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二 乐考十五


  ○乐歌

  晋武帝受命之初,百度草创。泰始二年,诏郊祀明堂礼乐权用魏仪,遵周室肇称殷礼之义,但改乐章而已,使傅元为之词云。

  祠天地五郊夕牲歌(十句) 祠天地五郊迎送神歌(十句) 飨天地五郊歌(三十六句) 天地郊明堂夕牲歌(十六句) 天地郊明堂降神歌(十二句) 天郊飨神歌(四十句) 地郊飨神歌(四十四句) 明堂飨神歌(十二句) 祠庙夕牲歌(八句) 祠庙迎送神歌(十二句) 祠征西将军登歌(八句) 祠豫章府君登歌(八句) 祠颍川府君登歌(八句) 祠京兆府君登歌(八句) 祠宣皇帝登歌(十二句) 祠景皇帝登歌(十二句) 祠文皇帝登歌(十二句) 祠庙飨神歌二首(一首二十二句, 一首二十三句)

  《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声辞。及太和中,左延年改夔《驺虞》、《伐檀》、《文王》三曲,更自作声节,其名虽存,而声实异,唯因夔《鹿鸣》,全不改易。每正旦大会,太尉奉璧,群臣行礼,东厢雅乐常作是也。後又改三篇之行礼诗:第一曰《於赫篇》,咏武帝,声节与古《鹿鸣》同;第二曰《巍巍篇》,咏文帝,用延年所改《驺虞》声;第三曰《洋洋篇》,咏明帝,用延年所改《文王声》。第四曰复用《鹿鸣》。《鹿鸣》之声重用,而除古《伐檀》。及晋初,食举亦用《鹿鸣》。至泰始五年,尚书奏,使太仆傅元、中书监荀勖、黄门侍郎张华各造正旦行礼及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诗。荀勖云:"魏氏行礼、食举,再取周诗《鹿鸣》以为乐章。又《鹿鸣》以宴嘉宾,无取於朝,考之旧闻,未知所应。"勖乃除《鹿鸣》旧歌,更作行礼诗四篇,先陈三朝朝宗之义。又为正旦大会、王公上寿歌食并食举乐歌诗,合十三篇。又以魏氏歌诗或二言,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与古诗不类,以问司律中郎将陈颀(音祈)。颀曰:"被之金石,未必皆当。"故勖造晋歌,皆为四言,唯王公上寿酒一篇为三言五言焉。张华以为"魏上寿、食举诗及汉氏所施用,其文句长短不齐,未皆合古。盖以依咏弦节,本有因循,而识乐知音,足以制声度曲,法用率非凡近之所能改。二代三京,袭而不变,虽诗章辞异,兴废随时,至其韵逗留曲折,皆系於旧,有由然也。是以一皆因就,不敢有所改易。"此则华、勖所明异旨也。时诏又使中书侍郎成公绥亦作焉,今并采列之云。

  △四厢乐歌

  正旦大会行礼歌五首(成公绥撰,一首六十一句,一首九句,一首六十七句,一首一十七句,一首四十四句)正旦大会王公上寿酒歌(荀勖撰,八句)食举乐东西庙歌(荀勖撰,一百六十七句)冬至初岁小会歌(张华撰,二十句)宴会歌(张华撰,二十二句)命将出征歌(张华撰,二十句)劳还师歌(张华撰,二十句)中宫所歌(张华撰,十六句)宗亲会歌(张华撰,十六句)

  泰始九年,命郭夏、宋识等造《正德》、《大豫》二舞,其乐章亦张华所作。

  《正德舞歌》(二十四句)《大豫舞歌》(二十四句)

  永嘉之乱,四海分崩,伶官乐器,皆没於刘、石。至太元中,破苻坚,始获乐工杨蜀等,闲习旧乐,於是四厢金石始备。乃使曹毗、王珣等增造宗庙歌诗,然郊祀遂不设乐云。

  歌宣帝(曹毗撰,十二句) 歌景帝(曹毗撰,十二句) 歌文帝(曹毗撰,十二句) 歌武帝(曹毗撰,十二句) 歌元帝(曹毗撰,十二句) 歌明帝(曹毗撰,十二句) 歌成帝(曹毗撰,十二句) 歌康帝(曹毗撰,八句) 歌穆帝(曹毗撰,十二句) 歌哀帝(曹毗撰,十二句) 歌简文帝(王珣撰,十二句) 歌孝武帝(王珣撰,十二句) 四时祠祀(曹毗撰,二十五句)

  武帝令傅元作《短箫铙歌曲》二十二篇,以述功德。

  《灵芝祥》(代《朱鹭》,三十句,言宣帝佐魏,有石瑞之祥) 《宣受命》(代《思悲翁》,二十句,言宣帝御诸葛) 《征辽东》(代《艾如张》,十句,言宣帝讨灭公孙氏) 《宣辅政》(代《上之回》,十九句,言宣帝之业) 《时运多艰》(代《拥离》,十二句,言宣帝讨吴,有征无战) 《景龙飞》(代《战城南》,二十一句,言景帝也)。 《平玉衡》(代《巫山高》,十三句,言景帝调万国) 《文皇统百揆》(代《上陵》二十三句,言文帝也) 《因时运》(代《将进酒》,十句,言时运之变,圣策潜施) 《惟庸蜀》(代《有所思》二十六句,言文帝平蜀) 《天序》(代《芳树》,十五句,言用人尽其才) 《大晋承运期》(代《上邪》,十四句,言应籙受图)

  《金灵运》(代《君马黄》,三十六句,言晋乘金运) 《於穆我皇》(代《稚子班》,三十五句,言武帝也) 《仲春振旅》(代《圣人出》,二十一句,言晋蒐田以时) 《夏苗田》(代《临高台》,二十二句,言蒐田为苗除害) 《仲秋獮田》(代《远如期》,二十二句,言蒐狩以时,不废武事) 《顺天道》(代《石留》,二十九句,言仲冬大阅,用武修文也) 《唐尧》(代《务成》,二十句,言圣皇即位,化被四表) 《元雲》(仍汉旧名,二十八句,言用人各尽其才) 《伯益》(代《黄爵行》,二十八句,言圣皇受命,神爵来也) 《钓竿》(仍汉旧名,三十八句,言德配尧舜,有吕望之佐)

  晋《鼙舞歌诗》五篇 《洪业篇》(代魏《明明魏皇帝》,六十句)。 《天命篇》(代魏《太和有圣帝》,三十四句) 《景皇篇》(代魏《魏历长》五十一句) 《天晋篇》(代魏《天生蒸民》,五十句) 《明君篇》(代魏《为君既不易》,五十二句)

  拂舞,出自江左。旧云吴舞,检其歌,非吴辞也。亦陈於殿庭。杨泓序云:"自到江南,见《白符舞》,或言《白凫鸠舞》,云有此来数十年矣。察其辞旨,乃是吴人患孙皓虐政,思属晋也。"今列於後。

