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卷二
◎历代州域形势一唐虞三代春秋战国秦
昔黄帝方制九州,列为万国《周公职录》:黄帝割地布九州。《汉志》: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或曰:九州颛帝所建,帝喾受之《帝王世纪》: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颛帝所建。《通典》亦云。尧遭洪水,天下分绝。舜摄帝位,命禹平水土,以冀、青地广,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恒山,在直隶曲阳县西北百四十里。详直隶名山。舜之并州,今直隶之真定、保定、山西之太原、大同等府皆是,又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医无闾山,在辽东广宁卫西五里。幽州,今直隶之顺天永平府及辽东广宁等卫以西北,皆是其境,又分青州东北辽东之地为营州辽东,地在辽水东也。辽水,在辽东都司城西百六十里。营州,今辽东定辽诸卫以北,又东至朝鲜之境。《书》曰肇十有二州,是也。
刘氏曰:舜分幽、并,内固王畿,外维疆索,包天下后世之虑也。○叶氏曰:《祭法》云共工氏霸九州,然则九州之名旧矣共工氏在黄帝以前。《春秋纬》云,人皇氏分九州。又邹衍、淮南所称九州,其辞甚诞。大抵九州者,古今之通谓也。
夏有天下,还为九州。《禹贡》所称,其较著矣。
【都邑考】夏都安邑安邑,今山西解州属县,其后帝相都帝丘帝丘,今北直开州西南三十里旧濮阳城是。少康中兴,复还安邑。又曰:昔伏羲都陈即今河南陈州,神农亦都陈,又营曲阜即今山东曲阜县。黄帝邑于涿鹿之阿涿鹿,《地理总要》云:即今涿州。《括地志》妫州怀戎县东南五十里有涿鹿山,城在山侧,黄帝所都也。涿州,今北直顺天府属州。唐妫州怀戎县,今为宣府镇怀来卫。少昊自穷桑登位穷桑,在曲阜北,后徙曲阜。颛帝自穷桑徙帝丘见上。帝喾都亳今河南偃师县。至尧始都平阳《世纪》尧始封唐县,后徙晋阳,今山西太原县。及为天子,都平阳,即今山西平阳府治临汾县。舜都蒲阪今山西蒲州。禹都安邑《世纪》鲧封崇伯,地在秦晋之间,或曰即陕西县。禹封夏伯,今河南禹州也。及受禅,都平阳,或云安邑,或又以为晋阳。尧舜禹之都,相去不过二百里,皆在冀州之内。
冀州今直隶、山西,及河南之彰德、卫辉、怀庆三府,及辽东之广宁诸卫,皆是。
孔氏曰:冀州,帝都也,三面距河河,大河也。自积石入中国,历《禹贡》雍、豫、冀、兖四州之域。冀州东西南三面皆距河。大河详川渎异同,下仿此。蔡氏曰:《禹贡》冀州,不言所至,盖王者无外之义。
济、河惟兖州济水,发源河南济源县王屋山,至山东利津县入海。详川渎异同。兖州,今山东东昌府及济南府北境、兖州府西境,又兼有北直大名府及河间府景、沧诸州境。
孔氏曰:兖州,东南据济,西北距河。
海、岱惟青州海,大海,今环绕青、登、莱三府之境。详见川渎异同,下仿此。岱,泰山,在山东泰安州北五里。详见山东名山。青州,今青、登、莱三府,以至济南府之西境。又辽东定、辽诸卫,亦《禹贡》青州地也。
孔氏曰:青州,东北据海,西南距岱。
海、岱及淮惟徐州海,在南直淮安府东北。淮水,出河南桐柏县桐柏山,至南直安东县东北入海。详见川渎异同。徐州,今山东兖州府及南直徐州,又凤阳府之宿州、泗州,淮安府之邳州、海州,皆是其地。
孔氏曰:徐州之域,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
淮、海惟扬州海在古扬州东境。扬州,今南直、浙江、江西、福建皆是。
孔氏曰:扬州,北据淮,东南距海。
