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前言·卷八
衄
某温邪衄血。(温邪)
连翘元参淡黄芩黑山栀皮杏仁郁金某风温衄血。(风温)
丹皮元参连翘赤芍茅花黑栀皮某(三四)此热蒸于水谷之湿。龈血鼽衄。纳谷如昔。治在阳明。(湿热胃火上蒸)
熟地知母石膏元参牛膝陈(女)常有衄血。今夏忽起神识如呆。诊脉直上鱼际。大忌惊恐恼怒。天癸得通可愈。
(胆火上升心营热)
犀角丹参元参生地连翘知母林(二六)阳升。鼻衄不止。
细生地乌犀角炒知母牛膝黑山栀川斛丹皮炒黑侧柏叶某努力伤。阳逆鼻衄。
犀角(二钱镑)细生地(三钱)炒丹皮(一钱)元参(一钱)炒牛膝(一钱半)黑山栀(一钱)炒黑侧柏叶(五钱)
临服冲鲜荷叶汁一小杯。
赵(二十)脉左数。衄血火升。(阴虚阳冒)
生地阿胶天冬麦冬淡菜生白芍茯神炒山药程从前衄血。都以养阴益气而愈。知非实热。皆劳役阳冒。以致阴血之动也。今壮年肌肉不充。身动气促如喘。口中腻涎浊沫。竟是肾精带伤。收纳失职之象。急急保养。远戒酒色。犹可向安。
熟地人参萸肉湖莲芡实补骨脂山药粉丸朱(十七)脉数。阴亏阳升。头晕。心中烦杂。鼻衄。
生地元参金银花川斛丹皮石决明某咳逆失音。衄血。
生地龟板丹皮牛膝山药茯苓某(十岁)鼻衄时发。
生地元参丹皮山药茯苓泽泻黄柏人中白某食烧酒辛热。及青梅酸泄。遂衄血咳嗽。心腹极热。五味偏胜。腑阳脏阴为伤。此病以养胃阴和法。(酒热伤胃)
生白扁豆北沙参麦冬白粳米血行清道。从鼻而出。古名曰衄。与浊道之吐咯者不同。清道即指至高之分。由山根以上睛明之次而来也。其穴乃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五脉之会。及冲脉交会其间。可见诸经皆能为衄。不独肺胃而然。诸书虽已详明。惟景岳辨之尤切。但衄之为患。总由乎火。外为六淫之变化。内因五志之掀腾。气血日为错乱。阴阳为之相乘。天人交感之处。虚实攸分矣。若风寒壅盛于经。阳气郁而迫营者。宜参麻黄桂枝症之大意。若温风暑热怫郁。而动血外溢者。用辛凉清润等剂。认定经络之高下。若火邪极甚。而载血上泛者。有苦寒咸寒之法。审其原委之浅深。此外因主治法也。至于烦冗曲运。耗及木火之营。肝脏厥阳化火风上灼者。甘咸柔婉。理所必需。多劳过欲。病及天一之真。阳浮引阴血以冒上窍者。滋潜浓味。法从峻补血脱则挽回元气。格阳则导火归源。因酒用和阳消毒之剂。因努力用培中益下之方。此内因主治法也。学人惟审内外两因。庶乎施治无误矣。(邵新甫)
徐评治衄诸方。为案中最稳当。
卷八
疝
某七疝治法。最详子和。其旨辛香以泄肝。得气疏泄而病缓矣。按法调理不愈。七味导引纳肾。益气升举脾阳。而坠气仍然。艾灸蒸脐。原得小安。内经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同为奇经主之。故疏泄诸方。能治气实。参术升补。仅治中虚下陷。与元海奇经中病无补。壮岁至老。病根不辍。下焦日衰。可知升阳一法。体症颇合。衰年仅可撑持。勿使病加可矣。(督任阳虚)
生鹿茸(三钱)鹿角霜(一钱)当归(二钱)生菟丝子(五钱)沙蒺藜(一钱)川桂枝尖(五分)
饥时服。
朱(二一)劳伤。温里已效。脐旁动气。少腹结疝。睾丸偏坠。皆阳气不自复。浊阴聚络。不宜急于育子。(浊阴凝聚肝络)
当归舶茴香淡苁蓉枸杞子安息香茯苓孙疝坠于右。筋缩连小腹痛。此寒主收引。议进温通厥阴之络。
川楝子(二两)穿山甲(二两炙)炮黑川乌(五钱去皮)炒黑小茴香(一两)橘核(二两炒)乳香(五钱)
用老韭白根汁泛丸。饥时服二钱五分。
明脐下少腹。形象横梗。发必痛绕胁腰。以及阴囊。此乃厥阴肝气不宣。议以苦辛加左金。佐通经脉之凝涩。
川连吴萸穿山甲青木香金铃子延胡青橘叶汤丸郁(十七)肝病。络虚气聚。少腹滞胀。前用河间金铃子散。加牡蛎橘叶。合咸苦辛胜法。小效加食。述饥则胁腹鸣盛。而浊气下泄颇安。乃络虚不足中之有余。形质瘦怯。不可纯攻。
桃仁当归梢炒小茴橘核郁李仁南山楂葱白汁丸谢(五七)七疝皆肝。少腹坚聚有形。是闭塞不通之象。百日久恙。血络必伤。古人治疝。必用辛香。助燥气胜之品。宜缓商矣。
归须杜牛膝根小茴香川楝子穿山甲柏子仁林脉右弦。左涩。当脐痛连少腹。已属凝聚有形。呕吐黄浊。大便欲解不通。若患处漉漉有声。
痛势稍减。惟卧着体不转移。其痛更加。此属肝气疝瘕。辛香流气。所称通则不痛耳。
炒桃仁炒橘核金铃子炒延胡韭白汁两头尖小茴青皮此通泄厥阴气血方也。痛甚于下。浊结有形。非辛香无以入络。非秽浊无以直走至阴之域。以子和方合奉议意。
施(四八)立冬前一日。寒战后热属厥阴。食蟹咸寒沉坠。浮肿囊大。溲溺甚少。至晚肿胀愈加。显然阳微浊聚。治从气分开泄冷湿。
粗桂枝吴萸川楝子茯苓生牡蛎泽泻磨青皮汁十匙。
唐(三六)寒湿已入太阳之里。膀胱之气不利。阴囊茎肿。(膀胱寒湿凝滞)
五苓散加独活汉防己。
某肝风筋疝。怒劳致伤。宜通补熄风。(筋疝)
苁蓉补骨脂归须小茴韭子茯苓胡桃肉青盐羊内肾蒸熟和丸。
朱动气疝瘕。绕脐汨汨有声。男子精气不充。是下焦损伤。温补勿过刚燥。须察八脉。以推病情。(奇脉阳虚)
淡苁蓉归身炒枸杞小茴炒沙苑茯苓红枣肉汪自云郁怒不已。夏季忽起腹胀。医以快气疏滞汤药。其胀竟入小腹下坠。青筋外突。胀甚延及肾囊。乃肝疝之症。议子和法。(郁怒肝疝肿胀)
归须橘核青木香青皮小茴黑山栀青葱管周(三六)久久劳怒。肝木内震。胁中少腹。皆肝脉游行之所。气凝聚为胀。聚久结形为瘕疝。情怀忧郁。永不能痊。以内起情志。不专草木微功耳。
炒小茴黑山栀川楝子延胡青木香青皮生香附橘核吴(六十)味酸。食不化。涌吐。述少腹厥气上冲。下有宿疝。以肝浊攻胃。经云。食出完谷。是无阳也。
(肝疝犯胃)
生炮黑附子生淡干姜猪胆汁吴萸川楝子吴(二四)疝结少腹。按之坚。凡过饥必冲突至脘。吐酸胀。述病从怒劳而得。内应乎肝。肝逆犯胃。
饥则胃弱肝乘上嗳下泄气则减。
肉桂真橘核青木香小茴穿山甲粗桂枝李根白皮项寒胜疝坠。亦属厥阴。盖阳明衰。厥邪来乘。须胃阳复辟。凝寒自罢。
人参(一钱半)炮乌头(一钱)淡干姜(一钱)吴萸(泡淡一钱)茯苓(三钱)
朱七疝在肝。内经谓冲脉为病。但冲脉隶于阳明。肝木必乘克胃土。胃翻涌逆。致吐蛔呕涎。
汤饮不入。呃忒不止。皆逆乱无已。为脏厥危矣。肝体本刚。相火内寄。一派热燥药饵。以刚济刚。竟有缺折之虞。欲泄其浊。拟用朱南阳法。
韭白根两头尖金铃子延胡归须肉桂心毛疝发已过。肢冷潮热。其纳食减半。浊阴内迫犯胃。无发汗攻表之理。议泄厥阴。以安阳明。
人参炒黑川椒附子茯苓川楝子胡芦巴詹老年久疝。因嗔怒而肿大。热痛。肝失疏泄。火腑湿热蕴结不通。温补升阳固谬。盖肝性主刚湿闭反从燥化。此龙胆苦坚不应。议柔苦制热。反佐辛热。以开血中郁痹。用东垣滋肾丸。
(久疝湿热郁)
戴(五二)湿热下注。久则囊肿形坚。下焦血多气少。子和法中。原有虎潜诸论。后医弃置不用。惜哉。
龙胆草黄柏芦荟山栀知母海金沙猪苓泽泻细辛陈(三五)疝多肝病。宜乎辛泄。但形体参脉。是湿热内蕴阻塞。二便不为通爽。先以通太阳方。
寒水石海金沙猪苓泽泻通草木香汁倪疝瘕结聚少腹。大便闭阻。小溲短涩。舌白渴饮。不能纳谷。无对症方药。姑与滋肾丸尝服。
千粒分十服。
许(三六)久有疝症。十年来。寒热劳形。则右胸胁中。一股气坠。直走少腹。凡大小便用力皆然。面赤亮。痰多。食腥腻。更令病加。此湿热久壅隧中。缓攻为宜。
控涎丹四分。间日服。十服。
又脉沉。痰多。手骱赤疮。宿疝在下。右胁气坠少腹。前议控涎丹逐痹未应。想久聚湿热沉痼。
非皮膜经脉之壅。用浚川丸四十粒。匀二服。间日一进。竟通腑聚。然后再议。
又通腑宣壅。粘痰既下。其疝仍聚于右。且盛于寒天冬月。卧安必有声自消。行走劳动。必有形直坠阴囊。久病急攻无效。议辛甘化风方法。古人以疝为肝病什居八九。
当归鹿角桂枝肉桂小茴川芎炙草茯苓生姜羊肉胶丸张(五九)痛自肾囊。渐踞少腹之左。夫厥阴之脉。绕乎阴器。操持谋虑。都主伤肝。一气结聚。变幻形象而痛。病名曰疝。疝分有七。暴疝多寒。久疝多热。泄气痛缓。宣通可以却病。
只因下焦乃深远之乡。气热湿郁。概可知矣。
川连小茴黑山栀橘核川楝子青木香郁李仁冬葵子陈脉沉弦。舌灰边白。腰跨气痛。肾囊睾丸肿大。此湿热为病。乱吃发散消导。湿热下坠为疝。
治当分消。
萆黄柏山栀茯苓丹皮防己猪苓泽泻陈(二二)辛香流气以治疝。未尝不通。服之五日。遍身疼痛。下午四肢浮肿。肌肤渐见高突块瘰。思走泄气胜。都是阳伤。附汤主之。(疏泄伤卫阳)
生黄(一两)附子(二钱)
朱(二五)厥阴三疟久延。邪攻肝经络脉。少腹痛渐硬。气串绕阴器筋痛。乃结疝瘕之象。
病久。虽少壮。不可专于泄气。温肾宣肝为急。(疝兼疟母)
淡苁蓉归身枸杞子炒黑小茴穿山甲全蝎陆(三九)疟母十年。沉痼宿。药不能效。夫疟邪既久。邪与气血两凝。结聚络脉。药难入络耳。疟不离乎肝胆。疝不外乎肝病。七疝。子和分剖大着。虚质不可专以辛香。下坠为甚。议有情温通。
以培生气。
鹿茸大茴香穿山甲当归水安息香炮黑川乌全蝎用黑大豆炒赤淋酒一杯。滤酒汁和丸。每服二钱。暖酒送。
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又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又曰。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又曰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疝。又曰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此素问言诸经之疝也。又经脉等篇云。足阳明之筋病疝。
