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卷五

○孝义寨在县东九十里灵山下。山亦名翠峰山,元设孝义巡司于此。前朝洪武七年,改置镇守百户,后废。道出仙居县。又马鬃岭寨,在县东二百四十里,亦接东阳县界,又东四十里至仙居县。

四路口隘县东北六十里。与东阳县接界。《闻见录》:自永康趋东阳,出四路口长户坑,为往来之径道。又华溪驿,在县治西,元曰延宾驿。前朝洪武三年,改今名。

武义县府南八十里。东至永康县五十五里,东南至缙云县九十里。本永康县地。唐天授二年,分置武义县,属婺州,寻更名武成。天末,复名武义。宋因之。旧有城,周一里有奇,相传吴越时筑,宋废。今编户九十三里。

○八素山县北四十里。山延袤数十里,有八素潭,迤逦而上。又有八潭,相去各一里,亦谓之九井,流为八素溪,一名奈溪,亦曰松溪。西流入金华县之南溪。○竹岩山在县东十四里。《志》云:县之镇山也。又白革山,在县南四十里,曲折险峻,泉石颇胜。

铜釜山县西三十里。群山环列,至为阻险。正统间,括寇起,居民结寨于其上,曰铜釜寨。又燕山岭,在县西南十里,正统间,枢臣石璞剿括寇至此,改名乌龙岭。又西南二十里有大门岩,正统十四年,乡民避乱处也。

稽句岭县南五十五里。一名稽较岭。岭路崎岖,南至处州府九十里,而近为往来之径道。《闻见录》:县南四十里,曰龙门岭,有龙门关。东达永康,东南出缙云,要隘处也。自岭而南十五里,即稽勾岭矣。又大妃岭,在县南四十里,其相接者曰小妃岭,接处州府宣平县界。又盛岭,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接缙云县界。○刘岩,在县西三十里,一名金公岩。崖石峻拔,凿石梯至岩顶。前有一山,陡峭若屏幄然,曰招圣峰。后一山廓然石室,深广五十丈,曰仙都坛。正统十四年,避处寇于此者以万计,皆得免。又双岩,在县西四十里。自山下迤逦而上五六里,顶有二石室,今为僧舍。

○永康溪县东二十五里。自永康县流入。县本永康地,因名。东流合熟溪,绕流经县东北五里,又北入金华县界而为南溪。○熟溪,在县南十里,源出处州府遂昌县界,流入县西,又东南合永康溪。一云源出县西南三十里九峰山,流经南郊外,东合永康水,县西境白姥、双坑、苦竹诸溪,悉汇入焉。溪水溉田,岁常倍熟,因名。

八素溪出县北八素山。流入金华县境,为松溪之上源。又梅溪,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县西二十里大家山,北流入金华县境,俱注南溪。

○茭道市县东北三十里。旧置道山驿于此。洪武十四年,改曰茭道驿。弘治十四年,迁于旧驿之东,相去仅数步。隆庆初,改为茭道公馆。《志》云:驿北至府城五十里,亦曰茭道口。又白溪口市,在县北五里,永康溪东岸,南行者由此舍舟登陆,北行者由此舍陆而舟之处也。县西南十五里又有苦竹市,路出宣平、丽水,此其驻顿处。○小坑口隘,在县北四十里,从小径可达府城,其西又有邵家、青塘、马鞍、遥路诸岭隘,山高径僻,盖皆南山东麓出府城之道。

浦江县府东北百十里。东至绍兴府诸暨县百里,北至严州府桐庐县九十里,西至严州府亦九十里。本义乌、兰溪、富阳三县地。唐天宝十三载,分置浦阳县,属东阳郡。五代梁开平四年,钱Α奏改今名。宋因之。旧有城,周不及二里,相传吴越时筑,后圮。明朝嘉靖三十六年重筑,周五里有奇。编户百有三里。

○丰安废县在县西南。沈约云:汉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丰安县。是也。晋属东阳郡,宋、齐因之。隋省入金华县。刘昭曰:建安四年,孙氏分大末立丰安县。误。

○龙峰山县治东。三峰相属,环顾县左,有浮图在其巅。《志》云,浦江倚山为县,此县治之辅山也。又仙华山,在县北八里,一名仙姑山,又名少女峰。岩岫层叠,绮绣妍丽,为县主山。其并峙者曰宝掌山,亦峻险。○湖山,在县东十里,两山峙立,浦阳江出其中,曰湖山峡。又东三十里曰球山,耸峙水口,亦名球山峡。

鸡冠山县东三十五里。势极高峻,可俯瞰二百里外。其相联者有三十六冈,重峦复嶂,前后相属。○乌蜀山,在县南三十里,其山突然中起,众峰罗列,小梅溪之源出于此,流入兰溪县,或谓之乌烧岭。又县西南有大洪岭,则大梅溪所自出也。梅溪,今见兰溪县。

深袅山县西南六十里。重峦复岭,峭拔千仞。溪流清澈,即浦阳江之源也。又壶盘山,在县西南五十五里,当金华北山之北,高出众山,接兰溪县界。○岩坑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上有水二派,东曰岩坑,南流入于浦阳江。北曰湖溪,北流入于富阳江。又响岩山,在县北五十里,有大γ、檀溪,二水流其下,盘折万山中,流入富阳江。《志》云:县东北六十里有江公山,山形如鸡足,高出群峰之表。又大孤山,在县北四十里,峭壁削立,清溪映带。县北三十里又有小孤山,岩险峻,攀援莫至。

五路岭县南十里。长五里,自县入郡所经也。又大阳岭,在县南五十里,与金华县接界。高千余丈,长十里。○竹岭,在县北五十里,自趾至顶,凡十八盘,亦名淡竹岭。县东北九十里又有岭,一名竹斤岭,岭下有竹斤涧,介于富阳。又井硎岭,在县西四十里,路出严州,亦曰井坑岭。

密溪岩县南三十五里。岩下爽垲,宽平如堂宇,可容三百人。岩上有泉,四时如檐滴,相近者又有转轮岩,上亦平旷。○竹塞坑,在县南三十里,两山合翠,高入云汉,行者战惧。

○浦阳江县治南一里。自深袅山东流百二十里,入绍兴府诸暨县界,既浣江上源也。详见大川浦阳江。

左溪县东二十五里。源出县南三十五里之白岩岭,与大阳岭水合流,一名双溪,东北注于浦阳江。又深溪在县东二十里,出义乌县龙祈山,流入县界,注于浦阳江。又白麟溪,出县东二十五里之金芙蓉山,亦曰香岩山,东流入浦阳江。又县东一里有东溪,源出仙华山,西一里有西溪,源出岩坑山,俱南流入浦阳江。又有稿溪,在县南十里,出县南十五里之白石山,东流亦入浦阳江。

东湖县西南三十五里。又西南五里曰西湖,迤南曰椒湖。宋天圣初,邑人钱侃筑塘潴水,为灌溉之利。大观间,其孙重修之,邑人谓之三湖。

○杨家埠县东四十里。路通诸暨,有巡司,洪武六年置。万历中革。又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横溪市,路出兰溪。《志》云:县东北百里有松山坑口隘,与严州桐庐县接界。○浦阳驿,在县治东。宋绍定二年置,明初废。又南桥,在县南跨浦阳江上,宋元符中建。元至元间重修,筑堤三百余丈以障水,堤尽处又建小桥,以泄支流。今桥广丈九尺,长三十丈有奇。

汤溪县府西六十里。西至衢州府龙游县五十里,南至处州府遂昌县百二十里,北至兰溪县五十里。本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地。前朝成化六年,郡守李嗣以其地在金、衢、处三府之交,阻山界水,居民犷悍,请置为县。从之,筑土城,周四里有奇。今编户八十五里。

○古城县西五里汤塘山上。《志》云:此为婺州旧治。又县西三里有古城山。

○铁甲山县西五里。嘉靖中,矿贼作乱,官军讨败之于此。又九峰山,在县南十里,峰峦秀拔,岩洞玲珑,一名风子山。○福民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数百丈,峰峦耸秀,林木蓊蔚,为县之胜概。相接者曰屏风山,以矗立如屏而名。又东南十里有香炉山,众山环列,卓然特起,县之望山也。

银岭县南六十里,与遂昌县接界。旧有银岭寨,亦要隘处也。又县东南七十里有市聚岭,山溪深险,商旅由此出遂昌,必群聚而后行,因名。

○氵江县北二十里。上接龙游,下通兰溪,即浙江上流也。又有琳湖,在县北十五里。

白沙溪县东南三十里。源出遂昌县山中,北流经县境。又东北至金华县界,入于南溪。

○山口寨县南十里。又县东南二十里有大岩寨,县南五十里有苏村寨,皆正统十三年筑,以御括寇。

附见:

金华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明初吴元年,置金华、归安二卫。洪武三年,改置今所。

◇衢州府东至金华府一百九十三里,东南至处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里,西至江西广信府二百四十里,东北至严州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六十里,至南京一千四百五十里,至京师三千八百四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属会稽郡。两汉因之。三国吴属东阳郡。晋、宋以后,皆仍旧。隋属婺州。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析置衢州以州西三衢山为名,治信安县。六年,辅公┙叛,州废。垂拱二年,复置。天宝初,曰信安郡。乾元初,复为衢州。宋因之。元曰衢州路。明初曰龙游府宋龙凤八年,元至正二十二年也,寻改衢州府九年改,领县五。今亦曰衢州府。

府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掣闽、粤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东南有事,此其必争之地也。《图经》云:衢州川陆所会,四通五达,江浙闽广之所辐辏,守两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与敌也。争两浙而不争衢州,是以命与敌也。虽然,攻守万端,巧拙异用,神而明之,亦存乎其人而已矣。

西安县附郭。秦会稽郡大末县地。汉因之。后汉初平三年,分立新安县,仍属会稽郡。三国吴宝鼎初,改属东阳郡。晋太康元年,改曰信安,仍属东阳郡。唐为衢州治。咸通中,改今名。今编户一百六十五里。

○信安城相传旧城在今城西。宋宣和三年,方腊作乱,始筑今城。绍兴十四年,以水圮增修。嘉定三年及十一年,皆营治。元至正中,尝营筑,后圮。前朝弘治十二年,增修完固。嘉靖三十九年,复营治。万历天启间,皆经营葺。有门六,城周十里有奇。

盈川废县府南九十里。《志》云:龙游西有刑溪,陈时留异据东阳,恶刑字,改曰盈川。唐武后如意元年,分龙丘置盈川县,因以为名。元和七年,省入信安县。

○峥嵘山府治西北。三国吴遣征虏将军郑平,以千人守峥嵘镇,即此。王象之曰:昔有柴宏者,屯兵于此,后讹为峥嵘。其东南相连者,曰龟峰山,府治枕其麓。《宋史》:方腊陷衢州,州守高至临于龟峰筑城。是也。

岩山府西十里。四面壁立,绝顶平旷,可数十亩,中有石井,冬夏不竭,相传黄巢常屯兵于此。又西十里为屹石山,平地拔起五峰,下临溪水。○乌石山,在府西四十里,延袤十数里,巨石周匝如城,石门可入,俗呼寨门,中蓄水田,有福应院,自府境趋江右者多道此,有岳武穆题名石。

烂柯山府南二十里。一名石室。《通典》谓之石桥山,以中有石桥也。《道书》谓之青霞第八洞天,即晋樵者王质遇仙处。又南里许曰响谷山,崖壁峭立,水环其趾,崖半有穴,风嘘则鸣,因名。○叠石山,在府南四十里,以层岩累叠而名。《志》云:府南七十五里有爵豆山,旧出银矿,唐元和四年闭塞。五代时,钱氏复开,后仍闭。又有铜山,在县西北百里。宋时山出铜锡铅,明朝产矿,徽、处二郡民,群聚取矿于此。嘉靖中,官兵荡平之,因设兵戍守。

塘山府东三十里。高百仞,顶有塘,深不可测,亦曰塘台山。又东五里曰乌臣山,有东西两山连亘。其西山尤雄秀,高可六七里。《志》云:县东二十余里有翠徽山,高十余里,上有平田可数十亩,旁为仙岩,中空可坐数十人。明太祖兵下江右,凯旋过此,御书仙岩洞天四字刻于石。○绣峰山,在府东五十里。一名鹅笼山,有三坞、一池,称为奥区。其旁为九仙岩,峻峭百仞,状如屏,攀援甚艰,相对者为师姑岩,下容数百人。又紫徽山,在府东南五十里,与鹅笼相接,一名迷茨山,峰峦际天,邈绝群岭。

项山府北四十里。山陡峻,内有桐岩,旁列诸峰,势如奔马,上有项羽庙,因名。又北四十里有凤山,上极平旷,可治田圃,芝溪出焉,南流合于衢港。又梧桐峰,在府北七十里。《志》云:与府东紫薇峰相对,号南北高峰。

大金竹岭府南百二十里,与处州府遂昌县接界。又南至遂昌百五十里。有马岭口,在府东南百三十里,亦南出遂昌之道也。○灰岭,在府北九十五里,与严州府遂安县接界。又北至寿昌县百里。或曰即遂安县之猥岭也,去县五十里。

○衢江在城西。源出仙霞岭曰大溪,经江山县东,又北流至城西南,而信安溪流合焉,曰双港口。经城西,又绕出城北,东流至城东十五里鸡鸣山下,而定阳溪流合焉。亦曰衢港,亦曰信安江。《唐志》:元和十一年,衢州山水害稼,深三丈,毁州郭。即此水也。又东北流,经龙游县界,亦曰盈川溪,又东入金华府兰溪县界,与婺江合。胡氏曰,浙江有三源,此其一也。详见大川浙江。

信安溪在城西南二里。《汉志》大末县有水,即此。一名西溪,源出开化县东北百际岭,经常山县东南流,至府城西南,合于衢江。又有柘溪,在府西十五里,即西溪之支流也。一名扌縻溪,自常山县流入界,合府境之乌溪、石空溪、马溪、傥溪、后溪诸水,皆汇于信安江。至城北五里,溢为浮石潭。

定阳溪府东十五里。一名东溪。源出遂昌县周公岭,入府境东北流,至鸡鸣山下,合于衢江。《志》云:东溪出紫薇山,沿周公源,过相思源口,循县南二十里之九龙山下,又缘响谷、石室诸山麓而东北出。昔人于此横溪筑堰,分派导流,迤逦而北,灌田五万六千余亩。

彭湖府东十五里。广数十丈,延袤五里。《志》云:府东三十五里有井湖,广百步,长亦五里。县东四十五里又有木湖,乃龙游清皎湖之表,汇流于此。又神塘,在府东五十五里,唐开元五年,因风雷摧山,偃涧成塘,溉田二百顷。

招贤渡府西南三十里,信安溪渡口也。路达常山。又魁星闸,在小南门外,蓄水灌入城内,环绕城河。○浮石潭,在县东北五里信安溪中,有石高丈余,水大至亦不没。潭下有帝王滩,相传明太祖自江右旋师过此,尝驻跸焉。士民荣之,因以为号。

○柏固寨府东南四十五里。有柏固巡司,又有严剥寨巡司,在府西南百二十里,皆明初置。○上航埠头驿,在府西三里,旧为水驿。弘治八年,废信安水驿,为上航埠头水马驿。

通和桥在城西朝京门外。万历三十九年,创置浮桥,长八十余丈。又东碛浮桥,在府东十里,为往来通道。又东二十里曰安仁街,陆走龙游,府东之要隘也。

龙游县府东七十里。北至严州府寿昌县百二十五里,东至金华府兰溪县九十里,东南至处州府遂昌县百里。秦置大末县,属会稽郡。两汉因之。晋属东阳郡。宋、齐仍旧。隋省县入金华。唐武德四年,复置大末县,又置州于此。八年,州县俱废,入信安。贞观八年,改置龙丘县,属婺州。垂拱二年,属衢州。后唐长兴二年,吴越改曰龙游。宋初因之。宣和四年,改曰盈川县。绍兴初,复曰龙游。旧无城,明朝隆庆二年创筑,万历元年增修,城周六里。编户二百十五里。

○姑蔑城在县北。今府境,故姑蔑地。《国语》:勾践之地,西至于姑蔑。又《左传》哀十三年,越伐吴,吴王孙弥庸见姑蔑之旗,是也。杜预曰:姑蔑,今东阳大末县,相传溪之南即其故城。

大末城在县治西。《汉书》注:大,音如闼。李留之曰:自杭而上,至常山六百九十五里,逆流多惊滩,以竹索引船乃可上。大,读如达,义有取焉。王象之曰:龙丘,故大末也。唐光化二年,淮南宣州将康儒败两浙将王球于龙丘,擒之,遂取婺州,即此。○白石废县,在县南。唐武德四年,析大末县地置白石县,属州。八年,省入信安县。又南有武安废县,唐证圣二年置,寻省入龙丘。

○龙丘山县东四十里。有九石特秀,亦曰九峰。以状若芙蓉,亦名芙蓉山。中有三叠岩,其相近者有方山,产茶。又石壁山,在县东三十里,下临溪。

灵山县南四十里。其下为灵溪,有灵山市,路通遂昌。一名徐山,相传以徐偃王名。其相近者有塔山,在灵溪中,孤屿屹立,四水环流。又圣坛山,在县南三十里,山高五里,鸟道萦纡,名十八曲,上有天生池。○岑山,在县南十五里。自金华望之,正当其面,因名婺女照台山。俗呼笔架山。又白石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志》云:唐初尝以此山名县。

梅岭县北五十里。路通寿昌县。又三元岭,在县南六十五里。高三里,路出遂昌。○白佛岩,在县北三十五里,其地险峻,人迹罕至。

○溪县北五里。即衢江汇信安、定阳诸溪,流入县界,经县西南三十里,一名盈川溪,至县北名溪。唐初置州,以此。又东入汤溪县境。

灵溪在县治东南。溪自遂昌县北流经县南灵山下,曰灵山港。绕城南,复折而东,又北达于溪。又筑溪,在县东二十五里。《志》云:溪源出处州府松阳县界大方山,入县境七十里,合马报溪,西北流入于溪。

五百人湖县东北三十里。周二里,溪诸水所汇,溉田五百余顷。又有西湖,在县治西。宋令马天骥凿此,以拟杭之西湖。又有清皎湖,在县西二十五里,与西安县接界。

○湖镇市县东三十里。路出兰溪,有湖镇巡司,明初置。又豪岭寨,在县南五十里。又县东南七十里有赤津岭寨。县南又有小莲寨、上塘寨,俱接遂昌县界。正统中置,以备矿寇。

坡亭县北五里。坡在水旁。唐武德四年,州盖置于此。宋建亭于坡上,亭废,亦曰坡岩。《志》云:氵江南旧有波驿,弘治六年,徙溪北水次,寻圮于水,复徙溪南,地名泥湾,曰亭步水马驿。○大虹桥,在县南,路出遂昌,山崖高险,阻塞难行。天顺四年,令王瓒凿石构桥,遂为通道。又通驷桥,在城东,跨灵溪上,长百丈。宋绍兴中建,后尝修葺。

常山县府西八十里。南至江山县五十里,西至江西广信府玉山县七十里,北至开化县八十里。本大末县地。后汉建安二十三年,孙氏分新安置定阳县。三国吴宝鼎初,属东阳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信安。唐咸亨五年,复析置常山县,属婺州。垂拱二年,属衢州。乾元初,属信州,后复故。宋初因之。咸淳末,改为信安县。元复曰常山。旧无城,明朝正德七年,以姚源贼乱,筑城备御,周三里有奇。编户一百有六里。

○定阳城县东南三十里。后汉末,孙氏置县于此,至隋始废。《志》云:今其地名三冈,遗址犹存。又县东南招贤乡有信安废县,相传晋时置县于此。

○三衢山县北二十五里。昔有洪水暴出,派山为三道,因名。峰岩奇秀,甲于一郡。唐取以名州。其相接者曰容车山,下有碧玉、莲花二洞,山高三百丈,周环五里。又有石门山,石径仅容一人,下临金川。○严谷山,在县北三十八里,石壁高百余丈,山胁有洞,流泉不竭,下多严姓,因名。

常山县东三十里。县以此名,一名长山。绝顶有湖,广数亩,亦曰湖山。巨石环绕,俨如城郭。王象之曰,即信安岭也。陈天嘉初,留异据东阳时,江、郢二州俱为王琳所有。异因与琳自鄱阳信安岭潜通使往来,今自衢州经信州达于鄱阳,必由常山,所谓岭路也。旧《志》云:唐时常山县城盖治常山之麓。

菱湖岭县北二十五里。《志》云:自县至开化凡八十里,岭为往来之冲。又木绵岭,在县南十里,由此达江山县之道也。○宝盖洞,在县西五十五里,球川之上。正德七年,以姚源盗起,置戍于此。又县西南三十余里有白石坞濠坑,亦是时置戍处也。

○金川县北半里。一名马金溪,源出开化县东北马金岭,流入界,经县北五里,有垒石突出溪中,谓之金川滩,县北诸溪流皆由此汇入焉。其水最大,胜三百斛,舟绕县郭而东合文溪,又东南流五十里,入西安县界,即信安溪之上流也。○马溪,在县西北五里。自开化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十里至石门,合于金川,亦曰双溪。

文溪在县东。自江山县流入县境,县南诸溪流皆汇入焉,汇金川水入西安县界。郡志,今县南一里有石空溪,自江山县流入界,至县南十里有私溪,自县西南流合焉,谓之新开溪,盖即文溪矣。又有傥溪,在县西北五里,源出玉山县境,沿流至县北五里入金川。○招贤溪,在县东三十里,东流三十里入金川,与西安县境相接。又浮河溪,在县东北五十里,亦南流入金川。

球川县西五十里。四山环抱,川经其间,险僻处也。

○草萍驿县西四十里。江浙于此分界。又西四十里即江西玉山县也。隆庆初,并入广济驿,置公馆于此。今详见玉山县。○广济驿,在县城东。旧在城内,嘉靖四十二年,迁今所。本曰广济水驿,后并入草萍马驿,曰广济渡水马驿。驿前有广济渡浮桥。又新站,在县东五十里。《闻见录》:水南、浮河、新站三路,为县境达府城之要口。

甘露镇县西北四十里。五代梁开平二年,淮南攻危仔昌于信州,吴越攻淮南甘露镇以救之,即此。或以为润州之甘露镇,误也。

江山县府西南七十五里。南至福建浦城县二百三十里,西南至江西永丰县百二十里,西北至江西玉山县八十里。本信安县之南川地。唐武德四年,置须江县,属衢州。八年,省。永昌初复置,仍属衢州。五代唐长兴二年,吴越改江山县,宋咸淳末,改为礼贤县。元复曰江山。旧无城,前朝隆庆二年创筑,周二里有奇。编户一百二十七里。

○西山在县治西。峰峦秀拔,下有须泉,一名梅花泉。又有骑石山,在县西二里,与西山相接。县南五里又有景星山,与骑石相对,本名突星山。宋绍兴间,改今名。又航埠山,在县东一里,山势逶迤,鹿溪经其阳。○湖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志》云:山高百丈,周五十里,山半有石城,内有腴田。

江郎山县南五十里。《志》云:山高六百寻,一名金纯山,一名须郎山。有石峰耸秀,俗呼江郎三片石,山顶有池,人迹罕至。钱氏以此山名县。又浮盖仙山,在县南百里,有岩洞泉石之胜。又南十里曰觑心山。俱以峻拔而名。相近者又有箬山。志云箬山在县南百里,高出仙霞之上,晴霁时可望衢城。○石门山,在县南三十里,往来者皆道出山麓,谓之石门街。

仙霞岭县南百里。《志》云:岭长二十里,高三百六十级,有二十八曲。又南十里为大竿岭,又二十里为小竿岭,皆闽浙之襟要,行旅必由之道也。今详见重险仙霞。

璩公岭县东南六十里,路出处州府遂昌、龙泉二县。又东碛岭,在县东南百里,与遂昌县接界。○大陈岭,在县西北十二里,路出常山。又有大岭,在县西北二十里,亦出常山之道也。又红旗岭在县南三十五里,路出江西玉山县。

○大溪在县城东。一名鹿溪,亦曰鹿头溪。仙霞诸岭之水,至清湖渡,始通舟楫,北流经城下。又东北十八里而为大溪滩,旧有浮桥,一名渡江头,为县境之冲要,又东北入西安县境,是曰衢江,即浙江之南源也。

文溪县西三十五里。出县南九十里石鼓山,又合四境群山之水,汇为一溪,北流入常山县,与金川会,复折而东南入西安县界。○口溪,在县东南十里,自遂昌县流入界,合于大溪。又县境有青草洲。《郡国志》:由鄱阳郡东南至须江青草洲七百五十里云。

清湖渡县南十五里。官置浮梁,以济行旅。有清湖镇,为闽浙要会,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浙行者自此舍陆而舟矣。○峡口渡,在县南六十五里。《舆程记》:自清湖渡至峡口渡,凡五十里,渡阔三十余丈,泛滥时,一望无际,浅涸则磷磷石涧耳,居人为竹筏往来,上下溪涧,轻捷如鸥。

○仙霞关在仙霞岭上,有巡司戍守。旧名东山巡司,初置岭下。成化间,徙于岭上。又有小竿寨,在县南百三十里小竿岭上,旧有小竿巡司,今革。俱详见前重险仙霞。

白达寨县东八十里。又县西五十里有新塘寨,县西南六十里有马鞍寨。皆正统中置,以备矿寇。又有峡石寨,在县南七十里,即峡口渡,路通江西、福建,为设险处。○礼贤镇,在县西三十五里。文溪经其西,亦往来要地也。

开化县府西北二百里。东北至严州府遂安县百二十里,北至南京休宁县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南直婺源县百七十里,西至江西德兴县百四十里,西南至江西玉山县百四十里。本常山县地。宋乾德四年,吴越钱氏置开化场。太平兴国六年,升为县。县无城,明朝正德六年,创筑。嘉靖二十九年,以水圮增修。隆庆二年,复营缮。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一百六十里。

○钟山县治北二里。金溪经其下,一名覆釜山,县之主山也。又蟠桃山,在县东北五里,岩壁峻立,山径萦纡。其南曰王母山,在县东五里,山高而锐中有灵湫。《志》云,县东二十五里有雅金岭,周五十里,路出常山,岭势壁立。山半亦有灵湫,名摄龙洞。