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山,在湖广南漳县西北八十里。衡山,在湖广衡山县西三十里。详见湖广名山衡山。荆州,今湖广州郡至四川遵义府及重庆府南境,又贵州思南、铜仁、思州、石阡等府及广西之全州、广东之连州,皆是其地。
孔氏曰:荆州,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荆、河惟豫州豫州,今河南州郡及湖广襄阳、郧阳府境,皆是其地。
孔氏曰:豫州,西南至荆山,北距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南十里。详陕西名山。黑水,或以为云南境之澜沧江。详川渎异同。梁州,今四川州郡及陕西汉中府境。
孔氏曰:梁州,东据华山之阳,西距黑水。
黑水、西河惟雍州黑水,今陕西肃州卫西北十五里有黑水河。在古雍州东曰西河者,主冀州而言也。雍州,今陕西州郡皆是。
孔氏曰:雍州,西据黑水,东距河。
郑氏曰: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疆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是故《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蔡氏曰:《禹贡》作于虞时,而系之夏书者,禹之王以是功,又即夏有天下以后之成制也。
殷商革命,《诗》称九有,因夏之制,无所变更。
【都邑考】契始封商今陕西商州,相土迁商丘今河南归德府附郭县,汤居亳《括地志》:宋州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汤所都也。又蒙城西北有亳城,为北亳。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始居此。汤即位,自南亳徙都焉。故《书序》曰:从先王居也。今详见商丘之亳城,仲丁迁嚣《世纪》:今河南敖仓是也。《括地志》:今郑州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故荥阳城是。详见河南荥阳县,河甲居相今河南彰德府西北五里有相城,祖乙圯于耿今山西河津县南十三里有耿城。《史记》:祖乙迁于邢。或以为今北直顺德府治邢台县。《索隐》曰:邢,即耿也,盘庚迁殷即西亳,武乙徙朝歌今北直县西七十里废卫县是。亦见河南淇县,所谓氵未邦也。王氏曰:《尔雅》两河间曰冀,河南曰豫,济东曰徐,河西曰雍,汉南曰荆,江南曰扬,燕曰幽,济、河间曰兖,齐曰营。孙氏炎以为分《禹贡》之冀,而复舜之幽,又并青于徐,而复舜之营。殷之九州,灿然可考。陆氏佃亦云《禹贡》有青、徐、梁,而无并、幽、营。《尔雅》有徐、幽、营,而无青、梁、并。《职方》有青、幽、并,而无徐、梁、营。三代不同故也。然班氏志地理,以为殷因于夏,亡所变改。杜佑亦曰:殷汤受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尔雅》之文,未可据为商制矣陈氏曰:商书言九有之师,《商颂》曰奄有九有,又曰式于九围;《王制》于商,亦曰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商之九州,盖袭夏而已。孙炎以《尔雅》与《禹贡》《周礼》不同,故疑为商制,亦无明文言殷改夏也。
周既定鼎,亦曰九州,属职方氏。