腹筋急。足太阴之筋病。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足厥阴之经筋病。阴器不用。此灵枢言诸经之疝也。后人因有筋水狐气血寒七疝之名。其主治各有专方。立法可谓大备。然其中不无错杂之处。终非可训之定法。惟仲景先生。独以寒疝为名。其所出三方。亦以温散祛寒。调营补虚为主。并不杂入气分之药。而子和治法又以辛香流气为主。谓肝得疏泄而病愈矣。其金铃虎潜诸法。可谓发前人所未发。故疝病之本。不离乎肝。又不越乎寒。
以肝脉络于阴器。为至阴之脏。足太阳之脉。属肾络膀胱。为寒水之经。故仲景所云寒疝。
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腹满。脉弦而紧。恶寒不欲食。绕脐痛。及胁痛里急。是内外皆寒气作主。无复界限。其乌头二方。专以破邪治标为急。虚实在所不论。是急则治标之义也。其当归羊肉一方。专以补虚散寒为主。故以当归羊肉辛甘重浊。温暖下元。而不伤阴。佐以生姜。随血肉有情之品。引入下焦温散寒。是固本不治标也。子和所云。疝不离乎肝者。
以疝病有阴囊肿胀。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作痛。或牵引睾丸。或少腹攻冲作痛。或号笑忿怒而致。此皆肝经脉络之现症。其金铃散一法。以泄肝散逆为主。故以川楝导膀胱小肠之热。元胡和一身上下诸痛。以肝主疏泄故也。其所取虎潜一法。以柔缓导引为主。
故方中用虎骨熄肝风。壮筋骨。羊肉龟板补髓填精。佐以地黄补肾。当归补肝。使以陈皮利气疏肝。芍药通肝调营。是治肝而顾及于肾也。及观先生治疝之法。又更有进焉者。其旨以暴疝多寒。久疝多热。为疝病之大纲。其余随症施治。如气坠下结者。以鹿茸鹿角升阳为主。其胀结有形。痛甚于下者。宗丹溪通阳泄浊为治。其火腑湿热郁结不通者。用柔苦制热。反佐辛热。以开血中郁痹为主。其寒湿下坠。太阳之里。膀胱之气不和。二便不为通利者。五苓散加减。通太阳膀胱为主。其湿热久聚。气坠少腹阴囊者。用控涎丹。浚川丸等。逐痹通腑分消。兼辛甘化风法为主。如下焦阴阳两虚煮。用有情温通以培生气。兼通补熄风为主。而先生于治疝之法。可谓曲尽病情。诸法备矣。仲景又有狐疝一方。究非王道之品。兹不具赘。(邹滋九)
徐评治疝之法。大段亦不外此。惟疝血疝诸大症。尚未有治法。想当时未及遇此等大症也。
卷八
头痛
徐(六七)冬月呕吐之后。渐渐巅顶作痛。下焦久有积疝痔疡。厥阴阳明偏热。凡阳气过动。变化火风。迅速自为升降。致有此患。(风火)
连翘心元参心桑叶丹皮黑山栀皮荷叶汁胡(六三)脉左弦数。右偏头痛左齿痛。
连翘薄荷羚羊角夏枯草花黑栀皮鲜菊叶苦丁茶干荷叶边某高年气血皆虚。新凉上受。经脉不和。脑后筋掣牵痛。倏起倏静。乃阳风之邪。议用清散轻剂。
荷叶边苦丁茶蔓荆子菊花连翘王(六三)邪郁。偏头痛。
鲜荷叶边(三钱)苦丁茶(一钱半)连翘(一钱半)黑山栀(一钱)蔓荆子(一钱)杏仁(二钱)木通(八分)白芷(一分)
郁(五十)风郁头疼。
鲜荷叶苦丁茶淡黄芩黑山栀连翘蔓荆子木通白芷某(四七)内风头痛泪冷。(肝风)
炒杞子制首乌柏子仁茯神炒菊花炭小黑豆皮沈(氏)痛在头左脑后。厥阳风木上触。
细生地生白芍柏子仁炒杞子菊花茯神孙(二四)暑伏。寒热头痛。(伏暑)
鲜荷叶边连翘苦丁茶夏枯草山栀蔓荆子浓朴木通某暑风湿热。混于上窍。津液无以营运。凝滞。遂偏头痛。舌强干涸。治宜清散。
连翘石膏生甘草滑石蔓荆子羚羊角荷梗桑叶程既知去血过多。为阴虚阳实之头痛。再加发散。与前意相反矣。(血虚阳浮)复脉去参姜桂加左牡蛎又脉数虚而动。足征阴气大伤。阳气浮越。头痛筋惕。仍与镇摄之法。
牡蛎阿胶人参生地炙草白芍天冬朱据说就凉则安。遇暖必头痛筋掣。外以摩掐可缓。大凡肝风阳扰。胃络必虚。食进不甘。是中焦气馁。虽咸润介属潜阳获效。说来依稀想像。谅非入理深谈。聊以代煎。酸甘是商。且五旬又四。中年后矣。沉阴久进。亦有斫伐生气之弊。半月来。乏少诊之功。姑为认慎。用固本膏。
(肝阳犯胃上逆)
徐当年下虚。曾以温肾凉肝获效。春季患目。是阳气骤升。乃冬失藏聚。水不生木之征也。频以苦辛治目。风阳上聚头巅。肝木横扰。胃受戕贼。至于呕吐矣。今心中干燥如焚。头中岑岑震痛。忽冷忽热。无非阴阳之逆。肝为刚脏温燥决不相安。况辛升散越转凶。岂可再蹈前辙。
姑以镇肝益虚。冀有阳和风熄之理。
阿胶小麦麦冬生白芍北沙参南枣又倏冷忽热。心烦巅痛。厥阳之逆。已属阴液之亏。前案申明刚药之非。代赭味酸气坠。乃强镇之品。亦刚药也。考七疝中。子和惯投辛香走泄。其中虎潜一法亦采。可见疝门亦有柔法。
医者熟汇成法。苟不潜心体认。皆希图附会矣。今呕逆既止。其阴药亦有暂投。即水生涵木之法。议以固本成方。五更时从阳引导可也。加秋石。
叶(妪)临晚头痛。火升心嘈。风阳上冒。防厥。
细生地阿胶牡蛎茯神麦冬生白芍史头形象天。义不受浊。今久痛有高突之状。似属客邪蒙闭清华气血。然常饵桂附河车。
亦未见其害。思身半以上属阳。而元首更为阳中之阳。大凡阳气先虚。清邪上入。气血瘀痹。
其痛流连不息。法当宣通清阳。勿事表散。以艾按法灸治。是一理也。(厥阴气血邪痹)
熟半夏北细辛炮川乌炙全蝎姜汁又阳气为邪阻。清空机窍不宣。考周礼采毒药以攻病。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乃古法。而医人忽略者。今痛滋脑后。心下呕逆。厥阴见症。久病延虚。攻邪须兼养正。
川芎当归半夏姜汁炙全蝎蜂房张(二二)太阳痛。连颧骨耳后牙龈。夏令至霜降不痊。伏邪未解。治阳明少阳。(胆胃伏邪)
连翘羚羊角牛蒡子葛根赤芍白芷鲜菊叶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据。
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故头痛一症。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所致。观先生于头痛治法。亦不外此。如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如火风变动。与暑风邪气上郁而为头痛者。用鲜荷叶苦丁茶蔓荆山栀等。辛散轻清为主。如阴虚阳越而为头痛者。用仲景复脉汤。甘麦大枣法。加胶芍牡蛎。镇摄益虚。和阳熄风为主。如厥阳风木上触。兼内风而为头痛者。用首乌柏仁豆甘菊生芍杞子辈。
熄肝风。滋肾液为主。一症而条分缕析。如此详明。可谓手法兼到者矣。(邹时乘)
徐评头风一症。往往本热而标寒。案中多清火之药。固能愈风火轻症。或有寒邪犯脑。或有风寒外束。则温散之法。固不可略。而外提之法。尤当博考也。
卷八
心痛
田(十三)脉细数。闻雷被惊。心下漾漾作痛。(惊伤)逍遥散去柴胡加钩藤丹皮。
宋脉左涩伏。心下痛甚。舌白不能食谷。下咽阻膈。痛极昏厥。此皆积劳损阳。前者曾下瘀血。
延绵经月不止。此为难治。(劳伤血滞)
生鹿角当归须姜汁官桂桃仁炒半夏谭(三五)心痛引背。口涌清涎。肢冷。气塞脘中。此为脾厥心痛。病在络脉。例用辛香。(脾寒厥)
高良姜片姜黄生茅术公丁香柄草果仁浓朴朱重按痛势稍衰。乃一派苦辛燥。劫伤营络。是急心痛症。若上引泥丸。则大危矣。议用金匮法。(营络伤急心痛)
人参桂枝尖川椒炙草白蜜厥心痛一症。古人辨论者。多且精矣。兹不复赘。但厥心痛与胃脘痛。情状似一。而症实有别。世人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混而视之。不知厥心痛。为五脏之气。厥而入心胞络。而胃实与焉。则心痛与胃痛。不得不各分一门。今先生案中。闻雷被惊者。用逍遥散去柴胡。加钓藤丹皮治之。以其肝阳上逆。不容升达。为之养血以平调也。积劳损阳者。用归鹿姜桂桃仁半夏治之。以其劳伤血痹。无徒破气。为之通络以和营也。脾厥心痛者。用良姜姜黄茅术丁香草果浓朴治之。以其脾寒气厥。病在脉络。为之辛香以开通也。重按而痛稍衰者。用人参桂枝川椒炙草白蜜治之。以其心营受伤。攻劫难施。为之辛甘以化阳也。方案虽未全备。然其审病之因。制方之巧。无不一一破的。果能举一反三。其义宁有尽乎。(龚商年)
徐评心痛胃痛确是二病。然心痛绝少。而胃痛极多。亦有因胃痛而及心痛者。故此二症。古人不分两项。医者细心求之。自能辨其轻重也。
卷八
胃脘痛
严(二十)胃痛半年。干呕。(肝犯胃)
金铃子延胡半夏茯苓山栀生香附张冲气上攻成形。痛呕。痛后则散。此厥阴顺乘阳明。阳明虚。筋骨亦掣痛。安蛔丸三钱四服椒梅汤送。
某(三五)劳力。气阻胃痛。
川楝子延胡炒半夏乌药橘红生香附汁陈宿病冲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吐。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
变为先寒后热。烦躁面赤汗泄。此为厥象。厥阴肝脏之现症。显然在目。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议用泻心法。
干姜川连人参枳实半夏姜汁吴(三七)食仓痛发。呕水涎沫。六年久病入络。述大便忽闭忽溏。患处漉漉有声。议通胃阳。兼制木侮。
淡吴萸良姜半夏延胡炮川乌茯苓蒲黄李(氏)舌白胸痞。脘痛如束。干呕便难。气阻凝痰聚膈。当以泄降宣剂。若竟攻荡。当夏热土旺。伤及太阴。恐滋胀满之忧。
