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第四部分
大曲蘖丸,主消谷断下,温和又寒冷者,长服不患霍乱方:
大麦蘗曲各一升附子乾姜当归人参各三两赤石脂一两桔梗女萎各二两昊茱萸皂荚各五两蜀椒二两半乌梅五十枚
右十三味,为末,蜜酢中半渍梅一宿,蒸三斗米下,去核,捣如泥,和药,蜜和捣三千杵。服十丸,日三。下甚者,加龙骨、阿胶、艾各三两。
消食断下圆,寒冷者常服之方:
曲大麦糵各一升吴茱萸四两
右三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大,日三。
乾姜散,治不能食,心意冥然忘食方:
乾姜法曲蜀椒豉大麦蘖各一升
右五味,合治下筛。食后服三方寸匕#6日三,以能食为度。
消食圆,治数年不能食方:
小麦蘖曲各一升乾姜乌梅各四两
右四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曲蘖散,主消谷能食,除肠中水气胪胀方:
法曲麦蘖杏仁各五两
右三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一合,日三。
脾劳第三论方
论曰:凡脾劳病者,补肺气以益之,肺旺则感於脾。是以圣人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以顺其根本矣。肝心为阳,脾肺肾为阴,逆其根则伐其本。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
半夏汤,治脾劳实,四肢不用,五脏乖反胀满,肩息气急不安,承气泄实热方:
半夏宿姜各八两茯苓白朮杏仁各三两大枣二+枚竹叶切,一升橘皮芍药各四两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消食膏酒,治脾虚寒劳损,气胀噫满,食不下,通噫方:
猪膏三升宿姜汁,五升吴茱萸一升白朮一斤
右四味,捣茱萸、白朮等二味,细细下筛为散,内姜汁膏中煎,取六升。温清酒一升,进方寸匕,日再。
肉极第四论方
论曰: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脾,体痒淫淫,如鼠走其人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鼻端色黄,是其相也。凡风气藏於皮肤,肉色则败,以季夏戊己日伤於风为脾风,脾风之状多汗,阴动伤寒,寒则虚,虚则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不可以动转,名曰厉风,裹虚外实。若阳动伤热,热则实,实则人身上如鼠走,唇口坏,皮肤色变,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名曰恶风。而须决其纲纪,知其终始,阴阳动静,肉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能治其病者,风始入肉皮毛肌肤筋脉之间,即须决之,若入六腑五脏,则半死矣。
扁鹊曰:肉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肤不通,外不得泄。凡肉应足太阴,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肌肉,唇反者气尽则肉先死,使良医#7妙药终不治也。
治肉热极,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为痹风,风气藏於皮肤,肉色败,鼻见黄色,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方:
麻黄防己一作防风枳实细辛白朮各三两生姜附子各四两甘草桂心各二两#8石膏八两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续命汤,治肉极虚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开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方:
麻黄生姜各三两当归石膏各二两芎藭桂心甘草黄苓防风芍药各一两杏仁四十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除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日再。
越婢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液脱,胜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方见别卷。
石南散,治肉热极,则体上如鼠走,或如风痹,唇口坏,皮肤色变,主诸风大病方:
石南三+铢薯蓣芍药一本作甘草天雄桃花一作桃仁甘菊花各一两黄耆十八铢山茱萸一两十八铢真珠十八铢石膏二两升麻萎蕤各一两半
右十二味,治下筛。酒下方寸匕,日再,食后服。
大黄耆酒,治肉极虚寒,为痹风,阴动伤寒,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关节疼痛,不嗜饮#9食,虚极所致方:
黄耆桂心巴戟天石斛泽泻茯苓柏子仁乾姜蜀椒各三两防风独活人参各三两#10天雄芍药附子乌头茵芋栝蒌根山茱萸半夏细辛白术黄苓各一两
右二十三味,□咀,绢袋贮,以清酒三斗渍之,秋冬七日,春夏三日。初服三合,渐渐加,微痹为度,日再。
治肉极虚寒,卒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缓纵,偏挛急痛,注五脏,恍惚喜怒无常,手脚不随方:
独活茵芋黄苓各三两甘草防风芍药芎藭麻黄葛根各二两人参一两乌头三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竹沥四升合,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七竟
#1射干煎方:此方全文五十四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皮:『皮』下原衍『各』字,据影宋刻本删。
#3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4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五两』。
#5治下:此二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6三方寸匕:影宋刻本作『五方寸匕』。
#7医: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8桂心各二两:此五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9饮:原作『欲』,据影宋刻本改。
#10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八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脾脏方
肉虚实第五论方
论曰:夫肉虚者,坐不安席,身危变动。肉实者,坐安不动,喘气。肉虚实之应,主於脾,若其腑脏有病从肉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五加酒,治肉虚,坐不安席,好动,主脾病,寒气所伤方:
五加皮枸杞皮各二升乾地黄丹参各八两石膏一方作石床杜仲各一斤乾姜四两附子三两
右八味,□咀,以清酒二斗,渍三宿。一服七合,日再。
半夏汤,治肉实,坐安席不能动作,喘气,主脾病,热气所加,关格,除喘方:
半夏宿姜各八两杏仁五两细辛橘皮各四两麻黄一两石膏七两射干二两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须利,下加芒硝三两。
闭涩第六论方灸法
论曰:有人因时疾瘥后,得闭塞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轻之,所以备述。虽非死病,凡人不明药饵者,拱手待毙,深可痛哉。单复诸方,以虞仓卒耳。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腻之物及冷水并通也。凡候面黄者,即知大便难。
麻子仁圆,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也:
麻子仁二升枳实芍药各八两杏仁一升大黄厚朴各一斤#1
右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服五丸,日三,渐加至十丸。《肘后》、《外台》无杏仁。
治关格,大便不通方:
芒硝乌梅桑白皮各五两芍药杏仁各四两麻仁三两#2大黄八两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本无乌梅,加枳实、乾地黄各二两。
治大便闭塞不通,神方:
猪羊胆无在,以筒灌三合许,令深入,即出矣,出不尽,须臾更灌。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亦妙。又椒豉汤五升,和猪膏三合灌之佳,临时易可得即用之。又煎蜜成煎如人指大,深内谷道佳。又无灰浓酒半升,盐三钱匕,炼成,如上法。
三黄汤,治下焦热结,不得大便方:
大黄三两黄苓二两栀子二十枚#3甘草一两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若大闭,加芒硝二两。
五柔圆,治闭涩及虚损不足,饮食不生肌肤,三焦不调,和荣卫,利腑脏,补三焦方:
大黄一升,蒸二斗米下前胡二两半夏苁蓉芍药茯苓当归葶苈细辛各一两
右九味,为末,蜜和,合捣万杵,为丸梧子大。食后服十五丸,后稍增之,日再。《崔氏》云:令人喜饭,消谷益气,有忧者加松实半两、庵半两,服之缓中,不如意便服之。又有黄苓一两。
大五柔圆,主脏气不调,大便难,通和荣卫,利九窍,消谷益气方:
大黄芍药枳实苁蓉葶蓣甘草黄苓牛膝各二两桃仁一百枚杏仁四十枚
右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加至二十丸,酒下。
濡脏汤,主大便不通六七日,腹中有燥屎,寒热烦迫,短气汗出,胀满方:
生葛根猪膏各二升大黄一两