【都邑考】后稷始封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二十里故城是。、邰同,公刘徙邑于豳今陕西三水县西三十里有古豳城,太王迁于岐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岐山镇,是也。南有周原,改号曰周。王季宅程,亦曰郢今陕西咸阳县东二十里有安陵城,古程邑也。文王迁丰《通典》:今长安西北灵台乡丰水上,文王作邑于丰,即其地也。又今陕西县东有丰城,武王徙都镐《通典》:长安西北十八里昆明池北有镐陂。郑康成曰:丰邑在丰水西,镐京在丰水东,相去盖二十五里。《括地志》:周丰宫在县东二十五里,镐在雍州西南二十五里。未详孰是。成王营洛邑西曰王城,今河南府治西偏。东曰下都,在今河南府城东洛水北,西去王城三十余里,亦谓之成周。今详见河南府城,名曰东周。懿王徙犬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十里槐里城是,平王避犬戎之难,东迁于洛,即洛邑也。
东南曰扬州。山会稽在浙江绍兴府城东南十三里。详见浙江名山,薮具区即太湖也,在南直苏州府城西南五十里,与常州府及浙江湖州府分界。详江南大川,川三江三江,一曰松江,自太湖分流,由苏州府吴江县长桥口,至嘉定县东南四十里吴淞口入海。一曰娄江,亦自太湖分流,经苏州府城东,至太仓州东南七十里刘家河口入海。一曰东江,亦自太湖分流,从吴江县东南入浙江嘉兴府境,至海盐县东北三十五里入海,今由南直松江府合松江入海。详南直大川三江,浸五湖五湖,孔氏曰:太湖东岸五湾也。水弥漫而滩浅者曰薮,洼下而钟水者曰浸。
正南曰荆州。山衡山衡山,见《禹贡》荆州,薮云梦在湖广德安府城南五十里,川江、汉江水,发源四川茂州西北之岷山,历梁、荆、扬三州之域,至南直海门县入海。汉水,发源陕西宁羌州东北之れ冢山,至湖广汉阳府城东北入大江。俱详川渎异同,浸颍、湛颍水,发源河南登封县阳乾山,至江南颍上县东南入淮。详河南大川。湛水,出河南汝州鱼齿山,经叶县北下流入汝。二水在《禹贡》为豫州域内。
河南曰豫州。山华山华山,见《禹贡》梁州,薮圃田圃田泽,在河南中牟县西北七里,川荥、洛荥,或以为荥泽,误也。荥、氵通。郑氏曰:河出为氵。今之汴水是矣。洛水,出陕西商州南冢岭山,至河南巩县北入河。今俱详河南大川,浸波、氵差波水,出河南鲁山县西北歇马岭,流入汝水。氵差水,出湖广枣阳县东北黄山,流入水。
正东曰青州。山沂山沂山,在山东临朐县南百五十里。详山东名山,薮孟诸孟诸泽,在河南归德府东北,于《禹贡》为豫州境,川淮、泗淮水,见《禹贡》徐州。泗水,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至南直清河县南入淮。详见南直大川清河。二水,于《禹贡》皆徐州川也,浸沂、沭沂水,出山东临朐县沂山,至南直邳州南入泗水。沭水,亦出沂山,至南直安东县入淮水。
河东曰兖州。山岱山见《禹贡》青州,薮大野大野泽,在山东巨野县东五里,川河、[1111]河,见《禹贡》冀州。[1111],见《禹贡》兖州,浸卢、潍卢水,《通典》曰:在济阳郡卢县。今山东长清县有废卢县,卢水湮废不可考。潍水,源出山东莒州西北箕屋山,至潍县北入海,于《禹贡》为青州川也。
正西曰雍州。山岳山吴岳山也,在陕西陇州南百四十里,薮弦蒲弦蒲薮,在陇州西四十里,川泾、泾水,出陕西平凉府西南开头山,至高陵县西南入渭。详陕西大川。水,出弦蒲薮,至州长武县合于泾水。亦详见大川泾水,浸渭、洛渭水,出陕西渭源县西南谷山,至华阴县北入于河。洛水,出陕西合水县北白于山,南流合漆沮水,至朝邑县南入渭水。此雍州之洛水也。俱详见陕西大川。
东北曰幽州。山医无闾医无闾山,见舜十二州,薮<豕奚>养<豕奚>养泽,在山东莱阳县东,于《禹贡》属青州境,川河、[1111],浸、时水,出山东莱芜县东原山,至寿光县东北入于海,亦曰淄水。时水,出山东临淄县西,至博兴县合小清河入海。二水于《禹贡》皆在青州境。
河内曰冀州。山霍山霍山,在山西霍州东南三十里。详山西名山,薮扬纡《水经注》:大陆泽,一名扬纡薮。今在北直宁晋、隆平及巨鹿县境,川漳漳水有二:浊漳,出山西长子县西发鸠山;清漳,出山西乐平县西南少山,至河南临漳县西合焉。其下流复分为二:经流自北直献县,合滹沱河;支流自山东馆陶县,合于卫河,俱经北直静海县北小直沽入海。今详见北直大川,浸汾、潞汾水,出山西静乐县北管涔山,至荥河县西入大河。详见山西大川。潞水,阚る曰即浊漳水。今浊漳经潞安府城西南二十里,土人犹呼为潞水。《通典》潞水在密云县。今北直通州之白河,即潞水也。
