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宗印·伤寒论宗印卷八
南阳张仲景著钱塘后裔志聪隐庵前注
辨发汗后病脉证
发汗多,亡阳论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阳气者,精则养神,汗多亡阳,则神昏而谵语矣。然阳生于阴,此虽亡其标,不可再伤其本,而致阴阳之离脱也。夫津液藏于阴府,荣胡汤能启发阴中之阳,桂枝汤调和荣卫。津液通而气血调,则阴阳和而后自愈矣。
本篇凡三十一证,已见于“六经篇”中。今止补集汗后亡阳谵语一章。
辨不可吐脉证
本篇几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辨可吐脉证
大法春宜吐。
春宜吐者,春时之气从下而升,随时顺气,无伐夭和也。(眉批:柴胡启阳,半夏启阴。邪结于有形之胸,尚属陷胸汤之下证,而况入于无形之胸内耶。)按本经瓜蒂散证及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此胸中实,当吐之,皆邪从下而上实于胸中者也。如太阳病吐之,皆为医之过。盖邪从肌表而内入于胸中者,非吐证也。故曰:春宜吐,盖春时之气,从下而升。寓义于人之气,邪从下而上者,宜吐之也
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邪实于脚中者宜吐,少有过误,大伤中气。用法者慎之。胸中,膻中也,宗气之所聚。吐则伤宗气胃气,故不可过服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即止。
诸实者,谓有形之邪也。邪实于胸。则中气不通,是以郁郁而痛,不能食也欲使人按者,气不疏畅也。夫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邪实于胸,则升者不能上,而降者不得下矣。脾主涎沫,按之而唾者,是肺气不能通调,而反从口出矣。下利日十余行,是地气不升,而反从下泄矣。脉反迟者,中气阻隔也。寸脉微滑者,隔上有邪也。此当吐之,吐之则气机旋转,升降和而下利即止。肺主天,脾属地。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气不能通于下,是天气之不降也。(眉批:或痰或水或食,皆为有形之邪)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胃为中焦水谷之海。而有上脘、中脘、下脘之分。宿食留于上,是当因而越之。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化水谷。食在上脘,是未入于中,而不得腐化,故成宿食也。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手足诸脉,皆受气于胸中,客气留中,是以手足厥逆,脉迟而有止也。心下满而烦者,中气不舒也。欲食不能者,中焦和而上焦有所阻也。此病在胸中,当须吐之而解。
辨不可下病脉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鞭
此章与“不可汗篇”首章同义,亦因风邪伤气。愈虚其阳,故偏于论阳也。阳微者不可下,下之则愈伤其中气,而成心下之痞鞭矣。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右,肺气虚也。夫气为阳,血液为阴,阴阳之道,阳密乃固。肺主气,肺气虚消,不能流溢精气,而为阴之固,下之则阴液惟下而内竭矣。津液下竭而不能上资,是必咽燥鼻干,头为之眩,而心为之悸矣。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左,肝气虚也。肝主东方春生之气,虚而下之则生阳气绝,里气虚寒,是以内拘急而食不下也。生气虚脱,故动气更剧,虽有孤阳之外热,而卧则欲蜷。夫阳生于阴者,论先天之生气也。东方生木,木生肝,主春生之气者,乃后天之生阳也。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上,心气虚也。下之,则心肾之气不交,而虚火惟上矣。火热在上,故掌握热烦,火郁于内,故身上浮冷。而热汗自泄,火水不相交济,故欲得水以自灌。(眉批:君相二火之经络,循掌中)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动气在下,肾气虚而惟下矣。若再下之,则少阴之生气不能上与阳明相合,釜底无燃,则水谷不化,是以腹满而食则下清谷也。谷气下流则头为之眩,上下不交,故心下痞也。
咽中闭塞者,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咽中闭塞,少阴之经证也。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皆借少阴之生气,上与阳明合化,而后能资养充溢。少阴经病而反下之,则经气俱下,是以下重上轻。少阴之气不升,则生阳下绝,里气惟阴,以致水桨不下,卧则欲蜷,而身痛下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