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广告x

为什么是“三年”?——《论语》中数字化问题系列研究之一

作者:米继军

全面考察《论语》中的数字“三”,首先映入眼帘的,大概要算是“三年”这个特殊的数量词了——纵观一部《论语》,它在其中竟先、后曾出现过14次;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他以“数字(数词)+年(量词)”为结构的数量词,则仅仅只有所谓“数年”、“百年”和“七年”三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三年”,若单纯从海德格尔之所谓“存在与时间”这一理念上看,它很长么或者说很短么?为什么偏偏只是三年而不是一年、两年或者多年?抑或是它足够长或足够短——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或者,它不长不短、恰如其分,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其中的问题,恐怕不会有那么简单。
一、“三年之丧”与“三年之爱”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而在另一处,孔子又重复和强调了这句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3]——这里之所谓的“三年”,若按清代学者汪中的意见,“三年者,言其久也”[4];然而,其中的问题却是,为什么“言其久也”就一定是“三年”?为什么不可以是五年、十年或三十年——要知道,《论语》中并不乏五、十、三十这样的数字,而且这些个数字岂非较“三年”都更为久远?由此看来,这里之所谓的“三年”,似乎并非什么“言其久也”的问题——依本文之见,其理解的关键胥在于,所谓 “三年”,乃是《论语》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数量词,而非仅仅只意味着“三”这样一个单纯的数字;同时,似亦在于,这里之所谓“三年”,为其所指称着的,乃是所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中的一个“道”字。换句话说,“三年无改”的,必是所谓“父之道”也——也就是说,“父之道”本是要求“无改”的而且这个“无改”还必须是“三年”——这一点,在孔子看来,是定不可疑、十分严格的,似乎没有半点儿商量的余地。并且在他看来,有且只有这样,才可以谓之曰“孝”、称之为“孝”——而这一点,又正与其当年“适周问礼”之时,乃师老子送给他的那一句“为人子者毋以有己”[5]的话完全一致——其意思则是说,“为人子者”既然身为人子,那自然就要“行无专制,事无由己”[6],就要“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了。但其中的问题却依然是,为什么是“三年”?这无疑已涉及到原始儒家之所谓“孝道”、涉及到其所谓“居丧之礼”[7]以及涉及到孔子本人在与其弟子宰予之如下一段对话里所谈到的那个儒学中著名的“三年之丧”理论:

2025新品专区
广告x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 生辰测算
  • 手机吉凶
  • 2025年运势
  • 一生财运
性别:
生日:
手机号码:
姓名:
性别:
生日:
姓名:
性别:
生日:
生肖运程
广告x
  • 寻找另一半
  • 前世今生
  • 一生财富
  • 一生事业运势
广告x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