正北曰并州。山常山即恒山,见舜十二州,薮昭余祁昭余祁薮,在山西祁县东七里,川滹沱、呕夷滹沱水,出山西繁峙县东北泰戏山,至北直河间府静海县北小直沽入海。详北直大川。呕夷水,一名唐河,出山西灵丘县西北高是山,至北直安州北而合于易水,浸涞、易涞水,在北直涞水县北,一名拒马河,下流合于易水。易水,出易州西山,有三源,并导分流,东注合卫河及滹沱河以入于海。今详北直大川。
魏收曰:《夏书·禹贡》,《周礼·职方》,中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书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模也。○李氏曰:《禹贡》无幽、并,《职方》无梁、徐。盖周合梁、徐于雍、青,分冀野为幽、并。《考工记》言:天下之大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两川之间,必有涂焉。广谷大川,风俗之所以分。故推其高且大者先正之,然后九州可别。如大山定,而山之西为兖大山,谓泰山;大河定,而河之南为豫。此分画之要也。
陈氏曰:古者名山大川,皆天子使吏治之,而入其贡赋。是以九州川浸山薮,各在职方,不属诸侯之版。夫子作《春秋》,虎牢不系郑虎牢,今在河南汜水县西二里成皋关也。详见河南重险。《春秋》襄二年,仲孙蔑会诸侯之大夫于戚,遂城虎牢。所谓虎牢不系郑也,沙鹿不系晋沙鹿山,在直隶大名府城东四十五里。《春秋》僖十四年,书沙鹿崩,不言晋也,缘陵不系杞缘陵,在今山东诸城县东。《春秋》僖十四年,诸侯城缘陵。是时杞避淮夷,迁于缘陵也,楚丘不系卫楚丘,今北直滑县东六十里废卫南县。《春秋》僖二年,城楚丘。《传》曰:诸侯城楚丘而封卫也,盖别天子之守地也一云:《诗》不以圃田系郑,《春秋》不以沙鹿系晋。周季诸侯,始擅不分之利。齐干山海,晋守郇、瑕、桃林之塞郇、瑕,今山西临晋县东北有郇城,东南有瑕城。桃林塞,今河南陕州西至潼关地,宋有孟诸,楚有云梦,皆不入于王官。此诸侯所以僭侈,王室所以衰微也欤!
传称禹会诸侯于涂山涂山,在南直怀远县东八里,执玉帛者万国。成汤受命,其存者三千余国。武王观兵,有千八百国。东迁之初,尚存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诸侯更相吞灭,其见于《春秋》经传者,凡百有余国;而会盟征伐,章章可纪者,约十四君。
鲁今自山东兖州府以东,南接南直邳、泗之境,皆鲁分也。
【都邑考】鲁都曲阜,故少都也。故《春秋传》曰:命伯禽而封于少之墟。
卫今自北直大名府开州以西,至河南卫辉、怀庆府之境,皆卫分也。
【都邑考】卫都朝歌,即殷纣都也。故《酒诰》曰:明大命于妹邦妹、沫通。其后戴公庐曹今北直滑县,文公迁楚丘见前。成公徙帝丘,即颛顼都也。故《春秋传》曰:卫,颛顼之墟又《传》云: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盖夏后相亦徙帝丘也。亦谓之濮阳战国时名。至元后徙野王而祀绝野王,今怀庆府河内县。
齐今自山东青州府以西,至济南东昌之间,又北至北直河间府景沧诸州,东南则际于海,皆齐分也。
【都邑考】太公初封营丘营丘,即山东临淄县。或曰昌乐县东南废营陵城,为古营丘,胡公徙薄姑今青州府博兴县东北十五里有薄姑城,献公徙临淄即今县。
晋今自山西平阳、太原以东,至北直广平、大名之间,皆晋分也。