  《拂舞歌》五篇 《白鸠篇》(二十二句,亦曰《白凫舞》) 《济济篇》(二十四句)《独禄篇》(二十四句,或作《独鹿》) 《碣石篇》(晋乐奏魏武帝分为四篇。一曰《观沧海》,二曰《冬十日》,三曰《七不同》,四曰《龟虽寿》,凡四篇,每篇各一十四句) 《淮南王篇》(旧说淮南王安求仙,礼方士,遂与八公相携而去,其家臣小山之徒思恋不已,乃作是歌,言安仙去,此则恢诞家为此说耳。不然,亦是後人附会也)

  夹漈郑氏曰:"按晋杨泓《舞序》云'自到江南,见《白符舞》'。符即凫也。《白凫舞》即《白鸠舞》也。《白凫》之辞出於吴,其木歌云:'平平白凫,思我君惠,集我金堂。'谓晋为金德,吴人患孙皓虐政而思从晋也。然《碣石》章又出於魏武,则知《拂舞》五篇,并晋人采集三国之前所作,惟《白凫》不用吴旧歌而更作之,命以《白鸠》焉。"

  胡角本以应胡笳之声,後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於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後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存,用者有《黄鹄》、《垄头》、《出关》、《入关》、《出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十曲。

  鼓角横吹十五曲 《黄鹄》(一作鹤)《吟》《陇头吟》(亦曰《陇头水》)《望行人》 《折杨柳》 《关山月》 《洛阳道》 《长安道》 《豪侠行》 《梅花落》(胡笳曲) 《紫骝马》《骢马》(复有《骢马驱》,非横吹曲)

  《雨雪》 《刘生》(不知何代人,观齐梁以来,所谓《刘生》之辞,皆称其任侠,周游三秦间。或云抱剑专征,为符节郎)《古剑行》 《洛阳公子行》

  夹漈郑氏曰:"右鼓角横吹曲。按《周礼》以鼖鼓鼓军事,旧云用角。其说谓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於涿鹿之野,帝命吹角为龙吟以御之。其後魏武帝北征乌桓,越涉沙漠,军士闻之悲思,於是减为十鸣,尤更悲矣。按此有十五曲,後之角工所传者只得《梅花》耳。今太常所试乐工第三等,五十曲抽试十五曲,及鸣角人习到《大梅花》、《小梅花》可汗曲,是《梅花》又有小大之别也。然角之制始於胡,中国所用鼓角,盖习胡角而为也。黄帝之说多是谬悠,况鼓角与胡角声类既同,故其曲亦相参用。而《梅花》之辞,本於胡笳,今人为角鸣为边声,初由边徼所传也。《关山月》、《洛阳道》、《长安道》、《豪侠行》、《梅花落》、《紫骝马》、《骢马》八曲,後代所加也。

  《相和歌》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更递夜宿。本十七曲。朱生、宋识、列和者复合之为十三曲。

  《吴歌杂曲》 并出江南,晋宋以来,稍有增广。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又有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魏世三调歌辞之类是也。

  《凤将雏》 汉代旧歌曲也。应璩《百一诗》云"为作《陌上桑》,反言《凤将雏》",然则其来久矣,将由声音讹变以至於此矣。

  《碧玉歌》 晋汝南王妾名,宠爱,故作歌之。

  《懊憹歌》 石崇绿珠所作《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东晋隆安初,人闻讹谣之曲云:"春草可揽结,女儿可揽缬。"齐高帝谓之《中朝歌》。

  《子夜》 《子夜歌》者,有女子曰子夜,造此歌。晋武太元中,琅琊王轲家有鬼歌《子夜》,庾僧虔家亦有鬼歌之,则子夜太元以前人也。

  《长史变》 晋司徒长史王廞临败所制。

  《阿子歌》 《欢闻歌》 晋穆帝升平初,童子辈或歌於道,歌毕,辄呼"阿子,汝闻否?"又呼"欢闻否?"以为送声。後人演其声以为此二曲。宋、齐时用莎乙子之语,稍讹异也。

  《桃叶歌》 晋王子敬妾名,缘於笃爱,所以作歌。

  《前溪歌》 车骑将军沈充所制。

  《团扇歌》 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笃,嫂鞭挞过苦,婢素善歌,而珉好持白团扇,故云"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遮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公莫舞》 即《巾舞》也。盖取高祖鸿门会饮,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高祖,且语庄云"公莫",古人相呼为公,莫莫害汉王也,亦谓之《公莫曲》。後之舞者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式。本即舞,後人因为辞焉。

  《白紵舞》 按舞辞有巾袍之言。紵本吴地所出,疑是吴舞也。晋《俳歌》又云:"皎皎白绪,节节为双。"吴音呼绪为紵,疑白紵即白绪也。

  《铎舞歌》一篇 《幡舞歌》一篇 《鼓舞伎》六曲,并陈於元会。宋武帝永初中,太常郑鲜之等撰立新歌,王韶之所撰歌辞七曲并施於郊庙。文帝元嘉中,南郊,始设登歌,诏颜延之造郊天夕牲、迎、送神飨歌诗三篇。孝武大明中,使商谈造文帝太后庙歌。明帝又自造昭、宜二太后歌诗。谢庄造明堂歌,王俭造太庙二室及郊配辞,其他多仍晋旧。

  《督护歌》 彭城内史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宋武帝使内直督护丁旿(音五)收殡殓之。逵之妻,帝长女也,呼旿至閤下,自问殓送之事,每问,辄叹息曰:"丁督护!"其声哀切,後人因其声,广其曲焉。歌是宋武帝所制,云:"督护上征时,侬亦恶闻许。愿作石尤风,四面断行旅。"

  《读曲歌》 宋人为彭城王义康所制,其歌云:"死罪刘领军,误杀刘四弟。"

  《乌夜啼》 宋临川王义庆所作。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於章郡,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为文帝所怪,徵还,义庆大惧。伎妾闻乌夜啼声,叩斋閤云:"明日应有赦。"其年,更为兖州刺史,因作此歌,故其和云:"笼窓窓不开,乌夜啼,夜夜忆郎来(今所传歌似非义庆本旨,词曰:"歌舞诸年少,娉婷无种迹,菖蒲花可怜,闻名不相识。")。"

  《石城乐》 宋臧质所作。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太守,於城上眺瞩,见群少歌谣通畅,因此作曲云:"生长石城下,开门对城头。楼中美少年。出入见依投。"

  《莫愁乐》 出於《石城乐》。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谣,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容斋洪氏《随笔》曰:"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画工传其貌,好事者多写寄四方。《唐书 乐志》曰:'《莫愁乐》者,出於《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古词曰'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者是也。李义山诗曰:'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传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送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他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此莫愁者,洛阳人。梁武帝《河中之歌》曰'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似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者是也。卢氏之盛如此。所云'不早嫁东家王',莫详其义。近世周美成乐府《西河》一阕,专咏金陵,所云'莫愁艇子曾系'之语,岂非误指石头城为石城乎?"

