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主体价值·现代转换
王杰 1963年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副编审,哲学博士 主要从事先秦哲学、明清学术思想的研究 著有《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等。
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自上个世纪初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百年来,各种学说、派别纷然杂陈、莫衷一是。可以断定,对传统文化的讨论还将持续下去。本文不舛浅陋,撷取讨论中的一个侧面棗即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主体价值的影响及其现代转换的角度,阐述一点个人的管见。不当之处,尚请方家指正。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流行一种看法,就是把传统文化放在儒家文化的层面上来表述,似乎二者可以等量齐观。这种观点抽象看来颇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却十分片面,因为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传统文化的外延显然要比儒家文化宽泛得多,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而儒家文化则仅仅是民族思想文化形态中的一种而已。传统文化除儒家文化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名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就儒家文化而言,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大量融汇、吸收了其他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内容,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如荀子之集成百家,自成一系;董仲舒之重儒家、阴阳家,自立一说;宋明理学家更是融释、道于一身,终使儒家达到较完备的形而上理论形态。同时,儒家思想本身也不断被其他文化所融透和吸收,如魏晋以后的佛教思想,为能植根于中国大地并使广大社会民众所接受,都自觉不自觉地汲取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与儒家文化同流同调,这是儒家文化与其他思想文化相叠合的一面,我们一般把它划归到儒家文化的范围。但是,如上所言,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思想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还表现在除了儒家文化外,还存在大量独立于儒家文化之外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内容都程度不同地渗透、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形成、民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乃至人们的思维、行为、生活方式,譬如墨家主张的“兼爱”、“尚同”思想,千百年来不正是中国人民热衷追求和憧憬的理想目标?道家提倡的自然无为、逍遥羁放的思想情趣和人生态度,不正是一些放达无为之士所终身尊崇的信条原则?这些思想意识对中国国民心理影响至深至远,在意识形态上往往与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