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
紫微终生运程
广告x

《临证指南医案》前言·卷十

幼科要略

按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世俗医者。固知谓六气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留。

郁蒸变热。惊恐内迫。五志动极皆阳。奈今时治法。初则发散解肌。以退表热。仍混入消导。继用清热苦降。或兼下夺。再令病家禁绝乳食。每致胃气索然。内风来乘。变见惊痫。告毙甚多。附记世俗通套之方药于左。不可不知。不足取法也。

防风荆芥葛根前胡桔梗木通赤芍卜子浓朴陈皮山楂麦芽枳壳神曲钩藤夏佐香薷冬佐麻黄羌活。

两三日热不解。

柴胡前胡黄连黄芩山栀连翘薄荷葛根木通钩藤浓朴枳实栝蒌实丸剂必用大黄。

四五日不解。但言食滞未尽。表里不和。总以柴芩小陷胸。若呕逆烦渴。用竹茹黄连半夏。若痰多喘促。即用葶苈杏仁苏子卜子胆星贝母。甚者加牛黄。此皆套法。所当戒也。

屡清消不愈。便无方法。苟不变惊。必曰骨蒸孩劳。所用药饵。不分气血阴阳。但知见症施治。如早凉暮热。必用。

地骨皮丹皮生地元参甘草北沙参石斛知母有痰。加苏子杏仁贝母橘红胆星桔梗其钩藤石斛茯苓谷芽之属。每剂必用。总之取无故疲药。待其自愈。倘有变症。希冀掩饰而已。

愚按婴儿肌肉柔脆不耐风寒。六腑五脏气弱。乳汁难化。内外二因之病自多。然有非风寒。竟致外感。不停滞已属内伤。其故何欤。尝思人在气交之中。春夏地气之升。秋冬天令之降。呼出吸入。与时消息。间有秽浊吸入。即是三焦受邪。过募原直行中道。必发热烦躁。倘幼医但执前药。表散消导。清火通便。病轻或有幸成。病重必然颠覆。钱仲阳云。粪履不可近襁褓小儿。余言非无据矣。四十年来治效颇多。略述其概云。

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之序也。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皆不正之乖气也。病自外感。治从阳分。若因口鼻受气。未必恰在足太阳经矣。

大凡吸入之邪。首先犯肺。发热咳喘。口鼻均入之邪。先上继中。咳喘必兼呕逆胀。虽因外邪。

亦是表中之里。设宗世医发散阳经。虽汗不解。幼稚质薄神怯。日期多延。病变错综。兹以四气常法列左。

卷十幼科要略

伏气

春温一症。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

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知温邪忌散。不与暴感门同法。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况热乃无形之气。幼医多用消滞。攻治有形。胃汁先涸。阴液劫尽者多矣。

卷十幼科要略

备用方

黄芩汤葱豉汤(新邪引动伏邪)凉膈散清心凉膈散

卷十幼科要略

风温

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气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胞络。血分亦伤。盖足经顺传。如太阳传阳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传心胞络。幼科多不知者。俗医见身热咳喘。不知肺病在上之旨。妄投荆防柴葛。加入枳朴杏苏卜子查麦广皮之属。辄云解肌消食。有见痰喘。便用大黄礞石滚痰丸。大便数行。上热愈结。幼稚谷少。胃薄。表里苦辛化燥。胃汁已伤。复用大黄大苦沉降丸药。致脾胃阳和伤极。陡变惊痫。莫救者多矣。

按此症风温肺病。治在上焦。夫风温春温忌汗。初病投剂。宜用辛凉。若杂入消导发散。不但与肺病无涉。劫尽胃汁。肺乏津液上供。头目清窍。徒为热气熏蒸。鼻干如煤。目暝。或上窜无泪。

或热深肢厥。狂躁溺涩。胸高气促。皆是肺气不宣化之征。斯时若以肺药。少加一味清降。使药力不致直趋肠中。而上痹可开。诸窍自爽无如城市庸医。佥云结胸。皆用连蒌柴枳。苦寒直降。

致闭塞愈甚。告毙甚多。

按此症。初因发热喘嗽。首用辛凉。清肃上焦。如薄荷连翘牛蒡象贝桑叶沙参栀皮蒌皮花粉。

若色苍热胜烦渴。用石膏竹叶辛寒清散。痧症亦当宗此。若日数渐多。邪不得解。芩连凉膈亦可选用。至热邪逆传入膻中。神昏目暝。鼻窍无涕泪。诸窍欲闭。其势危急。必用至宝丹。或牛黄清心丸。病减后余热。只甘寒清养胃阴足矣。

卷十幼科要略

备用方

苇茎汤清心凉膈散凉膈散泻白散葶苈大枣汤白虎汤至宝丹清心牛黄丸竹叶石膏汤喻氏清燥救肺汤

卷十幼科要略

夏热

夏为热病。然夏至已前。时令未为大热。经以先夏至病温。后夏至病暑。温邪前已申明。暑热一症。幼医易眩。夏暑发自阳明。古人以白虎汤为主方。后贤刘河间创议。迥出诸家。谓温热时邪。