石耳山县西八十里。周回三百里,连亘婺源、德兴二县界,中有龙湫。又古田山,在县西百里,与石耳相峙,高十五里,中有田百亩,田畔亦有龙湫。

金竹岭县北六十里,道出休宁县。有开化巡司戍守。《志》云:自岭而北六十里,至休宁县界之江岭。是也。又马金岭,在县北九十里,东接遂安,北接休宁,最为冲要。○百际岭,在县北五十里。其相接者有风岭,与婺源县接界,明初下徽州,元将李克鲁退屯浙西扎溪源,既而前军至界首百际岭,元兵逆战,大败之,是也。扎溪,或云在严州府遂安县界。

菱塘岭县西南八十里。与江西玉山县分界,自岭至县六十里。又歇岭,在县西北七十里,自岭而西,由白沙以抵德兴,为往来通道。《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芹岭,又有遁岭,相连并峙,高皆切云。○り岭,在县东北七十里,与遂安县分界。又五十里而绕遂安。又深山岭在县东四十里,县东南五十里又有蓼岭,皆路出常山县。

○金溪在县治东。有二源,一出马金岭,一出百际岭,合流而南,绕城北而经城东,又南流至华埠,始容小舟,入常山县境,曰金川,而流始大。县境诸溪流皆汇入焉,亦曰马金溪,即信安溪之上源也。《志》云,信安溪水大抵从江西玉山县怀玉山而分,自山以西,水皆西流入于湖,自山以东,水皆东流入于江,怀玉山盖近县西界也。

马溪在县东。发源县东十五里白马山下,合大驶、小驶二涧,西南流三十五里,至常山县境,注于金溪。又龙山溪,在县南三十里,一出县西南八十里之壕岭,一出县南七十里之梨岭,回环十二曲,至华埠注于金溪。○声口溪,在县西二十里。其上流为池淮溪,有两源,一出歇岭,一出县西百里大榕岭,合流至县西三十里滕岩下之池淮畈,曰池淮溪。又东为声口溪,复东南流十五里,注于金溪。《志》云:县西三十里有杨淮水,出江西乐平县界,县东北七十里有り岭水,下流皆入马溪。

○白沙关县西八十里。路出德兴县,自岭而西七十里,即县治也。又白石寨,在县西二十五里,旧为戍守处。

马金镇县北三十五里。以马金岭而名。有巡司戍守,今革。○华埠镇在县南三十里,自常山至县,此为通道。隆庆中,设营于此以御寇,曰华埠营。

附见:

衢州守御千户所在府治西。元置镇守保甲万户府。明初,改置仁和卫,寻改为守御所。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九十四

卷九十四

◎浙江六

◇处州府东北至台州府三百六十里,东南至温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二十六里,西北至衢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金华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里,至京师四千三十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战国属越。秦属会稽郡。汉初为东瓯国地。武帝以后,属会稽郡。三国吴兼属临海郡,晋属永嘉郡,宋齐因之。隋开皇九年,平陈,废郡,改置处州始治括苍县。十二年,改曰括州。大业初,又改为永嘉郡。唐复曰括州。天宝初,曰缙云郡。乾元初,复故。大历十四年,改为处州避太子讳也。五代时,属于吴越。宋仍为处州亦曰缙云郡。元曰处州路。明初曰处州府,领县十。今为处州府。

府湍流亘地,峰岭倚天,虽僻处一隅,而南邻闽越,可树捣瑕之功,东迫永嘉,已具建瓴之势。明初规有浙东,即下处州,一以绝窥伺之端,一以厚括囊之资也。

丽水县附郭。本汉回浦县地。后汉为章安县地。三国吴为松阳县地,属临海郡。晋因之,宋以后属永嘉郡。隋析置括苍县,为处州治,是后皆为州郡治。唐大历十四年,改今名。今编户一百十五里。

○处州旧城在府东南七里括苍山麓。隋唐时故治也。亦曰括州城。括本作栝,即椤木也。松身柏叶,山多此木,故名。隋因以名州。唐末,卢约窃据是州,迁治于小括山上。宋杨亿云:郡斋迥在霄汉,石磴盘屈。是也。《续厅壁记》:小括山路九盘始入谯门。宋崇宁三年,杨嘉言为守,削直之。大观元年,郡守高士广复旧,元至元二十七年,郡守斡勤好古,复迁治于今所,北枕枣山,筑城环之。前朝洪武初修筑,正统以后,屡经缮治,有门六,城周九里有奇。

丽水故城府西三十五里。唐初置丽水县,属括州。武德八年,省入括苍县。今其地有古城冈、县头山、旧城塘之名。

○万象山府治西北。俯临城邑,下瞰溪光。城中之山凡十,此其最高者。或曰即山也,在县治西南一里,多生木,上有夫子庙,一名庙山。万历中改今名。又梅山,在山之东南,高如之。枣山在县治西,又西则姜山、茭山、锦山,皆相连。最西者曰小括山,其址与万象山相接。众山环簇,状若莲花,一名莲城山。径路盘纡,亦曰九盘岭。其北则为月山,以海月初升,先得其光而名。县治之东有囿山,稍北则为富山。此所谓城中十山也。又有大括山,在府城东七里,亦曰少微山,郡应少微处士星,故山名少微,州曰处州,山西南绝顶有眉岩,从下望之,如列眉然。

丽阳山府北七里,山下有溪,丽水之名以此。其北三里曰白云山,高六百余丈,白云之北曰城门山,皆冈阜相接,为北面之胜。○南明山,在府南七里,泉石甚胜,山巅旧有千里亭,以高旷得名。又府西四里曰石僧山,西五里曰桃山,西南十五里曰石羊山,西三十里曰风门山。府东十里曰巾子山。

大梁山府南二十里。《志》云:山北跨丽水,南接青田,登其巅,城郭村落尽在目前。○三峰山,在府西五十里,下曰灵峰,中曰翠峰,上曰岑峰,林峦秀丽,为一境之冠。又连云山,在府西南六十里,岩陡绝,上连云霄。

○大溪城南二里。一名洄溪,又名洞溪。自龙泉以西,汇秦溪、浆溪诸溪涧之水流入境,合松溪、遂昌港又东至青田县南,合诸山溪之水,至温州府界入于海。

好溪府城东五里。源出缙云县之大盆山,西南流至府东,为东渡。又东南达于洞溪,今亦曰东溪。本名恶溪。谢灵运云:出恶江至大溪,水清如镜。《舆地记》:恶江道间九十里,而有五十九濑,两岸连云,高岩壁立,有七十余滩,水石薄,三十里至箭溪,王羲之游此题突星濑处也。唐文明初,溪水暴涨,溺死百余人。大中间,段成式为刺史,有善政,百姓因呼为好溪。《一统志》:突星濑在府东四十里,一名箭溪,溪上又有琵琶洲,平沙满望,碧水环绕,以形似名。

官桥溪府北十五里。有甘泉、白溪二水流合焉,入于大溪。又丽阳溪,出丽阳山,贯串府城,中分二支,一南达于大溪,一东汇好溪堰而入大溪。又丛溪,在府城北二十五里,南流入大溪。

茗湖在府西七里。丽水诸湖俱在县西境。县西三十里为白湖,又西十里为何湖,又西十里为李湖、吴湖,又西十里为郑湖,咸以资灌溉之利。

通济堰府西五十三里。松遂间多山田,岁旱民辄先困。梁天监中,障松阳、遂昌两溪入大溪之口,疏为四十八派,自保定至白桥三十里,灌田二十万亩。又蓄为陂湖,以备旱潦,自宋至元、明皆修葺之。

○保定镇府西五十里。明初置税课局于此,今废。西南达云和县之石塘隘四十里,西北达松阳县之石佛镇亦四十里,为两县之要隘。○苦竹口隘,在府南二十里,路出青田水口。《闻见录》,由苦竹口至青田水道一百二十里。又括苍驿,在府治西,亦明初置。

青田县府东南百五十里。东南至温州府百二十里。本括苍县地。唐景云二年,析置青田县,属括州,后因之。县无城,今编户百四十六里。

○青田山县治西北一里。有泉石之胜,故县以名。旧《经》云:唐叶法善修道于此,曰庭青芝。又涌泉山,在县治东二里。其泉四时不竭。○披云山,在县南三里。大溪经其北,县之水口山也。又葱阳山,在县西五十里。山极高峻,宋宣和中,睦寇犯境,土人多避难于此,获免。其西曰芝溪岭,横亘数十里,下临大溪,俗名老鼠梯。昔所云:上冯公岭,下老鼠梯,一人守险,万人莫开。故处州形势,以青田为最云。其流曰芝溪,入于大溪。

石门山县西七十里。两峰壁立,相对如门,石洞幽深,飞瀑泻,上有轩辕丘,《道书》以为第三十洞天。其西南相接者曰石楼山,山高耸,云雾涌之,望若楼台。

连云山县西南九十里。有大小二山,小连云山延袤数十里,中有二洞,东曰龙须,南曰韩山,其高岩曰金水岭,东去县五里。元至元中,始凿石通道,有路西达景宁。迤南为大连云山,亦名石帆山,下临大溪。《纪胜》云:石帆山一名石樯洞,东北去石楼山二十里,高岩屹立如樯,中有三潭,危石耸峙,潭中如张帆然。鹤口岭,县西南百三十里,陟其巅,俯视众山。逾二十里,即南田也。

南田山县西南百五十里。周回二百余里。上有沃土,多稻田,岁旱亦稔。唐广德中,袁晁之乱,邑人多避难于此,明初刘基亦家于山中。

○大溪县南三里。亦曰南溪,又名青溪,城东有岭溪,城西有顾溪,俱流入焉。《志》云,大溪由丽水县南流入境,远汇府境六邑之水,近合县境石藤、浣沙诸溪,经披云山北东流入温州府界,由水道顺流达温州城下,百里而近耳。○小溪,在县西南二十里。《志》云:县西南有鹤口岭,沐鹤溪之水出焉,即小溪也。下流合于清溪。

尘溪县西百三十里,出景宁县之敕木山,流入大溪。岁旱,乡民筑堰以溉田,潦则决之,为利甚博。

白岸湖县西南四十里。又有下尾湖,在县东南十里。《志》云:县西四十里有师姑湖。又西八里有芳前湖。又西二里有腊溪湖。又西迤北十里曰高湖,当应台山之南麓,山东南去县六十里,由天台绵亘而来,故名。

○淡洋隘县南二百七十里,接温州府瑞安县界。明初刘基言:温、处之间,有地名淡洋,僻绝岩险,民多负贩私盐,萃逋逃为梗,宜设巡司莅之。是也。今有淡洋巡司,洪武五年建。又黄坛巡司,在县北二百二十里,亦险僻处,洪武五十五年置巡司,今革。○芝田驿,在县南一里大溪滨,亦明初置。

缙云县府东北九十里。东至台州府仙居县百五十里,北至金华府永康县八十里,东北至金华府东阳县百六十五里。本括苍县及永康县地。唐万岁登封初,析置今县,属处州。县无城,今编户一百九十里。

○括苍山县东南百里,接台州府仙居县及临海县界。亦曰苍岭。详见名山括苍。○大盆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接金华府东阳县及台州府天台县界,好溪之源出焉。

吏隐山县治东北。一名洼尊山,以唐县令李阳冰名。稍西曰翠微山,县治所倚也。又北为云塘山,山下有塘,相传云常出其中。又西北三里为雪峰山,上有龙潭瀑布,亦曰岱岭,岭东之水流于好溪,岭西之水流为南溪,婺括之水,自此而分。县西北十五里有大君子山、小君子山。二山相近,秀丽可爱。县治西又有三峰山,以三峰秀出而名。○历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有摧车坑、架鼓峰及龙潭诸胜,又西北二十里为葛竹山,皆与永康县接界。县东二十五里,有天马山。又东五里,为石囤山。又东五里,为灵龟山。又东五里,为银山、为仁寿山。世传人居其下者多寿,因名。

黄龙山县西十二里。四围陡绝,旁有池,甚清冽,相传黄龙潜焉。唐末卢约据处州,有施使君者,结寨山上,以御之。今山上有石如楼台,又有寨门遗址。明初,耿再成规取处州,驻兵黄龙山,山高险,再成树栅于其上,以遏敌冲,是也。○大姥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上有岩,下有石室,可容数百人。《志》云:山有寨塘寨,广容二三万人,中有井七,盖昔人屯营处。又有四六寨在山下,相近者曰三岭山,接丽水县界,高峻人莫能入。明初,耿再成既屯黄龙,复率兵至此,垒石成寨,为攻守之所。

仙都山县东二十三里。高六百丈,周三百里。本名缙云山,唐神龙初,以此名县,又名丹峰山,天宝七载改今名。《道书》以为第二十九洞天。傍有独峰,广三百丈,周回一百六十丈,一名玉柱峰,顶有湖,亦名鼎湖。《唐六典》十道名山之一,曰缙云。又有小仙都山,在县南二十里,亦高秀。○管溪官山,在县东七十里,与台州府接境,薪竹之饶,居民所赖。又有龙潭三处,溉田甚广,以管溪经其下,因名。《志》云:县东五里有万松山,山势盘旋,林峦耸秀。

冯公岭县西南二十里,一名木合岭。崎岖盘曲,长五十里,有桃花隘,为绝险处,郡北之锁钥也。《志》云,桃花隘嵯峨险仄,势接云霄,周回垒石三四里,容百千人,山麓去郡城不过二十里,亦曰桃花岭,即古桃枝岭。陈天嘉三年,留异据东阳,遣侯安都讨之,异以台军必自钱塘上,既而安都步由诸暨出永康,异大惊奔桃枝岭,于岩口树栅以拒之,安都进攻,因其山势迮而为堰,会潦水涨满,安都引船入堰,起楼舰与异城等,拍碎其楼堞,异脱身奔晋安,即此岭也。宋杨亿以比蜀中之剑阁。明初耿再成驻兵黄龙山,处州将石抹宜孙分兵屯桃花岭、葛渡、樊岭及龙泉以拒我,胡大海自金华南出军樊岭,与再成合攻之,再成取间道出桃花岭后,连拔桃花、葛渡二寨,遂薄处州城下,宜孙败去。《防险说》:冯公岭与青田县之老鼠梯,皆一人守险,万人莫开之处。守冯公岭,则寇无从上;守老鼠梯,则寇无从下。冯公岭失,则处不可固矣。樊岭,见宣平县。葛渡,亦在县西南,或曰近松阳县界。又有白云洞,在桃花岭北,石屋深敞,容数百人。

○好溪在县治南。自大盆山西流而南折,远近诸溪水皆流汇焉,经仙都山下,谓之练溪。历罗侯滩,至县治南,又西南入丽水县界。○管溪,在县东五十里,源出括苍山,经管溪官山下,又西流入于好溪。

南源溪县北二里。源出雪峰山,西北流,县北诸溪水皆流汇焉。入永康县界,亦谓之南溪,即金华南港之上源也。○梅溪,在县西十里。《志》云:县西有客星山,傍有石室,一名石龟岭,龟溪出焉。折而西北为梅山,梅溪出焉。俱汇流于南源溪,入永康县境。

○苍岭寨在县东,近括苍山。嘉靖四十一年,置寨于此,为防御处。相近有东平寨,古名七十二寮,有石井七十二,容数千人。四面石壁,高百余丈,其旁又有西寨,亦故屯营处也。○万景山寨,在县西北,中容万人。又有云岩寨,山势耸峙,岩石磊块,其状如甑,四围环逼,有小径攀援而上,可容万人,为天造之险。《志》云:县境有黄寮寨,又有越陈寨,皆嘉靖三十九年置。又有老鹰岩寨,在县东北,嘉靖四十年置,县治北又有客山寨,其广亦可容万人。

丹峰驿在县治南。元曰云塘驿,在县北三里,明初迁于县南,改今名。○五云馆,在县北。《闻见录》云:馆去县五十里,本名缙云馆,东通台郡,西北接永康,为县之要隘。

松阳县府西北百二十里。东北至宣平县七十里,西至遂昌县七十里,南至云和县八十里。本汉章安县地。建安四年,孙氏析置松阳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改属临海郡。晋初因之。大宁初,分属永嘉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属处州。唐武德四年,置松州,八年州废,县属括州。五代梁开平三年,吴越改为长松县。石晋天福四年,又改白龙县。宋咸平二年,复曰松阳县,仍属处州。县无城,今编户一百六里。

○百仞山县西南五里。有峰独立,傍无依倚,高二百余丈,旧名独山。唐天宝中,改今名。山麓有白龙津,吴越因以名县。又西屏山在县西一里,上有凌霄台,有泉虽旱不竭。其相近者为云岩山。又西四里为紫金山、石笋山,以山泥紫赤、石峰如笋也。

横山县南十里。高三百余丈,如云横空中,山顶宽平,可五百亩。○大明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亦曰留明山。高绝千仞,群峰罗列,涧水环绕,石磴萦纡,称为峻险。又西五里曰长松山,吴越时,以此山名县,俗名牛头山。○马鞍山,在县西四十八里,横绝松溪之口。唐时山产银,采以充贡,寻罢。元末赵普胜尝立水寨于山下,山接遂昌县界。又卯山,在县西三十里,与县西南三十里之酉山相对。山以卯酉名者,以旧市言之,正在东西。今县治既徙于东,则卯山亦在西矣。

竹客岭县北十五里,东至宣平县五十里。岭高四千馀丈,泉出山顶,下注为潭,溉田百余顷,行旅出其间,路最险仄,为县之要隘。今岭下有东西坑,潴为龙潭,竹客桥跨其上。○石佛岭,在县东南四十里,岭峻险,下临松溪。又东南至府城七十馀里,往来通道也。《志》云:县西北又有龙虎幻,亦守御要地。

○松溪县西南二十里。源出遂昌县,东南流入境,经卯、酉二山之下,曰合湖溪。又东南至丽水县,入大溪。明初胡大海取兰溪,进攻婺州,处州守将石抹宜孙遣其将胡深率车师为援,自帅众出缙云以应之,深至松溪,观望不敢进。明祖曰:婺恃处州之援,故未即下,闻彼以车战出松溪,松溪山多路狭,车不可行,以精兵破走之,婺城且不劳而下矣。

竹溪县南七里。源出竹客岭,南流经横山下,又东南注于松溪。又县东十五里有塘溪、赤溪诸水。又东十余里有武溪、裕溪诸水,俱南流合于大溪。

通济堰县东六十里,与丽水县接界。《志》云:萧梁时,詹南二司马始创此堰。宋元以后,不时修筑。乾道中,州守范成大复加葺治,以溉松、遂二县之硗瘠,以后皆因故址增修。今县境以堰名者凡数十处,皆本通济之意,蓄水溉田云。

○旧市县西二十里,路出遂昌。《志》云:县治故址也。又净居市,在县西南三十里,亦与遂昌接界。洪武二十八年,置净居巡司于二十四都。今废。

遂昌县府西北百九十里。东至松阳县七十里,东北至金华府汤溪县百二十里,北至衢州府龙游县百里,西北至衢州府二百里。汉会稽郡大末县地。吴赤乌二年,分置平昌县,属东阳郡。晋太康元年,改今名。宋、齐因之。隋属处州。唐武德八年,省入松阳县。景云二年,复置。县无城,今编户七十四里。

○君子山县治西南。《志》云,一名城山,山之麓多士大夫居焉。又屏风山,拱障县治,以形似名也。近西曰妙高山。又西为白马山,天日晴朗,远见衢、婺,邑之镇山也。○瑞山,在县治南。又南为鱼袋山,双溪绕其下,有峻岭盘曲,曰九盘岭。又丁公山,在县西十六里,高千仞,双溪经其下。《通志》云:即白马山也。

西明山县东十里。岩峻绝,下临溪流,其对岸相峙者,曰飞鹤山,当东溪之口,势如翔舞。又有平昌山,在县东十五里,与孟山前后相叠,形如昌字,孙吴以此名县。○尹公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峰峦高耸,相连者曰百丈岩。又东曰覆螺岩,登其巅,则金、衢之境,皆在目前。又东即松阳县之长松山矣。又马鞍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横亘而东,与松汤县接界。

唐山县北十八里。山北有二峰相向,如卓笔,又名罗汉峰。五代时,僧贯休所居。又北有金石岩,其巅可容万马。唐乾符中,邑簿张轲尝率义兵驻此,以御黄巢。明朝景泰中,矿贼党陈鉴湖者,破松阳、龙泉,屯金石岩,分劫青田、义乌、东阳诸县,即此处也。又相公岩,在蔡溪前,山麓石壁如削,惟一径可侧足而入。岩中可藏数百人,乡民尝于此避寇。○独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溪流环绕其下,一名天马山,又名赤壁山。旁有石姥岩,上插霄汉,顶有泉池。又大楼岩,在县西北百二十五里,其相对者曰龙安洞,岩高险,飞瀑四时不绝,注为龙湫,凡三十六泓。

马戍岭县北三十里。其相近者为侵云岭,马戍之水,北流而达于婺江。又周公岭,在县西北五十里,其下为周公源口,县西境之水,多汇于此,流入衢州府界,而为定阳溪。○赤津岭,在县北六十里,岭高险,下临溪流,为北达龙游之道。《闻见录》:自岭而北十余里,至长塘口。又十里曰溪口,皆险塞。自溪口而北十里为灵山,从灵山而西七十里,则衢州府,灵山而北四十里,则龙游县也。○隆坑岭,在县东北七十里,东达宣平三十里,北出武义七十里,为县境控扼之处。

○双溪在县治南,其源一出县西北之大楼岩,引流而东,谓之金溪。一出县西北七十里之湖山,亦谓之湖溪。群山之水,皆汇入焉,萦回荡漾,恍若江湖,经县东南一里碧澜桥,始合为一,亦谓之大溪。又经西明山南,分流为东溪,其正流南入龙泉县界之大溪,○梧桐溪,在县西二十里曾山下,亦曰梧桐川,流合于双溪。

东溪县东十二里。自双溪分流,合县东诸山溪之水,经马鞍山下,流益盛,入松阳县境,谓之松溪。○灵溪,在县北五十里,源出马戍岭,合县北诸溪水,经赤津岭而北,入龙游县境,又北注于氵溪。

胡公堤县南五十步,一名三牛堤。界平邑之南溪间,水潦涨溢,则滨溪居民罹其患。旧有堤以捍御。宋元中,邑令张公加葺之。靖康初,堤浸圮,邑丞胡涓募民力累石修筑,因曰胡公堤。绍兴中,邑令胡仲父又于其外筑堤七百余丈护之。乾道中,邑令李大正复增筑百三十余丈,缜致逾昔,由是邑庐得免冲突奔荡之患,至今民蒙其德云。

○黄村口县西南六十里。《闻见录》:由黄村口东南达龙泉县百二十五里,北抵龙游县百六十里,西南达福建浦城县二百里。《舆程记》:县西南出大柘、石练、黄村一带,闽浙相通之间道也。○大坪田,在县东北四十里。《闻见录》:大坪田道通汤溪、武义、宣平,为县境要口。又有和尚田,在县东五十里,亦要隘处也。自和尚田而北二十里至章坞,又四十里出武义县之麻阳隘,疾走金华,九十里而近耳。《志》云:县有马埠巡司,在十二都,国初置。

龙泉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景宁县二百四十里,南至庆元县百四十里,西至福建浦城县百八十里,西北至衢州府江山县二百二十里,北至遂昌县三百三十里。本松阳、遂昌二县地。唐乾元二年,析置今县,治龙泉乡,因名。宋宣和四年,改曰剑川。绍兴初,复故。县无城,今编户百六十五里。

○九姑山在县治西北。治东有金鳌山,治西二里有天台山,四里有凤凰山。县治以诸山为捍蔽。○豫章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旧出铜,川流环其下,曰豫章川。又九氵祭山,在县南三十里,岩高百仞,有九龙井,飞瀑九道,自岩顶而下,或分或合,形若垂帘。县南七十里又有琉华山,山顶宽平,有长湖,深不可测。山下即琉田,居民以陶为业。昔有章氏兄弟主琉田窑,其兄所造甚佳,所谓哥窑是也。相近者曰高驿山。《邑志》:山在县南七十余里,台湖山峙其前,琉华山障其后,水流回绕,群山环拱,最为峻拔。台湖山盖在县南九十里。

昂山县西三十里。青壁嵯峨,削入云际。《志》云:旧有白马寨,盖置于山上。又孝义山,在县西四十里。《唐书》豫章、孝义二山,皆出铜,是也。今否。○石马山,在县北五十里,峰峦秀耸,为群山冠,旁有洞穴,凡数十处。又石房山,在县东四十里。其状如房,一名独山,东捍水口,旁有独山铺,为驿道所经。

匡山县西南百二十里,匡水出焉,流入双涧,与大溪汇。元末,章溢筑室于此。宋濂云:其山四旁奋起而中お下,状如箕筐,因号匡山。高处南望闽中数百里间,秋毫毕见。刘基曰:匡山四面皆峭壁拔起,建溪之水出焉。又东有西山,西山之东曰山,高胜亚于匡山。又仙山在县西百五十里,与遂昌、浦城接界。○良葛山,在县界,山有银坑。

杨梅岭县东二十五里。其相近者曰梧桐口,路出松阳,此为要隘。又黄鹤岭,在县北八十里,隋、唐间,置黄鹤镇于今县,盖以岭名。又大梅岭,在县南七十里,旁有小梅岭,皆接庆元县界。○白云岩,在县西五里,有白云垒。相传宋德末,幼主过此,暮屯岩上,此其遗垒云。又县东五十里有龙岩山,顶平旷,四面石壁环绕,民多居其中。

○大溪在县治南。自仙霞以东南及遂昌以西南之水皆汇焉。县西五里有秦溪,又西一里有蒋溪,又西有浆溪,其上源皆一二百里,汇流而东,合于大溪。又东经云和县,入丽水县界。《志》云,县有灵溪,即大溪之上流,经县治前,亦曰留槎溪。中阻一洲,约长一二里,形如槎,溪因分而为二,有济川桥跨其上,亦曰留槎洲,一名仙洲。祝穆云:灵溪在县治东,夹长洲而为两派。是也。

剑池湖县南五里。周三十亩。相传欧冶子铸剑于此,号为龙渊。唐讳渊,改曰龙泉。宋宣和中,改曰剑池湖,邑名本于此。○梧桐川,在县东十五里,自梧桐口引流而西南,下流入于大溪。

○佛山寨县南十里佛山上。元末邑人胡深筑内外二寨于此,以保乡邑处也。又县南十五里宏山后有皇庭寨,山顶平旷,四面峻阻。相传宋幼帝入闽道经此,立寨屯驻,今山有皇庭岩,寨因以名。又遥峰寨,在县西五里,与凤凰山相连。县西六十里又有西山寨,相传亦元末置。○北岩寨,在县东十里汰石岭上。县东百余里又有朝阳寨。又麻竹寨,在县北七里,与石马山相接。县北三十里金岱山上有金山寨,山顶平广,容千余人,皆昔人戍守处也。