右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内膏,煎取三升,澄清。强人顿服,羸人再服。亦治大小便不通。
治大便不通方:
大戟一斤大豆五升商陆牛膝各三斤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以大豆五升煎令汁尽,至豆乾。初服三枚,以通为度。
又方:
蜜和胡燕屎,内大孔中,即通。
又方:
水四升,蜜一升,合煮熟,冷,灌下部中,一食顷即通。
又方:
盥半合,蜜三合,合煎如饧,出之,着冷水中,丸如槟榔,形如指许大。深内下部中,立通。
治大便难方:
单用豉清、酱清、羊酪、土瓜根汁灌之,立通。
又方:
以酱清渍乌梅,灌下部中。
又方:
桑根白皮榆根白皮各一把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
桃皮三升,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
水一升,煮羊蹄根一把,取半升,顿服。
又方:
常煮麻子取汁饮。
又方:
常服蜜煎五合。
又方:
猪脂和陈葵子末为丸,如梧子。
每服十丸,通即止。
又方:
水服桃花方寸匕。无桃花,白皮亦得。'
又方:
常服车前子及叶,并良。
又方:
捣葵根汁生服。
又方:
好胶三寸葱白一把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顿服之,即下。
又方:
葵子牛酥各一升,猪脂用亦得
右二味,以水四升#4煮葵子,取一升,内酥煮一沸,待冷,分作二服。
又方:
葵子汁和乳汁等分服之,立出。
又方:
酱清三升麻油二升葱白三寸
右三味,合煮令黑,去滓,待冷,顿服之。一方不用酱清。
芒硝圆,治胀满不通方:
芒硝芍药各一两半杏仁大黄各二两黄苓一两六铢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取通利为度,日三。
又方:
通草朴消各四两郁李仁黄苓瞿麦各三两车前子五合,一方六两,一方二升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5。一方用绢袋盛煮,顿服二升。
又方:
独头蒜烧熟去皮,绵裹,内下部中,气立通。又削姜裹#6盐导之,及乾姜、盥、杏仁捣丸导之,并佳。
治胀满闭不下方:
吴茱萸一升乾姜大黄当归桂心芍药甘草芎藭各二两人参细辛各一两桃白皮一把真珠半两雄黄十八铢
右十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内雄黄、真珠末,酒一升,微火煮三沸。服一升,得下即止。
走马汤,主一切卒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方见心腹痛篇。
巴豆圆,主寒癖宿食,久饮饱不消,大闭不通方:
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胡豆,欲取吐下者,服二丸。
练中圆,主宿食不消,大便难方:《肘后》名承气丸。
大黄八两葶苈杏仁芒硝各四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食后服七丸,日三#7,后稍加。
灸法:
大便难,灸第七椎两傍各一寸,七壮。
又,灸承筋二穴各三壮,在端中央陷内。
大便不通,灸侠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肠遗,随年壮。一云二寸半。
又,灸大敦四壮,在足大指聚毛中。
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灸石门百壮。
后闭不通,灸足大都随年壮。
治老人小儿大便失禁,灸两脚大指去甲一寸,三壮。
又,灸大指歧#8间各三壮。
治大小便不通方:
葵子末,一升青竹叶一把
右二味,以水二升#9,煮五沸,顿服。
又方:
葵子一升榆皮切,一升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葵子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猪脂一升,空心分二服。
又方:
甑带煮取汁,和蒲黄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猪脂一斤,以水二升,煮三沸,饮汁#10立通。
治大小便不利方:
葵子二升#11消石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治小儿大小便不通方:
捣白花胡葵子末,煮汁服之。
又方:
末鸡屎白,服一钱匕。
灸法: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荣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
腹热闭,时大小便难,腰痛连胸,灸团冈百壮,穴在小肠输下二寸,横三间寸,灸之。
大小便不通,灸脐下一寸三壮。
又,灸横文百壮。
大小便不利,灸八窌音辽百壮,穴在腰目下三寸,侠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计八穴,故名八窌。