当分三焦投药。以苦辛寒为主。若拘六经分症。仍是伤寒治法。致误多矣。盖伤寒外受之寒。

必先从汗解。辛温散邪是已。口鼻吸入之寒。即为中寒阴病。治当温里。分三阴见症施治。若夫暑病。专方甚少。皆因前人略于暑详于寒耳。考古如金匮暑痉之因。而洁古以动静分中暑中热。各具至理。兹不概述。论幼科病暑热夹杂别病有诸。而时下不外发散消导。加入香薷一味。或六一散一服。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汗。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大顺散取义若此。长夏湿令。暑必兼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胃汁大受劫烁。变病由此甚多。发泄司令。里真自虚。张凤逵云。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不必用下。可称要言不烦矣。然幼科因暑热蔓延。变生他病。兹摘其概。

卷十幼科要略

受热厥逆

夏令受热。昏迷若惊。此为暑厥。即热气闭塞孔窍所致。其邪入络。与中络同法。牛黄丸至宝丹芳香利窍可效。神苏以后。用清凉血分。如连翘心竹叶心玄参细生地鲜生地二冬之属。此症初起。大忌风药。初病暑热伤气。竹叶石膏汤。或清肺轻剂。大凡热深厥深。四肢逆冷。但看面垢齿燥。二便不通。或泻不爽为是。大忌误认伤寒也。

卷十幼科要略

幼儿断乳纳食。值夏月脾胃主气。易于肚膨泄泻。头热。手足心热。形体日瘦。或烦渴善食。渐成五疳积聚。当审体之强弱。病之新久。有余者当疏胃清热。食入粪色白。或不化。当健脾佐消导清热。若湿热内郁。虫积腹痛。导滞驱虫微下之。缓调用肥儿丸之属。

卷十幼科要略

口疳

夏季秋热。小儿泄泻。或初愈未愈。满口皆生疳蚀。尝有阻塞咽喉致危者。此皆在里湿盛生热。

热气蒸灼。津液不升。湿热偏伤气分。治在上焦。或佐淡渗。世俗常刮西瓜翠衣治疳。取其轻扬渗利也。

卷十幼科要略

夏季湿热郁蒸。脾胃气弱。水谷之气不运。温者内蕴为热。渐至浮肿腹胀。小水不利。治之非法。

水湿久渍。逆行犯肺。必生咳嗽喘促。甚则坐不得卧。俯不能仰。危期速矣。大凡喘必生胀。胀必生喘。方书以先喘后胀者治在肺。先胀后喘者治在脾。亦定论也。金匮有风水皮水石水正水黄汗。以分表里之治。河间有三焦分消。子和有磨积逐水。皆有奥义。学人不可不潜心体认。难以概述。阅近代世俗论水湿喘胀之症。以内经开鬼门取汗为表治。分利小便洁净府为里治。

经旨病能篇。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以健脾燥湿为稳治。治之不效。技穷束手矣。不知凡病皆本乎阴阳。通表利小便。乃宣经气利腑气。是阳病治法。暖水脏。温脾肾。补方以驱水。是阴病治法。治肺痹以轻开上。治脾必佐温通。若阴阳表里乖违。脏真日漓。阴阳不运。亦必作胀。治以通阳。乃可奏绩。如局方禹余粮丸。甚至三焦交阻。必用分消。肠胃窒塞。必用下夺。然不得与伤寒实热同例。擅投硝黄枳朴。扰动阴血。若太阴脾脏饮湿阻气。温之补之不应。欲用下法。少少甘遂为丸可也。其治实症选用方法备采。

卷十幼科要略

备用方

葶苈大枣汤泻白散大顺散牡蛎泽泻散五苓散越婢汤甘遂半夏汤控涎丹五子五皮汤子和桂苓汤禹功丸茯苓防己汤中满分消汤小青龙汤木防己汤附记一徐姓小儿。单胀数月。幼科百治无功。佥用肥儿丸万安散磨积丹绿矾丸鸡肫药俱不效。余谓气分不效。宜治血络。所谓络瘀则胀也。用归须桃仁延胡山甲蜣螂虫灵脂山楂之类为丸。十日全愈。

卷十幼科要略

吐泻霍乱

吐泻一症。幼儿脾胃受伤。陡变惊搐最多。若是不正秽气触入。或口食寒冷。应用正气散。六和汤。五积散之类。正气受伤。肢冷呃忒。呕吐自利。即用钱氏益黄散。有痰用星附六君子汤理中汤等。倘热气深伏。烦渴引饮。呕逆者。连香饮黄连竹茹橘皮半夏汤。热闭神昏用至宝丹。寒闭用来复丹。

卷十幼科要略

食瓜果泄泻

稚年夏月。食瓜果水寒之湿。着于脾胃。令人泄泻。其寒湿积聚。未能遽化热气。必用辛温香窜之气。古方中消瓜果之积。以丁香肉桂。或用麝香。今七香饼治泻。亦祖此意。其平胃散胃苓汤亦可用。

卷十幼科要略

疟因暑发居多。方书虽有痰食寒热瘴疠之互异。幼稚之疟。都因脾胃受病。然气怯神弱。初病惊痫厥逆为多。在夏秋之时。断不可认为惊痫。大方疟症。须分十二经。与咳症相等。若幼科庸俗。但以小柴胡去参。或香薷葛根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