小梅隘县南小梅岭上。东至庆元县七十里,南至福建松溪县六十里,为入闽之间道。正统中,设隘于此。《舆程记》:县南三十里至潭湖,又五十里至查田,又二十里为小梅,由竹口新窑以达于松溪。今详福建松溪县。自县至小梅,盖百里云。又吴岱隘,在县北七十里吴岱岭上,接松阳、遂昌二县界,旧有隘,正统中重置,并设公馆于此。县西七十里又有供村隘,接浦城、庆元县界,嘉靖中置。又西二十里有鸦舂隘,亦接浦城界,正统中,因旧隘重置。又武溪隘,在县东七十里武溪岭上,亦正统中置,接云和县界。

查田市县南八十里查田岭下。有庆元巡司,明初置。《志》云:城北旧有云水驿,城东有荆言驿,县东南三十里有梧桐驿,六十里有大石驿,俱宋元时置,今废。○东口,在县北七十五里,为松阳、遂昌两县之要口,行旅往来,必取途于此。

庆元县府西南三百七十里,北至龙泉县百四十里,南至福建松溪县八十里。本龙泉县地。宋庆元三年,析置庆元县,治松源乡,以纪年为名,仍属处州。明初省入龙泉县,以其地为巡检司。洪武十四年复置。县旧无城,隆庆二年创筑,周三里有奇。今编户五十九里。

○石龙山县治西,蜿蜒如龙。又县治南有霞披山,色如渥丹。治西北又有象山,环夹县治。○石壁山,在县东十里,石笋凌空,为邑关阻。又拿云山,在县东五十里,山椒夹拥,嵌石披云,下有洞,容数百人。

百丈山县西二十里,悬崖孤峭,下有龙湫。又松源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松源水出焉,流入福建松溪县。○横岭,在县东南百三十里,连亘如云,入于闽界。岭水北流,合于盖竹水。

○松源水在县西南。南流入闽,为松溪之上源。又有盖竹水,出县西七十里之凤山,有交剑水流合焉。又东经石壁山西,下流入闽之松溪。○芸溪,出县西十二里之董山,南流入闽。《志》云,县治北有涨淤溪,西流合槎溪、芸溪,又南合县南四十里之梓亭溪,而注于闽之松溪。

小梅溪县北七十里,西流入龙泉县界,合于大溪。

○大泽关县西南五十里,西出龙泉,南达松溪。又县南五十里曰新窑隘,自龙泉及县境南入闽中之通道也。○梓亭寨,在县西九都,宋置梓亭荣庆巡检司,元因之,后废。

云和县府西百十里。东南至景宁县五十里,西南至龙泉县百十里,北至松阳县八十里。本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二乡地。景泰三年,析置今县,兼二乡之名以名焉。县无城,编户五十九里。

○凤凰山县西北五里。秀拔数百丈,陟其巅,可尽一邑之胜。县之北曰鲤鱼山,东二里曰龟山,曰象山。又东南五里曰白龙山。环拱县治,上有冷泉、浮云溪绕其南。

笔架山县南十五里,有三峰并峙。又东南有安溪岭,路通景宁县,两山丛夹,控御之所也。○娄狗山,在县西十里,下有灵泉,黄溪之源出焉。又大杉源山,在县西七十里,有龙潭二,曰大杉,曰孤梯。下为箬溪,水流入丽水县界,而入大溪。

牛头山县北四十里,以形似名,下为深渊。○羊头岩,在县西十八里,高千余仞。又西二里曰大雄峰。其南曰雾溪岭,雾溪经其下。

○大溪县南三十里,自龙泉县东流经县境。又东入丽水县界,县境诸溪流皆汇入焉。

黄溪在县南,自娄狗山下,流经县东三里象山之麓,又东南汇于白龙山之浮云溪,下流入于大溪。又雾溪,在县西北十七里。雾溪岭下,亦曰武溪。《志》云:武溪自龙泉县流入界,汇于九里滩,又东合双坑口水,潴为规溪潭,流入丽水县,而合于大溪。

七尺渡县西三十里,尺亦作赤,又西至龙泉县之武溪隘十里,两县接境处也。群山四合,溪流横亘其中,叠石架梁,以通行者,有间道达石塘及松阳,至为险要。

○石塘隘县东三十里,下临溪流,曰石塘河。山溪回合,峻险可恃,为县境之东门。

宣平县府北百二十里。东至缙云县百四十里,西南至松阳县七十里,西北至遂昌县百四十里,北至金华府武义县百里。本丽水县之宣慈乡,明初置鲍村巡司于此。正统十二年,乡人叶宗留作乱。景泰三年事平,因析置今县,改巡司为县治,以剿平宣寇为名。县无城,今编户六十里。

○白马山县西五里。有石岩瀑布之胜。又西十里有样山,三峰错峙,四面峻绝,有样岩。正统间寇起,乡民避乱其中。○瓯溪山,在城东五里,下有瓯溪水,相近有墨山,高耸万丈,其色如墨。又岱岩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上有岱石岩。

台山县北二十里。层峦叠嶂,迥出诸山,前有松溪,后有桃溪,山界于中,二水绕而西,下入松阳县境。又砻坑山,在台山西十里,旧产银。○狮子山,在县北四十里,有苦头岭,出武义之便道也。

玉岩山县南六十里。其东为东岩,四面陡绝,惟一径扪萝可入,一名赤石楼,稍西为西岩,两岩对峙,中有清风峡、桃花洞,唐袁晁陷郡,乡民共避于此。黄巢乱,郡人俞强复率乡民避焉。宋方腊乱,郡人梁孚复领义兵屯于此。正统中,叶宗留作乱,乡民蔡义、梁选等率众避入东岩。贼百计不能上,乃守其出入之径以困之。夏旱水竭,不戒于火,延烧草舍,贼乘势而上,焚杀殆尽。盖自昔控扼处也。又有俞高山,与玉岩山并峙,山产银矿,今塞。

曳岭县南四十里。岭峻险,登陟甚艰,上有曳溪洞,相传尝有仙人曳履过岭,因名。为县南守御处。又石门岭,在县南十五里,《志》云:由县趋府,此为登跻之始,冈峦稠叠,竹树蒙笼,泉流石立,虽甚高险,而致亦甚胜。又稿岭,在县南六十里,自曳岭而南,亦往来必经之地,山无草木,因名。○新岭,在县东七十里,接丽水县界,相近有坳塘岭,最为幽旷。

樊岭县北四十里。岭势险仄,可以防御。明初胡大海自金华进军樊岭,与耿再成合攻处州,即此,今为北出武义之径道。又西北有大黄岭,亦路出武义县。《志》云:县西三十里有竹客岭,一名寨头,与松阳县接界,下有竹客铺,亦控扼处也。又茭岭,在县西六十里,在万山中,亦为控扼要地。又西五里为板桥,与松阳县接界。○白云岩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岩高万馀丈,广百丈,有泉,大旱不涸。又有白泄岩,一名云岩,在县西五里;佛厨岩,在县南五里,皆峻险处。正统中,邑人避寇于此。

○双溪县南一里。源出竹客诸岭,引流而东,至县东二十三里,亦曰坦溪,一名大溪。境内诸溪水多汇入焉,绕流而南,入丽水县之大溪。○虎溪,在县南六十里,有双涧合流,亦南入丽水县之大溪。

桃溪县北三十里。《志》云:县西四里有栗山,二溪环之,南曰午溪,西曰申溪,引流而西,合为一溪,复折而北,入县北十五里之松溪,又北会桃溪而入松阳县之松溪。

通仙渡县南三十里。亦曰三港渡,路出郡城。又有赤淤渡,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路出松阳县。

○鲍村寨县北四十里。明初于宣慈乡置巡司,即今县治也。景泰初,矿贼叶希八等据云和山中,扰闽中建宁府界。既而以出掠不便,谋曰:今自朱湖进掠府城,而结寨驻鲍村,取货于义乌,掠人于松阳,官军必不能越冯公岭而迫我也。遂突入鲍村,犯处州。贼平,以鲍村置县,而移巡司于后陶,仍曰鲍村巡司。嘉靖中司废。今曰陶村。《闻见录》:自陶村至夏村三十里,又三十里即武义县朱湖,或曰云和县东村名也。○寨头隘,在县北,亦道出武义,又县西北有河头隘,道出汤溪。

景宁县府南百四十里。西北至云和县五十里,东南至温州府泰顺县二百十里。本青田县之柔远乡沐鹤溪也。明初,置沐溪巡司于此。景泰三年,改置今县。县无城,编户六十六里。

○敕木山县南八里。山高数千仞,积雪经旬不消,水流为尘溪。又石耳山,在县南二十里,岩高百余丈,顶出泉,大旱不竭。山之南即沐鹤溪,流入青田县界。○印山,在县治北,本名桂山,有石方正如印,因改今名。又北里许有狮山,绵延五里,一名笔架山。

洪岭县北十五里。岭高峻,北趋府城,为必由之道。又北三十五里为岭坳坑,又北十里为水渡,皆往来所经。○乌铁岩,在县东二里。其第二峰尤陡峻,元末居民多避乱于此。又县东二十里有螺黛岩,高十余里,其相近者曰矿坑岭。又县西三十里有石,状如屋,名曰石屋。外有瀑泉飞下,中可藏数十人。

○彪溪县西五十里。《志》云:县境之水,自庆元界来,又自龙泉县大溪诸水分流入境,回环曲折,合县境诸溪,流经县北,东注青田之大溪,汇瓯江入海。○尘溪,在县南五里,出敕木山。岁旱,居民多沿溪置堰以溉田,潦则决之,流入青田县界。

卢栖溪县东六十里。溪上岩洞奇胜,昔有道士卢遨栖其中,旁多笋,亦曰卢栖笋,溪下流至青田界,入大溪。○大汇滩,在县东北。《志》云:县北有玉泉山,玉泉出焉。又北汇众水,为邑巨浸,东下五里为大汇滩,巨石错立,形如犬牙,水行峡中,声震如雷,其下流亦注于青田之大溪。

○龙首关在县东二十里,地名黄木坑。悬崖绝壑,最为险要。《志》云:关即龙脑桥,水流峡中,两岸陡绝,架桥其上。嘉靖中,以倭乱设关于此以备之。○沐溪口,在县南五十里,有巡司戍此。《志》云:司旧置于今县治北。景泰三年,移于今所。又有卢山巡司,在县西百里,正统五年置。

绿铜隘县东五十里,与青田八都相接。正统间,黄坛盗起,守此拒之,寇不能入。《志》云:隘东去青田县二百五十里。又卢栖隘在县东南八十里,与泰顺县小堰相接。蜂桶隘亦在县东南八十里。又南十里为石佛隘,与泰顺之平寮相接,嘉靖间,倭陷泰顺、莒冈,守此三隘以却之。

青草隘县南百十里,接福建寿宁县界。又县南百二十里有分水隘。又黄亥隘,在县西百五十里,与庆元县接界。又西二十里为青草梧桐隘,石径险仄,仅容置足,虽地属庆元,而实本县之要口也。《志》云:县西至庆元二百五十里,道皆阻隘。○下场坑银冶,在县西十里。《志》云:县境银冶凡六处。又云和县有银坑四,铅坑二;庆元县有银坑五,铅坑一;龙泉县有银坑二十五,铅坑二:皆永乐宣德间开采处。弘治中,言者以费广利微,殃民召衅,因封闭,垂为永制。

附见:

处州卫在府治南,洪武元年,建守御千户所,八年升为卫。置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焉。

◇温州府东至海岸九十里,南至福建福宁州五百九十里,西北至处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台州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千七百三十里,至京师四千三百十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战国并属越。秦属闽中郡。汉初为东瓯国惠帝三年,封越东海王摇于东瓯,是也,后属会稽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临海郡。东晋太宁元年,析置永嘉郡治永宁县。宋、齐以后因之。隋初郡废改县曰永嘉,属处州。炀帝初,复置永嘉郡治括苍,今处州治。唐武德五年,置嘉州《新唐书》作东嘉州,贞观初,州废以县属括州。上元元年,始置温州以州地恒燠而名。天宝初,曰永嘉郡。乾元初,复曰温州祝穆云:唐末尝置靖安军于此。五代初,属于吴越晋天福八年,吴越升为静海军节度。宋仍曰温州亦曰永嘉郡,仍为靖海军。政和七年,改曰应道军。建炎三年罢军额。咸淳初,升瑞安府以度宗潜邸也。元曰温州路。明初改为温州府,领县五。今仍曰温州府。

府东界巨海,西际重山,利兼水陆,推为沃壤。且与闽为邻郊,扬帆振辔,分道南下,是扼八闽之吭,而拊其背也。若其凭依岛屿,间阻溪山,东瓯虽小,亦足以王。况指顾明、台,驰骤婺、越,因利乘便,必能有为。就浙言之,亦东南之形胜矣。《海防考》曰:温州与闽接壤,寇舶犯境,必首撄其锋,惟先严莆门镇、下官奥、南台之险,庶足以扼其来,于此不戒,而入内地,温殆岌岌矣哉。夫舍其险而求一日之安,必不可得。为温计者,岂惟海道为然乎?

永嘉县附郭。汉回浦县地,后汉为章安县地。永建四年,析置永宁县。刘昭曰:永和三年所置也,仍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属临海郡。晋初因之。太宁元年,为永嘉郡治。宋、齐以后因之。隋废郡,改县曰永嘉,属处州。唐初为嘉州治,州寻废,属括州。上元初,始为温州治。今编户二百八十里。

○永嘉城即今郡城。《志》云:晋太宁初置郡,议筑城于江北岸,去今城六里,今犹谓其地曰新城。寻迁江南岸,东西附山,北临江,南环会昌湖,用石砌,跨山为险,名曰斗城,谓城内有山错立如北斗也。亦谓之鹿城。时有白鹿衔花之瑞云。后皆因故址修筑。五代梁开平初,钱氏增筑内外二城。内城亦曰子城,周三里有奇,元至元十三年废。外城亦曰罗城。宋宣和中,方腊围城,教授刘士英悉力拒守,谓城西南低薄,宜增缮,于是营筑二千余丈,贼不能陷。建炎、嘉定间,皆尝营治。元时渐圮。至正十一年,以海寇登犯,因旧址重筑。前朝洪武十七年,增修。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来攻,通判杨岳凭城拒却之。明年,修筑一新。万历二十五年,复营缮。旧有十门,今为门七,城周十八里有奇。

○华盖山府治东。一名东山,城缘其上,山周九里,下有容成洞,道书以为第十八洞天。《志》云:郡城有山凡九,形家谓之九斗山。而华盖当其口,今城东南缘积山,东北缘海坛山,西北缘郭公山,西缘松台山,余四山则峙于城南,三面形势最胜。《图经》:松台山一名西岩,巅有浮图,为郡城之表。○孤屿山,在城北江中,与城相对,东西有二峰,上各有塔,山麓有江心寺,唐咸通中建。宋建炎四年,高宗尝驻跸焉,赐两塔院名,曰龙翔、兴庆。德二年,益王、广王走温州,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等共会于此,奉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是也。郡城有事,此为戍守重地。又罗浮山,在江北岸,与孤屿山相望,去府城五里,一名密罗山。其相接者曰永宁山,峰峦连属,绵亘八里,下有冉溪。又府北十里有北山,《志》云:郡之主山也。有石崖悬瀑,高百余丈,潴为二潭,名白水氵祭,一名石门山。

西山府西三里。一名欧浦山。《志》云:山有十二峰,冈峦相属,耸秀奇胜。城西里许曰金丹山,亦有三峰并峙,即西山之东麓也。元末盗起,往往结营寨于西山,以窥府城。○岷冈山,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峰峦峻拔,潭谷深邃,一名铁场岭。宋宣和中,方腊作乱,自处州而东犯白沙隘,议者谓白沙失守,前无阻险;去城三十余里,地名寨下,有铁场岭,遣兵守此,可以扼其来路。不果,贼果逾岭而东,攻城不克,乃去。或讹为天长岭。

破石山府西北二十里。临江壁立,如张帆然,安溪绕其下。又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上有大湖,澄波浩淼,一名七峰山。又赤水山,在府西北百三十里,时有赤水出岩下,一名石室山,上有石室,容千人,《道书》以为第十二福地,亦曰大若岩。其相近者又有小若岩,东西两溪合流其下,汇为龙潭。又天台山在府西北百五十里,山形如甑,旁有十三峰环列。

大罗山府东南四十里,广袤三十余里,一名泉山。祝穆曰:此即朱买臣所云越王居保之泉山也。《永嘉记》:泉山东北枕海,顶有大湖,北有泉,虽旱不竭,山因以名。其东谷之水,引为姚溪,经府东五里入永宁江。其西谷之水,引为杜奥溪,经府南二十里入于慈湖。又吹台山,在府南二十里,顶平正,山麓广袤二十里,接瑞安县界。《志》云,府西南四十余里有岫环山,宋方腊之乱,其党余道安聚众冉溪,陷乐清,逼府城,分兵攻瑞安,乡民守桐岭及帆游山拒之,贼自间道逾岫环山而南,即此,俗讹为诱娘山。

青澳山府东二百里海中,两山对峙如门,亦名青澳门。刘宋永明中,郡守颜延之于此筑亭望海。唐天末,钱Α使其子传攻温州,州将卢佶将水军拒之于青澳,传曰,佶之精兵尽在于此,不可与战,乃自安固舍舟间道袭温州,克之。宋德二年,元兵至临安,宰相陈宜中遁归青澳,即此。又东有东洛、鹿西诸山,皆为海道之冲。○中界山,在青澳东百里。东晋时,居人数百家,为孙恩所破,今湖田犹存。洪武二年,倭贼尝犯此,旧有中界巡司戍守,今迁于永昌堡。又灵昆山,与中界山并峙海中,旧为樵采之地,今垦田数千亩。相近者又有黄大岙,亦多田可耕。

霓岙府东百余里。《海防考》:倭舶南北往来,多泊于此。径达磐石卫城,最为险要。嘉靖三十三年,倭由此登劫,突犯湖头,官军击却之。又南龙山,在霓岙东北,倭贼由北洋来,往往经此,六要地也。

○海府东九十里。有双昆海口,内控郡城,外联岛屿,为郡境之门户。自海道而南,至福建福州府八百二十里,北至台州府三百三十里。旧时尝有漂溺之患。唐显庆初,括州奏称海溢,坏安固、永嘉二县,溺四千余家。总章二年,复溢,坏安固、永嘉二县,溺死者九千余人,是时为括州巡属也。文明初,温州复奏大水,流四千余家,漂溢盖数见云。

永宁江在府城北,一名瓯江,一名蜃江,古名慎江,亦曰永嘉江。源自括苍诸溪,汇流入境,又东合大小溪流,以输于海。由江南岸西上,则自北门历永清迎恩门,过西郭,经吴崎、桑浦、屿头、岩门、竹浦、塔山、临头、吴渡、上戍、浦口、江南、张岩、外村、西洲、峄头、殷溪、桑溪至茭洋渡。由江北岸西上,则自罗浮、河田铺、泥涂、马岙、焦头、梅岙、鸡口屿、小荆、荆溪、江口、白壤、菰溪口、凌福、白沙、茭洋至安溪港,入青田界。由江南岸东下,则自北门历蒲洲、宁村、沙城、梅头抵瑞安界。由江北岸东下,则自罗浮、华岩、冉溪港、强岙、挂彩山、象浦口、馆头、青岙、鹿西抵乐清界。多事时,盖节节皆险也。

会昌湖在府城西南。其上源曰郭溪,出铁场岭。又有雄溪,出城西南四十三里雄溪山。又有瞿溪,出城西南五十里瞿溪山。并东北流,经铁场岭,而东与郭溪会,绕流至城西南,汇而为湖。湖受三溪之水,弥漫城旁。起于汉晋间,至唐会昌四年,太守韦庸重浚治之,因名。其近城西者曰西湖,在城南者曰南湖,实一湖也。湖支港甚多,其自城东南出南塘,直抵瑞安江者,延袤盖七十余里。○慈湖,在县南二十五里吹台山下,合南境之水,入瑞安江。又有沧湖,在府东七十里,下流入海。其地亦谓之湖头。

安溪府西北六十里,上接青田恶溪七十二滩之水,东流经破石山下,亦名张帆溪,又东南注于瓯江。《永嘉记》:安溪之源,与天台诸山相接。又有冉溪,在府北十里。《志》云:自天台、仙居发源,流入境,合诸山溪之水,南入瓯江。

○永昌堡府东五十里。嘉靖三十七年创筑,以防倭患,并迁中界巡司于此,城周五里有奇。又永嘉堡,在府东南五十五里,本永嘉盐场,嘉靖三十七年,建堡筑城,周四里。

龙湾寨府东三十里。《志》云:寨东援宁村,西捍府治,坐临深水,颇为险要。嘉靖中,倭屡从黄华港登犯,突入新建、蒲洲等处,径抵府城,防御为切。又沙沟寨,在府东五十余里,稍西即宁村所,逼近海口,贼易登犯,其相近又有沙村寨。○长沙寨,在府东宁村所东南,东临海涂,地势颇险,亦曰长沙湾。嘉靖三十二年,参将汤克宽败倭于此。又太平寨,《志》云:在府南六里。

白沙隘府西五十六里白沙山旁。宋置白沙巡司,元因之,后废。道出青田县,此为要隘。○象浦驿,在城北,明初置。又有南溪税课司,在府东北七十三里,今废。

瑞安县府西南六十里。南至平阳县五十里,西至泰顺县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处州府青田县三百五十里。本章安县地。三国吴析置罗阳县,宝鼎三年,改曰安阳。晋太康初,改曰安固,属临海郡。宋齐以后因之。隋省入永嘉县。唐武德八年,复置安固县,属嘉州,寻属括州。上元中,分属温州。天复二年,改今名。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瑞安州。国朝洪武二年,复为县。旧有城,相传宋宣和中筑,周不及二里。元至正二十四年,方国珍增筑,周五里有奇。前朝洪武三年、永乐十五年、嘉靖三十一年,皆因旧址改拓,周六里有奇。今编户百二十八里。

○白岩山县治东一里。一名龙山,亦名白鹿岩。又东二里曰东山,与白岩山相接。县治东北曰集云山,峰峦绵亘,县之主山也。○庙山,在县东南五里,亦曰安禄庙山。山高秀,障蔽海门,上有浮图。又有玉泉洞,可容百人,其泉通海。又东曰浮龟山,控临海门,横捍江流。稍南又有黄公岩。

陶山县西三十里。陶弘景尝居此,因名。周仅二里,前江后湖,《道书》以为第七福地。宋末,元兵至此,邑人王小观募兵迎斗,力竭而死。元末盗起,邑人张文贞于此筑城拒守,久之,始为贼所陷。又西十里有许峰山,高数千仞,海舶视为方向,俗呼景福山。又西五里曰福全山,《道书》以为第三十三福地,山之北有白云岭。

帆游山县北四十五里。东接大罗山,与永嘉县分界,为舟楫要冲。《永嘉记》地昔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名。又西有桐岭山,与帆游并峙,县北面之保障也。亦曰铜溪山。○仙岩山,在县东四十里,当大罗山之阳,山巅有黄帝池,广五百余亩,水分八派,注为溪潭,高下相属。《道书》以为第二十六福地。《郡志》:山即大罗之别名矣。又东五里曰云顶山,岩壑绝胜,与仙岩山相接。

遮浦山县西南三十里。其南为坑岭,接平阳县界。嘉靖三十五年,倭寇自闽犯平阳,将自坑岭入县界,邑人设险于柘浦山、天门埭,以拒之。柘浦,即遮浦也。○梓岙山,在县东北四十余里,有二十四盘岭。

○海县东十里。由海口直上飞云渡,至为险要。海洋有凤凰山、飞云关,舟师驻泊处也。《海防考》:倭犯瑞安、平阳,必由铜盘、南龙及凤凰山而入,守御为切。

安阳江在城南。《志》云:其上源有二,一出福建政和县东北之温洋,谓之大溪。一出青田县东南之木凳岭,谓之小溪。合诸山溪之水,流入县境,至陶山南口而合流,又东至县南,水阔百余丈,亦曰罗阳江,亦曰安固江,亦曰瑞安江。唐天末,钱传舍舟安固,径袭州城,克之,是也。东接海口,为县境之冲要。又三港口,在县西南四十里大溪上流,有罗阳、大洪、莒江三水自西北来,会于此,因名。嘉靖中,倭贼突犯三港口,即此。

东湖在城东北。源出白岩诸山,引流经县北,至帆游山,接会昌湖,直达永嘉南门。城北又有北湖,一名锦湖,环绕城北,接于东湖。又永丰湖,出县西七十里逄源山,周十里,水常不竭,民赖其利。○天门埭,在县西陶山南。宋元间,筑此以蓄安阳江之水。元至正十四年,邑人张文贞筑城陶山天门埭以拒贼,是也。嘉靖三十五年,倭犯平阳,由天门埭趋青田县。《志》云:天门埭在县西三十五里。

飞云渡县南七里。安阳江津济处也。波流汹涌,横截南北,有飞云关,往来者必出于此。渡西有中洲,东出为飞云水寨。《海防考》:飞云水寨西南去金乡卫百三十里,此为温州适中之地,旧名中军水寨,南临海港,外接凤凰山,内逼府城,郡境之冲要也。

○梅头寨县东五里。有海口,为戍守要地,明初置巡司于此。又三港税课局,在县西南百十里,明初与池村巡司同置。景泰三年,司改属泰顺县,而税课局如故。又下林河泊所,在县西南三十里,亦明初置,今废。○梅头堡,在海安所之后冈,嘉靖三十八年筑以御倭,万历中重修。又山黄堡,在县西南五十里,亦嘉靖中筑。

丁田寨在县东北海安所东,相近又有前后冈二寨。丁田地势平缓,前后冈俱临深水,至险要。嘉靖中,贼屡登犯,西北犯府城,西犯瑞安,为戍守要地。○东山寨,在海安所东北,又有上寨,东西分峙,为崎角之势,坐临海滨。倭贼自东山而来,由九里而至府前;自上而来,由丁田径至海安,险要处也。寨东为东山港。嘉靖三十一年,倭寇由江口登犯岭门、岐头,入坡南汇,至高山下,败官军,遂攻县城,官军击却之,退泊东山港,即此。