  《襄阳乐》 刘道彦为襄阳太守,有惠政,由此有《襄阳乐》歌。

  《寿阳乐》 南平穆王为荆河州作。

  《栖乌夜飞》 荆州刺史沈攸之作,攸之举兵发荆州来,未败之前,思归京师,所以歌云:"日落西山还去来。"

  《三州歌》 诸商客数由巴陵三江口往还,因共作此歌。又因《三州曲》而作《采桑》。

  齐高帝建元初,有司奏郊庙雅乐歌辞旧使学士、博士并撰,择而用之,至於请敕之外,凡肄学者,亦令制焉。参议太庙登歌,宜用司徒褚渊辞,馀悉用黄门郎谢超宗辞。然超宗所撰,又多删颜延之、谢庄之词,用者新曲而己。鼓吹之乐,宋、齐并用。汉曲窜易其名,以实当代之事,其充庭用十六曲,高祖乃去其四,存其十二,以合四时。如汉曲《朱鹭》易为《木纪》,汉曲《有所思》易为《期运集》之类是已。

  《估客乐》 齐武帝所作。帝为布衣时,常游樊、邓,践祚以後,追忆往事作是歌,使太乐令刘瑶教习,百日无成。或启释宝月善音律,乃使宝月奏之,便就。敕歌者重为感忆之声,梁改为《商旅行》,其辞二首(一曰:"昔经樊邓役,假楫梅根渚。感昔念往事,意满情不叙。"二曰:"有信数寄书,无信长相忆。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杨叛儿》 本童谣也。齐隆昌时,女巫之子曰杨旻者,随母入内,及长,为太后所宠爱。童谣云:"杨婆儿,共戏来!"语讹,转婆为叛也(歌云:"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

  梁武帝即位之初,思弘古乐。帝素善锺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乃定郊禋、宗庙及三朝之乐。国乐以"雅"为称,取《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作乐歌十二,则天数也,其辞并沈约所制,凡三十曲。

  《俊雅》三曲,四言(取《礼记》"司徒论选士之序而升之学,曰俊士"也。众官出入,奏《俊雅》。二郊、太庙、明堂,三朝同用); 《皇雅》三曲,五言(取《诗》"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也。皇帝出入,奏《皇雅》,二郊、太庙同用);《允雅》一曲,四言(取《诗》"君子万年,永锡尔允"也。皇太子出入,奏之,三朝用焉);《寅雅》一曲,三言(取《尚书》、《周官》"贰公弘化,寅亮天地"也。王公出入,奏《寅雅》三朝用焉);《介雅》三曲,五言(取《诗》"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也。上寿酒,奏《介雅》,三朝用焉);《需雅》八曲,七言(取《易》"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也。食举,奏《需雅》,三朝用焉);《雍雅》三曲,四言(取《礼记》"大享,客出以《雍》彻"也。彻馔,奏《雍雅》,三朝用焉);《涤雅》一曲,四言(取《礼记》"帝牛必在涤三月"也。牲出入,奏《涤雅》,北郊、明堂、太庙同用);《牷雅》一曲,四言(取《春秋左传》"牲牷肥腯"也。荐毛血,奏《牷雅》。北郊、明堂、太庙同用);《諴雅》三曲,二曲三言,一曲四言(取《尚书》"至諴感神"也。南北郊、明堂太庙并用。《諴雅》,降神及迎送奏之);《献雅》一曲,四言(取《礼记祭统》"尸饮五,洗玉爵献卿"。今之饮福酒,亦古献爵之意也。皇帝饮酒,奏《献雅》。北郊、明堂、太庙同用);《禋雅》一曲,四言(取《周礼 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也。北郊、明堂、太庙之礼、埋燎俱奏《禋雅》)

  夹漈郑氏曰:"有宗庙之乐,有天地之乐,有君臣之乐。尊亲异制,不可以不分;幽明异位,不可以无别。按汉叔孙通始定庙乐,有降神、纳俎、登歌、荐祼等曲。武帝始定郊祀之乐,有十九章之歌。明帝始定黄门鼓吹之乐,天子所以宴群臣也。鸣呼!风、雅、颂三者不同声,天地、宗庙、君臣三者不同礼。自汉之失,合雅而风,合颂而雅,其乐已失,而其礼犹存。至梁武十二曲成,则郊庙、明堂、三庙之礼,展转用之;天地、君臣、宗庙之事,同其事矣。此礼之所以亡也。虽曰本周《九夏》而为《十二雅》,然《九夏》自是乐奏,亦如《九渊》、《九茎》可以播之丝竹,有谱无辞,而非《雅》、《颂》之流也。

  梁南北郊、明堂、宗庙之礼,加有登歌。其歌诗一十八曲。南郊,皇帝初献奏登歌,二曲,三言。北郊,皇帝初献奏登歌,二曲,四言。宗庙,皇帝初献奏登歌,七曲,四言。明堂,遍歌五帝登歌,五曲,四言。太祖太夫人庙舞歌,一曲,四言。太祖太夫人庙登歌,一曲,四言。《大壮舞歌》,一曲,四言。《大观舞歌》,一曲,四言。

  相和五引:角、徵、宫、商、羽。每引一首。鼓吹:宋、齐并用汉曲,又充庭用十六曲。梁高祖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时也。更制新歌以,述功德。

  《木纪谢》(代《朱鹭》,言齐谢梁升也) 《贤首山》(代《思悲翁》,言武帝被魏军於司部,肇王迹也) 《桐柏山》(代《艾如张》,言武帝牧司,王业弥章也) 《道亡》(代《上之回》,言东昏丧道,义师起樊邓也) 《忱威》(代《拥离》,言破加湖元勋也) 《汉东流》(代《战城南》,言义师克鲁山城也) 《鹤楼峻》(代《巫山高》,言平郢城,兵威无敌也) 《昏主恣淫慝》(代《上陵》,言东昏政乱,武帝起兵,吊民伐罪也) 《石首局》(代《将进酒》,言义师平京城,废昏定大事也) 《期运集》(代《有所思》,言武帝膺籙受禅,德盛化远也) 《於穆》(代《芳树》,言大梁开运,君臣和乐,休祚方远也) 《惟大梁》(代《上邪》,言梁德广运,仁化泠也)

  武帝崇信佛法,置佛法十曲,名为正乐。又有法乐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呗,设无遮大会则为之。

  《善哉》 《大乐》 《大欢》 《天道》 《仙道》 《神王》 《龙王》 《灭过恶》 《除爱水》 《断苦转》

  《襄阳蹋铜蹄》 武帝西下所作也。帝镇雍,有童谣云:"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故即位之後,更造新声,帝自为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管弦。

  《上声歌》 此因上声促柱得名。或用一调,或用无调名,如古歌词,所谓哀思之音,不合中和。梁武因之改辞无邪句。

  《常林欢》 宋、梁间曲。宗世荆、雍为南方重镇,皆王子为之牧。江左词咏,莫不称之,以为乐土。故宋隋王诞作《襄阳之歌》,齐武帝追忆樊、邓,作《估客乐》是也。梁简文乐府歌云:"分手桃林岸,遂别岘山头。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又曰:"宜城投酒今行熟,停鞍系马暂栖宿。"桃林在汉水上,宜城在荆山北,荆州有长林县。江南谓情人为欢,"常"、"长"声相近,盖取乐人误"长"为"常"。

