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第四部分
大曲蘖丸,主消谷断下,温和又寒冷者,长服不患霍乱方:
大麦蘗曲各一升附子乾姜当归人参各三两赤石脂一两桔梗女萎各二两昊茱萸皂荚各五两蜀椒二两半乌梅五十枚
右十三味,为末,蜜酢中半渍梅一宿,蒸三斗米下,去核,捣如泥,和药,蜜和捣三千杵。服十丸,日三。下甚者,加龙骨、阿胶、艾各三两。
消食断下圆,寒冷者常服之方:
曲大麦糵各一升吴茱萸四两
右三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大,日三。
乾姜散,治不能食,心意冥然忘食方:
乾姜法曲蜀椒豉大麦蘖各一升
右五味,合治下筛。食后服三方寸匕#6日三,以能食为度。
消食圆,治数年不能食方:
小麦蘖曲各一升乾姜乌梅各四两
右四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曲蘖散,主消谷能食,除肠中水气胪胀方:
法曲麦蘖杏仁各五两
右三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一合,日三。
脾劳第三论方
论曰:凡脾劳病者,补肺气以益之,肺旺则感於脾。是以圣人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以顺其根本矣。肝心为阳,脾肺肾为阴,逆其根则伐其本。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
半夏汤,治脾劳实,四肢不用,五脏乖反胀满,肩息气急不安,承气泄实热方:
半夏宿姜各八两茯苓白朮杏仁各三两大枣二+枚竹叶切,一升橘皮芍药各四两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消食膏酒,治脾虚寒劳损,气胀噫满,食不下,通噫方:
猪膏三升宿姜汁,五升吴茱萸一升白朮一斤
右四味,捣茱萸、白朮等二味,细细下筛为散,内姜汁膏中煎,取六升。温清酒一升,进方寸匕,日再。
肉极第四论方
论曰: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脾,体痒淫淫,如鼠走其人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鼻端色黄,是其相也。凡风气藏於皮肤,肉色则败,以季夏戊己日伤於风为脾风,脾风之状多汗,阴动伤寒,寒则虚,虚则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不可以动转,名曰厉风,裹虚外实。若阳动伤热,热则实,实则人身上如鼠走,唇口坏,皮肤色变,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名曰恶风。而须决其纲纪,知其终始,阴阳动静,肉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能治其病者,风始入肉皮毛肌肤筋脉之间,即须决之,若入六腑五脏,则半死矣。
扁鹊曰:肉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肤不通,外不得泄。凡肉应足太阴,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肌肉,唇反者气尽则肉先死,使良医#7妙药终不治也。
治肉热极,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为痹风,风气藏於皮肤,肉色败,鼻见黄色,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方:
麻黄防己一作防风枳实细辛白朮各三两生姜附子各四两甘草桂心各二两#8石膏八两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续命汤,治肉极虚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开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方:
麻黄生姜各三两当归石膏各二两芎藭桂心甘草黄苓防风芍药各一两杏仁四十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除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日再。
越婢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液脱,胜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方见别卷。
石南散,治肉热极,则体上如鼠走,或如风痹,唇口坏,皮肤色变,主诸风大病方:
石南三+铢薯蓣芍药一本作甘草天雄桃花一作桃仁甘菊花各一两黄耆十八铢山茱萸一两十八铢真珠十八铢石膏二两升麻萎蕤各一两半
右十二味,治下筛。酒下方寸匕,日再,食后服。
大黄耆酒,治肉极虚寒,为痹风,阴动伤寒,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关节疼痛,不嗜饮#9食,虚极所致方:
黄耆桂心巴戟天石斛泽泻茯苓柏子仁乾姜蜀椒各三两防风独活人参各三两#10天雄芍药附子乌头茵芋栝蒌根山茱萸半夏细辛白术黄苓各一两
右二十三味,□咀,绢袋贮,以清酒三斗渍之,秋冬七日,春夏三日。初服三合,渐渐加,微痹为度,日再。
治肉极虚寒,卒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缓纵,偏挛急痛,注五脏,恍惚喜怒无常,手脚不随方:
独活茵芋黄苓各三两甘草防风芍药芎藭麻黄葛根各二两人参一两乌头三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竹沥四升合,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七竟
#1射干煎方:此方全文五十四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皮:『皮』下原衍『各』字,据影宋刻本删。
#3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4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五两』。
#5治下:此二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6三方寸匕:影宋刻本作『五方寸匕』。
#7医: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8桂心各二两:此五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9饮:原作『欲』,据影宋刻本改。
#10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八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脾脏方
肉虚实第五论方
论曰:夫肉虚者,坐不安席,身危变动。肉实者,坐安不动,喘气。肉虚实之应,主於脾,若其腑脏有病从肉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五加酒,治肉虚,坐不安席,好动,主脾病,寒气所伤方:
五加皮枸杞皮各二升乾地黄丹参各八两石膏一方作石床杜仲各一斤乾姜四两附子三两
右八味,□咀,以清酒二斗,渍三宿。一服七合,日再。
半夏汤,治肉实,坐安席不能动作,喘气,主脾病,热气所加,关格,除喘方:
半夏宿姜各八两杏仁五两细辛橘皮各四两麻黄一两石膏七两射干二两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须利,下加芒硝三两。
闭涩第六论方灸法
论曰:有人因时疾瘥后,得闭塞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轻之,所以备述。虽非死病,凡人不明药饵者,拱手待毙,深可痛哉。单复诸方,以虞仓卒耳。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腻之物及冷水并通也。凡候面黄者,即知大便难。
麻子仁圆,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也:
麻子仁二升枳实芍药各八两杏仁一升大黄厚朴各一斤#1
右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服五丸,日三,渐加至十丸。《肘后》、《外台》无杏仁。
治关格,大便不通方:
芒硝乌梅桑白皮各五两芍药杏仁各四两麻仁三两#2大黄八两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本无乌梅,加枳实、乾地黄各二两。
治大便闭塞不通,神方:
猪羊胆无在,以筒灌三合许,令深入,即出矣,出不尽,须臾更灌。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亦妙。又椒豉汤五升,和猪膏三合灌之佳,临时易可得即用之。又煎蜜成煎如人指大,深内谷道佳。又无灰浓酒半升,盐三钱匕,炼成,如上法。
三黄汤,治下焦热结,不得大便方:
大黄三两黄苓二两栀子二十枚#3甘草一两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若大闭,加芒硝二两。
五柔圆,治闭涩及虚损不足,饮食不生肌肤,三焦不调,和荣卫,利腑脏,补三焦方:
大黄一升,蒸二斗米下前胡二两半夏苁蓉芍药茯苓当归葶苈细辛各一两
右九味,为末,蜜和,合捣万杵,为丸梧子大。食后服十五丸,后稍增之,日再。《崔氏》云:令人喜饭,消谷益气,有忧者加松实半两、庵半两,服之缓中,不如意便服之。又有黄苓一两。
大五柔圆,主脏气不调,大便难,通和荣卫,利九窍,消谷益气方:
大黄芍药枳实苁蓉葶蓣甘草黄苓牛膝各二两桃仁一百枚杏仁四十枚
右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加至二十丸,酒下。
濡脏汤,主大便不通六七日,腹中有燥屎,寒热烦迫,短气汗出,胀满方:
生葛根猪膏各二升大黄一两
右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内膏,煎取三升,澄清。强人顿服,羸人再服。亦治大小便不通。
治大便不通方:
大戟一斤大豆五升商陆牛膝各三斤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以大豆五升煎令汁尽,至豆乾。初服三枚,以通为度。
又方:
蜜和胡燕屎,内大孔中,即通。
又方:
水四升,蜜一升,合煮熟,冷,灌下部中,一食顷即通。
又方:
盥半合,蜜三合,合煎如饧,出之,着冷水中,丸如槟榔,形如指许大。深内下部中,立通。
治大便难方:
单用豉清、酱清、羊酪、土瓜根汁灌之,立通。
又方:
以酱清渍乌梅,灌下部中。
又方:
桑根白皮榆根白皮各一把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
桃皮三升,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
水一升,煮羊蹄根一把,取半升,顿服。
又方:
常煮麻子取汁饮。
又方:
常服蜜煎五合。
又方:
猪脂和陈葵子末为丸,如梧子。
每服十丸,通即止。
又方:
水服桃花方寸匕。无桃花,白皮亦得。'
又方:
常服车前子及叶,并良。
又方:
捣葵根汁生服。
又方:
好胶三寸葱白一把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顿服之,即下。
又方:
葵子牛酥各一升,猪脂用亦得
右二味,以水四升#4煮葵子,取一升,内酥煮一沸,待冷,分作二服。
又方:
葵子汁和乳汁等分服之,立出。
又方:
酱清三升麻油二升葱白三寸
右三味,合煮令黑,去滓,待冷,顿服之。一方不用酱清。
芒硝圆,治胀满不通方:
芒硝芍药各一两半杏仁大黄各二两黄苓一两六铢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取通利为度,日三。
又方:
通草朴消各四两郁李仁黄苓瞿麦各三两车前子五合,一方六两,一方二升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5。一方用绢袋盛煮,顿服二升。
又方:
独头蒜烧熟去皮,绵裹,内下部中,气立通。又削姜裹#6盐导之,及乾姜、盥、杏仁捣丸导之,并佳。
治胀满闭不下方:
吴茱萸一升乾姜大黄当归桂心芍药甘草芎藭各二两人参细辛各一两桃白皮一把真珠半两雄黄十八铢
右十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内雄黄、真珠末,酒一升,微火煮三沸。服一升,得下即止。
走马汤,主一切卒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方见心腹痛篇。
巴豆圆,主寒癖宿食,久饮饱不消,大闭不通方:
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胡豆,欲取吐下者,服二丸。
练中圆,主宿食不消,大便难方:《肘后》名承气丸。
大黄八两葶苈杏仁芒硝各四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食后服七丸,日三#7,后稍加。
灸法:
大便难,灸第七椎两傍各一寸,七壮。
又,灸承筋二穴各三壮,在端中央陷内。
大便不通,灸侠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肠遗,随年壮。一云二寸半。
又,灸大敦四壮,在足大指聚毛中。
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灸石门百壮。
后闭不通,灸足大都随年壮。
治老人小儿大便失禁,灸两脚大指去甲一寸,三壮。
又,灸大指歧#8间各三壮。
治大小便不通方:
葵子末,一升青竹叶一把
右二味,以水二升#9,煮五沸,顿服。
又方:
葵子一升榆皮切,一升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葵子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猪脂一升,空心分二服。
又方:
甑带煮取汁,和蒲黄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猪脂一斤,以水二升,煮三沸,饮汁#10立通。
治大小便不利方:
葵子二升#11消石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治小儿大小便不通方:
捣白花胡葵子末,煮汁服之。
又方:
末鸡屎白,服一钱匕。
灸法: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荣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
腹热闭,时大小便难,腰痛连胸,灸团冈百壮,穴在小肠输下二寸,横三间寸,灸之。
大小便不通,灸脐下一寸三壮。
又,灸横文百壮。
大小便不利,灸八窌音辽百壮,穴在腰目下三寸,侠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计八穴,故名八窌。
小儿大小便不通,灸口两吻各一壮。
小便不利,大便数注,灸屈骨端五十壮。
小便不利,大便注泄,灸天枢百壮,穴在侠脐相去三寸。魂魄之舍不可针,大法在脐傍一寸,合脐相去可三寸也。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八竟
#1各一斤:影宋刻本『厚朴』用『一尺』。
#2三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3二十枚:影宋刻本作『二七枚』。
#4四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5分三服:宋本作『分二服』。
#6裹:原作『一』,据影宋刻本改。
#7日三:影宋刻本作『日二』。
#8歧:原作『奇』,据影宋刻本改。
#9二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10汁:原作『汗』,据影宋刻本改。
#11二升:影宋刻本作『一升』。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九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脾脏方
热痢第七论脉证方灸法
论曰:余立身以来,三遭热痢,一经冷痢,皆日夜百余行,乃至移床就厕,其困笃如此,但率意自治者,寻手皆愈,乃知此疾天下易治。但中性之徒,率情骄倨,良药苦口,不能克己早饵,朝遇暮过,望其自瘥,疾势日增,胃气渐弱,心力俱微,食饮与药皆不能进,既不时愈,便称痢病难治,斯皆自误也,学者须深达斯旨。然此病随宜服一物,皆使得瘥,惟须力意苦己服食,以瘥为限,则无不愈也。又大须慎口味,重者后#1百日,次者一月日。所以常哀骄恣者,不能自慎,兴言於此,以为至慨矣。古今痢方千万首,不可具载,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虽然,弘之在人也。何则?陟厘丸、乌梅丸、松皮散等,暴痢服之,何有不瘥;其温脾汤、健脾丸方出下冷痢篇,久下得之,焉能不愈。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冷则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杂,无复节度,多睡眼涩;蛊则纯痢瘀血。热则多益黄连,去其乾姜;冷则加以热药;疳则以药吹灌下部;蛊毒则以蛊法治之。药既主对相当,痢者复自勉励服饵,焉有不愈者也。
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惟非其主对者,本勿服也。
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猪鸡鱼油,乳酪酥乾脯酱粉咸,所食诸食,皆须大熟烂为佳,亦不得伤饱,此将息之大经也。若将息失所,圣人不救也。
下利脉滑而数,有宿食,当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为未止,急下之。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当下之。
下利而腹痛满为寒实,当下之。
下利,腹中坚者,当下之。
下利而讝语者,腹内有燥屎,宜下之。
下利,二#2部皆平一作浮,按其心下坚者,急下之。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此为下不尽,更下之,愈。
风寒下者,不可下,下之后,心下坚痛,脉迟一作浮,此为寒,但当温之,脉沉紧,下之亦然。脉大浮弦,下之当已。下利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者,因尔肠鸣,当温之。
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垢。
下利,身躯疼痛,急救裹,诸温之属,可与理中、四逆、附子汤热药辈。
下利,大孔痛者,当温暖之。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裹,乃攻其表。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脉反浮数,尺中自涩,其人必清脓血。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有热故也。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其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脉大浮弦,下当已。
下利,舌黄燥而不渴,胸中实,下不止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畔#3时脉还,手足温者生,不还不温者死#4。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
凡六腑气绝於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於内者,下不自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细寻取之,万不失一。下病体略例如此耳。
《素问》曰:春伤於风,夏为脓血,凡下多滞下也;夏伤於风,秋必洞泄,秋多下水也,患是冷也。夫积冷积热,及水谷实而下者,以大黄汤下之,强人勿过两剂皆消息,五六日,更进一剂。其补涩汤不效者,三两日可进一剂。
陟厘圆,治百病,下痢及伤寒身热,头痛目赤,四肢烦疼不解,协热下痢;或医已吐下之,腹内虚烦,欲得冷饮,饮不能消,腹中急痛,温食则吐,乍热乍冷,状如温疟;或小便不利,气满呕逆,下痢不止方:
水中陟厘五两紫石英三两厚朴一两汉中木防己六两陇西当归四两黄连二两三岁醇苦酒五升上好豉三升
右八味,皆取真新者,以苦酒二升渍防己,极令润出之,留苦酒置,以利刀切防己,厚令一分,使厚薄悉等,以板瓦覆着炭火上,以厚纸藉瓦上,布成,切防己着纸上讫,从头依次反,周而复始,令色槁燥,复渍向余苦酒中,更出,着瓦上熬之,如此尽苦酒止,勿令火猛,徐徐熬,令极燥,各捣下筛毕,都合捣千杵。以余三升#5苦酒渍豉一宿,明旦以瓦盆盛之,以一盆覆之,蒸五升土下,须土气通流,熟出之,於盆中研豉,以新布绞取浓汁,如枣膏法以和药,捣三千杵,顿为丸,皆如水中鸡头子大,分着数囊中,悬令阴乾,取燥,乃更盛着,亟以蜡密封其际,勿令见风尘。此药以三丸为一剂,平旦以井花水服一剂,昼服一剂,暮服一剂,皆以水服之,初服宁少食,当铺食水飧;欲服药,若食饮消,腹中调和者,日可一服;若已酸者,二三日可一服,消息以意;若病重药力未行者,但益服之,日可四五剂;或时下不止者,当复更增,令腹中有药力,饮食消,是其效也。新服药未安调,当水飧助药力,心中了然,然后可作羹臛,但当冷食之耳;若有时不喜冷食者,正是药力尽耳,复益服药,至一宿许,则复欲进冷也,若欲不复药者,但稍温食,药力自尽矣。服药不必须强多饮水也,自随体调耳。久下虚,服之如法,禁热食生鱼、猪肉、蒜、生菜、酒,缘酒发药力,令病者烦热也。又禁辛物,及诸肥腻难消物,皆勿食也。若有风病,加防风一两;人虚赢,可加石斛一两;若宿有下痢,肠胃损弱者,可加太一余粮二两半,取石中黄软香者;若妇人产后疾,加石硫黄二两;小便黄赤不利,加蒲黄一两。依方消息之,无不得效也。《胡洽》云:旧有五石:赤石脂、白石英、锺乳、矾石并禹余根各四两,常以二月合之。
下痢热,诸治不瘥方:
乌梅一升黄连一斤,金色者
右二味,为末,蜜和。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三夜二。神妙。
治积久二三十年常下痢神方:
赤松皮去上苍皮,切一斗,为散,曲粥和一升服之,日三服,瘥,不过服一斗永瘥,三十年痢服之,百日瘥。
苦参橘皮圆,治热毒痢方:
苦参橘皮独活阿胶蓝青黄连鬼臼一作鬼箭羽黄檗甘草
右九味,等分为末,以蜜烊胶和,并手丸之如梧子,候乾。饮服十丸,日三,稍加,卒下注痢者大良。
治诸热毒下黄汁,赤如烂血,滞如鱼脑,腹痛壮热方:
黄檗黄苓升麻石榴皮各六分艾叶三分#6白头翁寄生当归牡蛎犀角甘草各一两黄连二两
右十二味,吹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龙骨圆,治下血痢,腹痛方:
龙骨龙胆羚羊角当归附子乾姜黄连各三十铢赤石脂矾石各一两半犀角甘草熟艾各十八铢
右十二味,为末,蜜和丸如小豆。先食,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又方:
牛角鳃当归龙骨乾姜熟艾各三两附子黄檗赤石脂芎藭阿胶厚朴甘草橘皮石榴皮芍药各二两大枣二十枚黄连五合升麻一两半蜀椒一两
右十九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内牛角□末,阿胶消,以绵绞去滓。分七服,日四夜三。《千金翼》无橘皮。
治血痢方:
蒲黄三合乾地黄桑耳甘草芒硝茯苓人参柏叶阿胶艾叶生姜各二两禹余粮黄连各一两赤石脂五分
右十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温#7五服,神效。
治下杂血方:
乾蓝犀角地榆各二两蜜二合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煎取五合,分三服。此治热毒蛊,妙。
治热毒下黑血,五内绞切痛,日夜百行,气绝欲死方:
黄连一升龙骨白朮各二两阿胶乾姜当归赤石脂各三两附子一两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五服。余以正观三年七月十二日,忽得此热毒痢,至十五日,命将欲绝,处此方药,入口即定。
治下血,日夜七八十行方:
黄连黄檗各半两
右二味,□咀,淳醉三升#8,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白头翁汤,治赤滞下血,连月不瘥方:
白头翁厚朴阿胶黄连秦皮附子黄檗茯苓芍药各二两乾姜当归赤石脂甘草龙骨各三两大枣三十枚粳米一升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米令熟,出米内药,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下赤连年方:
地榆鼠尾草各一升#9
右二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如不止,取屋尘水渍去滓一升,分二服。《古今录验方》云服屋尘汁一小杯。
又方:
秦皮如无,用槲皮代之鼠尾草蔷薇根
右三味,等分,□咀,以水淹煎,去滓,铜器重釜煎,成丸如梧子大。服五六丸,日三,稍增,瘥止,亦可浓汁服半升。
治大热毒纯血痢,不可瘥者方:
黄连六两,□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夜露着星月下,旦起空腹顿服之,卧将息,即止。不瘥,加黄苓二两,更作服之。仍不瘥者,以疳痢法治之。
治热痢水谷方:
黄连阿胶各二两黄檗一两乌梅四十枚栀子三十枚
右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亦治□,神良。
治下痢绞痛,肠滑不可瘥方:
黄连六两阿胶鼠尾草当归乾姜各三两
右五味,□咀,若大冷白多,以清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热及不痛者,去乾姜、当归,以水煮之。
茯苓汤,治困#10下空竭欲死,滞下脓血,日数十行,赢笃垂死,老少并宜服方:
茯苓黄檗黄连龙骨人参乾姜黄苓桂心芍药当归栀子仁甘草各半两赤石脂一两大枣十二枚
右十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瘥,满三剂。此方主风虚冷痢最佳。
治冷热不调,或水或脓,或五色血者方:
醉石榴五枚,合壳子捣,绞取二升汁。服五合,瘥止。
温脾汤,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方:
大黄四两人参甘草乾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与后温脾汤小异,须大转泻者,当用此方,神效。
黄连汤,治赤白痢方:
黄连黄檗乾姜石榴皮阿胶各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女萎圆,治热病时气,下赤白痢,遂成蜃方:亦名云实丸。
女萎藜芦各三分乌头桂心各四分黄连云实各二分代赭一分
右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服二丸。大下痢,宿勿食,清旦以冷水服之,勿饮食,至日中过后,乃饮食。若得药力,明旦更服如前。亦可长服。虚赢,昼夜百行脓血,亦瘥。
圣汤,治下赤白痢,大孔虫生,悉皆痒方:
鼠尾草二两豉一升栀子仁生姜各六两桃皮一握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本单用桃皮,以酒煮服之。
治赤白滞下方:
清酒五合成煎猪膏三合
右二味,缓火煎十沸。适寒温,顿服之,取瘥止。
又方:
酒四升,煮钱四十文,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乱发鸡子大,烧末水服,不过三服。
灸法:
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输随年壮。
泄注五痢,便脓血,重下腹痛,灸小肠输百壮。
泄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数多尤佳。三宗骨是,忌针。
泄痢不禁,小腹绞痛,灸丹田百壮,三报。穴在脐下二寸,针入五分。
泄痢不嗜食,虽食不消,灸长谷五十壮,三报。穴在侠脐相去五寸,一名循际。
泄痢赤白漏,灸足太阴五十壮,三报。
久泄痢,百治不痿,灸足阳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指歧三寸,随年壮。
又,屈竹量正当两胯脊上点讫,下量一寸,点两傍各一寸,复下量一寸,当脊上合三处,一灸三十壮,灸百壮以上,下切痢皆断,亦治湿暨冷。脊上当胯点处不灸。
又,灸脐中,稍稍二三百壮。
又,灸关元三百壮,十日灸。并治冷痢腹痛。在脐下三寸。
赤白下,灸穷骨,以灸数多为佳。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九竟
#1后:影宋刻本『后』上有『瘥』字。
#2二:影宋刻本作『三』。
#3晬:原作『晬』,据影宋刻本改。
#4死:『死』下原衍『生』字,据影宋刻本删。
#5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6三分:影宋刻本作『二分』。
#7温:原与下『五服』二字互倒,据影宋刻本乙正。
#8三升:影宋刻本作『五升』。
#9各一升: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0困:影宋刻本作『因』。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脾脏方
冷痢第八论方#1
论曰:旧治痢,於贵胜用建脾丸多效。今治积久冷痢,先以温脾汤下讫,后以建脾丸补之,未有不效者。贫家难以克办,亦无可将息也。
温脾汤,治积久冷热赤白痢者方:
大黄桂心各三两附子乾姜人参各二两#2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与前温脾汤小异。
建脾圆,治虚劳赢瘦,身体重,脾胃冷,饮食不消,雷鸣腹胀,泄痢不止方:
锺乳粉三两赤石脂好曲大麦蘖当归黄连人参细辛龙骨乾姜茯苓石斛桂心各二两附子一两蜀椒六两
右十五味,为末,白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弱者饮服。此方通治男女。《集验》无细辛,龙骨。
增损建脾圆,治丈夫虚劳,五脏六腑伤败受冷,初作滞下,久则变五色,赤黑如烂肠极臭秽者方:
锺乳粉赤石脂各#3三两誉石一用矾石乾姜蓗蓉桂心石斛五味子泽泻远志寄生柏子仁人参白头翁天雄当归石榴皮牡蛎龙骨甘草各二两
右二十味,为末,蜜丸。酒服二十丸,日三,加至四十丸。此二方止痢神验。
驻车圆,治大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节度,腹痛不可堪忍者方:
黄连六两乾姜二两当归阿胶各三两
右四味,为末,以大酢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如大豆许,候乾。大人饮服三十丸,小儿百日以还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减,日三服。
大桃花汤,治冷白滞痢腹痛方:
赤石脂乾姜当归龙骨牡蛎各三两附子二两白朮一升甘草芍药各一两人参一两半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木,取九升,内诸药,煮取三升#4;分三服。脓者加厚朴三两,呕者加橘皮三两。
又方:
龙骨六两厚朴当归各三两#5赤石脂五两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热加白头翁二两半、牡蛎三两。
桃花圆,治下冷,脐下搅痛方:
乾姜赤石脂各十两
右二味,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仓米汤,治小腹冷气积聚,结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方:
仓梗米半升,净淘乾洒薤白一握,去青切细羊脂一升,熬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
右四味,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黄,并米内豉汁中煎,取四升。日一空腹温服一升,如行十里久更进一升,得快利止,若利不止,更服如前,利后进梗米豉粥,若复作,更服一剂,永瘥。
附子汤,治暴下积日不住,及久痢方:
附子一枚石榴皮一具阿胶二两龙骨甘草芍药乾姜黄连各一两黄苓半两粳米三合
右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卒下痢汤方:
黄连五两生姜一斤
右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未止,更合服,必效。
治久冷痢下纯白者,由积卧冷处,经久病发#6,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7可忍,凡白痢属冷,赤痢属热方:
好曲末五升,微熬令香,温清醇酒令热,和曲末一升,空腹顿服之,日三服。若至食时,捣蒜一升,令至熟,下姜椒末,调和如常食之法,惟须稠,勿加盥;以水和曲二升,作□饼,极烂煮之,乾洒,热内蒜齏,臼中相和,一顿食之,少与余食。至饥时,仍准前食曲末酒,比至瘥来,少食余食。以此法治,不过两日,无有不瘥。
治久冷,或痢不痢间,但腰腹患苦冷方:
上等新蜀椒三升,用醋宿渍之,以曲三升,和椒一升,紧拌煮作粥,空腹顿服之,加葱豉盥任性调和,不瘥更作,以瘥为限,不过三升椒即愈。此方不但治冷,大治诸虚损冷极,有所益,久当自知耳。
马蔺子圆,治积冷痢,下白脓方:
马蔺子一升,熟熬附子二两乾姜甘草各二两半神曲麦蘗阿胶各五两黄连三两蜀椒五合
右九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二,以知为度。或作散酒调服方寸匕,亦佳。
厚朴汤,治三十年久痢不止方:
厚朴乾姜阿胶各二两黄连五两艾叶石榴皮各三两
右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四续圆,治三十年注痢,骨立痿黄,肠滑不瘥方:一名蜡煎丸。
云实五合,熬香龙骨三两附子女萎各二两白朮二两半
右五味,为末,以蜡煎烊,用丸药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不过五六服瘥。
椒艾圆,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黄,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尽,两足逆冷,腹中热,苦筋转,起止须扶,阴冷无子方:
蜀椒三百粒乌梅二百枚#8熟艾一升乾姜三两赤石脂二两
右五味,椒、姜、艾下筛,梅着一斗米下蒸令饭熟,去核,内姜、椒末,合捣三千杵,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服。不瘥,加至二十丸,加黄连一升。
下痢圆,治数十年痢,下气消谷,令人能食,夏月长将服之不霍乱方:
大麦蘖法曲各一升乌梅二升半附子乾姜黄连黄檗桂心各三两蜀椒半两吴茱萸四两
右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三食三服,亦可至四十丸。
曲蘖圆,治数十年下痢不止,消谷下气,补虚羸方:
大麦蘖好曲各一升附子当归桂心各二两吴茱萸四两蜀椒一两黄连乌梅肉乾姜各四两
右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食后服二十丸,日三。
乌梅圆,治久痢诸药不瘥,数十年者,消谷下气,补虚方:
乌梅肉黄连乾姜吴茱萸各四两桂心二两当归三两蜀椒一两半
右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食后服十丸,日三。
又方,治冷痢久下方:
乌梅三百枚乾姜黄连各十两当归蜀椒各四两细辛附子桂心人参黄檗各六两,一方用麦蘖
右十味,为末,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五升米下,别捣如泥,盘中搅令相得,蜜和捣二千杵,丸如梧子。食前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
七味散,治痢下久不瘥,神验方:
黄连八分龙骨赤石脂厚朴乌梅肉各二分甘草一分阿胶三分
右治下筛,浆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儿一钱匕。
猪肝圆,治下痢肠滑,饮食及服药俱完出者方:
猪肝一斤,熬乾黄连乌梅肉阿胶各二两胡粉七棋子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亦可散服方寸匕。
羊脂煎,大治诸久痢不瘥方:
羊脂一棋子白蜡两棋子黄连末,一升酢七合,煎取稠蜜七合,煎取五合乌梅肉二两乱发灰汁洗去垢腻,烧末一升
右七味,合内铜器中,汤上煎之,搅可丸,饮服如梧子大三十丸,日三。棋子大小如方寸匕。
又方:
羊脂阿胶蜡各二两黍米二升
右四味,合煮作粥,一服令尽,即瘥。
治大下后腹中空竭,胸中虚满,不下食方:
芍药甘草半夏各一两厚朴当归桂心各三两生姜五两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三剂最佳。
治下痢,心胸满不快,腹中雷鸣,或呕吐方:
黄连五两橘皮甘草各二两龙骨生姜半夏各三两人参一两大枣十五枚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一大沸,乃内药,煮取三升,分四服。并妊娠良。
断痢汤,治心胸下伏水方:
半夏一升生姜五两茯苓甘草龙骨各二两附子一两人参黄连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香苏汤,治下后烦气暴上方:
生苏一把,冬用苏子三两香豉五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之。
泻心扬,治卒大下痢热,唇乾口燥,呕逆引饮方:
人参甘草黄苓栝蒌根橘皮各一两黄连二两半夏三两乾姜一两半
右八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胡洽》云:治老小利,水谷不化,腹中雷呜,心下痞满,乾呕不安,无橘皮、栝蒌。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蒌一两,呕加橘皮一两,痛加当归一两。仲景用大枣十二枚。
治夏月暴冷,忽壮热泄痢,引饮热汤,下断变通身浮肿,成冷下结,脉沉细小数方:
泽泻一两半吴茱萸茯苓白朮当归桔梗犀角青木香海藻芍药大黄各二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下后消息五六日许,可与女曲散。
女曲散,治痢后虚肿、水肿者,服此药小便利得止,肿亦消:
女曲一升乾姜细辛椒目附子桂心各一两
右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不知,加至二三匕,日三。产后虚满者大良。
治卒暴冷下,下部疼闷方:
烧砖令热,大酢沃之,三重布覆,坐上即瘥。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竟
#1方:原脱,据文例补。
#2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3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5各三雨: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6发:原作『不』,据影宋刻本改。
#7不:原作『发』,据影宋刻本改。
#8二百枚:影宋刻本作『一百枚』。
五一脾脏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一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脾脏方
疳湿南第九论方
论曰:凡疳湿之病,皆由暑月多食肥浓油腻,取冷眠睡之所得也。礼云:君子盛暑之月,薄滋味,无食肥浓煮饼。此时以不利人也,养生者宜深戒之。不尔,多患疳湿痢耳。
凡所患处,或着口龈咽喉,下部疳与月蚀,并不痛,令人不觉。其治用五月五日虾蟆、角蒿、救月木、寒食泔淀,但得一事单用之,烧作灰,和腊月猪脂傅之,逐手便瘥,极须慎口味耳。
凡疳,在慎盐、酱、酢、酥、油、枣等,一切皆忌。惟白饭、豉、苜蓿、苦苣、芜菁,不在禁限。
凡吹药入下部,没中指许深即止。治疳湿下黑,医不能治,垂死者方:
髑髅灰熏黄朱砂青黛石盐丁香麝香矾石栀子莨菪子铁衣乾姜故靴底灰乾虾蟆五月五日细辛土瓜根芥子蜀椒葶苈菖蒲各等分
右二十味,治下筛,以竹筒吹杏仁大,着大孔中,所有患疳疮上悉傅之。其丁香、麝香别研捣,着药中合之。一方有寒食泔淀、救月木、揪叶,为二十三味。若病大者,用灌方如左:
麝香丁香甘草犀角各三分
右四味,治下筛,合和。以盐三合,蜀椒三合,豉二合,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四味散合和。分作二分,灌大孔,旦一灌,酉一灌之。凡久下一月不瘥,成疳候,大孔必宽者是,以此主之。
八物茜根汤,凡下血者是蛊也,以此主之。方见蛊篇中。
治疳湿久下痢赤白,百疗不瘥者方:
兔头骨蛇头菥蓂子故绯并灰葶苈子狸骨一作狐骨蜣螂百草五月五日收者倒挂草青黛晚蚕蛾青矾丁香床中桄木蝎虫屎麝香苦参黄檗乾姜角蒿朱砂印成盥救月木桂心铁衣芒硝虾蟆黄矾荏子各等分
右二十九味,治下筛,以筒子内下部吹着,日一二度,妙。
治疳湿不能食,身重心热,脚冷,百节疼痛方:
黄苓芍药苦参甘草当归蜀椒甘松一作坩淀青黛熏黄豉各二两东引桃根葱白各一握盥一合麝香半分猪胆二枚
右十五味,□咀,以水一斗八升,煮取四升,分为二分。一度灌一分,汤如人体,然后着麝香、猪胆一枚,即灌,灌了作葱豉粥食之,后日更将一分如前灌之。七日忌生冷毒物等,但是油腻、酱乳、醋,三十日忌之,大佳。
治疳蚀人诸处,但是赤血痢久不瘥,立着即瘥,秘方:
乾虾蟆五月五日收者,一枚,作灰末人屎灰一作发灰金银土埚各五两麝香一分银末小豆许
右五味,治下筛,傅疮上,即瘥。三七日忌如前。痢者,吹下部。
治疳痢不止方:
苦参甘草熏黄各二两豉一升半葱白五茎蜀椒三十粒
右六味,以苦参等三物各捣下筛,以水五升煮葱白、豉、椒,取三升,以三指撮苦参末等各一撮,内汁中,冷暖如人体。先饮少许豉汁,食一口饭,乃侧卧,徐徐灌之讫,多时卧,不出为佳。大急,乃出之於争地,当有疳湿虫如白马尾状,头黑,是其效也。其重者,肛大难瘥,当取桃枝绵裹头,用前件汁,适寒温烙之,须近脊上,三十度烙之,乃瘥,神验。
又方,《崔氏》云:晋代之地多三疳#1,蚀人五脏,通见脊骨,下脓血,手足烦疼,四肢无力,夜卧烦躁不安,而#2失血色,肩髀疼,面及手足有浮气,或下血乃死,治之之方:
雄黄青葙各二两苦参三两矾石雌黄铁衣藜芦各一两麝香二分,别研
右八味,治下筛,以竹管内大孔中酸枣许,吹内下部中,日一,不过三度,小儿以大豆许。此方极救死。
又方:
大麻子胡麻各一升半
右二物,并熬令黄,以三升瓦瓶,泥表上,厚一寸,待泥乾,内大麻等令满,以四五枚苇管插口中,密泥之,掘地作灶,倒立灶口,底着瓦器承之,密填灶孔中,地平聚炭瓶四面,着坠垒之,日没,放火烧,至明旦开取,适寒温,灌疳湿者下部中一合,寻觉咽中有药气者为佳,亦不得过多,多则伤人,隔日一灌,重者再三灌之,从日一灌至日夕,极觉体中乏力,勿怪也,非但治疳湿,凡百异同疮疥癣并洗涂之。
论曰:凡日月蚀时,忌食饮。腹中生暨虫,及房室生子不具足,必患月蚀疮,亦不得与兄乳,日月生后,乃不忌,令人口臭,齿龈宣露,常有血出,舌上生疮者,皆由犯此所致耳。日月蚀时须救不救,出行逢暴雨,其救月杖须收取,治□之神药,预备,患此者施之救疗。
治月蚀恶疮息肉方:
硫黄茹斑猫各等分
右三味,治下筛。傅疮上,乾者以猪脂和傅之,日三夜一。
又方:
地榆根蔷薇根吴茱萸根
右三味,各三两,治下筛,以盐汤洗疮,傅之,日三。
小儿痢第十方
温中汤,治小儿夏月积冷,洗浴过度,及乳母亦将冷洗浴,以冷乳饮儿,儿壮热忽值暴雨,凉加之,儿下如水,胃虚弱,则面青肉冷,眼陷乾呕者,宜先与此调其胃气,下即止方:
乾姜厚朴各一分当归桂心甘草各三分人参茯苓白朮桔梗各二分#3
右九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余皆随儿大小。
温中大黄汤,治小儿暴冷,水谷下;或乳冷#4下青结不消;或冷实吐下,乾呕烦闷,及冷滞赤白下者良。若已服诸利汤去实,胃中虚冷,下如水,乾呕眼陷,烦扰,不宜利者,可除大黄;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气未消,饮儿遂为霍乱者,但用大黄;小儿诸霍乱宜利者,便用大黄;不须利宜温和者,除之,方:
大黄六分桂心厚朴甘草乾姜各一分人参茯苓白朮当归各二分桔梗三分
右十味,□咀#5,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儿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一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已来,一服三合。
黄檗汤,治小儿夏月伤暴寒,寒折大热,热入胃,下赤白滞如鱼脑,壮热头痛,身热,手足烦,此#6太阳之气外伤,寒使热气便入胃,服此方良。若误以利药下之,或以温脾汤下之,则热剧#7,以利药下之,便数去赤汁如烂肉者;或下之不瘥,宜以涩热药断之,下既不止,倍增壮热者,服之即效;或是温病热盛,复遇暴寒折之,热入腹中,下血如鱼脑者,服之良方:
黄檗黄连升麻白头翕一作白敛当归牡蛎石榴皮黄苓寄生甘草各二分犀角艾叶各一分
右十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儿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余日至期岁,一服三合半。
治中结肠圆,断冷滞下赤白青色如鱼脑,脱肛出,积日腹痛,经时不断者方:
赤石脂五分吴茱萸三分乾姜附子当归厚朴白朮木兰皮白头翁黄连石榴皮黄檗各二分#8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大豆。二岁儿服五丸,三岁已上服十丸,十岁已上二十丸。暴下者服少许,便瘥;积下者,尽一剂,更合。
栀子圆,治少小热痢不止方:
栀子七枚大枣四枚,炙黑黄檗三分黄连五分矾石四分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藜芦圆,治少小泄清痢方:
藜芦二分黄连二分附子一分
右三味,为末,蜜丸如麻子大。以粥饮服二丸,立验。
四物粱米汤,治少小泄注方:
粱米稻米黍米各三升蜡如弹丸大
右四味,以水五升,东向灶煮粱米三沸,去滓;复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滓;复以汁煮黍米三沸,去滓;以蜡内汁中和之,蜡消取以饮之,数试有验。
龙骨汤,治少小壮热,渴引饮,下痢方:
龙骨甘草大黄赤石脂栝蒌根石膏寒水石桂心各二两
右八味,治下筛,以酒水各五合,煮散二合,二沸,去滓,量儿大小服之。
大黄汤,治少小下痢,若热不食,伤饱不乳方:
大黄甘草麦门冬各一两
右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三岁儿,分三四服。
生金牛黄汤,治小儿积下不止,因发痫方:
生金三铢#9,一方用六铢,无生金用熟金亦得,法应作屑,今方尽成器者牛黄三铢麻黄二分黄连乾姜人参甘草各一分细辛半分
右八味,□咀,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去滓。临服,研牛黄以煮汤中。嫌儿热者,用生姜代乾姜。今世之生金,但用成器金亦善,二三两皆得用之。
泽漆茱萸汤,治小儿夏月暴寒,寒入胃则暴下如水,四肢被寒所折,则壮热经日不除,经月许日,变通身虚满,腹痛,其脉微细,服此汤一剂,得数渐渐安神方:
泽漆青木香海藻各二分吴茱萸茯苓白朮桔梗芍药当归各三分#10大黄一分
右十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二百日至一岁儿,一服二合半;一岁已上至二岁,一服四合。
枳实散,治少小久痢淋沥,水谷不调,形羸不堪大汤药者,宜此方:
枳实二两,治下筛。三岁已上饮服方寸匕,若儿小以意斟酌,日三服。
治少小洞注下痢方:
蒺藜子二升,捣汁温服,以瘥为度。
又方:
取木瓜汁饮之。
又方:
酸石榴烧灰,末,服半钱匕,日三。
又方:
炒仓米末饮服。
又方:
狗头骨烧灰,水和服之。
又方:
羊骨灰鹿骨灰
右二味,并水和服之,随得一事,即用之。
又方:
炒豉令焦,水淋汁服之,神验,冷则酒淋服。
又方:
五月五日百草末,吹下部。
治小儿赤白滞下方:
薤白一把豉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柏叶麻子末各一升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沸,百日儿每服三合。
又方:
捣石榴汁服之。
又方:
牛角□灰,水和服三方寸匕,佳。
又方:
烧蜂房灰,水和服之。
又方:
乱发灰鹿角灰
右二味,等分,三岁儿以水和服三钱匕,日三。
治小儿赤白痢方:
白蘘荷根汁生地黄汁各五合
右二味,微火上煎一沸,服之。
单方,治同前:
服生地黄汁一合。
又方:
五月五日虾蟆灰,饮服半钱匕。
治小儿热痢方:
煮木瓜叶饮之。
治小儿冷痢方:
蓼菜捣汁,量大小与之。一方作芥菜。
又方:
捣蒜,傅两足下。
治小儿暴痢方:
小鲫鱼一头,烧末服之,亦治大人。
又方:
烧鲤鱼骨末服之。一方作龙骨。
又方:
赤小豆末,酒和,涂足下,日三度,油和亦得。
治小儿蛊毒痢方:
蓝青汁一升二合,分为四服。
治小儿渴痢方:
捣冬瓜汁饮之。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一竟
#1三疳:影宋刻本作『五疳』。
#2而:影宋刻本作『面』。
#3各二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4冷:原作『令』,锯影宋刻本改。
#5□咀:此二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6此:原作『比』,锯影宋刻本改。