小儿大小便不通,灸口两吻各一壮。
小便不利,大便数注,灸屈骨端五十壮。
小便不利,大便注泄,灸天枢百壮,穴在侠脐相去三寸。魂魄之舍不可针,大法在脐傍一寸,合脐相去可三寸也。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八竟
#1各一斤:影宋刻本『厚朴』用『一尺』。
#2三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3二十枚:影宋刻本作『二七枚』。
#4四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5分三服:宋本作『分二服』。
#6裹:原作『一』,据影宋刻本改。
#7日三:影宋刻本作『日二』。
#8歧:原作『奇』,据影宋刻本改。
#9二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10汁:原作『汗』,据影宋刻本改。
#11二升:影宋刻本作『一升』。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九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脾脏方
热痢第七论脉证方灸法
论曰:余立身以来,三遭热痢,一经冷痢,皆日夜百余行,乃至移床就厕,其困笃如此,但率意自治者,寻手皆愈,乃知此疾天下易治。但中性之徒,率情骄倨,良药苦口,不能克己早饵,朝遇暮过,望其自瘥,疾势日增,胃气渐弱,心力俱微,食饮与药皆不能进,既不时愈,便称痢病难治,斯皆自误也,学者须深达斯旨。然此病随宜服一物,皆使得瘥,惟须力意苦己服食,以瘥为限,则无不愈也。又大须慎口味,重者后#1百日,次者一月日。所以常哀骄恣者,不能自慎,兴言於此,以为至慨矣。古今痢方千万首,不可具载,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虽然,弘之在人也。何则?陟厘丸、乌梅丸、松皮散等,暴痢服之,何有不瘥;其温脾汤、健脾丸方出下冷痢篇,久下得之,焉能不愈。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冷则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杂,无复节度,多睡眼涩;蛊则纯痢瘀血。热则多益黄连,去其乾姜;冷则加以热药;疳则以药吹灌下部;蛊毒则以蛊法治之。药既主对相当,痢者复自勉励服饵,焉有不愈者也。
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惟非其主对者,本勿服也。
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猪鸡鱼油,乳酪酥乾脯酱粉咸,所食诸食,皆须大熟烂为佳,亦不得伤饱,此将息之大经也。若将息失所,圣人不救也。
下利脉滑而数,有宿食,当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为未止,急下之。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当下之。
下利而腹痛满为寒实,当下之。
下利,腹中坚者,当下之。
下利而讝语者,腹内有燥屎,宜下之。
下利,二#2部皆平一作浮,按其心下坚者,急下之。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此为下不尽,更下之,愈。
风寒下者,不可下,下之后,心下坚痛,脉迟一作浮,此为寒,但当温之,脉沉紧,下之亦然。脉大浮弦,下之当已。下利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者,因尔肠鸣,当温之。
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垢。
下利,身躯疼痛,急救裹,诸温之属,可与理中、四逆、附子汤热药辈。
下利,大孔痛者,当温暖之。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裹,乃攻其表。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脉反浮数,尺中自涩,其人必清脓血。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有热故也。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其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脉大浮弦,下当已。
下利,舌黄燥而不渴,胸中实,下不止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畔#3时脉还,手足温者生,不还不温者死#4。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
凡六腑气绝於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於内者,下不自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细寻取之,万不失一。下病体略例如此耳。