醋炒半夏川楝子延胡橘红杏仁浓朴王(氏)气逆填胸阻咽。脘痹而痛。病由肝脏厥气。乘胃入膈。致阳明经脉失和。周身掣痛。夜甚昼缓者。戌亥至阴。为肝旺时候也。此症多从惊恐嗔郁所致。失治变为昏厥。
半夏姜汁金铃子延胡杏仁栝蒌皮香豉白蔻又痛缓。夜深复炽。前后心胸板掣。脉左数。病在血络中。
金铃子延胡桃仁归须郁金白蔻仁董(氏)产后三年。经水不转。胃痛。得食必呕。汗出形寒。腰左动气闪烁。大便七八日始通。脉细弦。
右涩。舌白稍渴。脘中响动。下行痛缓。病属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法当辛酸两和厥阴体用。仍参通补阳明之阳。俾浊少上僭。痛有缓期。
人参(同煎一钱)开口吴萸(滚水泡洗十次一钱)生白芍(三钱)良姜(七分)熟半夏(醋炒焦二钱)云茯苓(切块三钱)
顾(氏)天癸当绝仍来。昔壮年已有头晕。七年前秋起胃痛若嘈。今春悲哀。先麻木头眩。痛发下部。膝胫冷三日。病属肝厥胃痛。述痛引背胁。是久病络脉空隙。厥阳热气。因情志郁勃拂逆。
气攻乘络。内风旋动。袭阳明。致呕逆不能进食。(肝风犯胃液虚)
九孔石决明清阿胶生地枸杞子茯苓桑寄生川石斛某胁痛入脘。呕吐黄浊水液。因惊动肝。肝风震起犯胃。平昔液衰。难用刚燥。议养胃汁以熄风方。
人参茯苓半夏广皮白麦冬白粳米姚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老年气衰。病发日重。乃邪正势不两立也。今纳物呕吐甚多。味带酸苦。脉得左大右小。盖肝木必侮胃土。胃阳虚。完谷而出。且呃逆沃以热汤不减。
其胃气掀腾如沸。不嗜汤饮。饮浊弥留脘底。用药之理。远柔用刚。嘉言谓能变胃而不受胃变。开得上关。再商治法。(肝犯胃兼痰饮胸痹)紫金丹含化一丸。日三次。
又议以辛润苦滑。通胸中之阳。开涤浊涎结聚。古人谓通则不痛。胸中部位最高。治在气分。
鲜薤白(去白衣三钱)栝蒌实(三钱炒焦)熟半夏(三钱)茯苓(三钱)川桂枝(一钱)生姜汁(四分调入)
古有薤露之歌。谓薤最滑。露不能留。其气辛则通。其体滑则降。仲景用以主胸痹不舒之痛。栝蒌苦润豁痰。陷胸汤以之开结。半夏自阳以和阴。茯苓淡渗。桂枝辛甘轻扬。载之不急下走。以攻病所。姜汁生用。能通胸中痰沫。兼以通神明。去秽恶也。
某(氏)胃痛引胁。(肝郁化火犯胃)
川楝子柴胡黑山栀钩藤半夏橘红朱(氏)苦寒辛通。
川连土栝蒌皮白芥子茯苓炒半夏姜汁橘红竹茹又肝厥胃痛。兼有痰饮。只因误用术人参。固守中焦。痰气阻闭。致痛结痞胀。更医但知理气使降。不知气闭热自内生。是不中。前方专以苦寒辛通为法。已得效验。况酸味亦属火化。议河间法。
金铃子延胡川连黑山栀橘红半夏张老年郁勃。肝阳直犯胃络。为心下痛。久则液枯气结成格。
金铃子延胡黑山栀淡豆豉(炒香)
张(十九)壮年面色痿黄。脉濡小无力。胃脘常痛。情志不适即发。或饮暖酒暂解。食物不易消化。脾胃之土受克。却因肝木来乘。怡情放怀。可愈此病。(郁伤脾胃阳虚)
人参广皮半夏茯苓苡仁桑叶丹皮桔梗山栀(姜汁炒)水泛丸。
某味淡短气。脘中微痛。(阳虚)
人参淡附子桂枝炒远志煨姜某积滞久着。胃腑不宣。不时脘痛。已经数载。阳伤奚疑。
炒半夏淡干姜荜茇草果广皮茯苓汪(五七)诊脉弦涩。胃痛绕背。谷食渐减。病经数载。已入胃络。姑与辛通法。
甜桂枝(八分)延胡索(一钱)半夏(一钱)茯苓(三钱)良姜(一钱)蜜水煮生姜(一钱半)
张阳微不司外卫。脉络牵掣不和。胃痛。夏秋不发。阴内阳外也。当冬寒骤加。宜急护其阳。用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炙草煨姜南枣戴(三九)始于伤阴。继则阳损。脘痛似乎拘束。食物超时不运。当理中焦健运二阳。通补为宜。守补则谬。
桂枝木茯苓生姜渣炒焦远志炒黄半夏生益智仁余(三四)胃疼发。前后心冷。呕吐。
淡吴萸炒半夏荜茇淡干姜草果仁浓朴广皮桂枝木某中州阳失健运。脘中痛。食不化。
益智仁谷芽广皮炙草茯苓檀香汁半夏曲炒荷叶顾(五十)清阳失职。脘中痹痛。得嗳旷达当辛以通之。
薤白半夏桂枝茯苓干姜顾(五一)营虚胃痛。进以辛甘。(营络胃阳兼虚)
当归(一钱半)甜桂枝(一钱)茯苓(三钱)炙草(五分)煨姜(一钱半)南枣肉(二钱)
费(二九)劳力气泄阳伤。胸脘痛发。得食自缓。已非质滞停蓄。然初病气伤。久泄不止。营络亦伤。古谓络虚则痛也。攻痰破气不去病。即伤胃。致纳食不甘。嗳噫欲呕。显见胃伤阳败。当以辛甘温方。
人参桂枝茯苓炙草煨姜南枣某胃痛已久。间发风疹。此非客气外感。由乎情怀郁勃。气血少于流畅。夫思虑郁结。心脾营血暗伤。年前主归脾一法。原有成效今食减形瘦。当培中土。而理营辅之。
异功加归芍。用南枣肉汤泛丸。
程(氏)脉背寒。食入脘痛。
人参茯苓当归白芍炙草煨姜南枣某(女)形寒脘痛。得食甚。手按少缓。非有余客邪病。拟进和营卫法。归桂枝去芍加茯苓。
蒋阳微气阻。右脘痛痹。据云努力痛起。当两调气血。(胃阳虚气滞血痹)
延胡半夏浓朴橘红桂枝木良姜栝蒌皮茯苓某(二八)努力。饥饱失时。好饮冷酒。脉弦硬。中脘痛。
熟半夏(三钱)云茯苓(三钱)桃仁(去皮尖炒研二钱)良姜(一钱)延胡(一钱)
红豆蔻(一钱去壳)(方丸)熟半夏(三两炒)云茯苓(二两)生浓朴(二两)小附子(一两炙)
草果仁(去衣一两)高良姜(一两生)
老姜汁法丸。每服三钱。
朱痛固虚寒。吐痰泄气稍缓。当通阳明。勿杂多歧。(阳虚痰滞)
人参半夏姜汁淡附子茯苓淡干姜某(妪)阳微痰滞。胃酸痛胀。用阿魏丸六分。
施(六二)胃痛。浊痰上逆。(阳虚阴浊凝阻)
代赭石炒半夏淡吴萸淡干姜茯苓广皮荜茇生益智仁张(四八)阳微浊凝。胃下疼。
炒黑川椒(去目一钱)炮黑川乌(三钱)炮黑川附子(三钱)炮淡干姜(一钱半)
高(五十)素多郁怒。阳气窒痹。浊饮凝。汤饮下咽。吐出酸水。胃脘痛痹。已经三载。
渐延噎膈。先与通阳彻饮俾阳气得宣。庶可向安。
半夏枳实皮桂枝木茯苓淡干姜又脉右弦不饥。纳谷不运。吞酸。浊饮尚阻。阳仍不宣。
半夏良姜桂枝木茯苓延胡淡干姜高脉虚涩。胃痛久。治在血分。(血络瘀痹)
桃仁当归桂枝茯神远志炙草钱(三六)酒肉滞气胃痛。乡人称为穿心箭风。方书所无。不可稽考。苦辛泄降可效。
延胡川楝子桃仁蒲黄五灵脂盛(三六)胃痛喜得暖食。肠中泄气则安。数年痛必入络。治在血中之气。
桂枝木桃仁韭白汁归须茯苓块又阳微胃痛。
当归桂枝木桃仁炙甘草煨姜南枣席经几年宿病。病必在络。痛非虚症。因久延。体质气馁。遇食物不适。或情怀郁勃。痰因气滞。
气阻血瘀。诸脉逆乱。频吐污浊而大便反秘。医见呕吐肢冷。认为虚脱。以理中加附子温里护阳。夫阳气皆属无形。况乎病发有因。决非阳微欲脱。忆当年病来。宛是肝病。凡疏通气血皆效。其病之未得全好。由乎性情食物居多。夏季专以太阴阳明通剂。今痛处在脘。久则瘀浊复聚。宜淡味薄味清养。初三竹沥泛丸仍用。早上另立通瘀方法。
苏木人参郁金桃仁归尾柏子仁琥珀茺蔚红枣肉丸。早服二钱。
秦久有胃痛。更加劳力。致络中血瘀。经气逆。其患总在络脉中痹窒耳。医药或攻里。或攻表。
置病不理。宜乎无效。形瘦清减。用缓逐其瘀一法。
蜣螂虫(炙一两)虫(炙一两)五灵脂(炒一两)桃仁(二两)川桂枝尖(生五钱)
蜀漆(炒黑三钱)
用老韭根白捣汁泛丸。每服二钱。滚水下。
潘(氏)脉弦涩。经事不至。寒热。胃痛拒格。呕恶不纳。此因久病胃痛。瘀血积于胃络。议辛通瘀滞法。
川楝子延胡桂枝木五灵脂蒲黄香附吴(氏)气火郁。胃痛。(气火郁)
川楝子橘红炒楂肉郁金黑山栀香附江(二十)胃疼缓。气逆不降。(气逆不降)
鲜枇杷叶杏仁生香附降香汁浓朴橘红桔梗白蔻范(氏)诸豆皆能闭气。浆凝为腐。宛是呆滞食物。食已脘痞痛胀。乃清气之阻。诊脉小涩。舌白粘腻。当理气以开旷胸中。
杏仁浓朴老苏梗广皮白白蔻仁枳壳汁桔梗汁阳明乃十二经脉之长。其作痛之因甚多。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虚邪贼邪之乘机窃发。其间消长不一。习俗辛香温燥之治。断不容一例而漫施。然而是病。其要何在。所云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又如饱食痛甚。得食痛缓之类。于此有宜补不宜补之分焉。若素虚之体。时就烦劳。水谷之精微。
不足以供其消磨。而营气日虚。脉络枯涩。求助于食者。甘温填补等法。所宜频进也。若有形之滞。堵塞其中。容纳早已无权。得助而为实实。攻之逐之等剂。又不可缓也。寒温两法。
从乎喜暖喜凉。滋燥之殊。询其便涩便滑。至于饮停必吞酸。食滞当嗳腐。厥气乃散漫无形。瘀伤则定而有象。蛔虫动扰。当频痛而吐沫。痰湿壅塞。必善吐而脉滑。营气两虚者。不离乎辣动悸。肝阳冲克者。定然烦渴而呕逆。阴邪之势。其来必速。郁火之患。由渐而剧也。(邵新甫)
徐评治胃痛之方。大段亦不外此。但痛必有外邪内积。不宜轻补。而用人参甚多。痛久则必热。而用姜附甚多。俱为太过。
卷八
胁痛
张(六五)胁胀夜甚。响动则降。七情致伤之病。(肝郁)
橘叶香附子川楝子半夏茯苓姜渣陈气热攻冲。扰脘入胁。
川连牡蛎夏枯草炒半夏香附炒白芥子徐(四九)劳怒阳动。左胁闪闪。腹中微满。诊脉弦搏。左甚。当先用苦辛。
郁金山栀半夏曲降香末橘红金石斛汤(十八)气逆。咳血后。胁疼。(金不制木)
降香汁(八分冲)川贝(一钱半)鲜枇杷叶(三钱)白蔻仁(五分)杏仁(二钱)橘红(一钱)
丁由虚里痛起。左胁下坚满。胀及脐右。大便涩滞不爽。用缓攻方法。(湿热壅滞)小温中丸。
某痰饮搏击。胁痛。(痛兼痰饮)
半夏茯苓广皮甘草白芥子刺蒺藜钩藤沈(三十)左胁下痛。食入则安。(营络虚寒)当归桂枝汤加肉桂。
朱(五二)左乳傍痛绕腰腹。重按得热少缓。此属阴络虚痛。十一年不愈。亦痼疾矣。