  陈并用梁乐,堆改七室舞辞。皇祖步兵府君神室奏《凯容舞辞》 皇祖正员府君神室奏《凯容舞辞》 皇祖怀安府君神室奏《凯容舞辞》 皇高祖安成府君神室奏《凯容舞辞》 皇曾祖太常府君神室奏《凯容舞辞》 皇祖景皇帝神室奏《景德凯容舞辞》 皇考高祖武皇帝神室奏《武德舞辞》。

  △右各一曲四言

  後主嗣位,沈荒淫佚,遣宫嫔习北方箫鼓、谓之《代北》,酒酣则奏之。江南遂亡,举宗北归,是《代北》之应也。

  《玉树後庭花》(其辞曰:"玉树後庭花,花开不复久。"亦短祚之明兆也)《黄鹂留》 《金钗两臂垂》(或言炀帝作) 《堂堂》

  右四曲,并陈後主时所造,恒与宫女学士及朝臣相唱和为诗,太乐令何胥采其尤轻艳者以为此曲。

  《桃叶》 陈之世,盛歌王献之《桃叶曲》,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後隋晋王伐陈,始营於桃叶山下,韩擒虎渡江,陈大将任蛮奴至新林以导北军。

  後魏来自雲、朔,肇有诸夏,乐操土风,未忘其俗。道武天兴初,吏部郎邓彦海奏上乐,创制宫悬,而钟管不备。乐章既阙,杂以《箕逻回歌》。至太武平河西,得沮渠蒙逊之伎,宾、嘉大礼皆杂用焉。此声所兴,盖苻坚之末,吕光出平西域,得胡戎之乐,因又作改变,杂以秦声,所谓《秦汉乐》也。孝文颇为诗歌,以勖在位,谣俗流传,布诸音律。大臣驰骋汉、魏,旁罗宋、齐,功成奋豫,代有制作,莫不各扬庙舞,自造郊歌,宣畅功德,辉光当世,而移风易俗,浸以陵夷。

  按:历代乐歌,惟南之宋、齐,北之拓跋魏无所考见,此段姑摭《隋书 礼乐志》序数语以括之。前编宋、齐二段皆出陈氏《乐书》,俱言其大概耳。宋、齐运祚短促,元魏出夷戎,故史籍不备,後来难以稽据云。

  北齐文宣初禅,未遑改制,至武成之时,始定四郊、宗庙、三朝之乐,各有乐章。

  大禘圜丘及北郊歌辞:夕牲群臣入门,奏《肆夏》,一曲,四言。迎神奏《高明》,一曲,四言(登歌辞同)。牲出入,奏《昭夏》,一曲,四言。 荐毛血,奏《昭夏》,一曲,四言(群臣出,奏《肆夏》,进熟,群臣入,奏《肆夏》,辞同初入)。进熟,皇帝入门,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升丘,奏《皇夏》,一曲,四言(坛上登歌辞同)。皇帝初献,奏《高明》,一曲,三言。皇帝奠爵讫,奏《高明乐》,《覆焘之舞》,一曲,四言。皇帝献太祖配飨神座,奏《武德之乐》、《昭烈之舞》一曲,四言(皇帝小退,当昊天上帝神座前,奏《皇夏》,辞同上《皇夏》)。皇帝饮福酒,奏《皇夏》,一曲,五言(皇帝诣东陛,还便坐,又奏《皇夏》,辞同初入门)。 送神,降丘南陛,奏《高明》,一曲,五言(皇帝之望燎位,又奏《皇夏》,辞同上《皇夏》)。柴坛既燎,奏《昭夏》,一曲,四言(皇帝自望燎还本位,奏《皇夏》,辞同上《皇夏》)。皇帝还便殿,奏《皇夏》,一曲,四言(群臣出,奏《肆夏》,辞同上《肆夏》。祠感帝,用圜丘辞)。五郊迎气,奏《高明》。每帝各一曲。

  祠五帝於明堂乐歌辞:先祀一日,夕牲,群官入自门,奏《肆夏》,一曲四言。太祝令迎神,奏《高明乐》、《覆焘舞辞》,一曲,三言。 太祖配飨,奏《武德乐》、《昭烈舞辞》一曲,四言(五方天地奏《高明之乐》、《覆焘之舞》,辞同迎气)。牲出入,奏《昭夏》,一曲,四言。荐毛血,奏《昭夏》,一曲,四言(群臣出,奏《肆夏》;进熟,群臣入,奏《肆夏》,同上《肆夏辞》。)进熟,皇帝入门,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升坛,奏《皇夏》,辞同)。皇帝初献,奏《高明乐》、《覆焘舞辞》,一曲,三言。皇帝祼献,奏《高明乐》、《覆焘舞》辞,一曲,四言。皇帝饮福酒,奏《皇夏》,一曲,五言。太祝送神,奏《高明乐》、《覆焘舞》,一曲,三言。皇帝还便殿,奏《皇夏》,一曲,四言。

  享庙乐辞:先祀一日,夕牲,群臣入,奏《肆夏》,一曲,四言。迎神,奏《高明》登歌,一曲,四言。牲出入,奏《昭夏》,一曲,四言。荐毛血,奏《昭夏》,一曲,四言(三公出,奏《肆夏》;进熟,群臣入,奏《肆夏》,辞同)。进熟,皇帝入北门,奏《皇夏》,一曲,四言。太祝祼地,奏登歌,一曲,四言(皇帝诣东陛,奏《皇夏》;升殿,又奏《皇夏》,辞同)。皇帝升殿,殿上作登歌,一曲,四言。皇帝初献皇祖司空公神室,奏《始基乐》、《恢祚舞辞》,一曲,四言。初献皇祖吏部尚书神室,同上乐、舞辞,一曲,四言。初献皇祖秦州使君神室,同上乐、舞辞,一曲,四言。献太祖武贞公神室,同上乐、舞辞,一曲,四言。献皇祖文穆皇帝神室,同上乐、舞辞,一曲,四言。皇帝献高祖神武皇帝神室,奏《武德乐》、《昭烈舞辞》,一曲,四言。献文襄皇帝神室,奏《文德乐》、《宣政舞辞》,一曲,四言。献《文宣皇帝》神室,奏《文正乐》、《光大舞辞》,一曲,四言。皇帝还东壁,饮福酒,奏《皇夏》,一曲,四言。送神,奏《高明乐辞》一曲,三言。皇帝诣便殿,奏《皇夏》,一曲,四言(群官出,奏《肆夏》,辞同)

  元会大飨,协律不得升陛,黄门举麾於殿上。今列其歌辞:宾入门,四厢奏《肆夏》,一曲,四言。皇帝出閤,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当駞,群臣奉贺,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入宁变服,黄锺、太蔟二厢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变服,移幄座於西厢,帝出升御座,姑洗奏《皇夏》,一曲,四言。王公奠璧,奏《肆夏》,一曲,四言。上寿,黄锺厢奏上寿曲辞,一曲,三言。皇太子入,至座位,酒至御,殿上奏登歌,三曲,四言。食至御前,奏食举乐辞,十曲,三言。文舞将作,先设阶步辞,一曲,四言。文舞辞,一曲,四言。武舞将作,先设阶步辞,一曲,四言。武舞辞,一曲,四言。皇帝入,钟鼓奏《皇夏辞》,一曲,四言。鼓吹二十曲,皆改古名,以叙功德。