【都邑考】虞叔封唐今山西太原县北有古唐城,燮父徙居晋今太原县治东北晋阳故城是,穆侯徙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十五里故翼城是,孝侯改绛曰翼。既而曲沃灭翼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左邑故城是,晋文侯弟成师所封,复都绛按《左传》隐五年,曲沃庄伯伐翼,翼侯奔随。是年,桓王立翼侯子哀侯于翼。六年,晋人迎翼侯于随,纳诸鄂,谓之鄂侯。桓八年,曲沃灭翼,王命立哀侯弟缗于晋。庄十六年,曲沃武公并晋,僖王因就命为晋侯。二十六年,献公城绛,自曲沃徙都之。随,晋别邑,或曰在今汾州府介休县东。鄂,晋阳故城之别名也,即晋矣。绛亦翼也,迁新田后,谓之故绛。景公迁新田今曲沃县西南二里之绛城是也,仍称绛。
宋今自河南归德府以东,至南直徐州境,皆宋分也。
【都邑考】宋都商丘,即相土所迁者。
郑今河南开封府以西,至成皋故关,皆郑分也。
【都邑考】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又陕西华州西北有故郑城,则郑桓公始封邑也。
陈今河南开封府以东南,至江南亳州之西境,皆陈分也。
【都邑考】陈都宛丘今陈州治,即伏羲所都。故《春秋传》云:陈,太之墟也春秋哀十七年,为楚所灭。
蔡今河南汝宁府以东北,即蔡分也。
【都邑考】蔡叔始封蔡今汝宁府上蔡县,平侯徙新蔡今汝宁府新蔡县,昭侯徙州来今南直寿州北三十里下蔡城是也。哀二年,为吴所迁,亦曰下蔡。
曹今山东曹州以南,即曹分也。
【都邑考】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县西故陶城是。一云都曹,今曹州城也。哀八年,为宋所灭。
许今河南许州以东,即许分也。
【都邑考】许都许今许州东三十里故许昌城,灵公迁于叶今河南叶县,悼公迁夷实城父今南直亳州东南七十里废城父城是,旋还叶昭九年,楚灵王迁许于夷。十三年,平王复许于叶,又迁于析实白羽今河南内乡县。许男斯迁容城,为郑所灭容城,或曰在叶县西。自叶以下,皆为楚所迁也。《左传》定四年,许迁容城。六年,郑灭许。其后仍见于《春秋》,盖楚所复也。
秦今自陕西西安府以西,皆秦分也。
【都邑考】非子封秦城《秦纪》:非子居犬丘,周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括地志》:今秦州清水县,故秦城也。犬丘,即周懿王所都,庄公复居犬丘《秦纪》:庄公居其故西犬丘,襄公徙居《秦纪》: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于是始国〔焉〕。《世纪》云:襄公二年,徙居。《括地志》:今陇州南三里,有城是也,文公复卜居、渭间《秦纪》:文公居西垂宫,东猎至、渭之会,乃卜居之。《括地志》:凤翔府县东北十五里故城,即文公卜迁处也。宁公徙平阳今县西四十六里,有平阳故城,德公徙居雍今凤翔府治。《秦纪》:德公初居雍城大郑宫。《括地志》:雍县南七里故雍城是也,献公徙栎阳即今西安府临潼县北五十里故栎阳县。孝公作为咸阳,徙都之今西安府咸阳县东三十里咸阳故城也。自孝公至子婴,凡十世,皆居咸阳也。
楚今自湖广荆州府以北,至河南裕州、信阳州之境,皆楚分也。
【都邑考】熊绎封丹阳今湖广归州东南七里丹阳故城是。本号曰荆,《春秋》僖公初,始改称楚,文王始都郢今荆州府北十里有纪南城,即故郢城也,平王更城郢而都之今荆州府东北三里故郢城是。昭王迁若阝今襄阳府宜城县西南九十里有若阝城,旋还郢。至襄王,东北保陈城即故陈国。考烈王迁巨阳或曰:南直颍州西北四十里细阳城,即古之巨阳,又迁寿春今南直寿州,亦曰郢。最后怀王孙心都盱眙今南直盱眙县,又徙长沙郴县而亡郴县,今湖广郴州也。
吴今自南直淮、泗以南,至浙江嘉、湖二府之境,皆吴分也。
【都邑考】吴都吴今南直苏州府治。《史记正义》:泰伯居梅里。今常州府无锡县东南四十里,有泰伯城。至阖闾始筑吴郡城都之。今犹谓之阖闾城。哀二十二年,为越所灭。