当归(三钱)肉桂(一钱)小茴(七分)丁香皮(五分)茯苓(二钱)淡干姜(一钱)
尤(四五)痛从中起。绕及右胁。胃之络脉受伤。故得食自缓。但每痛发。必由下午黄昏。当阳气渐衰而来。是有取乎辛温通络矣。
当归茯苓炮姜肉桂炙草大枣郭(三五)痛必右胁中有形攻心。呕吐清涎。周身寒凛。痛止寂然无踪。此乃寒入络脉。气乘填塞阻逆。以辛香温通法。(寒入络脉气滞)
荜茇半夏川楝子延胡吴萸良姜蒲黄茯苓汪(六八)嗔怒动肝。寒热旬日。左季胁痛。难外舒转。此络脉瘀痹。防有见红之事。静调勿劳可愈。
(血络瘀痹)
桃仁归须五加皮泽兰丹皮郁金又桃仁归须丹皮桑叶川楝子皮黑山栀皮又络虚则热。液亏则风动。痛减半。有动跃之状。当甘缓理虚。炙甘草汤去姜桂。
又痛止。便难。液耗风动为秘。议用东垣通幽法。
当归桃仁柏子霜火麻仁郁李仁松子肉红花凌肝着。胁中痛。劳怒致伤气血。
川楝子皮炒延胡归须桃仁生牡蛎桂枝木沈(二一)初起形寒寒热。渐及胁肋脘痛。进食痛加。大便燥结。久病已入血络。兼之神怯瘦损。辛香刚燥。决不可用。
白旋复花新绛青葱管桃仁归须柏子仁王(二四)左前后胁板着。食后痛胀。今三年矣。久病在络。气血皆窒。当辛香缓通。
桃仁归须小茴川楝子半夏生牡蛎橘红紫降香白芥子水泛丸。
汪痛在胁肋。游走不一。渐至痰多。手足少力。初病两年。寝食如常。今年入夏病甚。此非脏腑之病。乃由经脉。继及络脉。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瘀从便下。诸家不分经络。但忽寒忽热。宜乎无效。试服新绛一方小效。乃络方耳。议通少阳阳明之络。通则不痛矣。
归须炒桃仁泽兰叶柏子仁香附汁丹皮穿山甲乳香没药水泛丸。
程(四八)诊脉动而虚。左部小弱。左胁疼痛。痛势上引。得食稍安。此皆操持太甚。损及营络。五志之阳。动扰不息。嗌干舌燥心悸。久痛津液致伤也。症固属虚。但参术归补方。未能治及络病。
内经肝病。不越三法。辛散以理肝。酸泄以体肝。甘缓以益。肝宣辛甘润温之补。盖肝为刚脏必柔以济之。自臻效验耳。
炒桃仁柏子仁新绛归尾橘红琥珀痛缓时用丸方。
真阿胶小生地枸杞子柏子仁天冬刺蒺藜茯神黄菊花四两丸。
朱肝络凝瘀。胁痛。须防动怒失血。旋复花汤加归须桃仁柏仁。
李(十九)左胁痞积攻疼。
生牡蛎南山楂炒延胡川楝子炒桃仁归须丹皮桂枝木蒋(三六)宿伤。左胁腹背痛。
炒桃仁归须炒延胡片姜黄五加皮桂枝木橘红炒小茴沈暮夜五心热。嗌干。左胁痛。肝肾阴亏。(肝肾阴虚)
人参生地天冬麦冬柏子霜生白芍黄左胁骨痛。易饥呕涎。肝风内震入络。(肝风入络)
生地阿胶生白芍柏子仁丹皮泽兰又照前方去白芍泽兰加桃仁桑枝又肝胃络虚。心嘈如饥。左胁痛便燥少血。
生地天冬枸杞桂圆桃仁柏仁熬膏。加阿胶收。
程胁下痛犯中焦。初起上吐下泻。春深寒热不止。病在少阳之络。(胆络血滞)
青蒿根归须泽兰丹皮红花郁金胡(三四)诊脉右弦。左小弱涩。病起积劳伤阳。操持索思。五志皆逆。而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先胁痛。晡暮阳不用事。其病渐剧。是内伤症。乃本气不足。日饵辛燥。气泄血耗。六味滋柔腻药。原非止痛之方。不过矫前药之谬而已。内经肝病三法。治虚亦主甘缓。盖病既久。必及阳明胃络。渐归及右。肝胃同病。人卧魂藏于肝。梦寐纷纭。伤及无形矣。议用甘药。少佐摄镇。(肝肾皆虚)
人参枣仁茯神炙草柏子仁当归龙骨金箔桂圆肉煮浓汁。捣丸。
胁痛一症。多属少阳厥阴。伤寒胁痛。皆在少阳胆经。以胁居少阳之部。杂症胁痛。皆属厥阴肝经。以肝脉布于胁肋。故仲景旋复花汤。河间金铃子散。及先生辛温通络。甘缓理虚。
温柔通补。辛泄宣瘀等法。皆治肝着胁痛之剂。可谓曲尽病情。诸法毕备矣。然其症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不可概论。苟能因此扩充。再加详审。则临症自有据矣。(邹时乘)
徐评案中用药。颇能变通。心思有不可及处。惟用补之处。未免太重耳。
卷八
腹痛
裴(氏)脉数。按之涩。腹痛呕吐。恐痧秽格拒。宜宣通气分。(上中二焦气阻)
白蔻仁桔梗黑山栀香豉半夏广皮白某(四十)腰痛腹痛。得冷愈甚。(阳气不通)
桂枝木茯苓蕲艾生香附青皮炒小茴吴(五三)当脐微痛。手按则止。此络空冷乘。阳气久虚之质。自述戒酒谷增。不可因痛。再以破泄真气。
茯苓生姜(煨)熟术肉桂俞(十九)腹痛六七年。每发必周身寒凛。吐涎沫而痛止。此诸气郁痹。得涌则宣之象。法当升阳散郁。(郁伤脾阳)
半夏草果金铃子延胡浓朴生姜苏梗程秽浊阻遏中焦。气机不宣。腹痛脘痹。当用芳香逐秽。兼以疏泄。(秽浊阻气)
藿香浓朴杏仁莱菔子半夏广皮白郑脉沉微。腹痛欲大便。阴浊内凝。乃阳气积衰。通阳必以辛热。(阴浊内阻腑阳不通)
生白术吴萸良姜川熟附茯苓小茴某腑阳不通。腹痛。用禹余粮丸。暖下通消。二便通。胀缓。腹仄。此无形之气未振。宜疏补醒中。
生白术浓朴广皮半夏茯苓生益智姜汁某气结。腹痛食少。寒热。(肝气郁)逍遥散去术加郁金香附。
某(氏)肝郁。腹痛有形。经不调。(肝郁血滞)
香附川芎当归肉桂五灵脂木香吴萸炒白芍毕小便自利。大便黑色。当脐腹痛。十五年渐发日甚。脉来沉而结涩。此郁勃伤及肝脾之络。
致血败瘀留。劳役动怒。宿乃发。目今冬深闭藏。忌用攻下。议以辛通润血。所谓通则不痛矣。(郁伤肝脾络血凝瘀)
桃仁桂枝木穿山甲老韭白煎送阿魏丸一钱。
徐(四十)疹发五六年。形体畏寒。病发身不大热。每大便。腹痛里急。此皆气血凝滞。当以郁病推求。
当归酒制大黄枳实桂枝炙草白芍某劳力伤气。浮肿。食入腹痛。姑用戊己调中。(劳伤中阳)
白芍(二钱)炙草(五分)当归(炒焦一钱半)生益智(七分研)广皮(一钱)煨姜(一钱)
枣肉(三钱)河水煎。
袁(四五)当脐腹痛。发于冬季。春深渐愈。病发嗳气。过饥劳动亦发。宜温通营分主治。(营分虚寒)
当归炙草肉桂茯苓炮姜南枣华腹痛三年。时发时止。面色明亮。是饮邪。亦酒湿酿成。因怒左胁有形。痛绕腹中。及胸背诸俞。乃络空。饮气逆攻入络。食辛热痛止复痛。盖怒则郁折肝用。惟气辛辣可解。论药必首推气味。(郁怒饮气入络)
粗桂枝木(一钱)天南星(姜汁浸炮黑一钱半)生左牡蛎(五钱打碎)真橘核(炒香打一钱半)
川楝子肉(一钱)李根东行皮(一钱)
某长夏腹胀减食。微痛。是暑伤在气分。东垣每调和脾胃。疏泄肝木。最属近理。若守中之补。
及腻滞血药皆左。(暑伤中气)
人参广皮白芍茯苓谷芽生益智仁腹处乎中。痛因非一。须知其无形及有形之为患。而主治之机宜。已先得其要矣。所谓无形为患者。如寒凝火郁。气阻营虚。及夏秋暑湿痧秽之类是也。所谓有形为患者。如蓄血食滞瘕蛔蛲内疝。及平素偏好成积之类是也。审其痛势之高下。辨其色脉之衰旺。细究其因确从何起。大都在脏者以肝脾肾为主。在腑者以肠胃为先。夫脏有贼克之情。
非比腑病而以通为用也。此通字。勿执攻下之谓。古之建中汤。理中汤。三物浓朴汤。及浓朴温中汤。各具至理。考先生用古。若通阳而泄浊者。如吴茱萸汤。及四逆汤法。清火而泄郁者。如左金丸。及金铃散法。开通气分者。如四七汤及五磨饮法。宣攻营络者。如穿山甲桃仁归须韭根之剂。及下瘀血汤法。缓而和者。如芍甘汤加减。及甘麦大枣汤法。柔而通者。如苁蓉柏子肉桂当归之剂。及复脉加减法。至于食滞消之。蝤扰安之。瘕理之。内疝平之。痧秽之候。以芳香解之。偏积之类。究其原而治之。是皆先生化裁之法也。若夫疡科内痈。妇科四症。兼患是病者。更于各门兼参其法而用之。则无遗蕴矣。(邵新甫)
徐评腹痛久者必有积滞。必用消积丸药以渐除之。煎方恐不足以愈久病也。案中用丸散。
绝妙。
卷八
肩臂背痛
徐迩日天令骤冷。诊左脉忽现芤涩。痛时筋挛。绕掣耳后。此营虚脉络失养。风动筋急。前法清络。凉剂不应。营虚不受辛寒。仿东垣舒筋汤意。(痛绕耳后)
当归生黄片姜黄桂枝防风生于术煎药化活络丹一丸。
某劳倦。肩臂疼。(肩臂痛)
川桂枝木木防己五加皮茯苓生苡仁炒白蒺涂(六二)痛起肩胛。渐入环跳髀膝。是为络虚。
黄(五钱)于术(三钱)当归(三钱)茯苓(二钱)防己(八分)防风根(五分)
羌活(五分)
又照前方去防风羌活加杞子沙苑。
邹五旬又四。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治当通补脉络。莫进攻风。
生黄于术当归防风根姜黄桑枝王(四二)阳明气衰。厥阴风动头眩目昏。右肩痛麻。胁下有聚气。足厥阴主治。
枸杞子(四两)归身(三两)羚羊角(生研二两)制白蒺(去刺三两)嫩黄皮(四两)
胡天麻(二两煨)
菊花二两熬汁桑枝四两熬汁丸。
徐(五二)左指胀痛引肩。男子血虚风动。病在肝。形脉不足。以柔药温养。
制首乌枸杞子归身三角胡麻菊花炭柏子仁刺蒺藜桑枝膏丸。
俞(妪)高年阳明气乏。肩胛痛难屈伸。法当理卫阳通补。
黄桂枝归身片姜黄海桐皮夏枯草孙(二四)肾气攻背项强。溺频且多。督脉不摄。腰重头疼。难以转侧。先与通阳。宗许学士法。(背痛)
川椒(炒出汗三分)川桂枝(一钱)川附子(一钱)茯苓(一钱半)生白术(一钱)
生远志(一钱)
凡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阴。从腹而上者。治在厥阴。系冲任主病。或填补阳明。此治病之宗旨也。
汪(十二)肝浊逆攻。痛至背。
淡干姜(八分)炒黑川椒(三分)炒焦乌梅肉(五分)小川连(三分)川桂枝木(五分)
北细辛(二分)黄柏(五分)川楝子肉(一钱)生白芍(二钱)
陈(氏)内经论诸痛皆寒。时当冬腊。口鼻吸受寒冷。阻气隧之流行。痛自胸引及背。甚则手足厥冷。只宜两通气血主治。
川楝子延胡生香附橘红吴萸乌药红花沈(氏)脉芤汗出失血。背痛。此为络虚。
人参炒归身枣仁炒白芍炙草茯神庄(三四)督虚背疼。脊高突。