  《水德谢》(代《朱鹭》,言魏谢齐兴)《出山东》(代《思悲翁》,言神武战广阿,破尔朱兆,创大业)

  《战韩陵》(代《艾如张》,言神武灭四胡,定京洛) 《殄关陇》(代《上之回》,言神武诛贺拔岳,定关陇) 《灭山胡》(代《拥离》,言神武屠刘蠡升,高车、蠕蠕向化)《立武定》(代《战城南》,言神武立魏主,天下安,迁於邺) 《战芒山》(代《巫山高》,言神武破周十万之师) 《禽萧明》(代《上陵》,言文襄破梁兵,俘馘万计) 《破侯景》(代《将进酒》,言文襄殄侯景,克复河南)《定汝颍》(代《君马黄》,言文襄擒周大将於长葛,平汝、颍) 《克淮南》(代《芳树》,言文襄遣将南剪梁国,尽取江北之地)《嗣丕基》(代《有所思》,言文宣统缵大业) 《圣道洽》(代《雉子班》,言文宣克隆堂构,无思不服) 《受魏禅》(代《圣人出》,言文宣应天顺人也)《平瀚海》(代《上邪》,言文宣平殄蠕蠕)《服江南》(代《临高台》,言梁主萧绎远来附化)《刑罚中》(代《远如期》,言孝昭举直错枉,狱讼无怨)《远夷至》(代《石留行》,言化霑海外,西夷遣使朝贡也) 《嘉瑞臻》(代《务成》,言河清龙见,符瑞总至也) 《成礼乐》(代《元雲》,言功德化洽制礼作乐)

  古又有《黄雀》、《钓竿》二曲,略而不用,并议定其名,被於鼓吹。

  《无愁》 《伴侣》 後主赏胡戎乐,耽爱无巳。於是繁手淫声,争新哀怨。故曹妙达、安末弱、安马驹之徒,至有封王开府者,服簪缨而为伶人之事。後主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倚弦而歌。别采新声,为《无愁》、《伴侣》曲,音韵窈窕,极於哀思,使胡儿阉宦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阕,莫不殒涕。虽行幸道路,或时马上奏之,乐往哀来,以至亡国。

  後周太祖迎魏武入关,声乐阙焉。恭帝元年,平荆州,大获梁氏乐器,乃诏曰:"六乐尚矣,其声歌之节,舞蹈之容,不可得而详也。自宜依准成周,制其歌舞,祀五帝日月星辰。"用皇帝乐,歌大吕;祭九州、社稷、水旱雩禜,用唐尧乐,歌应锺;祀四望、飨诸侯,用虞舜乐,歌南吕;祀四类,幸辟雍,用夏禹乐,歌函锺;祭山川,用殷汤乐,歌小吕;飨宗庙,用周武王乐,歌夹锺。皇帝出入,奏《皇夏》;宾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藩国客出入,奏《纳夏》;功臣出入,奏《章夏》;皇后进羞,奏《深夏》;宗室会聚,奏《族夏》;上酒宴乐,奏《陔夏》;诸侯见,奏《骜夏》。皇帝大射,歌《驺虞》,诸侯歌《貍首》,大夫歌《采蘋》,士歌《采蘩》。其文虽具,而未及施用,而闵帝受禅。明帝践祚,虽革魏氏之乐,未臻雅正。天和元年,武帝初造《山雲舞》,以备六代。建德二年,六代乐成,奏於崇信殿。其宫县,依梁三十六架。朝会皇帝出入,奏《皇夏》;太子出入,奏《肆夏》;王公出入,奏《骜夏》;诸侯正日献玉帛,奏《纳夏》;宴族人,奏《族夏》;大会至尊执爵,奏登歌十八曲;举食,奏《深夏》。

  陈氏《乐书》曰:"呜呼!六乐复於後周,而後周无成王之治;《後庭》作於大唐,而大唐无炀帝之乱。是无他,乐在人和,不在声音故也。"

  圜丘歌辞:降神,奏《昭夏》,一曲,七言。皇帝将入门,奏《皇夏》,一曲,四言。俎入,奏《昭夏》,一曲,四言。奠玉帛,奏《昭夏》,一曲,四言。皇帝升坛,奏《皇夏》,一曲,四言。 皇帝初献,作《雲门舞》,一曲,三言。皇帝初献配帝,作《雲门舞》,一曲,四言。皇帝初献及献配帝毕,奏登歌,一曲,三言。皇帝饮福酒,奏《皇夏》,一曲,四言。拥奠,奏《拥乐》,一曲,三言。帝就望燎位,奏《皇夏》,一曲,四言。帝还便坐,奏《皇夏》,一曲,四言。降神,奏《昭夏》。 奠玉,奏《昭夏》。 初献,奏登歌(舞辞同《圜丘》)。望坎位,奏《皇夏》。 各一曲,四言。

  祀五帝歌辞:奠玉帛,奏《皇夏》;初献,奏《皇夏》;各一曲,四言。皇帝初献青帝,奏《雲门舞》,一曲,三言。初献配帝,奏舞,一曲,四言。初献赤帝,奏《雲门舞》,一曲,七言。献配帝,奏舞,一曲,四言。初献黄帝,奏《雲门舞》,一曲,五言。献配帝,奏舞,一曲,五言。初献白帝,奏《雲门舞》,一曲,四言。献配帝,奏舞,一曲,四言。初献黑帝,奏《雲门舞》,一曲,六言。初献配帝。奏舞,一曲,六言。

  宗庙歌辞:皇帝入庙门,奏《皇夏》,一曲,四言。降神奏《昭夏》,一曲,四言。俎入,皇帝升阶,奏《皇夏》,一曲,四言。 皇帝献皇高祖,奏《皇夏》一曲,五言。献皇曾祖德皇帝,奏《皇夏》,一曲,五言。献皇祖太祖文皇帝奏《皇夏》,一曲,五言。献文宣皇太后,奏《皇夏》,一曲,四言。献闵皇帝,奏《皇夏》,一曲,五言。皇帝还东壁,饮福酒,奏《皇夏》,一曲,四言。还便坐,奏《皇夏》,一曲,四言。

  皇帝革前代鼓吹,制为十五曲,以颂功德。《元精季》(代《朱鹭》,言魏道陵迟,太祖肇基王业) 《征陇西》(代《思悲翁》,言太祖起兵,诛侯莫陈悦,清陇西)《迎魏帝》(代《艾如张》,言太祖迎孝武西幸,都关中) 《平窦泰》(代《上之回》,言太祖讨擒窦泰) 《复恒农》(代《拥离》,言太祖攻复陕城,震关东)《克沙苑》(代《战城南》,言太祖俘斩齐众於沙苑)《战河阴》(代《巫山高》,言太祖破齐於河上) 《平汉东》(代《上陵》,言太祖命将平隋郡安陆)《取巴蜀》(代《将进酒》,言太祖遣军定蜀)《拔江陵》(代《有所思》,言太祖遣将擒萧释,平南土) 《受魏禅》(代《芳树》,言闵帝受禅即位) 《宣重光》(代《上邪》,言明帝入承大统) 《哲皇出》(代《君马黄》,言高祖继统天下向风) 《平东夏》(代《雉子班》,言高祖平齐,定山东) 《禽明彻》(代《圣人出》,言高祖禽陈将吴明彻)

