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与诗经

作者:骆晓戈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礼贵夫妇,易叙乾坤,配阳成化,比月居尊,河洲降淑,天曜垂轩。”(《史记.卷四十九》) 诗句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婚礼是一种多么神圣的仪式。几乎称得上是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了。史记中还穿插一个小故事,还说公羊用高贵的彩色丝织品书写欢迎辞来迎新娘,遭到众人讥讽,为什么呢?因为迎亲这样的大事写欢迎辞是不够礼仪的,必须亲自出场,他被人讥讽是有道理的。

我去年夏季到大连,与一位东北延边的老人唠家常时谈到,在延边朝鲜族仍然保持着古代迎亲的习俗,新媳妇过门的那一天,彩车临门的时候,年长的夫妇必须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亲自迎亲,否则,新娘可以不下车不进婆家的门。“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这里的意思是指和谐的乐声,能令四时和,而阴阳变,则能生万物,是阴阳即夫妇也。夫妇道和而能化生万物。在古代农耕文化中人们对于生育万物是十分崇敬的,人为之本,故云“万物之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所以婚礼在古代被认为是很重要的礼。收集在诗经的有不少诗歌就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少男少女恋歌、回娘家的唱词,妻子思念丈夫或者丈夫思念妻子的情诗以及迎亲的曲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中,对出嫁女子的祝福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直到清代末期《诗经》仍然是中国人婚礼上要鼓之乐之来鸣唱的属于礼仪程序必备的诗篇;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诗经·著》,这是古代在婚礼上迎亲的时候,由新娘唱的歌,这里的“俟我”,便是等待我的意思,著,指的是大门之内两堂之间,这里是以新娘进入新郎家中的空间递进为吟唱的递进关系的,首先等待新娘的新郎在大门内的叫做“著”的地方迎候,随即到庭院迎候,最后到厅堂迎候。写出当时婚礼的礼节和气氛;

从古代中国人从童年启蒙时代便开始咏叹着诗经,一直到他们长大成人的婚礼上仍然有诗歌的赞颂和祝福,在他们的心灵中,情爱从萌发便于与礼乐交融,呈现出一种礼仪之邦的高贵品质和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情操。以至于今天人们仍然在使用的一些成语,比如“投桃报李”、“信誓旦旦”、“巧笑倩盼”……,如果不是《诗经》贡献了如此丰富的诗篇,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我们很难想像,几千年来泱泱诗歌中国的爱情生活原来是如此诗情画意,如此高雅文明,如此缤纷灿烂。

原来诗歌是可以这样既“阳春白雪”也“下里巴人”,既这样高贵也这样普及,而且是这样与大众文化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不禁联想起在全院选修课《性别研究》的课堂教学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农村的婚礼为什么变得如此简单了?》,他在文章中是这样写道的:

我在农村长大,还是做小孩子的时候,参加过几次别人的婚礼。那种排场,那气势,那礼节是那么让人神往,总是想象自己长大的那一天,也要这样热热闹闹地娶个媳妇儿。可是现在的农村,这种“体面”的婚姻却好久没看到了。

我姑父大女儿,小学毕业之后去打工,由于当时工资不高,回家怕花钱多,于是有几年没回家,可是有一天深夜突然跑回家,手里怀抱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他一见到自己的父母就忍不住哭了,说那孩子的父亲不要他了,后来通过各种手段,她又回到了她丈夫的身边,可这期间,花费了许多人的许多时间和精力,还采取了政府的干预。这样的婚姻会持久吗?

还是他们家,小女儿B妹,她吸取了姐姐的教训,多读了几年书,初中毕业也跑去广东。可是没过一年,就听说她已不往家里寄钱了,打工所得钱都给一当地男人,大家都说那个人是她老公,由于他们在一起时间还不长,还没出什么事,可是日子一长,她们的婚姻能稳固长远吗?

说实话,因为我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长大的,以致于我在年青的时候一直对于民间的婚礼嗤之以鼻,以为那些个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纯属封建文化残余,我最记得的是鲁迅先生的一段语录,大意是讲中国人热热闹闹的婚礼便是将人生的第一次性交大轰大嗡地拿来招摇过市。那明明是个人的私事为什么要公示众人?现在看来,我的想法是片面的,大抵也是西方人提倡“个性解放”的影响。其实就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婚礼的热闹所昭示的意义远远超乎个人的情爱与性,而是宣布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当然现在的文化断代已经很难让人从婚礼从感受诗经时代那种端庄和儒雅风韵了。

时下风靡大陆的婚礼大操办,往往是西洋的婚纱加上本土的荤故事和荤笑话,再加上在规格越来越高的三星级。五星级酒店和宾馆摆酒宴,实在很难看到诗经中描摹的情景了。当然对于婚礼中的唱主角新娘来说,隆重的婚礼无疑是她的地位被看重,是从今以后走入了一个新的家庭同时也建立了新的家庭主人身份的福音。这种隆重无论雅俗,仍然在表明婚姻是人生大事,是不可以由着性子今天换一个老婆明天又要离婚,不可以随心所欲,更不可掉轻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因为和生育相关同时与家庭这个经济生产单位的组成相关,从来就有很高的地位。当然这个“性”不能对号入座为英语的“SEX”,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性既是与人的性别相关的性,孟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同时古代的先贤这认为人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人是有思维的,所以《中庸》说:“天命之谓性”,这后一种性是说人需要修身养性的性。是与人的文化属性,品格学养密切关联的。

礼与情与义就是这样紧密地融合成为一体,当我们今天吟诵着《诗经》的时候,是不是仍然会想起传统中国人那种洁身自好的情操呢?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