道,主咳逆不止。
扶突,主咳逆上气,咽中鸣喘。
魄户、中府,主肺寒热,呼吸不得卧,咳逆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
大包,主大气不得息#6。
肺输、肾输,主喘咳少气百病。
或中、石门,主咳逆上气,涎出多唾。
天池,主上气喉呜。
天突、华盖,主咳逆上气喘暴。
紫宫、玉堂、太溪,主咳逆上气,心烦。
膻中、华盖,主短气不得息,不能言。
输府、神藏,主咳逆上气,喘不得息。
或中、云门,主咳逆上气,漾出多唾,呼吸喘悸,坐不安席。
步郎、安都,主膈上不通,呼吸少气喘息。
气户、云门、天府、神门,主喘逆上气,呼吸肩息,不知食味。
侠白,主咳,乾呕烦满。
库房、中府、周荣、尺泽,主咳逆上气,呼吸多唾浊沫脓血。又云:中府,主肺系急,咳辄胸痛。
少海,主气逆呼吸噫哕呕。
经渠、行间,主喜咳。又云:经渠,主咳逆上气,喘,掌中热。
大陵、少商,主咳逆,喘。又云:大陵,主咳逆寒热发。
劳宫,主气逆,噫不止。
大泉,主咳逆胸满,喘不得息。
三里,主咳嗽多唾。
支沟,主咳,面赤而热。
肩输,主上气。
前谷,主咳而胸满。
咳喘,曲泽出血立已。又主#7卒咳逆,逆气。
咳唾,噫善咳,气无所出,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门。
贲豚气:章门、石门、阴交,主贲豚上气。《甲乙》云:贲豚腹肿,章门主之。贲豚气上,腹瞋痛,茎肿先引腰,后引小腹,腰臗小腹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石门主之。贲豚气上,腹腆坚,痛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阴交主之。
关元,主贲豚,寒气入小腹。
期门,主贲豚上下。
归来,主贲豚,卵上入,引茎痛。
中极,主贲豚上抢心,甚则不得息。
天枢,主贲豚胀疝。《甲乙》云:气疝哕呕,面肿,贲豚。
然谷,主胸中寒,脉代,时不至寸口,小腹胀,上抢心。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一竟
#1腹:影宋刻本作『()』。
#2大锺,主大便难:此六字原脱,据影宋刻本并参道藏本文例补。
#3尿:原脱,据文义补。
#4涌:原作『酒』,据影宋刻本改。
#5满:原作『沟』,据影宋刻本改。
#6息: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7主: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二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针灸孔穴方
四肢第三
手病:
掖门,主手臂痛。
巨阙,主手清。
肩贞,主手髍小不举。
阴交,主手脚拘挛。
少商,主手不仁。
列缺,主手臂身热。
大陵,主手挛不伸。又云:主手掣小偏。
内关,主手中风热。
间使,主手痛。曲泽,主手青逆气。
中冲、劳宫、少冲、大泉、经渠、列缺,主手掌热,肘中痛。
前腋,主臂裹挛急,手不上举。
尺泽,主掣痛,手不可伸。
神门、少海,主手臂挛。
养老,主手不得上下。
内庭,主四厥,手足闷。
腕骨、中渚,主五指掣,不可屈伸。
曲池,主手不可举重,腕急,肘中痛,难屈伸。又云:主手不举。
阳溪,主臂腕外侧痛不举。
心输、肝输,主筋急,手相引。
臂肘病:
尺泽、关冲、外关、窍阴,主臂不及头。
前谷、后溪、阳溪,主臂重痛肘挛。
臑会、支沟、曲池、腕骨、肘窌,主肘节痹,臂酸重,腋急痛,肘难屈伸。
中输、论嘻,主腋挛。
腕骨、前谷、曲池、阳谷,主臂腕急,腕外侧痛脱如拔。
天井、外关、曲池,主臂痿不仁。
大泉、经渠,主臂内廉痛。
巨骨、前谷,主臂不举。
肩窌、天宗、阳谷,主臂痛。
曲池、关冲、三里、中渚、阳谷、尺泽,主肘痛时寒。又云:关冲,主肘疼,不能自带衣。
鱼际、灵道,主肘挛柱满。
大陵,主肘挛腋肿。
间使,主肘内廉痛。
地五会、阳辅、申脉、委阳、天池、临泣,主腋下肿。
肩背病:
气舍,主肩肿不得顾。
曲池、天窌,主肩重痛不举。
天井,主肩痛痿痹不仁,肩不可屈伸,肩肉髍木。
肩贞、关冲、肩髃,主肩中热,头不可以顾。
巨骨,主肩中痛,不能动摇。
支沟、关冲,主肩臂酸重。
清冷泉、阳谷,主肩不举,不得带衣。
天宗,主肩重臂痛。
肩外输,主肩胛痛而寒至肘。
曲垣,主肩胛周痹。
后溪,主肩臑痛。
腕骨,主肩臂疼。
养老、天柱,主肩痛欲折。
涌泉,主肩背颈项痛。
前腋,主肩腋前痛与胸相引。