  隋高祖尝诏李元操、卢思道等制清庙歌辞十二曲,令齐乐工曹妙达於太乐教习,以代周歌。太庙之中,迎神七言,象《元基曲》,献奠登歌六言,象《倾杯曲》,送神五言,象《行天曲》。其後牛洪等但改其声,使合锺律,而调经敕定,不敢易也。至仁寿初,炀帝为皇太子,乃上言曰:"清庙歌辞,文多浮丽,不足以揄扬功德,请更议之。"於是制诏牛洪、许善心等更详故实,改定乐辞。其祀圜丘,皇帝入,至版位,及降神,奏《昭夏》;升坛,奏《皇夏》;受玉帛,登歌,奏《昭夏》;初献,奏《諴夏》;饮福酒,奏《需夏》;反爵於坫,复位,及就燎位,复大次,奏《皇夏》。有司未及施行。炀帝大业初,又令柳顾等多增开皇乐器,大益乐员,郊庙歌辞,并依旧制,惟新造《高祖庙歌》九曲而已。继又令秘书省定殿前工歌十四首,太常删定乐曲一百四首:五曲宫调,黄锺也;一曲应调,大吕也;二十五曲商调,太蔟也;十四曲角调,姑洗也;十三曲变徵调,蕤宾也;八曲徵调,林锺也;二十五曲羽调,南吕也;十三曲变宫调,应锺也。凡此以诗为本,参以古调,虽欲播之弦歌,被之金石,亦竟无成功焉。

  圜丘:降神,奏《昭夏》,一曲,五言。皇帝升坛,奏《皇夏》,一曲,四言(皇帝就燎,还大次,并奏《皇夏》,辞同)。 登歌辞,一曲,四言。皇帝初献,奏《諴夏》辞,一曲,四言。皇帝既献,奏文舞辞,一曲,四言。皇帝饮福酒,奏《需夏》,一曲,四言。武舞辞,一曲,四言。 送神,奏《昭夏》,一曲,三言。

  五郊歌辞五首(迎送神、登歌,与圜丘同):青帝歌辞,奏角音,一曲,四言。赤帝歌辞,奏徵音,一曲,四言。黄帝歌辞,奏宫音,一曲,四言。白帝歌辞,奏商音,一曲,四言。黑帝歌辞,奏羽音,一曲,四言。

  感帝奏《諴夏》辞,一曲,四言(迎送神、登歌,与圜丘同)。 雩祭奏《諴夏》辞,一曲,七言(迎送神、登歌,与圜丘同)。 〈礻昔〉祭奏《諴夏》辞,一曲,四言(迎送神、登歌,与圜丘同)。朝日、夕月歌辞二首(迎送神、登歌,与圜丘同):朝日奏《諴夏》辞,一曲,五言。夕月奏《諴夏》辞,一曲,五言。方丘歌辞四首(唯此四者异,馀并同圜丘):迎神奏《昭夏》辞,一曲,三言。奠玉帛登歌,一曲,四言。皇地祇歌辞,奏《諴夏》,一曲,四言。送神歌辞,奏《昭夏》,一曲,三言。

  神州奏《諴夏》辞,一曲,四言(迎送神、登歌,与圜丘同)

  社稷歌辞四首(迎送神、登歌,与圜丘同):春祈社、奏《諴夏》一曲,四言。春祈稷,奏《諴夏》一曲,四言。秋报社,奏《諴夏》,一曲,四言。秋报稷,奏《諴夏》,一曲,四言。

  先农,奏《諴夏》辞,一曲,四言(迎送神,与方丘同)

  先圣先师,奏《諴夏》辞,一曲,四言。

  太庙歌辞:迎神歌辞,一曲,四言。登歌辞,一曲,四言。俎入歌辞,一曲,四言(郊丘、社、庙同)。皇高祖太原府君神室歌辞,皇曾祖康王神室歌辞,皇祖献王神室歌辞,皇考太祖武元皇帝神室歌辞,已上并一曲,四言。饮福酒歌辞,一曲,四言(郊丘、社、庙同)。送神歌辞,一曲,三言。

  元会:皇帝出入殿庭,奏《皇夏》辞,一曲,四言(郊丘、社、庙同)。皇太子出入,奏《肆夏》辞,一曲,四言。食举歌辞,八曲,七言。上寿歌辞,一曲,三言。宴群臣祭歌辞,一曲,四言。文舞歌辞,一曲,四言。武舞歌辞,一曲,四言。大射登歌辞,一曲,五言。凯乐歌辞三首:述帝德,一曲。四言。述诸军用命,一曲,四言。述天下太平,一曲,四言。皇后房内歌辞,一曲四言。《地厚》、《天高》 高祖潜龙时,颇好音乐,常倚琵琶作歌二首,名曰《地厚》、《天高》,记言夫妇之义,因即取之为皇后房内曲,命妇人并登歌、上寿并用之。

  《骁壶》 盖投壶乐也,隋炀帝所造,以投壶有跃矢为骁壶,今谓之《骁壶》。

  《泛龙舟》 炀帝幸江都宫所作,又令太乐令白明达造新声《期万岁乐》、《藏钩乐》、《七夕乐》、《相逢乐》《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缚命》《斗鸡子》《斗百草》、《还旧宫乐》掩抑拥藏,哀音断绝。

  唐高祖受禅,军国多务,未遑改创,乐府尚用隋氏旧文。至武德九年,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正雅乐,乃作大唐雅乐,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按《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礼》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故制十二和之乐,合三十一曲,八十四调。

  一曰《豫和》 二曰《顺和》 三曰《永和》 四曰《肃和》 五曰《雍和》 六曰《寿和》 七曰《太和》 八曰《舒和》 九曰《昭和》 十曰《休和》 十一曰《正和》 十二曰《承和》(其所用已见乐用)

  夹漈郑氏曰"祖孝孙本梁十二雅以作十二和,故可采也。周太祖迎魏帝入关,平荆州,大获梁氏之乐,乃更为《九夏》之奏。皇帝出入奏《皇夏》,宾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藩国客出入奏《纳夏》,有功臣出入奏《章夏》,皇后进羞奏《深夏》,宗室会聚奏《族夏》,上酒宴乐奏《陔夏》,诸侯相见奏《骜夏》。虽曰本於周宾祭之乐,抑亦取於梁氏十二雅,有其议而未能行,後复变更。大抵自两朝以来,祀飨之章,随时改易,任理不任音,任情不任乐,明乐之人,不能主乐,主乐之司,未必明乐,所行非所,作所作非所行。惟梁武帝自晓音律,又诏百司各陈所闻,帝自纠擿前违,裁成十二雅,付之大乐,自此始定。虽制作非古,而声有伦,准十二律以法天之成数,故世世因之而不能易也。"