#7剧:影宋刻本作『痢』。
#8各二分:影宋刻本作『各一分』。
#9三铢:影宋刻本作『二铢』。
#10各三分:宋本作『各五分』,『吴茱萸』用『三分』。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二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胃腑方
胃腑脉论第一
论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层者,是其候也。脾合气於胃,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重二斤十四两,迂曲屈伸,长一#1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广胜、大颈、张胸,五谷乃容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栗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诸小肠。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满更虚,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精气也。五脏不足调於胃,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后(甲乙)作图,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故平人不饮不食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七日而死矣。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若#2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治阴,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
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苦肠中伏伏一作幅幅,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阳明治阳,在足上动脉。脉浮而芤,浮则为阳,芤则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大者,此胃家微虚烦,囿必日再行,动作头痛重,热气朝者,属胃。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奠而散者,当病食痹髀痛。病先发於胃,胀满,五日之肾,少腹腰脊痛,经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上之心脾,心痛闭塞不通,身痛体重,《灵柜》云上之心。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胃病者,腹胀,胃管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下取三里。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管。在上管,则抑而刺之;在下管,则散而去之。
胃胀者,腹满,胃管痛,鼻闻焦臭,妨於食,大便难。
胃疟,令人旦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热则能食。脾前受病移於胃,脾咳不已,呕吐长虫。
厥气客於胃,则梦饮食。
诊得胃脉,病形何如?曰#3:胃脉实则胀,虚则泄。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磨者胃薄;肉□小而磨者胃不坚;肉□不称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约;肉□不坚者胃缓;肉□无小果累标紧者胃急;肉□多小果累者胃结,胃结者,胃上脘约不利。
扁鹊云:足太阴与阳明为表裹,脾胃若病,实则伤热,热则引水浆,常渴;虚则伤寒,寒则苦饥常痛,发於风水,其根在胃,先从四肢起,腹满大,通身肿。方在治水篇中。
胃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舌肿,溺血,大便赤泄。
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裹,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入膑中,下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是#4动则病凄凄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动,欲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紧,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街、股、伏兔、哥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於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盛者则人迎大三#5倍於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於寸口。
胃虚实第二脉方灸
胃实热
右手关上脉阳实者,足阳明经也,病苦头痛《脉经》作腹中坚痛而热也,汗不出,如温疟,唇口乾,善哕,乳痈,缺盆腋下肿痛,名曰胃实热也。
泻胃热汤方:
栀子仁射干升麻茯苓各三两芍药四两白朮五两生地黄汁赤蜜各一升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以意加减。
胃中热病:
灸三里三十壮,穴在膝下三寸。
胃虚冷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经寒不得卧,恶风寒洒洒,目急,腹痛,虚呜《外台》作耳虚呜,时寒时热,唇口乾,面目浮肿,名曰胃虚冷也。
补胃汤,治少气口苦,身体无泽方:
柏子仁防风细辛桂心橘皮各二两芎藭吴茱萸人参各三两甘草一两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人参散,补胃虚寒,身枯绝,诸骨节皆痛方:
人参甘草细辛各六分麦门冬桂心当归各七分乾姜二两远志一两吴茱萸二分蜀椒三分
右十味,治下筛,食后温酒服方寸匕。
喉咙论第三
论曰:喉咙者,脾胃之候也。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其层围十二重,应十二时,主通利水谷之道,往来神气。若脏热,喉则肿塞,气不通,乌要膏主#6之。方在第六卷中。若腑寒,喉则耿耿如物常欲窒,痒痹涎唾。热则开之,寒则通之,不热不寒,依脏调之。方见第六卷中。
反胃第四脉方灸法
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7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尺为之微涩。
趺阳脉浮而涩,浮即为虚,涩即伤脾,脾伤即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胃反。趺阳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治胃虚反,食下喉便吐方:
人参一两泽泻甘草桂心各二两橘皮乾姜各三两茯苓四两大黄六两青竹茹五两
右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黄。
治反胃而渴方:
茯苓泽泻半夏各四两桂心甘草各三两
右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入生姜四两。
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方:
人参泽泻桂心各二两茯苓四两橘皮甘草黄耆各三两大黄一两半生姜八两半夏一升麦门冬三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一服八合,日三夜一,赢人六合。已利,去大黄。
治胃反,朝食暮吐,食讫腹中刺痛,此由久冷方:
橘皮三两甘草厚朴茯苓桂心细辛杏仁竹皮各二两槟榔十枚前胡八两生姜五两人参一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有甘皮二两。
又方:
橘皮三两白朮人参各二两蜀椒一百二+粒桂心一两薤白一握
右六味,□咀,以水二升渍一宿,内羊肚中缝合,以三升水煮,水尽出之,决破去滓,分三服。
治反胃大验方:
前胡生姜各四两阿胶一两大麻仁五合橘皮三两桂心三寸甘草五寸大枣十枚吴茱萸四合
右九味,□咀,以水三升、酒二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二服。
华佗治胃反:胃反为病,朝食暮吐,心下坚如杯升,往来寒热,吐逆不下食,此为关上寒澼所作,将成肺痿,治之之方:
真珠雄黄丹砂各三两朴消五两乾姜十累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若小烦者,饮水即解。然无所忌,,神良无比。一方用桂心一两。
治胃反,食即吐方:
捣粟米作曲,水和作丸,楮子大七枚,烂煮,内醋中,细细吞之,得下便已。曲亦得用之。
大半夏汤,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呕吐方:
半夏三升白蜜白朮各一升人参二两生姜三两
右五味,□咀,以水五升,和蜜,剔之二三百下,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胃反,食即吐出,上气方:
芦根茅根各二两,细切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服之,得下良。
又方:
饮白马尿即止。
又方:
烧先死鸡肶胵灰,酒扬服,男雄女雌。
又方:
淘小芥子,曝乾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灸两乳下各一寸,以瘥为度。
又,灸脐上一寸,二十壮。
又,灸内踝下三指稍邪向前有穴,三壮。《外台秘要》三指作一指也。
治酢咽方:
曲末一#8斤地黄三斤
右二味,合捣,日乾。以酒服三方寸匕,日三。
治噫酢咽方:
吴茱萸半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顿二升。先食服一升,日再。
治中散,食后吐酸水方:
乾姜食茱萸各二两
右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胃玲服之,立验。
呕吐叽逆第五脉论方灸法
夫吐家,脉来形状如新卧起,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即吐,阳浮而数亦为吐。寸口脉紧而芤,紧即为寒,芤即为虚,寒虚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即噎。关上数,其人则吐。趺阳脉微而涩,微即下利,涩即吐逆,谷不得入。趺阳脉浮者,胃气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如死,宽缓即瘥。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
论曰:凡服汤呕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消息定,然后服余汤,即流利更不吐也。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半夏汤,治逆气,心中烦闷,气满,呕吐气上方:一名小茯苓汤。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茯苓桂心各五两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若少气,加甘草二两。
前胡汤,治寒热呕逆,少气,心下坚聚,彭亨满,不得食,寒热痛渴,补不足方:
前胡生姜各三两#9甘草朴消汤下大黄别浸,各二两芍药茯苓麦门冬当归半夏滑石石膏栝蒌根黄苓附子人参各一两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四服。
治呕吐,四肢痹冷,上气腹热,三焦不调方:
前胡芎藭甘草当归石膏人参桂心橘皮各二两芍药三两半夏四两生姜五两大枣三+枚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10,下黄苓三两合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不用黄苓。
小麦汤,治呕吐不止方:
小麦一升人参厚朴各四两甘草一两生姜汁三合茯苓三两青竹茹二两半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猪苓散,治呕而膈上寒方:
猪苓茯苓白朮各三两
右三味,治下筛,以饮服方寸匕,日三。渴者多饮水。
犀角人参饮子,治呕逆,胃气虚邪风热,不下食方:
犀角人参各二两#11薤白五两粟米一合
右四味,□咀,以水四升半,煮取一升七合,下米煮令米熟。分四服,相去七里久进一服。
治春夏时行伤寒,寒伤於胃,胃冷变啘方:
橘皮桂心葛根各二两白茅根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数进服,尽更合。有热去桂。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诸呕哕,心下坚痞,膈间有水痰,眩悸者。方见第十八卷中。
治呕哕方:
人参一两胡麻仁八合橘皮一分枇杷叶八两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煮枇杷叶,取五升,下药,煮取三升,内麻仁,稍饮之。
又方:
芦根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作四服。
治气厥呕哕不得息方:
豉一升半夏八两生姜二两人参前胡桂心甘草各一两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大枣十五枚附子一枚橘皮二两豉一升生姜甘草各一两
右六味,□咀,以水九升,煎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治卒呕哕,厥逆方:
饮新汲冷水三升佳。
橘皮汤,治乾呕哕,若手足厥冷者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右二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
治伤寒后哕,乾呕不下食方:
生芦根切,一升青竹茹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二两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止,服三剂。
又方:
通草橘皮各二两生芦根切,一升粳米三合
右四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乾呕吐逆,涎沫出者方:
半夏乾姜各等分
右二味,□咀,以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日三。
治病人乾呕方:
取羊乳汁,饮一杯。
治乾呕方:
酒浸马屎一宿,取汁服之。
又方:
灸心主尺泽亦佳。
又,灸乳下一寸三十壮。
又方,乾呕不止,粥食、汤药皆吐不停,灸手间使三十壮。若四厥,脉沉绝不至者,灸之便通,此起死人法。
治秽方:
煮豉三升,饮汁佳。
又方:
空腹饮姜汁一升。
又方:
浓煮芦根汁饮之。
又方:
灸承浆七壮,炷如麦大。
又,灸脐下四指七壮。
治恶心方:
苦瓠禳并子一升,碎,以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须臾吐,并下如虾蟆衣三升。
又方:
服小便一百日,佳。
又方:
麻子一升,熬令香,熟捣,取酒三升,熟研,滤取一升,饮尽,日二服,尽一石瘥。一切病自能饮食,不能酒,任性多少。
治食已吐其食方:
大黄四两甘草二两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食饮辄吐方:
顿服生熟汤三升,即止。
灸法:余散见前。
吐逆呕不得食,灸心输百壮。
吐呕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者,灸膈输百壮。
吐变不得下食,灸胸堂百壮。
吐逆不得食,灸巨阙五十壮。
吐逆食不住,灸胃管百壮,三报。
吐逆,饮食却出,灸脾募百壮,三报。章门穴也。
吐呕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胆募百壮,三报。《甲乙经》云:日月,胆募也,在期门下五分。
吐逆,霍乱吐血,灸手心主五十壮。
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胁宛宛中五十壮。
哕噫呕逆,灸石关百壮。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二竟
#1一:影宋刻本作『二』。
#2若:影宋刻本作『苦』。
#3曰:原作『肉』,据影宋刻本改。
#4是:原作『也』,属上读,据影宋刻本改。
#5三:原作『上』,据影宋刻本改。
#6主: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7止:影宋刻本作『出』。
#8一: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9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10一斗二升:影宋刻本作『一斗三升』。
#11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胃腑方
噎塞第六论方
五噎圆,治胸中久寒,呕逆逆气,食饮不下,结气不消方:《古今录验》云:五噎者,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忧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逆冷。劳噎者,苦气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温。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此皆忧恙嗔怒,寒气上入胸胁所致也。
乾姜蜀椒食茱萸桂心人参各五分细辛白朮茯苓附子各四分橘皮六分
右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三丸,日三。不止#1,稍加至十丸。
又方,治五种之气皆令人噎方:
人参半夏桂心防风一作防葵小草附子细辛甘草各二两紫菀乾姜食茱萸芍药乌头各六分枳实一两
右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五丸,日三,不止#3,加至十五丸。乌头与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竹皮汤,治噎声不出方:
竹皮一用竹叶细辛各二两甘草生姜通草人参茯苓麻黄五味子桂心各一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二升,去竹皮,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乾姜汤,治饮食辄噎方:《集验》名半夏汤。
乾姜石膏各四两栝蒌根《集验》作桔梗人参桂心各二两半夏小麦各一升吴茱萸二升甘草一两赤小豆三+粒
右十味,□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枣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日服。
通气汤,治胸满气噎方:
半夏八两生姜六两桂心三两大枣三十枚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羚羊角汤,治气噎不通,不得食方:
羚羊角通草橘皮各二两厚朴吴茱萸乾姜各三两乌头五枚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杏仁桂心各三两
右二味,为末,蜜丸如枣大,稍稍咽之,临食先含,弥佳。
治卒噎方:
满口着蜜,食之即下。
又方:
捻取饭盆边零饭一粒,食之即下。
又方:
刮舂杵头细糠,含之即下,神验。
治诸噎方:
常食乾粳米饭,即不噎。
又方:
末火炭,蜜丸如弹子大。含,少少咽,即下。
又方:
老牛涎枣核大,水中饮之,终身不复噎。
论日:凡疗病者,皆以其类。至如治哽之法,岂宜以颅鹚主骨哽,狸虎治鱼哽耶?至於竹篾、薤白、嚼筋、绵蜜等事,乃可通为诸哽用耳。
治诸哽方:
取鹿筋,渍之令濡,合而索#3之,大如弹丸,以线系之,持筋端吞之入喉,推至哽处,徐徐引之,哽着筋出。
又方:
作竹篾,刮令滑净,绵裹,内咽中,令至哽处,可进退引之,哽即随出。
又方:
用绵二两,以蜜煎,使热的的尔,从外薄哽所在处,灼瓠以熨绵上。若故未出,复煮一段绵,以代前用者,并以皂荚屑,少少吹鼻中,使得嚏#4,哽出。《肘后方》云:治哽百日不出者。
又方:
煮薤白,令半熟,小嚼之,以线系菰中央,捉线,吞蓬,下喉,至哽处,牵引,哽即出矣。
治哽咽方:
以虎骨末,若狸骨,服方寸匕。
又方:
瞿麦末,服方寸匕。
治鱼骨哽方:
颅鹚屎,服方寸匕。
又方:
口称颅鹚,颅鹚,则下。
又方:
服橘皮汤。
又方:
服沙糖水。
又方:
烧鱼网灰,服方寸匕。《必效方》云:取鱼网覆头,立下。
治骨经在喉,众治不出方:
取饴糖,丸如鸡子黄大,吞之。不去,更吞,渐大作丸,可至十丸止。
又方:
烧虎狼屎,服之。
又方:
吞猪膏如鸡子。不瘥,更吞,瘥止。
治食中吞发,咽不去,绕喉方:
取乱发烧末,酒服一钱匕。
治吞钱方:
艾蒿五两,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即下。
又方:
服蜜二升,即出。
又方:
末火炭,酒服方寸匕。水服亦得。
治吞金银镮及钗方:
白糖二斤,一顿渐渐食之,多食益佳。
又方:
吞水银一两,再服之。
误吞镮及指强方:
烧雁毛二七枚,末,服之。鹅羽亦得。
误吞钗方:
曝韭令萎,蒸熟,勿切,食一束,即出。或生麦叶筋缕,如韭法,皆可用,但力意多食自消。
误吞铜铁而哽者方:
烧铜弩牙令赤,内酒中,饮之立愈。
误吞钉、针及箭镞等方:
但多食脂肥肉,令饱,自裹出。
治误吞针方:
取悬针磁石末,饮服方寸匕,即下。《古今录验》云:今吞针在喉中而服磁石末入腹,若含磁石口中,或吸针而出耳也。
胀满第七论方灸法
论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按之痛者为实也。夫腹中满不减,减不惊人,此当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得温药。腹满,口中苦乾燥,腹间有水,是饮。跗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下部闭塞,大便难,两胱下疼痛,此虚寒气从下向上,当以温药服之,取瘥。腹满转痛,来趣小腹,为欲自下利也。一云: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小腹,为欲自利。
温胃汤,治胃气不平,时胀咳,不能食方:
附子当归厚朴人参橘皮芍药甘草各一两乾姜五分蜀椒三合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半夏汤,治胃中虚冷,腹满塞,下气方:
半夏一升大枣二+枚甘草附子当归人参厚朴茯苓枳实各二两桂心五两生姜八两蜀椒二百粒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5气,胀满,肠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方:
附子一枚半夏粳米各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米熟,去滓。每服一升,日三服。《集验》加乾姜二两。
厚朴七物汤,治腹满气胀方:仲景云治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数,饮食如故者。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心二两生姜五两
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四升,服八合,日三。呕逆者,加半夏五合;利者,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厚朴三物汤,治腹满发热数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方:
厚朴半斤大黄四两陈枳实大者五枚
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内大黄,煎取三升,去滓,服一升,腹中转动者,勿服;不动者,更服。一方加芒硝二两。
吴茱萸汤,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方:
吴茱萸半夏小麦各一升甘草人参桂心各一两大枣二+枚生姜八两
右八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桂汤,治虚赢,胸膈满方:
桂心生姜各一斤半夏一升黄耆四两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男子卒劳内伤,汗出中风,腹胀,大饥,食不下,心痛,小便赤黄,时白,大便不利方:
大黄葶苈寒水石苦参黄连栝蒌根各等分
右六味,为末,蜜丸。以豉汁和饮服,如梧子大二丸,日三,加至十丸。
灸法:
胪胀,胁腹满,灸膈输百壮,三报。
胸满,心腹积聚,痞痛,灸肝输百壮,三报。
胀满,水肿,灸脾输,随年壮,三报。
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赢瘦,名曰食晦,先取脾输,后取季胁。
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灸三焦输,随年壮。
胀满,雷鸣,灸大肠输百壮,三报。
胀满,气聚寒冷,灸胃管百壮,三报。穴在鸠尾下三寸。
腹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灸中守百壮,穴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
胀满痕聚,滞下疼冷,灸气海十#6壮,穴在脐下一寸。忌不可针。
胀满气如水肿状,小腹坚如石,灸膀胱募百壮,穴在中极脐下四寸。
胀满肾冷,瘕聚泄利,灸天枢#7百壮,穴在脐傍相对,横去脐两傍各二寸。
痛冷积热第八论方灸法
论曰: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凡觇#8病者,未脉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利,以裹虚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脉沉弦。脉双弦者,寒也。弦脉,状如张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双弦而迟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右手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濇濇恶寒。师曰:迟者为寒,涩为无血。寸口脉微,尺中紧而涩,紧即为寒,微即为虚,即为血不足,故知发汗而复下之。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见第十七卷中。
匈奴露宿圆,治寒冷积聚方:
矾石桂心附子乾姜各二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后稍加之。
露宿圆,治遇冷气,心下结紧,呕逆,寒食不消,并主伤寒,晨夜触寒冷恶气方:
附子乌头桂心矾石各四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胡豆大。以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药耐寒冷,忌热食近火,宜冷食饮。
治痼冷风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脐下冷,百病五劳七伤。第一令人能食,二强盛,三益气,四有子,神验方:
大豆三升半生地黄十五斤,取汁乌头一百五十枚
右三味,以除日□咀乌头,以酒一斗半,和地黄汁,浸乌头,至破日,绞去大涩汁滓,内豆药汁中,至除日出,曝之,有,更浸曝之,至汁尽药成。初服从二豆起,可至二十豆,酒服之。有病空腹服,无病食后服。四时合,并得二月三月为上时。药令人能食,益气,强盛,有子,发白反黑,齿落重生。先病热人不可服。
治心腹痼冷,百治不酸方:
曲末三升白朮五两乾姜桂心各三两蜀椒吴茱萸各二两
右六味,治下筛。以米饮服方寸匕,日二。不过五剂,诸冷顿愈。无忌,空腹服之。
治积年冷病方:
蜀椒二两香豉一升
右二味,捣椒为末,和豉,更捣三千杵。丸如弹丸大#9,食前酒服,日再#10。
治诸冷极,医所不治方:
马蔺子九升,争治去土。空腹服一合,日三,饮及酒下之,服讫须臾,以食压之,取瘥乃止。
赤圆,治寒气厥逆方:
茯苓桂心各四两细辛一两乌头附子各二两射罔如大枣一两#11
右六味,为末,内真珠为色,蜜丸,如麻子,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不止#12,加至二丸,以止为度。一方用半夏四两,而不用桂。
半夏汤,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方:
半夏一升桂心四两生姜八两
右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服。
生姜汤,温中下气方:
生姜一斤甘草三两桂心四两
右三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一服五合,日三服。
甘草汤,治虚羸惙惙,气欲绝方:
甘草五味子生姜各二两吴茱萸一升人参一两
右五味,□咀,以水四升煮茱萸,令小沸,去滓内药,煮取一升六合。分二服,服数剂佳。
茱萸消石汤,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年僻饮方:
吴茱萸八合消石一升生姜一斤
右三味,以酒一斗,水解令得二斗,煮药取四升。服二升,病即下去,勿更服也。初下如泔,后如污泥,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之。养如乳妇法。
大建中汤,治心胁中大寒大痛,呕不能饮食,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而痛,其头不可触近方:
蜀椒二合乾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糖,微火煮,令得一升半。分三服,服汤如炊三升米久,可饮粥二升许,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大黄附子汤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之方: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12
右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论曰:寸口脉弦而紧,弦即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饮食,弦紧相搏,即为寒疝。跗阳脉浮而迟,浮即为风虚,迟即为寒疝。凡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大乌头汤,主寒疝绕脐苦痛,发即白汗出,手足厥寒,其脉沉弦者方:仲景名二物乌头煎。
乌头十五枚,熬黑,不切,以水三升渎煮取一升,去滓,内白蜜二斤,煎令水气尽,得二升。强人服七合,羸人五合,一服未效,明日更服,每日止一服,不可再也。
乌头桂枝汤,治大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尽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方:
秋乾乌头实中者五枚,除去角白蜜一斤
右二味,以蜜煎乌头,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许。初服二合,不止#14,更进三合,复不止,加至五合。其止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桂枝汤方见伤寒卷中。《外台方》云: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升,以桂汁和蜜煎,合煎之一升许服。又云:《范汪方》云:以桂枝汤和前乌头煎服。
论曰:凡人患大热,皆须候脉。若大大热者,不得一准方用药皆准病用药。大热不可那者,当两倍、三倍。大大热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制之尔。有人苦热不已,皆由服石所致,种种服饵不能制止,惟朴消煎可以定之。武德中有贵高人师市奴,谓之金石凌,非也。此方直用二硝、寒水石、石膏可也、即不劳金。有金者,贵高人所加也。
朴消煎方:
朴消一斤芒硝八两寒水石四两石膏金各二两
右五味,先内二硝於八升汤中,搅令消,以纸密封一宿,澄取清,内铜器中,别捣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以绢袋盛之,内汁中,以微火煎,候其上有沫#15起,以箸投中,着箸如凌雪凝白,急下泻着盆中,待凝取出,烈日曝乾。积热困闷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搅和令消,顿服之,日三。热定即止。
五石汤,治胃间热,热病后不除,烦闷,口中乾渴方:
寒水石消石赤石脂龙骨栝蒌根牡蛎甘草黄苓各五分知母桂心石膏各三分大黄二分
右十二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诸本只有四石。
竹叶汤,治五心热,手足烦疼,口乾唇燥,胸中热方:
竹叶小麦各一升知母石膏各三两茯苓黄苓麦门冬各二两人参一两半生姜五两栝蒌根甘草半夏各一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小麦,取八升,去滓内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分五服。
半夏汤,治胸中客热,心中烦满气上,大小便难方:
半夏一升生姜八两前胡四两茯苓白朮各五两甘草一两黄苓人参各二两杏仁枳实各三两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胸中大热者,沉冷服之。大小便涩,加大黄二两。一方用栀子仁二两,为十一味。
承气汤,治气结胸中,热在胃管,饮食呕逆,渴方:
前胡枳实桂心大黄寒水石知母甘草各一两消石栝蒌根石膏各二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热气,手足心烦热如火方:
竹叶二升枳实三两青葙子白前各一两吴茱萸黄苓各#16分栝蒌根麦门冬各二两生姜六两前胡一作芍药半夏各五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地黄煎,治热方:
地黄汁四升三合茯神知母萎蕤各四两栝蒌根五两竹沥三合,一用竹叶生姜汁生地骨皮生麦门冬汁白蜜各二升#17石膏八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诸药,取汁三升,去滓,下竹沥、地黄、麦门冬汁,微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六七合。四月、五月作散服之。
治积热方:
枳实黄苓大黄黄连芒硝各二两#18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一服。
治膈上热方:
苦参十两玄参五两麦门冬三两车前子二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五丸,日二服。
细圆,治客热结塞不流利方:
大黄葶苈各三两香豉三合杏仁巴豆各五分#19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日饮服二丸,以利为度。
治骨蒸热,赢瘦,烦闷短气,喘息鼻张,日西即发方:
龙胆黄连栝蒌根各#20四分芒硝二分栀子十枚苦参大黄黄苓芍药青葙子各二两
右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二,以止#21为度。一方无苦参已下,止五味。张文仲为散,饮服方寸匕。
治骨蒸方:
天灵盖如梳大,炙令黄,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起死人神方。
又方:水服芒硝一方寸匕,日二服,神服良。
又方:取人屎灰,以酒服方寸匕,日二
治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方:
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老小增损之。若虚寒,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三竟
#1止:影宋刻本作『知』。
#2止:影宋刻本作『知』。
#3索:影宋刻本作『萦』。
#4嚏:原作『噎』,据影宋刻本改。
#5寒:原作『塞』,据影宋刻本改。
#6十:影宋刻本作『百』。
#7天柜:原作『太枢』,据影宋刻本改。
#8觇:影宋刻本作『瞻』。
#9如弹丸大:影宋刻本『大』下有『七丸』二字。
#10日再:影宋刻本作『日一服』。
#11两:影宋刻本作『枚』。
#12止:影宋刻本作『知』。
#13二两:影宋刻本作『三两』。
#14止:影宋刻本作『知』。下同。
#15沫:原作『汉』,据影宋刻本改。
#16二: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7各二升:影宋刻本『生麦门冬汁』用『一升』。
#18各二两:影宋刻本『芒消】用『二两』,余四味用『三两』。
#19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20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1止:影宋刻本作『知』。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四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肺脏方
肺脏脉论第一
论曰:肺主魄,魄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所以肺为五脏之华盖。并精出入谓之魄,魄者,肺之藏也。鼻者,肺之官,肺气通於鼻,鼻和则能知香臭矣。循环紫宫,上出於颊,候於鼻下,回肺中,荣华於发,外主气,内主胸,与乳相当,左乳庚,右乳辛。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有十四童子、七女子守之,神名鸿鸿#1。主藏魄,号为魄脏,随节应会,故云肺藏气,气舍魄,在气为咳,在液为涕。肺气虚则鼻息不#2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肺气虚则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厥气客於肺,则梦#3飞扬,见金铁之器及奇物。
凡肺脏象金,与大肠合为腑,其经手太阴,与阳明为表裹。其脉浮,相於季夏,王於秋。秋时万物之所终,宿叶落柯,萋萋枝条,桃然独在。其脉为微浮,卫气迟,荣气数,数则在上,迟则在下,故名曰毛。阳当陷而不陷,阴当升而不升,为邪所中二气感激,故为风寒所中。阳中邪则卷,阴中邪则紧。卷则恶寒,紧则为栗,寒栗相搏,故名曰疟。弱则发热,浮乃来出,旦中旦发,暮中暮发。脏有远近,脉有迟疾,周有度数,行有漏刻,迟在上伤毛采,数在下伤下焦。中焦有恶则见,有善则匿,阳气下陷,阴气则温,阳反在下,阴反在巅,故名曰长而且留。
秋脉如浮,秋脉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而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巢源》无不字。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秋胃微毛日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肺藏气,气舍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者则爪一作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气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秋金肺王,其脉微涩而短曰平。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为微邪,虽病即瘥。肝乘肺,必作虚。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若#4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治阳。
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膨膨,与肩相引,刺手太阴治阴。
肺脉来,泛泛轻如微风吹乌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惟#5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太阴脉也。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漏风一作偏风,头已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经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腰内。小甚为飧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在颈肢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能喜酸。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濡而散者,当病漏一作灌汗,至今不复发散。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黄帝问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之脉独动不休,何也?手太阴本在寸口中。岐伯对曰:足阳明,胃脉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胃脉在足趺上大趾间,上行三寸骨解中是也。其精气上清,注於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之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脉动不止。
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胃居其大,五味入於口,藏於胃,以养五脏气。气口者,太阴是也,脏腑之气味皆出於胃,变见於气口,气口属腑脏主,即呼寸口者也。
扁鹊曰:肺有病则鼻口张,实热则喘逆,胸凭仰息。其阳气壮,则梦恐惧等。虚寒则咳息,下利少气。其阴气壮,则梦涉水等。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精气并於肺则悲也。
味主秋,结满而血者,病在胸,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
病先发於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五日之胃,腹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马肉及獐肉得之,不者当以夏时发,得病以丙丁日也,宜赤药。
凡肺病之状,必喘咳逆气,肩息背痛,汗出,尻阴股膝挛,髀端腑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乾,取其经手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少阴血者。
肺脉沉之而数,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热,腹满,肠中热,小便赤,肩背痛,从腰已上汗出,得之房内汗出当风。
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咳,其脉微迟,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补肺汤、泻肺散。春当刺少商,夏刺鱼际,皆泻之;季夏刺太渊,秋刺经渠,冬刺尺泽,皆补之。又当灸膻中百壮,背第三椎二十五壮。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壮#6,上气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第三椎之傍,以手痛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肺伤,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拥所致也。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肺中寒者,其人肚烛梯。
肺水者,其人身体肿而小便难,时斗,时而大便鸭溏。
肺胀者,虚而满,喘咳,月如脱状,其脉浮大。
趺阳脉浮缓,少阳脉微紧,微为血虚,紧为微寒,此为鼠乳。
诊得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时时痛,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结痈,皮肤寒,秋愈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之状,甚者如针刺之状,时痒,色白也。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洒寒热,气逆喘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也?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适以春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得之。
肺病身当有热,咳嗽短气,唾出脓血,其脉当短涩,今反浮大,其色当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克金,为大逆,十死不治。
商音人者,主肺声也,肺声哭,其音磬,其志乐,其经手太阴。厥逆阳明,则荣卫不通,阴阳反祚,阳气内击,阴气外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厉风所中,嘘吸战掉,语声嘶塞而散下,气息短惫,四肢僻弱,面色青葩,遗矢便利,甚则不可治,依源麻黄续命汤主之。方见第八卷中。
又言音喘急,短气,好唾,此为火克金,阳击阴,阴气沉,阳气升,升则实,实则热,热则狂,狂则闭眼,悸,言非常所说,口赤而张,饮无时度,此热伤肺,肺化为血,不治。若面赤而鼻不欹,可治也。
肺病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则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恒山汤主之。方见第十卷中。若其人本来语声雄烈,忽尔不亮,拖气用力,方得出言,而反於常,人呼共语,直视不应,虽曰未病,势当不久,此则肺病声之候也,察观疾病,表裹相应,依源审治,乃不失也。
白为肺,肺合皮,白如豕膏者吉。肺主鼻,鼻是肺之余,其人金形,相比於上商,白色,小头,方面,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发动身轻,精廉#7,急心静悍,性喜为吏。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手太阴。廉廉然,肩膺厚薄正竦,则肺应之。正白色小理者则肺小,小则少饮,不病喘喝;粗理者则肺大,大则虚,虚则寒,喘鸣,多饮,善病胸喉痹,逆气;巨肩反膺陷喉者,则肺高,高则实,实则热,上气肩息,咳逆;合腋张胁者则肺下,下则逼贲迫肝,善胁下痛,鼻塞,或壅而涕,生息肉;好肩背厚者则肺坚,坚则不病咳上气;肩背薄者则肺脆,脆则易伤於热,喘息,鼻衄;肩膺好者则肺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膺偏歌者则肺偏倾,偏倾则病胸偏痛,鼻亦偏疾。
凡人分部陷起者,必有病生。大肠阳明为肺之部,而脏气通於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外病内入,则所部起;内病裹出,则所部陷。外入前治阳,后治阴;内出前治阴,后治阳,实泻虚补。阳主外,阴主内。