天牖、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巨骨,主肩背痛。
膈输、论嘻、京门、尺泽,主肩背寒痓,肩胛内廉痛。
列缺,主肩#1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寒厥交两手而瞀#2。
凡实则肩背热,背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肩寒栗,气不足以息。
腰脊病:
神道、谷中、腰输、长强、大杼、膈关、水分、脾输、小肠输、膀胱输,主腰脊急强。
腰输、膀胱输、长强、气冲、上窌、下窌、居髎,主腰痛。
志室、京门,主腰痛脊急。
小肠输、中膂输、白环输,主腰脊疝痛。
次窌、胞肓、承筋,主腰脊痛,恶寒。又云:次窌,主腰下至足不仁。
三里、阴市、阳辅、蠡沟,主腰痛不可以顾。又云:阳辅,主腰痛如锤居中,肿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诸节痛,上下无常,寒热。
束骨、飞扬、承筋,主腰痛如折。
申脉、太冲、阳蹻,主腰痛不能举。
昆仑,主脊强,背尻骨重。
合阳,主腰脊痛引腹。
委中,主腰痛,侠脊至头几几然,凡腰脚重痛,於此刺出血,久痼宿疹亦皆立已。
大钟,主腰脊痛。
委阳、殷门《甲乙》云腰痛得俯不得仰、太白、阴陵泉、行间,主腰痛不可俯仰。
扶承,主腰脊尻臀股阴寒痛。
涌泉,主腰脊相引如解。《甲乙》云:腰痛大便难。
阴谷,主脊内廉痛。
附分,主背痛引头。
膈关、秩边、京骨,主背恶寒痛脊强,难以俯仰。
京门《甲乙》云腰痛不可以久立、石关,主脊痉反折。
脚病:
昆仑,主脚如结,踝如别。
阴陵泉,主足痹痛。
京骨、承山、承筋、商丘,主脚挛。又云:承山、承筋,主脚经酸,脚急跟痛,脚筋急痛兢兢。
浮白,主足缓不收。
天柱、行间,主足不任身。又云:行间,主原足下热。
然谷,主足不能安,经酸不能久立。
中都,主足下热,一经寒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
冲阳、三里、仆参、飞扬、复留、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又云:仆参,主足跟中踝后痛。又云:飞扬,主腨中痛。又云:复溜,主经寒不能自温。主脚后廉急,不可前却#3,足驸上痛。
京骨、然谷、肾输,主足痛#4。
太溪、次窌、脸胱输,主足清不仁。又云:太溪,主手足寒至节。
地仓、大泉,主足痿璧不能行。
光明,主痒蹙,坐不能起。
风府、腰输,主足不仁。
条口、三里、承山、承筋,主足下热,不能久立。
丘墟,主腕不收,坐不得起,髀枢脚痛。
阳辅、阳交、阳陵泉,主髀枢膝骨痹不仁。
环跳、束骨、交信、阴交、阴舍,主髀枢中痛,不可举。
临泣、三阴交,主髀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
申脉、隐白、行间,主腔中寒热。
太冲、涌泉,主经酸。
付阳,主端外廉骨痛。
至阴,主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
至阳,主经疼四肢重,少气难言。
厉兑、条口、三阴交,主经寒不得卧。
内庭、环跳,主经痛不可屈伸。
阳间、环跳、承筋,主经痹不仁。
涌泉、然谷,主五趾尽痛,足不践地。
凡髀枢中痛不可举,以毫针寒而留之,以月生死为息数,立已。
膝病:
风市,主两膝挛痛,引胁拘急,亸璧,或青或焦,或枯或鯬,如腐木#5。
太冲,主膝、内踝前痛。
梁丘、曲泉、阳关,主筋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
犊鼻,主膝中痛不仁。又云:主膝不仁,难跪。
中封,主少气身重湿,膝肿,内踝前痛。
解溪、条口、丘墟、太白,主膝股肿,腑酸转筋。
合阳,主膝股重。
上廉,主风水膝肿。
阴市,主膝上伏兔中寒。
侠溪、阳关,主膝外廉痛。
髀关,主膝寒不仁,痿痹不得屈伸。
光明,主膝痛经热不能行,手足偏小。
膝关,主膝内廉痛,引膑不可屈伸,连腹引喉咽痛。
凡犊鼻肿,可灸不可刺,若其上坚勿攻,攻之即死。
四肢病:
章门,主四肢懈惰喜怒。
列缺,主四肢厥,喜笑。
曲泉、付阳、天池、大巨、支沟、小海、绝骨、前谷,主四肢不举。
照海,主四肢淫滦。
五里、三阳络、天井、厉兑、三间,主嗜卧,四肢不欲动摇。
复留、丰隆、大都,主风逆,四肢肿。
风痹第四#6
风病:率谷,主醉酒风热发,两目眩痛。《甲乙》云:不能饮食,烦满呕吐。