眉石北隘在县东南沙园所东。东至大海,南会陌城寨,西至平阳所,北会陡门,极为冲要。嘉靖中,倭贼从此登犯。又眉石南寨,亦在沙园所东南,东滨大洋凤凰山岙,一潮可至。西抵仙口寨,从仙口寨至平阳县,三十里而近耳。○仙口寨,在沙园所南,近平阳县之仙口山。其相接者又有宋埠寨,亦为防御处。

乐清县府东北百二十里。北至台州府太平县百三十里,东北至台州府黄岩县百八十里,西北至台州府仙居县二百八十里。后汉永宁县地。东晋宁康三年,析置乐成县,属永嘉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唐武德五年,复置乐成县,属嘉州。七年,废入永嘉县。载初元年,复置属温州。五代梁开平初,吴越改今名。旧有城,相传唐天宝三年筑,周仅一里,后废。前朝洪武六年,议修筑以备倭,不果,乃立栅引濠为固。嘉靖三十一年始石为城,而缺其一面。三十八年,始增筑。万历六年及三十一年,皆修治,周四里有奇。编户百六十八里。

○翔云山在县治后,亦曰县后山。东接雁荡,西连白石。高山大谷,杂沓若翔云。奇峰茂林,为邑屏障。左有九牛山,在县治东,亦名谢公山,以灵运所游息也。稍前曰东塔山,又有西塔山,当县治西,旧时依东西塔山结城。嘉靖中,始拓而广之,治西北曰丹霞山,绵延高秀,旧名白鹤山,又名赤岩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其西又有箫台山,三峰耸峙,相传王子晋尝游此。○西氵祭山,在县西五里,三面苍崖峭立,环若翠屏,唯东面轩豁如门,大海横其前。又西七里有章岙山,亦名双峰山,有东西溪夹山而流,稍西为盘谷山,以山谷盘旋而名。东面海,俗称盐盘山。

白石山县西三十里。一名白石岩,高千丈,周二百三十里。唐天宝中,尝改名五色山,洞壑出泉,东西流五六里,合而为湖。其西十里有玉甑峰,即白石之别峰也。○左原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群峰环绕,中有田,二千余亩,居民悉藏谷中。县东六十里曰芙蓉山,三峰削翠,下有芙蓉川。又东十里曰丹芳岭,路出雁荡西谷,凡四十九盘。又窑岙山在县东五十里,高数千仞,海舟望以为准。

雁荡山县东九十里。岩峦盘曲,凡数百里,其峰百有二、谷十、洞八、岩三十,争奇竞胜,游历难遍。《志》云:山跨乐清、平阳二县,在平阳西南者曰南雁荡,此为北雁荡。群峰峭拔,上耸千尺,皆包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有大小龙湫,会诸溪涧水,悬崖数百丈,飞瀑之势,如倾万斛水从天而下也。绝顶有湖,方十余里,水常不涸,雁之春归者留宿焉,故曰雁荡。又有马鞍岭,一名石城岭,岭之东西分为东西谷,各有内谷、外谷,东内谷有峰四十八,外谷有峰五。西内谷有峰二十四,外谷如之。沈括谓天下奇秀,无逾此山也。○龙穴山,在县东二十五里,两山相对,延袤十余里。又有长山,在县东三十里,以南北延袤数里而名。

玉环山县东南二百里海中。其上旧有古城,山西北十余里为楚门山,有峡如门,广二十步,海舰由此出入。《海防说》:玉环山北隔一小港,即台州府楚门所,山联络深长,周回百里,旧有民居。洪武二年,倭贼来犯,因徙入内地,山当台、温二府之交,海寇去来驻泊之薮也。○盘屿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滨海,明初朱亮祖袭方明善于此,其下即盘石卫。

接莆岭县北六十里,道出太平县。《志》云:县东九十里有佛岭,宋末乡人结寨于此,以拒元兵。○鹗岭,在县东。嘉靖八年,倭寇乐清,登鹗岭,因徙白沙巡司戍于此。

○海县南五里。又县东十里有海渡,道出太平县。《志》云:县境之海,横亘几三百里,东起玉环山,西至象浦,皆以海为险,亦曰白沙海,以白沙岭名也。

馆头江县西南六十里,与瓯江接。经盘石卫,至县东五里白沙岭,又南入于海。又万桥江,在县东六十里,窑岙诸山之水至此入海,亦名万桥港。县东南七十里又有柽江,东北诸山溪水南汇于此,亦曰清江港。又北港,在县东百三十里雁荡山顶,九折诸溪之水,流合诸山溪,东出数十里,亦曰北港川,皆入于海。

东溪在县治东。一名云溪。《志》云:东溪上流与栅溪接,分流四十余里,为县东溪。嘉靖中,筑城包东溪于城内。议者尝欲徙之城外,不果。出城南,稍折而西,出瓦窑河,与西溪合流,为运河,经县南五里印屿山下陡门口入海。又西溪出县治西白鹤诸山,一名金溪,流经城西,至城南瓦窑河,合于东溪。○荆溪,在县西北百里。《志》云:由县西北出仙居,荆溪为之孔道。嘉靖三十五年,倭贼由此犯仙居。

西河在县治西南。亦曰运河。南至馆头江凡六十里,支流旁达,灌田二十余万亩。又象浦河,在县西六十里,南出数十里达于馆头江,隔山不与西河相接,舟楫乘潮出入,多取道于此。

白石湖在县西白石山下,汇诸山溪之水,广三十余丈,长五六里,亦名合湖。引流而东,合于运河。又有朴湖,在县东四十五里,诸山溪之水汇流于此,又东出陡门注于海。

○馆头岙县西南五十里馆头江口。元置巡司,前朝洪武二十年,徙于岐头。嘉靖中,复设于此。又有馆头驿,元所置横春驿也,明初改今名,南去府城四十里。○窑岙镇,在县东五十里窑岙山下,南临海,有巡司。《志》云:元置北监巡司,在玉环山下。明初徙于县东北蔡岙,寻徙白沙岭。嘉靖八年,又徙于鹗岭。四十一年,复还窑岙,并建寿宁堡于此,筑城二里有奇,为戍守处。又窑岙驿亦设焉,本元置,明初因之。《海防考》:窑岙北境接台州界,嘉靖三十七年,宁海县境贼由梅岙入犯,次日即至窑岙,官军逐之,贼设伏麦田中,为所败。又东北有和尚岙,接台州太平县界,嘉靖中,官军逐贼至此。

石马镇县南五里石马山下。嘉靖三十七年,倭贼由此入犯,官军御却之。又县后堡,在县城北。嘉靖三十四年,补筑县城,于山腰营筑。既而寇乘高下瞰,城几陷。三十八年,徙城于平地,而县后故城,居民因之翼其两旁,以附于城,谓之县后堡,周不及二里。又永康堡,在县东南竹屿山,城周二里有奇。相近有宁安堡,亦有城。皆嘉靖中筑以避倭。又石梁堡,在县东八十里,即雁荡山之石梁洞也。嘉靖中筑堡。县南又有福安堡城,周四里,嘉靖三十八年筑。○岭店驿,在县东北九十里。元置大荆驿,其地有大荆山也。明初改今名,东至太平县四十里,北至黄岩县六十里。又西皋驿,在县城西,元曰萧台驿,明初改今名。

白沙寨县东五里。有白沙岭,为水陆要害。或云,汉遣下濑将军出白沙击东越,即此。恐误。明初自玉环山迁天富北监场盐课司于此。嘉靖三十七年,贼从此犯县城。三十九年,复从台州境入犯,参将张铁大破之于此。又东二里为白沙桥,《志》云:白沙岭隘,陆走台境,水通海岛,县境之咽喉也。

章岙寨在县西章岙山旁,近海口。贼船易登,颇称险要。防御慎固,则东卫塔头,西卫盐盘,南卫黄华,北卫长林,倭船不能犯。○沙角寨,在县西二十五里沙角山,下滨大海,界于黄华章岙间。嘉靖三十八年,倭由此登犯,由县西十里支岙至三条岭,有道径抵县城,防御为切。

黄华水寨在县西南,盘石卫东三十里,东接大海大小门、霓岙,南枕港口,乃温州之咽喉也。水哨南会飞云,北会白岩塘,备御最切。嘉靖三十七年,倭由此港入温州,直抵处州府青田县,官军击却之。又有黄华山寨,在水寨东二里,其地有黄华山,因名。嘉靖中,倭尝登犯。黄华之外,为下马洋。嘉靖三十二年,参将汤克宽追黄华贼,战于下马海洋,是也。《海防考》:倭犯黄华,必由邳山、大麂山及黄大岙而入,有黄华关,迫临海口,汛守最切。○岐头寨,在县西南。《海防考》:县西四十里有白塔山,其地谓之塔头,有长林盐场,宋政和中置,元为司令司,明初曰盐课司。又西南即岐头也,海舟经此,必舣舟而后行,谓之转岐。由折叠岙而东北,达于骊洋,即台州之松门寨。

白岩塘水寨在县东北蒲岐所,东滨海,为蒲岐之外户。水哨北会台州府之松门、楚门,南会黄华港。嘉靖中为戍守处。又后塘寨,亦在蒲岐所。东南临大海,形势险要。嘉靖三十一年,贼屡登犯。其南为李岙,西为清江渡,北为双陡门,皆寇所必窥之道。有鹤渚堡,嘉靖中置,筑小城戍守,周不及二里。○高嵩寨,在县东四十里高嵩山上,临大海,亦近蒲岐所,为所境之锁钥。嘉靖中,贼每犯此,从梅婆桥而入,径至长山,窥乐清近郊,亦险要也。

下堡寨在蒲岐所南五里。南临大海,所之南藩也。其相近者,又有娄岙,亦为备御要地也。○峡门桥,在县西南十三里。又西三里有峡门山,桥因以名。县东十五里又有陡门桥,南临海。

平阳县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南至福建福宁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瑞安县五十里。晋太康四年,析安固县横岙船屯置始阳县,属临海郡,寻曰横阳。太宁初,属永嘉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唐武德五年,复分置横阳县,属嘉州,贞观初废。大足初,复置属温州。五代梁乾化四年,吴越改今名。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平阳州。前朝洪武二年,复为县。旧有城,相传晋太康中旧址,周仅一里,后废。元至正中重筑。前朝洪武七年增修,后常营治,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四十一里。

○仙坛山在县治东。上有平石,号仙坛。本名横岙,亦曰横屿。三国吴置横岙船屯,盖以山名。上有九盘岭。又昆山,在县治西南,绝顶有巨岩,俗称古岩山。县治前又有岭门山,山分左右翼,中阙如门。○仙口山,在县东二十五里,本名阳屿,晋初因以名县。东枕大海,亦名神山,上有风门岭。又将军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旧尝驻军于此,因名。

罗源山县西南二十里,横阳江流其下。其南五里为凤山,临江绵亘数里,一名前仓山,江因以名。又盖竹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其相近者曰楼石山,高千丈,周四十三里。○玉苍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亦名八面山,山周百余里,跨峙八乡,稍北,岩岫四围,只通一门。相近又有松山,峰峦攒簇,高秀相亚。

南雁荡山县西南百里。北自穹岭,南至施岩四五十里,皆雁荡也。中有明王峰,峰顶有池。《志》云:南雁荡有十三峰、三洞、二岩,涧石类皆奇胜。其相接者曰白云山,山插云汉,行人攀藤而上,号曰藤道。又有四溪山,山有四十二峰,下有四水合流,沿山而南入于海。

大岩头山在县东南海中。《海防考》:倭贼自南麂、凤凰、霓岙、蒲岐、楚门、玉环而来,俱经此山,巡哨最切。○南麂山,在县东海中,有平壤数千亩,称饶沃。环海负岛,逋逃之徒,易以蕃聚。倭寇每出没于此。其北接凤凰山,山岙阔大,坐临深海,山外皆大洋,别无山岛。自明初以来,倭寇皆经此栖泊,恃为巢穴,乘潮御风,直抵飞云港,此哨守要地也。

东洛山在县东南海中。倭寇南北往来,往往泊舟取水于此。隆庆中,设舟师戍守。○南龙山,在县东海中,倭自北洋而来,此为必经之道。其相近者又有铜盘山,亦倭舶内犯之道也。又洋屿在县东南江口关,水师每驻泊于此。

○海县东二十五里。《郡志》:县境之海,北接瑞安界榆木浦,经陡门、仙口、江口,抵大岙、蒲门、俞山诸处,至福建烽火寨止,横亘三百余里。

横阳江县西二十五里。一名始阳江,又名前仓江。县西境南北诸乡之水,汇为顺溪,经罗源山下,曰横源江。又东南流出县南二十五里径江口,又东南注于海。《志》云:横阳江上流有四港,其一为顺溪,其一为梅溪,出盖竹山,绕罗源山北,而东注于前仓江。其一为平水,合涧谷诸水,经县西南八十里松山下,接泰顺县界,合于前仓江。其一为燥溪,其上流为宋兰洋,亦县西南诸溪水汇流处也,经县西南七十里燥溪山下,分为东西二溪,又经县南五十里,并注于江。嘉靖三十四年,倭自南麂山流入金乡,犯平阳、三港,官军御之,败绩。三港,或曰即燥溪合横阳江之口。

运塘河在城北。自县北五里鸣山下,北抵瑞安飞云渡,凡三十五里,有万金塘。又有夹屿桥河,在县南五里夹屿山下,城南诸水汇流于此,西注前仓,南注江口,各二十五里。

荪湖县南六十里。有荪湖山,诸山溪之水汇于山下。又有南湖,在县西南九十里。

○江口关县南二十五里,下临横阳江,为往来冲要。又有江口水寨,在县南金乡卫,东南临大海,控五屿等岙,外接琵琶、长腰、陌城、洋屿等大洋,为平阳门户。嘉靖三十一年,倭犯平阳前仓、径口诸处,从此港入,南至巴艚、炎亭,北至瑞安飞云、凤凰,皆其哨探处也。《志》云:江口巡司,明初置于下埠。正统五年,徙于渡头,皆在县南。又仙口巡司,明初置于县东仙口山,洪武二十年,徙置于县南十里麦城山。又有龟峰巡司,在县东南九十里,亦明初置。嘉靖初废,改置龟峰堡。○巴艚寨,在县东南八十里。寨东北两面皆滨海。嘉靖中,倭屡由此入犯,又有巴艚堡及巡司戍守。《志》云:巴艚巡司亦明初置。嘉靖中,增设堡以御倭。又县东有余洋堡,相近为宋埠、仙口二堡,县南有前仓堡,又有蔡家山、东魁等堡,皆嘉靖中置。

陌城寨在县东南。寨东南滨海,其相连者曰陆路寨,俱戍守要地也。又汶路口寨,在县东三十里,东临海洋洋屿门,南援江口水寨,北援眉石南北二寨,地势险要。嘉靖中,倭贼由此登犯。

炎亭寨在县南金乡卫东七里,有海口。倭贼从此径犯卫城,西即逼近县境荪湖诸处。嘉靖中置寨,并设珠炎营戍守。又西南十里为大岙海口,亦戍守处也。○大小渔野二寨,在卫东南,联坐海滨,倭由此犯卫城,又北则逼近县境南盐场诸处。嘉靖中,设军戍守。

大寨在金乡卫东,有大海口。又南为小寨,近蒲门所,西临海,北镇山,其相接者为龟峰巡司。洪武十六年,倭贼入寇,官军击却之,为备御要地。○程溪寨,在县南蒲门所东南,南至海,西抵镇下门水寨,蒲门之要区也。嘉靖三十四年,倭贼由此登犯。又菖蒲洋寨,在蒲门所东海滨。嘉靖中,倭贼尝犯此,与小寨俱拨所军戍守。

屿山寨在县东北壮士所,东南临海口。贼从此突入,则西犯天仙,南犯双峰诸乡,北犯所城,为备御要地。又平山寨,在壮士所东北,西接盘石后所,南接屿山,北接白沙,为乐清之唇齿。嘉靖三十七年,贼从此登犯,南入石马港,径抵乐清白石山,亦备御要地也。

镇下门水寨县东南百四十里。亦曰镇下门关。坐临大海,其东有官岙,舟师驻泊处也。出岙直冲台山外洋,倭贼犯镇下门,必取道官岙,守御最切。水哨南会烽火流江,北会江口水寨。又有上下魁海口,亦在蒲门所东南,为戍守要地。○天富场,在县东南三十余里。明初,置天富南监场盐课司于此。又县东有沙塘子场,县南有蒲门子场,皆产盐,隶于天富场。

泰顺县府西南二百七十里。东至瑞安县二百四十里,东南至平阳县二百八十里,南至福建福安县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福建寿宁县二百二十里,北至处州府景宁县二百十里。本瑞安、平阳二县地。前朝景泰三年,析置县。嘉靖九年,以矿寇窃发,始筑城。三十八年,增修以御倭,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天关山县治北一里。县南里许曰地辅山,横锁白溪水口。又飞龙山,在城东。城西又有舞凤山,环夹县治。○百丈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有百丈氵祭。县南二里又有第一氵祭,高二十余丈,悬崖直下,又连七氵祭以达于闽。

分水山县南二百里,与平阳县西南之松山相接。泉发陇上,东西分流,以限闽浙,山下地名平水,达前仓江,可通舟楫。吴越尝守此,以与闽人相拒。《海防考》:分水岭隘当浙闽之交。自闽而来,必由此至平水,过牛皮岭,一路由萧家渡至县东,自县抵瑞安道二百五十里;一路由莒冈至县西,自县抵青田道二百余里,又由县东北达桐岭,可竟至府城。此控扼之要也。

三魁山县南六十里。有东山、西章、中龟三峰,谓之三魁。三魁巡司置于此。其相接者曰鲤鱼山。又泗溪西山,在县南九十五里,其相接者曰牙洋山。○龙斗山,在县东一百十里,下有龙斗渡,元末尝置龙斗寨于此,又东接瑞安县界。

滴水岩县东四十里。石壁峭拔,溪流湍悍,旧时仅容仄足。弘治间,辟成大道。又莒冈,在县东七十里。其地有莒冈铺,行旅所经,旧有方村营亦置于此。

○白溪县西四里。出天关山,绕城西而南,经县南十五里文笔峰下,西南流,达福建寿宁、宁德县境,入于海。

仙居溪在县东十五里仙居山下。源出县西北诸山,东流经此,又经县东四十里洪口东渡,又东百丈氵祭及县东诸溪水俱流合焉,经龙斗山下,抵瑞安界入于海。○泗溪,在县南,源出泗溪西山,合县南诸溪水,抵福安县界入于海。

○分水关在分水山,见上。○罗阳第一关,在县东四十里,当洪口东渡之西,道出瑞安。其地有洪溪,汇入龙潭,谓之洪口。溪流环绕,有东西二渡及东渡桥,霖雨时,湍险尤甚,水陆往来,多出于此。又桂峰东南关,在县南七十里,其地有桂岭。又有桂峰桥,旁立两关,以路通闽括,置关于此。

三魁镇在县南三魁山。洪武初,置洋望巡司,属平阳县。二十四年,改置三魁巡司。景泰三年,改今属。又鸦阳巡司,亦在县南。宣德八年,闽括寇变,始设司防御,属平阳县,景泰中改今属。又池村巡司,在县北百七十里,明初置,属瑞安县,亦景泰三年改今属。

石柱寨县北五十里。其地有石柱峰,壁立万仞,上与云齐。又北五十里有上地排隘,接景宁县界。○九峰隘,在县东南百六十里,平、泰二邑往来之咽喉也。又上下排隘,在县南百九十里,接福宁州界。又有岩坑葛家渡隘,在县西南,接寿宁县界。

附见:

温州卫在府治东,洪武元年建,领所三。

宁村守御千户所府东五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盘石卫。北渡江至卫十里,所城周三里有奇。《志》云,所东去沙沟海口一里,南至永嘉场十里,西北至乐清县五十里,西南至瑞安县七十里,为守御要地。

瑞安守御千户所瑞安县治东。洪武二十年建,隶温州卫。

海安守御千户所瑞安县东北三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温州卫,西北去卫七十里,城周三里有奇。弘治十五年重筑,万历二年,为飓风所圮,九年增修,为滨海要地。

盘石卫乐清县西南五十里。又西南至府城五十里,南至盘石岩头海口一里,西至馆头驿十里。洪武二十年建,筑城周九里。嘉靖中增修,领所三。

盘石守御后千户所乐清县东三里。成化五年,自盘石卫城移置此,仍隶盘石卫。筑城周二里有奇,所南五里为石海口,东至蒲岐所三十里,北至窑岙驿五十五里。

蒲岐守御千户所乐清县东北三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盘石卫,筑城周三里有奇,东渡江,至楚门所一十里,南至下堡海口五里。《海防考》:洪武三十四年,倭寇突犯,官军击却之。嘉靖中,为御倭要地。

平阳守御千户所在平阳县治西。洪武二年建,隶温州卫。

金乡卫平阳县南七十里。北至府城百八十里,西至蒲门所八十里,西南抵福宁州二百十里。洪武二十年建,筑城周七里有奇,旧领所三,今二。

沙园守御千户所瑞安县东南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金乡卫。南至平阳县三十里。所城周三里,弘治十四年重筑,万历十六年增修。

蒲门守御千户所平阳县西南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金乡卫。城周三里有奇。南至福建流江寨二十里,西南至福宁州百里,西至泰顺县二百十里。○壮士守御千户所,在平阳县东北五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金乡卫。城周二里有奇。隆庆初,并入蒲门所。

附考:

日本日本即故倭夷国,去中土甚远,隔大海,依倚山岛。高丽在其北,新罗、百济在其西北,琉球在其西南。有附庸之国百余。自汉武灭朝鲜,驿通汉者三十六国,皆称王,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即邪靡堆是已。光武建武中元二年,始来朝贡。安帝永初元年,复来贡。汉末国乱,国人立其女子卑弥呼为王。三国吴赤乌元年,卑弥呼入贡于魏。后卑弥呼死,其宗女壹与继之,后复立男王,并受中国爵命。《后汉·东夷传》:会稽海外有夷洲、洲,即倭夷也。孙权黄龙二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浮海求夷洲、洲,欲俘其民以益众,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十八九,洲绝远,卒不可得至,得夷洲数千人而还。沈莹临海水土志,夷洲在临海东,去郡二千里,历魏晋至宋、齐、梁、陈,皆来贡。隋大业四年,倭王多利思比孤入贡。《隋书》:倭国在百济、新罗东南,水陆三千里,于大海中依山岛而居,都于邪靡堆。即《魏志》所谓邪马台也。杜佑曰: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去辽东万二千里,大略在闽中会稽之东,自谓泰伯之后,入唐,常来朝贡。咸亨初,恶倭名,更号日本,自以其国近日所出也。或云日本故小国,为倭所并,因冒其号云。初附新罗入贡。后新罗梗海道,始由明月洲入贡。其国尝分五道,曰东海、南海、西海、东山、山阴。宋雍熙以后,累来朝贡,熙宁以后,来者皆僧也。元至元初,遣使赵良弼招谕,且介高丽谕意,皆不应。十八年,遣唆都、范文虎等率兵十万伐之。自平户岛移军五龙山,暴风破舟,文虎等择坚好舟乘之遁归,弃师十万,为日本所歼,终元之世,使竟不至。前朝洪武二年,命赵秩谕其国王源怀,因遣使入贡,后数岁一来,而入寇不绝。十六年,与胡惟庸通谋为乱,绝之。命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沿海,自辽左至徐闻,筑城设卫所,戍守要害海防,凡数千里。永乐三年,遣太监郑和招谕海外诸蕃,日本首先输款,乃给勘百道,许其通贡,然仍不时入寇。十九年,大掠辽东诸处,总兵官刘江歼之于望海埚,海氛稍熄。宣德以后,不时入贡,而窥伺窃掠不已。正德四年,鄞人朱缟以逋逃充倭使,冒姓名宋素卿入贡,遂阶祸基。嘉靖二年复至,与倭使宗设争先后相仇杀,大掠宁波。宗设仍夺舟去,于是论素卿死,绝倭贡。十八年复贡。奸商亡命之徒,相与构衅,乱遂作,甚于三十一年,息于四十二年。十余年中,东南腾沸,生民之涂炭极矣。《志》云:日本之地形类琵琶,东高西下,或以其势若蜻蜓,亦曰蜻蜓国。东西数千里,南北数百里,九州居西为首,陆岙居东为尾,山城居中,乃彼国之都也。其国君以王为姓,以尊为号,后又改称皇。初居日向州,筑紫宫,后徙三城州。所统有三部、五畿、七道、三岛、六十五州、五百七十三郡。然皆依水附屿,大者不过中国一村落而已。三部者,一曰畿内部,有山城、大河、河内、和泉、摄津五州,故曰五畿。五州分统五十三郡。一曰畿外部,有东海、西海、南海、北陆、东山、山阳、山阴七道,合统六十州,六十州又分统五百二十郡。一曰海曲部,有伊岐、对马、多艺三岛,三岛各统二郡,凡六郡。其通中国之道,旧自辽东,由六朝以后,方从南道。率自温州、宁波以入,今贡道则定于宁波。盖其国去辽甚远,而去闽、浙甚迩,风汛时,往来率不过四五日程。其在彼国西南而尤近中国者,萨摩州为最。嘉靖中,屡次入寇,多此州及肥后、长门二州人,次则大隅、筑前、筑后、博多、日向、丰前、丰后、和泉诸州之人。大率商于萨摩而附行者也。山城号令,久已不行,有山口、丰后、出云三州,专兵自恣。既而山口、出云复灭,惟丰后犹存,然亦浸弱矣。《筹海说》:山口本名周防州,南边海,其西即长门州,关渡在焉。渡此而西,为丰前、丰后、日向、筑前、筑后、大隅、萨摩,萨摩为最西。又北为肥后、肥前所谓西海九州也。自肥前而西,有大渔洲,谓之悬海,有平户岛。元世祖言见日本地图,其太宰府西有平户岛,周围皆水,可屯军船,是也。平户之西为五岛,有五山相错,悬海而生,其中有岙可泊,乃日本西境之尽处,或谓即五龙山,元范文虎弃师处矣。自五岛而西,四望无山,直抵陈钱、壁下,此岛南去萨摩千五百里,与平户相去二百五十里,与肥前相去四百三十里。由五岛至山口,平户其必经之所也。自五岛而北,为多艺,为伊岐。又北过海而五百里,而后至对马岛,与高丽相望,此则日本北境之尽处也。凡日本西北至高丽,必由对马岛开洋,岛之西北,有堆沙、凡山谷、撒思乃三岙,风顺不过一日程,约五百里而至高丽矣。其南至琉球也,必由萨摩州开洋,风顺不过七日。其贡使之来,必由博多开洋,历五岛而入中国,因造舟水手俱在博多故也。贡舶回则径取长门,因其抽分司官在焉也。若其入寇,则随风所之。东北风猛,则由萨摩,或由五岛,至大小琉球,而视风之变迁,北多则犯广东,东多则犯福建。犯福建则自彭湖岛分宗,或之泉州等处,或之梅花所、长乐县等处矣。若正东风猛,则必由五岛历天堂官渡水,而视风之变迁,东北多则至乌沙门分宗:或过韭山海闸门而犯温州;或由舟山之南,经大猫港,入金塘、蛟门,而犯定海;或由东西殊山,入湖头渡而犯象山、奉化;或入石浦关犯昌国;或入桃渚、海门、松门诸港而犯台州矣。正东风多,则至李西岙、壁下、陈钱分宗:或由洋山之南,过渔山、两头洞、三姑山入蛏浦,而犯绍兴之临山、三山;过霍山洋、五屿、烈表、平石,而犯宁波之龙山、观海;过大小衢、徐公山,入鳖子门、赭山,而薄钱塘矣。或由洋山之北,过马迹潭西而犯青浦。或过马迹潭西北而犯太仓。或过南沙,经茶山、角嘴、涉谷椟入大江,越狼福山而犯瓜、仪、常、镇。若在大洋而风东南也,则过步洲洋乱沙,入盐城口而犯淮安,入庙湾港而犯扬州,再越而北则犯登、莱。若在五岛开洋,而南风方猛,则趋辽阳,趋天津。大抵倭舶之来,恒在清明之后。前乎此,风候不常,届期方有东北风,多日而不变也。过五月,风自南来,倭不利于行矣。重阳后,风亦有东北者。过十月,风自西北来,亦非倭所利矣。故防倭者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焉。《志》云:山城以东,地方广邈,虽倭夷远服,贾者或不能知,大抵陆奥一州在其极东,而萨摩一州在其最西。博多,其岛名也,东南去肥前州四百五十里,贡使必出之路。又有平壶、八角诸岛,在其北面。自嘉靖以后,东南得以宁谧。万历中,关白发难于朝鲜,又久而后平云。《四夷考》:倭国以山城为主,山城之南为和泉。又南为沙界,沙界之东南为纪伊,纪伊之西为伊势。山城之西为丹渡,东为摄津,东之西为摄摩。西为但马。西之西为因幡,丹渡西为美作,东为备前,东之西为备中,西为因幡,西之西为伯耆,美作之西为备后之北境。出云之南境,备后之西为安艺。出云之西,为石见、安艺,石见之西,为山口谷国,即古之周防州也。山口之西为长门,关渡在焉。渡此而西,为丰前,其南为丰后。又南为日向,丰前之西北为筑前,西南为筑后,筑后之南为大隅,大隅西为萨摩,丰后东南为悬海,为土佐,为伊豫,为阿波,阿波相近悬海为炎路,土佐、丰后之间,为佐加关。萨摩之北为肥后,又其北为肥前,肥前西悬海为平户,平户西为五岛,北为多艺,为伊岐,极北为对马岛。诸岛皆有酋长,山城号令不行,强者则相役属焉。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福建方舆纪要叙