《素问》曰:春伤於风,夏为脓血,凡下多滞下也;夏伤於风,秋必洞泄,秋多下水也,患是冷也。夫积冷积热,及水谷实而下者,以大黄汤下之,强人勿过两剂皆消息,五六日,更进一剂。其补涩汤不效者,三两日可进一剂。
陟厘圆,治百病,下痢及伤寒身热,头痛目赤,四肢烦疼不解,协热下痢;或医已吐下之,腹内虚烦,欲得冷饮,饮不能消,腹中急痛,温食则吐,乍热乍冷,状如温疟;或小便不利,气满呕逆,下痢不止方:
水中陟厘五两紫石英三两厚朴一两汉中木防己六两陇西当归四两黄连二两三岁醇苦酒五升上好豉三升
右八味,皆取真新者,以苦酒二升渍防己,极令润出之,留苦酒置,以利刀切防己,厚令一分,使厚薄悉等,以板瓦覆着炭火上,以厚纸藉瓦上,布成,切防己着纸上讫,从头依次反,周而复始,令色槁燥,复渍向余苦酒中,更出,着瓦上熬之,如此尽苦酒止,勿令火猛,徐徐熬,令极燥,各捣下筛毕,都合捣千杵。以余三升#5苦酒渍豉一宿,明旦以瓦盆盛之,以一盆覆之,蒸五升土下,须土气通流,熟出之,於盆中研豉,以新布绞取浓汁,如枣膏法以和药,捣三千杵,顿为丸,皆如水中鸡头子大,分着数囊中,悬令阴乾,取燥,乃更盛着,亟以蜡密封其际,勿令见风尘。此药以三丸为一剂,平旦以井花水服一剂,昼服一剂,暮服一剂,皆以水服之,初服宁少食,当铺食水飧;欲服药,若食饮消,腹中调和者,日可一服;若已酸者,二三日可一服,消息以意;若病重药力未行者,但益服之,日可四五剂;或时下不止者,当复更增,令腹中有药力,饮食消,是其效也。新服药未安调,当水飧助药力,心中了然,然后可作羹臛,但当冷食之耳;若有时不喜冷食者,正是药力尽耳,复益服药,至一宿许,则复欲进冷也,若欲不复药者,但稍温食,药力自尽矣。服药不必须强多饮水也,自随体调耳。久下虚,服之如法,禁热食生鱼、猪肉、蒜、生菜、酒,缘酒发药力,令病者烦热也。又禁辛物,及诸肥腻难消物,皆勿食也。若有风病,加防风一两;人虚赢,可加石斛一两;若宿有下痢,肠胃损弱者,可加太一余粮二两半,取石中黄软香者;若妇人产后疾,加石硫黄二两;小便黄赤不利,加蒲黄一两。依方消息之,无不得效也。《胡洽》云:旧有五石:赤石脂、白石英、锺乳、矾石并禹余根各四两,常以二月合之。
下痢热,诸治不瘥方:
乌梅一升黄连一斤,金色者
右二味,为末,蜜和。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三夜二。神妙。
治积久二三十年常下痢神方:
赤松皮去上苍皮,切一斗,为散,曲粥和一升服之,日三服,瘥,不过服一斗永瘥,三十年痢服之,百日瘥。
苦参橘皮圆,治热毒痢方:
苦参橘皮独活阿胶蓝青黄连鬼臼一作鬼箭羽黄檗甘草
右九味,等分为末,以蜜烊胶和,并手丸之如梧子,候乾。饮服十丸,日三,稍加,卒下注痢者大良。
治诸热毒下黄汁,赤如烂血,滞如鱼脑,腹痛壮热方:
黄檗黄苓升麻石榴皮各六分艾叶三分#6白头翁寄生当归牡蛎犀角甘草各一两黄连二两
右十二味,吹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龙骨圆,治下血痢,腹痛方:
龙骨龙胆羚羊角当归附子乾姜黄连各三十铢赤石脂矾石各一两半犀角甘草熟艾各十八铢
右十二味,为末,蜜和丸如小豆。先食,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又方:
牛角鳃当归龙骨乾姜熟艾各三两附子黄檗赤石脂芎藭阿胶厚朴甘草橘皮石榴皮芍药各二两大枣二十枚黄连五合升麻一两半蜀椒一两
右十九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内牛角□末,阿胶消,以绵绞去滓。分七服,日四夜三。《千金翼》无橘皮。
治血痢方:
蒲黄三合乾地黄桑耳甘草芒硝茯苓人参柏叶阿胶艾叶生姜各二两禹余粮黄连各一两赤石脂五分
右十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温#7五服,神效。
治下杂血方:
乾蓝犀角地榆各二两蜜二合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煎取五合,分三服。此治热毒蛊,妙。
治热毒下黑血,五内绞切痛,日夜百行,气绝欲死方:
黄连一升龙骨白朮各二两阿胶乾姜当归赤石脂各三两附子一两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五服。余以正观三年七月十二日,忽得此热毒痢,至十五日,命将欲绝,处此方药,入口即定。
治下血,日夜七八十行方:
黄连黄檗各半两
右二味,□咀,淳醉三升#8,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白头翁汤,治赤滞下血,连月不瘥方:
白头翁厚朴阿胶黄连秦皮附子黄檗茯苓芍药各二两乾姜当归赤石脂甘草龙骨各三两大枣三十枚粳米一升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米令熟,出米内药,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下赤连年方:
地榆鼠尾草各一升#9