完骨,主风头耳后痛,烦心。《甲乙》云:及足不收,失履,口□僻,头项摇,瘈痛牙车急。
天柱,主风眩。
绝骨,主风劳身重。
天府、曲池、列缺、百会,主恶风邪气,泣出喜忘。
阳谷,主风眩惊,手卷泄风汗出,腰项急。《甲乙》手卷作手腕痛。
阴蹻,主风暴不知人,偏枯不能行。
解溪,主风从头至足,面目赤。
侠溪,主胸中寒如风状,头眩,两颊痛。
昆仑,主狂易大风。
临泣,主大风目痛。《甲乙》云:目外眦痛。
付阳,主痿厥,风头重痛。
涌泉,主风入腹中。
巨阙、照海,主瘈症引脐腹,短气。又云:照海,主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
内关,主手中风热。
间使,主头身风热。
商阳,主耳中风生。
关冲,主面黑渴风。
天井、神道、心输,主悲愁恍惚,悲伤不乐。又云:天井,主大风,默默不知所痛,悲伤不乐。
命门,主瘈疭裹急,腰腹相引。
后溪,主风身寒。
掖门,主风寒热。
上关,主瘈疭沫出寒热,痓,引骨痛。
中膂输、长强、肾输,主寒热,痊#7,反折。
脾输、膀胱输,主热痓,引骨痛。
肝输,主筋寒热痓,筋急手相引。
通里,主不能言。
鱼际,主痓,上气,失喑不能言。
湿痹:
曲池、列缺,主身湿摇,时时寒。
风市,主缓纵痿痹,端肠疼冷不仁。
中渎,主寒气在分肉间,痛苦痹不仁。
阳关,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经痹不仁。
悬锺,主湿痹流肿,脾筋急瘈,胫痛。
丰隆,主身湿。
曲泉,主卒痹病引膑下节。
阳陵泉,主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
绝骨,主髀枢痛,膝胫骨摇,酸痹不仁,筋缩,诸节酸折。
漏谷,主久湿痹,不能行。
商丘,主骨痹烦满。
中封,主痿厥,身体不仁,少气,身湿重。
临泣,主身痹,洗淅振寒。
凡身体不仁,先取京骨,后取中封、绝骨,皆泻之。
癫疾:
偏历、神庭、攒竹、本神、听宫、上星、百会、听会、筑宾、阳溪、后顶、强间、脑户、络却、玉枕,主癫疾,呕逆。又云:偏历,主癫疾,多言耳鸣口僻。
攒竹、小海、后顶、强间,主痫发痪症,狂走不得卧,心中烦。
金门、仆参,主癫疾马痒。
兑端、龈交、承浆、大迎、丝竹空、囟会、天柱、商丘,主癫疾呕沬,寒热痉互引。又云:承浆、大迎,主寒热凄厥,鼓颔癫痉口噤。又云:天柱,主卒暴痫眩。商丘,主痫瘈。
上关,主瘈疭沬出,寒热痓。
丝竹空、通谷,主风痫癫疾,涎沫,狂烦满。又云:通谷,主心中愦愦数欠,癫,心下悸,咽中澹澹恐。
解溪、阳蹻,主癫疾。
脑户、听会、风府、听宫、翳风,主骨酸眩狂,瘈疭口噤,喉鸣沫出,疮不能言。
臑会、申脉,主癫疾腠气。
五处、身柱、委中、委阳、昆仑,主脊强反折,瘈疭癫疾头痛。又云:身柱,主癫疾瘈疭,怒欲杀人,身热狂走,调言见鬼。昆仑,主痫瘈口闭不得开。
尺泽、然谷,主癫疾,手臂不得上头。
列缺,主热痫惊而有所见。
曲池、少泽,主瘈疭癫疾。
飞扬、太乙、滑肉门,主癫疾狂吐舌。
长强,主癫疾发如狂,面皮敦敦者不治。
温留、仆参,主癫疾,吐舌鼓颔,狂言见鬼。
筋缩、曲骨、阴谷、行间,主惊痛,狂走痫疾。
间使,主善悲惊狂,面赤目黄,喑不能言。
阳溪、天井,主惊瘈。
完骨,主癫疾僵仆狂疟。
天井、小海,主癫疾羊痫,吐舌羊鸣,戾颈。
悬厘、束骨,主癫疾互引,善惊羊鸣。
天冲,主头痛癫疾互引,数惊悸。
风池、听会、复留,主寒热癫仆。
风府、昆仑、束骨,主狂易,多言不休。
脑空、束骨,主癫疾大瘦头痛。
风府、肺输、主狂走,欲自杀。
络却、听会、身柱,主狂走瘈疭,恍惚不乐#8。
天柱、临泣,主狂易多言不休,目上反。
支正、鱼际、合谷、少海、曲池、腕骨,主狂言惊恐。
温留、掖门、京骨,主狂仆。又云:掖门,主喜惊妄言面赤。
神门、阳谷,主笑若狂。又云:神门,主数噫恐悸不足。
阳溪、阳谷,主吐舌,戾颈妄言。
巨阙、筑宾,主狂易妄言怒骂。又云:巨阙,主惊悸少气。
冲阳、丰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下廉、丘墟,主狂言非常。
阴蹻,主卧惊,视如见鬼。
劳宫、大陵,主风热善怒,心中悲喜,思慕歔欷,喜笑不止。
曲泽、大陵,主心下澹澹喜惊。《甲乙》作内关。
阴交、气海、大巨,主惊不得外。又云:大巨,主善惊。
大锺、郄门,主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然谷、阳陵泉,主心中怵惕恐,如人将捕之。
解溪,主瘈疭而惊。
少冲,主太息烦满,少气悲惊。
少府,主数噫恐悸,气不足。
行间,主心痛数惊,心悲不乐。
