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法举隅(之八)——观物析理,化以人文(中)

作者:张英基

孔子对芝兰情有独钟,由于他特别重视人格品质的修养,所以很喜欢兰花的资质,便以兰花的美质寄托了自己深切的情感。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1)。
子夏(商)、子贡(赐),皆为孔子有名的弟子。孔子的话意谓:子夏喜欢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便将会日渐有所提高;而子贡则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便将会日益丧失。原因何在呢?于是孔子列举出一系列的形象比喻,具体阐明了环境与交友对于人格品行的熏染与影响,会起着很大的作用。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两个相反的例证,得出“君子必慎其所处”的结论。由此“芝兰之室”,便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芝兰之室”、“鲍鱼之肆”,便成为良好环境与恶劣环境的代名词了。

孔子称赞子夏喜欢同比自己贤明的人相处,其道德修养日渐提高;批评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其道德修养日见失落。子曰:“与善人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俱化;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2)。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创造性地把爱兰、赏兰、颂兰同教育结合起来,依据兰花幽香清远的特点,提出择善而处、择善而交的交友思想。从此“芝兰之室”,不仅成为赏兰、颂兰的成语,而且也成为育人美好环境的代名词了。

孔子又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困穷而改节”(3)。这是孔子回答子路的一段话。当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应聘而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于是派兵包围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这时子路说:“我听说,行善者老天报之以福,作恶者老天报之以祸。如今先生您积德怀义,而且身体力行已很久了,为何还如此困穷潦倒呢?”于是,孔子就列举了历史上伯夷、叔齐、王子比干、关龙逄、伍子胥等贤德之人终遭不幸的史实,说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最后以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这段生动的比喻,论证了“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的观点。



孔子周游列国十馀年,始终没有得到任用,在自卫返鲁途中,见幽兰独茂,于是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4)。他以兰喻贤臣,以幽兰自况,深感自己周游列国,生不逢时,不得重用,与鄙夫为伍,就如同独茂之幽兰与众草混杂一般。

孔子发幽兰之感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兰当为王者香”一句,几乎所有涉及到幽兰的言论、著述都会提到它。这句话的本意是“兰应为王者散发幽香”,兰应是国君欣赏的高雅花卉。这是从贤者为相辅佐国君的角度而设喻的。但在后世的兰学著述中,却改为“兰有王者香”、“王者之香”。例如潘天寿《题兰石图》有诗云:“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如冰雪藐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
孔子可谓是中国兰文化的创始人。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兰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最早将人格与幽兰融合,使兰花与文化之间产生内在联系,从而奠定兰文化基础的便是教育家孔子。

孔子丰富了兰文化的内涵。兰花的人文品格,象征着高洁、幽贞、不媚于流俗。孔子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5)。而且,孔子关于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人格美德境界,成为先秦时代儒家思想的共识。《荀子》曰:“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6)。后世历代咏兰的诗文,又对此进行了演绎、扩展、发挥。例如,宋·朱熹有《兰涧》诗曰:“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清·康熙有《咏幽兰》诗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兰文化的思想。

兰花具有幽香清远的特性,故孔子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进而引申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7)的教育话题。孔子以芝兰之幽香久长,喻君子之美德,强调了道德教育的感化作用,体现了儒家思想重视社会功利的特点。兰之幽香清远,正合乎君子德行的高贵雅洁、不媚流俗的品格特征。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草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从此“王者香”一词,便成了中国兰花的代名词。孔子对兰花的高度赞颂和最高定位对中国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子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8)。这里孔子将兰花人格化,用兰花的清香比喻牢固而融洽的友情和团结一心。孔子首次将兰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是我国兰文化的起源。“金兰”一词,成了“团结”、“结拜兄弟”和“生死之交”的代名词。

孔子曾对子路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9)。在此,孔子以兰花的生长习性,比喻自己不因清贫与富贵而动摇自己的志向,更不会因名利得失而改变自己的信念。这是中华民族的志气和骨气,这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历代一直得到继承弘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2)同上;
(3)《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4)《乐府诗集·卷五十八·琴曲歌辞二·琴操·猗兰操》;
(5)《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6)《荀子·宥坐》;
(7)《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8)《易经·系辞上传》;
(9)《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