福建方舆纪要叙

福建僻处海隅,褊浅迫隘,用以争雄天下,则甲兵糗粮,不足供也。用以固守一隅,则山川间阻,不足恃也。西汉时,东越尝国于此矣。横海楼船以四道之兵至而国亡。陈天嘉中,陈宝应亦思据之矣。章昭达、余孝顷之师来袭而国亡。五代时,王氏亦尝帝制自为矣,及衅起于内,敌乘于外,而地分于邻国。元末陈友定起于闾阎,乃能削平群盗,保其境内,其才非不足以有为也,一旦杉关失,南台惊,及其身而败亡至矣。犹得谓闽为险固之地乎哉?昔人亦言,闽中形势,大类巴蜀。此非通论也。夫蜀内有鹿头、剑阁、垫江之阻,外有阴平、葭萌、瞿塘之限,北出则动关中,东顾则临荆楚。而闽曾有是乎哉?建安一郡,最称上游,亦不过北走浙中,西达江右而已。其至于中华也,必由衢、信经饶、池而后渡江,越安庆出庐、寿而后渡淮,自淮以北,又累驿而后至大梁。谓自闽而出,遂有当于中原之要会,不能也。至于敌之来攻也,不特惠、潮迫近汀、漳,藩篱易越。而南赣山溪相错,窥伺之道甚多,由建昌而趋邵武,由广信而下崇安,敌已在肘腋间矣。仙霞南下,建瓴之势也。而处州之龙泉、庆元,与建宁之浦城、松溪,犬牙出入。往者叶宗留尝肆恶其间,而建宁以及衢信道皆为之梗,山薮隐匿,保无有忽然阑入者乎?温州以南,由泰顺而逾分水,自平阳而越流江、福宁、侯官之郊,皆战场也。而海道之捷抵白沙浦,径进五虎门,又无论矣。噫!以福建之幅员,而可攻之隙,随在而是。备前则后至,备左则右至。山海之环绕,不足以为固,而止为敌人出没之资耳。犹可与巴蜀同日道哉?吾尝于南宋奔亡之余,而反覆三叹焉。蒙古之用兵也,纵横驰突,大异前代,临安未陷,两粤已为之破残。肇庆以西,皆置戍军,惟广、惠、潮诸州为宋守耳。使其两广尚全,云贵未扰,为宋计者,必且择坚完之所,以为经营四方之本,岂将仓皇造次,遂驻跸于偏残浅露之福州哉?广州形胜,十倍于闽。其不驻跸于广州者,惧肇庆之逼也。顾瞻四方,惟福州稍远于敌,又以北近临安,示不忘故都之意,从而建为行都。孰知敌人海道之兵,已自明州扬帆而至哉?或曰:“为宋计者,广州纵可都,而福州亦必不可去。去福州,福州必遂入于敌矣。”余曰:“去福州而广州犹固,尚可以图福州,守福州而福州一倾,吾犹得而固广州乎?吾尝悼将亡之国,其君若臣,惊魂震魄,苟且自全,遂不思为久远之计也。使有远猷者出焉,必先择其可固之圉,以定根本,立纪纲,下一令于天下曰:有能为我复一城,守一邑者,即以官之;有能为我全一乡,保一寨者,亦即以官之;其守土之臣,而叛降于敌,有能为我诛其人而复其境者,亦即以其人之官官之。草泽中不乏贤豪也,累百年缔造之国家,非若草窃一时者之无所系于民心也。蒲寿庚之擅有泉州也,其初不过一亡命匹夫耳《宋史》:寿庚,西域人,与其兄寿成以互市归于宋。寿庚以鹰犬微功,过假之以禄位,擅市舶利者三十年,官招抚使,狼子野心,背宋而潜献地于元。宋外惧敌师之侵,内惕寿庚之叛,不得已而走漳,不得已而走潮,以入海也。当其驻跸福州之初,而已知其势之必至此也。”客曰:“闽固不足为中国患乎?”曰:“昔东晋时,有孙恩者,出没海岛,为闽浙患,恩死,其党卢循继之。循灭,余众悉遁入闽。今泉州夷户有曰泉郎者,亦曰游艇子,厥类甚繁。其居止常在船上,船之式,头尾尖高,中平阔,冲波逆浪,都无畏惧,名曰了鸟船,往往走异域,称海商,招诱凶徒,渐成暴乱。嘉靖中,倭夷蹂躏之祸,此辈所致也。然其流毒,亦于闽、浙为甚,江淮以南,侵突亦渐矣。盖孙恩、卢循之余习然也。”客曰:“昔人视海道为至险,王审知之据闽也,尚禀命于中国,其入贡之道,为淮南所阻,每岁自福州洋过温州洋,取台州洋过天门山,入明州象山洋,过涔江,掠冽港,直东北度大洋,抵登莱岸,风涛险恶,没溺者尝十之四五,海道不足为中国患也,殆以是欤。”予曰:“非也。末世智巧日生,昔之艰难者,今皆趋于便易。元伯颜建议海运,初年以四万六千有奇之粟,从海道入大都,创行海洋,沿山求岙,风信失时,逾年而始至。其后益开新道,波涛玩习,占风候雨,机变如神,自福州以及江浙之粮运,至京师者三百三十余万石,仅旬日而至耳。今运粮之道,具于《图经》;使臣往来异国之道,则载于《针经》。习于海上者,浅礁暗沙,险滩僻岙,计潮候息,辎铢不爽,涛山浪屋之中,彼已视为衽席矣。自钱塘鳖子门而北,为海门之料角嘴,为淮口之庙湾场,为登、莱之成山、沙门岛,抵登、莱,则左顾天津,而燕蓟在望,右指旅顺,而辽浑当前。子以王闽之时,而概元季之后,不亦昧哉?”客曰:“倭夷或能病我中华也,其以海之故哉?”予曰:“倭夷之志,在子女玉帛而已。然其倡乱者,非皆倭也,即所谓泉郎之徒也。犹忆少时,闽人宋氏珏过家先生,谓家先生曰:嘉靖三十七年四月某日,倭贼攻兴化府时,贼首为洪泽珍,故闽人,以海商导倭入寇。有某生者,落魄不羁,敢为大言,少与洪习,往谒之,曰:兴化不足攻也,今宜佯请抚于有司,厚索犒与,出屯岛外,积甲炼兵。漳、泉大艘旧通番市者,不下千余,皆君所习,以明春整师登舟,齐俟汛至,分百艘泊京口,百艘泊淮阴,而我以大宗宜指登、莱抵天津,天下之势,隔而为三。江淮资运,势不能达,人情汹汹,必且内变,山东豪杰,当有应者,吾不俟有攻坚击锐之劳,而天下之势且归于我矣。时贼以莆城富饶,亟欲城陷,闻生之言,谓生为莆城游说也,瞪目叱之,左右顾,欲杀之。生匐伏请命,乃得已。窜入壶公山中,事平后,颇自疑,不敢出。然闽人亦善生之止贼攻城,而不深咎其言之祸及国家也。家先生笑而不应。予闻之,颇怪是生之狂瞽也。夫以国家灵长之祚,岂草窃者所能干?生乃欲急售其奇,不择人而教以天下之大计,其不见膏于斧也,亦幸矣哉。”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九十五

卷九十五

◎福建一

《禹贡》扬州地。周为七闽地《周礼》:七闽,荒服,掌于职方。郑注:蛮种有七,故曰七闽。贾疏:祝融之裔,分据闽地而为七。春秋已后,亦为粤地,天文牛、女分野。秦并天下,平百越,置闽中郡。汉高五年,封无知为闽越王都冶。孝惠三年,分闽越地,封摇为东海王,即今浙江温州府地。又建元六年,封无知孙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其实皆闽越地也。元鼎五年,闽越乱,元封初平之,属会稽南部都尉《汉纪》:武帝平闽越,以其地险阻,数反覆,终为后世患,因迁其民于江淮间,而虚其地。后复为冶县,属会稽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始置建安郡,晋又分置晋安郡,皆属扬州。元康初,改隶江州,宋齐因之。梁普通六年,改属东扬州时增置南安郡。陈永定初,增置闽州领郡三。天嘉六年复旧。光大初,又置丰州。盖梁、陈时州名滋多,非古制也。隋大业中,亦属扬州部。唐属江南道刘句曰:初属岭南道。误。今以《六典》为据。开元中,分隶江南东道。唐末,王氏据有其地。及闽亡,入于南唐、吴越。宋为福建路。元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寻废《元志》:至元十五年,置行省于泉州。十八年迁福州,明年还治泉州。二十年,又徙福州。二十二年,并入江浙行省。《三山续志》:至元十五年,置行省于福州。十六年罢。二十年复置。二十二年,并入江西行省。二十三年,复置。明年,改行尚书省。二十八年,仍并入江西。二十九年,仍置行中书省。大德元年,立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图琉球也。三年罢。黄氏曰:《三山续志》作于元致和间,必有所本也。至正十六年复置,寻为陈友定所据,明初平之。洪武九年,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八、直隶州一、属县五十七总为里三千七百九十七,夏秋二税大约八十八万三千七百一十五石有奇,而卫所参列其中。今亦为福建布政使司,领府州如旧。

◇福州府属县九

闽县附郭侯官县附郭长乐县福清县连江县罗源县古田县闽清县永福县镇东卫梅花、万安、定海三所附见

◇兴化府属县二

莆田县附郭仙游县平海卫莆禧所附见

直隶◇福宁州领县二

宁德县福安县福宁卫大金所附见

◇建宁府属县八

建安县附郭瓯宁县附郭建阳县崇安县浦城县松溪县政和县寿宁县

◇延平府属县七

南平县附郭将乐县沙县尤溪县顺昌县永安县大田县

◇汀州府属县八

长汀县附郭宁化县上杭县武平县清流县连城县归化县永定县

◇邵武府属县四

邵武县附郭光泽县泰宁县建宁县

◇泉州府属县七

晋江县附郭南安县同安县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永宁卫福泉、金门、中左、高浦、崇武五所俱附见

◇漳州府属县十

龙溪县附郭漳浦县龙岩县长泰县南靖县漳平县平和县诏安县海澄县宁洋县镇海卫六鳌、铜山、玄钟三所附见

东、南皆据海,

东北自浙江温州府界,西南至广东潮州府界,大海回环,约二千里。福、兴、泉、漳四郡,福宁一州,皆列峙海滨,互为形援。

西抵粤东,

闽之西南境与广东潮州府相唇齿,水陆二途,皆为捷径。

北距岭峤。

闽亦称峤外地。自浙江衢州、处州而南,江西广信、建昌、赣州而东南,皆有崇山峻岭,纡回结曲,不特仙霞一道,为北面之巨障也。

其名山,则有武夷、

武夷山,在建宁府崇安县南三十里。有黄亭山麓始于此,又四十里乃入武夷。其山绵亘百二十里,有三十六峰,三十七岩又嶂洞泉石之属得名者复数十计。一溪缭绕其间,分为九曲《道书》以为第十六洞天。《汉·郊祀志》武帝祠武夷居,即此山之神也。宋刘斧曰:武夷山东南枕流水,一水北至,一水西来,凑大王峰前,合流为建溪。其山东望如楼台,南盼如城壁,西顾如庾廪,北眺如车盖。峰峦岩岫,四十余所,峭拔奇巧,高下相属,吞吐云雾,草木蒙茸,寒暑一色,岸壁红腻,棱叠可爱。朱子曰:武夷峰峦岩壑,秀拔奇伟,清溪九曲,流出中间,两岸绝壁,往往有枯楂插石罅间。又有陶器之属,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蛮俗所居,而汉所祀者,即其君长欤。今从溪而入,第一曲为大王峰在山东南,一名天柱峰,亦曰仙蜕岩,方圆十里,高五千丈,一面向东瞰北溪,一面向南瞰西溪。峭壁缘崖,上哆下锐。峰之东麓有升真洞,西有铁板嶂石色苍黑,刂削如板,盘回数百丈,绝顶为投龙洞《志》云:洞门甚小,缒绠百二十丈乃至水。宋嘉熙元年,投金龙玉简于此,旁有天鉴池。峰之北又有幔亭峰一名铁佛嶂,甚奇胜,又有仙鹤等岩。第二曲有玉女峰,在溪南,亭亭姝丽,旁有马头、凌霄、虎啸等岩。第三曲有小藏峰亦在溪南,高峙峻拔,中有小藏岩,一名仙船岩。峰背为仙机等岩。第四曲溪南有大藏峰,高峙千仞,下临深溪《志》云:溪南又有李仙岩,一名灯窝岩,其前为御茶园,中有泉,旧于此制茶上供。元时设场官二人,掌茶园百有二所。明初有司董之,嘉靖中罢。李仙岩后又有云岩石室,可容百许人。溪北对峙者曰车钱峰,旁有升日诸峰,参差错列。第五曲有隐屏峰在溪北,平上锐下,凌空峭立,高广方正如屏。两麓坡陀环抱,朱子筑精舍于其处,峰之右又有接笋峰,北有玉华岩,皆奇胜《志》云:溪南有小隐屏,与隐屏峰对。一名紫石岩,今名晚对峰,因朱子晚对亭而名。第六曲有天游峰。在隐屏之后,外高敞而内幽邃。其右为仙掌峰,穹崖壁立,高广百余仞,旁有瀑布泉夹流下注,名仙浴池。溪之南有城高岩,山形高峙,长亘如城壁。第七曲有三仰峰。三峰耸拔相连,形若仰首,中有碧霄洞、小桃源诸胜。第八曲有鼓子峰。有石如鼓,其前为鼓楼,岩后有三层峰,尤高峻,旁又有天壶等岩。第九曲尽处曰灵峰,一名白云岩,壁立高峻,常有云气氤氲。其右为毛竹洞,甚幽邃,溪南为齐云、火焰诸峰。又有灵岩,崖壁削成,顶甚平旷,有石洞三,中一洞深广,风从中出,谓之风洞一云灵岩之东为揽石峰,亦高耸,在第二曲虎啸峰之南,去九曲差远。山之背有丹霞嶂,石色丹赤,雄峙若城,绵亘层叠,长数万丈,高称之。其东曰水帘洞《道书》谓之唐曜洞天,水自石壁泻下,随风飘洒,疏密不定,如垂帘然,声若金玉,流合溪水,溪源发于武夷西北二十余里之三保山流至黄村溪经星村市。潆回曲折,出石鼓渡合大溪,游九曲者,舟每从东溯流而入,西出将村,而境始穷。南麓则临石鼓渡,北止于黄村溪,两岸峰峦,率皆丰上敛下,奇变万状,神元刂鬼刻,骇目惊心。《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武夷其一也。

梁山、

梁山,在漳州府漳浦县西南三十里,广东大埔县西北二百里。一名高昌山,高千仞,盘亘百里,有九十九峰。亦名梁岳。《古记》:梁岳,闽中之望也《尔雅》: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或以为即此山,恐误。《胜览》:梁山秀丽而崇圆,故亦名圆山。《名山记》:山峰之得名者,凡十有二。唐开元中,钟绍京作尉是邑,增为二十有四,其中峰曰莲花峰,一名齐帝石,以齐武帝赜避兵揭阳时,曾游赏此峰也《南齐书》:武帝仕宋为赣令,晋安王子勋之乱,举义兵,众寡不敌,避屯揭阳山中。其最高者为狮子、金刚二峰二峰之外,曰力士、曰双髻、曰长剑、曰七星、曰八柱、曰观日、曰临海、曰晋亭、曰青阁,与莲花共为十二峰。又有双凤、玉乳、锦石、月桂、寿星、紫云、金鸡、丹灶、香炉诸山之名,则后人所增益也。吴明伟又云明伟,唐诗人:梁山翠峰三十六。盖峰岭环列,各以意言之耳。山之中,纡折回旋,有田、有村、有溪。溪之名,有长源溪、锦溪、万顷溪、仙溪、盛溪、锦石溪、垂玉溪、龙潭溪,分流洒道,互相萦绕《志》云:山东南盘石上有穴如井,水泉涌出,大旱不竭,谓之灵泉。南北两麓又各有汤泉。上有水晶坪,产水晶。元大德元年,福建平章高兴言,漳浦地产水晶,当发民采之,以资国用,因遣内监采取。明时亦尝命镇守内官采焉。又有中峰岩、瀑布泉,并称名胜。《志》云:山之西,接盘陀岭,丛薄崎峻,盘亘可十里,岭盖即宋葵冈岭,汉时为南越蒲葵关,闽粤通道也汉元鼎五年,汉击南越,东越王馀善以兵从至揭岭,以海风波为解,及汉破番禺,还击东越于蒲葵关,即此。宋潘存云:梁山根蟠楚蜀,作镇瓯闽,西南形胜,山为最著矣。

大姥。

大姥山,在福宁州东北百里,高十余里,周四十里旧名才山。《力牧录》云:黄帝时,容成先生尝栖此。王烈《蟠桃记》:尧时有老母居此仙去,因名大母山。汉武帝命东方朔校天下名山,又改母为姥。唐开元中,特图其形,敕有司春秋致祭。乾符四年,敕建兴国寺于山麓旧《志》:唐咸通中,林嵩建草堂,读书其中,因名草堂山。《通志》:嵩,盖宋真宗时人。又云王闽尝封此山为西岳。《三山志》:闽封高盖山为西岳,霍童山为东岳,未尝封此山也。其山千峰林立,秀拔得名者三十六峰《志》云:宋初僧师待图山之奇峰二十二,林陶次第其名,为新月豸冠诸峰,后人复增摩霄、仙掌等峰,为三十六。近代好事者复增益之,为四十五峰。又岩石溪谷泉洞之属,其得名者以百计,绝项为摩霄峰相传太母上升时,乘九色龙马摩霄而上,因名。东西北三面皆海,秋霁远眺,可尽四五百里,虽浙水亦在目中。自摩霄而下,千岩万壑,瑰奇灵异,不可悉数。大约东北诸山,大姥为之冠矣。

其大川,则有建江、

建江,亦曰闽江,亦曰建溪。至延平府境,亦曰剑江,至福州府境,亦曰西江。往往随地立名,实同一建江也。其源出建宁府浦城县北四十里渔梁山,绕流经县城南,达县西或曰:建溪之源,出自枫岭。今枫岭南里许有分水关,梨岭北麓之水,枫岭南麓之水,会流经此,即建溪上源也。按:水流环通,仙霞以南之水,东流则归于处郡之大溪,西流则归于广信之永丰溪,而南流大都归于建溪。渔梁岭路之极南,为众流所汇之地,从其易见者而言,遂谓建溪出于渔梁也。枫岭、梨岭,俱见浦城县,经滩涧中引而南,凡一百八十里,曰水吉镇,为建阳县界。又五十三里曰双溪口,而崇溪之水流合焉。崇溪源出建宁府崇安县西北七十里分水岭,流经崇安城东南,又南纳武夷九曲之水,历建阳县城东一名锦江,亦名西港,又东南至双溪口,而合于建溪,并流而南,八里为叶坊驿,又四十五里而达建宁府城西,绕城南而东,松溪之水亦流合焉。松溪源出浙江庆元县西南二十里松源山,入建宁府界,经松溪县城东北,引而南,政和县境之水,亦流入焉,谓之东溪。至府城东,而合于建溪旧《志》:建溪之源凡三,一出浦城,一出崇安,一出松溪。三源而下,凡五派合流,是为建溪。今考上游之水,自西北来者皆汇于建溪,三源、五流,亦概言之。又南行四十里,曰太平驿,又四十五里为房村铺,又十里曰大横驿,又三十里为黯淡滩,又五里至延平府城东南,而西溪流合焉。西溪上源,一出邵武府光泽县西北九十里之杉关岭,谓之杭川。南流至邵武府城北,合樵溪、紫云溪诸水,流入延平府顺昌县境,合顺阳诸溪,至县城南,合将乐县之将溪,又东至沙溪口,合沙县之沙溪。将溪、沙溪,即汀州府大溪之下流也。大溪发源汀州府宁化县山中,流经县东南,又东历清流县东南境,而为九龙滩。又东分二流一自归化东北流,入延平府将乐县界,谓之将溪,经县南至顺昌县城南,合于顺阳溪。一自延平府永安县东北流,经沙县南,谓之太史溪,亦名沙溪,又东北出沙溪口,而合于顺昌诸溪。其下复合,共引而东,谓之西溪。又东至延平府城西,绕出城东南,而合于东溪,谓之剑江。又东南四十里曰吉溪口,又十八里曰茶阳驿,又三十二里曰尤溪口,尤溪县之水自此北合于建江也。又十五里曰樟湖坂,又十二里曰苍峡巡司,又二十里为黄田驿,入福州府古田县界。又五十里而至水口,自水口已上,达于浦城,计程几六百里。滩石嵯岈,纵横林立,舟行罅隙中,滩高水急,略无安流,流船轻脆,石齿坚利,稍或不戒,沉溺及之矣。相传始于浦城,迄于水口,诸滩之有名者以三百计,然至险者亦不过数处,曰将军滩在浦城县南十里、和尚滩俗名阿弥陀佛滩,在建宁府北六十五里、黯淡滩在延平府北五里、大伤滩在延平府东南十八里、大湾滩在水口北二十里,其最著者也。次则火烧滩在浦城县南三里、倒乱滩在浦城县南百十里、大小罗滩小罗滩,在浦城南百十三里。又南十四里即大罗滩、树林滩在大罗滩南六十五里、大米、小米滩小米滩,在树林滩南十二里。又三里即大米滩、菱角滩去大米滩三十余里、梨滩在建宁府城北十五里、箭孔滩在延平府东南六十五里、梅花滩在箭孔滩南六十六里,亦时有摧溺之虑。而汀、邵二溪,又有九龙在清流、永安二县界内,称最险、三门、虎口在延平府西境诸滩之险。其水工非熟于水道,轻捷夙成者,则节节皆险耳。夫闽江本无正流,大约疏凿山峡而成,上流地高水迅,易于浅涸,居民往往积石壅水,为灌溉及水碓之利,山水骤发,辄冲激为患,滩险比下流较多,其下流水势益盛,滩益大而险。淫潦时,波涛汹涌,势若怀襄,旬日不雨,则石脊磷磷,浅狭处可褰裳涉也。水口滩险已尽,而列石江中,参差数里,水势震荡,势犹汹汹。出水口则江流浩衍,以风阻为虞矣。由水口而东五十里曰小箬驿,又东十里,曰闽清口,又四十里,曰白沙驿。自白沙而下,分为两支:其自东而南者,二十里为竹崎所,又四十里曰芋原驿,又东南至府西十里曰洪塘浦,又东南流二十里曰南台江,又东南流五十里为马肠江。其自南而东者,经府西南六十里曰阳崎江,折而东二十里曰西峡江,复东流二十余里会马肠江。府境诸水,俱会流于此以达海。盖自西北而东南,横亘三郡之中,几千余里,为津梁之要会。自剑溪东下福州,水路萦纡,几数百里,而水势湍疾,可以朝发夕至也。陈天嘉五年,章昭达自东兴岭趣建安东兴岭,见江西新城县,讨陈宝应,宝应据晋安、建安二郡,水陆为栅以拒之,昭达与战不利,因据上流,命军士伐木为筏,施拍其上,会大雨江涨,昭达放筏冲宝应水栅,尽坏之,宝应由此败灭。五代汉乾三年,南唐剑州帅查文徽,遣剑州刺史陈诲将水军下闽江袭福州,会大雨水涨,一夕行七百里,抵福州城下史作七百里,误也。自剑州至福州四百里,败州兵,整众鸣鼓,止于江湄。盖顺流漂急,势莫能御也。

海。

海在福建,为至切之患。汉元封初,伐东越,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句章,见浙江慈溪县,浮海从东方往,遂灭闽越。三国吴建衡初,遣军自建安海道与荆州之师会于合浦合浦,见广东廉州府,以击交趾。陈天嘉四年,章昭达自东兴度岭东兴岭,见上,趣建安,讨陈宝应,诏余孝顷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诸军,自海道会之。昭达败宝应水栅,诸军方攻其步军,孝顷自海道适至,因并力乘之,宝应败灭。隋开皇十年,泉州王国庆作乱,自以海路艰阻,不设备,杨素泛海奄至,击平之。五代汉初,吴越遣将余安自海道救李达达,即闽叛将李仁达,时据福州,为南唐所攻,遂有福州。宋德二年,张世杰等共立益王于福州,蒙古将阿剌罕自明州海道来袭,福州旋陷。明初讨陈友定,亦命汤和由明州海道取福州,八闽悉定。洪武十九年,倭氛告警,乃命江夏侯周德兴经理闽海,置烽火、南日、浯屿三寨于海中。正统九年,以侍郎焦宏莅其事,则迁烽火、南日于内地。景泰二年,尚书薛希琏出而经略,又迁浯屿水寨于夏门,议者以为弃其藩篱矣。是时虽增置小埕、铜山二寨,沿边卫所镇戍之设,渐加密焉,而奸商酿乱,勾引外夷,自潮州界之南澳及走马溪、旧浯屿、南日三沙一带,皆为番舶所据,浸淫至于嘉靖二十七年以后,祸乃大发。论者谓东南之倭乱,闽实兆之也。自是审斥堠,严会哨,寇去之后,犹亟亟不敢懈焉。盖列戍于海上,而哨守于海中,不易之法矣。说者曰:海中岛屿,东西错列,以百十计,但其地有可哨而不可守者,有可寄泊而不可久泊者,若其最险要而纡回,则莫如彭湖。盖其山周遭数百里,隘口不得方舟,内澳可容千艘,往时以居民恃险为不轨,乃徙而虚其地,驯至岛夷乘隙,巢穴其中,力图之而后复为内地,备不可不早也。又海中旧有三山之目,彭湖其一耳。东则海坛,西则南澳,皆并为险要。守海坛,则桐山、流江之备益固,而可以增浙江之形势。守南澳,则铜山、玄钟之卫益坚,而可以厚广东之藩篱。此三山者,诚天设之险,可或弃以资敌欤?