三间、合谷、厉兑,主吐舌,戾颈喜惊。又云:厉兑,主多卧好惊。
通里,主心下悸。
手少阴、阴郄,主气惊心痛。
后溪,主泣出而惊。
腕骨,主烦满惊。
卒尸厥:
隐白、大敦,主卒尸厥不知人,脉动如故。
中极、仆参,主恍惚尸厥烦痛。
金门,主尸厥暴死。
内庭,主四厥,手足闷者久持之,厥热脑痛,腹胀皮痛者,使人久持之。
邪客於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者,皆会於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动如故,其形无所知,其状若尸,刺足大趾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取足中趾爪甲上各一痏,后取手大指之内去爪甲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兑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筒吹其两耳#9立已。不已,拔其左角发方寸燔治,饮以醇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卒中恶:
百会、玉枕,主卒起僵仆,恶见风寒。
通天、络却,主暂起僵仆。
大杼,主僵仆,不能久立,烦满裹急,身不安席。
飞尸遁注:
天府,主卒中恶风邪气,飞尸恶注,鬼语遁尸。
丰隆,主厥逆,足卒青痛如刺,腹若刀切之状,大便难,烦心狂见鬼好笑,面四肢卒肿。
旁廷,在腋下四肋间,高下正与乳相当,乳后二寸陷中,俗名注市,举掖取之,刺入五分,灸五十壮。主卒中恶,飞尸遁注,胸胁满。
九曲中府,在旁廷注市下三寸,刺入五分,灸三十壮。主恶风邪气遁尸,内有瘀血。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二竟
#1肩: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警:原作『惊』,据影宋刻本改。
#3却:原作『脚』,据影宋刻本改。
#4痛:影宋刻本作『寒』。
#5木:『木』下原衍『木』字,据影宋刻本删。
#6风痹第四:此四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7痓: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8疭,恍惚不乐:此五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9耳:影宋刻本『耳』下有『中』字。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针灸孔穴方
热病第五
热病
鱼际、阳谷,主热病,振栗鼓颔,腹满阴痿,色不变。
经渠、阳池、合谷、支沟、前谷、内庭、后溪、腕骨、阳谷、厉兑、冲阳、解溪,主热病汗不出。
孔最,主臂厥热痛,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以出汗。
列缺、曲池,主热病烦心,心闷,先手臂身热,瘈疭,唇口聚,鼻张,目下汗出如珠。《甲乙》云:两乳下二寸坚,胁下满悸。
中冲、劳宫、大陵、间使、关冲、少冲、阳溪、天窌,主热病烦心,心闷而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浸淫烦满,舌本痛。又云:间使,主热病烦心喜哕,胸中澹担,喜动而热。
劳宫,主热病,三日已往不得汗,怵惕。《甲乙》云:主热病烦满而欲呕哕,三日已往不得汗,怵惕、胸胁不可反侧,咳满溺赤,小便血,纽不止,呕吐血气逆噫不止,啦中痛,食不下,喜海,舌#1中烂;掌中热,欲呕。
三间,主气热身热喘。《甲乙》云:寒热口乾,身热喘息,目急痛,善惊。
曲泽,主伤寒温病,身热烦心口乾。《甲乙》云:心澹然善惊,身热烦心,口乾手清,逆气呕唾,肘瘈善摇,头颜清,汗出不过眉;伤寒、愠病曲泽主之。
曲池,主伤寒余热不尽。
掖门、中渚、通理,主热病先不乐,头痛面热无汗。又云:通理,主热病先不乐数日。
承浆,主汗出衄血不止。
温留,主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
上管、曲差、上星、陶道、天柱、上命、悬厘、风池、命门、膀胱输,主烦满汗不出。
飞扬,主下部寒热,汗不出,体重。
五处、攒竹、正营、上管、缺盆、中府,主汗出寒热。