  唐太常乐章:

  太清宫荐献大圣祖元元皇帝奏混成《紫极之舞》。天宝元年四月十四日有司奏,请降神用《混成之乐》,送神用《泰一之乐》,乐章十一(检撰人名姓未获)

  飨德明兴圣皇帝庙,酌献并奏《长发之舞》,乐章九(吏部侍郎李紵撰)

  献祖宣皇帝室酌献奏《光大之舞》。贞观十四年,秘书监颜师古议,皇祖弘农府君、宣简公、懿皇三庙之乐,诸同奏《长发之舞》,至开元十三年封禅定庙乐,改用《光大之舞》,乐章阙。

  懿祖光皇帝室酌献,奏《长发之舞》。开元十三年定议,依旧用《长发之舞》。至贞元十四年四月,太常奏与德明兴圣献祖庙并同用宫悬,祭月飨之,乐章阙。

  太祖景皇帝室酌献,奏《大政》之舞。贞观十四年,秘书监颜师古定议,请奏《永锡》之舞。给事中许敬宗议,奏《大有之舞》。至开元十年改定,用《大政之舞》,乐章阙。

  世祖元皇帝室酌献,用《大成之舞》。 贞观十四年,秘书监颜师古议,奏《大有之舞》。许敬宗议,改用《大成之舞》,乐章阙。

  高祖太武皇帝室酌献,奏《大明之舞》贞观十四年,秘书监颜师古议,奏《大明之舞》。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室酌献,奏《崇德》之舞。

  先是,文德皇后庙乐,贞观十四年,颜师古请奏《光大之舞》,许敬宗议同。及太宗祔庙,遂停《光大之舞》,唯奏《崇德之舞》,乐章阙。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室酌献,奏《钧天之舞》。

  中宗孝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室酌献,奏《太和之舞》。

  睿宗元真大圣大兴孝皇帝室酌献,奏《景雲之舞》。

  以上庙,贞观十四年六月,颜师古、许敬宗已定乐章庙舞之号。至开元二十九年六月十日,太常又奏,准十三年封禅日有司所定九庙酌献用舞之号,皆列於次。

  元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室酌献,奏《广运之舞》(中书令郭子仪撰乐章)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室酌献,奏《惟新之舞》(吏部尚书刘晏撰乐章)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室酌献,奏《保大之舞》(中书令郭子仪撰乐章)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室酌献,奏《文明之舞》(尚书左丞、平章事郑馀庆撰乐章)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室酌献,奏《大顺之舞》(中书侍郎平章事郑絪撰乐章)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室酌献,奏《象德之舞》(中书侍郎、平章事段文昌撰乐章)

  穆宗睿圣文思孝皇帝室酌献,奏《和宁之舞》(中书侍郎、平章事牛僧孺撰乐章)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室酌献,奏《大钧之舞》(中书侍郎、韦处厚撰乐章)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室酌献,奏《大成之舞》(中书侍郎、崔珙撰乐章)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室酌献,奏《大定之舞》(中书侍郎、李回撰乐章)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室舞号(检未获)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室舞号(检未获)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室舞号(检未获)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室酌献,奏《咸享之舞》(撰乐章人阙)

  飨让皇帝庙乐章六(吏部侍郎李紵撰)

  飨诸太子庙乐章六(检撰人姓名未获)

  仪坤庙乐章十二(散骑常侍徐彦伯撰)

  惠昭太子庙乐章六(左散骑常侍归登、谏议大夫杜羔、给事中李逢吉、孟简、职方郎中知制诰王涯等其撰)

  悼怀太子庙乐章六(检撰人姓名未获)

  庄恪太子庙乐章六(给事中裴泰章苏条等共撰)

  祀五帝乐章十五(显庆元年,左仆射于志宁撰)

  立春日,祀青帝坛,降神奏角音之舞,六变;立夏日,祀赤帝坛,降神奏徵音之舞,六变;季夏土王,祀黄帝坛,降神奏宫音之舞,六变;立秋日,祀白帝坛,降神奏商音之舞,六变;立冬日,祀黑帝坛,降神奏羽音之舞,六变;冬至日,祭昊天上帝,乐章三,奏《豫和之舞》,六变;夏至日祭神州地祇,乐章三,奏《顺和之舞》,六变(开元十二年,礼部侍郎贺知章撰)。祭神州地祇,乐章三,奏《顺和之舞》,八变(贞观十七年,太府卿萧璟撰)。春分日,祀朝日,乐章三,奏《元和》之舞,六变(显庆元年,礼部侍郎许敬宗撰,至乾元元年,中书舍人徐浩又撰)

  祭太社、太稷,乐章四(贞观十七年,左仆射于志宁撰)

  祭风师、乐章四,降神奏《元和之舞》(贞元六年,秘书监包佶撰)

  祭雨师、雷师,乐章五,降神奏《元和之舞》(贞元六年,秘书监包佶撰)

  〈礻昔〉祭百神,乐章四,降神奏《豫和之舞》(礼部侍郎许敬宗撰)

  《祭先农》,乐章三,奏《丰和之舞》,二变(显庆三年,太子洗马郭瑜撰)

  祭先蚕,乐章二,奏《永和之舞》,(显庆三年,太子洗马郭瑜撰)

  释奠,乐章八,文宣王庙,奏《宣和之舞》(显庆三年,国子博士范頵等撰)

  武成王庙,乐章五,奏《宣和之舞》,三变(贞元六年原王傅于邵撰)

  祀九宫贵神,乐章六,奏《元和之舞》,(检撰人姓名未获)

  祭龙池,乐章十。开元元年,内出编入雅乐。十六年,筑坛於兴庆宫,以仲春之月祭(之紫微令姚元崇等撰)

  殿庭元日、冬至朝会,乐章七。元日迎送皇帝,奏《太和》(开元十三年,侍中源乾跃撰)

  群官行,奏《舒和》。上公上寿,奏《休和》(显庆五年,中书侍郎李义府撰)

  皇帝受酒登歌,奏《昭和》。

  中宫朝会,乐章四。皇后《正和》再奏(中书侍郎李义府撰)

  东宫朝会,乐章五,迎送皇太子,奏《永和》(中书侍郎李义府撰)

  太子受酒登歌,奏《昭和》。

  乡饮,乐章十七(检撰人姓名未获)

  《鹿鸣》三奏,《南陔》一奏,《嘉鱼》四奏,《崇邱》一奏,《关雎》五奏,《鹊巢》三奏。

  大射,乐章四(检撰人姓名未获)

  皇帝射,《驺虞》一奏;王公射,《貍首》一奏;卿大夫射,《采蘋》一奏;士射,《采蘩》一奏。

  唐朝五十五曲(舞曲夷乐并不在此)

  《倾杯曲》(长孙无忌作) 《乐社乐曲》(魏徵作) 《英雄乐曲》(虞世南作)

  《黄骢叠曲》(太宗破窦建德,所乘马名黄骢骠。及征高丽,死於道,颇哀之,命乐工制《黄骢叠曲》。)