其重险,则有仙霞、

仙霞关,在建宁府浦城县北百二十里,北至浙江江山县百里,本江山县地。关南三十八里有枫岭,则闽浙分疆处也。岩岭相接,纡回雄峻,南北经途,皆出于此。今详见浙江重险。

杉关。

杉关,在邵武府光泽县西北九十里,西至江西建昌府百二十里。有杉关岭,置关其上,为江闽往来之通道。说者曰:仙霞之途,纡回峻阻,其取之也较难。杉关之道,径直显露,其取之也较易。闽之有仙霞、杉关,犹秦之有潼关、临晋,蜀之有剑阁、瞿塘也。一或失守,闽不可保矣。元至正十九年,陈友谅兵陷杉关,侵福建。二十五年,明太祖遣胡深攻陈友定,克浦城及松溪,分遣朱亮祖自广信出铅山,王溥自建昌出杉关,会兵讨之。二十七年,胡廷瑞收江西,进取福建,自建昌入杉关,克邵武路。盖闽中西偏之要害矣明正统十四年,贼邓茂七据杉关攻光泽,既而顺流南下,闽中多为残破。

【按】福建之地,海抱东南,山连西北,重关内阻,群溪交流,虽封壤约束,而山川秀美,福州一郡,居然都会。说者谓温、处、衢、信信,江西广信府,闽之北藩也;建昌、南、赣,闽之右壁也;惠、潮,闽之西门也;大海,闽之东户也。建宁一郡,北当仙霞,虞浙江之突入;西瞰分水,虑江右之窥伺,东带松溪,防矿贼之窃发。是诚全闽之头目,保护不可或怠者也。邵武迫近建昌、杉关之冲,恒由不意,而汀、漳二郡与南、赣、惠、潮邻接,山溪旷邈,奸宄逋逃,易生衅孽。且漳州南控岛屿,其民险,往者倭奴流突,大率漳郡之人为之向导,不可不折其萌矣。福宁一州,屹峙东北,温州南下,此其最冲。夫以闽之封壤,而四境之间,敌皆可乘,乃欲高卧无患,真千古必无之事也。

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九十六

卷九十六

◎福建二

◇福州府东至海岸百九十里,南至兴化府二百八十里,西南至泉州府四百五十里,西至延平府四百有五里,北至福宁州三百四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至京师六千一百三十三里。

《禹贡》扬州之域。周为七闽地。秦置闽中郡。汉初,为闽越王国。元封初,平闽越,属会稽郡。后汉因之《晋志》:后汉置侯官都尉,属会稽郡。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始置晋安郡。宋因之泰始四年,改晋平国,封弟休佑为王。七年,复故。《志》又云:元嘉中,改昌国郡。误。齐、梁亦曰晋安郡。陈兼置闽州,寻废,后又置丰州。隋平陈,郡废,改州曰泉州。大业初,复曰闽州。三年,又改建安郡。唐武德六年,仍曰泉州。景云二年,改曰闽州并置中都督府,督闽、泉、建、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又改为福州依旧都督府,仍置经略使。二十三年,改督福、建、汀、泉四州。天宝初,曰长乐郡。乾元初复为福州《新唐书》:至德二载,置经略军、宁海军于城内。元和六年,废军置福建观察使,领福、泉、汀、建、漳五州。乾宁三年,升为威武节度使,以授王潮。五代时,王氏据有其地梁贞明六年,升为大都督府。唐长兴四年,闽主王延钧升为长乐府。晋开运二年,王延政号为南都时延政并有闽地也,南都一作东都,三年,属于南唐。明年,为吴越所取仍曰福州威武军,周广顺初,改曰彰武军。宋仍为福州亦曰长乐郡威武军。景炎初,升福安府。元为福州路初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于泉州,寻徙福州。明洪武初,改为福州府,领县九。今因之。

府西阻重山,东带沧溟,南望交广,北睨淮浙,亦东南一都会也。然而延、建诸郡,控我咽喉;福宁一州,扼我项背;兴、泉诸郡,伺我肘腋。扬帆突至,则有海道之虞;逾险飙驰,实切上游之惧。封疆不可凭,山溪不足恃,国门以外,皆战场也。三山之险,诚不在近郊,而在四境矣。宋蒋之奇曰:八闽之地,长乐郡名为冠。以其地肥衍,民殷富,而滨海足以自固也。噫!是岂折冲之长策哉!

闽县附郭。在府治东南。汉置冶县,属会稽郡。后汉改侯官县。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析置原丰县,为晋安郡治。沈约云:省建安典船校尉置也。宋齐时属晋安郡,梁曰东侯官县,仍为郡治。隋郡废,复改县曰原丰。开皇十二年,又改为闽县。自是州郡皆治此。五代唐长兴四年,王氏改为长乐县。清泰二年,复旧。晋天福六年,复曰长乐。吴越得之,仍曰闽县。宋因之。今编户百十八里。

侯官县附郭。在府治西南。汉为冶县,后汉曰侯官县。晋属晋安郡。宋为郡治。齐因之。梁、陈间省入东侯官县。唐武德六年,复析置侯官县。八年,省。长安二年,复置。元和三年,又废。五年,复置。五代唐长兴四年,王氏改为闽兴县。清泰二年,复旧。宋因之。今编户百八十里。

○福州城《志》云:故冶县在府治北。沈约云:越勾践铸冶处也。张勃以为闽越王冶铸地亦曰安民王冶,非是。汉初闽越国都冶,盖因旧址而名。武帝平闽越,徙其民于江淮间,后有遁逃山谷者,稍复出,因立为冶县。或谓之东冶,后汉志不载冶县。相传建安初,置侯官县。《吴志》:孙策攻会稽太守王朗,朗战败,浮海至东冶,策追击,大败之。侯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寻遣兵讨平之。是建安初已有侯官县也。侯官盖即冶地矣。孙休永安三年,黜其兄会稽王亮为侯官侯,于道自杀。是年置建安郡,县属焉。晋又析侯官地置原丰县,为晋安郡治。通考,闽越王无诸开国都冶,依山置垒,据将军山、欧冶池以为胜。晋太康四年,太守严高以故城狭隘,将移于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图以咨郭璞,璞指越王山南小阜曰,宜城于此。即今郡子城也。梁、陈间,为东侯官县。隋唐为闽县,州郡皆治此。《城邑考》:今府城,唐中和间,观察使郑镒修拓郡城东南隅,城北起小阜,南至虎节门,东起康泰门,稍西至宜兴门,东南至定安门,西南至清泰门,是曰子城。文德元年,观察使陈岩复修筑。天复元年,节度使王审知筑重阙于虎节门外,名镇闽台,又名龟门。宋祥符中,改曰还珠门,俗呼双门。又于子城外环筑罗城,设大门八、便门九、水门三。南利沙门,一名福安门。东南通津门,俗呼青楼门。东海晏门,一名清平门,俗呼鸡鸭门。东北延远门,一名通远门。北永安门,一名济川门。西北安善门。西丰乐门,一名善化门。西南清远门。初以丰乐门为子城,与清远门接,故中间又有金斗门。五代梁开平元年,审知又筑南北夹城,谓之月城。南大门一,累甓设悬门外。便门六,水门二,浚河以通潮。北大门二,便门二。一云南月城大门二,曰登庸,曰道清。北月城大门二,曰道泰,曰严胜。旧《志》云:南宁越门,即今南门,东南美化门,又东设水关,亦名水步门。北严胜门,刘宋时,有严胜者居此,好施于人而名也,即今北门。西北升山门,至宋政和间,改为遗爱门,以元绛为郡守有德政而名也。西迎仙门,即今西门。盖有六门云。石晋开运三年,南唐将陈觉自剑州遣兵袭福州,政其西关,为李仁达所败,唐主遣王崇文等会兵进攻,克其外郭,仁达固守第二城,既而福州降将马捷引唐兵自马牧山拔寨而入,至善化门桥,州兵拒之,仁达退保善化门,外城再重皆为唐兵所据,唐兵寻复进据东武门,内外皆绝。明年,城入于吴越。东武门即海晏门也,闽主曦所改。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又筑东南夹城,南自合沙门,西至怡山门,东自行春门,北至汤井门。又东南有通仙门,东北有船场门,是曰外城。合沙门一名光顺门,在宁越门之南。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诏尽毁其城。皇四年,诏渐次修治。熙宁二年,郡守程师孟据子城旧基修筑,复增拓其西南隅。八年,郡守元积中以重甓。绍兴初,郡守程迈始发石累子城虎节、安定、丰乐、康泰四瓮门,设敌楼其上。咸淳九年,当增筑外城。元至元中复堕废。至正二十四年,陈友定稍缮完之。明洪武四年,驸马都尉王恭因旧址修砌以石。六年增修,北跨越王山为楼,曰样楼,即今镇海楼。东西南则因外城遗址,绕九仙、乌石之麓而围之,城周十九里有奇。成化十九年,风雨摧坏,寻复营葺。嘉靖三十八年,亦尝修治。今有门七,南门即故南夹城宁越门也。北门故北夹城严胜门也。东门旧外城行春门也。西门旧北夹城迎仙门也。东南仍曰水部门。东曰汤门,即汤井门也。东北曰井楼门,即故船场门也。又旧时子城、罗城、夹城、外城皆有濠。今城有水关四,其水源一自南台东北江岸开河口通潮北流,自水部门水关入城。一自洪塘江引流,经西禅浦,由西门水关入城,萦回曲折,流绕城中,而北门、汤门二水关,以泄城中潦水。又城东西南皆有濠,北面连山,不通水源也。

侯官故城府西北三十里。后汉末,置侯官县。或曰在府西境梁改置东侯官县,以侯官并入焉。唐武德中,复析闽县置侯官县,盖治于此,逼临江浒。贞元五年,为洪水漂没。八年,迁入州郭。今故址名侯官市,亦曰侯官阁。五代晋开运二年,南唐陈觉擅命攻福州,自剑州缘江东下,李仁达将杨崇保帅舟师拒之,觉等败之于侯官,乘胜进攻福州西关,为仁达所败,此侯官也。

怀安废县在府治西北。本闽县地。宋太平兴国六年,析九乡置怀安县,初治芋原江北三十里。咸平二年,移治石,广故驿为县治,东南去府城二十五里。元至元二十二年,迁于县西,寻复故。明洪武十二年,移入郭内。万历八年,并入侯官县。

○越王山在府城北半蟠城外,东联冶山。一名屏山,以形若屏也。亦曰平山。又名泉山,以山有天泉池也。闽越王都冶山前麓,故曰越王山。其东南麓,唐时有左衙、宣毅、广节诸营,故亦名将军山。西麓曰马牧山,即南唐攻福州时,自马牧山拔寨而入处也。山之南有欧冶池,相传欧冶子铸剑处。池周数里,今多湮。《闽志》:冶山在郡城东北,其别阜曰将军山,盖即越王山支陇矣。○九仙山,在府城内东南隅,今名于山。相传汉武时有何氏兄弟九人登仙于此,因改今名。一名九日山。《闽中记》无诸九日晏集之所也。上有鳌顶峰,又有平远台,平旷可以望远。又乌石山,在府城内西南隅,与九仙山东西对峙。唐天宝八载,改曰闽山。宋熙宁间,郡守程师孟改曰道山,有薛老峰、邻霄台诸胜,三山皆在城中,故郡有三山之名。

鼓山府东三十里,延袤数十里,郡之镇山也。山之南麓,屹峙江滨,为戍守要地。顶有巨石如鼓,因名。其最高者为大顶峰,一名Ю峰,正东可望海中。又有小顶峰,与大顶峰相去二里,其余峰岭岩洞之属,称名胜者,不可胜纪。○东山,在府东十里,旧有东山寺。陈天嘉二年,虞寄避陈宝应之乱,居东山寺,阳称足疾,是也。山有狮子峰、榴花洞诸胜。又金鸡山,在府东三里,相传秦时以望气者言,尝凿此山。其相近者曰茶园山,山南为宝月山,皆在平原中。五代唐长兴二年,王延禀自建州袭攻其主钅,钅将王仁达伏兵杀其子继雄,延禀走至此被执。又府东二里曰长乐山,本名白马山,王闽时改今名。

钓台山城南九里。崇阜屹立,俯瞰大江。旧《记》汉东越王馀善于此钓得白龙,以为己瑞,因筑坛,曰钓龙台,后人呼为越王台,今亦名南台山。建江经此,曰南台江。五代周显德三年,南唐建州帅陈诲败吴越兵于福州南台江。明初汤和自明州渡海攻福州,奄至五虎门,驻师南台,福州遂下。今为廛市,山去江百余步。○平山,在府东南三十二里。《志》云:城东南三十里有凤山,鼓山之支陇也。其东为平山,宋少帝航海时,驻兵于此,铲平其顶,因名。又罗星山,在府东南五十里马江中,登之,百里内诸山皆在左右,为远近奔流之砥柱。又南五里曰大象山,其山巍峨广大,为城南之巨障。有峰曰银峰,下瞰马头江。江之南,曰白田山,即晋严高欲迁城处也。又九龙山,在府东南六十五里,九峰插天,状若龙腾,下有潭潜通马头江。

方山府南五十里,端方如几。城南望之,势若五虎,一名五虎山。高千仞,四面如城,郭其峰曰天柱峰,跨闽、侯二县界。元末陈友定遣兵驻守。今谷口有寨门,甚隘,其中平畴数顷,溪流屈曲,登山有石梯岭,路仅尺许,悬崖断堑,削如羊肠。行数里而达山巅,为福州岩,平坡一望,远近诸山,皆若培。山阴又有灵源岩,多橘柚。唐天宝中,赐号甘果山。旧《志》:方山群峰百六十,岩屿之属得名者,复十余处。其西麓小山曰仙崎,亦曰阴崎,与阳崎隔江对峙。元吴海云,建江别流,南循方山,以会于长台江,旧有浮桥,延中创石桥以济行者。然淫雨泛溢,凤冈百里,辄为巨浸。新、阳为江流回折之冲,舟济者又有隧风漂溺之患。郑君潜适寓瓜山,营二舟,一自白苗济阳,一自新济阳,行旅便之,谓之义渡,里人谓之郑公渡。新、阳即阴崎阳崎也。方山之西,又有瓜山,以三峦如瓜而名。又西曰古灵山,群峰奇峻,一名大帽山,又名席帽山,有石室、甘泉诸胜。○云门山,在府东南七十里,多松竹泉石之胜。

寿山府东北六十里。产美石,莹洁柔润,盖珉也。距山十余里有五花石坑,以石有五色而名。其并峙者曰芙蓉山,秀丽若芙蓉。别麓有洞,曰灵洞,岩甚深邃,亦曰芙蓉洞。又有九峰山,在城北五十里,有岭曰长箕岭,一名长岐岭,又名桃枝岭,路出罗源、古田二县。《志》云:山峰顶九出,圆秀峭拔,与芙蓉、寿山并称三山。又东室山,在府东北三十里。《志》云:古战坂也。五代晋开运中,南唐兵与李仁达战于此。○莲花山,在府北二十里,下圆上锐,形若菡萏,郡之主山也。五代唐同光三年,闽王审知卒,葬凤池山。长兴三年,改葬莲花山。其相近为西室山,亦秀拔。又北有梧桐岭,甘蔗生焉。五代晋天福四年,闽人作乱,王昶出北关,至梧桐岭,为众所杀,即此。又西有拜郊山,相传闽越王燔柴处也。《志》云:府北十五里为升山,一名飞山。相传越王勾践时,山从会稽飞来,今有飞来峰。其西为凤池山,又南为五峰山,旁连大鹏山,联翩高耸。稍南为罗峰山。石晋天福二年,方士言于闽主昶,有白龙夜见此,昶因作白龙寺。又城北有龙腰山,即越王山之北麓矣。

雪峰山府西百八十里。高四十里,盘踞侯官、罗源、古田、闽清四县境。旧名象骨峰,王闽改今名。有凤凰冈、乌石岭诸胜,最高者曰双髻峰,麓有温泉,旧有雪峰寺。石晋开运二年,李仁达作乱据福州,迎雪峰寺僧卓岩明称帝,是也。《三山志》:山峰峦险拔,岩谷幽邃,四面回环,冈陇层叠,未冬或雪,盛夏无暑,水西胜处也。○旗山,在府西五十里,逶迤欹侧,亘十余里,高数百仞,与鼓山东西相望。郭璞《迁州纪》:右旗、左鼓,全闽二绝。是也。山之南麓,曰太平山。《十国纪年》:王延翰葬于此。又石门山,在府西六十里,两崖壁立,中贯清溪。有石门峡,大江泛涨,数为田庐患。万历十八年,侯官令周兆圣塞之而患息。下有小阜,曰超山。山下有十四门桥,以洒水十有四道而名。

五虎山府东百里大海中。有五虎门,与江口相接。明初,汤和由海道取福州处也。山下为官母屿,巡司置于此。相近者有浮江山,亦曰文笔山,对峙者曰王埔山,居民皆以捕鱼为业。又琅崎山,亦在府东海中,一名罗崎山,其旁又有清洋、福斗诸山。

北岭府北三十里,路通连江县。悬崖而跻,高几千丈。宋嘉三年,侯官令樊纪平高直曲,培凹续陷,岭失故险,今为往来通道。又北行十余里为汤岭,亦险峻。○常思岭,在府东南百二十里,高数百仞,袤三里许,一名相思岭,闽县东南尽处也。又东南至福清县六十五里,为接境处。又凤冈在府西南,滨建江。《志》云:江水环绕处,为村阜三十六,而凤冈最著。冈首起城南三十里,尾尽城西二十里,居民遍植荔枝,多至数百万株。

○海府东南二境皆滨海。《唐志》:闽县东五里有海堤,太和三年,县令李茸筑。先是每六月潮水咸卤,禾苗多死。堤成,潴溪水殖稻,遂成良田。又《海防考》:福州境内有闽安、镇东、定海、关下、娘妈宫、濂澳、鉴江、馆头、小埕、牛田、东营、后瀛、松下、大小祉诸处,皆海口登犯之冲,而备御之所也。

闽江府城西南七里。自建宁、延平二府境,流经古田、闽清二县界,复东南流,至府西北八十里之白沙驿,亦曰马渎江,亦曰螺女江。雪峰山以东诸溪之水,皆流合焉。南流分二派,一派自北而东,历侯官市,至芋原驿,滨江有石崎山,亦曰石崎江。又南至府西七里,曰洪山江,亦曰洪塘江。经城南七里,曰金锁江。又南经钓台山下,曰南台江,亦曰白龙江。又东南经鼓山下,而东出汇为马头江。一扔自西而南,经府西南三十里高盖山,又南至方山北,曰淘江,亦曰濑江,又名黄江,亦名黄岸江。循山西麓,又南至仙崎山,曰仙崎江,亦曰阳崎江,亦曰阳岐江。复折而东,流二十余里,曰峡江,经府东南五十余里,接马头江。又东为琅琦江,至五虎门以入于海。《志》云,马头江为闽县极南界,西北众流悉入焉。风涛汹涌,中有巨石,形如马首,随潮隐见,为行舟患。大抵闽江上流至马渎,渐广而缓,马头当众流入海处,势尤浩瀚也。余详大川建江。

西峡江府东南六十里。受永福县印溪之水,流经此,接仙崎江。又东流十余里,东峡江亦流合焉。东峡即南台下流也,亦曰峡江,两山夹峙,上合诸水,下通潮汐,阔十余里,其深叵测。中流有石如底柱,名浮焦石,下有潭,龙潜其中,俗谓之乌龙江。又东十余里,即马头江矣。○上洞江,在马头江北岸。南岸又有下洞江。又有大定江,在南台江南岸。又泽苗江,在阳崎江西岸,源出永福县,府西北浯溪、洁溪之水皆流入焉,东注阳崎江。《志》云:府东南又有演江,源出山谷间,一名蚬源。又有浯江,在府西南,即黄岸江也。江滨有巨石横浸,亦名苏崎,为济渡处,皆流合大江。

大目溪府西北五十里,出古田县界。其南为小目溪,出永福县界。皆西北流,注于马渎江。○桐溪,在府西北三十里,俗谓之桐口。其相近有陈塘溪,俱流通大江。又沙溪,在府西北二十里,流经芋源驿,入大江,中有沙涌成洲,因名。又黄石溪,在府西北,经白沙驿入大江。旧《志》以为江,盖即石江上流也。

蒙溪府东北五十里,源出连江县界。又有仁溪亦出焉,西流经府北,入于洪塘江。又黄溪,出府北黄岩山,西南流,注延泽浦,亦入洪塘江。○吴山溪,在府西南三十里,源出永福县之印溪,下流入阳崎江。又义溪在府东南七十里,出福清县界,达于西峡江。

西湖府西南三里。晋太守严高所凿,引西北诸山溪水注之,周十余里。又有东湖,在府东北三里,亦严高所凿,引东北诸山溪水注之,周二十里。二湖与海潮汐通,引流溉田,为利甚溥。唐贞元十一年,观察使王又开南湖于城西南五里,广二百四十步,接西湖之水,灌于东南。后王审知于子城外环筑罗城及南北夹城,皆取土于西湖旁,湖周至四十里。闽主钅因筑台为水晶宫,周围十余里,又引湖水入宫,为浴马之所,障其流为清水堰。宋庆历间,东湖渐淤,西湖亦微。熙宁中,郡守曹颖督程师孟相继修筑。嘉二年,蔡襄复请浚治。淳熙中,赵汝愚复请浚西湖,上言:西湖旧接濠而通南湖,储蓄灌溉,旱运潦潴泄,民享丰年之利,自为夤缘者,障塞。旱潦皆害,乞于农隙,稍寻其旧。从之。继复建阁其上,因旧名曰澄澜。明万历中亦尝疏浚,作水关以通水,中有孤山,筑亭为胜,其后日就浅隘。《志》云:昔时西湖蓄水置闸,灌民田千五百余顷,与东南两湖俱有宣泄之利。宋末,东湖渐塞,南湖遂堙,今西湖亦同池沼矣。又有石湖在府东,陈湖在府南,今皆湮塞。

洪塘浦府西十里。旧《志》云:浦自石江东经甓渎,至柳桥以通舟楫。唐贞元中,观察使王所开。今浦堙。其浦口亦名万安山口,今有洪山桥。成化中,建石梁二十余门。万历以后,屡经修葺,为津梁要会。有洪塘税课局,明初置。又西禅浦,在城西南,其地有怡山,亦曰西禅山,浦经其下,即洪塘江之水,引流而东,为三十有六曲,经城西,为西南城濠,又分入西水关处也。

白虾浦在府南。五代汉初,南唐围李仁达于福州,吴越将余安自海道赴救,至白虾浦,海岸泥淖,布竹箦而前,既登岸,奋击南唐兵,大破之。或曰白虾浦即白龙江别名也。又有直渎浦,旧从江岸开河口通潮,北流至故海晏门,为澳桥浦,又北通于东湖,今亦废。《郡志》:南台江旧自河口引而北,缭绕三十有六曲,为城南濠,分引入水步门、水关。弘治中,镇守内臣凿新港,遂失故辙云。○罾浦,在府东南,昔时近城水渚处也。州人多就浦罾鱼,故名。石晋开运三年,南唐兵围李仁达于福州,仁达求救于吴越,吴越兵至,自罾浦南潜入州城,即此。

甘蔗洲府西北二十五里。横亘江心,居民皆种蔗为业,税课甚丰。又芹洲,在府西南泽苗江西岸,湍流迅急,壅而成洲,周回二十余里,居人隐然圜。洲多产芹,故名。又名瀛洲,以其四面有水如瀛洲也。○投桃洲,在府东南马头江中。其形如桃,上有田数千亩。

○闽安镇府东四十里。有巡司,洪武二年置,为会城东面之险要。《海防考》:海水潮汐与马江汇于闽安镇,有两口。一东出双龟门外,绕壶江、五虎,一南出琅琦门外,绕广石、梅花、闽安,为江海之锁钥,而会城之门户也。嘉靖中,倭寇突犯闽安,参将尹凤击败之,贼由此突犯福清县,今仍为戍守处。又有闽安税课局,与巡司同置。○五虎门官母屿巡司,见上五虎山,亦洪武二年设。