巨阙,主烦心喜呕。《甲乙》云:心腹胀,噫;烦热善呕,膈中不通利。
百会,主汗出而呕,痓。
商丘,主寒热好呕。
悬颅,主热病头痛身热。
少译,主振寒,小指不用,头痛。
玉枕、大杼、肝输、心输、膈输、陶道,主汗不出,凄厥恶寒。
大椎,主伤寒热盛,烦呕。
悬董、鸠尾,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
膈输、中府,主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支满。又云:膈输,主嗜卧怠惰,不欲动摇,身当湿,不能食。
列缺,主寒热,掌中热。
神道、关元,主身热头痛,进退往来。
曲泉,主身热头痛,汗不出。
三焦输,主头痛,食不下。
鱼际,主头痛不甚,汗出。
天井,主振寒颈项痛。
肾输,主头身热赤,振栗,腰中四肢淫滦,欲呕。
肩井、关冲,主寒热凄索,气上不得卧。
尺泽,主气隔喜呕,鼓颔不得汗,烦心身痛。
肩贞,主寒热项历适。《甲乙》云:耳呜无闻,引缺盆肩中热痛,麻木不举。
委中,主热病,侠脊痛。
冲阳,主振寒而欠。
大都,主热病汗出且厥,足清。《外奎》云:汗不出,原手足清。
太白,主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
支正、少海,主热病,先腰经酸,喜渴,数饮食,身热项痛而强,振寒,寒热。《甲乙》云:主振寒、寒热,颈项肿,实则肘挛,头眩痛;虚则生疣,小者痂疥。
后溪,主身热恶寒。
光明,主腹足清寒,热汗不出。
复留,主寒热无所安,汗出不止,风逆,四肢肿。
凡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后取太溪,大指间动脉,皆先补之。
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身清,清则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颠颠然,先取涌泉及太阳井、荣,热中少气厥寒,灸之热去,灸涌泉三壮。烦心不嗜食,灸涌泉。热去四逆,喘气偏风,身汗出而清,皆取侠溪。
凡热病,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针。身痹洗淅振寒,季胁支满痛。
凡温病,身热五日已上汗不出,刺太泉,留针一时取针。若未满五日者,禁不可刺。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即取公孙及井、输。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多饮,不嗜卧;虚则鼓胀,腹中气大满,热痛不嗜食,霍乱,公孙主之。
黄疸
然谷,主黄疸,一足寒一足热,喜渴。《甲乙》云:舌纵烦满。
章门,主伤饱身黄。
太冲,主黄疸,热中喜渴。
中封、五里,主身黄,时有微热。《甲乙》云:不嗜食,膝内廉、内踝前痛,少气,身体重。
脊中,主黄疸,腹满不能食。
中管、大陵,主目黄振寒。
劳宫,主黄疸目黄。
太溪,主黄疸。《甲乙》云:消瘅善端,气走喉咽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难,嗌中肿痛,唾血,口中热,唾如胶。
脾输、胃管,主黄疸。又云:脾输,主黄疸,喜欠,不下食,胁下满,欲吐,身重不欲动。
霍乱
巨阙、关冲、支沟、公孙、阴陵泉,主霍乱。
期门,主霍乱泄注。
鱼际,主胃逆霍乱。
太阴、大都、金门、仆参,主厥逆霍乱。
太白,主霍乱逆气。
解溪,主膝重脚转筋,湿痹。
三里,主霍乱遗屎失气。
承筋,主瘈疭脚酸。《甲乙》云:霍乱经不仁。
大泉,主眼青转筋,乍寒乍热,缺盆中相引痛。
金门、仆参、承山、承筋,主转筋霍乱。
丘墟,主脚急肿痛,战掉不能久立,附筋足挛。
窍阴,主四肢转筋。
委中、委阳,主筋急身热。
人迎,主凡霍乱头痛胸满,呼吸喘呜,穷窘不得息。
凡霍乱泄出不自知,先取太溪,后取太仓之原。
疟病
列缺、后溪、少泽、前谷,主疟寒热。又云:列缺,主疟甚热。
阳谷,主疟,胁痛不得息。
太锺,主多寒少热。
太溪,主热多寒少。《甲乙》云:疟闷呕甚,热多寒少,欲闭户而处,寒厥足热。
丘墟,主疟振寒。《甲乙》云:腋下肿。
中封,主色苍苍然,太息振寒。
昆仑,主疟多汗。《甲乙》云: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拔。
临泣,主疟日西发。
然谷,主温疟汗出。
天府,主疟病。
天枢,主疟振寒,热盛狂言。