凡人死生休否,则脏神前变形於外。人肺前病,鼻则为之孔开焦枯。若肺前死,鼻则为之梁折孔闭,青黑色。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色深浅,斟酌赊促,远不出一年,促不延时月。肺疾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色#8黑如拇指黡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面白目青,是谓乱经。饮酒当风,风入肺经,胆气妄泄,目则为青,虽有天救,不可复生。面黄目白如枯骨,死。吉凶之色,在於分部,顺顺而见,赤白入鼻,必病,不出其年,若年间不应,三年之中祸必应也。
秋金肺脉色白,主手太阴脉也,秋取经输,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输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於合。其脉本在寸口之中,掌后两筋间二寸中,应在腋下动脉,其脉根於太仓,太仓在脐上三寸,一夫#9是也。
其筋起於手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於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上出缺盆,结肩髑前,上结缺盆,下结胸裹,散贯贲下,抵季胁。
其脉起於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后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次指内廉,出其端。合手阳明为表裹。阳明之本在肘骨中,同会於手太阴。
太阴之别名列缺,起於腋下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於鱼际,别走手阳明,主肺生病,病实则大肠热,热则手兑掌起,起则阳病,阳脉反逆大於寸口三倍,病则咳,上气喘渴#10,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虚则大肠寒,寒则欠咳#11,小便遗数,数则阴病,阴脉反小於寸口一倍,病则肩背寒痛,少气不足以息,季胁空痛,尿色变,卒遗矢无度。
秋三月者,主肺、大肠,白气狸病也,其源从太阳击手太阴,太阴受淫邪之气,则经络壅滞,毛皮紧坚#12;发泄邪生,则脏腑伤温,随秋受疠,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伤,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体热生斑,气喘引饮,故曰白气狸病也。
扁鹊云:灸心肺二输,主治丹毒白狸病。当依源为疗,调其阳,理其阴,则脏腑之病不生矣。
肺虚实第二脉方灸法
肺实热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曰肺实热也。
治肺实热,胸凭仰息,泄气除热方:
石膏八两白前杏仁各三两橘皮白朮各五两赤蜜七合枸杞根皮切、二升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三沸,分三服。
治肺热,言音喘息短气,好唾脓血方:
生地黄切,二升石膏八两麻黄五两杏仁四两升麻羚羊角芒硝各三两淡竹茹鸡子大一枚赤蜜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两沸,分三服。
治肺热,闷不止,胸中喘急,惊悸,客热来去,欲死,不堪服药,泄胸中喘气方:
桃皮芫花各一升
右二味,□咀,以水四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以故布手巾内汁中,薄胸,温四肢,不盈数日即歇。
橘皮汤,治肺热气上,咳息奔喘方:
橘皮麻黄各三两柴胡乾紫苏《删繁》作乾蓝,各二两宿姜杏仁各四两石膏八两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黄两沸,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与两剂。
治肺热喘息,鼻衄血方:
羚羊角玄参射干鸡苏芍药升麻柏皮各三两生地黄切,一升栀子仁四两淡竹茹鸡子大一枚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须利者,下芒硝三两,更煮三沸。
治肺热,饮酒当风,风入肺,胆气妄泄,目青,气喘方:
麻黄四两甘草五味子各三两杏仁五十枚母姜五两淡竹叶切,一升
右六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13;去滓,分三服。
泻肺散,治酒客劳倦,或出当风,喜怒气舍於肺,面目黄肿,起即头眩,咳逆上气,时忽忽欲绝,心下弦急,不能饮食,或吐脓血,胸痛引背,支满欲呕方:
五味子百部各二两半茯苓附子苁蓉当归石斛远志续断各一两细辛甘草各七分防风蜀椒紫菀桂心款冬花乾姜各一两半桃仁六十枚杏仁三十枚
右十九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二匕。
灸法:
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灸阴都随年壮。穴在侠胃管两边相去一寸。胃管在心下三寸。
肺胀胁满,呕吐上气等病,灸大椎并两乳上第三肋间,各止七壮。
肺与大肠俱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治肺与大肠俱实,令人气凭满,煮散方:
茯苓麻黄各六分黄耆大青桂心各三分细辛杏仁各五分石膏二两丹参半两五味子甘草贝母橘皮芎藭各一两根实三枚
右十五味,治下筛,为粗散,帛裹一方寸匕半,井花水一升五合,煮取七合为一服,日再。
肺虚冷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乾不津液,名曰肺虚冷也。
治肺虚冷,声嘶伤,语言用力,战掉缓弱,虚瘠,风入肺方:
防风独活芎藭秦椒乾姜黄耆各四十二铢天雄麻黄五味子山茱萸甘草各三+六铢秦艽桂心薯蓣杜仲人参细辛防己各三十铢甘菊花紫菀各二十四铢贯众二枚附子七分
右二十二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一方有石膏六分、当归五分。
酥蜜膏酒,治肺虚寒,疠风所伤,语声嘶塞,气息喘惫,咳唾止气嗽通声方:
酥崖蜜饴糖生姜汁生百部汁枣肉杏仁各一升,研甘皮五具,末
右八味,合和,微火煎,常搅,三#14上三下,约一炊久,取姜汁等各减半止。温酒一升,服方寸匕,细细咽之,日二夜一。
又方:
猪胰三具大枣百枚
右二味,以酒五升渍之,秋冬七日,春夏五日出,布绞去滓,七日服尽。二七日忌盐。羊胰亦得。治咳嗽,胸胁支满,多喘上气,尤良。《肘后方》治久咳上气二十年,诸治不痊者。
治肺寒损伤,气嗽及涕唾鼻塞方:
枣肉二升,研作脂杏仁一升,熬研为脂酥生姜汁白糖白蜜生百部汁各一升
右七味,合和,微火煎,常搅,约一炊久下之,细细温清酒服二合,日二。
补肺汤,治肺气不足,逆满上气,咽中闷塞,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语失声,甚者吐血方:
五味子三两乾姜桂心款冬花各二两麦门冬一升大枣一百枚粳米二合桑根白皮一斤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五沸,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黄耆五两甘草锺乳人参各二两乾地黄桂心茯苓白石英桑白皮厚朴乾姜紫菀橘皮当归五味子远志麦门冬各三两大枣二十枚
右十八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治肺气不足,咳逆上气,牵绳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饮食方:
苏子一升桑白皮五两半夏六两紫菀人参甘草五味子杏仁各二两款冬花射干各一两麻黄乾姜桂心各三两细辛一两半
右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治肺气不足,咳逆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语无音声而渴,舌本乾燥方:
五味子苏子各一升白石英锺乳各三两款冬花竹叶橘皮桂心桑白皮茯苓紫菀各二两粳米二合麦门冬四两生姜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枚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桑白皮、粳米、大枣,米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五升。分六服,日三。
又方,治肺气不足,心腹支满,咳嗽,喘逆上气,唾脓血,胸背痛,手足烦热,惕然自惊,皮毛起,或哭,或歌,或怒,乾呕心烦,耳中闻风雨声,面色白方:
款冬花桂心各二两桑白皮一斤生姜五味子锺乳各三两粳米五合大枣十枚麦门冬四两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枣令熟,去之内药,煎取二升。分三服,温服之。一方用白石英二两。《广济》用紫菀、人参各二两,名紫菀汤。
麻子汤,治肺气不足,咳唾脓血,气短不得卧方:
麻子一升桑白皮饧各一斤桂心人参各二两阿胶紫菀各一两生姜三两乾地黄四两
右九味,□咀,以酒一斗五升、水一斗五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
饧煎,治肺气不足,咽喉苦乾方:
作肠任多少,取乾枣一升,去核,熟捣,水五升,和使相得,绞去滓,澄去上清,取浊者,内饴中搅,火上煎,勿令坚。令连连服,如鸡子大,渐渐吞之,日三夜二。
治肺风气痿绝,四肢满胀,喘逆胸满方:
灸肺输各二壮。肺输对乳引绳度之,在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肺与大肠俱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名曰肺与大肠俱虚也。
小建中汤,治肺与大肠俱不足,虚寒乏气,小腹拘急,腰痛,羸瘠百病方:
大枣十二枚生姜桂心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六两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内糖八两,煮三沸,分三服。《肘后》用黄耆、人参各二两,名黄耆建中汤。
肺劳第三论方灸法
论曰:凡肺劳病者,补肾气以益之,肾王则感於肺矣。人逆秋气,则手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麻黄引气汤,治肺劳实,气喘鼻张,面目苦肿方:
麻黄杏仁生姜半夏各五分紫苏四分白前细辛桂心各三分橘皮二分石膏八两竹叶切,一升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半夏汤,治肺劳虚寒,心腹冷,气逆游气,胸胁气满,从胸达背痛,忧气往来,呕逆,饮食即吐,虚乏不足方: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桂心四两甘草厚朴各二两人参橘皮麦门冬各三两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腹痛加当归二两。
厚朴汤,治肺劳风虚冷,痰澼水气,昼夜不得卧,头不得近枕,上气胸满,喘息气绝,此痰水盛溢方:
厚朴麻黄桂心黄苓石膏大戟橘皮各二两枳实甘草秦艽杏仁茯苓各三两细辛一两半夏一升生姜一两#15大枣十五枚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分五服。
治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涎唾方:
灸肺输七壮。亦可随年壮至百壮。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四竟
#1鸿鸿:影宋刻本作『鸟鸿』。
#2不:原脱,据《灵柜□本神》补。
#3梦: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4若:影宋刻本作『苦』。
#5惟:影宋刻本作『离』。
#6壮:影宋刻本作『热』。
#7廉:影宋刻本作『瘦』。
#8色:影宋刻本无『色』字。
#9夫:原作『分』,据影宋刻本改。
#10渴:影宋刻本作『喝』。
#11咳:影宋刻本作『□』。
#12坚:原作『肾』,据影宋刻本改。
#13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14三:原作『二』,据影宋刻本改。
#15一两:影宋刻本作『十两』。
孙真人备急不金要方卷之五十五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肺脏方
气极第四论方灸法
论曰:凡气极者,主肺也。肺应气,气与肺合。又曰:以秋遇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肺,则寒湿之气客於六腑也。若肺有病,则先发气,气上冲胸,常欲自恚。以秋庚辛日伤风邪之气,为肺风。肺风之状,多汗。若阴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气逆咳,咳则短气,暮则甚,阴气至,湿#1气生,故甚。阴畏阳气,昼日则瘥。若阳伤则热,热则实,实则气喘息上胸臆,甚则唾血。然阳病治阴,阴是其裹。阴病治阳,阳是其表。是以阴阳表裹,衰王之源,故知以阳调阴,以阴调阳,阳气实则决,阴气虚则引。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肤、筋脉则治之,若至六腑五脏,半死矣。
扁鹊曰:气绝不治,喘一作奔而冷汗出,二日死。气应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
锺乳散,治气极虚寒,阴畏阳气,昼酸暮甚,气短息寒,亦治百病,令人力强,能饮食,去风冷方:
锺乳别研乾姜桔梗茯苓细辛桂心附子人参各一两六铢白朮一两防风栝蒌根牡蛎各二两半
右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渐加至二匕。五十以上,可数服,得力乃止。《千金翼》云:有冷加椒,有热加黄苓,各三两。
黄耆汤,治气极虚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虚劳百病,气力损乏方:
黄耆四两人参白朮桂心各二两生姜八两大枣十枚附子三十铢,一方不用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
大露宿圆,治气极虚寒,皮痹不已,内舍於肺,寒气入客於六腑,腹胀虚满,寒冷积聚百病方:
誉石《肘后》作矾石乾姜桂心皂荚桔梗附子各三两
右六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渐加之。慎热及近火等。
硫黄圆,治气极虚寒澼饮,胸中痰满,心腹痛,气急,不下饮食方:
硫黄誉石乾姜附子乌头桂心细辛白朮桔梗茯苓各二两
右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渐加之,以知#2为度。《肘后》无白朮、桔梗、茯苓,用昊茱萸、蜀椒、人参、皂荚、当归,十二种为丸,用治人大冷,夏月温饮食,不解衣者。
大前胡汤,治气极伤热,喘息冲胸,常欲自恚,心腹满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方:
前胡八两半夏麻黄芍药各四两生姜五两黄苓三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3。
竹叶汤,治气极伤热,气喘,甚则唾血,气短乏,不欲食,口燥咽乾方:
竹叶二升麦门冬小麦生地黄各一升生姜石膏各六两麻黄三两甘草一两大枣十枚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灸法:
呕吐上气,灸尺泽,不三则七壮。尺泽者,在腕后肘中横文。
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上管下一寸名太仓七壮。
积气第五论方灸法
论曰: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凡七种气。积聚坚,大如杯若盘,在心下,腹中疾痛,不能饮食,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祟,此皆七气所生。寒气,即呕逆恶心;热气,即说物不竟而迫;怒气,即上气不可忍,热痛上抢心,短气欲死不得息;恚气,即积聚在心下,不得饮食;喜气,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忧气,即不可剧作,暮卧不安;愁气,即喜忘,不识人语,置物四方,还取不得去处,若闻急,即四肢驸肿,手足筋挛,捉不能举。如得病此,是七气所生,男子卒得,饮食不时所致,妇人即产后中风诸疾也。
七气圆方:
乌头大黄各七分紫菀半夏前胡细辛丹参茯苓芎藭桃仁《胡洽》作杏仁菖蒲一作芍药石膏吴茱萸桂心桔梗各三分人参甘草防葵各一两乾姜蜀椒各半两
右二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一方去半夏,加甘遂三分。《胡洽》无丹参、甘草。
七气圆,主七气。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此之为病,皆生积聚,坚牢如杯,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去时来,发则欲死。凡寒气状,吐逆心满;热气状,恍惚,眩冒,失精;怒气状,不可当热,痛上荡心,短气欲绝,不得息;恚气状,积聚心满,不得食饮;喜气状,不可疾行久立;忧气状,不可苦作,卧不安席;愁气状,平故如怒,喜忘,四肢肘肿,不得举止。亦治产后中风余疾方:
大黄二两半人参半夏吴茱萸柴胡乾姜细辛桔梗菖蒲各二分茯苓芎藭甘草蜀椒一用桂心石膏桃仁各三分
右十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三丸,日三服,渐加至十丸。《千金翼》十味,无茯苓、芎藭、甘草、石膏、桃仁。
七气汤,治寒气、热气、忧气、劳气、愁气,或饮食为膈气,或劳气内伤,五脏不调,气衰少力方:
乾姜黄苓厚朴《深师》作桂心半夏甘草乾地黄芍药栝蒌根各二两#4,《深师》作橘皮蜀椒三两,《深师》作桔梗枳实五枚人参一两吴茱萸五合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治虚冷上气,劳气等方:
半夏一升人参生姜桂心甘草各一两
右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五膈圆,治忧膈、气膈、食膈、饮膈。五病同三#5服,以忧恚、饮食得之,若冷食及生菜便发。病苦心满,不得气息、引背痛如刺之状,食即心下坚,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即瘥,饮食不得下,甚者及手足冷,上气咳逆,喘息短气方:
麦门冬甘草各五两蜀椒远志桂心细辛各二两#6附子一两半人参四两乾姜二两
右九味,为末,蜜和丸。微使淖,先食含如弹丸一枚,细细咽之,喉中、胸中当热,药力稍尽,复含一丸,日三夜二,服药七日愈。《延年方》云:若不能含者,可分一大丸作七小圆,尽服之,夏月含益麦门冬、甘草、人参。《胡洽》云:亦可梧子大十丸,酒服之。《经心录》以吴茱萸代桂心,酒服如梧子五丸,空腹服之,治寒冷则心痛,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入,食饮少者。
治结气冷症积在胁下,及脚气上入小腹,腹中胀满,百病方:
大蒜去心皮,三升,捣令极熟,以水三升和令调,绞取汁,更捣余滓令熟,更以水三升和令调,绞取汁,更捣余滓令熟,更以水三升和令调,绞取其汁,合得九升,所得滓可桃颗大,弃却,以微火煎取三升,下牛乳三升,合煎,取三升。旦起空腹一顿温服令尽,至申时食。三日服一剂,三十日服十剂止。
大蒜煎,治疝瘕积聚,冷癖痰饮,心腹胀满,上气咳嗽,刺风,风癫偏风,半身不随夕腰疼膝冷,气息否塞,百病方:
蒜六斤四两,去皮,切,水四斗,煮取一斗,去滓酥一升,内蒜汁中牛乳二升摹茨胡椒乾姜各三两石蜜阿魏戎盐各二两石菖蒲木香各一两乾蒲桃四两
右十二味,为末,合内蒜汁中,以铜器微火煎取一斗。空腹酒下一两,五日已上稍加至三两,二十日觉四体安和,更加至六两。此治一切冷气,甚良。
桔梗破气圆,治气上下否塞不能息方:
桔梗橘皮乾姜厚朴枳实细辛葶苈各三分吴茱萸白朮各六分胡椒蜀椒乌头各七分#7荜茇十分人参桂心附子茯苓前胡防葵芎藭各五分甘草大黄槟榔当归各八分
右二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十丸,日三。有热者,空腹服之。
槟榔汤,治气实若积聚,不得食息方:
槟榔三七枚附子一枚半夏一升细辛一两生姜八两大黄紫菀柴胡各三两橘皮甘草紫苏冬用子茯苓各二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若有症结坚实如石,加鳖甲二两、防葵二两。气上,加桑白皮切二升,枳实、厚朴各二两。消息气力强弱,进二剂,后隔十日,更服前桔梗破气圆。
治积年患气,发作有时,心腹绞痛,忽然气绝,腹中坚实,医所不治,复谓是蛊方:
槟榔大者四七枚附子一枚半夏一升柴胡三两生姜八两橘皮甘草桂心当归枳实各二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五日一剂。服三剂,永除根本。
半夏汤,治逆气心腹满,气上胸胁痛,寒冷心腹痛,呕逆及吐,不下食,忧气结聚方:
半夏一升生姜桂心各五两橘皮四两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人强者,作三服。亦治霍乱后吐逆腹痛。
又方,治逆气心中烦满,气闷不理,气上。方见第十六卷呕吐篇,四味者是。
贝母汤,治上气咽喉窒塞,短气不得卧,腰背痛,胸满不得食,面色萎黄方:
贝母一两生姜五两桂心麻黄石膏甘草各二两#8杏仁三+枚半夏五合#9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
麻黄汤,治上气,脉浮,咳逆,喉中水鸡声,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方:
麻黄八两甘草四两大枣三+枚射干如博棋子二枚
右四味,□咀,以井花水一斗,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奔气汤,治大气上奔,胸膈中诸病,发时迫满,短气不得卧,剧者便愒欲死,腹中冷湿气,肠鸣相逐,成结气方:
生姜一斤半夏吴茱萸各一升桂心五两人参甘草各三两#10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枳实汤,下气,治胸中满闷方:
枳实三枚附子二枚大枣十四枚半夏五两人参甘草白朮乾姜厚朴各二两
右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合,日三。
下气,治气满腹胀方: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人参一两半橘皮三两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无人参,止三味。
治气,两胁满急,风冷方:
杏仁茯苓防葵各八分吴茱萸橘皮桂心防风泽泻各五分白朮射干芍药苏子桔梗枳实各六分
右十四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二,加至三十丸。
治气满闭塞不能食,喘息方:
诃梨勒十枚,为末,蜜丸如梧子。食后服三丸。不忌,得利即止。
治上气咳逆方:
苏子一升五味子五合麻黄细辛紫菀人参黄苓甘草各二两桂心当归各一两生姜五两半夏三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气上不得卧,神秘方:
橘皮生姜紫苏人参五味子各五两,一方作桔梗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热发,气上冲不得息,欲死,不得卧方:
桂心半两白石英麦门冬枳实白鲜皮贝母茯神槟榔仁天门冬各二两半车前子二两#11人参前胡橘皮白薇杏仁各一两半郁李仁三两桃仁五分
右十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竹叶饮服十丸,日二,加至三十丸。
竹叶饮法:
竹叶紫苏子各一升#13紫菀白前各二两百部甘草生姜各三两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下前丸,药尽更合。
人参汤,安食下气,理胸胁,并治客热方:
人参麦门冬乾姜当归茯苓甘草五味子黄耆芍药枳实各二两#13桂心三两半夏一升大枣十五枚
右十三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九合,从旦至晡令尽,皆热服,慎勿冷。
海藻橘皮圆,下气,治风虚支满,膀胱虚冷,气上冲肺息奔,令咽喉气闷往来方:
海藻橘皮白前各三分杏仁茯苓芍药桂心各五分苏子五合枣肉桑根白皮昆布各二两吴茱萸人参白朮葶苈各一两
右十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二,加至十五丸,以利小便为度。
治气上方:
硇砂细辛牛膝各等分
右三味,末。气发,酒服方寸匕,后三日忌酒,余禁如药法。
治上气方:
上酥一升独头蒜五颗
右二味,先以酥煎蒜,蒜黄出之,用生姜汁一合,共煎令熟。空腹温服一方寸匕。
治上气呕吐方:
芥子二升,为末,蜜丸。寅时以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有酒浸服。并治脐下绞痛。
治劳气方:
小芥子三升,捣末,绢袋盛,酒三斗浸之,密封七日,去滓。温服半升,渐至一升半,得方更合。忌如药法。
治上气三十年不瘥方:
大枣杏仁各一百枚豉一百二+粒蜀椒二百粒
右四味,先捣杏仁、豉令熟后,内枣、椒更捣,为丸如枣核大。含,稍稍咽之,日三夜一。
治积年上气不瘥,垂死者方:
莨菪子熬令色变熟羊肝薄切,曝乾
右二味,各捣,等分,以七月七日神酢拌令相着。夜不食,空腹服二方寸匕,须拾针,两食间以冷浆白粥二匕止之,隔日一服,永瘥。四十日内,得煮饭汁作芜菁羹食之,已外一切禁断。
下气方:
生姜五两小麦一升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
大枣二七枚紫苏茎叶切,一升
右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水煮亦得。一方加橘皮半两。《肘后方》无枣,用橘皮。
治气方:
桃皮二斤,去黄者,□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瘥止。
又方:
酒服驴脂二合,日二,瘥止。
又方:
黄牛乳二升,煎取一升,和生乳一升。空腹服之,日二。
又方:
驴乳,初服三合,三日后,日别五合#14,后至七合,七日后至一升。忌葵菜、猪、鱼、油等。
又方:
尿空腹服,百日即止,治一切病。
又方:
乌牛尿,空腹服,日再,至三升止。
补气虚逆方:
大枣三升甘皮去脉,十具乾姜二两乾地黄八两
右四味,治下筛,酒四升,渍枣三宿,洒出枣,取酒为炊汁,将枣内甑中,微火蒸,令枣膏,入釜中酒裹,煎酒令余二升许,候甑中枣只留皮核在,乃止火,贮器中,将前散及热下,搅之令调,大略与糖相似。以酒服二合,日再。此方非止补气,亦通治一切短气,并形体赢瘦,甚良。
大补气方:
乾地黄五两甘草秦椒各一两乾姜昆布地骨皮各四两白朮桂心人参厚朴海藻各三两羊肾一具,去膏,四枚羊肚一具,治如食法,去膏膋
右十三味,治下筛,内羊肚中,合肾缝塞肚口,蒸极熟为度,及热,木臼合捣,取肚、肾与诸药为一家,曝乾,更捣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
白石英散,明目,利小便,治气及补五劳七伤,无所不治方:
炼成白石英十两,白石英无多少,以锤子砧上细硗,向明选去魇翳色暗黑黄赤者,惟取白净者为佳,捣,绢下之,瓷器中研令极细熟,以生绢袋於铜器中水飞之,如作粉法,如此三度,研讫,澄之,渐渐去水,水尽至石英,曝得乾,看中有粗恶不净者去之,取中央好者,在下有粗恶者亦去之,更研堪用者使熟,白绢袋子盛,着瓷碗中,以瓷碗盖之,於三斗米下蒸之,饭熟讫出取,悬之使乾,更以瓷器中研七之为成石斛苁蓉各六分泽泻茯苓橘皮各一两菟丝子三两
右七味,治下筛,总於瓷器中,研令相得,重筛。酒服方寸匕,日二,不得过之。忌猜、鱼、鹅、鸭、蒜、冷、酢、滑。
补伤散,治肺伤,善泄咳,善惊恐,不能动筋,不可远行,膝不可久立,汗出鼻乾,少气喜悲,心下急痛,痛引胸中,卧不安席,忽忽喜梦,寒热,小便赤黄,目不远视,唾血方:
天门冬一升防风泽泻人参阿胶各一两半栝蒌根前胡芍药石膏乾姜大豆卷各#15二两紫菀白敛各一两桂心白朮各四两乾地黄甘草薯蓣当归各二两半
右十九味,治下筛。食上酒服方寸匕,日三。
白石英圆,补养肺气方:
白石英一作白石脂阳起石磁石菟丝子苁蓉乾地黄各二两半石斛栝蒌根白朮五味子各二两#16防风巴戟天各五分桂心人参各一两蛇床子半两
右十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日二服。
理气圆,治气不足方:
杏仁桂心各一两乾姜益智子各二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未食服三丸,以知#17为度。
治冷气,气短方:
蜀椒五两,绢袋盛,酒一斗浸二七日,服之任意多少。
治读诵劳极,疲乏困顿方:
酥油糖酒白蜜各二升
右五味,合於铜器中,微火煎二十沸下之为准,七日七夜服令尽。宜慎生冷。
又方:
人参甘草茯苓当归各二两地骨皮芎藭芍药乾地黄黄耆各三两大枣二+枚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方用桂心三两。
治卒短气方:
捣韭汁,服一升,立瘥。《肘后方》治卒上气鸣息便欲绝。
治乏气方:
生姜枸杞叶各二两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治少年房多短气方:
豉七合栀子二七枚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半,去豉,内栀子,煮取八合。服半升,不瘥更服。
灸法:
凡上气冷发,腹中雷呜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从不痛至痛止。
上气厥逆,灸胸堂百壮,穴在两乳间。
胸膈中气,灸阙输,随年壮。扁鹊云:第四椎下两傍各一寸半,名阙输。
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利,灸太仓百壮。太仓一穴,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乃胃管下一寸。
结气囊裹,针药所不及,灸肓募随年壮。肓募二穴,从乳头即#18度至脐,中屈去半,从乳下行,度头是穴。
下气,灸肺输百壮,又灸太冲五十壮。
凡脐下绞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百壮。穴在脐下三寸。
短气不得语,灸天井百壮,穴在肘后两筋间。
又,灸大椎随年壮。
又,灸肺输百壮。
又,灸肝输百壮。
又,灸尺泽百壮。
又,灸小指、第四指间交脉上七壮。
又,灸手十指头,合十壮。
少年房多,短气,灸鸠尾头五十壮。
又,盐灸脐孔中二七壮。
乏气,灸第五椎下随年壮。
论曰:凡卒厥逆上气,气攻两胁,心下痛满,奄奄欲绝,此为奔豚气,即急作汤以浸两手足,数数易之。
奔豚,灸气海百壮。穴在脐下一寸半。
又,灸关元百壮。穴在脐下三寸。
奔豚,灸期门百壮。穴直两乳下第二肋#19端傍一寸五分。
奔豚,腹肿,灸章门百壮。章门,一名长平,二穴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
奔豚抢心不得息,灸中极五十壮。中极,一名玉泉,在脐下四寸。
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穴在乳上三肋间。
奔豚上下,灸四满二七壮。穴侠丹田两傍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脐下横文是也。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五竟
#1湿:原作『温』,据影宋刻本改。
#2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3分温三服:原作『分三服温』,据影宋刻本改。
#4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5三:影宋刻本作『药』。
#6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7各七分:影宋刻本作『各二分』。
#8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9五合:影宋刻本作『三合』。
#10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11二两:影宋刻本作『一两』。
#12各一升:影宋刻本作『各二升』。
#13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4五合:原作『三合』,据影宋刻本改。
#15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6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7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18即:影宋刻本作『斜』。
#19肋:原作『胁』,据影宋刻本改。下『肋』仿此。
孙真人备急不金要方卷之五十五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肺脏方
气极第四论方灸法
论曰:凡气极者,主肺也。肺应气,气与肺合。又曰:以秋遇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肺,则寒湿之气客於六腑也。若肺有病,则先发气,气上冲胸,常欲自恚。以秋庚辛日伤风邪之气,为肺风。肺风之状,多汗。若阴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气逆咳,咳则短气,暮则甚,阴气至,湿#1气生,故甚。阴畏阳气,昼日则瘥。若阳伤则热,热则实,实则气喘息上胸臆,甚则唾血。然阳病治阴,阴是其裹。阴病治阳,阳是其表。是以阴阳表裹,衰王之源,故知以阳调阴,以阴调阳,阳气实则决,阴气虚则引。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肤、筋脉则治之,若至六腑五脏,半死矣。
扁鹊曰:气绝不治,喘一作奔而冷汗出,二日死。气应手太阴,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气先死矣。
锺乳散,治气极虚寒,阴畏阳气,昼酸暮甚,气短息寒,亦治百病,令人力强,能饮食,去风冷方:
锺乳别研乾姜桔梗茯苓细辛桂心附子人参各一两六铢白朮一两防风栝蒌根牡蛎各二两半
右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渐加至二匕。五十以上,可数服,得力乃止。《千金翼》云:有冷加椒,有热加黄苓,各三两。
黄耆汤,治气极虚寒,皮毛焦,津液不通,虚劳百病,气力损乏方:
黄耆四两人参白朮桂心各二两生姜八两大枣十枚附子三十铢,一方不用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
大露宿圆,治气极虚寒,皮痹不已,内舍於肺,寒气入客於六腑,腹胀虚满,寒冷积聚百病方:
誉石《肘后》作矾石乾姜桂心皂荚桔梗附子各三两
右六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渐加之。慎热及近火等。
硫黄圆,治气极虚寒澼饮,胸中痰满,心腹痛,气急,不下饮食方:
硫黄誉石乾姜附子乌头桂心细辛白朮桔梗茯苓各二两
右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渐加之,以知#2为度。《肘后》无白朮、桔梗、茯苓,用昊茱萸、蜀椒、人参、皂荚、当归,十二种为丸,用治人大冷,夏月温饮食,不解衣者。
大前胡汤,治气极伤热,喘息冲胸,常欲自恚,心腹满痛,内外有热,烦呕不安方:
前胡八两半夏麻黄芍药各四两生姜五两黄苓三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3。
竹叶汤,治气极伤热,气喘,甚则唾血,气短乏,不欲食,口燥咽乾方:
竹叶二升麦门冬小麦生地黄各一升生姜石膏各六两麻黄三两甘草一两大枣十枚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灸法:
呕吐上气,灸尺泽,不三则七壮。尺泽者,在腕后肘中横文。
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上管下一寸名太仓七壮。
积气第五论方灸法
论曰: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凡七种气。积聚坚,大如杯若盘,在心下,腹中疾痛,不能饮食,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祟,此皆七气所生。寒气,即呕逆恶心;热气,即说物不竟而迫;怒气,即上气不可忍,热痛上抢心,短气欲死不得息;恚气,即积聚在心下,不得饮食;喜气,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忧气,即不可剧作,暮卧不安;愁气,即喜忘,不识人语,置物四方,还取不得去处,若闻急,即四肢驸肿,手足筋挛,捉不能举。如得病此,是七气所生,男子卒得,饮食不时所致,妇人即产后中风诸疾也。
七气圆方:
乌头大黄各七分紫菀半夏前胡细辛丹参茯苓芎藭桃仁《胡洽》作杏仁菖蒲一作芍药石膏吴茱萸桂心桔梗各三分人参甘草防葵各一两乾姜蜀椒各半两
右二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一方去半夏,加甘遂三分。《胡洽》无丹参、甘草。
七气圆,主七气。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此之为病,皆生积聚,坚牢如杯,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去时来,发则欲死。凡寒气状,吐逆心满;热气状,恍惚,眩冒,失精;怒气状,不可当热,痛上荡心,短气欲绝,不得息;恚气状,积聚心满,不得食饮;喜气状,不可疾行久立;忧气状,不可苦作,卧不安席;愁气状,平故如怒,喜忘,四肢肘肿,不得举止。亦治产后中风余疾方:
大黄二两半人参半夏吴茱萸柴胡乾姜细辛桔梗菖蒲各二分茯苓芎藭甘草蜀椒一用桂心石膏桃仁各三分
右十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三丸,日三服,渐加至十丸。《千金翼》十味,无茯苓、芎藭、甘草、石膏、桃仁。
七气汤,治寒气、热气、忧气、劳气、愁气,或饮食为膈气,或劳气内伤,五脏不调,气衰少力方:
乾姜黄苓厚朴《深师》作桂心半夏甘草乾地黄芍药栝蒌根各二两#4,《深师》作橘皮蜀椒三两,《深师》作桔梗枳实五枚人参一两吴茱萸五合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治虚冷上气,劳气等方:
半夏一升人参生姜桂心甘草各一两
右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五膈圆,治忧膈、气膈、食膈、饮膈。五病同三#5服,以忧恚、饮食得之,若冷食及生菜便发。病苦心满,不得气息、引背痛如刺之状,食即心下坚,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即瘥,饮食不得下,甚者及手足冷,上气咳逆,喘息短气方:
麦门冬甘草各五两蜀椒远志桂心细辛各二两#6附子一两半人参四两乾姜二两
右九味,为末,蜜和丸。微使淖,先食含如弹丸一枚,细细咽之,喉中、胸中当热,药力稍尽,复含一丸,日三夜二,服药七日愈。《延年方》云:若不能含者,可分一大丸作七小圆,尽服之,夏月含益麦门冬、甘草、人参。《胡洽》云:亦可梧子大十丸,酒服之。《经心录》以吴茱萸代桂心,酒服如梧子五丸,空腹服之,治寒冷则心痛,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入,食饮少者。
治结气冷症积在胁下,及脚气上入小腹,腹中胀满,百病方:
大蒜去心皮,三升,捣令极熟,以水三升和令调,绞取汁,更捣余滓令熟,更以水三升和令调,绞取汁,更捣余滓令熟,更以水三升和令调,绞取其汁,合得九升,所得滓可桃颗大,弃却,以微火煎取三升,下牛乳三升,合煎,取三升。旦起空腹一顿温服令尽,至申时食。三日服一剂,三十日服十剂止。
大蒜煎,治疝瘕积聚,冷癖痰饮,心腹胀满,上气咳嗽,刺风,风癫偏风,半身不随夕腰疼膝冷,气息否塞,百病方:
蒜六斤四两,去皮,切,水四斗,煮取一斗,去滓酥一升,内蒜汁中牛乳二升摹茨胡椒乾姜各三两石蜜阿魏戎盐各二两石菖蒲木香各一两乾蒲桃四两
右十二味,为末,合内蒜汁中,以铜器微火煎取一斗。空腹酒下一两,五日已上稍加至三两,二十日觉四体安和,更加至六两。此治一切冷气,甚良。
桔梗破气圆,治气上下否塞不能息方:
桔梗橘皮乾姜厚朴枳实细辛葶苈各三分吴茱萸白朮各六分胡椒蜀椒乌头各七分#7荜茇十分人参桂心附子茯苓前胡防葵芎藭各五分甘草大黄槟榔当归各八分
右二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十丸,日三。有热者,空腹服之。
槟榔汤,治气实若积聚,不得食息方:
槟榔三七枚附子一枚半夏一升细辛一两生姜八两大黄紫菀柴胡各三两橘皮甘草紫苏冬用子茯苓各二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若有症结坚实如石,加鳖甲二两、防葵二两。气上,加桑白皮切二升,枳实、厚朴各二两。消息气力强弱,进二剂,后隔十日,更服前桔梗破气圆。
治积年患气,发作有时,心腹绞痛,忽然气绝,腹中坚实,医所不治,复谓是蛊方:
槟榔大者四七枚附子一枚半夏一升柴胡三两生姜八两橘皮甘草桂心当归枳实各二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五日一剂。服三剂,永除根本。
半夏汤,治逆气心腹满,气上胸胁痛,寒冷心腹痛,呕逆及吐,不下食,忧气结聚方:
半夏一升生姜桂心各五两橘皮四两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人强者,作三服。亦治霍乱后吐逆腹痛。
又方,治逆气心中烦满,气闷不理,气上。方见第十六卷呕吐篇,四味者是。
贝母汤,治上气咽喉窒塞,短气不得卧,腰背痛,胸满不得食,面色萎黄方:
贝母一两生姜五两桂心麻黄石膏甘草各二两#8杏仁三+枚半夏五合#9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
麻黄汤,治上气,脉浮,咳逆,喉中水鸡声,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方:
麻黄八两甘草四两大枣三+枚射干如博棋子二枚
右四味,□咀,以井花水一斗,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奔气汤,治大气上奔,胸膈中诸病,发时迫满,短气不得卧,剧者便愒欲死,腹中冷湿气,肠鸣相逐,成结气方:
生姜一斤半夏吴茱萸各一升桂心五两人参甘草各三两#10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枳实汤,下气,治胸中满闷方:
枳实三枚附子二枚大枣十四枚半夏五两人参甘草白朮乾姜厚朴各二两
右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每服八合,日三。
下气,治气满腹胀方: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人参一两半橘皮三两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无人参,止三味。
治气,两胁满急,风冷方:
杏仁茯苓防葵各八分吴茱萸橘皮桂心防风泽泻各五分白朮射干芍药苏子桔梗枳实各六分
右十四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二,加至三十丸。
治气满闭塞不能食,喘息方:
诃梨勒十枚,为末,蜜丸如梧子。食后服三丸。不忌,得利即止。
治上气咳逆方:
苏子一升五味子五合麻黄细辛紫菀人参黄苓甘草各二两桂心当归各一两生姜五两半夏三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气上不得卧,神秘方:
橘皮生姜紫苏人参五味子各五两,一方作桔梗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热发,气上冲不得息,欲死,不得卧方:
桂心半两白石英麦门冬枳实白鲜皮贝母茯神槟榔仁天门冬各二两半车前子二两#11人参前胡橘皮白薇杏仁各一两半郁李仁三两桃仁五分
右十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竹叶饮服十丸,日二,加至三十丸。
竹叶饮法:
竹叶紫苏子各一升#13紫菀白前各二两百部甘草生姜各三两
右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下前丸,药尽更合。
人参汤,安食下气,理胸胁,并治客热方:
人参麦门冬乾姜当归茯苓甘草五味子黄耆芍药枳实各二两#13桂心三两半夏一升大枣十五枚
右十三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九合,从旦至晡令尽,皆热服,慎勿冷。
海藻橘皮圆,下气,治风虚支满,膀胱虚冷,气上冲肺息奔,令咽喉气闷往来方:
海藻橘皮白前各三分杏仁茯苓芍药桂心各五分苏子五合枣肉桑根白皮昆布各二两吴茱萸人参白朮葶苈各一两
右十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二,加至十五丸,以利小便为度。
治气上方:
硇砂细辛牛膝各等分
右三味,末。气发,酒服方寸匕,后三日忌酒,余禁如药法。
治上气方:
上酥一升独头蒜五颗
右二味,先以酥煎蒜,蒜黄出之,用生姜汁一合,共煎令熟。空腹温服一方寸匕。
治上气呕吐方:
芥子二升,为末,蜜丸。寅时以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有酒浸服。并治脐下绞痛。
治劳气方:
小芥子三升,捣末,绢袋盛,酒三斗浸之,密封七日,去滓。温服半升,渐至一升半,得方更合。忌如药法。
治上气三十年不瘥方:
大枣杏仁各一百枚豉一百二+粒蜀椒二百粒
右四味,先捣杏仁、豉令熟后,内枣、椒更捣,为丸如枣核大。含,稍稍咽之,日三夜一。
治积年上气不瘥,垂死者方:
莨菪子熬令色变熟羊肝薄切,曝乾
右二味,各捣,等分,以七月七日神酢拌令相着。夜不食,空腹服二方寸匕,须拾针,两食间以冷浆白粥二匕止之,隔日一服,永瘥。四十日内,得煮饭汁作芜菁羹食之,已外一切禁断。
下气方:
生姜五两小麦一升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
大枣二七枚紫苏茎叶切,一升
右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水煮亦得。一方加橘皮半两。《肘后方》无枣,用橘皮。
治气方:
桃皮二斤,去黄者,□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瘥止。
又方:
酒服驴脂二合,日二,瘥止。
又方:
黄牛乳二升,煎取一升,和生乳一升。空腹服之,日二。
又方:
驴乳,初服三合,三日后,日别五合#14,后至七合,七日后至一升。忌葵菜、猪、鱼、油等。
又方:
尿空腹服,百日即止,治一切病。
又方:
乌牛尿,空腹服,日再,至三升止。
补气虚逆方:
大枣三升甘皮去脉,十具乾姜二两乾地黄八两
右四味,治下筛,酒四升,渍枣三宿,洒出枣,取酒为炊汁,将枣内甑中,微火蒸,令枣膏,入釜中酒裹,煎酒令余二升许,候甑中枣只留皮核在,乃止火,贮器中,将前散及热下,搅之令调,大略与糖相似。以酒服二合,日再。此方非止补气,亦通治一切短气,并形体赢瘦,甚良。
大补气方:
乾地黄五两甘草秦椒各一两乾姜昆布地骨皮各四两白朮桂心人参厚朴海藻各三两羊肾一具,去膏,四枚羊肚一具,治如食法,去膏膋
右十三味,治下筛,内羊肚中,合肾缝塞肚口,蒸极熟为度,及热,木臼合捣,取肚、肾与诸药为一家,曝乾,更捣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
白石英散,明目,利小便,治气及补五劳七伤,无所不治方:
炼成白石英十两,白石英无多少,以锤子砧上细硗,向明选去魇翳色暗黑黄赤者,惟取白净者为佳,捣,绢下之,瓷器中研令极细熟,以生绢袋於铜器中水飞之,如作粉法,如此三度,研讫,澄之,渐渐去水,水尽至石英,曝得乾,看中有粗恶不净者去之,取中央好者,在下有粗恶者亦去之,更研堪用者使熟,白绢袋子盛,着瓷碗中,以瓷碗盖之,於三斗米下蒸之,饭熟讫出取,悬之使乾,更以瓷器中研七之为成石斛苁蓉各六分泽泻茯苓橘皮各一两菟丝子三两
右七味,治下筛,总於瓷器中,研令相得,重筛。酒服方寸匕,日二,不得过之。忌猜、鱼、鹅、鸭、蒜、冷、酢、滑。
补伤散,治肺伤,善泄咳,善惊恐,不能动筋,不可远行,膝不可久立,汗出鼻乾,少气喜悲,心下急痛,痛引胸中,卧不安席,忽忽喜梦,寒热,小便赤黄,目不远视,唾血方:
天门冬一升防风泽泻人参阿胶各一两半栝蒌根前胡芍药石膏乾姜大豆卷各#15二两紫菀白敛各一两桂心白朮各四两乾地黄甘草薯蓣当归各二两半
右十九味,治下筛。食上酒服方寸匕,日三。
白石英圆,补养肺气方:
白石英一作白石脂阳起石磁石菟丝子苁蓉乾地黄各二两半石斛栝蒌根白朮五味子各二两#16防风巴戟天各五分桂心人参各一两蛇床子半两
右十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日二服。
理气圆,治气不足方:
杏仁桂心各一两乾姜益智子各二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未食服三丸,以知#17为度。
治冷气,气短方:
蜀椒五两,绢袋盛,酒一斗浸二七日,服之任意多少。
治读诵劳极,疲乏困顿方:
酥油糖酒白蜜各二升
右五味,合於铜器中,微火煎二十沸下之为准,七日七夜服令尽。宜慎生冷。
又方:
人参甘草茯苓当归各二两地骨皮芎藭芍药乾地黄黄耆各三两大枣二+枚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方用桂心三两。
治卒短气方:
捣韭汁,服一升,立瘥。《肘后方》治卒上气鸣息便欲绝。
治乏气方:
生姜枸杞叶各二两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治少年房多短气方:
豉七合栀子二七枚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半,去豉,内栀子,煮取八合。服半升,不瘥更服。
灸法:
凡上气冷发,腹中雷呜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从不痛至痛止。
上气厥逆,灸胸堂百壮,穴在两乳间。
胸膈中气,灸阙输,随年壮。扁鹊云:第四椎下两傍各一寸半,名阙输。
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利,灸太仓百壮。太仓一穴,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乃胃管下一寸。
结气囊裹,针药所不及,灸肓募随年壮。肓募二穴,从乳头即#18度至脐,中屈去半,从乳下行,度头是穴。
下气,灸肺输百壮,又灸太冲五十壮。
凡脐下绞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百壮。穴在脐下三寸。
短气不得语,灸天井百壮,穴在肘后两筋间。
又,灸大椎随年壮。
又,灸肺输百壮。
又,灸肝输百壮。
又,灸尺泽百壮。
又,灸小指、第四指间交脉上七壮。
又,灸手十指头,合十壮。
少年房多,短气,灸鸠尾头五十壮。
又,盐灸脐孔中二七壮。
乏气,灸第五椎下随年壮。
论曰:凡卒厥逆上气,气攻两胁,心下痛满,奄奄欲绝,此为奔豚气,即急作汤以浸两手足,数数易之。
奔豚,灸气海百壮。穴在脐下一寸半。
又,灸关元百壮。穴在脐下三寸。
奔豚,灸期门百壮。穴直两乳下第二肋#19端傍一寸五分。
奔豚,腹肿,灸章门百壮。章门,一名长平,二穴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
奔豚抢心不得息,灸中极五十壮。中极,一名玉泉,在脐下四寸。
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穴在乳上三肋间。
奔豚上下,灸四满二七壮。穴侠丹田两傍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脐下横文是也。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五竟
#1湿:原作『温』,据影宋刻本改。
#2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3分温三服:原作『分三服温』,据影宋刻本改。
#4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5三:影宋刻本作『药』。
#6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7各七分:影宋刻本作『各二分』。
#8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9五合:影宋刻本作『三合』。
#10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11二两:影宋刻本作『一两』。
#12各一升:影宋刻本作『各二升』。
#13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4五合:原作『三合』,据影宋刻本改。
#15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6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7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18即:影宋刻本作『斜』。
#19肋:原作『胁』,据影宋刻本改。下『肋』仿此。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六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肺脏方
肺痿第六论方
论曰:寸口脉数,其人病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出,何也?师曰:此为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病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痛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数被鴂药下,重亡津液,故得肺痿。又寸口脉不出而反发汗#1;阳脉早索,阴脉不涩,三焦踟蹰,入而不出。阴脉不涩,身体反冷,其内反烦,多唾唇燥,小便反难,此为肺痿,伤於津液,便如烂瓜,下如豚脑,但坐发汗故也。其病欲咳不得咳,咳出乾沫,久久小便不利,其脉平弱。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师曰:肺痿咳唾,咽燥欲饮者,自愈。自张口者,短气也。
甘草乾姜汤,温脏,治肺痿,多涎唾,小便数,肺中冷,必眩,不渴不咳若渴者属痛渴法,上虚,下不能制没,服此汤已,小温覆之方:
甘草四两乾姜二两,《集验》、《肘后》有大枣十二枚。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温温液液方:《千金翼》名温液汤。
甘草二两,□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
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
生姜五两甘草四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桂枝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不止方:去芍药加皂荚。
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皂荚一两#2大枣十五枚#3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麻黄汤,治肺胀,咳而上气,咽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方:
麻黄芍药生姜仲景用乾姜细辛桂心各三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石膏四两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仲景名此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用甘草三两,为九味。
肺瘫第七论方
论曰:病咳唾脓血,其脉数,实者属肺痈,虚者属肺痿。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胎滑,此为浮寒,非肺痿。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也。问曰:病者咳逆,师脉之,何以知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后竟吐脓死。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4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於卫,呼气不入,热过於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於肺,其人则咳,口乾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已成则难治。寸口脉数,趺阳脉紧,寒热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阳脉浮缓,胃气如经,此为肺痈。师曰:振寒发热,寸口脉滑而数,其人饮食起居如故,此为痈肿病,医反不知,而以伤寒治之,不应愈也。何以知有脓?脓之所在,何以别知其处?师曰:假令脓在胸中者,为肺痈,其脉数,咳唾有脓血。设脓未成,其脉自紧数,紧去但数,脓为已成也。
桔梗汤,治咳,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乾而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是为肺痈者方:
桔梗三两,《集验》用二两,《古今录验》用一两甘草二两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必吐脓血也。一方有款冬花一两半。
泻肺扬#5,治肺痈,喘不得外方:
葶苈三两,为末大枣二+枚
右二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一#6升,去枣,内药一枣大,煎取七合,顿服令尽。三日服一剂,可至三四剂。治肺痈,胸胁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未进此方宜先服小青龙汤却服前药。其青龙汤方在十八卷。
黄昏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心甲错,是为肺痈者方:
黄昏手掌大一片,是合昏皮也,□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又方:
薏苡仁半升#7瓜瓣半升桃仁五十枚#8苇茎切,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
右四味,□咀,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
飞尸鬼佳第八论方灸法
论曰:凡诸心腹痛,服众方热药,入腹寂然不动,但益气息急者,此尸疰病也。宜先服甘草汁一升,消息少时,服瞿麦汤尽一剂,得下便觉稍宽。并暴症坚结,宿食,及女人血坚痛,发作无定者,神良。
五疰汤,治卒中贼风,遁尸鬼邪,心腹刺痛,大胀急方:
大黄甘草各三两当归芍药各二两乌头十枚生姜蜜各一斤桂心四两
右八味,□咀,别渍大黄,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乌头别内蜜中煎,令得一升,拌汤中,去滓。分服三合,如人行三十里久,更进一服,日三,不知#9加至四合。
蜈蚣汤,治恶疰邪气往来,心痛彻背,或走入皮肤,移动不定,苦热,四肢烦疼,赢乏短气方:
娱蚣一枚牛黄一分大黄二两丹砂人参各三分细辛鬼臼当归桂心乾姜各一两黄苓麝香各半两附子四枚
右十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黄、麝香末,分三服。
治卒中恶,贼风寒冷,入腹便绞痛,或飞尸、遁尸,发作无时,抢心胸满,胁痛如刀刺,口噤者方:
甘草乾姜茯苓乾地黄羊脂当归细辛各一两芍药吴茱萸桂心各二两栀子仁十五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脂烊尽,分三服。欲利者,加大黄三两#10。
治卒中恶风,角弓反张,或飞尸、遁尸,心腹绞痛者方:
乾地黄茯苓芎藭当归甘草各一两吴茱萸桂心乾姜芍药各二两栀子仁十四枚
右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痛甚者,加羊脂三两,当归、人参、芍药各一两;心腹坚急,加大黄三两。
桃皮汤,治中恶气,心腹痛,胸胁胀满,短气方:
桃白皮一握,东引者真珠附子各一两栀子仁十四枚当归三两吴茱萸豉各五合桂心二两
右八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真珠末,分作二服。一方无当归以下四味。
桃奴汤,治中恶诸尸#11蛊疰,心腹卒绞痛方:
桃奴当归人参乾姜各二两芎藭甘草各三两丹砂麝香茯苓犀角鬼箭羽桂心各一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二#12服,未食服。大便不通,腹满者,加大黄三两,芒硝二两。《胡洽》有雄黄一两,无丹砂、芎藭。
治卒中风,寒冷温气入腹,虚胀急满,抢心,胸胁叉痛,气息不通,脉弦紧,汗不出,及得伤寒方:
吴茱萸当归麻黄独活甘草桔梗茯苓各二两桂心青木香石膏大黄犀角各三两#13
右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14。分三服,日三。
治风冷气入腹,忽绞痛,紧急如吹,大小便闭,小腹有气结如斗大,胀满起,其脉弦,老者沉迟方:
瞿麦当归茯苓鬼箭羽桔梗防己海藻吴茱萸芎藭各二两桂心大黄各三两,一用犀角二两
右十一味,吹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诸杂疰相连续死,亦治三十年众痉方:
桃根白皮一斤,□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分八九服,须令二日服尽。《崔氏》用桃根白皮,治疰在心腹,痛不可忍者。
又方:
捣桃仁二七枚,研,酒服。
又方:
小芥子,末,鸡子白和傅。
尸疰、鬼疰者,即五尸之中尸疰,又挟诸鬼邪为害者也。其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令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於死,死后复疰易傍人,乃至灭门。觉如此候者,宜急疗之之方:
獭肝一具,阴乾,治下筛。水服一方寸匕,日三。如一具不瘥,更作。
小附着散#15,治飞尸贼风,发时急痛,不在一处,针则移发,一日半日乃瘥,须臾复发者方:
细辛甘草一作莽草天雄各一分桂心三分附子乌头乾姜各一两雄黄真珠各半两
右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以知为度。《胡洽》有蜀椒四分,不用桂心、附子。
大附着散,治五尸疰忤,与前状同者方:
黄苓由跋椒目细辛雄黄乾姜黄连各一两金牙犀角麝香牛黄各一分天雄桂心各半两真珠三分蜈蚣一枚
右十五味,治下筛。酒服一钱匕,日三,以知为度。
大金牙散,治一切疰病。方见别卷中。
金牙散,治鬼疰风邪,鬼语尸疰,或在腰脊胸胁,流无常处,不喜见人,志意不定,面脱色,目赤鼻张,唇乾甲黄者方:
金牙雄黄铁精野葛露蜂房芎藭大黄甘草曾青蛇蜕皮真珠丹砂茹#16乾漆各一分石长生狸骨一作鹳骨桔梗鬼臼鬼箭羽鬼督邮椒目乌头狼毒芜荑苈芦雷丸鳖甲滑石各二分,一作消石毒公胡燕屎牛黄各三分#17人参狼牙寒水石桂心各四分#18石膏五分蜈蚣蜥蜴附子各一枚蜣螂亭长各七枚元青徐长卿斑猫各十四枚贝母二枚
右四十五味,治下筛,先食以酒服一刀圭,日再,不知渐加之,虫随大小便出。《崔氏》名蜀金牙散。
白朮散,治风入脏腑,闷绝,常自躁痛,或风疰入身,冷疰鬼痉,飞尸恶气,肿起,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内或外,针灸流移,无有常处,惊悸腹胀,气满叉#19心,头痛,或恍惚悲惧,不能饮食,或进或退,阴下湿痒,或大便有血,小便赤黄,房中劳极方:
白朮十四枚附子秦艽人参牡蛎蜀椒细辛黄苓芎藭牛膝各三分乾姜桂心防风各五分茯苓桔梗当归独活柴胡各四分乌头甘草麻黄石南莽草栝蒌根天雄杜仲各二分
右二十六味,治下筛。平旦酒服五分匕,讫,如人行七里久,势欲解,更饮酒五合为佳。
太乙备急散,治卒中恶客忤,五尸入腹,鬼刺鬼痱,及中蛊疰,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满,伤寒热毒病六七日方:
雄黄桂心芫花各二两丹砂蜀椒各一两藜芦巴豆各一分野葛三分附子五分
右九味,巴豆别治如脂,余合治下筛,以巴豆合和,更捣合和调,置铜器中密贮之,勿泄。有急疾,以水服钱五匕,可加至半钱匕,老小半之。病在头当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当汗出。此之所为,如汤沃雪,手下皆愈。方宜秘之,非贤不传。
龙牙散,治百疰邪鬼,飞尸万病方:
龙牙茯苓各二两半雄黄枣膏芍药各五分乾地黄石斛胡燕屎各三分鬼箭羽乌头羌活露蜂房曾青真珠桂心杏仁防风桃奴鬼臼鹳骨各一两人参大黄各一两半白朮二两苏子四合铜镜鼻甘草橘皮芎藭鬼督邮远志鳖甲各半两狸阴二具蜈蚣一枚
右三十三味,治下筛。酒服一刀圭,以知为度,当有虫从大便出。
治鬼#20疰蛊痉,毒气变化无常者方:
犀角麝香丹砂雄黄蜈蚣鲛鱼皮丁香鹿角龙骨蘘荷根蜀椒乾姜各一分贝子十枚
右十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加至二匕,日三。
备急散,治卒中恶风,气忤迷绝不知人。方见别卷。三味备急丸是。
治暴心痛,面无颜色,欲死者方:
以布裹盐,如弹丸大,烧令赤,置酒中消,服之,利即愈。
治蛊症方:
烧猫儿屎灰,水服之。用雄猫儿。
墨奴散,治卒得恶疰,腹胀方:
釜下墨一合盐二合
右二味,合治,以水一升半,煮取八合。、一服令尽,须臾吐下,即瘥。
治哭疰方:
梳齿间刮取垢,水服之。
又方:
乱发一两腊月猪脂一合
右二味,取猪脂煎发令消烊,服之,虫死矣。
又方:
熬大豆,帛裹熨之。
治一切病食疰方:凡食上得病,名为食疰。
取釜下土鸡子大,为末,酢泔清一升和服之。行五十步,吐即瘥。
又方:
还取本食,种数多少相似,各少许,和合,布裹烧灰,如杏仁大,水服之。
鹳骨圆,治遁尸,飞尸,积聚,胸痛连背,走无常处,或在脏,或肿在腹,或奄奄然而痛者方:
鹳骨三寸丹砂一作丹参牡蛎一作牡丹雄黄莽草各四分藜芦桂心野葛各二分斑猫元青各十四枚巴豆四十枚蜈蚣一枚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小豆。每服二丸,日三,以知为度。
蜥蜴圆,治症坚水肿,飞尸遁尸,寒尸丧尸,尸疰,骨血相注,恶气鬼忤,蛄毒邪气往来,梦寤存亡,流饮结积,虎狼所啮,猘#21犬所咋,鸩毒入人五脏。服药以杀其毒,毒即消。妇人邪气鬼性亦能遣之之方:方与积聚篇重。
蜥蜴蜈蚣各二枚虻虫杏仁各三十枚#22地胆五十枚□虫四十枚朴消巴豆各七分泽漆鬼督邮桑赤鸡桃奴犀角各二分乾姜四分虎骨六分甘草一两芍药甘遂各五分款冬花三分蜣螂十四枚
右二十味,别治巴豆、杳仁如膏,内诸药末,研调,下蜜,捣二万杵,丸如麻子大。食前服三丸,日一,不下加之。不取吐下者,一丸旦服。有人风冷疰,癖坚二十年,得愈。
桔梗圆,治毒疰,鬼疰,食疰,冷疰,痰饮宿食不消,酒癖诸病方:
桔梗藜芦皂荚巴豆附子各二两
右五味,为末,蜜和,捣万杵,丸如梧子,宿不食,平旦饮服二丸,仰卧,服勿眠。至食时,膈上吐,膈下下,去恶物如蝌蚪虾蟆子,或长一二尺。下后当大虚,口乾,可作鸡羹,饮五合,太极饮食粥一升,三四日,病未尽,更服。忌如药法。
十疰圆,治十种疰:气疰,劳疰,鬼疰,冷疰,生人疰,死人疰,尸疰,食疰,水疰,土疰等方:
雄黄巴豆各二两人参甘草麦门冬细辛一作稿本桔梗附子皂荚蜀椒各一两
右十味,末,蜜丸如梧子,空腹服五丸,日再,稍加,以知为度。
太乙神明陷冰圆,治诸病,破积聚,心下支满,寒热鬼疰,长病咳逆唾噫,辟除众恶,鬼逐邪气,鬼击客,中恶,胸中结气,咽中闭塞,有进有退,绕脐绞痛恻恻,随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愠愠如有虫状,毒疰相染,甚至灭门者方:
雄黄桂心丹砂矾石一作礜石藜芦大黄各二两元青五枚真珠附子各一两半麝香人参犀角鬼臼射罔牛黄各一两蜈蚣蜥蜴各一枚乌头八枚杏仁三+枚斑猫樗鸡地胆各七枚当归三两巴豆一分
右二十四味,为末,蜜和,捣三万杵,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日再,不知#23稍增。以药二丸着门上,令众邪不近。伤寒服之,无不愈。若至病家及视病人,夜行独宿,服二丸,众邪不能近也。《胡洽》无元青、桂心、真珠、康香、人参、犀角、乌头、射罔、蜥蜴、樗鸡、牛黄、当归,只十二味,与积聚篇重。
江南度世圆,治万病,症结积聚,伏尸,长病寒热,疰气流行皮中,久病着床,肌肉消尽,四肢烦热,呕逆不食,伤寒,时气恶疰,汗出,口噤不开,心痛方:
蜀椒三两人参细辛甘草各二两茯苓真珠大黄乾姜丹砂野葛桂心雄黄麝香鬼臼各一两乌头牛黄各二分附子紫菀各六分巴豆六十枚蜈蚣一枚#24
右二十味,为末,蜜丸如小豆。饮服二丸,加至四丸,日二。加獭肝一具尤良。
大度世圆,治万病,与前状同者方:
牛黄大黄雄黄细辛附子真珠甘草人参射罔丹砂鬼臼莽草各一两蜀椒麝香鬼箭羽茯苓桂心紫菀各二两乾姜三两野葛一尺蜥蜴娱蚣各一枚地胆五十枚芫青二+枚樗鸡三十枚#25巴豆仁八十枚
右二十六味,为末,蜜丸如小豆。饮服二丸,日二,先食服之。
治疰病相染易,及霍乱中恶,小儿客忤长病方:
獭肝一具蜈蚣一枚麝香一分雄黄莽草丹砂鬼臼犀角巴豆大黄牛黄各一两
右十一味,末,蜜丸如麻子。空腹服二丸,至三丸,以知#26为度。
雷氏千金圆,治行诸气,宿食不消,饮食中恶,心腹痛如刺及疟方:
消石五分#27大黄五分桂心乾姜各#28二两巴豆仁六+牧
右五味,为末,捣三千杵,蜜丸如大豆,服二丸,神验无比。已死者,折齿灌之。
治卒得尸疰毒痛往来方:
杏仁乱发灰各等分
右二味,研如脂,丸如梧子,每服酒下三丸,日三。姚氏猪膏和丸。
治遁尸,尸疰,心腹刺痛,不可忍者方:
桂心乾姜各一两巴豆仁二两
右三味,治下筛,以上酢和如泥,傅病上,乾即易之。
治遁尸,尸疰,心腹及身有痛处不得近者方:
取艾小挼令碎,着痛上,厚一寸余,热汤和灰令强,热置艾上,冷即易,不过二三度瘥。
治遁尸,飞尸,又治暴风毒肿流入四肢、头面方:
白芥子一升,蒸熟,捣,以黄丹二两搅和,分作两分,用疏布袋盛,更蒸使热,以薄痛上,当更迭蒸袋,常使热薄之,如此三五度即定。
治人皮肤中痛,名曰症疰方:
醋和燕窠土,傅之。
治走疰方:
烧车釭令热,暂入水,以湿布裹,熨病上。
治三十年气疰方:
豉心半升生椒一合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适寒温,用竹筒缩取汁。令病者侧卧,手擘大孔射灌之,少时当出恶物。此法垂死悉治,得痒百千,不可具说。
灸法
凡五尸者,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疰也,今皆取一方兼治之。其状腹痛胀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傍攻两胁,或垒块踊起,或孪引腰背。治之之法,灸乳后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壮。不止者,多其壮数,取愈止。
又,灸两手大拇指头各七壮。
又,灸心下三寸十壮。
又,灸乳下一寸,随病左右多其壮数。
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从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於绳头,灸三壮或七壮,男左女右。
卒疰忤攻心胸,灸第七椎随年壮。
又,灸心下一寸三壮。
又,灸手肘文随年壮。
一切病食疰,灸手小指头,随年壮,男左女右。
五毒疰,不能饮食,百病,灸心下三寸胃管十壮。
水疰口中涌水,经云肺来乘肾,食后吐水,灸肺输,又灸三阴交,又灸期门。穴在乳下二肋间。泻肺补肾也。各随年壮。
一切疰,无新久,先仰卧,灸两乳边邪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又治诸气,神良。一名疰市。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六竟
#1汗:原作『太』,据影宋刻本改。
#2一两:影宋刻本作『一挺』。
#3十五枚:影宋刻本作『十二枚』。
#4脉:原作『肺』,据影宋刻本改。下『脉』字仿此。
#5泻肺扬:影宋刻本作『葶苈大枣泻肺汤』。
#6一:影宋刻本作『二』。
#7半升: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8五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9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10三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11诸尸:影宋刻本作『毒气』。
#12二:影宋刻本作『三』。
#13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1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15散:原作『汤』,据影宋刻本改。
#16蔺茹:此二字原空缺,据影宋刻本补。
#17各三分:影宋刻本『牛黄、胡燕屎』用『二分』。
#18各四分:此三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9叉: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0治鬼:此二字原空缺,据影宋刻本补。
#21州:原作『痸』,锯影宋刻本改。
#22三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23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24一枚:影宋刻本作『二枚』。
#25三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26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27五分:影宋刻本作『三分』。
#28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六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肺脏方
肺痿第六论方
论曰:寸口脉数,其人病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出,何也?师曰:此为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病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痛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数被鴂药下,重亡津液,故得肺痿。又寸口脉不出而反发汗#1;阳脉早索,阴脉不涩,三焦踟蹰,入而不出。阴脉不涩,身体反冷,其内反烦,多唾唇燥,小便反难,此为肺痿,伤於津液,便如烂瓜,下如豚脑,但坐发汗故也。其病欲咳不得咳,咳出乾沫,久久小便不利,其脉平弱。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师曰:肺痿咳唾,咽燥欲饮者,自愈。自张口者,短气也。
甘草乾姜汤,温脏,治肺痿,多涎唾,小便数,肺中冷,必眩,不渴不咳若渴者属痛渴法,上虚,下不能制没,服此汤已,小温覆之方:
甘草四两乾姜二两,《集验》、《肘后》有大枣十二枚。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温温液液方:《千金翼》名温液汤。
甘草二两,□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
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
生姜五两甘草四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桂枝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不止方:去芍药加皂荚。
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皂荚一两#2大枣十五枚#3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麻黄汤,治肺胀,咳而上气,咽燥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方:
麻黄芍药生姜仲景用乾姜细辛桂心各三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石膏四两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仲景名此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用甘草三两,为九味。
肺瘫第七论方
论曰:病咳唾脓血,其脉数,实者属肺痈,虚者属肺痿。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胎滑,此为浮寒,非肺痿。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也。问曰:病者咳逆,师脉之,何以知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后竟吐脓死。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4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於卫,呼气不入,热过於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於肺,其人则咳,口乾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已成则难治。寸口脉数,趺阳脉紧,寒热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阳脉浮缓,胃气如经,此为肺痈。师曰:振寒发热,寸口脉滑而数,其人饮食起居如故,此为痈肿病,医反不知,而以伤寒治之,不应愈也。何以知有脓?脓之所在,何以别知其处?师曰:假令脓在胸中者,为肺痈,其脉数,咳唾有脓血。设脓未成,其脉自紧数,紧去但数,脓为已成也。
桔梗汤,治咳,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乾而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是为肺痈者方:
桔梗三两,《集验》用二两,《古今录验》用一两甘草二两
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必吐脓血也。一方有款冬花一两半。
泻肺扬#5,治肺痈,喘不得外方:
葶苈三两,为末大枣二+枚
右二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一#6升,去枣,内药一枣大,煎取七合,顿服令尽。三日服一剂,可至三四剂。治肺痈,胸胁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未进此方宜先服小青龙汤却服前药。其青龙汤方在十八卷。
黄昏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心甲错,是为肺痈者方:
黄昏手掌大一片,是合昏皮也,□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又方:
薏苡仁半升#7瓜瓣半升桃仁五十枚#8苇茎切,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
右四味,□咀,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
飞尸鬼佳第八论方灸法
论曰:凡诸心腹痛,服众方热药,入腹寂然不动,但益气息急者,此尸疰病也。宜先服甘草汁一升,消息少时,服瞿麦汤尽一剂,得下便觉稍宽。并暴症坚结,宿食,及女人血坚痛,发作无定者,神良。
五疰汤,治卒中贼风,遁尸鬼邪,心腹刺痛,大胀急方:
大黄甘草各三两当归芍药各二两乌头十枚生姜蜜各一斤桂心四两
右八味,□咀,别渍大黄,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乌头别内蜜中煎,令得一升,拌汤中,去滓。分服三合,如人行三十里久,更进一服,日三,不知#9加至四合。
蜈蚣汤,治恶疰邪气往来,心痛彻背,或走入皮肤,移动不定,苦热,四肢烦疼,赢乏短气方:
娱蚣一枚牛黄一分大黄二两丹砂人参各三分细辛鬼臼当归桂心乾姜各一两黄苓麝香各半两附子四枚
右十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黄、麝香末,分三服。
治卒中恶,贼风寒冷,入腹便绞痛,或飞尸、遁尸,发作无时,抢心胸满,胁痛如刀刺,口噤者方:
甘草乾姜茯苓乾地黄羊脂当归细辛各一两芍药吴茱萸桂心各二两栀子仁十五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脂烊尽,分三服。欲利者,加大黄三两#10。
治卒中恶风,角弓反张,或飞尸、遁尸,心腹绞痛者方:
乾地黄茯苓芎藭当归甘草各一两吴茱萸桂心乾姜芍药各二两栀子仁十四枚
右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痛甚者,加羊脂三两,当归、人参、芍药各一两;心腹坚急,加大黄三两。
桃皮汤,治中恶气,心腹痛,胸胁胀满,短气方:
桃白皮一握,东引者真珠附子各一两栀子仁十四枚当归三两吴茱萸豉各五合桂心二两
右八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真珠末,分作二服。一方无当归以下四味。
桃奴汤,治中恶诸尸#11蛊疰,心腹卒绞痛方:
桃奴当归人参乾姜各二两芎藭甘草各三两丹砂麝香茯苓犀角鬼箭羽桂心各一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二#12服,未食服。大便不通,腹满者,加大黄三两,芒硝二两。《胡洽》有雄黄一两,无丹砂、芎藭。
治卒中风,寒冷温气入腹,虚胀急满,抢心,胸胁叉痛,气息不通,脉弦紧,汗不出,及得伤寒方:
吴茱萸当归麻黄独活甘草桔梗茯苓各二两桂心青木香石膏大黄犀角各三两#13
右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14。分三服,日三。
治风冷气入腹,忽绞痛,紧急如吹,大小便闭,小腹有气结如斗大,胀满起,其脉弦,老者沉迟方:
瞿麦当归茯苓鬼箭羽桔梗防己海藻吴茱萸芎藭各二两桂心大黄各三两,一用犀角二两
右十一味,吹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诸杂疰相连续死,亦治三十年众痉方:
桃根白皮一斤,□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分八九服,须令二日服尽。《崔氏》用桃根白皮,治疰在心腹,痛不可忍者。
又方:
捣桃仁二七枚,研,酒服。
又方:
小芥子,末,鸡子白和傅。
尸疰、鬼疰者,即五尸之中尸疰,又挟诸鬼邪为害者也。其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令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於死,死后复疰易傍人,乃至灭门。觉如此候者,宜急疗之之方:
獭肝一具,阴乾,治下筛。水服一方寸匕,日三。如一具不瘥,更作。
小附着散#15,治飞尸贼风,发时急痛,不在一处,针则移发,一日半日乃瘥,须臾复发者方:
细辛甘草一作莽草天雄各一分桂心三分附子乌头乾姜各一两雄黄真珠各半两
右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以知为度。《胡洽》有蜀椒四分,不用桂心、附子。
大附着散,治五尸疰忤,与前状同者方:
黄苓由跋椒目细辛雄黄乾姜黄连各一两金牙犀角麝香牛黄各一分天雄桂心各半两真珠三分蜈蚣一枚
右十五味,治下筛。酒服一钱匕,日三,以知为度。
大金牙散,治一切疰病。方见别卷中。
金牙散,治鬼疰风邪,鬼语尸疰,或在腰脊胸胁,流无常处,不喜见人,志意不定,面脱色,目赤鼻张,唇乾甲黄者方:
金牙雄黄铁精野葛露蜂房芎藭大黄甘草曾青蛇蜕皮真珠丹砂茹#16乾漆各一分石长生狸骨一作鹳骨桔梗鬼臼鬼箭羽鬼督邮椒目乌头狼毒芜荑苈芦雷丸鳖甲滑石各二分,一作消石毒公胡燕屎牛黄各三分#17人参狼牙寒水石桂心各四分#18石膏五分蜈蚣蜥蜴附子各一枚蜣螂亭长各七枚元青徐长卿斑猫各十四枚贝母二枚
右四十五味,治下筛,先食以酒服一刀圭,日再,不知渐加之,虫随大小便出。《崔氏》名蜀金牙散。
白朮散,治风入脏腑,闷绝,常自躁痛,或风疰入身,冷疰鬼痉,飞尸恶气,肿起,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内或外,针灸流移,无有常处,惊悸腹胀,气满叉#19心,头痛,或恍惚悲惧,不能饮食,或进或退,阴下湿痒,或大便有血,小便赤黄,房中劳极方:
白朮十四枚附子秦艽人参牡蛎蜀椒细辛黄苓芎藭牛膝各三分乾姜桂心防风各五分茯苓桔梗当归独活柴胡各四分乌头甘草麻黄石南莽草栝蒌根天雄杜仲各二分
右二十六味,治下筛。平旦酒服五分匕,讫,如人行七里久,势欲解,更饮酒五合为佳。
太乙备急散,治卒中恶客忤,五尸入腹,鬼刺鬼痱,及中蛊疰,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满,伤寒热毒病六七日方:
雄黄桂心芫花各二两丹砂蜀椒各一两藜芦巴豆各一分野葛三分附子五分
右九味,巴豆别治如脂,余合治下筛,以巴豆合和,更捣合和调,置铜器中密贮之,勿泄。有急疾,以水服钱五匕,可加至半钱匕,老小半之。病在头当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当汗出。此之所为,如汤沃雪,手下皆愈。方宜秘之,非贤不传。
龙牙散,治百疰邪鬼,飞尸万病方:
龙牙茯苓各二两半雄黄枣膏芍药各五分乾地黄石斛胡燕屎各三分鬼箭羽乌头羌活露蜂房曾青真珠桂心杏仁防风桃奴鬼臼鹳骨各一两人参大黄各一两半白朮二两苏子四合铜镜鼻甘草橘皮芎藭鬼督邮远志鳖甲各半两狸阴二具蜈蚣一枚
右三十三味,治下筛。酒服一刀圭,以知为度,当有虫从大便出。
治鬼#20疰蛊痉,毒气变化无常者方:
犀角麝香丹砂雄黄蜈蚣鲛鱼皮丁香鹿角龙骨蘘荷根蜀椒乾姜各一分贝子十枚
右十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加至二匕,日三。
备急散,治卒中恶风,气忤迷绝不知人。方见别卷。三味备急丸是。
治暴心痛,面无颜色,欲死者方:
以布裹盐,如弹丸大,烧令赤,置酒中消,服之,利即愈。
治蛊症方:
烧猫儿屎灰,水服之。用雄猫儿。
墨奴散,治卒得恶疰,腹胀方:
釜下墨一合盐二合
右二味,合治,以水一升半,煮取八合。、一服令尽,须臾吐下,即瘥。
治哭疰方:
梳齿间刮取垢,水服之。
又方:
乱发一两腊月猪脂一合
右二味,取猪脂煎发令消烊,服之,虫死矣。
又方:
熬大豆,帛裹熨之。
治一切病食疰方:凡食上得病,名为食疰。
取釜下土鸡子大,为末,酢泔清一升和服之。行五十步,吐即瘥。
又方:
还取本食,种数多少相似,各少许,和合,布裹烧灰,如杏仁大,水服之。
鹳骨圆,治遁尸,飞尸,积聚,胸痛连背,走无常处,或在脏,或肿在腹,或奄奄然而痛者方:
鹳骨三寸丹砂一作丹参牡蛎一作牡丹雄黄莽草各四分藜芦桂心野葛各二分斑猫元青各十四枚巴豆四十枚蜈蚣一枚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小豆。每服二丸,日三,以知为度。
蜥蜴圆,治症坚水肿,飞尸遁尸,寒尸丧尸,尸疰,骨血相注,恶气鬼忤,蛄毒邪气往来,梦寤存亡,流饮结积,虎狼所啮,猘#21犬所咋,鸩毒入人五脏。服药以杀其毒,毒即消。妇人邪气鬼性亦能遣之之方:方与积聚篇重。
蜥蜴蜈蚣各二枚虻虫杏仁各三十枚#22地胆五十枚□虫四十枚朴消巴豆各七分泽漆鬼督邮桑赤鸡桃奴犀角各二分乾姜四分虎骨六分甘草一两芍药甘遂各五分款冬花三分蜣螂十四枚
右二十味,别治巴豆、杳仁如膏,内诸药末,研调,下蜜,捣二万杵,丸如麻子大。食前服三丸,日一,不下加之。不取吐下者,一丸旦服。有人风冷疰,癖坚二十年,得愈。
桔梗圆,治毒疰,鬼疰,食疰,冷疰,痰饮宿食不消,酒癖诸病方:
桔梗藜芦皂荚巴豆附子各二两
右五味,为末,蜜和,捣万杵,丸如梧子,宿不食,平旦饮服二丸,仰卧,服勿眠。至食时,膈上吐,膈下下,去恶物如蝌蚪虾蟆子,或长一二尺。下后当大虚,口乾,可作鸡羹,饮五合,太极饮食粥一升,三四日,病未尽,更服。忌如药法。
十疰圆,治十种疰:气疰,劳疰,鬼疰,冷疰,生人疰,死人疰,尸疰,食疰,水疰,土疰等方:
雄黄巴豆各二两人参甘草麦门冬细辛一作稿本桔梗附子皂荚蜀椒各一两
右十味,末,蜜丸如梧子,空腹服五丸,日再,稍加,以知为度。
太乙神明陷冰圆,治诸病,破积聚,心下支满,寒热鬼疰,长病咳逆唾噫,辟除众恶,鬼逐邪气,鬼击客,中恶,胸中结气,咽中闭塞,有进有退,绕脐绞痛恻恻,随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愠愠如有虫状,毒疰相染,甚至灭门者方:
雄黄桂心丹砂矾石一作礜石藜芦大黄各二两元青五枚真珠附子各一两半麝香人参犀角鬼臼射罔牛黄各一两蜈蚣蜥蜴各一枚乌头八枚杏仁三+枚斑猫樗鸡地胆各七枚当归三两巴豆一分
右二十四味,为末,蜜和,捣三万杵,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日再,不知#23稍增。以药二丸着门上,令众邪不近。伤寒服之,无不愈。若至病家及视病人,夜行独宿,服二丸,众邪不能近也。《胡洽》无元青、桂心、真珠、康香、人参、犀角、乌头、射罔、蜥蜴、樗鸡、牛黄、当归,只十二味,与积聚篇重。
江南度世圆,治万病,症结积聚,伏尸,长病寒热,疰气流行皮中,久病着床,肌肉消尽,四肢烦热,呕逆不食,伤寒,时气恶疰,汗出,口噤不开,心痛方:
蜀椒三两人参细辛甘草各二两茯苓真珠大黄乾姜丹砂野葛桂心雄黄麝香鬼臼各一两乌头牛黄各二分附子紫菀各六分巴豆六十枚蜈蚣一枚#24
右二十味,为末,蜜丸如小豆。饮服二丸,加至四丸,日二。加獭肝一具尤良。
大度世圆,治万病,与前状同者方:
牛黄大黄雄黄细辛附子真珠甘草人参射罔丹砂鬼臼莽草各一两蜀椒麝香鬼箭羽茯苓桂心紫菀各二两乾姜三两野葛一尺蜥蜴娱蚣各一枚地胆五十枚芫青二+枚樗鸡三十枚#25巴豆仁八十枚
右二十六味,为末,蜜丸如小豆。饮服二丸,日二,先食服之。
治疰病相染易,及霍乱中恶,小儿客忤长病方:
獭肝一具蜈蚣一枚麝香一分雄黄莽草丹砂鬼臼犀角巴豆大黄牛黄各一两
右十一味,末,蜜丸如麻子。空腹服二丸,至三丸,以知#26为度。
雷氏千金圆,治行诸气,宿食不消,饮食中恶,心腹痛如刺及疟方:
消石五分#27大黄五分桂心乾姜各#28二两巴豆仁六+牧
右五味,为末,捣三千杵,蜜丸如大豆,服二丸,神验无比。已死者,折齿灌之。
治卒得尸疰毒痛往来方:
杏仁乱发灰各等分
右二味,研如脂,丸如梧子,每服酒下三丸,日三。姚氏猪膏和丸。
治遁尸,尸疰,心腹刺痛,不可忍者方:
桂心乾姜各一两巴豆仁二两
右三味,治下筛,以上酢和如泥,傅病上,乾即易之。
治遁尸,尸疰,心腹及身有痛处不得近者方:
取艾小挼令碎,着痛上,厚一寸余,热汤和灰令强,热置艾上,冷即易,不过二三度瘥。
治遁尸,飞尸,又治暴风毒肿流入四肢、头面方:
白芥子一升,蒸熟,捣,以黄丹二两搅和,分作两分,用疏布袋盛,更蒸使热,以薄痛上,当更迭蒸袋,常使热薄之,如此三五度即定。
治人皮肤中痛,名曰症疰方:
醋和燕窠土,傅之。
治走疰方:
烧车釭令热,暂入水,以湿布裹,熨病上。
治三十年气疰方:
豉心半升生椒一合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适寒温,用竹筒缩取汁。令病者侧卧,手擘大孔射灌之,少时当出恶物。此法垂死悉治,得痒百千,不可具说。
灸法
凡五尸者,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疰也,今皆取一方兼治之。其状腹痛胀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傍攻两胁,或垒块踊起,或孪引腰背。治之之法,灸乳后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壮。不止者,多其壮数,取愈止。
又,灸两手大拇指头各七壮。
又,灸心下三寸十壮。
又,灸乳下一寸,随病左右多其壮数。
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从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於绳头,灸三壮或七壮,男左女右。
卒疰忤攻心胸,灸第七椎随年壮。
又,灸心下一寸三壮。
又,灸手肘文随年壮。
一切病食疰,灸手小指头,随年壮,男左女右。
五毒疰,不能饮食,百病,灸心下三寸胃管十壮。
水疰口中涌水,经云肺来乘肾,食后吐水,灸肺输,又灸三阴交,又灸期门。穴在乳下二肋间。泻肺补肾也。各随年壮。
一切疰,无新久,先仰卧,灸两乳边邪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又治诸气,神良。一名疰市。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六竟
#1汗:原作『太』,据影宋刻本改。
#2一两:影宋刻本作『一挺』。
#3十五枚:影宋刻本作『十二枚』。
#4脉:原作『肺』,据影宋刻本改。下『脉』字仿此。
#5泻肺扬:影宋刻本作『葶苈大枣泻肺汤』。
#6一:影宋刻本作『二』。
#7半升: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8五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9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10三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11诸尸:影宋刻本作『毒气』。
#12二:影宋刻本作『三』。
#13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1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15散:原作『汤』,据影宋刻本改。
#16蔺茹:此二字原空缺,据影宋刻本补。
#17各三分:影宋刻本『牛黄、胡燕屎』用『二分』。
#18各四分:此三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9叉: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0治鬼:此二字原空缺,据影宋刻本补。
#21州:原作『痸』,锯影宋刻本改。
#22三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23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24一枚:影宋刻本作『二枚』。
#25三十枚:影宋刻本作『二十枚』。
#26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27五分:影宋刻本作『三分』。
#28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大肠腑方
大肠腑脉论第一
论曰: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气於大肠,大肠者,为行道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当脐右回迭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台》同。《难经》云长二丈一尺,大四寸,径一寸之少半,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鼻遂以长,以候大肠。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治阴,在鱼际间。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针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治阳,在手腕中,泻之。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呜擢濯,冬日重感於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肠中雷鸣,气上冲胸膈#1,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育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
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肺前受病,移於大肠,肺咳不已,咳则遗失便利。厥气客於大肠,则梦田野。
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扁鹊云:手太阴与阳明为表裹,大肠若病,实则伤热,热则胀满不通,口为生疮。食下入肠,肠实而胃虚,食下胃,胃实而肠虚,所以实而不满,乍实乍虚,乍来乍去。虚则伤寒,寒则肠中雷鸣,泄青白之利而发於气水,根在,大肠。方见治水篇中。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手阳明之脉,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2者,从缺盆直而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侠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颊#3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乾,凯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盛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盛者,则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大肠虚实第二脉方灸法
大肠实热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
生姜泄肠汤,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为生疮者方:
生姜橘皮青竹茹黄苓栀子仁白朮各三两桂心一两茯苓芒硝各二两生地黄十两大枣十四枚
右十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治肠中胪胀不消方:
灸大肠输四十九壮。
大肠有热,肠鸣腹满,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
大肠虚冷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呜虚渴,唇乾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