五县寨府西北五十里。有巡司,元置,明因之。《志》云:司旧属怀安县,接闽县、侯官、古田、闽清,凡五县界,因名。又竹崎巡司,在府西北六十里滨江,正统六年置。○古岭寨,在府东,有兵戍守,为滨海之备。《志》云:闽县东有塘头、塘湾、翁崎等民城,皆嘉靖中创筑,以捍倭寇。

三山驿在府治西南。府西北二十里曰芋源驿,又西北六十余里曰白沙驿。又西北六十里至小箬驿,以小箬溪名。又四十五里,接古田县之水口驿,皆建江所经之通途也。○柔远驿,在水部门外河口,稍北为进贡厂,明初建为外国使臣馆寓之所。又大田驿,在府南百里,义溪水经其旁。又南四十五里,至福清县之横路驿,南出兴泉之道也。

万寿桥在府南。跨南台江上,长三百余丈,石梁水门三十有九。元大德七年建,明成化已后,屡经修葺,俗名大桥。郡境之桥,以十百丈计者,不可胜记。万寿桥与洪山桥尤为雄壮云。○阳崎渡,在府西南五十余里,即郑公渡也。万历四十年,按臣陆梦祖以峡江渡险,改官道出此。明年,以路不便,乃复用旧道。旧有阳崎税课局,明初置。《里道记》:今从南台二十里至吴山,有公馆。又南至鸡母屿,置一浮桥,由鸡母屿渡江,抵萧家道登岸,又有公馆。自此达大田驿。

长乐县府东南百里。西南至福清县百里,北至连江县百二十里,隋闽县地。唐武德六年,析置新宁县,是年改曰长乐。元和三年,省入福唐县。五年复置,仍属福州。五代梁乾化元年,王氏改曰安昌。唐同光初,复旧。长兴四年,又改侯官曰闽兴,而以县为侯官县,三年,复故。宋仍属福州。今城周七里有奇,编户百十五里。

○新宁旧城县南十余里,相传县初治此,后移今治。《城邑考》:县城,明弘治三年筑。嘉靖三十二年,始增拓之。是后,屡经修筑。

○六平山县治北一里。蜿蜒六曲,旁有四明、石台二山。又北曰石首山,巅有巨石巍然。又南山,在县南半里,稍西曰登高山。南山之南,有五峰并峙,曰五马山。又南有三峰山。○七岩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上有七岩,其北则诸山环峙,围绕如城,亦曰罗山。其地亦名罗城。相近者又有溪湄山,顶有湖,广五亩,冬夏不竭,谓之珠湖。《志》云:七岩山之北,最高者曰牛垄山,四面小山环抱,中有平田百余亩。

越王山县东北三十里。山高耸,周回三十里。相传越王无疆之后居此,因名。其旁岩岭稠叠,迤北最高者,曰太常山,左接筹岩山,并为耸突。太常之阳,有岭曰风门,阴有岭曰浮崎岭,凡三十六湾,接闽县界。○龙泉山,在县东南二十余里。中有卧牛、仙冠、品石、梯云、莲花,共五峰,并高耸。其南又有群峰连接,最著者曰福湖山。又屏山,在县东南四十里,挺秀干云。又东南十里,曰灵峰山,其麓曰龙龛山,一曰天池山,与屏山竞胜。《志》云:县东又有鹤岭,西通县治,东由云洞大路,达文石、梅花等处,为北乡一带咽喉。

御国山府东七十里。蹲峙海滨,高出云表,俨如捍卫,夷舶入贡,每视此为准,俗呼牛角山。又有钟门山,在海中,当舟行之道,有小屿如钟。○壶井山,在县东六十里滨海。山垂有一井,状如壶。潮至则咸,潮退则淡,上有岩石耸峻,俯临沧海,名百丈岩。其旁峰峦岩屿,奇胜不一,迤东则群山错峙。又有王母礁,在壶井山南,二礁对峙海中。宋末,杨妃负福王、益王航海时,经此。

○海县东北五十里。又县东南、东北境,皆滨海。山、港、澳、屿,回环为险。《海防考》:县西北闽安镇、五虎门诸处,实为省城门户。东北广石、梅花所,突入海中,与连江县定海所相对,亦省城右臂也。自梅花至松下巡司,中历十一澳,皆东沿大海,波涛冲激,并岸水浅,寇船难近。独松下渐南,与福清接壤,广、浙商舶,往往泊此。海坛包其东南,亦有观音澳、苏澳可以暂憩,故松下之备宜豫。《新唐书》:县东十里有海堤,唐太和七年,闽邑令李茸筑,立十斗门以御潮,且为旱潦之备。于是境内遂成良田。宋时尝因旧址修筑。

马头江县城西北半里。自闽县流入境,江面益阔,又东北与大海相接,波涛震撼,乘舟入郡,常虞风潮之阻。《志》云:由县城西北入马江,曰太平港,旧名吴航头。相传吴王濞造船处,似误。盖吴越遣兵入闽,尝泊舟于此也。明永乐中,太监郑和由此入海,改曰太平港。又梅花江,在县东北五十里,近梅花所城,亦曰梅江,亦曰梅花澳。嘉靖三十八年,倭贼犯会城,旋自洪塘江出洋,参将尹凤追败之于梅花外洋,即此。又北曰广石江,亦曰广石澳,宋末,陆秀夫、张世杰奉二王从此入闽安镇处也。相近者又有后山澳,皆与大海相吞吐。○松下江,在县东南三十里,东通大海,西通福清县,亦曰松下澳。相近者曰大社、小社、垅下等澳。又壶井江,在县东壶井山下,亦曰壶井澳。又东北有磁澳江,中有孤山峙海中,分东西南北四澳,可避风,海舟常泊此。《志》云:府东有洽屿澳。又东有仙岐、漳港、门口、黄岐等澳。又有漳坂澳,皆海潮洄γ处也。

大溪县东南三十里。源出福清县境,分流至此,萦纡数里,溉田数百顷,东流入海。又祉溪,在县东南四十里海滨。《志》云:源出福清县之镜岭,流至小祉澳入海。○三溪,在县南,亦出福清县界,一名鼎溪。《志》云:县南有星溪,亦名猎溪。又有中溪沙坂、后洋溪,县东又有龙下、大社、宏源诸溪,东北有观音、资圣、黄弄、竹林等溪,下流分入于江海。

元港县东南三十里。宋元中,令袁正规以县境田多洼下,因凿港以道溢水,流通漳港,以入于海,因名。其相近有卓岭港,旧亦入漳港。元大德初,浚入县东四十里陈塘港入海。《志》云:陈塘港,宋末陈文龙筑田砌塘,因名。水源自梅花山,而下会东西滨氵闾湖,并七十二洋之水,下流达海。又县南有沙京港,亦名普塘港。又有岭柄等港,皆引水溉田,下流入海。

严湖在县东北。一名西湖。陈大建初,里人严光舍田凿此,周三千二百八十丈,亦名放生湖。中有小阜,曰蟹山。后渐堙。明正统十年,县民刘彦良言,本县严湖周围二十余里,南接稠庵溪,西通倒流溪,旱则引稠庵溪入湖溉田,雨则疏倒流溪以防其涨。近者湖岸坍决,溪流湮塞,不能积水防旱,雨至田或堙没。又有张塘涵、塘前涵、大塘涵、陈塘港,其利弊亦如严湖。乞敕有司疏浚为民便。从之。未几复废。又滨氵闾湖,亦在县东北。唐天宝五载,沙合为陂。大历中,里人林旱因舍田成湖,周千三百余丈,灌溉民田,后侵复不一。隆庆四年复旧,寻废。崇祯八年,又复为湖,其相近又有林婆湖,亦天宝五载沙合而成。周三百五十丈,与滨氵闾相通。○延祥湖,在县南三里,宋元时故址。明正统中,修浚深广,潮汐往来,可通舟楫。又南数里有桃枝湖,旧周五百余丈。五代时,王闽所凿,今名桃坑湖。又南有横屿湖,亦唐宋时故址,周三百余丈,今故址犹存。

○松下镇县东南三十五里。有巡司,洪武初,置于福清县海口,二十年,移置于此。司马长乐之咽喉,福清之门户。嘉靖三十七年,倭贼自松下突入海口澳,登陆攻福清之镇东卫,官军力战,乃遁去。三十九年,议筑城,未就。崇祯中始成之,周二里有奇,有门四,水关一。稍东北有旗山,滨海,置烽火于此。又小祉巡司,在县东二十五里,崇祯六年,移置于大祉澳,南去旧治数里。○石梁蕉山巡司,在县东三十里,旧置于梅花所城内。洪武二十八年,迁于此。旁有蕉山,滨海,因名。东有磁澳,为倭寇出入之冲。嘉靖三十八年,议拓寨置城。隆庆三年,始就。周二里,有四门。又垄下城,在县东南二十余里。嘉靖四十年,居民筑此以备倭,周一里。

黄崎寨县东北四十余里。《志》云:县有仙崎寨、广石寨、东山寨,与黄崎为把截四寨。又有大祉捍寨,近大祉澳,俱为滨海之备。○锦桥,在县东南,跨元港上。宋淳熙十二年,建石梁十五间,长五十丈,又于桥西筑海为地三亩许,以固桥道,亦名石梁桥。

福清县府东南百二十里。东北至长乐县百里,西南至兴化府百二十里。本长乐县地。唐圣历二年,析置万安县。天宝初,改曰福唐。五代梁开平二年,王氏改为永昌县。唐同光初,复曰福唐。长兴四年,王氏又改曰福清县。《志》云:石晋天福七年,避讳改福唐曰南台,盖不知闽之改为福清而遥改也。宋仍为福清县,属福州。元曰福清州。明洪武四年,复为县。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百二十三里。

○福清故城县东南二里。明嘉靖三十三年,始置城于此。后复增筑,旋陷于倭。万历二十一年,议改城而西北。三十年,盖徙而西,去旧址四百丈。

○灵鹫山县治北,县之主山也。亦曰鹫峰山。其巅曰玉屏峰,稍北曰金翅峰。叶向高《迁城记略》:嘉靖甲寅,以岛夷毒闽,始议筑城。时师环其疆,仓皇毕事。北傅高山,西跨冈峦,东逼陵阜。贼登阜而攻,若对垒焉,从东望西,周垣毕睹,我之虚实,较若列眉。戊午之变,贼据北山,俯而瞰城,每发辄毙,日未移晷,万室荡然。论者咸为城咎。万历癸巳,宰邑者乃更辟而城之,跨北山而台其上,移西城山之半,包冈萦涧,缩东城避阜为台,以当敌冲,而城始可恃云。○玉融山,在县治南五里,以山石融润而名。左为双旌,以两峰峭立如旌也。右为五马,以五峰腾跃如马也。其麓曰覆釜,亦以形似名。

瑞岩山县东二十里。山多岩洞诸胜。又郭庐山,在县东南二十里,近时改曰福庐。相近者曰灵岩,并称奇胜,岩石回环,几数十里,山下有牛田场。嘉靖三十四年,倭攻镇东卫,参将戚继光大破之于此。又东数里曰东营山,周环皆海,亦嘉靖中戚继光破贼处。○龙山,在县东二十余里,一名瑞峰山,海口、镇东二城在焉。巅有石塔,可观海日。又烽火山,在镇东城西,海道有警,燔燧于此。山顶嵌岩,其状如屋,凡三十六间,名曰虎屋。其旁又有鹿角山,山有仙井,深不可测。又东为网山,去海口三里,居民网罟处也。相近者曰钟山。《志》云:镇东城东有拱辰山,三峰并起,势皆北拱,俗呼牛角山。下有石洞,风出其中,深杳难入。相接者又有龙卧山、敛石山,皆并海。

石竹山县西二十四里。山多竹树,青葱插天,岩洞泉石,奇胜林立,无患溪出其下。《志》云:石竹山下有宋时军寨,又西有古屯军,乱时邑人屯守之所。又瓜山,在县西四十里。宋末,邑人林同与刘屯祖共起义兵,元兵至,迎战于此,败没。《志》云:山近磨石铺,连延诸山,皆称西山。○灵石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其山磅礴百里,峻拔千仞,层林积翠,飞泉氵敕玉,有三峰九叠之胜。又黄蘖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上多蘖木,有十二峰,层岩飞瀑,周围数十里,其胜者曰龙潭、乳香岩。

白屿山县南百里海滨。一名陈田山。绝顶有鸿休岩,岩窦天成,下瞰沧溟,浩无涯际。昔有僧鸿休者居此而名。其相连者曰双屿,以二山突起海中也。中有井,甚甘冽。旁有山,曰壁头山。又金山在县东南百里,居民绕山麓,而前后左右皆海也。又东南十里曰万石山,岩洞玲珑,洞之广者,可容万人,其容千百人者,不可数计。又南数里,即万安所城矣。

海坛山县东南七十里海中。周七百里,其山如坛,南北长而东西狭,上多云气,亦名东岚山。唐牧马地,后渐有寺宇。宋初置牧监,寻以驽旱罢。皇中,许民耕垦。淳熙中,有三千余户。其山南曰黄崎,曰紫阑,曰牧上,曰寨头,曰沆头,曰大小鳌网,有三十六派湖,环绕峰峦如画。宣和以后,大雨雹,湖皆决入于海。近坞有大小场、浒头及钱藏,皆为泊船澳。迤东高者为军山,王氏时,谪戍多居此。其间曰浚门,曰獭步,曰广州埕,曰流水,隔东江曰小墙,小墙北曰十二蓝焦,东墙北曰白兵焦。大桑、小桑两桑间曰桑门,而两墙间为鸬鹚门。是外极东之岛,而舟不可行矣。迤南有南匿里,亦曰南匿屿,旧产盐,宋于此设巡司。其北有沙澳,亦曰苏澳。又有沙溪,行一日皆沙,而澳当海口为寨。又五里西抵钟门,亦曰钟山屿。玲珑如钟,菰蒲四围,海水盐卤,而此泉独淡。近屿石高二丈,状如媪,东南瞰石方二十丈,其中井泉与潮候应,取水者集焉,亦船舶之都会也。半潮抵磁澳,则为长乐县界。又有草屿、唐屿,皆近于南匿。南匿狭,且风多不宜树。一曰大姨山,当日未出时,极望有如空青微露水面,为小琉球国,海水深碧,东流不返,莎蔓如组,柁不容转,必刳木为盂,乃能旋开浮沙以济。暴风不夙避者,往往漂至于此。中国人为其所得,以藤贯其足,令之耕作,故此山昔忌夜火,恐其国望之而来也。是为东角洋,盖岐海之穷徼矣。又有支山,曰水马山,有石如舟帆,亦名石帆山。相近者曰霸前,曰金崎头,此海坛之西麓也。《海防略》:海坛山盘踞耸峙,迥出海上,故元时民户尝满四万,多以鱼为业。中有西湖,相传尝产龙驹。湖之东,群山环互,不可胜纪。外隔小琉球,三昼夜内通海口,至县仅一潮。中间以村名者,百有余处。陂湖潭澳,不一而足。其著者曰葫芦澳,多鱼。碧沙洋产人参。其百花寨、钟门三镇,街衢圜,景物繁多,真海表名区也。明初遣江夏侯视海防倭,寻以卫弁李夷欺妄,诏虚其地,惟以小埕水寨官兵汛守。隆庆初,始添设海坛游兵。万历中,复命增设水寨,与兴化府南日寨相形援,后复废弛。○小练山,在县东海中,旁有大练、小练二门。五代以后,居民环集,商贾辐至,号小扬州。洪武二十年,与海坛同徙。《志》云:小练山周十里,旧多乔林,其大小练二门,相去仅十里许,无风,逾月不能渡云。

蒜岭县西南五十里。以山形如蒜瓣而名,一云以山石间多产蒜也。登其巅,东望涨海,弥漫无际。旧有照海亭。○螺岭,在县西北六十里,与闽县接界,色黛如螺,北瞰方山。其西有五周、七仙诸岩,又西有仙举岩,峭拔千仞,与永福县接界。《志》云:螺岭西北又有傀儡岭,在驿路旁。又石尤岭,在县北二十五里,薛田岭在县东北五十里,俱接长乐县界。

○海县东三十余里。《志》云:县东南至海百五十里,南至海百二十里,而海坛、双屿诸处,为汛守要地。又县东近境之海,谓之九海,以港屿曲折也。其外为大海。

龙江县东南十里。其上流为县城南之龙首河,汇诸溪而东南广五里,初名螺文江。宋邑人林栗改今名。下流合海口江。《志》云:海口江在县南十五里,源出旧兴化县,流为百丈溪。至县西三十里金应铺,合无患溪。东流二十里,合石塍溪。又东至水陆寺,合东溪,至河头潴,为琵琶洋,龙江入焉。又东十余里入海。县东百余里有海口寨江,近海坛山北,源出长乐县界石尤岭,分水而下,注江达海。又有南匿江,在县东南二百九十里海坛山下,流出莆田县界,东流入海。

径江县南三十里。《志》云:江源有二,一出故兴化县界金支、大泽,合渔溪,一出黄山北,过铁场边北流,并渔溪,合径港,南至绵亭,东抵乌屿门。又南至双屿头,复岐为二,东出白屿,西出后屿,南流复合,由迎仙港入于海。嘉靖三十八年,倭贼自海坛山入犯,移屯上径,官军捣破之,即径江上流也。○松林江,在县东,去海口镇五里,东流入海。

渔溪县西南四十五里。源出黄山,流合苏溪。苏溪在县西南四十里,源出莆田县界,流入境合渔溪,汇于径江。又蒜岭溪,在县西南蒜岭下,亦曰蒜溪。《志》云:县南有迎仙港,源出旧兴化县,有桃源水流合焉。至迎仙市,为子鱼潭,历县西南黄茅墩合蒜溪,又东会径江,出江口入海。○交溪,在县西十里,源出西北六十五里之常思岭,东南流。其别源出县西二十五里之盏窑,东流合焉。经城西,为西溪,南入龙首河。又无患溪,在县西宏路驿前,亦曰大溪。源出石竹山,流合交溪。又卢溪,源出县西北台岭,南流经卢山,因曰卢溪,亦流合交溪,皆为龙首河之上源。

○海口镇县东十里。宋里人林迁创建。有城,亦曰海口镇,民城周四里有奇。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来攻,以城坏为倭所陷,寻改筑之。自是倭寇屡犯镇,以城坚得免。《志》云:镇东北倚龙山,镇南二里即瑞岩山也。元置海口务于城内,明初改为海口税课司,并置河泊所于此。又有海口场盐课局,元延六年建,本名司令司,明初改为运盐分司,洪武二十年,改盐课司。又牛田场盐课司,在县东南三十里,建置同海口盐课司。○化南镇,在县东南六十里,有民城,嘉靖中筑以御倭。镇北数里曰化北镇,泽朗巡司置此。相传隋时掠琉球五千户居此,因名。又沙塘镇,在县南五十里,有民城,隆庆间筑。《志》云:县西南有径上镇,宋置径口务,元因之。洪武初,改为径口税课局。十八年,圮于水,因自水南移于水北。又有南门税课局,在城南龙首河北,元置南门务,明初改。

壁头山镇在县南百余里壁头山下。《志》云:元置于南日里,名南日巡司。明洪武十二年,移置于此,改今名。又牛头门巡司,在县东南百里。元末置于径江口,名径江巡司。亦洪武十二年移置此,改今名。又泽朗山巡司,在县东南七十里,元置于练门,名练门巡司,亦洪武十二年移改。

松下寨在县东北五十里,接长乐县之松下巡司。滨海捍寨也。《志》云:县境自东而南,有平北里,有平南里、沙坞、连盘、长沙、峰头,与松下为七寨,外有松关、永平、白鹤、峰头、大丘、牛头等六寨,旧皆设兵戍守。

宏路驿县西北三十里。北去闽县之大田驿四十里,南至蒜岭驿四十里,又南六十里至兴化府。○龙首桥,在县南门外,宋天圣五年创建,长四十丈,名曰通海。元二年,复建梁于其南,长二十二丈,改名坦履。绍兴二十年,又续为梁,长十六丈,三桥共长八十丈,改今名。自元以来,不时修筑。又龙江桥,在县东南十五里,宋政和三年建。为梁四十有二,长百八十余丈,名螺江桥,寻改曰永平,又更今名。○无患桥,在宏路驿东南,宋熙宁七年建,明成化十九年修,长二十有九丈。又化龙桥,在县西南四十里,跨渔溪上。宋嘉七年建,名万安桥,后修毁不一。乾道初,更今名。明成化十九年以后,再经修治,长十五丈有奇。

连江县府东北九十五里。南至长乐县百二十里,东北至罗源县百二十里。汉冶县地。晋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置温麻县,属晋安郡。宋、齐因之。隋省入闽县。唐武德六年,复分置温麻县,是年移置于连江之北,改今名。今城周四里,编户三十五里。

○温麻城在县治东。晋置温麻县,盖在今福宁州境,后废。唐改置于此,旋曰连江。旧无城,嘉靖十八年创筑,万历十四年增修。后因洪水崩坏,寻复修治。

○龙氵祭山在县治北,县之主山也。冈峦如龙,氵祭水夹涧而下,有潭曰五峰潭。山北五里曰湖山,高秀出诸峰之上。《志》云:县西一里有玉泉山,岩洞甚胜。稍北又有凤凰、文笔诸山。城西又有白塔岭,王审知入闽,其先锋陈伯先追贼至此,马踣而死。○覆釜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巅有巨石,状如覆釜。其相近者曰金鳌峰,江流经其下,曰鳌江。群山环峙,一谷幽邃,曰盘谷。南麓有二石相对,道出其中,曰石门。相近又有玉华洞、清阴洞诸胜。

荻芦山县东南四十里。一名九龙山,下有荻芦峡,亦名九龙江。俗传秦始皇以东南气王,自江而南,山秀拔者皆凿之,凿此得芦根,长数丈,属之流血,因名。宋淳三年,置荻芦寨于此,有水军千人,亦曰武济水军。○马鞍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势逶迤,达于海上,有双峦连耸,状若马鞍。又东有三德山,三峰并列,下瞰海门,旧名三台山,亦曰笔架山。《志》云:县北四十里有香炉山,其形耸秀,上有童井,虽旱不涸,《道书》以为七十一福地。

上竿塘山县东北八十余里大海中。峰峦屈曲,有竹扈、湖尾等六澳。又有下竿塘山,突出海岸,山形峭拔,与上竿塘并峙。中有白沙、镜港等七澳。洪武初,徙其民于内地。《三山志》:上下竿塘、大小亭山、桑屿、关岭、蛤沙、北茭镇,俱在县东北海中。相近又有拱屿澳,嘉靖三十五年,倭贼犯县,官军击却之,贼夜遁,由拱屿澳出洋,是也。

○海县东三十里。《志》云:县东南至海三十五里,与长乐县接界。其与潮汐吐纳者,则官塘洋、荻芦峡、黄崎堡、鹤屿诸处也。而定海、小埕,皆为戍守要地。

连江在县城南。一名鳌江。源出罗源县黄土溪、黄蘖潭及旧怀安县桃洲之密溪,三派合流,而东至县前,环抱如带,东流入海,亦名岱江。江滨有海,沧潭跨江有桥,宋政和间建。叠石为梁,凡十六间,长五十丈六尺,俗呼江南桥。

周溪在县西南。又县南有竹溪,县西有利坑溪,皆流入鳌江,有灌溉之利。又财溪,在县东南,下流入海,亦有灌溉之利。○东塘湖,在县东南,隋开皇中,邑人林尧舍田为湖,周围二十里,岁久沙壅,唐咸通间,县令刘夔尝奏复之。后有县令鞠公,亦尝修治故迹。民赖灌溉之利,因立刘鞠祠于湖旁,至今春秋祀之。

○北茭镇县东北百十里。西北至罗源县八十里。本名荻芦镇。宋时水寨盖设于此,元为荻芦巡司。洪武二十年,改今名,并置城于此,与定海相为唇齿。嘉靖二十七年,倭贼流劫北茭,官军御却之,是也。又蛤沙镇,在县东北五十里,崖石峭立如壁。洪武十六年,置河泊所于此。二十年,置城于此,亦为戍守处。○闽安镇,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与闽县接界。

小埕寨县东百二十里海中,明初置。《筹海说》:小埕北连界于烽火,南接壤于南日。连江为福郡之门户,而小埕又连江之门户。嘉靖三十五年,倭贼自流江突至小埕水寨,遂犯会城,盖汛防要地矣。又光临里寨,在县西南,亦明初置。向设兵戍守。○延祥水寨,在县东南,宋福州水军有延祥寨,盖置于此。

通济桥在县治南。跨鳌江上,宋政和四年,累石为梁,凡一十六间,长五十六丈有奇。淳间改修,明因旧址修葺。又有安利桥,在县西南,旧名潘渡。宋绍兴十四年建桥,寻坏。乾道三年重建,累址十九,长六十五丈,名惠政桥,后改曰安利桥。宝庆三年改建,亦名潘渡桥,今圮于水。

罗源县府东北百五十里。西南至连江县百二十里,西北至古田县百三十里,东北至福宁州宁德县八十里。本唐连江县地。大中初,置罗源场于此。咸通中,又割怀安地益之,置永贞监。后唐长兴四年,王闽升为永贞县。宋天禧五年,改永昌县。乾兴初,又改今名。明嘉靖三十七年,始筑城。万历七年以石,周三里。编户十六里。

○凤山县治北。山势耸起,两翼如张,因名。又北一里有文殊山,上有群玉峰。○莲花山,在县南一里,岩石层叠,下临城市。又西,诸山林立。西南五里曰金钟山,相连者为铁障山。又帘山,在县东之濂澳,山形如帘,遮护居民。又东,诸山环峙,下临海滨,其峙海中者,曰金螺障,与杨梅湾相对。

仙茅山县东北十里。两山相连,曰大茅、小茅,岩石甚胜。又北五里为洞宫山,峰峦错立,其著者曰五马峰。又东北有宝胜山,黄沙溪出焉。○四明山,《志》云:在县西隅,一名毒火山,山有四峰。又万石山,在县西北,一名破石山。山多异石,茂林修竹,左右映带。又松崎山,在县南六里,其相近者曰鹤屿,对峙江中。

○海县东北十五里。又东南接连江,至海二十五里。滩澳浅僻,不利登涉,故县境之防御为略。《通志》:县东北至大海,盖二百里也。

罗川在县城西。源出县西境蒋山,接金钟潭,流经四明山下,合四明溪,又南流分三派,曰中溪、曰南溪、曰后张溪,流经松崎山,达于海,亦谓之松崎江。○黄沙溪,在县东,又有九龙、起步等溪,皆流达于松崎江。又环溪,在县治南,其东会南北二溪,萦回环绕,亦注松崎江。