少海,主疟背振寒。《甲乙》云:项痛引肘掖,腰痛引小腹中,四肢不举。
少商,主振栗鼓颔。
阳溪,主疟甚苦寒,咳呕沫。
商丘、神庭、上星、百会、完骨、风池、神道、掖门、前谷、光明、至阴、大杼,主疗疟热。双云:商丘,主寒疟,腹中痛。
阴都、少海、商阳、三间、中渚,主身热疟病。
太泉、太溪、经渠,主疟,咳逆,心闷不得卧,寒热。
大陵、腕骨、阳谷、少冲,主疟,乍寒乍热。
合谷、阳池、侠溪、京骨,主疟寒热。
偏历,主风疟,汗不出。
譩嘻、支正、少海,主风疟。
天井,主疟食时发,心痛,悲伤不乐。
三里、陷谷、侠溪、飞扬,主疲疟少气。又云:侠溪,主疟,足痛。飞扬,主狂疟头眩痛,痓反折。
温留,主疟,面赤肿。
少泽、复留、昆仑,主疟寒汗不出。
厉兑、内庭,主疟不嗜食,恶寒。
冲阳、束骨,主疟从脚腑起。又云:冲阳,主疟先寒洗浙,甚久而热,热去汗出。
瘿瘤第六
瘿瘤
天府、臑会、气舍,主瘿瘤气咽肿。《甲乙》天府作天窗。
脑户、通天、消滦、天突,主颈有大气。
通天,主瘿,灸五十壮。
胸堂,羊屎灸一百壮。
痔瘿
飞扬,主痔,篡伤痛。
绝骨,主瘘,马刀,掖肿。
天突#2、章门、天池、支沟,主漏。又云:支沟、章门,主马刀肿瘘。
商丘、复留,主痔血泄后重。又云:商丘,主痔,骨蚀,喜魇梦。
大迎、五里、臂臑,主寒热颈瘰。
天突、天窗,主漏,颈痛。
劳宫,主热痔。
会阴,主痔,与阴相通者死。
侠溪、阳辅、太冲,主掖下肿,马刀瘘。
承筋、承扶、委中、阳谷,主痔痛,腋下肿。
窍阴,主痈疽,头痛如锥刺,不可以动,动则烦心。
大陵、支沟、阳谷,后溪,主痂疥。
□疝
曲泉,主□疝,阴跳痛引脐中,不尿,阴痿。一云:痛引茎中,不得尿。
中都,主□疝崩中。
中管,主冲疝冒死不知人。
合阳、中郄,主□疝崩中,腹上下痛,肠澼,阴暴败痛。
照海,主四肢淫滦,身闷,阴暴#3起疝。
太溪,主胞中有大疝瘕积聚,与阴相引。
商丘,主阴股内痛,气痈,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以俯仰。
关元,主□疝。又云:主暴疝痛。
巨阙,主狐疝。
肩井,傍肩解与臂相接处,主偏□。
脐中、石门、天枢、气海,主小腹疝气,游行五脏,疝绕#4脐冲胸不得息。《甲乙》云:脐疝绕脐痛冲胸,不得息,灸脐中。脐疝绕脐痛,石门主之。脐疝绕脐痛时止,天枢主之。
四满,主脐下疝积。《甲乙》云:胞中有血。
大敦,主卒疝暴痛,阴跳上入腹,寒疝,阴挺出偏大肿脐腹中,悒悒不乐,小便难而痛,灸刺之立已。左取右,右取左。《甲乙》云:照海主#5之。
太阴郄、冲门,主疝痔#6阴疝。
天枢,主气疝呕。
大巨,主□疝偏枯。
交信,主气癃,□疝阴急,股枢膊内廉痛。
中封,主□疝,癃,暴痛,痿厥,身体不仁。
气冲,主□,阴肿痛,阴痿,茎中痛,两丸骞痛,不可仰卧。
少府,主阴痛。实时挺长寒热,阴暴痛,遗尿;偏虚则暴痒气逆,卒疝,小便不利。
大赫、然谷,主精溢,阴上缩。
阴市,主寒疝下至腹胜,膝腰痛如清水,小一作大腹诸痛#7,按之下至膝上伏兔中,寒疝痛,腹胀满,痿,少气。
太冲、中封、地机,主□疝,精不足。又云:太冲,主狐疝呕厥。
中极,主失精。
鱼际,主阴湿,腹中余疾。
五枢,主阴疝,两丸上下,小腹痛。
阴交、石门,主两丸骞。又云:石门,主腹满疝积。
太冲,主两丸骞缩,腹坚,不得卧。《甲乙》云:环脐痛,阴骞两丸缩;腹坚痛,不得卧。
会阴,主阴头寒。
行间,主茎中痛。
阴谷,主阴痿不用,小腹急,引阴内廉痛。
杂病第七
膏肓输无所不治,主赢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摇,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依胛骨之裹肋间空,去胛骨容侧指许,摩膂肉之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胸户中,灸两胛中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亦当有所下出,若无停痰宿疾,则无所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求穴大较,以右手从右肩上拄,指头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当伸两臂者,亦可伏衣幞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胛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幞,当令大小常定,不尔,则失其穴也。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取身体平复。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