右二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如不止,取屋尘水渍去滓一升,分二服。《古今录验方》云服屋尘汁一小杯。
又方:
秦皮如无,用槲皮代之鼠尾草蔷薇根
右三味,等分,□咀,以水淹煎,去滓,铜器重釜煎,成丸如梧子大。服五六丸,日三,稍增,瘥止,亦可浓汁服半升。
治大热毒纯血痢,不可瘥者方:
黄连六两,□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夜露着星月下,旦起空腹顿服之,卧将息,即止。不瘥,加黄苓二两,更作服之。仍不瘥者,以疳痢法治之。
治热痢水谷方:
黄连阿胶各二两黄檗一两乌梅四十枚栀子三十枚
右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亦治□,神良。
治下痢绞痛,肠滑不可瘥方:
黄连六两阿胶鼠尾草当归乾姜各三两
右五味,□咀,若大冷白多,以清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热及不痛者,去乾姜、当归,以水煮之。
茯苓汤,治困#10下空竭欲死,滞下脓血,日数十行,赢笃垂死,老少并宜服方:
茯苓黄檗黄连龙骨人参乾姜黄苓桂心芍药当归栀子仁甘草各半两赤石脂一两大枣十二枚
右十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瘥,满三剂。此方主风虚冷痢最佳。
治冷热不调,或水或脓,或五色血者方:
醉石榴五枚,合壳子捣,绞取二升汁。服五合,瘥止。
温脾汤,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方:
大黄四两人参甘草乾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与后温脾汤小异,须大转泻者,当用此方,神效。
黄连汤,治赤白痢方:
黄连黄檗乾姜石榴皮阿胶各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女萎圆,治热病时气,下赤白痢,遂成蜃方:亦名云实丸。
女萎藜芦各三分乌头桂心各四分黄连云实各二分代赭一分
右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二丸。大下痢,宿勿食,清旦以冷水服之,勿饮食,至日中过后,乃饮食。若得药力,明旦更服如前。亦可长服。虚赢,昼夜百行脓血,亦瘥。
圣汤,治下赤白痢,大孔虫生,悉皆痒方:
鼠尾草二两豉一升栀子仁生姜各六两桃皮一握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本单用桃皮,以酒煮服之。
治赤白滞下方:
清酒五合成煎猪膏三合
右二味,缓火煎十沸。适寒温,顿服之,取瘥止。
又方:
酒四升,煮钱四十文,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乱发鸡子大,烧末水服,不过三服。
灸法:
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输随年壮。
泄注五痢,便脓血,重下腹痛,灸小肠输百壮。
泄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数多尤佳。三宗骨是,忌针。
泄痢不禁,小腹绞痛,灸丹田百壮,三报。穴在脐下二寸,针入五分。
泄痢不嗜食,虽食不消,灸长谷五十壮,三报。穴在侠脐相去五寸,一名循际。
泄痢赤白漏,灸足太阴五十壮,三报。
久泄痢,百治不痿,灸足阳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指歧三寸,随年壮。
又,屈竹量正当两胯脊上点讫,下量一寸,点两傍各一寸,复下量一寸,当脊上合三处,一灸三十壮,灸百壮以上,下切痢皆断,亦治湿暨冷。脊上当胯点处不灸。
又,灸脐中,稍稍二三百壮。
又,灸关元三百壮,十日灸。并治冷痢腹痛。在脐下三寸。
赤白下,灸穷骨,以灸数多为佳。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九竟
#1后:影宋刻本『后』上有『瘥』字。
#2二:影宋刻本作『三』。
#3晬:原作『晬』,据影宋刻本改。
#4死:『死』下原衍『生』字,据影宋刻本删。
#5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6三分:影宋刻本作『二分』。
#7温:原与下『五服』二字互倒,据影宋刻本乙正。
#8三升:影宋刻本作『五升』。
#9各一升: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0困:影宋刻本作『因』。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脾脏方
冷痢第八论方#1
论曰:旧治痢,於贵胜用建脾丸多效。今治积久冷痢,先以温脾汤下讫,后以建脾丸补之,未有不效者。贫家难以克办,亦无可将息也。
温脾汤,治积久冷热赤白痢者方:
大黄桂心各三两附子乾姜人参各二两#2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与前温脾汤小异。
建脾圆,治虚劳赢瘦,身体重,脾胃冷,饮食不消,雷鸣腹胀,泄痢不止方:
锺乳粉三两赤石脂好曲大麦蘖当归黄连人参细辛龙骨乾姜茯苓石斛桂心各二两附子一两蜀椒六两
右十五味,为末,白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弱者饮服。此方通治男女。《集验》无细辛,龙骨。
增损建脾圆,治丈夫虚劳,五脏六腑伤败受冷,初作滞下,久则变五色,赤黑如烂肠极臭秽者方:
锺乳粉赤石脂各#3三两誉石一用矾石乾姜蓗蓉桂心石斛五味子泽泻远志寄生柏子仁人参白头翁天雄当归石榴皮牡蛎龙骨甘草各二两
右二十味,为末,蜜丸。酒服二十丸,日三,加至四十丸。此二方止痢神验。
驻车圆,治大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节度,腹痛不可堪忍者方:
黄连六两乾姜二两当归阿胶各三两
右四味,为末,以大酢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如大豆许,候乾。大人饮服三十丸,小儿百日以还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减,日三服。
大桃花汤,治冷白滞痢腹痛方:
赤石脂乾姜当归龙骨牡蛎各三两附子二两白朮一升甘草芍药各一两人参一两半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木,取九升,内诸药,煮取三升#4;分三服。脓者加厚朴三两,呕者加橘皮三两。
又方:
龙骨六两厚朴当归各三两#5赤石脂五两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热加白头翁二两半、牡蛎三两。
桃花圆,治下冷,脐下搅痛方:
乾姜赤石脂各十两
右二味,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仓米汤,治小腹冷气积聚,结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方:
仓梗米半升,净淘乾洒薤白一握,去青切细羊脂一升,熬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
右四味,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黄,并米内豉汁中煎,取四升。日一空腹温服一升,如行十里久更进一升,得快利止,若利不止,更服如前,利后进梗米豉粥,若复作,更服一剂,永瘥。
附子汤,治暴下积日不住,及久痢方:
附子一枚石榴皮一具阿胶二两龙骨甘草芍药乾姜黄连各一两黄苓半两粳米三合
右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卒下痢汤方:
黄连五两生姜一斤
右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未止,更合服,必效。
治久冷痢下纯白者,由积卧冷处,经久病发#6,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7可忍,凡白痢属冷,赤痢属热方:
好曲末五升,微熬令香,温清醇酒令热,和曲末一升,空腹顿服之,日三服。若至食时,捣蒜一升,令至熟,下姜椒末,调和如常食之法,惟须稠,勿加盥;以水和曲二升,作□饼,极烂煮之,乾洒,热内蒜齏,臼中相和,一顿食之,少与余食。至饥时,仍准前食曲末酒,比至瘥来,少食余食。以此法治,不过两日,无有不瘥。
治久冷,或痢不痢间,但腰腹患苦冷方:
上等新蜀椒三升,用醋宿渍之,以曲三升,和椒一升,紧拌煮作粥,空腹顿服之,加葱豉盥任性调和,不瘥更作,以瘥为限,不过三升椒即愈。此方不但治冷,大治诸虚损冷极,有所益,久当自知耳。
马蔺子圆,治积冷痢,下白脓方:
马蔺子一升,熟熬附子二两乾姜甘草各二两半神曲麦蘗阿胶各五两黄连三两蜀椒五合
右九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二,以知为度。或作散酒调服方寸匕,亦佳。
厚朴汤,治三十年久痢不止方:
厚朴乾姜阿胶各二两黄连五两艾叶石榴皮各三两
右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四续圆,治三十年注痢,骨立痿黄,肠滑不瘥方:一名蜡煎丸。
云实五合,熬香龙骨三两附子女萎各二两白朮二两半
右五味,为末,以蜡煎烊,用丸药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不过五六服瘥。
椒艾圆,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黄,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尽,两足逆冷,腹中热,苦筋转,起止须扶,阴冷无子方:
蜀椒三百粒乌梅二百枚#8熟艾一升乾姜三两赤石脂二两
右五味,椒、姜、艾下筛,梅着一斗米下蒸令饭熟,去核,内姜、椒末,合捣三千杵,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服。不瘥,加至二十丸,加黄连一升。
下痢圆,治数十年痢,下气消谷,令人能食,夏月长将服之不霍乱方:
大麦蘖法曲各一升乌梅二升半附子乾姜黄连黄檗桂心各三两蜀椒半两吴茱萸四两