黄连补汤,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肠中雷鸣相逐方:
黄连四两茯苓芎藭各三两酸石榴皮五片伏龙肝鸡子大一枚地榆五两
右六味#4;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伏龙肝末,分三服。
治肠中雷鸣相逐,痢下方:
灸承满五十壮。穴在侠巨关相去五寸。巨阙在心下一寸,灸之者,侠巨阙两边各二寸半。
治肠中常鸣,时上冲心方:
灸脐中。
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
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侠脐急,天枢主之。
肠鸣而痛,温留主之。
肛门论第三
论曰:肛门者,主大行道,肺、大肠候也。号为通事令史。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三#5分,应十二时。若脏伤热,则肛门闭塞,大行不通,或肿,缩入生疮。若腑伤寒,则肛门开,大行洞泻,肛门凸出,良久乃入。热则通之,寒则补之,虚实和平,依经调理。方见别卷中。
皮虚实第四论方
论曰:夫五脏六腑者,内应骨髓,外合皮毛肤肉。若病从外生,则皮毛肤肉关格强急;若病从内发,则骨髓□疼。然阴阳表裹,外皮内髓,其病源不可不详之也。皮虚者寒,皮实者热。凡皮虚实之应,主於肺、大肠,其病发於皮毛,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蒴藋蒸汤,治皮虚,主大肠病,寒气关格方:
蒴藋根叶切,三升菖蒲叶切,二升桃叶皮枝锉,三升细糠一斗秫米五升#6
右五味,以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为度,大盆器贮之,於盆上作小竹床子罩盆,人身坐床中,四面周回将席荐障风,身上以衣被盖覆。若气急,时开孔对中泄气,取通身接汗,可得两食久许,如此三日,蒸还温药足汁用之。若盆裹不过热,盆下安炭火。非但治寒,但是皮肤一切劳冷,悉皆治之。
栀子煎,治皮实,主肺病热气方:
栀子仁枳实大青杏仁柴胡芒硝各二两生地黄淡竹叶切,各一升生玄参五两石膏八两
右十味#7,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为三服。
咳嗽第五论证方灸法
论曰:经云五脏六腑皆令咳。肺居外而近上,合於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独易为咳也。邪客於肺,则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喉鸣,甚则唾血。肺咳经久不已,传入大肠,其状咳则遗粪。肾咳者,其状引腰背痛,甚则咳涎;肾咳经久不已,传入膀胱,其状咳则遗尿。肝咳者,其状左胁痛,甚者不得转侧;肝咳经久不已,传入胆,其状咳则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状引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者喉痹咽肿;心咳经久不已,传入小肠,其状咳则失#8气。脾咳者,其状右胁痛,阴阴引肩背,甚者不得动,动则咳剧;经久不已,传入胃,其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能饮食,此皆聚#9於胃,关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右顺时有风寒冷,人触冒解脱,伤皮毛间,入腑脏,为咳上气,如此也。有非时忽然暴寒,伤皮肤中与肺合,则咳嗽上气,或胸胁叉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薄之不得渐散,伏结深,喜肺痈也。因咳服温药,咳尤剧及壮热,吐脓血,汗出,恶寒是也。天有非时寒者,急看四时方也。
问曰:咳病有十,何谓也?师曰:有风咳,有寒咳,有支#10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肾咳,有胆咳,有厥阴咳。问曰:十咳之证,以何为异?师曰:欲语因咳,言不得竟,谓之风咳。饮冷食寒,因之而咳,谓之寒咳。心下坚满,咳则支痛,其脉反迟,谓之支咳。咳则引胁下痛,谓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谓之心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小腹,谓之脾咳。咳引颈项,而唾涎沫,谓之肺咳。咳则耳无所闻,引腰并脐中,谓之肾咳。咳而引头痛,口苦,谓之胆咳。咳而引舌本,谓之厥阴咳。风咳者,不下之;寒咳、支咳、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泉;肾咳,刺足太溪;胆咳,刺足阳陵泉;厥阴咳,刺手大陵。
夫久咳为□,咳而时发热,脉在九菽一作卒弦者,非虚也,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吐之。
夫咳家,其脉弦,欲行吐药,当相人强弱而无热,乃可吐耳。
咳家,其人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方见下。不能卧出者,阴不受邪故也。留饮咳者,其人咳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掣纵状。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极饮过度所致也,其脉沉者不可发汗。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善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上气汗出而咳,属饮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发汗,汗出即厥逆冷。
夫病吐血,喘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寒家咳而上气,其脉数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脉大而散,散者为气实而血虚,名曰有表无裹。上气、面驸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加痢尤甚。上气躁而喘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愈。
小青龙汤,洽咳逆倚息不得卧方:
麻黄芍药细辛桂心乾姜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乃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弱者服半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痢,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若食饮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治其气冲方:
茯苓四两桂心甘草各二两#11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温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茯苓、甘草、五味子,去桂加乾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方:
茯苓四两甘草乾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乾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方:
半夏五味子各半升茯苓四两细辛乾姜甘草各二两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麻黄内杏仁方:
杏仁五味子半夏各半升茯苓四两细辛乾姜甘草各三两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若逆而内麻黄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12大黄利之方:
大黄乾姜细辛甘草各三两茯苓四两五味子半夏杏仁各半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胁下痛引缺盆,设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之方:
石膏乾姜桂心细辛各二两芍药甘草各三两麻黄四两半夏半升五味子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下药,煮取二升半。强者服一升,羸者减之,小儿四合。仲景用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外台》同。
泽漆汤,治上气,其脉沉者方:
泽漆三斤,细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澄清半夏半升生姜紫菀一作紫参白前各五两黄苓甘草桂心人参各三两
右九味#13,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
麦门冬汤,下气止逆,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方:
麦门冬汁三升半夏一升粳米三合#14人参甘草各二两#15大枣二十枚
右六味#16,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每服半升,日三夜一。
射干麻黄汤,治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者方:
射干细辛款冬花紫菀各三两麻黄生姜各四两大枣七枚半夏五味子各半升
右九味,□咀,以东流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17上沬,内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厚朴麻黄汤,治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方: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细辛乾姜各二两#18小麦一升杏仁半夏五味子各半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小麦熟,去麦内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麻黄石膏汤,治上气胸满者方:
麻黄四两石膏一枚,鸡子大厚朴五两小麦一升杏仁半升
右五味#19,以水一斗,先煮小麦熟,去之,下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师》用治久逆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名小投杯汤。咳者加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乾姜三累。
皂荚圆,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卧方:
皂荚八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
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必效方》以酥炙皂荚。
十枣汤,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可与此方:
大枣十枚大戟甘遂芫花各等分
右大戟、甘遂、芫花捣为末,以水一升五合,煮枣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者一钱匕,赢者半钱,顿服之,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加药半钱。下后自然补养。
咳而引胁下痛者,亦十枣汤主之。方见前。
温脾汤,治食饱而咳者方:
甘草四两大枣二十枚
右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温服之。若咽中痛而声鸣者,加乾姜一两#20。
百部根汤,治嗽,不得卧,两眼突出方:
百部根生姜各一斤#21细辛甘草各三两贝母五味子白朮各二两#22桂心四两麻黄六两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古今录验》用杏仁四两,紫菀三两。
海藻汤,治咳而下利,胸中痞而短气,心中时悸,四肢不欲动,手足烦,不欲食,肩背痛,时恶寒方:
海藻四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生姜一两细辛二两茯苓六两杏仁五十枚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无五味子、生姜。
白前汤,治水咳逆上气,身体浮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咽中作水鸡鸣方:
白前紫菀半夏大戟各二两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浸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九种气嗽欲死,百病方:
乾姜半夏细辛紫菀吴茱萸荛花一作芫花茯苓甘草甘遂防葵人参乌头大黄杏仁各一分葶苈二分巴豆厚朴白薇各三分五味子远志前胡菖蒲枳实蜀椒皂荚当归大戟桂心各半分
右二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二丸,日三服,以知为度,不知增之。
麻黄散#23,治上气嗽方:
麻黄半斤杏仁百枚甘草三两桂心一两
右四味,治下筛,别研杏仁如脂,内药末和合。临气上时服一方寸匕,食久气未下,更服一方寸匕,可至三匕。气发便服,即止。一方去桂心、甘草。
太医令王叔和所撰御服蜀椒圆,治上气咳嗽甚良方:
蜀椒五分乌头杏仁菖蒲誉石一云矾石皂荚各一分细辛款冬花紫菀乾姜各三分吴茱萸麻黄各四分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暮卧吞二丸。治二十年久咳,不过二十丸。
通气圆,治久上气咳嗽,咽中腥臭,虚气搅心痛,眼疼#24,耳中嘈嘈,风邪毒疰,时气,食不生肌,胸中膈塞,呕逆,多唾,恶心,心下坚满,饮多食少,恶疰,淋痛病方:
饴糖三升蜀椒二升杏仁一升蜈蚣五节大附子五枚乾姜人参各四分桂心六分乌头七分天门冬十分
右十味,为末,别治杏仁如脂,稍稍内药末,捣千杵,烊糖,乃内药末中,令调和。含如半枣一枚,日六七,夜三四服,以胸中温如度。若梦与鬼交通及饮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加杏仁五合;小腹急,腰痛,加天门冬、杜仲;有风,加乌头三枚、附子一枚,立夏后勿加也;有留饮,加葶苈一两。
治咳嗽上气方:
蜀椒桂心海蛤各四分昆布海藻乾姜细辛各六分麦门冬十分
右八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饮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三服。有人风虚中冷,胸中满,上气,喉中如吹管声,吸吸气上欲咳,服此方得瘥。
治咳嗽,胸胁支满,多唾,上气方:
誉石一作矾石乌头一方不用菖蒲各一分细辛黄环各二分款冬花紫菀杏仁各三分吴茱萸四分乾姜五分蜀椒五合
右十一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着牙上咽汁,日五六服,剧者常含不止。
又方:
姜汁一升半砂糖五合
右二味,煎姜汁减半,内糖更煎服之。
又方:
白糖五分#25皂荚末,一方寸匕
右二味,先微暖,糖令消,内皂荚末,合和相得,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
又方:
酒一升半,浸肥皂荚两挺,经宿,煮取半升。分三服,七日忌如药法。若吐多,以酢饭三四口止之。
又方:
巴豆炮去皮,勿伤破肉,白饮吞下,初日二枚,二日三枚。
又方:
服芥#26子七丸,以油酒下之。
射干煎,治咳嗽上气方:
生射干款冬花各二两紫菀细辛桑白皮附子甘草各二分白蜜竹沥生姜汁各一升,一云乾姜五两饴糖五两
右十一味,以射干先内白蜜并竹沥中,煎五六沸,去之,吹□六物,以水一升,合浸一宿,煎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饴、姜汁煎如餔,服如酸枣一丸,日三,剧者夜二。不知#27加之,以知为度。
杏仁煎,治冷嗽上气,鼻中不利方:
杏仁五合五味子款冬花各三合紫菀乾姜各二两桂心三两#28甘草四两麻黄一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麻黄,取四升,治诸药为末,又内胶饴半斤,白蜜一斤,合内汁中,搅令相得,煎如饴。先食服如半枣许,日三服。不知加之,以知为度。
又方,治忽暴嗽失声,语不出方:
杏仁姜汁砂糖蜜各一升五味子紫菀各三两通草贝母各四两桑根白皮五两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内杏仁脂、姜汁、蜜、糖和搅,微火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后稍加。
通声膏方:
五味子款冬花通草各三两人参细辛青竹皮桂心菖蒲各二两杏仁姜汁各一升白蜜二升枣膏三升酥五升
右十三味,□咀,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内姜汁、枣膏、酥、蜜,煎令调和,酒服枣大二丸。
杏仁饮子,治暴热嗽方:
杏仁四十枚紫苏子一升橘皮一两柴胡四两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常作饮服。
苏子煎,治上气咳嗽方:
苏子生姜汁地黄汁白蜜杏仁各二升
右五味,捣苏子,以地黄汁、姜汁浇之,以绢绞取汁,更捣,以汁浇,又绞令味尽,去滓,熬杏仁令黄黑,治如脂,又以向汁浇之,绢绞往来六七度,令味尽,去滓,内蜜合和,置铜器中,於汤上煎之,令如饴。每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崔氏》无地黄汁。
又方:
乾姜末三两胶饴一斤
右二味,和令调,蒸五升米下,冷,以枣大含,稍稍咽之,日五夜二。
芫花煎,治新久嗽方:
芫花乾姜各二两白蜜二升#29
右三味,为末,内蜜中令相和,微火煎令如糜。每服如枣核大一枚,日三夜一,以知为度。欲利者,多服。《深师》以治冷饮嗽,又治三十年久嗽者,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内姜加蜜,合煎如糜,服之。
款冬煎,治同前:
款冬花乾姜末紫菀各三两五味子二两芫花一两,熬令赤
右五味,□咀,先以水一斗,煮三味,取三升半,去滓,内芫花、乾姜末,加蜜三升,合投汤中令调,於铜器中微火煎令如糖。每服半枣许,日三。
治三十年咳嗽,或饮或咳,寒气嗽,虽不同,悉主之之方:
细辛款冬花防风紫菀各三两藜芦二两蜀椒五合
右六味,□咀,取藜芦先着铜器中,次紫菀,次细辛,次款冬花,次椒,以大枣百枚,间着诸药间,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令汁尽,出枣,曝令燥。呜时服半枣,不知,明旦服一枚,以中温温为度。若强人欲嗽吐者,可小#30增,服之便吐脓囊裹结,吐后勿冷饮食。咳愈止药,药势静乃食,不尔,令人吐不已。
治三十年久嗽方:
百部根二十斤,捣取汁,煎如饴。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外台》和饴一斤煎成煎,以温粥饮调下。《深师方》以白蜜二升,更煎五六沸,服三合。
又方:
紫菀二两款冬花三两
右二味,治下筛。先食饮服一方寸匕,日三服,七日瘥。
又方:
白蜜一斤生姜二斤,取汁
右二味,先秤铜铫知斤两讫,内蜜复秤知数,次内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止。旦服如枣大,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杂食。
治久嗽不瘥方:
兔屎四+九枚硇砂二分胡桐律一分
右三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丸,以粥饮下,日三。吐令物尽,即瘥。
治积年咳嗽,喉中呀声,一发不得坐卧方:
紫菀贝母半夏桑根白皮五味子射干百部各五分款冬花皂荚乾姜橘皮鬼督邮细辛各四分白石英杏仁各八分蜈蚣二枚
右十六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崔氏》无半夏、射干、乾姜、橘皮、鬼督邮、细辛、白石英,用麻黄二两,芫根白皮一两半#31,以煮枣汤送下。
款冬圆,治三十年上气咳嗽,唾脓血,喘息不得卧方:
款冬花乾姜蜀椒吴茱萸桂心菖蒲各五分#32人参细辛荛花紫菀甘草桔梗防风芫花茯苓皂荚各三分
右十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服。
又方:
款冬花紫菀细辛石斛防风芎藭人参当归稿本甘草蜀椒白术半夏天雄菖蒲锺乳桂心麻黄各三两独活二两乌头芫花附子各一两桃仁二十枚大枣二+五枚
右二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服,不知#33加之。酒渍服亦得。
又方:
款冬花乾姜桂心紫菀各三分细辛二分杏仁皂荚誉石一作矾石菖蒲乌头各一分蜀椒五合吴茱萸六合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夜一。二十年嗽,不过五十日愈。患咳嗽喉鸣上气,服一剂永瘥。
治肺伤,咳唾脓血,肠涩背气不能食,恶风,目暗□□,足经寒冷方:
白胶生姜各五两桂心人参紫菀各二两大枣二+枚乾地黄切,半升桑白皮切,二升芎藭大麻仁饴糖各一升大麦三升#34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麦取一斗,去麦下药,煮取三升,分五服。
五味子汤,治唾中有脓血,牵胸胁痛方:
五味子桔梗紫菀甘草续断各二两竹茹三两赤小豆一升桑根白皮地黄各五两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为三服。
竹皮汤,治咳逆下血不息方:
生竹皮三两紫菀二两饴糖一斤生地黄切,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百部圆,治诸嗽不得气息,唾脓血方:
百部根三两升麻半两桂心五味子甘草紫菀乾姜各一两
右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日三,以知#35为度。
治上气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方:
生姜汁杏仁各二升糖蜜各一升猪膏二合
右五味,先以猪膏煎杏仁,色黄出之,以纸拭令冷,捣如膏,合姜汁、糖、蜜等合煎令可丸。每服如杏核一枚,日夜六七服,渐渐增加。
治一切肺病咳嗽脓血,及唾血不止方:
好酥三十斤,三遍炼,停取凝,当出醍醐。服一合,日三服,瘥止。一切药皆不出此神方。
又方:
三炼酥,如鸡子黄。适寒温,灌鼻中,日再夜一。
锺乳七星散,治寒冷咳嗽,上气胸满,唾脓血方:又名吸散。
锺乳矾石款冬花桂心各等分
右四味,治下筛,作如大豆七聚,七星形。以小筒吸取,酒送下,先食服,日三,不知#36加之。数试大验。又云临井吸服之。
又方:
锺乳细辛款冬花天雄紫菀石膏各等分
右六味,治下筛,取如大豆七聚,如前法吸之,日二。只得食粥,七日嗽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小益之,勿太多。
七星散,治三十年咳嗽方:
款冬花紫菀桑根白皮代赭细辛伏龙肝各一两
右六味,治下筛,作七星聚,聚如萹豆者,以竹筒口当药上,一一吸咽之,令药入腹中,先食日三丸,服四日,日复作七星聚,以一蛮肉炙令熟,以展转药聚上,令药悉遍肉上,仰卧,咀嚼之,细细咽汁,令药力歆歆割割然,毒气入咽中,药力尽,总咽却,取瘥止。未瘥,复作如初。羊、牛、鹿肉皆可,猪肉不可用。
治嗽熏法:
以熟艾薄薄布纸上,纸广四寸,后以硫黄末薄布艾上,务令调均,以荻一枚如纸长,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烧缠下去荻,烟从孔出,口吸烟咽之,取吐止,明旦复熏之如前。日一二止,自然可瘥。得食白粥,余皆忌。恐是熏黄如硫黄,见火必焰矣。
又方:
熏黄一两研令细,以蜡纸并上熏黄,令与蜡相入,调匀,卷之如前法,熏之亦如上法,日一二止,以吐为度,七日将息后,以羊肉羹补之。
又方:
烂青布广四寸,布上布艾,艾上布青矾末,矾上布少熏黄末,又布少盐,又布少豉末,急卷之,烧令着,内燥罐中,以纸蒙头,更作一小孔,口吸取烟,细细咽之,以吐为度。若心胸闷时,略歇,烟尽止,日一二度,用三卷不尽,瘥。三七日慎油腻。
论曰:凡上气,多有服吐药得瘥,亦有针灸得除者,宜深体悟之。
灸法:
嗽,灸两乳下黑白际各百壮,即瘥。
又,以蒲当乳头周匝围身,令前后正平,当脊骨解中,灸十壮。
又,以绳横量口中,折绳从脊,灸绳两头边各八十壮,三报,三日毕。两边者,是口合度。
灸从大椎数下行第五节下第六节上,穴在中间此即神道穴,随年壮。并主上气。
灸手屈臂中有横文外骨捻头得痛处十四壮,良。
上气咳嗽,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灸风门热府百壮。
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恶冷痰,灸肺输五十壮。
上气胸满短气,咳逆,灸云门五十壮。
上气咳逆,胸痹背痛,灸胸堂百壮,不针。
上气咳逆,灸膻中五十壮。
上气气闭,咳逆咽冷,声破喉猪猪,灸天瞿五十壮。一名天突。
逆气,虚劳,寒损,忧恙,筋骨挛痛,心中咳逆,泄,疰,腹满,喉痹,颈项强,肠痔,逆气,痔血,阴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涩,鼻中乾,烦满,狂走,易气,凡二十二病,皆灸绝骨五十壮。穴在外#37踝上三寸宛宛中。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竟
#1膈:影宋刻本作『喘』,独字为句。
#2支:原作『肢』,据影宋刻本改。
#3颊:原作『□』,据影宋刻本改。
#4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5三:影宋刻本作『二』。
#6五:影宋刻本作『三』。
#7右十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8失:影宋刻本作『矢』。
#9聚:原作『众』,据影宋刻本改。
#10支:原作『肢』,据影宋刻本改。下『支』字仿此。
#11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12加:原作『如』,据影宋刻本改。
#13右九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14三合:影宋刻本作『二合』。
#15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16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17去: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8各二两:影宋刻本『石膏』用『三两』。
#19右五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20一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21各一斤:影宋刻本作『各半斤』。
#22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23散:原作『汤』,据影宋刻本改。
#24眼疼:影宋刻本作【冷疼』。
#25分:影宋刻本作『合』。
#26芥:影宋刻本作『豆』。
#27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下『知』字仿此。
#28三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29二升:影宋刻本作『一升』。
#30可:原作『方』据影宋刻本改。
#31一两半:影宋刻本作『二两半』。
#32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33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3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35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下同。
#36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37外:原作『内』,据影宋刻本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大肠腑方
大肠腑脉论第一
论曰: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气於大肠,大肠者,为行道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当脐右回迭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台》同。《难经》云长二丈一尺,大四寸,径一寸之少半,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鼻遂以长,以候大肠。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治阴,在鱼际间。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针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治阳,在手腕中,泻之。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呜擢濯,冬日重感於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肠中雷鸣,气上冲胸膈#1,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育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
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肺前受病,移於大肠,肺咳不已,咳则遗失便利。厥气客於大肠,则梦田野。
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扁鹊云:手太阴与阳明为表裹,大肠若病,实则伤热,热则胀满不通,口为生疮。食下入肠,肠实而胃虚,食下胃,胃实而肠虚,所以实而不满,乍实乍虚,乍来乍去。虚则伤寒,寒则肠中雷鸣,泄青白之利而发於气水,根在,大肠。方见治水篇中。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手阳明之脉,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2者,从缺盆直而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侠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颊#3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乾,凯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盛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盛者,则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大肠虚实第二脉方灸法
大肠实热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
生姜泄肠汤,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为生疮者方:
生姜橘皮青竹茹黄苓栀子仁白朮各三两桂心一两茯苓芒硝各二两生地黄十两大枣十四枚
右十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治肠中胪胀不消方:
灸大肠输四十九壮。
大肠有热,肠鸣腹满,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
大肠虚冷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呜虚渴,唇乾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
黄连补汤,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肠中雷鸣相逐方:
黄连四两茯苓芎藭各三两酸石榴皮五片伏龙肝鸡子大一枚地榆五两
右六味#4;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伏龙肝末,分三服。
治肠中雷鸣相逐,痢下方:
灸承满五十壮。穴在侠巨关相去五寸。巨阙在心下一寸,灸之者,侠巨阙两边各二寸半。
治肠中常鸣,时上冲心方:
灸脐中。
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
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侠脐急,天枢主之。
肠鸣而痛,温留主之。
肛门论第三
论曰:肛门者,主大行道,肺、大肠候也。号为通事令史。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三#5分,应十二时。若脏伤热,则肛门闭塞,大行不通,或肿,缩入生疮。若腑伤寒,则肛门开,大行洞泻,肛门凸出,良久乃入。热则通之,寒则补之,虚实和平,依经调理。方见别卷中。
皮虚实第四论方
论曰:夫五脏六腑者,内应骨髓,外合皮毛肤肉。若病从外生,则皮毛肤肉关格强急;若病从内发,则骨髓□疼。然阴阳表裹,外皮内髓,其病源不可不详之也。皮虚者寒,皮实者热。凡皮虚实之应,主於肺、大肠,其病发於皮毛,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蒴藋蒸汤,治皮虚,主大肠病,寒气关格方:
蒴藋根叶切,三升菖蒲叶切,二升桃叶皮枝锉,三升细糠一斗秫米五升#6
右五味,以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为度,大盆器贮之,於盆上作小竹床子罩盆,人身坐床中,四面周回将席荐障风,身上以衣被盖覆。若气急,时开孔对中泄气,取通身接汗,可得两食久许,如此三日,蒸还温药足汁用之。若盆裹不过热,盆下安炭火。非但治寒,但是皮肤一切劳冷,悉皆治之。
栀子煎,治皮实,主肺病热气方:
栀子仁枳实大青杏仁柴胡芒硝各二两生地黄淡竹叶切,各一升生玄参五两石膏八两
右十味#7,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为三服。
咳嗽第五论证方灸法
论曰:经云五脏六腑皆令咳。肺居外而近上,合於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独易为咳也。邪客於肺,则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喉鸣,甚则唾血。肺咳经久不已,传入大肠,其状咳则遗粪。肾咳者,其状引腰背痛,甚则咳涎;肾咳经久不已,传入膀胱,其状咳则遗尿。肝咳者,其状左胁痛,甚者不得转侧;肝咳经久不已,传入胆,其状咳则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状引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者喉痹咽肿;心咳经久不已,传入小肠,其状咳则失#8气。脾咳者,其状右胁痛,阴阴引肩背,甚者不得动,动则咳剧;经久不已,传入胃,其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能饮食,此皆聚#9於胃,关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右顺时有风寒冷,人触冒解脱,伤皮毛间,入腑脏,为咳上气,如此也。有非时忽然暴寒,伤皮肤中与肺合,则咳嗽上气,或胸胁叉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薄之不得渐散,伏结深,喜肺痈也。因咳服温药,咳尤剧及壮热,吐脓血,汗出,恶寒是也。天有非时寒者,急看四时方也。
问曰:咳病有十,何谓也?师曰:有风咳,有寒咳,有支#10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肾咳,有胆咳,有厥阴咳。问曰:十咳之证,以何为异?师曰:欲语因咳,言不得竟,谓之风咳。饮冷食寒,因之而咳,谓之寒咳。心下坚满,咳则支痛,其脉反迟,谓之支咳。咳则引胁下痛,谓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谓之心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小腹,谓之脾咳。咳引颈项,而唾涎沫,谓之肺咳。咳则耳无所闻,引腰并脐中,谓之肾咳。咳而引头痛,口苦,谓之胆咳。咳而引舌本,谓之厥阴咳。风咳者,不下之;寒咳、支咳、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泉;肾咳,刺足太溪;胆咳,刺足阳陵泉;厥阴咳,刺手大陵。
夫久咳为□,咳而时发热,脉在九菽一作卒弦者,非虚也,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吐之。
夫咳家,其脉弦,欲行吐药,当相人强弱而无热,乃可吐耳。
咳家,其人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方见下。不能卧出者,阴不受邪故也。留饮咳者,其人咳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掣纵状。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极饮过度所致也,其脉沉者不可发汗。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善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上气汗出而咳,属饮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发汗,汗出即厥逆冷。
夫病吐血,喘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寒家咳而上气,其脉数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脉大而散,散者为气实而血虚,名曰有表无裹。上气、面驸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加痢尤甚。上气躁而喘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愈。
小青龙汤,洽咳逆倚息不得卧方:
麻黄芍药细辛桂心乾姜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乃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弱者服半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痢,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若食饮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治其气冲方:
茯苓四两桂心甘草各二两#11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温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茯苓、甘草、五味子,去桂加乾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方:
茯苓四两甘草乾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乾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方:
半夏五味子各半升茯苓四两细辛乾姜甘草各二两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麻黄内杏仁方:
杏仁五味子半夏各半升茯苓四两细辛乾姜甘草各三两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若逆而内麻黄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12大黄利之方:
大黄乾姜细辛甘草各三两茯苓四两五味子半夏杏仁各半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胁下痛引缺盆,设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之方:
石膏乾姜桂心细辛各二两芍药甘草各三两麻黄四两半夏半升五味子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下药,煮取二升半。强者服一升,羸者减之,小儿四合。仲景用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外台》同。
泽漆汤,治上气,其脉沉者方:
泽漆三斤,细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澄清半夏半升生姜紫菀一作紫参白前各五两黄苓甘草桂心人参各三两
右九味#13,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
麦门冬汤,下气止逆,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方:
麦门冬汁三升半夏一升粳米三合#14人参甘草各二两#15大枣二十枚
右六味#16,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每服半升,日三夜一。
射干麻黄汤,治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者方:
射干细辛款冬花紫菀各三两麻黄生姜各四两大枣七枚半夏五味子各半升
右九味,□咀,以东流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17上沬,内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厚朴麻黄汤,治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方: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细辛乾姜各二两#18小麦一升杏仁半夏五味子各半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小麦熟,去麦内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麻黄石膏汤,治上气胸满者方:
麻黄四两石膏一枚,鸡子大厚朴五两小麦一升杏仁半升
右五味#19,以水一斗,先煮小麦熟,去之,下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师》用治久逆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名小投杯汤。咳者加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乾姜三累。
皂荚圆,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卧方:
皂荚八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
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必效方》以酥炙皂荚。
十枣汤,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可与此方:
大枣十枚大戟甘遂芫花各等分
右大戟、甘遂、芫花捣为末,以水一升五合,煮枣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者一钱匕,赢者半钱,顿服之,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加药半钱。下后自然补养。
咳而引胁下痛者,亦十枣汤主之。方见前。
温脾汤,治食饱而咳者方:
甘草四两大枣二十枚
右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温服之。若咽中痛而声鸣者,加乾姜一两#20。
百部根汤,治嗽,不得卧,两眼突出方:
百部根生姜各一斤#21细辛甘草各三两贝母五味子白朮各二两#22桂心四两麻黄六两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古今录验》用杏仁四两,紫菀三两。
海藻汤,治咳而下利,胸中痞而短气,心中时悸,四肢不欲动,手足烦,不欲食,肩背痛,时恶寒方:
海藻四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生姜一两细辛二两茯苓六两杏仁五十枚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无五味子、生姜。
白前汤,治水咳逆上气,身体浮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咽中作水鸡鸣方:
白前紫菀半夏大戟各二两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浸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九种气嗽欲死,百病方:
乾姜半夏细辛紫菀吴茱萸荛花一作芫花茯苓甘草甘遂防葵人参乌头大黄杏仁各一分葶苈二分巴豆厚朴白薇各三分五味子远志前胡菖蒲枳实蜀椒皂荚当归大戟桂心各半分
右二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二丸,日三服,以知为度,不知增之。
麻黄散#23,治上气嗽方:
麻黄半斤杏仁百枚甘草三两桂心一两
右四味,治下筛,别研杏仁如脂,内药末和合。临气上时服一方寸匕,食久气未下,更服一方寸匕,可至三匕。气发便服,即止。一方去桂心、甘草。
太医令王叔和所撰御服蜀椒圆,治上气咳嗽甚良方:
蜀椒五分乌头杏仁菖蒲誉石一云矾石皂荚各一分细辛款冬花紫菀乾姜各三分吴茱萸麻黄各四分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暮卧吞二丸。治二十年久咳,不过二十丸。
通气圆,治久上气咳嗽,咽中腥臭,虚气搅心痛,眼疼#24,耳中嘈嘈,风邪毒疰,时气,食不生肌,胸中膈塞,呕逆,多唾,恶心,心下坚满,饮多食少,恶疰,淋痛病方:
饴糖三升蜀椒二升杏仁一升蜈蚣五节大附子五枚乾姜人参各四分桂心六分乌头七分天门冬十分
右十味,为末,别治杏仁如脂,稍稍内药末,捣千杵,烊糖,乃内药末中,令调和。含如半枣一枚,日六七,夜三四服,以胸中温如度。若梦与鬼交通及饮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加杏仁五合;小腹急,腰痛,加天门冬、杜仲;有风,加乌头三枚、附子一枚,立夏后勿加也;有留饮,加葶苈一两。
治咳嗽上气方:
蜀椒桂心海蛤各四分昆布海藻乾姜细辛各六分麦门冬十分
右八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饮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三服。有人风虚中冷,胸中满,上气,喉中如吹管声,吸吸气上欲咳,服此方得瘥。
治咳嗽,胸胁支满,多唾,上气方:
誉石一作矾石乌头一方不用菖蒲各一分细辛黄环各二分款冬花紫菀杏仁各三分吴茱萸四分乾姜五分蜀椒五合
右十一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着牙上咽汁,日五六服,剧者常含不止。
又方:
姜汁一升半砂糖五合
右二味,煎姜汁减半,内糖更煎服之。
又方:
白糖五分#25皂荚末,一方寸匕
右二味,先微暖,糖令消,内皂荚末,合和相得,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
又方:
酒一升半,浸肥皂荚两挺,经宿,煮取半升。分三服,七日忌如药法。若吐多,以酢饭三四口止之。
又方:
巴豆炮去皮,勿伤破肉,白饮吞下,初日二枚,二日三枚。
又方:
服芥#26子七丸,以油酒下之。
射干煎,治咳嗽上气方:
生射干款冬花各二两紫菀细辛桑白皮附子甘草各二分白蜜竹沥生姜汁各一升,一云乾姜五两饴糖五两
右十一味,以射干先内白蜜并竹沥中,煎五六沸,去之,吹□六物,以水一升,合浸一宿,煎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饴、姜汁煎如餔,服如酸枣一丸,日三,剧者夜二。不知#27加之,以知为度。
杏仁煎,治冷嗽上气,鼻中不利方:
杏仁五合五味子款冬花各三合紫菀乾姜各二两桂心三两#28甘草四两麻黄一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麻黄,取四升,治诸药为末,又内胶饴半斤,白蜜一斤,合内汁中,搅令相得,煎如饴。先食服如半枣许,日三服。不知加之,以知为度。
又方,治忽暴嗽失声,语不出方:
杏仁姜汁砂糖蜜各一升五味子紫菀各三两通草贝母各四两桑根白皮五两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内杏仁脂、姜汁、蜜、糖和搅,微火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后稍加。
通声膏方:
五味子款冬花通草各三两人参细辛青竹皮桂心菖蒲各二两杏仁姜汁各一升白蜜二升枣膏三升酥五升
右十三味,□咀,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内姜汁、枣膏、酥、蜜,煎令调和,酒服枣大二丸。
杏仁饮子,治暴热嗽方:
杏仁四十枚紫苏子一升橘皮一两柴胡四两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常作饮服。
苏子煎,治上气咳嗽方:
苏子生姜汁地黄汁白蜜杏仁各二升
右五味,捣苏子,以地黄汁、姜汁浇之,以绢绞取汁,更捣,以汁浇,又绞令味尽,去滓,熬杏仁令黄黑,治如脂,又以向汁浇之,绢绞往来六七度,令味尽,去滓,内蜜合和,置铜器中,於汤上煎之,令如饴。每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崔氏》无地黄汁。
又方:
乾姜末三两胶饴一斤
右二味,和令调,蒸五升米下,冷,以枣大含,稍稍咽之,日五夜二。
芫花煎,治新久嗽方:
芫花乾姜各二两白蜜二升#29
右三味,为末,内蜜中令相和,微火煎令如糜。每服如枣核大一枚,日三夜一,以知为度。欲利者,多服。《深师》以治冷饮嗽,又治三十年久嗽者,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内姜加蜜,合煎如糜,服之。
款冬煎,治同前:
款冬花乾姜末紫菀各三两五味子二两芫花一两,熬令赤
右五味,□咀,先以水一斗,煮三味,取三升半,去滓,内芫花、乾姜末,加蜜三升,合投汤中令调,於铜器中微火煎令如糖。每服半枣许,日三。
治三十年咳嗽,或饮或咳,寒气嗽,虽不同,悉主之之方:
细辛款冬花防风紫菀各三两藜芦二两蜀椒五合
右六味,□咀,取藜芦先着铜器中,次紫菀,次细辛,次款冬花,次椒,以大枣百枚,间着诸药间,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令汁尽,出枣,曝令燥。呜时服半枣,不知,明旦服一枚,以中温温为度。若强人欲嗽吐者,可小#30增,服之便吐脓囊裹结,吐后勿冷饮食。咳愈止药,药势静乃食,不尔,令人吐不已。
治三十年久嗽方:
百部根二十斤,捣取汁,煎如饴。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外台》和饴一斤煎成煎,以温粥饮调下。《深师方》以白蜜二升,更煎五六沸,服三合。
又方:
紫菀二两款冬花三两
右二味,治下筛。先食饮服一方寸匕,日三服,七日瘥。
又方:
白蜜一斤生姜二斤,取汁
右二味,先秤铜铫知斤两讫,内蜜复秤知数,次内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止。旦服如枣大,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杂食。
治久嗽不瘥方:
兔屎四+九枚硇砂二分胡桐律一分
右三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丸,以粥饮下,日三。吐令物尽,即瘥。
治积年咳嗽,喉中呀声,一发不得坐卧方:
紫菀贝母半夏桑根白皮五味子射干百部各五分款冬花皂荚乾姜橘皮鬼督邮细辛各四分白石英杏仁各八分蜈蚣二枚
右十六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崔氏》无半夏、射干、乾姜、橘皮、鬼督邮、细辛、白石英,用麻黄二两,芫根白皮一两半#31,以煮枣汤送下。
款冬圆,治三十年上气咳嗽,唾脓血,喘息不得卧方:
款冬花乾姜蜀椒吴茱萸桂心菖蒲各五分#32人参细辛荛花紫菀甘草桔梗防风芫花茯苓皂荚各三分
右十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服。
又方:
款冬花紫菀细辛石斛防风芎藭人参当归稿本甘草蜀椒白术半夏天雄菖蒲锺乳桂心麻黄各三两独活二两乌头芫花附子各一两桃仁二十枚大枣二+五枚
右二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服,不知#33加之。酒渍服亦得。
又方:
款冬花乾姜桂心紫菀各三分细辛二分杏仁皂荚誉石一作矾石菖蒲乌头各一分蜀椒五合吴茱萸六合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夜一。二十年嗽,不过五十日愈。患咳嗽喉鸣上气,服一剂永瘥。
治肺伤,咳唾脓血,肠涩背气不能食,恶风,目暗□□,足经寒冷方:
白胶生姜各五两桂心人参紫菀各二两大枣二+枚乾地黄切,半升桑白皮切,二升芎藭大麻仁饴糖各一升大麦三升#34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麦取一斗,去麦下药,煮取三升,分五服。
五味子汤,治唾中有脓血,牵胸胁痛方:
五味子桔梗紫菀甘草续断各二两竹茹三两赤小豆一升桑根白皮地黄各五两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为三服。
竹皮汤,治咳逆下血不息方:
生竹皮三两紫菀二两饴糖一斤生地黄切,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百部圆,治诸嗽不得气息,唾脓血方:
百部根三两升麻半两桂心五味子甘草紫菀乾姜各一两
右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日三,以知#35为度。
治上气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方:
生姜汁杏仁各二升糖蜜各一升猪膏二合
右五味,先以猪膏煎杏仁,色黄出之,以纸拭令冷,捣如膏,合姜汁、糖、蜜等合煎令可丸。每服如杏核一枚,日夜六七服,渐渐增加。
治一切肺病咳嗽脓血,及唾血不止方:
好酥三十斤,三遍炼,停取凝,当出醍醐。服一合,日三服,瘥止。一切药皆不出此神方。
又方:
三炼酥,如鸡子黄。适寒温,灌鼻中,日再夜一。
锺乳七星散,治寒冷咳嗽,上气胸满,唾脓血方:又名吸散。
锺乳矾石款冬花桂心各等分
右四味,治下筛,作如大豆七聚,七星形。以小筒吸取,酒送下,先食服,日三,不知#36加之。数试大验。又云临井吸服之。
又方:
锺乳细辛款冬花天雄紫菀石膏各等分
右六味,治下筛,取如大豆七聚,如前法吸之,日二。只得食粥,七日嗽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小益之,勿太多。
七星散,治三十年咳嗽方:
款冬花紫菀桑根白皮代赭细辛伏龙肝各一两
右六味,治下筛,作七星聚,聚如萹豆者,以竹筒口当药上,一一吸咽之,令药入腹中,先食日三丸,服四日,日复作七星聚,以一蛮肉炙令熟,以展转药聚上,令药悉遍肉上,仰卧,咀嚼之,细细咽汁,令药力歆歆割割然,毒气入咽中,药力尽,总咽却,取瘥止。未瘥,复作如初。羊、牛、鹿肉皆可,猪肉不可用。
治嗽熏法:
以熟艾薄薄布纸上,纸广四寸,后以硫黄末薄布艾上,务令调均,以荻一枚如纸长,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烧缠下去荻,烟从孔出,口吸烟咽之,取吐止,明旦复熏之如前。日一二止,自然可瘥。得食白粥,余皆忌。恐是熏黄如硫黄,见火必焰矣。
又方:
熏黄一两研令细,以蜡纸并上熏黄,令与蜡相入,调匀,卷之如前法,熏之亦如上法,日一二止,以吐为度,七日将息后,以羊肉羹补之。
又方:
烂青布广四寸,布上布艾,艾上布青矾末,矾上布少熏黄末,又布少盐,又布少豉末,急卷之,烧令着,内燥罐中,以纸蒙头,更作一小孔,口吸取烟,细细咽之,以吐为度。若心胸闷时,略歇,烟尽止,日一二度,用三卷不尽,瘥。三七日慎油腻。
论曰:凡上气,多有服吐药得瘥,亦有针灸得除者,宜深体悟之。
灸法:
嗽,灸两乳下黑白际各百壮,即瘥。
又,以蒲当乳头周匝围身,令前后正平,当脊骨解中,灸十壮。
又,以绳横量口中,折绳从脊,灸绳两头边各八十壮,三报,三日毕。两边者,是口合度。
灸从大椎数下行第五节下第六节上,穴在中间此即神道穴,随年壮。并主上气。
灸手屈臂中有横文外骨捻头得痛处十四壮,良。
上气咳嗽,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灸风门热府百壮。
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恶冷痰,灸肺输五十壮。
上气胸满短气,咳逆,灸云门五十壮。
上气咳逆,胸痹背痛,灸胸堂百壮,不针。
上气咳逆,灸膻中五十壮。
上气气闭,咳逆咽冷,声破喉猪猪,灸天瞿五十壮。一名天突。
逆气,虚劳,寒损,忧恙,筋骨挛痛,心中咳逆,泄,疰,腹满,喉痹,颈项强,肠痔,逆气,痔血,阴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涩,鼻中乾,烦满,狂走,易气,凡二十二病,皆灸绝骨五十壮。穴在外#37踝上三寸宛宛中。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竟
#1膈:影宋刻本作『喘』,独字为句。
#2支:原作『肢』,据影宋刻本改。
#3颊:原作『□』,据影宋刻本改。
#4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5三:影宋刻本作『二』。
#6五:影宋刻本作『三』。
#7右十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8失:影宋刻本作『矢』。
#9聚:原作『众』,据影宋刻本改。
#10支:原作『肢』,据影宋刻本改。下『支』字仿此。
#11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12加:原作『如』,据影宋刻本改。
#13右九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14三合:影宋刻本作『二合』。
#15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16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17去: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8各二两:影宋刻本『石膏』用『三两』。
#19右五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20一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21各一斤:影宋刻本作『各半斤』。
#22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23散:原作『汤』,据影宋刻本改。
#24眼疼:影宋刻本作【冷疼』。
#25分:影宋刻本作『合』。
#26芥:影宋刻本作『豆』。
#27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下『知』字仿此。
#28三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29二升:影宋刻本作『一升』。
#30可:原作『方』据影宋刻本改。
#31一两半:影宋刻本作『二两半』。
#32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33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3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35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下同。
#36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37外:原作『内』,据影宋刻本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八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大肠腑方
痰饮第六论方灸法
论曰:夫饮有四,何谓?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之证,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过多,水行归於四肢,当汗出而汗不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其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凡心下有水者,筑筑而悸,短气而恐,其人眩而癫,先寒即为虚,先热即为实。故水在於心,其人心下坚,筑筑短气,恶水而不欲饮。水在於肺,其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於脾,其人少气,身体尽重。水在於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於肾,心下悸。
夫病人卒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耳。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喜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气,其脉平也。留饮形不发作,无热,脉微,烦满不能食,脉沉滑者,留饮病。病有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嗽转甚,其人咳而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掣疭状。夫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其脉沉者,有留饮也。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病人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饮在胸中,久者缺盆满,马刀肿,有剧时,此为气饮所致也。膈上之病,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恶寒,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病人一臂不随,时复转移在一臂,其脉沉细,此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其脉虚者,为微劳,荣卫气不周故也,冬自瘥。一本作久久自瘥。
病痰饮者,当用温药和之。
小半夏汤,病心腹虚冷,游痰气上,胸胁满,不下食,呕逆者方: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橘皮四两
右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急及心痛,内桂心四两;若腹满痛,内当归三两。赢弱及老人,尤宜服之。一方用人参二两。仲景无橘皮、人参。
又方:
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桂心三两甘草一两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甘草汤,治心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方:
甘草二两桂心白朮各三两茯苓四两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宿渍,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便当利。
十枣汤,治病悬饮者。若下后,不可与也。凡上气汗出而咳者,此为饮也。方见咳嗽篇中。
小青龙汤,病溢饮者,当发其汗。方见咳嗽篇中。范汪用大青龙汤。
木防己汤,膈间有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用此方:
木防己三两
桂心二两人参四两石膏鸡子大十二枚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发则复与。若不愈,去石膏,加茯苓四两、芒硝三合,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硝令烊,分二服。微下利即愈。一方不加茯苓。
厚朴大黄汤,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饮过度所致也。其脉虚者必冒,其胸中本有支饮。支饮胸满主之之方:
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两
右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温服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治支饮不得息方。见肺痈篇中。
小半夏加茯苓汤,呕家不渴,渴者为欲解。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又有先渴却呕者,此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目眩悸方:
半夏一升茯苓三两生姜半斤
右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再服,温服之。《胡洽》不用茯苓,用桂心四两。
五苓散,假令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癫眩,水也,此方主之。方见前第九卷中。
椒目圆,腹满口乾燥,此肠问有水气,此方主之:
椒目木防己大黄各三两#2葶苈二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数丸#3,日三,后稍增,口中有津液止。渴者加芒硝半两。
甘遂半夏汤,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于疾快#4;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以此方主之: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水一升,煮取半升芍药三枚甘草一枚如指大,水一升,煮取半升
右四味,以蜜半升,内二药汁,合得一升半,煎取八合,顿服之。
大茯苓汤,主胸中结痰饮澼结,脐下弦满,呕逆不得食,亦主风水方:
茯苓白朮各三两当归橘皮附子各二两生姜半夏桂心各四两细辛四两,一作人参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服三剂良。
茯苓汤,治胸膈痰满方:
茯苓四两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桂心八两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四服。冷极者,加大附子四两;若气满者,加槟榔三七枚。此方与前卷呕吐篇方相重,分两、加减法不同。
大半夏汤,治痰冷澼饮,胸膈中不理方:
半夏一升白朮三两生姜八两茯苓人参桂心甘草附子各二两
右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半夏汤,治痰饮澼气吞酸方:
半夏吴茱萸各三两生姜六两附子一枚
右四味#5,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老小各半,日三。
乾枣汤,治肿及支满澼饮方:
大枣十枚大戟大黄黄苓甘草甘遂各一两芫花尧花各半两
右八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为度。
当归汤,治留饮,宿食不消,腹中积聚转下方:
当归人参桂心黄苓甘草芍药芒硝各二两大黄四两生姜泽泻各三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痰饮,饮食不消,乾呕方:
人参旋复花橘皮细辛鱼两泽泻白朮杏仁枳实各二两茯苓柴胡生姜半夏芍药各三两
右十三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日三。
治胸中痰饮,肠中水鸣,食不消,呕吐水方:
槟榔十二枚生姜杏仁白朮各四两半夏八两茯苓五两橘皮三两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吴茱萸汤,治胸中积冷,心嘈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痛方:
吴茱萸三两半夏四两桂心人参各二两甘草一两生姜五两#6大枣二+枚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食,此皆胃气弱,受冷故也,其脉喜沉弦细迟,悉主之方:
半夏生姜各五两芍药三两茯苓四两旋复花细辛橘皮桂心人参甘草桔梗各二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病先有时喜水下者,用白朮三两,去旋复花。若欲得利者,加大黄二两。须微调者,用乾地黄。
治冷热久僻实,不能饮食,心下虚满如水状方:
前胡生姜茯苓半夏各四两甘草枳实白朮各三两桂心二两
右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前胡汤,治胸中久寒澼实,隔塞胸痛,气不通利,三焦冷热不调,饮食减少无味,或寒热身重,外不欲起方:
前胡人参当归甘草半夏各三两大黄防风麦门冬吴茱萸黄苓各一两生姜四两杏仁四十枚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师方》云:若胁下满,加大枣十二枚。此利水亦佳#7。
旋复花汤,治胸膈痰结,唾如胶,不下食者方:
旋复花细辛前胡甘草茯苓各二两生姜八两桂心四两半夏一升乌头五枚#8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姜椒汤,治胸中积聚痰饮,饮食减少,胃气不足,咳逆呕吐方:
姜汁七合蜀椒三合桂心附子甘草各一两橘皮桔梗茯苓各二两半夏三两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姜汁,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三剂佳。若欲服大散、诸五石丸,必先服此汤及进黄耆丸佳。一方不用甘草。
姜附汤,治痰冷澼气,胸满短气,呕沫,头痛,饮食不消化方:
生姜八两附子四两,生用,四破
右二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四服。亦主卒风。
撩膈散,治心上结痰饮实,寒冷心闷方:
瓜丁二+八枚赤小豆二七枚人参甘草各一分
右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亦治诸黄。
断膈汤,治胸中痰澼方:
恒山三两甘草松萝各一两瓜蒂二十一枚
右四味,□咀,以水、酒各一升半,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后服渐减之。得快吐后,须服半夏汤。半夏汤方见前篇。
松萝汤,治胸中痰,积热皆除方:
松萝二两乌梅栀子各十四枚甘草一两恒山三两
右五味,□咀,以酒三升,浸一宿,平旦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顿服之,亦可分二服。一服得快吐,即止。
杜蘅汤,主吐百病方:
杜蘅松萝各三两瓜丁三七枚
右三味,□咀,以酒一升二合#9渍二宿,去滓,分二服。若一服即吐者,止;未吐者更服,相去如行十里久,令药力尽,服一升稀糜即定。老小用之亦佳。
蜜煎,主寒热方:
蜜五合恒山甘草各二两#10
右三味,取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内蜜五合。温服七合,吐即止;不吐更服七合。勿与冷水。一方用甘草半两。
又方:
蜜二合醋八合
右二味,调和,平旦顿服,须臾猥猥然欲吐,值之。若意中不尽,明旦更服。无不大呕,安稳。
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其痛是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瘥方:
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值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乃止。不损人,而渴则瘥。
葱白汤,治冷热膈痰#11,发时头痛,闷乱欲吐不得者方:
葱白二七茎桃叶一把,一作枇杷叶真珠恒山乌头甘草各半两
右六味,□咀,以水、酒各四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珠,每服一升,吐即止。
大五饮圆,主五种饮: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僻饮,水澼在两胁下;三曰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缢在膈上、五脏问;五曰流饮,水在肠间,动摇有声。夫五饮者,由饮酒后及伤寒饮冷水过多所致,方:
苁蓉远志苦参藜芦乌贼骨白术甘遂大黄石膏栝蒌根桔梗半夏紫菀前胡五味子芒硝桂心芫花当归人参贝母茯苓芍药大戟葶苈黄苓各一两甘草恒山薯蓣厚朴细辛附子各三分巴豆三+枚
右三十三味,一为末,蜜和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之,以知为度。
旋复花圆,治停痰澼饮,结在两胁,腹胀满,羸瘦不能食,食不消化,喜唾,乾呕,大小便或涩或利,腹中动摇作水声,腹内热,口乾,好饮水浆,卒起头眩欲倒,胁下痛方:
旋复花桂心枳实人参各五两#12甘遂三分吴茱萸细辛大黄黄苓葶苈厚朴芫花橘皮各四分乾姜芍药白朮各六分茯苓狼毒乌头誉石各八分
右二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二,后加,以知为度。《延年方》无白朮、狼毒、乌头、誉石、细辛、黄苓、厚朴、昊菜萸、芫花、橘皮、甘遂,有皂荚、附子各二分,蜀椒、防葵、杳仁各三两,乾地黄四分。
中军侯黑圆,治澼饮停结,满闷目暗方。黑又作里。
芫花三两巴豆八分杏仁五分桂心桔梗各四分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胡豆。每日服三丸,稍增,得快下止。
顺流紫圆,治心腹积聚,两胁胀满,留饮痰澼,大小便不利,小腹切痛,膈上塞方:
石膏五分代赭乌贼骨半夏各三分桂心四分巴豆七枚
右六味,为末,蜜丸如胡豆。平旦服一丸,加至二丸。《胡洽》有藜芦、苁蓉、当归各三分。《范汪方》无石膏、半夏,有当归一分,茯苓三分,苁蓉二分,藜芦五分。
治停痰澼饮,结在两胁,腹满赢瘦,不能饮食,食不消,喜唾,乾呕,大小便或涩或利方:
旋复花大黄附子茯苓椒目桂心芫花狼毒乾姜芍药枳实细辛各八分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下三丸,日三服,后渐增。
治风气膈上痰饮方:
不开口苦瓠,汤煮三五沸,以物裹,熨心膈上。
治结积留饮澼囊,胸满,饮食不消方:
灸通谷五十壮。
九虫第七论方
论曰:人腹中有尸虫,此物与人俱生,而为人大害。尸虫之形,状似大马尾,或如薄筋,依脾而居,乃有头尾,皆长三寸。又有九虫,一曰伏虫,长四分;二曰蛔虫,长一尺;三曰白虫,长一寸;四日肉虫,状如烂杏;五曰肺虫,状如蚕;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七曰弱虫,状如瓜瓣;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九曰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状。
伏虫,则群虫之主也。蛔虫贯心则杀人。白虫相生,子孙转多,其母转大,长至四五丈,亦能杀人。肉虫令人烦满。肺虫令人咳嗽。胃虫令人呕吐,胃逆喜喊。弱虫又名膈虫,令人多唾。赤虫令人肠鸣。蛲虫居胴肠之间,多则为痔,剧则为癞,因人疮痍,即生诸痈、疽、癣、瘘、瘑、疥、齲。虫无所不为,人亦不必尽有,有亦不必尽多,或偏有,或偏无,类妇人常多。其虫凶恶,人之极患也,常以白筵草沐浴佳,根叶皆可用,既是香草,且是尸虫所畏也。
论曰:凡欲服补药及治诸病,皆须去诸虫并痰饮宿澼,醒醒除尽,方可服补药,不尔,必不得药力。
治肝劳,生长虫在肝为病,恐畏不安,眼中赤#13方:
蜡昊茱萸东行根皮各二两乾漆四两鸡子五枚,去黄梗米粉半斤
右五味,捣茱萸皮为末,和药,铜器中煎可丸,如小豆大。宿勿食,平旦饮服一百丸,小儿五十丸,虫当烂出。《集验方》无菜萸根,名鸡子丸。
治心劳热伤心,有长虫,名曰蛊,长一尺,贯心为病方:
雷丸橘皮桃仁一作桃皮石蚕各五分狼牙六分贯众二枚僵蚕三七枚吴茱萸根皮七分#14芜荑青葙乾漆各四分乱发如鸡子大,烧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空腹苦酒#15下七丸,加至二七丸,日二服。一方无石蚕。
治脾劳热,有白虫在脾中为病,令人好呕,下虫方:
大麻子八升东引吴茱萸根大者,一尺橘皮二两
右三味,□咀,以水煎,临时量服。凡合,禁声,勿语道作药,虫当闻便不下,切忌之。
治肺劳热,生虫在肺为病方:
狼牙三两东行桑根白皮切,一升东行吴茱萸根白皮五合
右三味,□咀,以酒七升,煮取一升,平日一顿服之。
治肾劳热,四肢肿急,蛲虫状如菜虫,在肾中为病方:
芜荑胡粉槐皮各一两乾漆二两贯众三枚杏仁四十枚吴茱萸五十枚
右七味,治下筛。平旦井花水服方寸匕,加至一匕半,瘥止。
治蛲虫方:
以好盥末二两,苦酒半升,合铜器中煮数沸。宿不食,空心顿服之。
又方:
真珠二两乱发如鸡子大,烧末
右二味,治下筛,以苦酒调。日一起顿服之。《肘后方》用治三虫。
靡芜圆,治少小有蛔虫,结在腹中,数发腹痛,微下白汁,吐闷,寒热,饮食不生肌,皮肉痿黄,四肢不相胜举方:
靡芜贯众雷丸山茱萸天门冬狼牙各八分雚芦甘菊花各四分
右八味,为末,蜜丸如大豆。三岁饮服五丸,五岁以上,以意加之,渐至十丸。加雚芦六分,名雚芦丸,治老小及妇人等万病,腹内冷热不通,急满痛,胸膈坚满,手足烦热,上气不得饮食,身体气肿,腰脚不遂,腹内状如水鸡鸣,妇人月经不调,无所不治。
治蛔虫方:
雚芦末,以饮臛和,服方寸匕,不觉加之。《备急》以治蛲虫。
治热患有蛔虫懊浓方:
雚芦十分乾漆扁竹各二分
右三味,治下筛。米饮和一#16合服之,日三。
治蛔虫在胃中,渐渐赢人方:
醇酒好漆《外台》作好盐白蜜各一升
右三味,内铜器中,微火煎,令可丸,如桃核一枚,温酒中,宿勿食,旦服之,虫必下,未下更服。《外台》治蛲虫。
又方:
取楝实,淳苦酒中浸再宿#17,用绵裹,内谷道中,入三寸,一日易之。《集验方》用治长虫。
治蛔虫攻心腹痛方:
锉薏苜根二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先食服之,虫即死出。
又方:
鹤虱,苦酒空腹服方寸匕,佳。
又方:
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阴乾,烧灰。
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即瘥。
治寸白虫方:
吴茱萸细根一把,熟捣大麻子三升,熬,捣末
右二味,以水三升,和溺取汁,平旦顿服,至巳时,与好食令饱,须臾虫出。不瘥,明旦更合服之,不瘥,三日服。《肘后》治三虫,以酒渍取汁服。
又方:
芜荑六分狼牙四分白敛二分
右三味,治下筛,以苦酒二合和一宿,次早空腹服之。
又方:
胡麻一升胡粉一两
右二味,为末,明旦空腹,以猪肉跃汁啖尽即痒。
又方:
榧子四十九枚,去皮,以月上旬平旦空腹服七枚,七日服尽,虫消成水,永瘥。
又方:
取吴茱萸北阴根,乾去土,切一升,以酒一升浸一宿,平旦分二服。凡茱萸皆用细根,东引北阴者良,若如指以上大,不任用。
又方:
用石榴根如茱萸法,亦可水煮。
又方:
研大麻取汁五升,分五服。亦治小儿蛔虫。
又方:
以好麻油二升,煎令熟,内葱白三寸,葱白黑便熟,冷,顿服之。
又方:
熬肠令十分燥,作末,以药方寸匕,内羊肉臛中服之。
又方:
桑根白皮切三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宿勿食,平旦空腹顿服。《肘后》云:卒大行中见,是腹中已多虫故也,宜速理之。
又方:
槟榔二七枚,治下筛,以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内末,频服,暖卧,虫出。或不尽,更合服,取瘥止。宿勿食,旦服之。
论曰:凡得伤寒及天行热病,腹中有热,又人食少,肠胃空虚,三虫行作求食,蚀人五脏及下部。若齿龈无色,舌上尽白,甚者唇裹有疮,四肢沉重,忽忽喜眠,当数看其上唇,内有疮,唾血,唇内如粟疮者,心内懊侬痛闷,此虫在上,蚀其五脏。下唇内生疮者,其人喜眠,此虫在下,蚀其下部,人不能知。可服此蚀虫药,不尔,□虫杀人。又曰:凡患湿□者,多是热病后,或久下不止,或有客热结在腹中,或易水土,温冻气着,多生此病。亦有乾□,不甚泄痢,而下部疮痒。不问乾湿,久则杀人。凡湿得冷而苦痢,单煮黄连及艾叶、苦参之属,皆可用之。若病人齿龈无色,舌上白者,或喜眠,烦愤不知痛痒处,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晓此者,但攻其上,不以下部为意,下部生虫,虫蚀其肛,肛烂见五脏便死,烧艾於竹筒熏之。
治伤寒暨病方:
取生鸡子,小头叩出白,入漆一合,熟和搅令极调,当沫出,更内着壳中,仰吞之,食顷,或半日,乃吐下虫。剧者再服,虫尽热除病愈。
治湿□方:
黄连生姜各十两艾叶八两苦参四两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久者服三剂。
懊憹散,治湿蜃疮烂,杀□除蜃方:
扁竹半两雚芦雷丸青葙女青桃仁各三两
右六味,治下筛。粥饮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亦酒服。
青葙散,治热病有暨,下部生疮方:
青箱子一两橘皮萹竹各二两雚芦四两甘草一分狼牙三分
右六味,治下筛,米饮和,每服一合,日三,不知#18稍加之。《小品》无甘草。
姜蜜汤,治湿暨方:
生姜汁五合白蜜三合黄连三两
右三味,以水二升,别煮黄连,取一升,去滓,内姜、蜜更煎,取一升二合。五岁儿平旦空腹服四合,日二。
治□虫蚀下部,痒,谷道中生疮方:
阿胶当归青葙子各二两艾叶一把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
杏仁汤,治□方:
杏仁五十枚苦酒二升盐一合
右三味,和煮,取五合,顿#19服之。
小儿以意量服。
桃皮汤,治烧虫、蛔虫及痔、□虫食下部生疮方:
桃皮艾叶各一两槐子三两大枣三十枚
右四味,□咀,以水三升,煮取半升。顿服之,良。
猪胆苦酒汤,治热病有□,上下攻移杀人方:
猪胆一具,苦酒半升,和之,火煎令沸,三上三下,药成放温。空腹饮三满口,虫死便愈。
治温病,下部有疮,虫蚀人五脏方:
雄黄皂荚各一分麝香朱砂各二分
右四味,为末,蜜和捣万杵。初得病,酒服如梧子大一丸,日二。若下部有疮,取如梧子大,末,内下部,日二。
治下部生疮方:
浓煮桃皮煎如糖,以内下部;口中有疮,含之。
治湿□方:
取生姜,刮去皮,断理切之,极熟,研取汁一升半,又以水一升半,合和相得。平旦空腹服,仍削生姜二枚如茧大,以揪叶、苦桃叶数重裹讫,於炉灰火中烧令极热,内下部中食顷。若湿盛者,三旦作频服,无有不瘥。
又方:
青黛二两黄连黄檗丁香各一两麝香二分
右五味,治下筛。以小枣大内下部中,旦度。重者枣大,和车脂二三合,灌下部中,日二服。
雄黄兑散,治时气病□,下部生疮方:
雄黄半两桃仁一两青葙子黄连苦参各三两
右五味,为末,绵裹如枣核大,内下部。亦可枣汁服方寸匕,日三。
治病□虫方:
烧马蹄灰作末,以猪脂和,傅绵绳上,内下部中,日四五度。
治大孔虫痒方:
蒸大枣,取膏,以水银和捻长三寸,绵裹讫,宿内大孔中,明旦虫皆出。水银损肠,宜慎之。
治虫蚀下部方:
胡粉雄黄
右二味,各等分,为末,着谷道中。亦治小儿。
治伤寒热病多睡,变成湿□,四肢烦疼,不得食方:
羊桃十斤,切,捣令熟,暖汤三斗,淹浸之。日正午时入中坐一炊久,不过三度瘥。
治热病蛄毒,令人喜寐,不知痛处,面赤如醉,下利脓血,当数视其人下部,大小之孔稷稷然一云搜搜然赤,则□疮者也,剧因杀人,见人肝肺,服药不瘥,可熏之之方:
以泥作小罂,令受一升,竹筒一枚如指大者,一头横穿入罂腹中,一头内人谷道中,浅入,可取熟艾如鸡子大,着罂中燃之,於罂口吹烟,令入人腹,艾尽乃止。大人可益艾,小儿减之。羸者不得多,多亦害人。日再熏,不过三作,虫则死下断。亦可末烧雄黄,如此熏之。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八竟
#1形:原作『人』,据影宋刻本改。
#2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3数丸:影宋刻本作『一丸』。
#4利于疾快:影宋刻本作『利者反快』。
#5右四味:影宋刻本『味一下有『□咀』二字。
#6五两:影宋刻本作『三两』。
#7佳:原作『生』,据影宋刻本改。
#8五枚:影宋刻本作『三枚』。
#9一升二合:影宋刻本作『一升五合』。
#10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1痰:原作『腋』,据影宋刻本改。
#12各五两:影宋刻本作『各五分』。
#13赤: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4七分:影宋刻本作『十分』。
#15苦酒:影宋刻本作『饮若酒』。
#16一: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7宿:原作『蜜』,据影宋刻本改。
#18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19顿:原作『须』,据影宋刻本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九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肾脏方
肾脏脉论第一
论曰:肾主精。肾者,生来精灵之本也,为后宫内官,则为女主。所以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1来谓之精,精者肾之藏,耳者肾之官也,肾气通於耳,耳和则能闻五音矣,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於耳,下通於阴也。左肾壬,右肾癸,循环玄宫,上出耳门,候闻四远,下回玉海,侠脊左右,与脐相当,经於上焦,荣於中焦,卫於下焦,外主骨,内主膀胱。肾重一斤一两,有两枚。神名,主藏精,号为精脏,随节应会,故云肾藏精,精舍志,在气为欠,在液为唾。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胀满,四肢正黑。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梦伏水中,若有畏怖。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相属;厥气客於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
凡肾脏象水,与膀胱合为腑。其经足少阴,与太阳为表裹。其脉沉,相於秋,王於冬。冬时万物之所藏,百虫伏蛰,阳气下陷,阴气上升,阳气中出,阴气冽而为霜,遂不上升,化为霜雪,猛兽伏蛰,蜾虫匿藏。其脉为沉,沉为阴,在裹,不可发汗,发之者,如蜾虫出,见其霜雪。阴气在表,阳气在脏,慎不可下,下之者伤脾,脾土弱,即水气妄行,如鱼出水,蛾入汤。重客在裹,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则喘,无持客热,令口烂疮。阴脉且解,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客热狂入,内为结胸,脾气遂弱,清溲痢通。
冬脉如营,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侠#2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中清,脊中痛,小腹满,小便变赤黄。
肾脉来喘喘累累如勾,按之而坚,曰平。冬以胃气为本,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日肾病,但石无胃日死,石而有勾曰夏病,勾甚曰今#3病。凡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肾藏精,精舍志,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善忘#4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滑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骨也。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冬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曰平。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肾,火之陵水,为微邪,虽病即瘥。
左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5足下热,两髀裹急,精气竭少,劳倦所致,刺足太阳治阳。
左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恍惚健忘,目视□□吭,耳聋怅怅善鸣,刺足少阴治阴。
右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魇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足太阳治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骨疼腰脊痛,内寒热,刺足少阴治阴。
肾脉沉细而紧,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少阴脉也。
肾脉急甚为骨痿癫疾;微急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下,洞下者,食不化,入咽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下,以至小腹肿垂垂然,上至胃管,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目无所见,视见黑花。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水,沉痔。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扁鹊曰:肾有病则耳聋。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於耳,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阴阳俱盛,不得相营,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精气并於肾则恐。
藏主冬病二在藏者取之井。
病先发於肾,小户腰脊痛,经酸。一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二日上之心,心痛;三日之小肠,胀;四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在肾,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静。
假令肾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诸土中物得之,不者,当以长夏时发,得病以戊己日也。
凡肾病之状,必腹大,陉肿痛,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即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足少阴、太阳血者。
肾脉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苦#6手足骨肿,厥而阴不兴,腰脊痛,小腹肿,心下有水气,时胀闭,时泄。得之浴水中,身未乾而合房内,及劳倦发之。
肾病其色黑,其气虚弱,吸吸少气,两耳苦聋,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膝以下清,其脉沉滑而迟,此为可治,宜服内补散、建中汤、肾气丸、地黄煎。春当刺涌泉,秋刺复溜,冬刺阴谷,皆补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溪,皆泻之。又当灸京门五十壮,背第十四椎百壮。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强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如浴水,则伤肾。
肾中风#7,肾中寒#8。
肾水者,其人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头汗,其足逆寒,大便反坚。一云面反瘦。
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一作痹痛。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水状,一作如水洗状。一作如坐水中,形如水状。
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是其证也。病属下焦,从身劳汗出,衣裹冷湿,故久久得之。
肾着之为病,从腰以下冷,腰重如带五千钱。
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9脊与腰相引痛,饥则见,饱则减,小腹裹急,口乾咽肿伤烂,目□□,骨中寒,主髓厥,善忘,色黑。
肾之积名曰奔豚,发於小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也?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适以夏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因流结为积,故知奔豚者,以夏得之。
肾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疼,小腹结痛,气冲於心,其脉当沉细而滑,今反浮大,其色当黑而反黄,此是土之克水,为大逆,十死不治。
羽音人者,主肾声也。肾声呻,其音瑟,其志恐,其经足少阴。厥逆太阳则荣卫不通,阴阳翻祚,阳气内伏,阴气外升,升则寒,寒则虚,虚则厉风所伤,语音赛吃不转,偏枯,脚偏跛蹇。若在左则左肾伤,右则右肾伤。其偏枯风,体从鼻而分半边至脚,缓弱不遂,口亦欹,语声混浊,便利仰人,耳偏聋塞,腰背相引,甚则不可治,肾沥汤主之。方见别卷中。又呻而好恙,恙而善忘,恍惚有所思,此为土克水,阳击阴,阴气伏而阳气起,起则热,热则实,实则怒,怒则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小便赤黄,语音口动而不出,笑而看人。此为邪热伤肾,甚则不可治。若面黑黄,耳不应,亦可治。
肾病为疟者,令人凄凄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身掉不定,手足寒,恒山汤主之。方见别卷中。若其人本来不吃,忽然謇吃而好嗔恚,反於常性,此肾已伤,虽未发觉,已是其候,见人未言而前开口笑,还闭口不声,举手栅腹一作把眼,此肾病声之候也。虚实表裹,浮沉清浊,宜以察之,逐以治之。
黑为肾,肾合骨,黑如乌羽者吉。肾主耳,耳是肾之余。其人水形,相比於上羽,黑色,大头,曲面,广颐,小肩,大腹,小手足,发行摇身,下尸长,背延延也,不敬畏,善欺给,人戮死。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少阴污污然。耳大小、高下、厚薄、偏圆,则肾应之。正黑色小理者,则肾小,小即安,难伤;粗理者,则肾大,大则虚,虚则肾寒,耳聋或鸣,汗出,腰痛不得俯仰,易伤以邪。耳高者,则肾高,高则实,实则肾热,背急缀痛,耳脓血出,或生肉塞耳。耳后陷者,则肾下,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耳坚者,则肾坚,坚则肾不受病,不病腰痛。耳薄者,则肾脆,脆则伤热,热则耳吼闹,善病消瘅。耳好前居牙车者,则肾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耳偏高者,则肾偏歌,偏歌则善腰尻偏痛。
凡人分部骨陷者,必死不免。侠膀胱并太阳为肾之部,骨当其处陷也。而脏气通於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色从外走内者,病从外生,部处起。若色从内出外者,病从内生,部处陷。内病前治阴,后治阳;外病前治阳,后治阴。阳主外,阴主内。
凡人生死休否,则脏神前变形於外。人肾前病,耳则为之焦枯;若肾前死,耳则为之□黑焦癖。若天中等分,暮色应之,必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不出四百日内,促则旬月#10之间。肾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黄黑色黡点如拇指应耳,此必卒死。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黑,面为正黑,目中黄,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面黑目青一作白,肾气内伤,病因留积,八日当亡,是死变也。面黄目黑不死,黑如始死,吉凶之色,天中等分,左右发色不正,此是阴阳官位,相法若不遭官事而应死也;其人面目带黄黑,连耳左右,年四十以上百日死;若偏在一边,最凶,必死;两边有,年上无,三年之内祸必至矣。