生毛鹿角(切片三钱)鹿角霜(一钱半)杞子(三钱)归身(一钱)生杜仲(一钱半)
沙苑(一钱)茯苓(一钱半)青盐(调入三分)
张(三八)督虚背痛。遗泄。
生毛鹿角鹿角霜生菟丝子生杜仲沙苑子白龙骨茯苓当归肺朝百脉。肺病则不能管摄一身。故肺俞为病。即肩背作痛。又背为阳明之府。阳明有亏。不能束筋骨。利机关。即肩垂背曲。至于臂。经络交会不一。而阳明为十二经络之长。臂痛亦当责之阳明。但痛有内外两因。虚实迥。异治分气血二致。通补攸殊。如营虚脉络失养。风动筋急者。不受辛寒。当仿东垣舒筋汤之意。佐以活络丹。劳倦伤阳。脉络凝塞。肩臂作痛者。以辛甘为君。佐以循经入络之品。阳明气衰。厥阴风动。右肩痛麻者。用枸杞归身黄羚羊桑枝膏。为阳明厥阴营气两虚主治。血虚风动者。因阳明络虚。受肝脏风阳之扰。用首乌枸杞归身胡麻柏子仁刺蒺藜药等味。以柔甘为温养。失血背痛者。其虚亦在阳明之络。用人参归身枣仁白芍炙草茯神。以填补阳明。若肾气上逆。则督虚为主病。宜用奇经之药以峻补真阳。至于口鼻吸受寒冷。阻郁气隧。痛自胸引及背者。宗内经诸痛皆寒之义。以温药两通气血。更有古法。如防风汤散肺俞之风。指迷丸治痰流臂痛。控涎丹治流痹牵引。此皆从实症而治。所谓通则不痛也。医者不拘守一法。洞悉病源。运巧思以制方。而技于是进。(龚商年)
徐评痛定于肩背。此着痹之类。必用外治之药。以攻之提之。煎药不能取效也。
卷八
腰腿足痛
曹(三九)湿郁。少腹痛引腰。右脚酸。(腰痛)
木防己晚蚕砂飞滑石茯苓皮杏仁浓朴草果萆俞(五五)劳倦挟湿。腰疼。
川桂枝尖木防己生苡仁茯苓皮晚蚕砂萆何(四七)腰痛。环跳穴痛痹。
沙苑桂枝木小茴茯苓桑寄生炒杞子翁(三五)正努力伤腰疼。
生杜仲当归五加皮炒牛膝枸杞子茯苓青盐生羊腰子吴(氏)脉虚身热。腰髀皆痛。少腹有形攻触。脏阴奇脉交伤。不可作外感治。
当归炒白芍桂枝茯苓炙草煨姜大枣汪(二三)脉涩。腰髀环跳悉痛。烦劳即发。下焦空虚。脉络不宣。所谓络虚则痛是也。
归身桂枝木生杜仲木防己沙苑牛膝萆小茴某便溏腰痛无力。术菟丸方。
朱脉细色夺。肝肾虚。腰痛。是络病治法。
生羊内肾当归枸杞子小茴紫衣胡桃茯神汪(妪)老年腰膝久痛。牵引少腹两足。不堪步履。奇经之脉。隶于肝肾为多。(腰膝痛)
鹿角霜当归肉苁蓉薄桂小茴柏子仁王(三五)脉迟缓。饮酒便溏。遗精数年不已。近日腰髀足膝坠痛麻木。此湿凝伤其脾肾之阳。滋填固涩。决不应病。先议用苓姜术桂汤。驱湿暖土。再商后法。
吴舌白干涸。脘不知饥。两足膝跗筋掣牵痛。虽有宿病。近日痛发。必挟时序温热湿蒸之气。
阻其流行之隧。理进宣通。莫以风药。(膝腿足痛)
飞滑石石膏寒水石杏仁防己苡仁威灵仙蒋(七岁)足膝肿。疼久不止。内热。
生虎骨炒牛膝萆金毛狗脊当归仙灵脾又照前方加生鹿角黄柏。
张(四二)劳力伤。左腿骨麻疼。
生虎骨(四两)当归(二两)五加皮(二两)仙灵脾(二两)牛膝(二两)独活(一两)
白茄根(二两)油松节(二两)金毛狗脊(八两)
朱痛着右腿身前。肌肉不肿。必在筋骨。且入夜分势笃。邪留于阴。间有偏坠。治从肝经。
生杜仲(一两)当归须(二钱)穿山甲(二钱炙)小茴香(一钱炒)北细辛(三分)
干地龙(炙一钱)
某呕逆吐涎。冲气攻心。足大拇指硬强而痛。(足痛)
淡吴萸熟附子独活北细辛当归汉防己某两足皮膜。抚之则痛。由厥阴犯阳明。胃厥所致。脉弦而数。治当疏泄。
川楝子延胡青皮黑山栀归须桃仁橘红炒黑楂肉陆(二四)饱食则哕。是为胃病。两足骨骱皆痛。阳明胃脉不司束筋骨。攻痛。议转旋阳气法。
苓姜术桂汤。
某右足患处麻木筋强微肿。老人气血不得宣通。冬病至长夏。食不加餐。脉小弱。主以温养。
虎胫骨(生打三钱)淮牛膝(一钱)归身(炒一钱)杞子(炒三钱)生杜仲(三钱)
川斛(三钱)萆(一钱)白蒺藜(炒去刺研一钱)
腰者。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在外为太阳。在内属少阴。又为冲任督带之要会。则腰痛一症。不得不以肾为主病。然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之别。旧有五辨。一曰阳虚不足。少阴肾衰。二曰风痹风寒。湿着腰痛。三曰劳役伤肾。四曰坠堕损伤。五曰寝卧湿地。其说已详。
而景岳更增入表里虚实寒热之论。尤为详悉。夫内因治法。肾脏之阳有亏。则益火之本。
以消阴翳。肾脏之阴内夺。则壮水之源。以制阳光。外因治法。寒湿伤阳者。用苦辛温以通阳泄浊。湿郁生热者。用苦辛以胜湿通气。不内外因治法。劳役伤肾者。以先后天同治。坠堕损伤者。辨伤之轻重。与瘀之有无。为或通或补。若夫腿足痛。外感者。惟寒湿湿热风湿之流经入络。经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当以治湿为主。其间佐温佐清佐散。随症以制方。内伤则不外肝脾肾三者之虚。或补中。或填下。或养肝。随病以致治。古来治腰腿足痛之法。大略如此也。然审症必如燃犀烛怪。用药尤贵以芥投针。今阅案中。有饮酒便溏。遗精不已。腰痛麻木者。他人必用滋填固涩等药。先生断为湿凝伤脾肾之阳。用苓桂术姜汤。以驱湿暖土。有老年腰痛者。他人但撮几味通用补肾药以治。先生独想及奇经之脉。
隶于肝肾。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角当归苁蓉薄桂小茴。以温养下焦。有痛着右腿。肌肉不肿。入夜势笃者。先生断其必在筋骨。邪流于阴。用归须地龙山甲细辛。以辛香苦温入络搜邪。有两足皮膜。抚之则痛者。似乎风湿等症。先生断其厥阴犯阳明。用川楝延胡归须桃仁青皮山栀。以疏泄肝脏。有饱食则哕。两足骨骱皆痛者。人每用疏散攻劫。先生宗阳明虚不能束筋骨意。用苓姜术桂汤。以转旋阳气。种种治法非凡手所及。要之治病。固当审乎虚实。更当察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使第虚者补而实者攻。谁不知之。潜玩方案。足以补后人之心智也。岂浅鲜哉。(龚商年)
徐评凡有着之邪。总以外攻。内经有腰痛论一篇。亦以服药不足尽病也。
卷八
诸痛
陈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发黄。非疸也。(血络瘀痹)
旋复花新绛青葱炒桃仁当归尾庞(四八)络虚则痛。有年色脉衰夺。原非香蔻劫散可效。医不明治络之法。则愈治愈穷矣。
炒桃仁青葱管桂枝生鹿角归尾此旋复花汤之变制也。去覆花之咸降。加鹿角之上升。方中惟有葱管通下。余俱辛散横行。则络中无处不到矣。
又辛润通络。病愈廿日。因劳再发。至于上吐下闭。是关格难治矣。且痛势复来。姑与通阳。
阿魏丸四钱。分四服。
李(四六)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久病当以缓攻。不致重损。
桃仁归须降香末小茴穿山甲白蒺藜片姜黄煨木香韭白汁法丸杨(三一)由周身筋痛。绕至腹中。遂不食不便。病久入络。不易除根。
归身川桂枝茯苓柏子仁远志青葱管章痛乃宿病。当治病发之由。今痹塞胀闷。食入不安。得频吐之余。疹形朗发。是陈腐积气胶结。因吐。经气宣通。仿仲景胸中懊例。用栀子豉汤主之。
又胸中稍舒。腰腹如束。气隧有欲通之象。而血络仍然锢结。就形体畏寒怯冷。乃营卫之气失司。非阳微恶寒之比。议用宣络之法。
归须降香青葱管郁金新绛柏子仁黄痛则气乱发热。头不痛。不渴饮。脉不浮。非外感也。暂用金铃散一剂。
金铃子炒延胡炒桃仁桂圆又痛而重按少缓。是为络虚一则。气逆紊乱。但辛香破气忌进。宗仲景肝着之病。用金匮旋覆花汤法。
旋复花新绛青葱管桃仁柏子霜归尾汪(妪)脉小涩。久因悒郁。脘痛引及背胁。病入血络。经年延绵。更兼茹素数载。阳明虚馁。肩臂不举。仓卒难于奏效。是缓调为宜。议通血络润补。勿投燥热劫液。
归须柏子仁桂枝木桃仁生鹿角片姜黄朱头巅至足。麻木刺痛。热炽。(阴分伏热)
滋肾丸张初受寒湿。久则化热。深入阴分。必暮夜痛甚。医用和血驱风。焉能直入阴分。议东垣滋肾丸。搜其深藏伏邪。
肉桂(八钱忌见火)黄柏(四两)知母(四两)俱盐水炒。水泛丸。
王脉数而细。忽痛必热肿。且痛来迅速。思五行六气之流行。最速莫如火风。高年脂液久耗。
人身之气。必左升右降。相火寄于肝龙火起于肾并从阴发越。本乎根蒂先亏。内乏藏纳之职司矣。每日服东垣滋肾丸三钱。秋石汤送。以泻阴中伏热。
许(二一)痛为脉络中气血不和。医当分经别络。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不知此旨。宜乎无功。(肝肾奇经脉络不和)
鹿角霜桑寄生杞子当归沙苑白薇川石斛生杜仲范病后精采未复。多言伤气。行走动筋。谓之劳复。当与甘温。和养气血。下焦痛。肝肾素虚也。
(肝肾虚下焦痛)
人参小茴香拌炒当归沙苑蒺藜茯神炒杞子菊花炭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夫心主君火。自当从热而论。然此乃但言疮耳。若疡科之或痈或疽。则有阴有阳。不可但执热而论矣。又如举痛论中。所言十四条。惟热留小肠一条。则主乎热。余皆主乎寒客。故诸痛之症。大凡因于寒者。十之七八。因于热者。不过十之二三而已。如欲辨其寒热。但审其痛处。或喜寒恶热。或喜热恶寒。斯可得其情矣。至于气血虚实之治。古人总以一通字立法。已属尽善。此通字。勿误认为攻下通利讲解。所谓通其气血。则不痛是也。然必辨其在气分与血分之殊。在气分者。但行其气。不必病轻药重。攻动其血。在血分者。则必兼乎气治。所谓气行则血随之是也。若症之实者。气滞血凝。通其气而散其血则愈。症之虚者。气馁不能充运。血衰不能滋荣。治当养气补血。而兼寓通于补。