右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三食三服,亦可至四十丸。
曲蘖圆,治数十年下痢不止,消谷下气,补虚羸方:
大麦蘖好曲各一升附子当归桂心各二两吴茱萸四两蜀椒一两黄连乌梅肉乾姜各四两
右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食后服二十丸,日三。
乌梅圆,治久痢诸药不瘥,数十年者,消谷下气,补虚方:
乌梅肉黄连乾姜吴茱萸各四两桂心二两当归三两蜀椒一两半
右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食后服十丸,日三。
又方,治冷痢久下方:
乌梅三百枚乾姜黄连各十两当归蜀椒各四两细辛附子桂心人参黄檗各六两,一方用麦蘖
右十味,为末,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五升米下,别捣如泥,盘中搅令相得,蜜和捣二千杵,丸如梧子。食前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
七味散,治痢下久不瘥,神验方:
黄连八分龙骨赤石脂厚朴乌梅肉各二分甘草一分阿胶三分
右治下筛,浆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儿一钱匕。
猪肝圆,治下痢肠滑,饮食及服药俱完出者方:
猪肝一斤,熬乾黄连乌梅肉阿胶各二两胡粉七棋子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亦可散服方寸匕。
羊脂煎,大治诸久痢不瘥方:
羊脂一棋子白蜡两棋子黄连末,一升酢七合,煎取稠蜜七合,煎取五合乌梅肉二两乱发灰汁洗去垢腻,烧末一升
右七味,合内铜器中,汤上煎之,搅可丸,饮服如梧子大三十丸,日三。棋子大小如方寸匕。
又方:
羊脂阿胶蜡各二两黍米二升
右四味,合煮作粥,一服令尽,即瘥。
治大下后腹中空竭,胸中虚满,不下食方:
芍药甘草半夏各一两厚朴当归桂心各三两生姜五两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三剂最佳。
治下痢,心胸满不快,腹中雷鸣,或呕吐方:
黄连五两橘皮甘草各二两龙骨生姜半夏各三两人参一两大枣十五枚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一大沸,乃内药,煮取三升,分四服。并妊娠良。
断痢汤,治心胸下伏水方:
半夏一升生姜五两茯苓甘草龙骨各二两附子一两人参黄连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香苏汤,治下后烦气暴上方:
生苏一把,冬用苏子三两香豉五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之。
泻心扬,治卒大下痢热,唇乾口燥,呕逆引饮方:
人参甘草黄苓栝蒌根橘皮各一两黄连二两半夏三两乾姜一两半
右八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胡洽》云:治老小利,水谷不化,腹中雷呜,心下痞满,乾呕不安,无橘皮、栝蒌。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蒌一两,呕加橘皮一两,痛加当归一两。仲景用大枣十二枚。
治夏月暴冷,忽壮热泄痢,引饮热汤,下断变通身浮肿,成冷下结,脉沉细小数方:
泽泻一两半吴茱萸茯苓白朮当归桔梗犀角青木香海藻芍药大黄各二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下后消息五六日许,可与女曲散。
女曲散,治痢后虚肿、水肿者,服此药小便利得止,肿亦消:
女曲一升乾姜细辛椒目附子桂心各一两
右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不知,加至二三匕,日三。产后虚满者大良。
治卒暴冷下,下部疼闷方:
烧砖令热,大酢沃之,三重布覆,坐上即瘥。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竟
#1方:原脱,据文例补。
#2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3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5各三雨: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6发:原作『不』,据影宋刻本改。
#7不:原作『发』,据影宋刻本改。
#8二百枚:影宋刻本作『一百枚』。
五一脾脏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一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脾脏方
疳湿南第九论方
论曰:凡疳湿之病,皆由暑月多食肥浓油腻,取冷眠睡之所得也。礼云:君子盛暑之月,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