冬水肾脉色黑,主足少阴脉也。少阴何以主肾?曰:肾者主阴,阴水也,皆生於肾,此脉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冬取其井荥。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太阳气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气逆,取荣以通《素问》作实阳气。其脉本在内踝下二寸,应舌下两脉,其脉根於涌泉。涌泉在脚心下,大拇指筋是。
其筋起於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筋而邪走内踝之下,结於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於内辅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於阴器,循脊内侠膂,上至项,结於枕骨,与太阳之筋合。
其脉起於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出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端内,出腘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合足太阳为表裹。太阳本在跟以上五寸中,同会於手太阴。
其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锺,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於心包,下贯腰脊。主肾生病,病实则膀胱热,热则闭癃,癃则阳病,阳脉反逆大於寸口再倍,其病则口热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瘅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灸则强食而生灾,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虚则膀胱寒,寒则腰痛,痛则阴脉反小於寸口,其病则饥而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欲起,目□□无所见,心悬若病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冬三月者,主肾膀胱,黑骨温病也,其源从太阳少阴相搏,蕴积三焦,上下壅塞,阴毒内行,脏腑受客邪之气,则病生矣,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毒所伤,裹热外寒,意欲守火而引饮,或腰中痛欲折;若脏实则为阳温所损,胸胁切痛,类如刀刺,不得动转,热彭彭,若服冷药过差而便洞泻,故曰黑骨温病也。
扁鹊曰:灸脾肝肾三输,主治丹金毒黑温之病,当依源为理,调脏理腑,清浊之病不生也。
肾虚实第二脉方灸法
肾实热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乾,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痛,四肢黑,耳聋,名曰肾实热也。《脉经》云:肾实热者,病苦膀胱胀闭,少腹与腰脊相引痛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痹,身热心痛,脊胁相引痛,足逆热烦,名曰肾实热也。
泻肾汤,治肾实热,小腹#11胀满,四肢正黑,耳聋,梦腰脊离解及伏水等,气急方:
芒硝茯苓黄苓各三两生地黄汁菖蒲各五两磁石八两,碎如雀头大黄切,一升,用水密器中宿渍玄参细辛各四两甘草二两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七味,取二升半,去滓,下大黄内药汁中更煮,减二三合,去大黄,内地黄汁微煎一两沸,下芒硝,分为三服。
治肾热,好怒好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腰背转动强直方:
柴胡茯神《外台》作伏苓黄苓泽泻升麻杏仁大青芒硝各三两#12淡竹叶地黄各切一升磁石四两羚羊角一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肾热,小便黄赤不出,出如栀子汁,或如黄檗汁,每欲小便茎头即痛方:
榆白皮切冬葵子各一升车前子切,二升#13滑石八两,碎子苓通草瞿麦各三两石韦四两
右八味,□咀,以水二斗,先煮车前草,取一斗,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诸药,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四服。
肾膀胱俱实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脊强反折,戴眼,气上抢心,脊痛不能自反侧,名曰肾与膀胱俱实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癫疾,头重与目相引,痛厥欲走,反眼,大风多汗,名曰肾膀胱俱实也。
肾虚寒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名曰肾虚寒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足经小弱,恶寒,脉代绝,时不至,足寒,上重下轻,行不可按地,小腹胀满,上抢胸痛引胁下,名曰肾虚寒也。
治肾气虚寒,阴痿,腰脊痛,身重缓弱,言音混浊,阳气顿绝方:
苁蓉白朮巴戟天麦门冬茯苓甘草牛膝五味子杜仲各八两车前子乾姜各五两生乾地黄五斤
右十二味,治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肾风虚寒方:
灸肾输百壮。对脐两边,向后侠脊相去各一寸五分。
肾膀胱俱虚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时时小腹满,名曰肾膀胱俱虚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时时苦洞泄,寒中泄,肾心俱痛,名曰肾膀胱俱虚也。
肾劳第三论方
论曰:凡肾劳病者,补肝气以益之,肝王则感於肾矣。人逆冬气,则足少阴不藏,肾气沉浊,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栀子汤,治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黄赤,末有余沥,数而少,茎中痛,阴囊生疮方:
栀子仁芍药通草石韦各三两石膏五两滑石八两子苓四两生地黄#14榆白皮淡竹叶切,各一升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麻黄根粉,治肾劳热,阴囊生疮方:
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
右三味,治下筛,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疮上,粉湿更搭之。
治肾劳热,妄怒,腰脊不可俯仰屈伸,煮散方:
丹参牛膝葛根杜仲乾地黄甘草猪苓各二两半茯苓远志子苓各一两十八铢五加皮石膏各三两羚羊角生姜橘皮各二两#15淡竹叶#16鸭子大。
右十六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三升,煮两方寸匕,帛裹之,时用动。取八合为一服,日二服。
治虚劳,阴阳失度,伤筋损脉,嘘吸短气,漏溢泄下,小便赤黄,阴下湿痒,腰脊如折,颜色随一云堕落方:
萆薢枣肉生地黄桂心杜仲麦门冬各一斤
右六味,□咀,以酒一斗五升,渍三宿,出曝乾,复渍,如此候酒尽取乾,治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肾劳虚冷,乾枯,忧恚内伤,久坐湿地,则损肾方:
秦艽牛膝芎藭防风桂心独活茯苓各四两乾山药作乾麦门冬地骨皮各#17三两茯神五味子各五两石斛六两沉香末一两五加皮十两薏苡仁一两大麻子#18二升
右十七味,□咀,以酒四斗渍七日。每服七合,日二服。
精极第四论方灸法
论曰:凡精极者,通主五脏六腑之病候也。若五脏六腑衰,则形体皆极,眼视而无明,齿焦而发落,身体重则肾水生,耳聋,行步不正。凡阳邪害五脏,阴邪损六腑#19,阳实则从阴引阳,阴虚则从阳引阴。若阳病者主高,高则实,实则热,眼视不明,齿焦发脱,腹中满,满则历节痛,痛则宜泻於内。若阴病者主下,下则虚,虚则寒,身体重则肾水生,耳聋,行步不正,邪气入内,行於五脏则咳,咳则多涕唾,面肿,气逆。邪气逆於六腑,淫虚厥於五脏,故曰精极也。所以形不足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善治精者,先治肌肤筋脉,次治六腑,若邪至五脏,已半死矣。
扁鹊曰:五阴气俱绝不可治,绝则目系转,转则目精夺,为志先死,远至一日半日,非医所及矣。宜须精研,以表治裹,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疾皆瘥矣。
竹叶黄苓汤,治精极实热,眼视无明,齿焦发落,形衰体痛,通身虚热方:
竹叶切,二升黄苓茯苓各三两甘草麦门冬大黄各二两生姜六两芍药四两生地黄切,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精极,五脏六腑俱损伤,虚热,遍身烦疼,骨中痛痛烦闷方:
生地黄汁二升麦门冬汁赤蜜各一升竹沥一合石膏八两人参芎藭桂心甘草黄苓麻黄各三两当归四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七升,先煮八味,取二升,去滓,下地黄等汁,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五劳六极,虚赢心惊,尪弱多魇忘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芍药桂心乾姜各三两大枣五枚远志人参各二两
右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虚劳少精方:
鹿角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十日大效。
又方:
浆水煮蒺藜子令熟,取汁洗阴,二十日大效。
棘刺圆,治虚劳诸气不足,梦泄失精方:
棘刺乾姜菟丝子各二两天门冬乌头小草防葵薯蓣萆薢细辛石龙茵枸杞子巴戟天萎蕤石斛厚朴牛膝桂心各一两
右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二服#20。《深师方》以蜜杂鸡子白各半和丸,若患风痿痹气,体不便,热烦满,少气,痟渴,加萎蕤、天门冬、菟丝子;身黄汗,小便赤黄不利,加石龙芮、枸杞子;关节腰背痛,加萆薢、牛膝;寒中气胀,时泄,数唾,吐呕,加厚朴、乾姜、桂心;阴囊下湿,精少,小便余#21沥,加石斛,以意增之。《古今录验》以乾地黄代乾姜,以麦门冬代天门冬,以杜仲代薯蓣,以柏子仁代枸杞子,以苁蓉代萎蕤,用治男子百病,小便过多,失#22精。
治梦中泄精,尿后余沥,及尿精方:
人参麦门冬赤石脂远志续断鹿茸各一两半柏子仁丹参韭子各一两六铢茯苓龙齿磁石苁蓉各二两乾地黄三两
右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
治虚损小便白浊,梦泄方:
菟丝子车前子韭子各一升矾石当归各二两#23附子芎藭各三两#24桂心一两
右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
又方:
大枣五十枚韭子五合黄耆人参甘草乾姜当归龙骨半夏芍药各二两
右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韭子圆,治房室过度,精泄自出不禁,腰背不得屈伸,食不生肌#25,两脚苦弱方:
韭子一升甘草桂心紫石英禹余粮远志山茱萸当归天雄紫菀薯蓣细辛茯苓僵蚕菖蒲人参杜仲白朮乾姜芎藭附子石斛天门冬各一两半苁蓉黄耆菟丝子乾地黄蛇床子各二两大枣五十枚牛髓乾漆各四两
右三十一味,为末,牛髓合白蜜、枣膏合捣三千杵。空腹服如梧子大十五丸,日再,可加至二十丸。
韭子散,治小便失精,及梦泄精方:
韭子麦门冬各一升菟丝子车前子各二合芎藭二两#26白龙骨三两
右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27稍增,甚者夜一服。《肘后》用泽泻一两半。
枣仁汤,治大虚劳,梦泄精,茎核微弱,血气枯竭,或醉饱伤於房室,惊惕忪悸,小腹裹急方:
枣核仁二合泽泻人参#28芍药心各一两黄耆甘草茯苓白龙骨牡蛎各二两生姜二斤半夏一斤#29。
右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四升。一服七合,日三。若不能食,小腹急,加桂心六两。
治梦泄失精方:
韭子一升,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再服,立效。
治虚劳尿精方:
韭子一升#30稻米二升#31
右以水一斗七升,煮如粥,取汁六升,为三服。精溢同此。
又方:
石榴皮《外台》作柘白皮桑白皮切,各五合
右二味,以酒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乾胶三两,为末,以酒二升和,分三服,温服,瘥止。一方用鹿角胶。
又方:
新韭子二升,十月霜后采者,用好八合渍一宿,明旦日色好,童子向南一万杵。平旦温酒五合,服方寸匕,日再。
禁精汤,治失精赢瘦,酸削少气,目视不明,恶闻人声方:
韭子二升粳米一升#32
右二味,於铜器中合熬,米黄黑及热以好酒一斗投之,绞取汁七升。每服一升,日三,尽二剂。
羊骨汤,治失精多睡,目□□方:
羊骨一具饴糖半斤生地黄白朮各二斤#33大枣二+枚桑白皮厚朴阿胶各一两麦门冬人参芍药生姜甘草各三两茯苓四两桂心八两
右十五味,□咀,以水五斗,煮羊骨,去骨取汁三斗,煮药,取八升,汤成下胶饴,令烊。平旦服一升,后旦服一升。
灸法:
虚劳尿精,灸第七椎两傍各三十壮。
又,灸第十椎两傍各三十壮。
又,灸第十九椎两傍各二十壮。
又,灸阳陵泉、阴陵泉各随年壮。
梦泄精,灸三阴交二七壮,梦断神良。内踝上大脉并四指是。
丈夫梦失精,及男子小便浊难,灸肾输百壮。
男子阴中疼痛,溺血,精出,灸列缺三十壮#34。
失精,五脏虚竭,灸屈骨端五十壮。阴上横骨中央宛曲如却月中央是也,此名横骨。
男子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灸大赫三十壮。穴在屈骨端三寸。
男子虚劳失精,阴缩,灸中封五十壮。
男子腰脊冷疼,溺多白浊,灸脾募百壮。
男子失精,膝经疼痛冷,灸曲泉百壮。穴在膝内屈文头。
骨极第五论方灸法
论曰:骨极者,主肾也。肾应骨,骨与肾合。又曰:以冬遇病,为骨痹。骨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肾。耳鸣,见黑色,是其候也。若肾病则骨极,牙齿苦痛,手足□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身痹脑髓酸。以冬壬癸日中邪伤风,为肾风,风历骨,故曰骨极。若气阴,阴则虚,虚则寒,寒则面肿垢黑,腰脊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其气衰则发堕齿槁,腰背相引而痛,痛甚则咳唾甚。若气阳,阳则实,实则热,热则面色炱,隐曲膀胱不通,牙齿脑髓苦痛,手足酸□,耳鸣色黑,是骨极之至也。须精别阴阳,审其清浊,知其分部,视其喘息。善治病者,始於皮肤筋脉,即须治之,若入脏腑,则半死矣。
扁鹊云:骨绝不治,□而切痛,伸缩不得,十日死。骨应足少阴,少阴气绝则骨枯,发无泽,骨先死矣。
三黄汤,治骨极,主肾热病,则膀胱不通,大小便闭塞,颜色枯黑,耳鸣虚热方:
大黄切,别渍水一升黄苓各三两栀子十四枚甘草一两芒硝二两
右五味,□咀,以水四升,先煮黄苓、栀子、甘草,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大黄,又煮两沸,下芒硝,分三服。
灸法:
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灸第二十一椎两边相去各一寸五分,随年壮。
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虚乏,灸小肠输随年壮。
骨虚实第六论方灸法
论曰:骨虚者,酸疼不安,好倦。骨实者,苦烦热。凡骨虚实之应,主於肾膀胱,若其腑脏有病,从骨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虎骨酒,治骨虚酸疼不安,好倦,主膀胱寒方:
虎骨一具,通炙取黄焦汁尽,碎如雀头大,酿米三石,曲四斗,水三石,如常酿酒法。所以加水、曲者,其骨消曲而饮水,所以加之也。酒熟封头五十日,开饮之。
治骨实苦,酸疼烦热,煎方:
葛根汁生地黄汁赤蜜各一升麦门冬汁五合
右四味,相合搅调,微火上煎三四沸,分三服。
治骨髓中疼方:
虎骨四两芍药一斤生乾地黄五斤
右三味,□咀,以清酒一斗渍三宿,曝乾,复入酒中,如此取酒尽为度,捣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骨髓冷,疼痛方:
取地黄汁一石,酒二斗,相搅重煎。温服,日三。补髓。
又方:
灸上廉七十壮,三里下三寸是穴。
治虚劳冷,骨节疼痛无力方:
豉二升地黄八斤
右二味,两度蒸,曝乾,为散。食后以酒一升,进二方寸匕,日再服。亦治虚热。
又方:
天门冬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一百日取瘥。
腰痛第七论方导引法针灸法
论曰: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衰,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着腰,是以腰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腰痛;四曰肾腰,坠堕伤腰,是以腰痛;五曰取寒眠地,为地气所伤,是以腰痛,痛不止,引牵腰脊皆痛。
杜仲酒,治肾脉逆小於寸口,膀胱虚寒,腰痛,胸中动,通四时用之方:
杜仲乾姜各四两,一云乾地黄萆薢羌活天雄蜀椒桂心芎藭防风秦艽乌头细辛各三两五加皮石斛各五两栝蒌根地骨皮续断桔梗甘草各一两
右十九味,□咀,以酒四斗,渍四宿。初服五合,加至七八合,日再。通治五种腰痛。
又方:
桑寄生牡丹皮鹿茸桂心
右四味,各等分,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单服鹿茸与角,亦愈。
治肾虚腰痛方:
萆薢桂心白朮各三分牡丹皮二分
右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作汤服之,甚良。
又方:
附子二分桂心牡丹皮各一两
右三味,治下筛。酒服一刀圭,日再。甚验。
肾着汤,肾着之为病,其人身体重,腰冷如水洗状,不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是其证也。从作劳汗出,衣裹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者方:《古今录验》名甘草汤。
甘草二两乾姜三两茯苓白朮各四两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腰中即温。
肾着散方:
杜仲桂心各三两甘草泽泻牛膝乾姜各二两白朮茯苓各四两
右八味,治下筛,为粗散。一服三方寸匕,酒一升,煮五六沸,去滓,顿服,日再。
治腰痛不得立方:
甘遂桂心一作附子杜仲人参各二两
右四味,治下筛,以方寸匕内羊肾中,炙令熟,服之。
治腰痛方:
萆薢杜仲枸杞根各一斤
右三味,□咀,好酒三斗渍之,内罂中,密封头,於铜器中煮一日,服之,无节度,取醉。
杜仲圆,补之之方:
杜仲一两#35石斛二分乾姜乾地黄各三分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再。
丹参圆,治腰痛并冷痹方:
丹参杜仲牛膝续断各二两#36桂心乾姜各二两
右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每服二十丸,日再夜一。禁如药法。
独活寄生汤,腰背痛者,皆是肾气虚弱,卧冷湿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或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若有腰痛挛脚重痹急,宜服之。方见别卷中。
治腰脊苦痛不遂方:
大豆三斗,熬一斗,煮一斗,蒸一斗,酒六斗,瓮一口,蒸令极热,豆亦热,内瓷中,封闭口,秋冬二七日,於瓮口作孔,出取,服五合,日夜二三服。
又方:
地黄花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鹿角去上皮取白者,熬令黄,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特禁生鱼,余不禁。新者良,陈者不任服,角心中黄处亦不中服。大神良。
又方:
羊肾为末,酒服二方寸匕,日三。
又方:
三月三日收桃花,取一斗一升,井花水三斗,曲六升,米六斗,炊之一时,酿熟去糟。每服一升,日三服。若作食饮,用河水。禁如药法,神良。
治丈夫腰脚冷,不随,不能行方:
上醇酒三斗,水三斗,合着瓮中,温渍脚至膝,三日止。冷则瓷下常着灰火,勿使冷。手足烦者,小便三升,盆中温渍手足。
腰肾痛导引法:
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於前据蹑其两膝,一人后捧其头,徐牵令偃卧,头到地,三起三卧,止便瘥。
针灸法:
腰肾痛,宜针决膝腰勾画中青赤路脉,出血便瘥。
腰痛不得俯仰者,令患人正立,以竹柱#37地度至脐,断竹,乃以度度背脊,灸竹上头处,随年壮。灸讫,藏竹勿令人得知。
腰痛,灸脚跟上横文中白肉际十壮,良。
又,灸足巨阳七壮,巨阳在外踝下。
又,灸腰目窌七壮,在尸上约左右是。
又,灸八窌及外踝上骨约中。
腰卒痛,灸穷骨上一寸七壮,左右一寸,各灸七壮。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九竟
#1生之:原作『主』,据影宋刻本改。
#2侠:影宋刻本作『□』,属上读。
#3今:原作『金』,据影宋刻本改。
#4忘:原作『志』,据影宋刻本改。
#5苦:原作『若』,据影宋刻本改。下一『苦』字同。
#6苦:原作『若』,据影宋刻本改。
#7肾中风:此下缺文,影宋刻本有『阙』字。
#8肾中寒:此下缺文,影宋刻本有『阙』字。
#9苦:原作『若』,据影宋刻本改。
#10月:影宋刻本作『日』。
#11腹:原作『便』,据影宋刻本改。
#12各三两:按『杏仁』以上六味,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3车前子切,二升:影宋刻本作『车前草一升』。
#14生地黄:『地黄』二字原空缺,据影宋刻本补。
#15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6淡竹叶:影宋刻本作『淡竹茹』。
#17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8大麻子:按上十七味,影宋刻本无『乾山药、茯神、五味子、沉香末』,有『杜仲、侧子各五两,丹参八两,乾姜三两』。
#19腑:原作『肾』,据影宋刻本改。
#20日二服:影宋刻本作『日三』。
#21余:原作『徐』,据影宋刻本改。
#22失:原作『大』,据影宋刻本改。
#23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24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25肌:原作『饥』,据影宋刻本改。
#26二两:影宋刻本作『三两』。
#27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28人参:影宋刻本『人参』用『二两』。
#29斤:影宋刻本作『升』。
#30一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31二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32一升:影宋刻本作『一合』。
#33各二斤:影宋刻本作『各三斤』。
#34三十壮:影宋刻本作『五十壮』。
#35一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36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37柱:原作『桂』,据影宋刻本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肾脏方
补肾第八论方灸法
论曰:补方通治五劳、六极、七伤虚损。五劳,五脏病。六极,六腑病。七伤,表裹受病。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忧劳,四曰心劳,五曰疲劳。六极者,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髓极,六曰精极。七伤者,一曰肝伤,善梦;二曰心伤,善忘;三曰脾伤,善饮;四曰肺伤,善痿;五曰肾伤,善唾;六日骨伤,善饥;七曰脉伤,善嗽。凡远思强虑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乐过度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暄失节伤人,故曰五劳、六极、七伤也。论伤甚众,且言其略,此方悉主之。
建中汤,治五劳七伤,小腹急痛,膀胱虚满,手足逆冷,食饮苦吐酸痰呕逆,泄下,少气,目眩耳聋口焦,小便自利方:
胶饴半斤黄耆乾姜当归各三两人参半夏橘皮芍药甘草各二两附子一两大枣十五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汤成下胶饴烊沸,分四服。《深师》有桂心六两,生姜一斤,无橘皮、乾姜。
又方,治虚损少气,腹胀内急,拘引小腹至冷不得屈伸,不能饮食,寒热头痛,手足逆冷,大小便难,或复下痢,口乾,梦中泄精,或时吐逆,恍惚,面色枯瘁,又复微肿,百节疼酸方:
附子厚朴各一两人参甘草桂心当归茯苓各二两麦门冬黄耆龙骨各三两芍药四两生姜五两#1饴糖八两生地黄一斤大枣三+枚
右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内饴糖。每服八合,日三夜一。咳者,加生姜一倍。
又方,治五劳七伤,虚赢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则目眩,腹中悬急而有绝伤,外引四肢方:
生姜芍药乾地黄甘草芎藭各五两大枣三十枚
右六味,□咀,以水六升,渍一宿,明旦复以水五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药入四肢百脉,似醉状,是效。无生姜,酒渍乾姜二两一宿用之。常行此方,神妙。
大建中汤,治虚劳寒澼,饮在胁下,决决有声,饮已如从一边下,决决然也,有头并冲皮起引两乳,内痛裹急,善梦失精,气短,目□□,惚惚多忘方:
蜀椒二合半夏一升生姜一斤甘草二两人参三两饴糖八两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内糖,温服七合。裹急拘引,加芍药、桂心各三两;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一枚;劳者,加黄耆一两。
又方,治五劳七伤,小腹急,脐下彭亨,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乾燥,目暗□□,愦愦不乐,胸中气急,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策痛,小便黄赤,尿有余沥,梦与鬼神交通,去精,惊恐虚乏方:
饴糖半斤黄耆远志当归《千金翼》无泽泻各三两芍药人参龙骨甘草各二两生姜八两大枣二+枚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汤成内糖令烊。一服八合,消息又一服。《深师》无饴糖、远志、泽泻、龙骨,有桂心六两,半夏一升,附子一枚。
小建中汤,凡男女因积劳虚损,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体沉滞,骨肉疼酸,吸吸少气,行动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乾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阴阳废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削,五脏气竭,则难可复振,治之之方:
甘草二两#2桂心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胶饴一升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每服一升,日三。间三日,复作一剂,后可与诸丸散。仲景云:呕家不可服。《肘后》云:加黄耆、人参各二两为佳。若患痰满及溏泄,可除胶饴。《胡洽方》有半夏八两#3,黄耆三两。《古今录验》名芍药汤。
前胡建中汤,治大劳虚劣,寒热,呕逆;下焦虚热,小便赤痛;,客热上熏,头目及骨肉疼痛,口乾方:
前胡三两#4黄耆芍药当归茯苓桂心各二两甘草一两生姜八两白糖六两人参半夏各六分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内糖,分四服。
黄耆建中汤,治虚劳裹急诸不足方:
黄耆生姜桂心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内饴令消。温服一升,日三。间日可作。呕者,倍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四两。佳。仲景、《集鱼》《古今录验》并同。《深师》治虚劳腹满,食少,小便多者,无饴糖,有人参二两,半夏一升#5。又治大虚不足,小腹裹急劳,寒拘引脐,气上冲胸,短气,言语谬误,不能食,吸吸气乏闷乱。《必效方》治虚劳,下焦虚冷,不甚渴,小便数者,有人参、当归各二两,若失精,加龙骨、白敌各一两。《古今录验》治虚劳裹急,小腹急痛,气引胸胁痛,或心痛短气者,以乾姜代生姜,加当归四两。
黄耆汤,治虚劳不足,四肢烦疼,不欲食,食即胀,汗出方:
黄耆麦门冬芍药桂心各三两甘草当归五味子细辛人参各二两#6大枣二十枚前胡六两茯苓四两生姜半夏各八两
右十四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每服八合,日二服。《深师方》治虚乏,四肢沉重,或口乾,吸吸少气,小便利,诸不足者,无麦门冬、五味子、细辛、前胡,有桑螵蛸二十枚#7,治丈夫虚劳风冷少损,或大病后未平复而早牵劳,腰背强直,脚中疼弱,补诸不足者;无五味子、细辛,有远志、橘皮各二两,蜀椒一两,乌头三枚。《小品方》治虚劳少气,小便过多者,无五味子、细辛、人参、前胡、茯苓、半夏,有黄苓一两、地黄二两,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治虚劳,胸中客气,寒冷癖痞,宿食不消,吐噫,胁间水气,或流饮肠呜,食不生肌#8肉,头痛,上重下轻,目□□忽忽,去来躁热,卧不得安,小腹急,小便赤余沥,临事不起,阴下湿,或小便白浊,伤多者,无麦门冬、五味子、细辛、当归、前胡、茯苓、半夏,有厚朴二两。《胡洽方》治五脏内伤者,无麦门冬、五味子、当归、细辛、前胡、茯苓,名大黄耆汤。《延年秘录方》主补虚损,强肾气者,无麦门冬、五味子、细辛、前胡,有防风、芎藭各三两。
乐令黄耆汤,治虚劳少气,胸心淡冷,时惊惕,心中悸动,手脚逆冷,体常自汗,五脏六腑虚损,肠鸣风湿,荣卫不调百病,补诸不足,又治风裹急方:
黄耆人参橘皮当归桂心细辛前胡芍药甘草麦门冬茯苓各二两#9生姜五两半夏二两半大枣二十枚
右十四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深师方》无橘皮、细辛、前胡、甘草、麦门冬,有乌头三两,蜀椒二两,远志二两。《胡洽》、《崔氏》有蜀椒一两、乌头五枚。《崔氏》名乐令大黄耆汤。
肾沥汤,治虚劳损羸乏,咳逆短气,四肢烦疼,腰背相引痛,耳呜,面黧黯,骨间热,小便赤黄,心悸,目眩,诸虚乏方:
羊肾一具桂心一两人参泽泻五味子甘草防风芍蒲地骨皮黄耆当归各二两茯苓玄参芍药生姜各四两磁石五两
右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肾取一斗,去肾入药,煎取三升,分三服。可常服之。《广济方》治虚劳百病者,无人参、甘草、芎藭、当归、芍药、生姜、玄参,有苁蓉三两,牛膝、五加皮各二两。《胡洽》治大虚伤损,梦寤惊悸,上气肩息,肾中风湿,小腹裹急,引腰脊,四肢常苦寒冷,大小便涩利无常,或赤或白,足微肿,或昏僻善忘者,无泽泻、防风、黄耆、玄参、磁石、地骨皮,有黄苓一两,麦门冬、乾地黄、远志各三两,大枣二十枚。《崔氏》治肾脏虚劳所伤,补益者,无芎藭、玄参、磁石、地骨皮,有黄苓、远志各二两,乾地黄三两,麦门冬四两,大枣二十枚。治五劳六极,八风十二痹,补诸不足者,无泽泻、甘草、五味子、防风、芍药、生姜、玄参、地骨皮,有附子、牡丹皮各一两,乾地黄一两半,牡荆子、菖蒲、果螵蛸各二两。《经心录》治肾气不足,耳无所闻者,无泽泻、甘草、五味子、防风、黄耆、芍药、生姜、玄参、地骨皮,有附子、牡丹皮、牡荆子各一两,乾地黄三两,大枣十五枚,名羊肾汤。《近效方》除风下气,强腰脚,明耳目,除痰饮,理荣卫,永不染时疾诸风者,无当归、芍药、磁石,有独活、牛膝各一两半,麦门冬二两,丹参五两,为煮散,都分二十四贴,每贴入生姜一分,杏仁十四枚,水三升,煮取一升。
又方:
羖羊肾一具,切,去脂,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一斗三升大枣二十枚桑白皮六两五味子黄耆苁蓉防风巴戟天秦艽泽泻人参桂心薯蓣丹参远志茯苓细辛牛膝各三两石斛生姜各五两杜仲磁石各八两
右二十二味,□咀,内肾汁中,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五里,再服。
增损肾沥汤,治大虚不足,小便数,嘘吸焦燆引饮,膀胱满急。每年三伏中常服此三剂,於方中商量用之:
羊肾一具麦门冬地骨皮人参石斛泽泻栝蒌根乾地黄各四两远志生姜甘草当归桂心茯苓五味子桑白皮一作桑寄生,各二两大枣三十枚
右十七味,□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肾,取一斗二升,去肾内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品方》无石斛、栝蒌、地骨、桑皮、茯苓,有芎藭、黄连、龙骨各二两,螵蛸二十枚。又治肾气不足,痟渴引饮,小便过多,腰背疼痛者,无石斛、栝蒌、地骨、桑白皮、甘草,有芎藭二两,黄苓、芍药各一两,桑螵蛸二十枚,鸡脉胵黄皮一两。《崔氏》治脏损虚劳,李子豫增损者,无石斛、栝蒌、地骨、桑白皮,有黄耆、黄苓、芍药、防风各二两。
治左胁气冲,膈上满,头上有风如虫行,手足顽痹,鼻塞,脚转筋,不能伸缩,两目时肿痛方:
猪肾一具防风芎藭橘皮泽泻桂心石斛各一两生姜丹参茯苓通草半夏各一两#10乾地黄三两
右十三味,□咀,以水一斗半,煮肾,减三升,去肾下药,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三服。
五补汤,治五脏内虚竭,短气,咳逆伤损,郁悒不足,下气通津液方:
五味子桂心甘草人参各一两#11麦门冬小麦各一升生姜八两,《千金翼》无粳米三合薤白枸杞根白皮各一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口燥者,先煮竹叶一把,水减一升,去叶,内诸药煮之。
凝唾汤,治虚损短气,咽喉凝唾不出,如胶塞喉方:一名茯苓汤。
麦门冬五两人参二两#12前胡三两甘草乾地黄桂心芍药各#13一两大枣三+枚茯苓二两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补汤方:
车前子三两#14防风桂心各#15二两巴戟天丹参乾地黄鹿茸枸杞皮五加皮#16各五两
右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人参汤,治男子五劳七伤,胸中逆满,害食,乏气,呕逆,两胁下胀,小腹急痛,宛转欲死,调中平脏、理绝伤方:
人参当归芍药甘草生姜麦门冬白糖桂心各二两前胡茯苓五味子蜀椒橘皮各一两枳实三两大枣十五枚
右十五味,□咀,取东流水一斗半,渍药半日,用三年陈芦稍煎,取四升,内糖,复上火煎令十数沸。年二十以上,六十以下,一服一升;二十以下,六十以上,服七八合;虽年盛而久赢者,亦服七八合,日三夜一。不尔,药力不接,则不能救病。要用劳水、陈芦,不则水强火盛猛,即药力不出也。贞观初,有人久患赢瘦殆死,余处此方,一剂则瘥,如汤沃雪,所以录记之。余方皆尔,不能一一具记。
内补散,治男子五劳六绝,其心伤者,令人善惊,妄怒无常;其脾伤者,令人腹满喜噫,食竟欲卧,面目痿黄;其肺伤者,令人少精,腰背痛,四肢厥逆;其肝伤者,令人少血面黑;其肾伤者,有积聚,小腹腰背满痹,咳唾,小便难。六绝之为病,皆起於大劳脉虚,外受风邪,内受寒热,令人手足疼痛,膝以下冷,腹中雷鸣,时时泄痢,或闭或利,面目肿,心下愦愦不欲语,憎闻人声方:
乾地黄菟丝子山茱萸地麦各五分远志巴戟天各半两麦门冬五味子甘草人参苁蓉石斛桂心茯苓附子各一两半
右十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三匕。无所禁。
石斛散,治大风,四肢不收,不能自反覆,两肩疼痛,身重经急筋肿,不能行,时寒时热,足端如似刀刺痛,身不能自任。此皆得之饮酒,中大风露,卧湿地,寒从下入,腰以下冷,不足无气,子精虚,众脉寒,阴下湿,茎消,令人不乐,恍惚时悲。此方除风、轻身、益气、明目、强阴,令人有子,补不足方:
石斛十分牛膝二分附子杜仲各四分柏子仁石龙芮芍药松脂云母粉山茱萸泽泻萆薢菟丝子防风细辛桂心各三分
右十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再。阴不起,倍菟丝子、杜仲;腹中痛,倍芍药;膝中痛,倍牛膝;背痛、倍萆薢;腰中风,倍防风;少气,倍柏子仁;蹶不能行,倍泽泻;随病所在倍三分。亦可为丸,以枣膏丸如梧子,酒服七丸。
肾沥散,治虚劳百病方:
羖羊肾一具,阴乾茯苓一两半五味子甘草巴戟天桂心石龙芮牛膝山茱萸防风乾姜细辛各一两乾地黄二两人参锺乳粉石斛菟丝子丹参苁蓉附子各五分
右二十味,治下筛,合锺乳粉和搅,更筛令匀。平旦清酒服方寸匕,稍加至二匕,日再。
又方,治男子五劳七伤,八风十二痹,无有冬夏,悲忧憔悴,凡是病皆须服之之方:
羊肾一具,阴乾厚朴五味子女萎细辛牡刑子芍药巴戟天石斛白敛石龙芮茯苓山茱萸乾漆矾石龙胆桂心芎藭苁蓉蜀椒白朮菊花续断远志人参黄耆泽泻萆薢黄苓各一两乾姜附子防风菖蒲牛膝各一两半桔梗二两半薯蓣秦艽各二两
右三十七味,治下节,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房室。
又方:
石龙芮续断桔梗乾姜菖蒲山茱萸茯苓各二两薯蓣蜀椒芍药巴戟天人参龙胆女萎厚朴肉苁蓉细辛萆薢附子石斛黄耆芎藭白敛乌头天雄桂心各两半秦艽白朮誉石一作矾石五味子牡荆子菊花牛膝各一两远志二两半乾漆三两羊肾一具,阴乾
右三十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此方比前方无泽泻、黄苓、防风,有乌头、天雄各一两半,余并同。
薯蓣散,补丈夫,一切病不能具述方:
薯蓣荆实一用枸杞子续断一方用远志茯苓一方用茯神牛膝菟丝子巴戟天杜仲各一量两苁蓉二两#17五味子山茱萸一用防风蛇床子二分
右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夜一。惟禁醋、蒜,自外无忌。服后五夜知觉,十夜力生,十五夜力壮如盛年,二十夜力倍。若多忘加远志、茯苓,体涩加柏子仁。服三两剂益肌肉。亦可为丸,每服三十丸,日二夜一。以头面身体暖为度。其药和平不热,调五脏,久服健力不可当,妇人服之面生五色。
补五劳方:
五月五日采五加茎,七月七日采叶,九月九日取根,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长服去风劳,妙。
治五劳六极七伤虚损方:
苁蓉白龙骨阳起石续断天雄各七分牡蛎五味子蛇床子乾地黄桑寄生天门冬白石英各一两#19地肤子车前子韭子菟丝子各五合地骨皮八分
右十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锺乳散,治五劳七伤,虚赢无气力,伤极方:
锺乳六两,无问粗细,以白净无赤黄黑为土,铜铛中可盛三二斗,并取粟粗糠二合许内铛中,煮五六沸,乃内乳煮,水欲减,又添如故,一晬时出,以暖水净淘之,曝乾,玉锤研不作声止,重密绢水下澄取用鹿角白者白马茎别捣硫黄别研石斛铁精人参磁石桂心僵蚕各一两蛇床子三两
右十一味,为末,以枣膏和捣三千杵,酒服三十丸如梧子,日再。慎房室及生冷、酢滑、鸡、猪、鱼、陈败。
寒食锺乳散,治伤损乏少气力,虚劳百病,令人丁强饮食,去风冷。方见气极篇中。
地黄散,主益气、调中、补绝,令人嗜食,除热方:
生地黄三十斤,细切曝乾,取生者三十斤捣汁渍之,令相得,出曝乾,复如是九反曝,捣末。食后酒服方寸匕,勿令绝。
三石散,治风劳毒冷,百治不瘥,补虚方:
锺乳紫石英白石英白朮桔梗防风各五分栝蒌根人参蜀椒乾姜附子牡蛎桂心杜仲细辛茯苓各十分
右十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行十数步至五十步以上,服此大佳,少年勿用。自余补方通用老少,皆宜冬月服之。《千金翼》名更生散,用赤石脂,不用紫石英、蜀椒、杜仲、茯苓,为十三味。
石韦圆,黄帝问五劳七.伤於高阳负,高阳负曰:一曰阴衰,二曰精清,三曰精少,四曰阴消,五曰囊下湿,六曰腰一作胸胁苦痛,七曰膝厥痛冷不欲行,骨热,远视沮出,口乾,腹中鸣,时有热,小便淋沥,茎中痛,或精自出。有病如此,所谓七伤。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此谓五劳。黄帝曰:何以治之?高阳负曰:石韦丸主之。
石韦细辛礜石远志茯苓泽泻菖蒲杜仲蛇床子肉苁蓉桔梗天雄牛膝山茱萸柏子仁续断薯蓣各二两防风赤石脂各三两
右十九味,为末,取枣膏如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三十丸,日三。七日愈,二十日百病除,长服良。《崔氏》无誉石、茯苓、泽泻、桔梗、薯蓣,有栝蒌根二两半,云白水侯方。
五补圆,治肾气虚损,五劳七伤,腰脚酸疼,肢节苦痛,目暗□□,心中喜忘,恍惚不定,夜卧多梦,觉则口乾、食不得味,心常不乐,多有恙怒,房室不举,心腹胀满,四体疼痹,口吐酸水,小腹冷气,尿有余沥,大便不利,方悉主之。久服延年不老,四时勿绝,一年万病除,愈之方:
杜仲巴戟天各#20六分人参五加皮五味子天雄牛膝防风远志石斛薯蓣狗脊各四分乾地黄苁蓉各十二分鹿茸十五分菟丝子茯苓各五分覆盆子石龙芮各#21八分萆薢蛇床子石南白朮各三分#22天门冬七分
右二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有风加天雄、芎藭、当归、黄耆、五加皮、石南、袂神、独活、柏子仁、白朮各三分;有气加厚朴、枳实、橘皮各三分;冷加乾姜、桂心、吴茱萸、附子、细辛、蜀椒各三分;泄精加韭子、白龙骨、牡蛎、鹿茸各三分;泄痢加赤石脂、龙骨、黄连、乌梅肉各三分。春依方服,夏加地黄五分,黄苓三分,麦门冬四分,冷则去此,加乾姜、桂心、蜀椒各三分,若不热不寒,亦不须增损,直尔服之。三剂以上,即觉庶事悉佳。慎酢醉、蒜、鲙、陈臭、大冷、醉吐,自外百无所慎。稍加至三十丸,不得增,常以此为度。
无比薯蓣圆,治诸虚劳百损方:
薯蓣二两苁蓉四两五味子六两菟丝子杜仲各三两牛膝山茱萸乾地黄泽泻茯神一作茯苓巴戟天赤石脂各一两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食前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再。无所忌,惟禁醋蒜陈臭等物。服七日后令人健,四体润泽,唇口赤,手足暖,面有光彩,消食,身体安和,音声清朗,是其验也。十日后,长肌肉,其药通中入脑鼻,必酸疼,勿怪。若求大肥,加敦煌石膏二两;失性健忘,加远志一两;体少润泽,加柏子仁一两。《古今录验》有白马茎二两,共十六味,治丈夫五劳七伤,头痛目眩,手足逆冷,或烦热有时,或冷痹骨疼,腰髋不随,食虽多不生肌肉,或少食而胀满,体涩无光泽,阳气衰绝,阴气不行。此药能补十二经脉,起阴阳,通内制外,安魂定魄,开三焦,破积聚,厚肠胃,消五脏邪气,除心内伏热,强筋练骨,轻身明目,除风去冷,无所不治,补益处广,常须服饵为佳,七十老人服之尚有非常力,况少者乎。
大薯殡圆,治男子女人虚损伤绝,头目眩,骨节烦痛,饮食微少,羸瘦百病方:
薯蓣附子《古今录》作茯苓人参泽泻各八分天门冬乾地黄黄苓当归各十分乾漆杏仁阿胶各二分白朮白敛《古今录》作防风芍药石膏前胡各三分桔梗乾姜桂心各四分大黄六分五味子十六分甘草二十分大豆卷五分,《古今录》作黄耆大枣一百枚
右二十四味,为末,蜜和枣膏,捣三千杵,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渐增至十丸。张仲景无附子、黄苓、石膏、乾漆、五味子、大黄,有神曲十分,芎藭、防风各六分,茯苓五分,丸如弹丸。每服一丸,以一百丸为剂。
肾气圆,治虚劳,肾气不足,腰痛阴寒,小便数,囊冷湿,尿有余沥,精自出,阴痿不起,忽忽悲喜方:
乾地黄八分远志防风乾姜牛膝麦门冬萎蕤薯蓣石斛细辛地骨皮甘草附子桂心茯苓山茱萸各#23四分苁蓉六分锺乳粉十分羖羊肾一具
右十九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五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古今录验》无远志、防风、乾姜、牛膝、地骨、萎蕤、甘草、锺乳,有狗脊一两,黄耆四两,人参三两,泽泻、乾姜各二两,大枣一百枚。
又方,治男子妇人劳损虚赢,伤寒冷乏少,无所不治方:
石斛二两紫搜牛膝白朮各五分麻仁一分人参当归茯苓芎藭大豆卷黄苓甘草各六分杏仁蜀椒乾地黄防风桂心各四分羊肾一具一方有苁蓉六分。
右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再,渐增之。
又方,此方胜胡公肾气丸及五石丸:
乾地黄茯苓玄参各五两泽泻薯蓣山茱萸桂心芍药各四两附子三两
右九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以知为度。《千金翼》有牡丹皮四两,为十味。
又方,治肾气不足,赢瘦日剧,吸吸少气,体重,耳聋眼暗,百病方:
桂心四两乾地黄一斤泽泻薯蓣茯苓各八两牡丹皮六两半夏一两#24
右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
八味肾气圆,治虚劳不足,大渴欲
饮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方:
乾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心附子各二两
右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五丸。仲景云: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子。姚公云:加五味子三两,苁蓉四两。张文仲云:五味子、苁蓉各四两。《肘后方》云:地黄四两,附子、泽泻各一两,余各二两。
黄耆圆,治五劳七伤诸虚不足,肾气虚损,目视□□,耳无所闻方:
黄耆乾姜当归羌活一作白朮芎藭甘草茯苓细辛桂心乌头附子防风人参芍药石斛乾地黄苁蓉各二两枣膏五合羊肾一具
右十九味,为末,以枣膏与蜜为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五丸,日二,加至三十丸。一方无芎藭、乾姜、当归、羌活,止十四味。《古今录验》无羊肾,有羌活、锺乳、紫石英、石硫黄、赤石脂、白石脂、矾石各二分,名五石黄耆丸。
又方,疗虚劳方:
黄耆鹿茸茯苓乌头乾姜各三分乾地黄当归桂心芎藭各四分枸杞白皮菟丝子五味子柏子仁白朮各五分大枣二十枚#25
右十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平旦酒服十丸,夜十丸以知为度。禁如药法。
神化圆,治五劳七伤,气不足,阴下湿痒或生疮,小便数,有余沥,阴头冷疼,失精自出,小腹急,绕脐痛,膝重不能久立,目视漠漠,见风汨出,经酸,精气衰微,卧不欲起,手足厥冷,调中利食方:
苁蓉牛膝薯蓣各六分续断山茱萸大黄各五分远志泽泻天雄柏子仁菟线子人参防风石斛栝蒌根杜仲黄连白朮甘草誉石当归各一两桂心石南乾姜蛇床子赤石脂萆薢茯苓细辛菖蒲芎藭各三两#26。
右三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曰三,加至二十丸。
三仁九子圆,治五劳七伤,补益方:
酸枣仁柏子仁慧苜仁菟丝子菊花子枸杞子蛇床子五味子庵子地肤子乌麻子牡荆子乾地黄薯蓣桂心各二两苁蓉三两
右十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二夜一。
填骨圆,治五劳七伤,补五脏,除万病方:
石斛人参当归牡蒙石长生石韦白朮远志苁蓉巴戟天紫苑茯苓乾姜天雄蛇床子牛膝牡蛎附子牡丹柏子仁甘草薯蓣阿胶乾地黄五味子各#27二两蜀椒三两
右二十六味,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
通明圆,治五劳七伤六极,强力行事举重,重病后骨髓未满房室,所食不消,胃气不平方:
麦门冬三斤乾地黄石韦各一斤紫菀五味子肉苁蓉甘草阿胶杜仲远志茯苓天雄各半斤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食上饮#28若酒服十丸,日再,加至二十丸。
补虚益精大通圆,治五劳七伤百病方:
乾地黄八两乾姜当归石斛肉苁蓉天门冬白朮甘草芍药人参各六两麻子仁半两紫莞大黄黄苓各五两蜀椒三升防风四两茯苓杏仁各三两白芷一两
右十九味,为末,白蜜枣膏丸如弹子。空腹服一丸,日三,服十日效。
赤石脂圆,治五劳七伤,每事不如意,男子诸疾方:
赤石脂山菜萸各七分防风远志栝蒌根牛膝杜仲薯蓣各#29四分石韦三分#30肉苁蓉二分蛇床子六分菖蒲续断天雄柏子仁各五分
右十五味,为末,蜜枣膏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五丸,日三服,十日知。久服不老,加菟丝子四分佳。
鹿角圆,补益方:
鹿角白马茎石斛薯蓣乾地黄人参菟丝子防风蛇床子各#31五分山茱萸杜仲赤石脂泽泻乾姜各四分石龙芮远志各三分五味子牛膝巴戟天各六分天雄二分苁蓉七分一方无乾姜、五味子。
右二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三十丸,日二。忌米醋。