越今自浙江杭州府以南,又东至于海,皆越分也。
【都邑考】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府治。又勾践尝徙琅邪。今山东青州府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有琅邪城。
司马迁曰: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冀州三面距河也,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国迭兴,更为霸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其子男附庸之属今考定百有十三国,则悉索币赋,以供大国之命者也。
邾今兖州府邹县。《左传》文十三年,邾文公迁绎。今邹县东南二十五里,有绎山。鲁缪公时,邾改曰邹。今《国语》亦作邹。
杞今开封府杞县。宋忠曰:周封杞于雍丘。至春秋时,杞已迁东国。故隐四年,莒伐杞,取牟娄。牟娄,近莒也。杜预曰:桓六年,淳于公亡国,杞似并之,迁都淳于。僖十四年,又迁缘陵。襄二十九年,晋入城杞之淳于。杞又迁于淳于。《列国考》:周武王封东楼公于杞。先春秋时,徙鲁东北,其故地入于郑、宋。传二十一世,至杞简公,为楚惠王所灭。雍丘,即今之杞县。牟娄、缘陵,俱在山东诸城县。淳于,见下州国。
滕今兖州府滕县西十四里,有古滕城。
薛今滕县西南四十里,有薛城。《左传》定二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为汤左相。邳,今南直邳州也。
莒今山东青州府莒州。
向今山东沂州南百里故向城是。隐二年,莒人入向。
纪今青州府寿光县西南三十余里,有纪城。《左传》庄四年,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
夷今山东胶州即墨县西废壮武城,即古夷国。隐元年,纪伐夷。
阝滕县东南有阝城。僖七年,改为小邾。
曾阝今兖州府峄县东有曾阝城。襄六年,莒人灭曾阝。
遂今兖州府宁阳县北有遂城。庄十年,齐灭遂。
谭今济南府东南七十里,有谭城。庄十年,齐灭谭。
Τ阳峄县南五十里,有Τ阳城。襄十年,晋及诸侯灭Τ阳,以与宋。
郜今兖州府城武县有郜城。僖二十年,郜子来朝。
铸宁阳县西北有铸城。
寺阝兖州府济宁州东南有寺阝城。襄十七年,取寺阝。
阝或曰在山东沂州郯城县东北。成六年,取专阝。
宿兖州府东平州东二十里无盐城,即古宿国。庄十年,宋人迁宿。
任今济宁州,即古任国。
须句即今东平州。《左传》僖二十二年,邾人取须句。鲁伐邾,取须句而复封之。文七年,取须句。
颛臾今沂州费县西北,有颛臾城。
郯今郯城县西南有古郯城。宣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
州今青州府安丘县东有淳于城。薛瓒曰:州国都也。桓六年,经书州公如曹,《传》曰淳于公也。《周国地名》云:杞改国号曰州。误。盖其地并于杞耳。
於馀丘或曰在沂州境。庄二年,鲁伐於馀丘。
牟山东泰安州莱芜县东二十里,有牟城。桓十五年,牟人来朝。
鄣东平州东六十里,有鄣城。庄三十年,齐人降鄣。
成阝东平州汶上县北二十里,有成阝城。隐五年,卫人入。
禹阝今沂州东南有故开阳城,即禹阝国也。昭十八年,邾入禹阝。
极或曰在兖州府鱼台县西南。隐二年,鲁入极。
根牟莒州沂水县南有牟乡,即古根牟国。宣九年,取根牟。
阳沂水县南有阳都城,故阳国。或曰阳国本在今益都县东南,齐Τ迁之于此。《左传》闵二年,齐人迁阳。
介今胶州高密县东北有故黔陬城,即古介国。僖二十六年,介葛卢来朝。
莱今登州府黄县东南有莱子城,亦曰来阝。襄六年,齐灭莱,而迁之于阝。或曰即今莱州府治。
虞今山西解州平陆县东北四十余里有虞城,即虞国都也。僖五年,晋灭虞。