论曰: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三里,主腹中寒,胀满,肠呜腹痛,胸腹中瘀血,小腹胀,皮肿,阴气不足,少腹坚,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身反折,口噤鼓颔,腰痛不可以顾,顾而有所见,喜悲,上下求之。口僻乳肿,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胁下柱满,不能久立,膝痿寒热中,俏谷苦饥,腹热身烦狂言,乳痈,喜噫,恶闻食臭,狂歌妄笑,恐怒大骂,霍乱遗尿,失气阳厥,凄凄恶寒头眩,小便不利,喜哕。凡此等疾皆灸刺之,多至五百壮,少至二三百壮。
涌泉,主喜喘,喉痹,身热痛,脊胁相引,忽忽喜忘,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男子如蛊,女子如阻,身体胶脊如解,不欲食,喘逆,足下清至膝,咽中痛,不可内食,喑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风入肠中,癫疾,侠脐痛急,胸胁柱满痛,衄不止,五疝,指端尽痛,足不践地。凡此诸疾,皆主之。
妇人病第八
小腹坚痛,月水不通,刺带脉入六分灸五壮,在季肋#8端一寸八分。端,一作下。
漏下,若血闭不通,逆气胀,刺血海入五分,灸五壮。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中#9。
漏血,小腹胀满如阻,体寒热,腹遍#10肿,刺阴谷入四分,灸三壮。在膝内辅骨后大饬之下,小筋之上,屈膝乃得之。《甲乙》云:漏血,小便黄,阴谷主之。
女子疝瘕,按之如以汤沃两股中,小腹肿,阴挺出痛,经水来下,阴中肿或痒,漉青汁如葵羹,血闭无子,不嗜食,刺曲泉。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乃得之,刺入六分,灸三壮。
疝瘕,按之如以扬沃股内至膝,飧泄,阴中痛,小腹痛坚,急重下湿,不嗜食,刺阴陵泉入二分,灸三壮。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乃得之。
经逆,四肢淫滦,阴暴跳,疝,小腹偏痛,刺阴蹻入三分,灸三壮。在内踝下容爪甲。即照海穴也。
小腹大,字难,嗌乾嗜饮,侠脐疝,刺中封入四分,灸三壮。在内踝前一寸半,伸足取之。
女子不字,阴暴出,经漏,刺然谷入三分,灸三壮。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字难,若胞衣不出,泄风从头至足,刺昆仑入五分,灸三壮。在足外踝后跟骨上。
月事不利,见赤白而有身反败,阴寒,刺行间入六分,灸三壮。在足大趾间动应手。
月闭溺赤,脊强,互引反折,汗不出,刺腰输入二#11寸,留七呼,灸三壮。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
绝子,疟寒热,阴挺出不禁,白沥,痓,脊反折,刺上窌入三寸,留七呼,灸三壮。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
赤白沥,心下积胀,腰痛不可俯仰,刺次窌入三寸,留七呼,灸三壮。在第二空,侠脊陷中。
赤淫时白,气癃,月事少,刺中命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壮。在第三空,侠脊陷中。
下苍汁不禁,赤沥,阴中痒痛,引小腹控□,不可以俯仰,刺腰尻交者,两肿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刺立已。一云下命。
肠呜泄注,刺下窌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壮。在第四空,侠脊陷中。
赤白裹急,瘈疭,刺五枢入一寸,灸五壮。在带脉下三寸。
拘挛,腹满,疝,月水不下,乳余疾,绝子阴痒,奔豚上,腹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刺阴交入八分,灸五壮。在脐下一寸。