苁蓉圆,补虚益气,治五脏虚劳损方伤,阴痹,阴下湿痒或生疮,茎中痛,小便余沥,四肢嘘吸,阳气绝,阳脉伤徒方:
苁薯积各#32五分蛇床子#33远志各四分菟丝子六分天雄八分五味子山茱萸各七分巴戟天四分#34
右九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二,加至二十五丸。
乾地黄圆,治五劳七伤六极,脏腑虚弱,饮食不下,颜色黧黯,八风所伤,补虚益气,进食,资颜色,长阳方:
乾地黄茯苓天雄各#35七分蛇床子六分桂心麦门冬各五分远志苁蓉杜仲甘草各十分五味子四分阿胶枣肉各八分
右十三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下二十丸,日再,加至三十丸。常服弥佳。
治虚劳不起,囊下痒,汗出,小便淋沥,茎中数痛,尿时赤黄,甚者失精,剧苦溺血,目视□□,见风汨出,茎中冷,精气衰,两膝肿,不能久立,起则目眩,补虚方:
蛇床子细辛天雄大黄柏子仁菟丝子杜仲茯苓防风萆薢菖蒲泽泻各四两远志牛膝各六分栝蒌根三分山茱萸桂心苁蓉薯蓣蜀椒石韦白朮各五分#36
右二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五丸,日再,渐加至五十丸。十五日身体轻,三十日聪明,五十日康健复壮。
覆盆子圆,治五劳七伤赢瘦,补益令人充健方:
覆盆子菟丝子各十二分苁蓉鹿茸巴戟天白龙骨茯苓天雄白石英五味子续断薯蓣各十分乾地黄八分蛇床子五分远志乾姜各六分
右十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五丸,日再,细细加至三十丸。慎生冷、陈臭。《张文仲方》无龙骨、鹿茸、天雄、续断、石英,有石斛、白朮、桂心、枸杞子、人参、柏子仁、泽泻各六分,牛膝四分,山茱萸五分,赤石脂、甘草各八分,细辛四分。
治五劳七伤,虚赢无力伤极方:
菟丝子五味子各二两蛇床子一两
右三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丸,日三服。禁如常法。
补益方:
乾漆柏子仁山茱萸酸枣仁各四分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每服二七丸,加至二十丸,日二。
曲囊圆,治风冷,补虚弱,亦主百病方:
乾地黄薯蓣牡蛎天雄蛇床子远志杜仲鹿茸桂心五味子鹿药草#37石斛车前子菟丝子肉苁蓉雄鸡肝未连蚕蛾各等分
右十七味,欲和任意捣末,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三丸,加至七丸,日三夜一。禁如常法。须令常有药气,大益人。服药十日以后,少少得强。
崔#38平世治五劳七伤方:
锺乳粉萆薢各一分巴戟天二分乾姜三分,一作乾地黄菟丝子苁蓉各二分
右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七丸,日三。服讫,行百步,服酒三合,更行三百步,胸中热定,即食乾饭,牛、羊、兔肉任为羹,去肥腻,余不忌。
明目益精,长志倍力,久服长生耐老方:
远志茯苓细辛菟丝子木兰续断人参菖蒲龙骨当归芎藭茯神各五分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服七丸至十丸,日二夜一,满三年益智。
磁石酒,疗丈夫虚劳冷,骨中疼痛,阳气不足,阴下疥一作痛热方:
磁石石斛泽泻防风各五两杜仲桂心各四两天雄桑寄生天门冬黄耆各三两石南二两狗脊八两
右十二味,□咀,以酒四斗浸渍。服三合,惭加至五合,日再服。亦可单渍磁石服之。
石英煎,治男子女人五劳七伤,消枯羸瘦,风虚痼冷,少气力,无颜色,不能动作,口苦咽燥,眠中不安,恶梦惊惧,百病方:
白石英碎如米,以醇酒九升,铜器中微火煎取三升,以竹篦搅,勿住手,去滓澄清紫石英各一斤,制同上乾地黄一斤白蜜酥桃仁各三升#39石斛五两柏子仁远志茯苓山茱萸人参麦门冬桂心乾姜五味子白朮苁蓉甘草天雄白芷细辛芎藭黄耆防风薯蓣各二两#40
右二十四味,治下筛,内煎中,如不足,加酒取足为限,煎令可丸,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41,日三,稍加至四十丸为度。无药者,可单服煎。令人肥白充实。
麋角圆方:
取当年新角连脑顶者为上,看角根有斫痕处亦堪用,退角根下平者,是不堪,诸麋角丸方,凡有一百一十方,此特出众方之外,容成子羔服而羽化。夫造此药,取角五具,或四具、三具、两具、一具为一剂,先去尖一大寸,即各长七八寸,取势截断,量把镑得,即於长流水中以竹器盛,悬浸,可十宿。如无长流水处,即於净盆中满着水浸,每夜易换,即将出,削去皱皮,以利镑镑取白处,至心即止,以清粟米治浸两宿,初经一宿即乾,握去旧水,置新绢上曝乾,净择,去恶物粗骨皮及镑不匀者,即以无灰美酒於大白瓷器中浸经两宿,其酒及器物随药多少,其药及酒俱入净釜中,初武火煮一食久后,即又着火微煎,如蟹目沸,以柳木篦长四尺、阔三指,徐搅,不得住手,困则易人,时时更添美酒,以成煎为度,煎之皆须平旦下手,不得经两宿,仍看屑消似希胶,即以牛乳五大升,酥一斤,以次渐下后药:
麋角一条,炙令黄,为散,与诸药同制之槟榔通草秦艽人参甘草菟丝子酒浸两宿,待乾别捣肉苁蓉各一两
右捣为散,如不要补,即不须此药共煎,又可一食时,候药似稠粥即止火,少时歇热气,即投诸药散相和,搅令相得,仍待少时渐稠枯堪作丸,即以新器盛贮,以众手一时丸就,如梧子大,若不能众手丸就,旋暖渐丸亦得,如牯手,着少酥涂手。其服饵之法,空腹取三果浆以下之,如无三果浆,酒下亦得,初服三十丸,日加一丸,至五十丸为度,日二服。初服一百日内,忌房室,服经一月,腹内诸疾自相驱逐,有微利勿怪,渐后多泄气,能食,聪耳明目,补心神,安脏腑,填骨髓,理腰脚,能久立,发白更黑,貌老还少。患气者,加根实、青木香,准前各一大两。
若先曾服丹石等药,即以三黄丸食上压令宣泄。如饮酒、食曲口乾,鼻中气粗,眼涩,即以蜜浆饮之,即止。如不止,加三黄丸使微利。诸凡如此,一度发动已后,方使调畅。服至二百日,面皱自展光泽。一年,齿落更生,强记,身轻若风,日行数百里。二年,常令人肥饱少食,七十已上却成后生。三年,肠作筋髓,预见未明。四年,常饱不食,自见仙人。三十已下服之不辍,颜一定而不变。其药修合时须净室中,不得令鸡、犬、女人、孝子等见。妇人服之亦佳。
治五脏虚劳,小腹弦急胀热方:
灸肾输五十壮,老小损之。若虚冷,可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竟
#1五两:影宋刻本作『六两』。
#2二两:影宋刻本作『一两』。
#3八两:影宋刻本作『六两』。
#4三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5一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6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7二十枚:影宋刻本作『一十枚』。
#8肌:原作『饥』,据影宋刻本改。
#9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0各一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11各一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12二两:影宋刻本『茯苓、人参』各用『半两』。
#13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4三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15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6五加皮:影宋刻本『五加皮』用『三两』。
#17二两:影宋刻本作『一两』。
#18二分:疑『二』上脱『各』字。
#19各一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20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1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2各三分:影宋刻本作『各二分』。
#23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4一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25二十枚:影宋刻本作『三十枚』。
#26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27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8饮: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9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下同。
#30三分:影宋刻本作『二分』。
#31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下仿此。
#32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33蛇床子:影宋刻本用『六分』。
#34四分:影宋刻本作『十分』。
#35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下同。
#36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37鹿药草:影宋刻本作『鹿衔草』。
#38崔:影宋刻本作『翟』。
#39各三升:影宋刻本『酥』用『一升』。
#40各二两:影宋刻本『柏子仁、远志』各用『一两』。
#41二十丸:影宋刻本作『三十丸』。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一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膀胱腑方#1
膀胱腑脉论第一
论曰:膀胱者,主肾也,耳中是其候也。肾合气於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号水曹掾,名玉海。重九两二铢,左回叠积,上下纵,广九寸,受津液九升九合,两边等,应二十四气。鼻空在外,膀胱漏泄。
黄帝曰:夫五脏各一名一形,肾乃独两,何也?岐伯曰:膀胱为腑有二处,肾亦二形,应腑有二处。脏名一,腑名二,故五脏六腑也。一说肾有左右,而膀胱无二。今用当以左肾合膀胱,右肾合三焦。
左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膀胱脉也。病苦逆冷,妇人月使不调,王月则闭,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刺足少阴经治阴,在足内踝下动脉是也。
右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子户脉也。病苦足逆寒,绝产,带下,无子,阴中寒,刺足少阴经治阴。
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逆冷,胁下邪气相引痛,刺足太阳经治阳,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中。
右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小腹满,引腰痛,刺足太阳经治阳。
病先发於膀胱者,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之肾,小腹腰脊痛,经酸;一日之小肠,胀;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二日不已,死,冬鹦呜,夏下哺。一云日夕。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则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侧及经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
膀胱胀者,小腹满而气癃。
肾前受病,传於膀胱。肾咳不已,咳则遗溺。
厥气客於膀胱,则梦游行。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胜理疏者,三焦、膀胱缓;急皮而无毫毛
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扁鹊云:六腑有病彻面形,肾、膀胱与足少阴、太阳为表裹,膀胱总通於五脏,所以五脏有疾即应膀胱,膀胱有疾即应胞囊。伤热则小便不通,膀胱急,尿苦黄赤;伤寒则小便数,清白,或发石水,根在膀胱,四肢小,其腹独大也。方在治水篇中。
骨绝不治,齿黄落,十日死。
足太阳之脉,起於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会於后阴,下贯臀,入蝈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胂一作髋,过脾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是也。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一作回,腘如结,端如裂#2;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脑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尸、腘端、脚皆痛,小指不用。盛者则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膀胱虚实第二脉方灸法#3
膀胱实热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逆满,腰中痛,不可俯仰劳也,名曰膀胱实热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胞转不得小便,头眩痛,烦满,脊背强,名曰膀胱实热也。
治膀胱实热方:
石膏八两栀子仁一作瓜子仁茯苓知母各三两蜜五合淡竹叶生地黄各切一升
右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二沸,分三服。须利加芒硝三两。
治膀胱热病不已,舌乾咽肿方:
蜜七合升麻大青各三两射干生玄参黄檗蔷薇根白皮各四两
右七味,□咀#4;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去滓下蜜,煮二沸,细细含之。
膀胱虚冷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脚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转筋,恶风偏枯,腰痛,外踝后痛,名曰膀胱虚冷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肌肉振动,脚中筋急,耳聋忽忽不闻,恶风嗖嗖作声,名曰膀胱虚冷也。
治膀胱虚冷,饥不欲饮食,面黑如炭,腰胁疼痛方:
磁石六两黄耆茯苓各三两五味子杜仲各四两白朮白石英各五两
右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膀胱冷,咳唾则有血,喉鸣喘息方:
羊肾一具人参玄参黄耆桂心芎藭甘草各三两茯苓四两地骨皮生姜各五两白朮六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5;先煮羊肾,减三升,去肾下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为三服。
龙骨圆,治膀胱肾冷,坐起欲倒,目□□,气不足,骨痿方:
龙骨柏子仁乾地黄甘草防风各五分黄耆禹余粮白石英桂心茯苓各七分五味子羌活人参附子各六分山茱萸玄参芎藭各四分磁石杜仲乾姜各八分
右二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腹酒服三十丸,日二,加至四十丸。
治膀胱寒,小便数,漏精稠厚如米白浴方:
赤石脂白石脂各#6五分乾地黄三分苁蓉六分赤雄鸡肠鸡肶胵各两具桑螵蛸牡蛎龙骨黄连各四分
右十味,治下筛,内鸡肠及肶胵中缝塞,蒸令熟,曝乾,合捣为散,以酒和服方寸匕,日三。
治膀胱方:
灸之如肾虚法。
胞囊论第三论方灸法
论曰:胞囊者,肾、膀胱候也,贮津液并尿。若脏中热病者,胞涩小便不通,尿黄赤;若腑中寒病者,胞滑小便数而多白。若至夜则尿偏甚者,夜则内阴气生。故热则泻之,寒则补之,不寒不热,依经调理,则病不生矣。
凡尿不在胞中,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内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即愈。
榆皮通滑泄热煎,治肾热应胞囊涩热,小便黄赤,苦不通方:
榆白皮赤蜜葵子各一升滑石通草各三两车前子五升
右六味,□咀,以水三斗,煮取七升,去滓下蜜,更煎取三升,分三服。妇人难产,亦同此方。
滑石汤,治膀胱急热,小便黄赤方:
滑石八两子苓三两车前子冬葵子各#7一升榆白皮四两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虚劳尿白浊方:
右#8取榆白皮切二斤,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
又方:
捣乾羊骨为末,服方寸匕,日二。
又方:
灸脾输一百壮。
又,灸三焦输百壮。
又,灸肾输百壮。
又,灸章门百壮,在季肋端。
凡饱食后或忍小便,或走马,或忍小便大走及入房,皆致胞转,脐下急满不通,治之之方:
右用乱发急缠如两拳大,烧为末,醋四合,和二方寸匕,服之讫,即炒熟黑豆叶蹲坐上。
治胞转方:
石韦一两葵子通草甘草各二两鬼箭三两滑石四两榆白皮一升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丈夫、妇人胞转,不得小便八九日者方:
葵子一升滑石寒水石各一斤
右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三服。
治胞转,小便不得方:
葱白四七茎阿胶一两琥珀三两车前子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阿胶三两,水二升,煮取七合,顿服。
又方:
豉五合,以水三升,煮数沸,顿服之。
又方:
麻子煮取汁,顿服之。
又方:
连枷关烧灰,水服之。
又方:
笔头烧灰,水服之。
又方:
烧死蜣螂二枚,末,水服之。
又方:
内白鱼子茎孔中。
又方:
酒和猪脂鸡子大,顿服之。
治腰痛,小便不利,苦胞转方:
灸玉泉七壮,穴在关元下一寸。大人从心下度取八寸是玉泉穴,小儿斟酌以取之。
又,灸第十五椎五十壮。
又,灸脐下一寸。
又,灸脐下四寸,各随年壮。
三焦脉论第四
论曰: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和利精气,决通水道,息气肠胃之间,不可不知也。三焦名中清之腑,别号玉海,水道出属膀胱合者,虽合而不同。上中下三焦同号为孤腑,而荣出中焦,卫出上焦。荣者,络脉之气道也;卫者,经脉之气道也。其三焦形相厚薄大小,并同膀胱之形云。
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则为胀,候在足大阳之外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於脉,取委阳。
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太阳大络,视其结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管,取三里。
三焦胀者,气满於皮肤,壳壳而不坚疼。一云壳壳而坚。
久咳不已,传之三焦,咳而腹满,不欲饮食也。
手少阳之脉,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额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兑眦是也。动则病耳聋辉辉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兑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虚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三焦虚实第五论方灸法
论曰:夫上焦如雾雾者,霏霏起上也,其气起於胃上管《难经》、《甲乙》、《巢源》作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布胸中,走腋,循足太阴之分而行,还注於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荣卫俱行於阳二十五度,行於阴二十五度,为一周,日夜五十周身,周而复始,大会於手太阴也。主手少阳心肺之病,内而不出,人有热,则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身中皆热。不循卫气之道而出者何也?此外伤於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名曰漏气。其病则肘
挛痛,食先吐而后下,其气不续,膈间厌闷,所以饮食先吐而后下也。寒则精神不守,泄下便痢,语声不出,若实则上绝於心,若虚则引气於肺也。
泽泻汤,通脉泻热,治上焦饮食下胃,胃气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热,名曰漏气方:
泽泻半夏柴胡生姜各三两桂心甘草各一两茯苓人参各二两地骨皮五两石膏八两竹叶五合莼心一升
右十二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五服。一云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麦门冬理中汤,治上焦热,腹满不欲饮食,或食先吐而后下,肘挛痛方:
麦门冬生芦根竹茹廪米各一升莼心五合甘草茯苓各二两橘皮人参萎蕤各三两生姜四两白朮五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胸中膈气,聚痛好吐方:
右灸厥阴输,穴在第四椎两边各相去一寸五分,随年壮。
黄耆理中汤,治上焦虚寒,短气不续,语声不出方:
黄耆桂心各二两五味子桔梗乾姜茯苓甘草芎藭各三两丹参杏仁各四两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黄连圆,治上焦冷,下痢,腹内不安,食好注下方;
黄连乌梅肉各#9八两桂心二两乾姜附子阿胶各四两榉皮芎藭黄檗各三两
右九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厚朴汤,治上焦闭塞,乾呕,呕而不出,热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方:
厚朴茯苓芎藭白朮玄参各四两桔梗附子人参橘皮各三两生姜八两吴茱英八合
右十一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为五服。
论曰:中焦如沤沤者,在胃中如沤也,其气起於胃中管《难经》作中口,《甲乙》、《巢源》作胃口,在上焦之后。此受气者,主化水谷之味,秘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於肺脉,乃化而为血,奉以生身,莫贵於此,故独得行於经隧,名曰荣气,主足阳明。阳明之别号曰丰隆,在外踝上,去踝八寸,别走太阴,络诸经之脉,上下络太仓,主腐熟五谷,不吐不下。实则生热,热则闭塞不通,上下隔绝;虚财生寒,寒则腹痛,洞泄,便痢霍乱,主脾胃之病。夫血与气异形而同类,卫气是精,血气是神,故血与气异名同类焉。而脱血者无汗,此是神气;夺汗者无血,此是精气。故人有两死《删繁》作一死,而无两生,犹精神之气隔绝也。若虚则补於胃,实则泻於脾,调其中,和其源,万不遗一也。
大黄泻热汤,开关格,通隔绝,治中焦实热闭塞,上下不通,隔绝关格,不吐不下、腹满膨胶,喘急方:
蜀大黄切,以水一升浸黄苓泽泻升麻芒硝各三两羚羊角栀子各四两生玄参八两地黄汁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下大黄,更煮两沸,去滓下硝,分三服。
蓝青圆,治中焦热,水谷下痢方:
蓝青汁三升黄连八两黄檗四两乌梅肉地肤子地榆白朮各二两阿胶五两
右八味,为末,以蓝青汁和,微火煎;丸如杏仁大,饮服三丸,日二。七月七日合,大良,当并手丸之。
黄连煎,治中焦寒,洞泄下痢,或因霍乱后,泻黄白无度,腹中虚痛方:
黄连酸石榴皮地榆阿胶各四两黄檗当归厚朴乾姜各三两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阿胶,更煎取烊,分三服。
治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方:
右灸大横随年壮,穴在侠脐两边各二寸五分。
论曰:下焦如渎渎者,如沟水央泄也,其气起胃下管,别回肠,注於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肠。主足太阳,灌渗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别於清浊,主肝肾之病候也。若实则大小便不通利,气逆不续,呕吐不禁,故曰走哺;若虚则大小便不止,津液气绝。人饮酒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者何?盖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滑,故后谷入而先谷出也。所以热则泻於肝,寒黝补於肾也。
柴胡通塞汤,治下焦热,大小便不通方:
柴胡羚羊角黄苓橘皮泽泻各三两香豉一升,别盛生地黄一升芒硝二两栀子四两石膏六两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内芒硝,分三服。
赤石脂汤,治下焦热,或下痢脓血,烦闷恍惚方:
赤石脂八两乌梅二十枚栀子十四枚廪米一升白朮升麻各三两乾姜二两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米取熟,去米下药,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
止呕人参汤,治下焦热,气逆不续,呕吐不禁,名曰走哺方:
人参萎蕤黄苓知母茯苓各三两生芦根栀子仁白朮橘皮各四两石膏八两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香豉汤,治下焦热毒痢,鱼脑杂痢赤血,脐下小腹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方:
香豉薤白各一升黄连黄檗白朮茜根各三两栀子黄苓地榆各四两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肠中寒热,赤白泄痢,及腰脊痛,小便不利,妇人带下方:
右灸小肠输五十壮。
黄檗止泄汤,治下焦虚冷,大小便洞泄不止方:
黄檗人参地榆阿胶各三两黄连五两茯苓榉皮各四两艾叶一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胶消,分三服。
人参续气汤,治下焦虚寒,津液不止,短气欲绝方:
人参橘皮茯苓乌梅麦门冬黄耆乾姜芎藭各三两吴茱萸三合桂心二两白朮厚朴各四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茯苓圆,治下焦虚寒损,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闻人语,胸中噎塞而短气方:
茯苓乾地黄当归各八分甘草乾姜人参各七分黄耆六分芎藭五分桂心四分厚朴三分杏仁五十枚
右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初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为度,日二,清白饮下。
伏龙肝汤,治下焦虚寒损,或先见血后便转,此为近血,或利、不利方:
伏龙肝五合,末乾地黄五两,一方用黄檗阿胶牛膝一作牛劳根甘草乾姜黄苓地榆各三两发灰二合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胶煮消,下发灰,分为三服。
治下焦虚寒损,或先便转后见血,此为远血,或利或不利,好因劳玲即发,宜续断止血方:
续断当归桂心蒲黄阿胶各一两甘草二两乾姜乾地黄各四两
右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胶取烊,下蒲黄,分三服。
当归汤,治三焦虚损,或上下发泄、吐唾血,皆从三焦起,或热损发,或因酒发,宜此方:
当归乾姜小蓟阿胶羚羊角乾地黄柏枝皮各#10三两芍药白朮各四两蒲黄五合青竹茹半升伏龙肝发灰一鸡子大#11黄苓甘草各二两
右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胶取烊,次下发灰及蒲黄,分为三服。
灸法:
五脏六腑,心腹满,腰背疼,饮食吐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赢瘦少气,灸三焦输,随年壮。
腹疾腰痛,膀胱寒,僻饮注下,灸下极输,随年壮。
三焦寒热,灸小肠输,随年壮。
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灸水道,随年壮。穴在侠屈骨相去五寸。屈骨在脐下五寸屈骨端,水道侠两边各二寸半。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一竟
#1膀胱肘方:原脱,据本书文例补。
#2裂:原作『列』,据影宋刻本改。
#3脉、方、灸法:按此『脉』、『方』、『灸法』之下原有『四条』、『六首』、『一首』云云,据本书体例删,下均仿此。
#4□咀:此二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5一斗二升:影宋刻本作『一斗一升』。
#6各:原脱,据文义补,下『各』字同。
#7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8右:影宋刻本无『右』字。
#9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0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1大:原作『人』,据文义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二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膀胱腑方#1
霍乱第六论证方灸法
论曰:原霍乱之为病也,皆因饮食,非关鬼神,夫饱食肫脍,复餐乳酪,海陆百品,无所不啖,眠卧冷席,多饮寒浆,胃中诸食结而不消,阴阳二气拥而反戾,阳气欲升,阴气欲降,阴阳乖隔,变成吐痢,头痛如破,百节如解,遍体诸筋皆为回转,论证虽小,卒病之中,最为可畏,虽临深履危,不足以谕之。养生者,宜达其旨趣,庶可免於夭横矣。
凡霍乱,务在温和将息,若冷即遍体转筋。凡此病定一日不食为佳,仍须三日少少吃粥,三日已后,可恣意食息,七日勿杂食为佳,所以养脾气也。
大凡霍乱,皆中食脍酪,及饱食杂物过度,不能自裁,夜卧失覆,不善将息所致,以此殒命者众。人生禀命,以五脏为主。夫五脏者,即是五行,内为五行,外为五味,五行五味,更宜扶抑。所以春夏秋冬,逆调理之食啖不可过度。凡饮食於五脏相克者,为病相生者无他。经曰:春不食辛,夏无食咸,季夏无食酸,秋无食苦,冬无食甘。此不必全不食,但慎其太甚耳。谚曰:百病从口生。盖不虚也。四时昏食,不得太饱,皆能生病,从夏至秋分,忌食肥浓。然热月人自好冷食,更与肥浓,兼食果菜无节,极遂逐冷眠卧,冷水洗浴,五味更相克贼,虽欲无病,不可得也。所以病苦,人自作之,非关运也。书曰:非天#2夭人,人中自绝命。此之谓也。
凡诸霍乱,忌与米饮,胃中得米即吐不止,但与厚朴葛根饮,若冬瓜叶饮,但沾渍咽喉而不可多与。若服汤时随服吐者,候吐定乃止。诊脉绝不通,以桂合葛根为饮。吐下心烦,肉#3热汗不出,不转筋,脉急数者,可犀角合葛根为饮。吐下不止,发热心烦,欲饮水,可少饮米粉汁为佳。若不止,可与葛根荠苨饮服之。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师曰:呕吐而利,此为霍乱。
问曰:病者发热头痛,身体疼,恶寒而复吐利,当属何病?师曰:当为霍乱,霍乱吐利,止而复发热也。伤寒其脉微涩,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反#4下利者,不可治也。霍乱吐多者,必转筋不渴,即脐上筑。霍乱而脐上筑者,为肾气动,当先治其筑,治中汤主之,去朮加桂心。去木者,以木虚故也;加桂者,恐作贲豚也。霍乱而脐上筑,吐多者,若下多者,霍乱而惊悸,霍乱而渴,霍乱而腹中痛,呕而吐利,呕而利欲得水者,皆用治中汤主之。
治中汤,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化,心腹痛方:
人参乾姜白朮甘草各三两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频服三剂。远行防霍乱,依前作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如作散,服方寸匕,酒服亦得。若转筋者,加石膏三两。仲景云: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朮加桂心四两;吐多者,去朮加生姜三两;下多者,复用木;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木合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若寒者,加乾姜合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汤后一食顷,服热粥一升,微自温,勿发揭衣被也。
桂枝汤,治吐利止而身体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以此汤小和之。方见伤寒篇中。
四顺汤,治霍乱转筋,肉冷汗出,呕豌者方:
附子一两人参乾姜甘草各三两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范汪》云:利甚加龙骨二两。
四逆汤,治多寒手足厥冷,脉绝方:
生姜八两当归芍药细辛桂心各三两大枣二+五枚通草甘草各二两吴茱萸二升
右九味,□咀,以水六升、酒六升,合煮取五升,分五服。旧方用枣三十枚,今以霍乱病法多痞,故除之。如退枣,入葛根二两佳。霍乱四逆,加半夏一合、附子小者一枚;恶寒乃与大附子。
又方,治吐下而汗出,小便复利,或下利清谷,裹寒外热,脉微欲绝,或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方:
甘草二两乾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右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温分再服,强者可与大附子一枚、乾姜至三两。《广济方》:若吐之后吸吸少气,及下而腹满者,加人参一两。
通脉四逆汤,治吐利已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方:
大附子一枚甘草一两半乾姜三两,强者四两
右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服,脉出即愈。若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逆,加生姜三两;咽痛,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皆与方相应乃服之。仲景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竹叶汤,治霍乱吐利,已服理中、四顺等汤,热不解者方:
竹叶一握小麦一升生姜十累甘草人参附子芍药各一两橘皮当归桂心各二两白朮三两
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半,先煮竹叶、小麦,取八升,去滓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上气者,加吴茱萸半升,即瘥。理中、四顺汤皆大热,若有热,宜竹叶汤。《古今录验》无芍药。
甘草泻心汤,治#5妇人霍乱,呕逆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涎沫,可服小青龙汤。涎沫止,次治其痞,可与此方:
甘草四两乾姜黄苓各三两黄连一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六服。
小青龙汤,治妇人霍乱呕吐方。见第十八卷中。
附子粳米汤,治霍乱四逆,吐少呕多者方:
中附子一枚梗米五合半夏半升大枣十枚乾姜仲景方无甘草各一两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药取米熟,去滓,分三服。
理中散,治年老赢劣,冷气恶心,食饮不化,心腹虚满,拘急短气,霍乱呕逆,四肢厥冷,心烦气闷,流汗,扶老方:
麦门冬乾姜各六两人参白朮甘草各五两附子茯苓各三两
右七味,治下筛,以白汤三合,服方寸匕。常服,将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
人参汤,治毒冷霍乱,吐利烦呕,转筋,肉冷汗出,手足指皆肿,喘息垂死,绝语音不出,百方不效,脉不通者,服此汤取痉乃止,随吐续服勿止,并灸之之方:
人参附子厚朴茯苓甘草橘皮当归葛根乾姜桂心各二两
右十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
治霍乱蛊毒,宿食不消,积冷,心腹烦满,鬼气方:
右用极咸盥汤三升,热饮一升,刺口令吐宿食使尽,不吐更服,吐讫复饮,三吐乃住静止。此法大胜诸治,俗人以为田舍浅近法,鄙而不用,守死而已。凡有此病,即须先用之。
治霍乱方:
扁豆香薷各一升
右二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单用亦得。
治霍乱洞下不止者方:
右用艾一把,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良。
又方:
香葇一把,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青木香亦佳。
治霍乱吐下腹痛方:
右以桃叶煎汁,服一升立止。冬用皮。
治霍乱引饮,饮#6辄乾呕方:
右用生姜五两,□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二服。高良姜大佳。
杜若圆,治霍乱,久将远行预备方:
杜若藿香白朮橘皮吴茱萸乾姜人参厚朴木香鸡舌香瞿麦桂心薄荷女萎茴香
右十五味,等分,为末,蜜丸如梧子,酒下二十丸。
治霍乱永不发,丸方:
虎掌薇衔各二两枳实附子人参槟榔乾姜各三两厚朴六两皂荚三寸白朮五两
右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酒下二十丸,日三。武德中,有德行尼名净明,患此已久,或一月一发,或一月再发,发即至死,时在朝太医蒋许甘巢之徒亦不能识,余以霍乱治之,处此方得愈,故疏而记之。
凡先服石人,因霍乱吐下,服诸热药吐下得止,因即变虚,心烦,手足热,口燥,欲得水,呕逆迷闷,脉急数者,及时行热病后毒未尽,因霍乱吐下,仍发热,心胸欲裂者,以此解之方:
荠苨人参厚朴知母栝蒌根茯苓犀角蓝子枳实桔梗橘皮葛根黄苓甘草各二两
右十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治中热霍乱,暴利心烦,脉数,欲得冷水者方:
右以新汲井水,顿服一升,立愈。先患胃口冷者,勿服之。
治霍乱,医所不治秘方:
右用童女月经衣合血烧末,酒服方寸匕,百方不瘥者用之。
治霍乱转筋方:
右用蓼一把,去两头,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一方作梨叶。
又方:
烧旧木梳灰,为末,酒服一枚小者,永瘥。
又方:
车毂中脂涂足心下,瘥。
治霍乱转筋入腹,无奈何者方:
作极咸盐汤,於槽中暖渍之。
又方:
以醉煮青布榻之,冷即易。
治转筋不止者方:
若#7男子则以手挽其阴牵之;女子挽其乳近左右边。
灸法:
论曰:凡霍乱,灸之或虽未能立瘥,终无死忧,不可逆灸。或但先腹痛,或先下后吐,当随病状灸之。
若先心痛及先吐者,灸巨阙七壮,在心下一寸,不效更灸如前数。
若先腹痛者,灸太仓三七壮#8,穴在心厌下四寸,脐上一寸#9,不止更灸如前数。
若吐下不禁,两手阴阳脉俱疾数者,灸心蔽骨下三寸,又灸脐下三寸,各六七十壮。
若乾呕者,灸间使各七壮,在手腕后三寸两筋间,不瘥更灸如前数。
若呕啘者,灸心主各七壮,在掌腕上约中,吐不止更灸如前数。
若手足逆冷,灸三阴交各七壮,在足内踝直上三寸廉骨际,未瘥更灸如前数。
若先下利者,灸谷门二七壮,在脐傍二寸,男左女右,一名大肠募,不瘥更灸如前数。
若下不止者,灸大都七壮,在足大指本节后内侧白肉际。
若泄利所伤,烦欲死者,灸慈宫二七壮,在横骨两边各二寸半。横骨在脐下横门骨是。
转筋在两臂及胸中者,灸手掌白肉际七壮,又灸亶中、中府、巨阙、胃管、尺泽,并治筋拘,头及足皆愈。
走哺转筋,灸踵踝白肉际各三七壮,又灸小腹下横骨中央随年壮。
转筋四厥,灸两乳根黑白际各一壮。
转筋,灸涌泉六七壮,在足心下当拇趾大筋上,又灸足大趾下约中一壮。
转筋不止,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际七壮,立愈。
转筋入腹,痛欲死,四人持手足,灸脐上一寸十四壮,自不动,勿复持之。又灸股裹大筋去阴一寸。
霍乱转筋,令病人合面正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量两肘尖头,依绳下侠脊骨两边相去各一寸半,灸一百壮,无不瘥。《肘后》云:此华佗法。
霍乱已死,有暖气者,灸承筋七取绳量围足从趾至跟匝,捻取等折一半以度,令一头至跟踏地处,引挺上至度头即是穴。起死人。又以盥内脐中,灸二七壮。
杂补第七论方
论曰:彭祖云:使人丁壮不老,房室不劳损气力,颜色不衰者,莫过麋角。其法:刮为末十两,用生附子一枚合之,酒服方寸匕,日三,大良。亦可熬令微黄,单服之,亦令人不老,然迟缓不及附子者。又以雀卵和为丸,弥佳,服之二十日大效。
琥珀散,治虚劳百病,除阴痿精清,力不足,大小便不利,如淋状,脑门受寒,气结在关元,强行阴阳,精少余沥,腰脊痛,四肢重,咽乾口燥,食无常味,乏气力,远视□□,惊悸不安,五脏虚劳,上气满闷方:
琥珀研芜菁子胡麻子车前子蛇床子菟丝子枸杞子庵子麦门冬各#10一升橘皮肉苁蓉松脂牡蛎各四两松子柏子荏子各三升桂心石韦石斛滑石茯苓芎藭人参杜荷续断远志当归牛膝牡丹各三两通草十四分
右三十味,各治下筛,合捣二千杵,盛以韦囊,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用牛羊乳汁煎令熟。长服令人强性,轻体,益气,消谷能食,耐寒暑,百病除,虽御十女不劳损,令精实如膏,服后七十日可得行房。久服老而更少,发白反黑,齿落重生。
苁蓉散,主轻身益气,强骨,补髓不足,能使阴气强盛方:
肉苁蓉五味子远志甘草各一斤生地黄三+斤,取汁慎火草切楮子乾漆各二升
右八味,以地黄汁浸一宿,出曝乾,复渍令汁尽,为散。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力倍常,虽御十女无损。
秃鸡散,有房室人常服勿绝方:
蛇床子菟丝子远志防风五味子巴戟杜仲苁蓉各二两
右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无室勿服。
天雄散,治五劳七伤,阴痿不起,衰损者方:
天雄五味子远志各一两苁蓉十分蛇床子菟丝子各六两
右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勿止。
治阴下湿痒,生疮,失精阴痿方:
牡蒙菟丝子柏子仁蛇床子苁蓉各二两
右五味,治下谛,酒服方寸匕,日三,以知为度。
治阴痿精薄而冷方:
苁蓉锺乳远志蛇床子续断薯蓣鹿茸各三两
右七味,治下筛,酒下方寸匕,日二。欲多房室,倍蛇床;欲坚,倍远志;欲大,倍鹿茸;欲多精,倍锺乳。
治五劳七伤,庶事衰恶方:
巴戟天蛇床子天雄薯蓣各三分#11雄蚕蛾十牧五味子石斛苁蓉各五分#12菟丝子牛膝远志各二分
右十一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石硫黄散,极益房劳嗽虚损方:
石硫黄白石英鹿茸远志蛇床子五味子天雄僵蚕白马茎菟丝子女萎各等分
右十一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无房勿服。
又方:
萝摩六两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乾地黄枸杞根皮各三两
右六味,治下谛,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车前子茎叶根、治下筛,服方寸匕,强阴益精。
常饵补方:
枸杞子一斤天雄三两苁蓉石斛乾姜各八两菟丝子远志绩断各五两乾地黄十两
右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食无所忌,服药十日,候茎头紫色,乃可行房。
治男子阴气衰,腰背痛,苦寒,茎消少精,小便余沥出,失精,囊下湿痒,虚乏,服此令人充实,肌肤肥悦方:
巴戟天菟丝子杜仲桑螵蛸石斛
右五味,等分,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一,常服佳。
又方:
薯蓣巴戟天山茱萸丹参人参各五分蛇床子五味子各四分天雄细辛各三分桂心二分乾地黄十分#13
右十一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夜一。
又方:
五味子蛇床子各二两续断牛膝各三两车前子苁蓉各四两
右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
杜仲散,益气补虚,治男子羸瘦短气,五脏痿损,腰痛,不能房室方:
杜仲蛇床子五味子乾地黄各#14六分苁蓉远志各八分木防己五分巴戟天七分菟丝子十分
右九味,治下筛,食前酒服方寸匕,日二#15,长服不绝佳。
徒蓉散,补虚益阳,治阳气不足,阴囊湿痒,尿有余沥,漏泄虚损,云为不起方:又方见前。
苁蓉续断各八分蛇床子九分五味子天雄薯蓣各七分远志六分乾地黄巴戟天各五分
右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凡病皆由醉饱后,或疲极之余,而合阴阳,致成此病也。
白马茎圆,治空房独怒,见敌不兴,口乾汗出,失精,囊下湿痒,尿有余沥,卵偏大,引疼,膝冷经酸,目中□□,小腹急,腰脊强,男子百病方:
白马茎石韦天雄远志赤石脂蛇床子菖蒲薯蓣杜仲栝蒌根肉苁蓉石斛续断牛膝山茱萸柏子仁细辛防风各八分
右十八味,为末,白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四丸,日再服,渐加至二十丸。七日知,一月日百病愈。
治阴痿方:
雄鸡肝一具鲤鱼胆一枚#16
右二味,阴乾百日,为末,雀卵和,丸如小豆大,吞一丸。
又方:
菟丝子一升雄鸡肝三具#17,阴乾百日
右二味,为末,雀卵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日三。
又方:
乾漆白朮甘草菟丝子苁蓉牛膝巴戟天五味子桂心各三两石南石龙芮各一两乾地黄四两
右十二味,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酒服二十丸,日三。
又方:
用蜂房灰夜卧傅之。
又方:
右用原蚕蛾未连者一升,阴乾,去头足毛羽,为末,白蜜丸如梧子大,每用一丸,夜卧盐汤下。
又方:
磁石五斤,研,清酒三斗,渍二七日,每服三合,日三夜一。
又方:
常服天门冬亦佳。
又方:
五味子一斤新好者,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三匕。无所慎,忌食猪鱼、大蒜、大醋,尽一剂即得力,百日已上可见功效,服药常令相续不绝,四时勿废,功能自知。
又方:
菟丝子五味子蛇床子各等分
右三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服三丸,日三。
又方:
蛇床子菟丝子杜仲各五分苁蓉八分五味子四分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每服酒下十四丸,日二夜一。
又方:
蛇床子末,三两菟丝汁,二合
右二味,相和用#18。
又方:
蛇床子苁蓉远志各三分附子一分
右四味,为末,以唾和丸如梧桐子大,每用一丸#19。
又方:
蛇床子三分天雄远志各二分桂心一分无食子一枚
右五味,为末用#20。
阴痿不起方#21:
蜂房灰夜卧傅阴上,即热起,无妇不得傅之。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二竟
#1膀胱腑方:原缺,据本书文例补。
#2天:原作『夭』,据影宋刻本改。
#3肉:影宋刻本作『内』。
#4反:影宋刻本作『呕』。
#5治:影宋刻本无『洽』字。
#6饮: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7若:原作『以』,据影宋刻本改。
#8三七壮:影宋刻本作『二七壮』。
#9一寸:影宋刻本作『一夫』。
#10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1各三分:影宋刻本作『各二分』。
#12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13十分:影宋刻本作『七分』。
#14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5日二:影宋刻本作『日三』。
#16一枚:影宋刻本作『四枚』
#17三具:影宋刻本作『二具』。
#18相合用:影宋刻本作『相合涂,日五遍』。
#19每用一丸:影宋刻本作『安茎头内玉泉中』。
#20为末用:影宋刻本作『末之,唾丸如梧子,涂茎头内玉泉中,稍时遍体热』。
#21阴痿不起方:此方全文二十二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一阁校理林亿等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