霍口溪县西四十里。源出古田县境,流入县界。又南入连江县境,注于鳌江。○龙湫,在县西南金钟山下,又一在县南福原山,两山相去二十里,而泉脉相通。

○应德镇县南二十五里。与连江县接界,为往来通道。应德铺设于此。《志》云:县东北五十里有南湾巡司,元置于廉山,后徙于此。明初废。又有四明驿,宋建炎三年,置于县西二里,元至正中废。

古田县府北二百八十里。东至福宁州百五十里,西至延平府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尤溪县二百里,西北至建宁府政和县三百二十里。本侯官及尤溪县地。唐永泰二年,析置属福州。刘句曰:开元二十九年,开山峒置。误也。宋因之。明弘治十三年,始筑县城,西北跨山,东南滨溪,周七里有奇。编户五十三里。

○古田废县县西南三十里。宋太平兴国五年,徙县于水口,就津陆之要。端拱中,复还旧治。今为水口驿,东南至府城百八十里。延津上游,此为锁钥之口。《志》云:宋迁县后,设监镇官莅此,元革。今盐运分司设焉。有浮桥横于江津,朝夕验放,亦曰水口关。自水口而上五里,有塔岭亭,西往南平,北往古田,分岐于此。

○翠屏山在县治北。以形似名,县之主山也。旧名环屏。又城东有龟山,其东麓曰金仙岭,石磴盘曲,登之可以望远。○北台山,在县西一里,高耸如台。又西为黄蘖山,上有宝峰,峰下有小湖,湖东为桃溪,以其地多桃也。旁有桃坞,又有桃洲。

五华山在县西南。五峰连峙,峭拔千仞。一名大仙山,亦曰大佛岭。又极乐山在县西北,山后有岩,曰仙岩。又北曰凤峰,最高秀,相近者曰天宫岭、覆舟岭,俗名福全岭,曰石崎岭,层次相接。○鼓山,在县东百里,其西有旗山,又有马山,在旗、鼓之间。又北有杉洋山,山多竹,可为楮。

牛头岭县东北十里。岭高而远,陟降二十余里。又有清风岭,在县西南百里,接延平府界。○摸天岭,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纡回峻绝,南滨大江。繇陆路趋延津者,道出于此。石磴崎岖,最为艰险。

○建江县南二十里。自延平府流入县界,经水口驿,滩石错立,至是而尽。建江经此,始出险就平。又东入闽清、侯官县境。

大溪在县城南。溪有二源,俱自北来,至县南合流,委蛇澄澈,其平若镜。二溪夹流县治东西,因亦名双溪。又南为嵩溪,群溪之水皆汇焉,又南会于建江,谓之水口溪,上有嵩溪、馆江头,往来之通道也。《志》云:水口为群溪汇合之处,亦曰渊溪,有关曰渊关,水流宽平,无滩石之阻,故上下舟楫,恒泊于此。○东溪,在县东。又有感溪,亦曰锦溪,甘溪亦曰蓝溪,与县西之西溪,县南之濑溪,俱汇于大溪。《志》云:县境诸溪得名者,以十数计。而东溪为之长,合流后里许,有石滩横截中流,亘东西岸,奔流触石,如鸣玉,旧名洪濑。宋景德间,县令李堪改为鸣玉滩,并置驿于此,绍兴七年驿废。

洗马池县西北六十五里。池周数十亩。《闻见录》:出古田北门三十五里至西溪。又三十里至洗马池。又西北五十里,地名山头。又四十里曰上氵祭。又西三十里,即建宁府城东门矣。虽山溪环错,而路径稍宽,可策马而前也。又从洗马池而西三十里,地名南吉。又经地口、铁场、大坝诸处,即至延平府之吉溪。洗马池,盖当二郡之间道云。

○杉洋镇县东四十里,有巡司。南至罗源县百八十里,明洪武十二年建。《志》云:杉洋地出银坑,多矿盗。旧设捕盗馆,并郡司马分驻于此,后废,寻复置。又谷口巡司,在县西南九十里,宋大中祥符五年,置于水口镇,为水口巡司。元移于此,改曰谷口。明因之,正统间废。又西溪巡司,在县之西溪,宋置。元因之。洪武十二年废。○南镇寨,在县西百四十里,石晋天福三年,闽主曦之弟延政据建州,攻南镇军,败之。福州西鄙戍兵皆溃。胡氏曰:时闽主增置军于福州、建州之界,遣将杜汉崇监其军,以扼往来要路,故为延政所败。

水口驿即废古田县。宋时曰嵩溪驿,元改今名。明因之,置递运所于此。又西南五十里为黄田驿,宋曰使华亭,元改今名,明因之。又二十里曰仓峡巡司,接延平府界。○石平桥,在县治东南,宋建,寻废。明宣德间,再建复圮。成化十五年重修,为石墩十有一,覆以亭五十六间。又万安桥,在县南,元建。明永乐中毁,成化十五年重建,寻构亭四十七间。

闽清县府西北百二十里。北至古田县百五十里,西至延平府尤溪县百七十里,南至永福县九十五里。本侯官县地。唐贞元初,析置梅溪县。五代梁乾化元年,王氏改曰闽清县,仍属福州。宋因之。县无城,今编户七里。

○台山县西南一里。山势平衍,其状如台,县之主山也。又南有钟南山,上有盘谷岩。○大湖山,在县东十里,山椒有湖,约半里许。县东北又有凤凰山,形如翔凤。

鼎峰山县西二十里。有双岩,梅溪环流其下。其西曰柽峰,以大柽名。北通尤溪县界。又西曰白云山,山势最高,林木蓊蔚,白云吞吐。中有仙峰巨石。○大帽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接永福县界,一名大帽仙峰。《志》云:县南有龙都白岩,高数百丈,常有云雾环绕。又有乌石岩,在县西南,岩险峻,登其巅,众山皆见。又县西有百丈岭。《舆程记》:自岭至尤溪县百里。

○建江县北十里。自古田县界流经此,为往来之通道,梅溪之水流合焉,谓之闽清口。

梅溪县西五里。源出永福县山中,东北流,经县西,又北入建江。江水浊而溪水独清,故县以闽清为名。又瞿昙溪,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永福县界,流入梅溪。又演水溪,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尤溪县界,流入境,亦注于梅溪。

○青窑镇在县东。有巡司,元置。明初废。又县南滨溪有税务,亦元所置也。○昙口桥,在县西瞿昙溪口,为往来之通道。

永福县府西南百二十里。东南至兴化府百八十五里,西南至泉州府德化县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尤溪县二百四十里。本侯官、尤溪二县地。唐永泰二年,析置永泰县,属福州。《新唐书》:咸通二年,析连江及闽县地置。误也。宋崇宁初,避哲宗陵名,改曰永福县。明嘉靖三年,始筑城。万历十七年,改筑城东北隅,周不及四里。编户九里。

○摩笄山在县东北,县之主山也。《志》云:由摩笄溯流而上三十余里,一起一伏,为笔架山,至极乐岩,有洞石之胜。由岩而下,冈脉连络,犹蜂腰鹤膝,行六七里,峙为圆阜,号曰仙掌、平坡,迤逦自东北来,为县前孤矢山,东有展旗山,当溪之冲,襟带环抱,耸秀可爱。

陈山县南十里。中有石龙山,山如龙形,循山之脊为路,俗呼登石龙。通福清,则溪为十八湾;通兴化,则山为十八折。又斗湖山,与陈山并峙,上有四湖,亦名倒湖,湖旁有田。○六洞仙山,在县南二十余里,山极高秀。相近有大张山,穹窿盘礴,傍列群山。

高盖山县西南六十里。峰峦秀耸,常有紫云覆其上,一名紫云山。拾级而上,巨石如墙,道出其中,峰峦泉石,种种奇胜,其最著者,为玉华峰、晏玉岩。王闽时,常封为西岳。《志》云:山之最高者为龙都峰,其下双崖对峙,拔起千仞,宛若洞门。有三石室,峰之顶曰白岩。其别峰曰金支山,以泉色如金也。又观猎山,在县东八十里,旧传越王常观猎于此。元末,故总管王翰避地山中,闻元亡自尽,因亦名官烈山。巅有雁湖,地高水深,与雪峰山相望。

方广岩县东北二十里。峭拔千仞,上有石室,可容千人。县东南又有曹溪岩,上摩苍空,下临深涧,巅有微径,仄足而上,登其巅,一望无际。又白鹤仙岩,在县北二十五里,极高秀,有瀑布悬流。又玳瑁峰,在县西北七十里,即闽清县之大帽峰,音讹也。

○大樟溪县东五里。源出德化县,流入境。又东入侯官县界,为泽苗江上流。支流曰印溪,俱东行三十余里,入阳崎江,或谓之漳溪。又龙屿十八溪,在县西北,源出福清县界,流经县之龙屿,逶迤盘曲,凡十有八折,流至大樟渡,合大樟溪。○双溪,在县南三里越峰山下。有二源,一曰西溪。一曰南溪。一云出县西南山中者,曰γ口溪。出县西北十七里瑞峰山者,曰氵祭溪。合流为双溪,会流而入于大樟溪。

鉴湖在县东北,一名冲湾潭,清深莫测。《志》云:县治东有龙窟,与鉴湖隔仙掌坡,地脉潜通,形若相应。下流俱注于大樟溪。又有白叶湖,在县南,宋乾道二年,尝修浚。

○氵祭门镇县西四十里。有巡司,元至元中,置于县南之辜岭,后移司于此,而改辜岭为寨。明因之。《图经》:县北有牛皮隘,道出侯官。西北有大限、西塘等隘,道出闽清。西有三前隘,出尤溪县,西南有炭炉隘,道出德化。又有浮潮隘,出德化及仙游县。又县南有辜岭隘,亦出仙游县。东南有萑平隘,路通莆田县。《志》云:县西南又有嵩口隘,路通泉州府永春、德化二县。○平政浮桥,在县南,跨双溪上。宋绍圣四年建,用舟三十有六。

附见:

福州左卫府治东南,洪武八年置右卫。二十一年,改为左卫。又福州右卫,在左卫西。洪武二十一年,增置福州中卫,在左卫东。○镇东卫,在福清县之海口镇城东。洪武二十年置,并筑卫城,周不及四里,为控扼要地。

梅花守御千户所在长乐县东五十里。本北乡巡司,治梅江头山上。洪武十年,始筑城为备。二十年,移置巡司于蕉山,改建梅花所,增拓旧城,三面距海,南连沙冈,延袤三里有奇,有三门,设兵戍守。城外东南一隅,岁患飞沙渐积,几与城平,每春以所军挑之。嘉靖三十八年,倭贼犯境,复营葺焉。又万安守御千户所,在福清县东南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置,并筑所城,周三里,有门三。俱属镇东卫。○定海守御千户所,在连江县东北八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并筑所城,周三里有奇,有门二,隶福宁卫。

◇兴化府东至海九十里,南至海三十里,西南至泉州府百六十里,北至福州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一百四十里,至京师六千四百里。

《禹贡》扬州地。周闽、粤地。秦属闽中郡。汉为会稽郡。吴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宋、齐因之。梁属南安郡。陈属闽州。隋属泉州始置莆田县,唐亦属泉州。宋因之。太平兴国四年,分置太平军以游洋、百丈二镇地置,又改为兴化军以仙游、莆田二县来属。太平兴国八年,始移军治莆田县。宋末,改为兴安州。元曰兴化路。明初改兴化府,领县二。今因之。

府冯峙高深,山川奇秀,北屏会城,西翼泉郡,介于两大之间,海道舟车,络绎而至,诚襟要之地矣。

莆田县附郭。晋晋安县地。隋开皇十年,置莆田县,属泉州。大业初,废入南安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属丰州,寻属泉州。宋太平兴国四年,改属兴化军。八年,移军治焉。今编户二百九里。

○莆田城即今府城。宋徙军治此,因筑子城,周仅二里有奇,土垣而覆以茅。宣和三年,加筑其上以瓦,周七里有奇。绍定初,复更筑,表里石砌,而覆以砖,称坚城焉。元至正十四年,亦尝修治。明洪武元年,复修葺。十二年,指挥程请辟城东北隅,跨乌石山,东下历前埭、后埭,与旧城合,延袤十一里有奇。城外濠池,左起东北隅,折而南,引延溪之水注之。右起西北隅,折而东,引木兰溪水注之。二水交合,长千七百余丈,西北负山,凿为旱濠,长几六百丈。成化七年,又常修葺。嘉靖三十三年,以倭警营治。四十一年,城陷。既而议城东北南三面。四十三年,复营西面。三面亦更增修。隆庆二年,复营治。万历九年,守臣陆通霄以城西北隅跨山腰之半,而遗其高者于外。元至正十九年,寇从此射走守城卒。嘉靖四十一年,倭亦乘此越城而入,于是拓出西北城垣,而包高冈于内,长八十五丈五尺。旧有门五,明改为四。东建水关以通舟,西亦有水关,拦以石盾,容水入而已。城周不及十二里。

兴化废县在府西北八十五里。《志》云:旧城在仙游县东北之游洋镇,本为游洋洞,至险峻,盗贼出没处也。宋太平兴国四年,置太平军。明年析莆田、仙游及福州之永福、福清县地,合游洋、百丈二镇,置兴化县为军治,寻迁军于莆田县属焉。元皇庆中,又迁县于莆田西北广业里之湘溪村,谓之新县。明初因之。正统十三年,废兴化县,以其地分入莆田、仙游二县。

○乌石山在城东北隅。城西北有梅山,与乌石相连。两山之间有小西湖,本城北旧濠也。洪武初,辟城,濠塞。成化三年,郡守岳正疏之。凡三堰,中堰之内,潴水成湖。下为兼济河,东出水关。○太平山,在城西一里,山脉自福州永福县延袤而来,峰峦峻拔,为莆田之主山。又西二里曰天马山,势若腾骧。《志》云:府西南五里有凤凰山,一名南湖山,旧时山下有湖,今涸。峰岩甚胜,麓有瑞泉。又大象山,在府西五里,上有天泉岩,山腰为石室。又有弥陀岩,下有梅花氵祭,亦曰智泉。

九华山府北十里。由县之西南诸山而来,至延寿溪。九峰攒簇如莲花,故名。亦名陈岩,以昔有陈姓者隐此也。亦曰陈仙山。其东北有紫霄岩,极幽胜。○囊山,在府北三十里,峰岩耸秀,东麓有龙潭,其西有九峰连属。又北十里有天壶山,洞壑奇邃,林木葱蔚,山下腴田可数千亩。

壶公山府南二十里。山有八面,高耸千余仞,正对郡治,端严秀特,为郡之镇山。顶有泉,出石穴中,其盈缩应海潮,中有双蟹,名曰蟹井泉。有真净岩,登之可遍眺郡境。又有灵云、虎丘、盘陀诸岩,泉石罗列,名胜不一。○城山,在府东南二十里,一名城山,与壶公对峙,为黄石市之主山。上有松隐岩,前临国清塘。又塔山,在府东南十五里,旧有石浮图,后圮。尝建烽燧于其上,亦名天马山

嵩山府东南三十里。峭拔海滨,其南有小屿,在海中。潮退有石桥可渡,居民千余家,唐观察使柳冕监群牧于此,有德于民,民建柳侯庙,俗因呼为侯屿。久之,讹为猴屿。○双髻山,在府东五十里,自西视之,双峰尖耸。自南视之,则五峰并立,故亦名五侯山。又名笔架山,以郡城视之,则三峰如笔架也。积石が峋,上摩霄汉,顶有涌泉岩,大旱不竭。又蚶山,在府东八十里大海上,山势律,环翠如嶂。旧《志》:莆田有蚶田百顷,号大蚶山。是也。其相近者为演屿。相传宋少帝舟泊大峡江浒,为元兵所逼,忽有白马神为演一屿蔽帝舟,得免,因名。《志》云:县东有琼峰,形如屏,延袤二十里许,发脉福州五虎山。

夹氵祭山府西北八十里。一名东山。旁有西岩,郑樵读书处也。其相近者,有芗林山,樵从兄厚读书处。亦有泉石之胜。又南为环山,山巅累台十余层,础石俨然,名越王台。其旁有三燧峰。又百丈山,在夹氵祭之东,山延袤百余里,上有六岩,曰客厅、曰古仙、曰石塔、曰石伞、曰石楼、曰重玄,幽奇万状。《志》云:百丈山一名华盖峰,或曰华盖即石塔岩也。又有峰曰瑞云,出泉,西流入永福县。又有百丈岭,东接福清县界。○石梯山,在府西南四十里,盘礴峭耸,高千余仞,土宜茶,绝顶有炉峰岩,南望大海。《志》云:郡境之茶,龟山为上,石梯次之。龟山在府西北二十里,又有浮山,在石梯之南,近海滨。

南日山府东百里大海中,与琉球相望。旧名南匿山,近福清县海坛山。明初设寨于此,后徙于内地,山为会哨之所。又华胥山,在府东南百里,吉了巡司置此。一名极了,以莆地至此而极,复崛起为此山也。宋时谓之击蓼,与湄洲屿隔海相望,下有东西二湾,为闾市辐辏之所。○湄洲屿,在府东南八十里大海中,一名山,与琉球国相望。宋林光朝云:湄洲隔岸视之,约六七里,有田数十顷,可耕而食。又有大孤、小孤二屿,《宋志》云:在莆田县东七十里。《名胜志》:今遮浪村海中有巨石突起,曰大龟屿。屿东又有大石盘,是也。

○海府东南两境,皆滨海岛夷,有警府当其冲。其防维之处,吉蓼、平海、三江,其最冲也。文甲、嵌头、青山,其次冲也。《志》云:府东南五十里有支海,自覤头入,与北山诸溪合,江面最阔,中有盘石,突起如平地,居民集焉。有江口桥,一名龙津桥,又名尚阳桥,通道所经也。桥北即福清县境,相近有下黄竿支海流入此。两涯宏阔,北涯旧有宁海镇,镇前有渡,元元统中创为桥。明初复修之。《胜览》云郡东薄宁海,谓宁海桥也。又有峰头澳,在府东平海卫南。嘉靖三十八年,官军击倭于峰头澳,破之,倭遁去。又追败之于野马外洋。

木兰溪府南七里木兰山下。故有水,曰南洋。唐观察使裴次元堤海为田三百顷,即此处也。溪之源,自泉之德化、永春及仙游三邑而下,合涧谷之水三百六十有六,会流于此。又南经府南二十里将军山下,议者尝欲横堰此水以灌田,不果。宋治平初,岁旱塘竭,有长乐钱氏媪筑陂于将军滩前,开渠循县南十五里之鼓角山而南,甫成而坏。邑人林从世复相下流筑南阳陂,既成又决。熙宁八年,侯官李宏复因旧址营度,叠石筑陂,上障诸溪,下截海潮,旁为沟渠及斗门、石涵,节宣尽制,约溉田万有余顷,莆人利之。元延间,总管郭朵儿等复创万金斗门,引陂水灌南洋以北诸田,为利益溥。明循其制,自溪而东,萦纡曲折,有大潭三,总谓之清江潭,下流至江口入于海。○濑溪,在府西南十里,即木兰陂上流也。又上溪,在府西二里,一名北磨溪,南流注于木兰溪。

延寿溪府北七里,其上源曰莒溪,在府西五十里。首受游洋、氵祭溪、九鲤湖诸水,东会荻芦、渔沧、八濑水,经延寿村,曰延寿溪,一名绶溪,以水绿如绶也。唐神龙间,有吴兴者,谓溪出杜塘,经流入海,不足溉田,即延寿陂后,塍海为田,筑长堤于杜塘,以遏大流。转入沙塘陂,分为沟浍数十处,灌北洋之田。复分二派,导流至砺浦入于海,延寿溉田可万余顷,所堤杜塘田可二千余顷。莆之饶给,以木兰、延寿二陂也。《新唐书》:延寿陂溉田四百余顷,建中间置。○八濑溪,在府西北十里。《志》云:溪浅流急曰濑,亦曰碧濑,或讹为鳖濑。东为龙潭,流合延寿溪。《志》云:府东海中有砺山,滨海之浦曰砺浦。

荻芦溪府东北四十五里。源出仙游县游洋溪,流入境,合诸溪涧之水,分二流,一自渔沧溪合延寿溪,一自龙港会迎仙港入海,曰南荻芦溪。又有北荻芦溪,在府西北百里。又西十余里有澳溪,出澳头山,合苏溪、吉宦、凤抟等溪,东流至荻芦陂为北荻芦溪,亦分二流,左行者历万安溪、迎仙桥,会福清县界蒜溪之水以达江口,右行者过漏头以达新港,俱入于海。《志》云:苏溪亦曰洙溪。

迎仙溪府东北五十里。《志》云:由荻芦溪合桃源、白石诸水流经此。有子鱼潭,其中子鱼最多,一名小姑潭。又东为迎仙港,一名通应港,接福清县界蒜溪、径江诸水为江口入海。《志》云:迎仙溪流通锦江,即径江矣,亦谓之三江口,以径江、迎仙及木兰溪,下流俱会此入海也。亦为滨海要地。

白湖府东南二十里。一名玉湖,海潮自三江口上黄竿,历宁海至此。旧有堤,俗名白水塘,后曰白湖。宋熙宁中,于湖中设浮桥。绍兴间,易以石。湖侧有灵惠井,环境斥卤,井独清冽。《海防考》:嘉靖四十五年,倭贼自白湖入犯,过涵头至海口,犯镇东卫,湖亦戍守处也。又凝翠湖,在府东南,与清江潭相襟带,湖水缭绕,长百余丈。

国清塘府东南二十里。其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千顷,壶公、城倒影其中,唐贞观中置,灌田甚多。《新唐书》:莆田西一里有诸泉塘,南五里有沥寻塘,西南二里有永丰塘,二十里有横塘,东北四十里有颉洋塘,与国清塘为六塘,共溉田千二百顷。宋熙宁中,木兰陂成,遂废五塘为民田,惟留国清以备大旱。又霞塘,旧《志》:在府城东北,清澈可爱,亦灌田百顷。

○迎仙寨府东北四十里。其地有迎仙桥,下即子鱼潭,洪武二十年置巡司。《志》云:宋初司置于县东施水亭。熙宁四年,徙迎仙市之北。崇宁元年,圮于水,徙迎仙市之西。明初改建于此。有城,前临海,后负江,为商民辐辏处。又冲沁寨巡司,在府东六十里。有城,三面阻海,与岐头、三江、澳港相接。《志》云:司旧置于兴化县寻阳山下,洪武二十年徙。又嵌头寨巡司,在府东南九十里,旧置于莆禧镇。洪武二十年徙置。有城,界山海间,为登涉要地。又青山寨巡司,在府东九十里,旧置于府东三十里之南哨,亦洪武二十年徙置于此。有城,东西南三面皆阻海,夷舟多由此入,南日山峙其南,渡海不过五十里,为郡之门户。○吉了寨巡司,在府东南华胥山下,有城。洪武二十年,置于仙游县之潭边寨,后徙今处。《郡志》:司距城八十里,前控南日,右引小屿,左带湄洲,迫临大海,东有吉了水寨。又大洋巡司,在府西北八十里山谷中,蹊径丛杂,奸民啸聚。万历中,增置今司。

莆禧镇府东南九十里。或曰即古之莆口。陈天嘉五年,陈宝应据建安、晋安二郡,章昭达等讨败之,宝应逃至莆口,昭达追擒之,即此。明洪武二十年置所,寻筑城,置仓于此。《志》云:镇旧有莆禧税课局,洪武三年,徙于县东之下渚,正统二年废。又有莆禧河泊所,亦明初置,寻移于府东南数里。成化间,移于吉了澳,寻复旧。○黄石市,在府东南二十五里,民居环聚。旧有黄石税课局,本宋之黄石务,其后徙置不一。元至正中,改建于此,明初改为税课局。又有黄石河泊所,洪武十八年置,亦在府东南,今皆废。《志》云:府东南有国清市,亦处也。

涵头镇府东北二十里。亦曰涵头市。路通永福、尤溪诸径。洪武初,置莆田税课局于此。莆田河泊所亦置焉。《盐鹾考》:元至元十六年,于涵头市设勾管司董鹾事。延二年,改为司令司。明洪武二年,改为福建都转运盐使司,分司分统上里等场盐课司。所辖凡二十四团,皆产盐处也。

南日寨在府东南。《志》云:府东平海卫东有旧寨,设于海中南日山下,北可以遏南茭湖井之冲,南可以阻湄洲岱坠之厄,亦要区也。景泰以后,移于吉蓼之东,仍以南日为名。旧南日弃而不守,番舶北向泊以寄潮。论者以为自弃其险。然而孤悬海中,大约与泉州之浯屿情事相类云。○崎头镇,在府东八十里,初置巡司,后改为城堡。嘉靖中,倭贼陷兴化府,官军击之,倭贼走平海卫,欲掠舟泛海,乃结巢崎头城,官军击之,败绩。贼乘胜陷平海卫。戚继光等合兵击破之。《志》云:镇东至平海卫十里。

林墩在府东南。嘉靖中,戚继光大破倭贼于此。《海防考》:平海卫墩台有小澳、石狮、砺前、新浦、三江、埕口、崎头、澄港、湖边、石城、蔡山、石井等一十二座。○莆阳驿,在府治北,元置。明因之。又有递运所在驿南,洪武十七年置,后废。

仙游县府西八十里。南至泉州府百五十里,东南至泉州府惠安县百有二里,西南至泉州府南安县百七十里,西至泉州府永春县百十里,西北至泉州府德化县百三十里。本莆田县地。唐圣历二年,析置清源县,属泉州。天宝初,改曰仙游县。宋因之。绍兴十五年,议筑城以御寇,不果。乾道中,仅营四门。明正德初,创筑土城,复以砖,寻圮。嘉靖间,改用石砌。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鸡鸣城县东七里。相传越王无诸所筑,俗呼城山,又名铁山。旧《经》云:其城灵异,不假版筑,或呼为鸡子城。其相近者又有彭城,遗址并存。《寰宇记》:县东又有蜿湾城,俗呼为越王城。○兴化废县,在县北七十里,与莆田县接界处也。

○二飞山县北五里。《宋志》作大飞山,县之主山也。蜿蜒数百里,屹立为二,高可千仞,其形翼然作飞扬之状。下有钟鸣、马鞍二山,东为将军山,顶若兜鍪。稍北为瀑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