腹满疝积,乳余疾,绝子阴痒,奔豚上,小腹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刺石门入五分。在脐下二寸,忌灸,绝孕。
绝子,衃血在内不下#12,胞转不得尿,小腹满,石水痛,刺关元入二寸,灸七壮。在脐下三寸。又主引肋下胀,头痛,身背热,贲豚,寒,小便数,泄不止。
子门不端,小腹苦寒,阴痒及痛,贲豚抢心,饥不能食,腹胀,经闭不通,小便不利,乳余疾,绝子,内不足,刺中极入二寸,留十呼,灸三壮。在脐下四寸。
赤白沃,阴中乾痛,恶合阴阳,小腹坚,小便闭,刺屈骨入一寸半,灸三壮,在中极下一寸。
月水不通,奔泄气,上下引腰脊痛,刺气穴入一寸,灸五壮。在四满下一寸。
胞中痛,恶血,月水不以时休止,腹胀肠鸣,气上冲胸,刺天枢入五分,灸三壮,去肓输一寸半。
小腹胀满,痛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背痛,胞中瘕,子门空,大小便不通,刺水道入二寸半,灸五壮。在大巨下三寸。
月水不利,或暴闭塞,腹胀满癃,淫滦身热,乳难,子上抢心,若胞不出,众气尽乱,腹中绞痛,不得反息,正仰卧,屈一膝,伸一膝,并气冲,针上入三寸,气至泻之。在归来下一寸,动脉应手。
产余疾,食饮不下,贲豚上下,伤食腹满,刺期门入四分,灸五壮。在第二肋端。
乳痈惊痹,经重,足跗不收,跟痛,刺下廉入三分,灸三壮。在上廉下三寸。
月水不利,见血而有身则败,乳肿,刺临泣入二分,灸三壮。在足小趾次趾间,去侠溪一寸半。
女子疝及小腹肿,溏泄,癃,遗尿,阴痛,面尘黑,目下眦痛,漏血,刺太冲入三分,灸三壮。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中动脉。
女子疝,赤白淫下,时多时少,暴腹痛,刺蠡沟入三分,灸三壮。在内踝上五寸。
女子无子,咳而短气,刺涌泉入三分,灸三壮。在足心陷者中。
乳难,子上冲心,阴疝,刺冲门入七分,灸五壮。在府舍下,上去大横五寸。
女子不下月水,痹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刺照海入四分,灸二壮。在内踝下四分。又主女子淋,阴挺出,四肢淫滦。
血不通,刺会阴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壮。在大便前,小便后。
子脏中有恶血,内逆满痛,刺石关入一寸,灸五壮。在阴都下一寸。
肓门,主乳余疾。
三里,主乳痈有热。
神封、膺窗,主乳痈寒热,短气,卧不安。
乳根,主膺肿乳痈,凄索寒热,痛不可按。
大溪、侠溪,主乳肿痈溃。又云:侠溪,主小腹坚痛,月水不通。
太泉,主妬乳,膺胸痛。
大赫,主女子赤沃。
四满,主子脏中有恶血,内逆满痛,疝。又云:主胞中有血。
中极,主拘孪腹疝,月水不下,乳余疾,绝子阴痒。
气冲,主无子,小腹痛。
支沟,主女人脊急目赤#13。
筑宾,主大疝绝子。
阴廉,主绝产若未曾产。
涌泉、阴谷,主男子如蛊,女子如阻,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食。
水原、照海,主不字,阴暴出,淋漏,月水不来而多闷,心下痛。又云:照海,主阴挺下血,阴中肿或痒,洒清汁,若葵汁。
小儿病第九
本神、前顶、囟会、天枢#14,主小儿惊痫。
临泣,主小儿惊痫反视。
颅息,主小儿痫,喘不得息。
然谷,主小儿脐风,口不开,善惊。
瘈脉、长强,主小儿惊痫瘈疭,呕吐泄注,惊恐失精,瞻视不明,眵。
悬锺,主小儿腹满不能食饮。
譩嘻,主小儿食晦头痛。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九十三竟
#1舌:影宋刻本作『口』。
#2天突:原作『大突』,据影宋刻本改。
#3暴:原作『恭』,据影宋刻本改。
#4疝绕:此二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5主:原作『注』,据影宋刻本改。
#6痔:影宋刻本作『瘕』。
#7痛,.影宋刻本作『疝』。
#8季肋:原作『手肘』,据影宋刻本改。
#9中:影宋刻本作『半』。
#10这:原作『传』,据影宋刻本改。
#11二:影宋刻本作『三』。
#12下:原作『在』,据影宋刻本改。
#13赤: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4天柜:影宋刻本作『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