  右四曲,太宗内宴,诏无忌等作之,皆宫调也。

  《景雲河清歌》(亦名《燕歌》。高宗即位,景雲见,河水清,张文收采古义为《景雲河清歌》。) 《庆善乐》 《破阵乐》 《承天乐》 《一戎大定乐》(将伐高丽,宴洛阳城门观,屯营教舞,按亲征用武之势) 《八弦同轨乐》(象高丽平,天下大定) 《夷美宾曲》(辽东平,李勣作是曲以献)

  右七曲,高宗朝所作也。

  立部伎八曲(太常选坐部伎无性识者,退入立部伎。又选立部伎无性识者退入雅乐部,则雅声可知) 一《安舞》 二《太平乐》(安舞太平并周、隋遗音) 三《破阵乐》 四《庆善乐》 五《大定乐》 六《上元乐》 七《圣寿乐》 八《光圣乐》

  坐部伎六曲 一《燕乐》 二《长寿乐》 三《天授乐》 四《鸟歌万岁乐》(武后时,有鸟能人言万岁) 五《龙池乐》(明皇为平王时,赐第隆庆坊之南,地忽变为池。中宗游池,厌其祥。明皇即位,乃作《龙池乐》) 六《小破阵乐》

  《夜半乐》(明皇自路州还京师,举兵夜半诛韦后,故作《夜半乐》、《还京乐》) 《还京乐》 《文成曲》(明皇作) 《霓裳羽衣曲》(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一说罗公远与明皇游月宫,见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裳衣舞,问其曲,曰《霓裳羽衣》。帝默记其音而还,故作是曲) 《元真道曲》(道士司马承祯奉诏作) 《大罗天曲》(茅山道士李会元作) 《紫清上圣道曲》(工部侍郎贺知章作) 《景雲》 《九真》 《紫极》 《小长寿》 《承天乐》 《顺天乐》(六曲并大清宫成,太常卿韦縚作) 《君臣相遇乐曲》(商调,韦縚作) 《荔枝香》(明皇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故名《荔枝香》) 《梨园法曲》(法曲,本隋乐。其音清而近雅。炀帝厌其声淡,明皇爱法曲,选坐伎三百,教梨园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 《凉州》 《伊州》 《甘州》(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之。又诏选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 《千秋节》(明皇生日)

  右三十四曲,并明皇朝所作也。

  容斋洪氏《随笔》曰:"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於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也。凉州今转为梁州,唐人已多误用,其实从西凉府来也。凡此诸曲,唯伊、凉最著,唐诗词称之极多,聊记十数联,以资谈助。如:'老去将何散旅愁?新教小玉唱《伊州》','求守管弦声疑逐,侧商调里唱《伊州》,''钿蝉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公子邀欢月满楼,双成揭调唱《伊州》','赚杀唱歌楼上女,《伊州》误作《石州》声','胡部笙歌西部头,梨园弟子和《凉州》','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空数米嘉荣','《霓裳》奏罢唱《梁州》,红袖斜翻翠黛愁','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得《凉州》双管逐','丞相新裁别离曲,声声飞出旧《凉州》','只愁拍尽凉州杖,画出风雷是拨声','一曲《凉州》今不清,边风萧飒动江城','满眼由来是旧人,那堪更奏《梁州》','曲昨夜蕃军报国仇,储沙州都护破梁州','边相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皆王建、张祜、刘禹锡、王昌龄、高骈、温庭筠、张籍诸人诗也。"

  夹漈郑氏曰:"按:今之乐,有《伊州》、《凉州》、《甘州》、《渭州》之类,皆西地也。又按:隋炀帝所定九部夷乐,西凉、龟兹、天竺、唐居之类,皆西夷也。观《诗》之雅颂,亦自西周始。凡是清歌妙舞,未有不从西出者。八音之音,以金为主;五方之乐,惟西是承。虽曰人为,亦莫非乐五行之精气而然。"

  陈氏《乐书》曰:"唐明皇天宝中,乐章多以边地名曲,如《凉州》、《甘州》、《伊州》之类。曲终繁声,名为入破,已而三州之地,悉为西蕃蹈籍,境浸削矣,故江南伪唐李煜乐曲有《念家山破》识者谓不祥之兆也。我宋龙兴,开宝八祀,悉收其地,煜乃入朝,国破念家山之应也。今诚削去繁声,革入破之名,庶几古乐之发也。"

  又曰:"窃观唐之乐歌,《突厥》监歌於龙朔,而阎知微卒有陷突厥之诛;《杨柳》唱於永淳,而徐敬业卒构杨、柳二州之乱。《宝庆》之曲作,而太子任咎;《堂堂》之曲奏,而唐祚中绝。以至《舞媚》、《桑条》、《黄獐》、《挈墪》之作,未有无其应者,由是知声音之道,实与政通,而治乱之兆,皆足听而知之,况其昭昭者乎?然明皇雅好度曲,未尝使蕃汉杂奏。迨天宝之末,始诏选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识者异之。明年,遂及禄山之难。岂得无所感召而然哉然?则帝王奏乐可不谨乎!"

  按郑氏主於声音而言,陈氏主於证应而言,故其说不同。然成周之时,未尝不以夷乐参用於祭享之间也。迹明皇所以召衅稔祸者,自有其故,岂皆入破合奏致之乎?

  《宝应长宁乐》(代宗由广平王复二京,梨园供奉官刘日进作以献。十八曲,宫调) 《广平太一乐》(大历元年作)

  右二曲,代宗朝所作也。

  《定难曲》(河东节度马燧献) 《中和乐》(德宗生日自作) 《继天诞圣乐》(德宗生日,昭义节度王虔休所献,以宫为调)《孙武顺圣乐》(山南节度于頔所献)

  右四曲,德宗朝所作也。

  《雲韶法曲》 《霓裳羽衣舞曲》

  右二曲,文宗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作也。臣下功高者赐之乐,又改法曲为仙韶曲。

  《万斯年曲》

  右一曲,武宗朝李德裕命乐工作《万斯年》以献。

  《播皇猷曲》

  右一曲,宣宗每宴群臣,备百戏,帝自制新曲,故有《播皇猷》之作。

  柳宗元撰唐《铙歌鼓吹》十二曲

  《晋阳武》(言隋乱极,唐师起晋阳拯乱。二十六句) 《兽之穷》(言李密既败来归,唐斥东土。二十二句) 《战武牢》(言太宗讨王世充、窦建德。十八句) 《泾水黄》(言太宗讨平薛仁杲,定秦地。二十四句) 《奔鲸沛》(言辅公祏反江、淮,师讨平之。十八句) 《苞枿》(言讨平萧铣,定楚地。二十八句) 《河右平》(言平李轨,定河西。十八句) 《铁山碎》(言破突厥,取其地。二十二句) 《靖平邦》(言刘武周袭有晋阳,太宗灭之。十四句) 《吐谷浑》(言命李靖讨灭吐谷西海。二十六句) 《高昌》(言命李靖讨灭高昌。二十二句) 《东蛮》(言克东谢蛮。二十二句)

  按自汉有《铙歌鼓吹曲》,而魏晋以来相袭为之,大概皆以颂时主之功德。唐无其词,子厚此文进於元和间谪永州之时,元未尝施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