此乃概言其大纲耳。若夫诸痛之症。头绪甚繁。内因七情之伤。必先脏腑而后达于肌躯。
外因六气之感。必先肌躯而后入于脏腑。此必然之理也。在内者考内景图。在外者观经络图。其十二经游行之部位。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凡调治立方。必加引经之药。或再佐以外治之法。如针灸砭刺或敷贴熨洗。或按摩导引。则尤易奏功。此外更有跌打闪挫。阴疽内痈。积聚瘕。蛔蛲疝痹。
痧胀中恶诸痛。须辨明证端。不可混治。今观各门痛证诸案。良法尽多。难以概叙。若撮其大旨。则补泻寒温。惟用辛润宣通。不用酸寒敛涩以留邪。此已切中病情。然其独得之奇。
尤在乎治络一法。盖久痛必入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此乃古人所未及详言。而先生独能剖析明辨者。以此垂训后人。真不愧为一代之明医矣。(华玉堂)
徐评此等议论。以为辨别精详。分毫无误。其实皆浮泛之谈。无病不可套去。而于此症真诠。
全未梦得明之薛立斋张景岳。终身迷入此中。其说愈繁。而去道愈远。一派浮谈。而古昔圣贤治一病必有一主方。千变万化。不脱根本。此理遂消亡矣。
卷八
耳
某温邪上郁。耳右胀。(风温上郁)
薄荷马勃桔梗连翘杏仁通草某(二二)先起咳嗽。继而耳胀痛。延绵百日不愈。此体质阴亏。触入风温。未经清理。外因伤及阴分。少阳相火陡起。故入暮厥痛愈剧。当先清降。再议育阴。
苦丁茶鲜菊叶金银花生绿豆皮川贝母鲜荷叶梗益元散某(女)风温发热。左耳后肿痛。
干荷叶苦丁茶马勃连翘杏仁黑栀皮毕(三三)壮年脉来小促数。自春月风温咳嗽。继以两耳失聪。据述苦降滋阴不效。是不明虚实经络矣。内经以春病在头。膏粱之质。浓味酒醴助上痰火。固非治肾治肝可效。每晚卧时。服茶调散一钱。
又鲜荷叶汁羚羊角石膏末连翘元参鲜菊叶牛蒡子午服。
又照前方去牛蒡菊叶加鲜生地鲜银花。
叶火风侵窍。耳聋。
连翘薄荷甘菊淡黄芩苦丁茶黑山栀顾(二二)暑邪窍闭。耳失聪。(暑)
鲜荷叶鲜菊花叶苦丁茶夏枯草蔓荆子连翘淡黄芩黑山栀某(十八)左耳痛。舌白。脉数。体质阴虚。挟受暑风。上焦气热。宜用辛凉轻药。
鲜菊叶苦丁茶黑山栀飞滑石连翘淡竹叶某(二五)暑热上郁耳作胀。咳呛。当清气热。
杏仁连翘壳淡竹叶川贝白沙参六一散宓头重。耳胀。目微赤。少阳相火上郁。以辛凉清解上焦。(胆火上郁)
连翘羚羊角薄荷梗丹皮牛蒡子桑叶某风木之郁。耳胀欲闭。
连翘羚羊角薄荷梗苦丁茶夏枯草花黑山栀皮小生香附倪(十三)因大声喊叫。致右耳失聪。想外触惊气。内应肝胆。胆脉络耳。震动其火风之威。亦能郁而阻窍。治在少阳。忌食腥浊。
青蒿叶青菊叶薄荷梗连翘鲜荷叶汁苦丁茶汪耳聋咳嗽。形体日瘦。男子真阴未充。虚阳易升乘窍。书云。胆络脉附耳。先议清少阳郁热。
以左耳为甚故也。
桑叶丹皮连翘黑山栀青蒿汁象贝母丁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心肾两亏。肝阳亢逆。故阴精走泄。阳不内根据。是以耳鸣时闭。
但病在心肾。其原实由于郁。郁则肝阳独亢。令胆火上炎。清晨服丸药以补心肾。午服汤药以清少阳。以胆经亦络于耳也。(郁伤心肾胆火上炎)
水煮熟地(四两)麦冬(一两半)龟版(二两)牡蛎(一两半)白芍(一两半)北味(一两)
建莲(一两半)磁石(一两)茯神(一两半)沉香(五钱)辰砂(五钱为衣)
煎方夏枯草(二钱)丹皮(一钱)生地(三钱)山栀(一钱)女贞子(三钱)赤苓(一钱半)
生甘草(四分)
姚(三十)气闭耳鸣。(气闭)
鲜荷叶杏仁浓朴广皮木通连翘苦丁茶防己金(三八)下虚。耳鸣失聪。(肾虚)磁石六味去萸加川斛龟甲远志。
王肾窍开耳。胆络脉亦附于耳。凡本虚失聪治在肾。邪干窍闭治在胆。乃定例也。今年已六旬。脉形细数。是皆肾阴久亏。肝阳内风上旋蒙窍。五行有声。多动真气火风。然非苦寒直降可效。填阴重镇。滋水制木。佐以咸味入阴。酸以和阳。药理当如是议。
熟地龟版锁阳牛膝远志茯神磁石秋石萸肉五味某八十耳聋。乃理之常。盖老人虽健。下元已怯。是下虚上实。清窍不主流畅。惟固补下焦。使阴火得以潜伏。磁石六味加龟甲五味远志。
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胆络脉附于耳。体虚失聪。治在心肾。邪干窍闭。治在胆经。盖耳为清空之窍。清阳交会流行之所。一受风热火郁之邪。与水衰火实。肾虚气厥者。皆能失聪。故先生治法。不越乎通阳镇阴。益肾补心清胆等法。使清静灵明之气。上走空窍。而听斯聪矣。如温邪暑热火风侵窍而为耳聋痛胀者。用连翘山栀薄荷竹叶滑石银花。轻可去实之法。轻清泄降为主。如少阳相火上郁。耳聋胀者。用鲜荷叶苦丁茶青菊叶夏枯草蔓荆子黑山栀羚羊角丹皮。辛凉味薄之药。清少阳郁热。兼清气热为主。如心肾两亏。肝阳亢逆。与内风上旋蒙窍而为耳鸣暴聋者。用熟地磁石龟甲沉香二冬牛膝锁阳秋石山萸白芍。味浓质重之药。壮水制阳。填阴镇逆。佐以酸味入阴。咸以和阳为主。因症施治。从虚从实。直如庖丁之导矣。(邹时乘)
徐评耳聋之法多端。然大段不过清上镇下二条。案中方极稳当。至于外治之法。及虚寒等症。则不可不知也。
卷八
目
某风温上郁。目赤。脉左弦。当用辛以散之。(风温)
桑叶夏枯草连翘草决明赤芍某(二三)失血后。复受燥热。左目赤痛。当以辛凉清之。(燥热)
鲜菊叶冬桑叶生甘草赤苓皮绿豆皮豆皮鲍(氏)秋风化燥。上焦受邪。目赤珠痛。
连翘薄荷黄芩山栀夏枯草青菊叶苦丁茶桑皮席用淡渗渐安。是暑入气阻。热蒸湿郁。勿取大辛大苦之开泄。仿清邪中上治法。(暑湿郁蒸)
冬桑叶谷精草望月砂苡仁川通草绿豆皮茯苓顾(五四)头额闷胀。目赤。(木火上郁)
羚羊角夏枯草草决明山栀皮连翘生香附潘戒饮。浊减十四。略可加谷。近日竟夕无寐。目珠赤痛。阳升不交于阴。暂停妙香散。
桑叶丹皮夏枯草黑山栀川贝苡仁陆(妪)郁勃气火。翳遮目睛。高年苦辛难进。
夏枯草谷精草草决明望月砂生香附连翘山栀皮丹皮某头面风肿。目起星。是气中热。
羚羊角夏枯草薄荷梗谷精草生香附小生地丹皮望月砂连翘山栀汪脉左弦。左目赤痛。泪多。
桑叶丹皮草决明小胡麻夏枯草谷精草绿豆皮黑豆皮汪目痛偏左。翳膜红丝。诊脉左弦涩。由肝胆气热所致。
草决明冬桑叶夏枯草小胡麻丹皮谷精草某(十一)肝火上郁。目眶红肿。
连翘赤芍菊花叶黑栀皮苦丁茶夏枯草江脉数右大。郁久热生目。障心痛。
夏枯草花小生香附金石斛半夏曲茯苓橘红某(八岁)目胞浮肿。不饥不运。(脾肺蕴湿)
桑皮(八分)茯苓皮(三钱)大腹皮(一钱)广皮(一钱)姜皮(五分)苡仁(一钱半)
通草(一钱)
王(妪)高年目暗已久。血络空虚。气热乘其空隙。攻触脉络。液尽而痛。当夜而甚。乃热气由阴而上。想外科用酒调末药。必系温散攻坚。因此而痛。虚症可知。(血络虚热)
羚羊角连翘心夏枯草青菊叶全当归川桂枝丹皮叶微寒。汗大出。下有痔漏。左眼眶疼痛。此阴伤火郁。不可作时邪泛治。(阴虚火郁)六味去萸加芍蔓荆子丹皮重用某(三六)右目多泪。胀心嘈杂。阳明空虚。肝阳上扰使然。当调补肝胃。(胃虚肝风)
嫩黄(三钱)当归(一钱半)白芍(一钱半)茯神(三钱)煨姜(一钱)南枣(一枚)
祝(四八)当夏形懒。不耐大气发泄。入冬两目无光。精气无收藏。凡五脏精华。皆聚于目。失藏失聚。
内乏生真。不独一脏之损。当用养营汤。(营阴虚)
某(三六)脉涩细。左目痛。泪热翳膜。此肝阴内亏。厥阳上越所致。(肝阴虚)
冬桑叶(一钱)炒枸杞(一钱半)小胡麻(一钱半)望月砂(三钱)制首乌(三钱)石决明(一具)
黄菊花(一钱)豆皮(三钱)
某(三六)目痛无光。(肝肾虚)
制首乌(六两)枸杞子(二两)柏子仁(一两)细生地(二两)石决明(四两)小胡麻(三两)
望月砂(三两)刺蒺藜(二两)冬桑叶(一两半)黄菊花(一两)
用豆皮八两。谷精珠二两。煎浓汁泛丸。每服五钱。开水送。
某胀目昏。心中嘈杂。当治肝肾。
熟地(六两)枸杞子(三两)桑椹子(二两)沙苑(二两)石决明(二两)茯神(二两)
女贞子(一两半)青盐(一两)黄菊花(一两)川斛(四两)
加蜜丸。早上开水送四钱。
某(三六)脉涩。痛。右目当风泪多。当治肝肾。
制首乌枸杞子炒归身桑椹子沙苑子茯神某(二五)遗止。心嘈目泪。仍是阳气过动。当填阴和阳。
熟地杞子天冬萸肉五味生地茯苓菊花山药蜜丸某瞳神散大。左偏头痛。先损左目。是焦烦郁勃。阳升化风。劫伤血液使然。法当兼补肝肾。
熟地枸杞子山萸肉五味茯神菊花生神曲谷精草山药眼科一症。古有五轮八廓。七十二问之辨。傅氏又分为一百零八症。因名目太多。徒滋惑乱。至于见症。杨仁斋已备论。具载景岳。但阴阳虚实寒热标本施治。不可紊乱。经云。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目。又云。目者肝之窍也。肝与胆为表里。肝液胆汁充足。目乃能远视。故无论外感与内症。皆与肝胆有关系焉。夫六淫之邪。惟风火燥居多。兼寒兼湿者。亦间有。内起之症。肝胆心肾为多。他脏亦间有之。若夫论治。则外感之症。必有头痛寒热鼻塞。筋骨酸疼。脉见紧数。或浮洪。一切表症。方可清散。至于内因之症。有虚实之殊。实者肝胆之风热盛也。凡暴赤肿痛。胀闷难开。翳膜眵泪。酸涩作痒。斑疮入睛。皆实症也。当除风散热。虚者。肾经之水火衰也。凡久痛昏暗。青盲雀目。内障昏蒙。五色花翳。迎风泪出。皆虚候也。治宜壮水益火。若阴血虽亏。而风热未尽。则当审其缓急。相参而治。若久服寒凉。虚阳转盛。则当补以甘温。从乎反佐。至于红色浅淡而紫者为虚热。鲜泽而赤者为实热。瞳神内涌白睛带赤者。为热症。瞳神青绿白睛枯槁者。为寒症。肿胀红赤。眼珠刺痛。夜则尤甚。目不能开。而视物犹见者。为邪火炽盛。若白翳遮睛。珠不甚痛。或全不痛。目仍能开。而视物不见者。为真火不足。当细察其形症色脉。因症而用药。此内治之大法也。若日久失调。致气血凝滞。火热壅结。而为赤肿腐烂。翳膜遮蔽。致成外障。譬之镜受污垢。必当濯磨。
须用点药。若但服药。必不能愈。至于内障之症。但宜服药。倘用点药。徒伤其气血。必无益而有损。更当知目白珠属阳。故昼痛。点苦寒药则可效。瞳子黑睛属阴。故夜痛。点苦寒药则反剧。是外治之法。亦当以阴阳区别也。若夫偏正头风。属气虚痛者。朝重暮轻。血虚痛者。朝轻暮重。亦有外感内因之别。此症当以补养正气为主。略兼治表。倘概以风热而论。专于表散。最易损目。更有肝阴亏耗。木火上炎。头痛恶心。眉棱骨痛。不欲饮食。眼胞红肿。睛珠刺痛。眵泪如脓。白睛如。目珠上窜不下。不得寤寐。甚则巅顶脑后。如破如裂。此内发之风也。夫肝属木。木主风。热盛化风。其体必本阴亏。男子或有遗精白浊。肠风痔漏下血等疾。女子或犯淋带崩漏诸症。此系阴伤阳升。内风沸起。大忌发散。宜用育阴熄风。
柔肝滋肾等法。或可救十中之四五。凡羌活防风川芎细辛本升麻等药。皆不可用。倘或失治。必致膏伤低陷。青黄牒出。致成痼疾而不可救。专是科者。不可不留意焉。叶先生虽非眼目专科。观其案内诸法。真补前贤之未备。较之惯用苦寒升散。及概用点药者。不啻如霄壤之殊矣。学人当细心而参玩之。(丁圣彦)
徐评眼科自有专家。其现症各有主治之方。案中虽未必切中。然清淡和平。无苦寒温补等弊。反胜于近日之名为眼科者。医理苟明。则无不通矣。若欲深求。则有专门之书在。
卷八
鼻
鲍(十七)两三年鼻塞不闻。清涕由口呛出。而气窒仍然。大凡头面诸窍。皆清阳交会通行之所。就外邪来乘。亦必雾露无质清邪。邪郁既久。气血失其流畅。进药攻治。必不效验。欲治其。须查手太阴自少商穴起。施针刺以泄邪流气。乃一法也。(清邪郁久肺气窒塞无方)
徐(四十)头面诸窍。皆清阳游行之所。邪处于中。则为堵塞。阳气不司流行。必畏寒形颓。内痹必郁而成热有鼻柱鼽衄。矣论理当用通圣散。远处江外仓猝就诊。不可轻投。用轻可去实。
苦丁茶干荷叶边蔓荆子连翘心飞滑石白芷毛(十四)热壅。肺气失降。鼻柱窒痹。(热壅肺气)
知母水梨肉川贝母水熬膏杨咸降滋填。鼻渊止。得寐。用虎潜法。减当归陈皮。加天冬淡菜胶脊筋丸。(脑热鼻渊)
沈(氏)素有痰火气逆。春令地中阳升。木火化风上引巅顶。脑热由清窍以泄越。耳鸣鼻渊。甚于左者。春应肝胆。气火自左而升也。宜清热散郁。辛凉达于头而主治。
羚羊角黑山栀苦丁茶青菊叶飞滑石夏枯草花又照方去滑石加干荷叶生石膏。
又性情躁急。阳动太过。气火上升。郁于隧窍。由春深病加。失其条达之性。经言春气病在头也。考五行六气。迅速变化。莫若火风。脑热暗泄而为鼻渊。隧道失和。结成瘿核。夫东垣升阳散火。丹溪总治诸郁。咸取苦辛为法。然药乃片时之效。欲得久安。以怡悦心志为要旨耳。
连翘心土贝母海藻昆布黑山栀川芎小生香附郁金羚羊角夏枯草干荷叶边生研末青菊叶汁法丸苦丁茶煎汤送二钱五分。
汪形瘦尖长。禀乎木火。阴精不足。脑髓不固。鼻渊淋下。并不腥秽。暖天稍止。遇冷更甚。其为虚证显然明白。医者愈以风寒中脑主治。发散渗泄。愈耗正气。岂但欲愈。劳怯是忧。用天真丸。
(精虚鼻渊)
人参黄白术山药苁蓉当归天冬羊肉经云。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又云。胆移热于脑。令人辛鼻渊。传为衄瞑目。是知初感风寒之邪。久则化热。热郁则气痹而塞矣。治法利于开上宣郁。如苍耳散。防风通圣散。川芎茶调散。菊花茶调散等类。先生则佐以荷叶边苦丁茶蔓荆连翘之属以治之。此外感宜辛散也。内热宜清凉者。如脑热鼻渊。用羚羊山栀石膏滑石夏枯草青菊叶苦丁茶等类。苦辛凉散郁之法也。久则当用咸降滋填。如虎潜减辛。再加镇摄之品。其有精气不足。
脑髓不固。淋下无腥秽之气者。此劳怯根萌。以天真丸主之。此就案中大概而言之也。然症候错杂。再当考前贤之法而治之。(华玉堂)
徐评此等病皆有专治之方。大概以清火驱风保肺为治。于理无害。而药不中。往往无效。
所以医贵博极群书也。
卷八
牙
某阴亏体质。温气上蒸。齿痛连及头巅。(温邪)用玉女煎。
某火郁。巅顶属厥阴。上结核。龈肿。(火)
犀角羚羊角元参知母生甘草连翘黑山栀银花夏枯草王(四一)酒客牙宣。衄血痰血。形寒内热。食少。阴药浊味姑缓。(阴虚火炎)
小黑豆皮人中白旱莲草川斛左牡蛎泽泻徐(二二)脉细数上出。体属阴虚。内热。牙痈后。颊车穴闭。口不能张。其病在络。药饵难效。拟进宣通络痹方后(牙痈后络痹)
羚羊角僵蚕川桂枝尖煨明天麻炒丹皮黑山栀钩藤汪风热上蒸。龈胀头痛。当用轻清上焦。(风热)
活水芦根囫囵滑石西瓜翠衣生绿豆皮连翘银花牙症不外乎风火虫虚。此但言其痛也。其他如牙宣牙HT。牙菌牙疳。牙痈穿牙毒。骨槽风走马牙疳之类。皆由于湿火热毒。蕴结牙床。须分上下二齿。辨明手足阳明。及少阴之异。
又当察其专科而任之。(华玉堂)
卷八
咽喉
陆风火上郁。项肿咽痛。(风火)
薄荷连翘射干牛蒡子马勃绿豆皮邵风火上郁。咽痛头胀。宜用辛凉。
西瓜翠衣滑石连翘桑皮射干杏仁汪(二三)左脉弦数。咽痛脘闷。阴亏体质。不耐辛温。当以轻药。暂清上焦。(肺燥热)
桑叶生绿豆皮白沙参川贝元参川斛王(二七)劳伤恐有瘀腐。进辛润宣血。初服身痛。继渐平复。但喉间紧痹。而呼吸饮食仍不觉其苦。
眼白仍带黄。议清肺中气热治。
百部大沙参鲜枇杷叶活水芦根川贝地骨皮南花粉苡仁徐(五六)老劳咽疼。
生鸡子白(一枚)糯稻根须(水洗五钱)甜北沙参(一钱半)炒麦冬(三钱)川石斛(一钱半)
生甘草(三分)
杨未病阴气走泄为虚。秽浊上受则实。咽喉肿痹。上窍邪蒙。日暮昏烦。阴伤日炽。肌肤柔白。
气分不足。此医药虽宜凉解清上。但不可犯及中下。(秽浊上受喉肿痹)
连翘郁金马勃牛蒡子竹叶心黑山栀杏仁橘红艾上焦之病。都是气分。气窒则上下不通。而中宫遂胀。热气蒸灼。喉舌疳蚀。清气之中。必佐解毒。皆受重药之累瘁。(气分热毒)
银花(二钱)川贝(三钱)马兜铃(五分)连翘心(一钱半)川通草(一钱)白金汁(一杯)
活水芦根汁(半杯)
又余热蒸痰壅气。当脘膈因咳而痛。议以润降清肃。
甜杏仁花粉川贝甘草桔梗孙(四九)肾液不收。肝阳上越。巅胀流涕。咽喉微痛。(阴虚火炎)六味加牛膝车前五味伍(四六)咽喉痛痹。发时如有物阻膈。甚至痛连心下。每晚加剧。是阴液日枯。肝脏厥阳化火风上灼。法以柔剂。仿甘以缓其急耳。
细生地天冬阿胶生鸡子黄元参心糯稻根须陈(三七)阴阳交虚营卫欹斜。为忽冷忽热。周身骸骨皆痛。百脉皆损。秋半天气已降。身中气反泄越。汗出喉痹。阳不入于阴。致自为动搏耳。夫咽喉之患。久则喉痹喉宣。妨阻受纳。最不易治。
从少阴咽痛例。用猪肤汤旬日。喉痛得缓。对症转方。
张(二三)阴损三年不复。入夏咽痛拒纳。寒凉清咽。反加泄泻。则知龙相上腾。若电光火灼。虽倾盆豪雨。不能扑灭。必身中阴阳协和方息。此草木无情难效耳。从仲景少阴咽痛用猪肤汤主之。
又阴涸于下。阳炽于上。为少阴喉痛。乃损怯之末传矣。用猪肤甘凉益坎。有情之属而效。今肉腠消烁殆尽。下焦易冷。髓空极矣。何暇以痰嗽为理。议滑涩之补味咸入肾可也。
牛骨髓(四两)羊骨髓(四两)猪骨髓(四两)麋角胶(四两)
用建莲肉五两。山药五两。芡实二两。同捣丸。
金(四二)脏液不充。阳气虚风鼓动。病起喉辣心震。频频举发。多因劳怒。用内经甘缓一法。
人参萸肉炭白芍炙甘草茯神小麦又复脉汤去桂。
内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
三焦之脉气也。夫二经之脉。并络于喉。故气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胀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矣。即今之所谓喉癣喉风喉蛾等类是也。夫推原十二经。惟足太阳别下项。其余皆凑咽喉。然内经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者。何也。盖以君相二火独胜。则热且痛也。愚历考咽喉汤方。皆用辛散咸软。去风痰。解热毒为主。如元参升麻汤。圣济透关散。及玉钥匙。如圣散。普济消毒饮子。皆急于治标。而缓于治本。恐缓则伤人。故以治标为急耳。又尝考仲景伤寒论。咽喉生疮等症。每用甘草桔梗半夏散及汤为主。一为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以致咽喉生疮。不能出声。故以半夏之辛滑。佐鸡子清利窍通声。使以苦酒入阴。
劫涎敛疮。桂枝解肌由经脉而出肌表。悉从太阳开发。而半夏治咽痛。可无燥津涸液之患。一为阴火上结而为咽痛。故用生甘草甘凉泄热。功在缓肾急而救阴液。佐以桔梗开提足少阴之热邪。如肾液下泄。不能上蒸于肺。致络燥而为咽痛者。仲景又有猪肤一法。
润燥解热缓中。使其阴阳协和而后愈。是固本而兼治标者也。如风火上郁。阴亏脉数而为咽痛者。先生又有辛凉清上诸法。如咽喉紧痹。气热而为咽痛者。又有清肺中气热一法。如情志郁勃。相火上炎。而为咽痛者。则又有降气开浊一法。如肾液不收。肝阳上越而为咽痛者。宗钱氏六味汤。如阴阳交虚。龙相上灼而为咽痛者。宗仲景猪肤汤法。(邹滋九)
徐评凡病属于经络脏腑者。皆煎丸之所能治。一属形体及九窍。则属有形之病。实有邪气凝结之处。药入胃中。不过气到耳。安能去凝结之邪。故煎丸之功。不过居其半耳。若欲速效。必用外治之法。可以应手而愈。博考方书。广求秘法。自能得之。此老尚未知之也。故其治有形诸病。皆非所长。又外治之法。上古所鲜闻。因其用针灸之术。通神入妙。何必外治。此则外治之最者也。后世针法不传。于是乎以药代针。而多外治之法。若针灸既废。而外治之法亦不讲。则天下之病。即使用药的当。只能愈其半耳。其外症之必需外治者。竟无愈理。此亦医道之一大关也。后之学人须知之。
卷八
疮疡
杨(十九)疮痍四肢偏多。长夏入秋。懒倦欲眠。干咳无痰。颇知味。听纳已少。此阳明胃阴。因热致耗。
即热伤元气之征。当与甘药。养胃阴以供肺。如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加黄皮。(疮)
吴(十八)脉不浮大。非关外风。初起右掌二指。已不屈伸。头面身半以上。常有疮泡之形。此乃阳明脉络。内留湿热。若非疠气吸入。定然食物中毒。姑与宣解缓攻。
连翘犀角赤芍酒煨大黄荆芥片姜黄又能食。二便通调。脏腑无病。初因脓疮。疮愈有泡。自面及肢体。至于右指掌屈伸皆痛。为脉络留邪。以致隧道为壅。前方辛凉入血。先开后降。已得小效。今制清脉络壅热。藉酒力以引导。通复营卫。亦一法也。
银花连翘犀角生大黄荆芥丹皮黄芩川芎当归泽兰羚羊角大豆黄卷用无灰酒十斤浸。
金(四六)血舍空隙。内风蠕动。外以热汤先洗。湿热蒸袭肌窍。遂有裂脓流水。况周身渐加麻痹。阳脉亦衰。
图治之法。清营以熄内风。疏利湿热以肃隧道。辛辣腥鲜勿进。尚可缓以计功。
制首乌鲜生地柏子仁川斛黑豆皮虎骨蚕砂黄柏萆熬膏。
吴疮痍之后。湿热未去。壅阻隧道。水谷下咽。亦化为痰。中焦受病。故不知饥饿。痰气上干。渐至喘闷矣。但服药四十剂。纯是破气消克。胃阳受伤。痰气愈不得去矣。
半夏茯苓紫老姜炒粳米又疮痍大发。营卫行动于脉中脉外。可免腹满之累矣。第谷食尚未安适。犹是苦劣多进之故。胃阳未复。仍以通调利湿主之。
半夏苡仁金石斛茯苓泽泻秦(十七)久热疮痍五六年。环口燥裂。溺涩茎痛。
鲜生地熟首乌丹皮丹参茺蔚子银花地丁紫草共熬膏。
王血热风动。肤痒。
荆芥防风地肤子赤芍银花小生地木通甘草张(三四)初因呕吐。是肝胃不和致病。故辛香刚燥愈剧。然久病。必入血络。热则久疮不愈矣。夫木火皆令燥液。易饥易饱。间有呕逆。斯胃病仍在。凡呆滞药味。皆非对症。
三角胡麻冬桑叶生首乌杏仁郁金佩兰叶茯苓苡仁熬自然膏。
杨(十五)身瘦久疮。血分有热。精通之年。最宜安养。脉象非有病。
生首乌(三两)三角胡麻(一两五钱捣碎水洗)细生地(四两)地骨皮(二两)金银花(二两)
丹皮(二两)生白芍(二两)生甘草(一两)蜜丸。早服。
王(三九)脉来濡浮。久疮变幻未罢。是卫阳疏豁。不耐寒暄。初受客邪不解。混处气血。浸淫仅在阳分。肌腠之患。议升举一法。气壮斯风湿尽驱。
人参生黄川芎当归防风僵蚕蝉蜕炙草生姜大枣蒋(四岁)鼻疮口疮。尿黄肤热。
冬瓜皮苡仁邹(四三)痰因于湿。久而变热。壅于经隧。变现疮疾疥癣。己酿风湿之毒。混在气血之中。邪正混处。
搜逐难驱。四肢为甚。姑从阳明升降法。
连翘赤芍白僵蚕白藓皮防风升麻滑石酒浸大黄汪(氏)风热既久未解。化成疮痍。当以和血驱风。
当归赤芍川芎夏枯草花牛蒡子制僵蚕金头巅热疖。未能泄邪。此身热皆成脓之象。辛凉兼理气血可愈。(疖)
连翘犀角银花丹皮元参生甘草青菊叶某风热毒闭。项后肿。(风热项肿)
竹叶滑石芦根牛蒡马勃薄荷叶黑山栀连翘川贝生甘草王疔毒咯血失血。都是暑入阴伤。(疔)
竹叶心元参心鲜生地黑豆皮麦冬知母屠(三四)秋痢。半年未愈。瘰坚硬痛。疡脓。郁久成热。腑经病。可冀其愈。(瘰痰核)
夏枯草香附茯苓苡仁川贝丹皮糜(氏)颈项结核。腹膨足肿。肝木犯中。痰气凝滞。
夏枯草(三两)牡蛎(二两)泽泻(一两半)茯苓(二两)半夏(炒二两)浓朴(一两半)
橘红(一两)神曲(一两半)
生香附一两。水磨汁泛丸。
某气郁痰核。
夏枯草生香附丹皮山栀连翘郁金赤芍橘红王(十四)脉左数右长。颈项结瘿。时衄。(瘿)
生地(三两)丹皮(一两半)犀角(二两)生夏枯草(一两半)生钩藤(一两半)黑山栀(二两)土贝母(二两)生薄荷(五钱)
陈躁急善怒。气火结瘿。烁筋为痛。热郁化风。气阻痹塞。则腹鸣脘胀。苟非开怀欢畅。不能向安。
土贝母山栀栝蒌皮郁金白芥子海藻昆布夏枯草沈(氏)肝气郁遏。宿痞乳痈。(乳)
川楝子夏枯草薄荷梗丹皮黑山栀栝蒌实青橘叶香附汁刘(氏)乳房为少阳脉络经行之所。此经气血皆少。由情怀失畅。而气血郁痹。有形而痛。当治在络。恐年岁日加。竟成沉痼。非痈脓之症。以脉不浮数。无寒热辨之。
柴胡夏枯草归身白芍川贝茯苓甘草某(氏)乳房结核。是少阳之结。此经络气血皆薄。攻之非易。恐产育有年。酿为疡症耳。
青蒿香附橘叶青菊叶丹皮泽兰郁金当归须孙因嗔忿失血以来。致颈项左右筋肿。痛连背部。此属郁伤气血。经脉流行失司。已经百日不痊。竟有流注溃脓延绵之忧。治在少阳阳明。(流注)
小生香附夏枯草鲜菊叶薄荷梗黑山栀钩藤丹皮郁金陈脉左数实。血络有热。暑风湿气外加。遂发疹块。壅肿瘙痒。是属暑疡。(暑疡)
杏仁连翘滑石寒水石银花晚蚕砂黄柏防己程疡毒热症。与参不效。即当清解为是。消导亦是未合。今者身热正晡。神识欲昏。便溏溺赤烦渴。是暑气攻入。内侵肺胃。有痉厥之变。昨用宣肺解毒。虽与暑邪无益。然亦无害若加黄。又属相反。大凡热气蒙闭清窍。都令神昏。当以牛黄清心丸。清痰气之阻。使其窍开。况暑门中大有是法。与解毒勿悖矣。
李(六四)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脓疡日多未已。渐至筋骨热痛。金匮云。经热则痹。络热则痿。数年宿病。勿事速攻(疡)。
犀角连翘心元参丹参野赤豆皮细生地姜黄桑枝午服夜服蒺藜丸。
某(三七)疮疡。服凉药。阳伤气阻。脘闷不运。腹膨。最怕疡毒内闭。急宜通阳。
浓朴广皮姜皮茯苓皮连皮杏仁桂枝木泽泻大腹皮某服疡科寒凝之药。以致气冲作胀。喘急不卧。无非浊阴上攻。议来复丹。
顾(五八)脉微小。溃疡半月。余肿未消。脓水清稀。浮肿汗出。呕恶恶食。此胃阳垂败。痈毒内攻欲脱。
夫阳失煦。则阴液不承元气撒。则毒愈弥漫。清解苦寒究竟斫伐生阳。议甘温胃受。培植其本。冀陷者复振。余非疡医。按色脉以推其理耳。加桂理中汤。(溃疡)
姚(妪)溃疡久不靥。气血耗尽。中宫营液枯涸。气不旋转。得汤饮则痰涎上涌。势如噎膈。况久恙若是。药饵难挽。勉拟方。
人参炒麦冬代赭石化橘红胡纳食主胃。运化主脾。痈疡痛溃。卧床不得舒展。脏腑气机呆钝何疑。外科守定成方术归地。不能补托气血。反壅滞于里。出纳之权交失。且是症乃水谷湿气下垂而致。结于足厥阴手阳明之界。若湿热不为尽驱。藉补托以冀生机。养贼贻害。焉能济事。
金石斛(五钱)槐米(一钱半)金银花(三钱)茯苓(一钱半)晚蚕砂(二钱)寒水石(二钱)
徐营伤心辣。纳食无味。此伤痛大虚。当调其中。
人参归身炒白芍木瓜熟术广皮茯神炙草某脓血去多。痛犹未息。胃伤不嗜谷。口无味左关尺细弱无力。正虚之着。据理进药。仍宜补托。
人参熟地玉竹柏子仁归身丹参茯神枣仁远志某疡溃脓血去多。元真大耗。脉无力不嗜食。恶心。中州不振。寐则惊惕。神不守也。以养营法。
人参熟术广皮茯神炙草归身白芍五味枣仁某(八岁)疡损。能食身热。六味汤加青蒿节。
曹(三四)因疡漏。过进寒凉。遂患腰痛。牵引脊膂。今晨起。周身不得自如。乃经脉络脉之中。气血流行失畅。久病谅非攻逐。议两和方法。(疡漏)
羚羊角当归黄白蒺藜桂枝桑枝顾溃疡不合成漏。脂液渗去。必阳络空隙。内风暗动。攻胃。则呕逆吞酸。腹痛泄泻不食。津液不升。舌焦黑。不渴饮。内外兼病。难治之症。
人参(一钱同煎)炒乌梅肉(五分)炒黑川椒(三分)茯苓(三钱)生淡姜(五分)炒广皮(一钱)
白芍(一钱半)
顾久损漏疡。胃减腹痛。议用戊己汤意。
人参茯神白芍炙草炒菟丝子王(四五)痛久。屈伸不得自如。经脉络脉呆钝。气痹血瘀。郁蒸上热。旬日频频大便。必有血下。复喘促烦躁。不饥不食。并无寒热汗出。全是锢结在里。欲作内痈之象。部位脐左之上。内应乎肝。
痈者。壅也血结必入于络。吐痰口气皆臭。内痈已见一班矣。(肝痈)
炒桃仁新绛降香末野郁金汁紫菀冬瓜子金银花某脐旁紫黑。先厥后热。少腹痛如刀刮。二便皆涩。两足筋缩。有肠痈之虑。(肠痈)
老韭白两头尖小茴香当归须炙山甲某舌焦黄。小腹坚满。小便不利。两足皆痿。湿热结聚。六腑不通。有肠痈之虑。
川楝子小茴丹皮山栀通草青葱某壮热旬日。周身筋脉牵掣。少腹坚硬。小便淋滴。忽冷忽热。欲酿脓血。乃肠痈为病。仿孙真人牡丹皮大黄汤主之。
戴(十九)痔疮下血。湿热居多。今色衰微。显是虚寒。无速效法则。当补脾胃。因痔疮犹痛。肿势尚存。
佐以淡渗通腑。(痔)
生于术生菟丝粉生象牙末生白蜡外症本有专科。先生并非疡医。然观其凭理立方。已胜专科什伯矣。惜其案无多。法亦未备。余不叙述。大凡疡症虽发于表。而病根则在于里。能明阴阳虚实寒热。经络俞穴。大症化小。小症化无。善于消散者。此为上工。其次能审明五善七恶。循理用药。其刀针砭割。
手法灵活。敷贴熏洗。悉遵古方。虽溃易敛。此为中工。更有不察症之阴阳虚实。及因郁则营卫不和。致气血凝涩。酿成疡症。但知概用苦寒攻逐。名为清火消毒。实则败胃戕生迨至胃气一败。则变症蜂起矣。又有藉称以毒攻毒秘方。类取毒药。合就丹丸。随症乱投。希冀取效于目前。罔顾贻祸于后日。及问其经络部位。症之顺逆。概属茫然。此殆下工之不如也。至于外治之法。疡科尤当究心。若其人好学深思。博闻广记。随在留心。一有所闻。即笔之于书。更能博览医籍。搜采古法。海上实有单方。家传岂无神秘。其所制敷贴膏丹。俱临症历试百治百验。能随手应效者。即上工遇之。亦当为之逊一筹矣。(华玉堂)
徐评凡治病必有专家。一切丸散外治等法。一有不备。即不能建愈功。理虽同而法各别。如欲治外症。不可不另有一番功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