虢今河南陕州城东南有上阳城,即古虢仲国都也。杜预谓之西虢。其郑州汜水县,古虢叔所都,谓之东虢。杜佑曰:陕州之虢为北虢,汜水之虢为东虢。又陕西凤翔府南三十五里有虢城,谓之西虢,亦曰小虢。东虢为郑所灭,在春秋之前;小虢为秦所灭,在鲁庄公之季;北虢为晋所灭,在僖公五年:是为三虢也。
祭开封府郑州东北十五里,有祭城。隐元年,祭伯来。
共今卫辉府辉县,即古共国。隐元年,郑叔段出奔共。杜预曰:共国也。
南燕今卫辉府胙城县。本胙国,春秋时为南燕国。或曰胙为南燕所并也。《春秋传》凡称燕者皆南燕,而召公所封之燕,则曰北燕。
凡今辉县西南二十里,有凡城。隐七年,凡伯来聘。
苏今怀庆府温县西南二十里故温城,苏子国都也。亦曰温。僖十年,狄灭温。或曰自是温子徙邑于河南。
原今怀庆府济源县西北十五里,有原城。僖二十五年,襄王以温、原与晋。自是原在河南。温、原,皆畿内国也。
周畿内国也。其采邑在今陕西岐山县。东迁以后,其采邑在洛阳东郊。
召亦畿内国。其采邑即今陕西凤翔府治。后徙而东,今山西垣曲县东有邵亭,是其采地云。
毛畿内国。在河南府境。僖二十四年,狄伐周,获毛伯。
甘畿内国。今河南府西南二十五里,有甘城。襄王弟子带之封邑。
单或曰今在河南孟津县东南。亦畿内国。
成在河南府境。亦畿内国也。成十年,成肃公会晋侯伐秦。
雍怀庆府修武县西有雍城。
樊畿内国。或曰今济源县西南十五里曲阳城,是古阳樊也。《晋语》:阳有樊仲之官守焉。盖仲山甫采邑,后徙于河南。
尹畿内国。或曰在今河南府新安县东南。东迁初,自岐西迁于此。
刘畿内国。今河南府偃师县南三十五里,有刘聚。宣十年,刘康公来报聘。
巩畿内国也。今河南府巩县。
芮今陕西同州。即古芮国。又山西解州芮城县西有古芮城。桓三年,芮伯万出居于魏,即此城也。
魏芮城县东北有古魏城。闵元年,晋灭魏。
荀亦曰郇。今山西蒲州临晋县东北十五里,有古郇城。
梁今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少梁城,即古梁国。僖十九年,秦取梁。
贾今陕西华州蒲城县西南十八里,有贾城,即古贾国。《左传》桓八年,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时曲沃灭翼也。
耿今蒲州河津县有耿城,即殷祖乙都也。闵元年,晋灭耿。
霍今山西霍州。闵元年,晋灭霍。
冀今河津县东北有冀亭。僖三年,晋荀息所称冀为不道者。
崇或曰:在同州境。又西安府县东五里,有酆城,即殷崇侯国也。宣元年,晋侵崇。杜预曰:崇,秦之与国。
黎今山西黎城县东北十八里,有黎侯城。宣十五年,晋灭黎氏,而立黎侯。盖先为潞〔氏〕所灭。
邓今南阳府邓州。庄十六年,楚灭邓。
申今南阳府北二十里,有申城,即故申国都也。庄六年,楚灭申。
滑今河南府偃师县南二十里废缑氏县古费邑,滑都也。僖三十三年,秦人灭滑。
息今河南光州息县北有故息城。庄十四年,楚灭息。
黄今光州西十二里有黄城。僖十二年,楚灭黄。又山西境内亦有黄国。子产所谓沈、姒、蓐、黄,晋主汾而灭之者。
江今汝宁府真阳县东南有故江城。文四年,楚灭江。
弦今光州西南有弦城,僖五年,楚灭弦。又昭三十一年,吴围弦。盖楚复其国也。
道今息县西南十里故阳安城,即春秋时道国。
百今汝宁府西平县,即古百国。
沈今陈州沈丘县。杜预曰:平舆县有沈亭。盖在今汝宁府东北。定四年,蔡灭沈。
顿今陈州商水县北有南顿城,即古若阝国。僖二十五年,楚围陈,纳顿子于顿。定十四年,楚灭顿。
项今陈州项城县。僖十七年,鲁灭项。
若阝今南阳府内乡县西丹水城,即古若阝国。文五年,秦人入若阝。杜预曰:后迁于南郡若阝县。即今湖广宜城县之故若阝城也。楚昭王所都。
胡今南直颍州西北二里有胡城。定十五年,为楚所灭。
随今湖广德安府随州。
唐今随州西北八十里有唐城。定五年,楚灭唐。
房今汝宁府遂平县,即春秋时房国。
戴今河南睢州考城县故城,即古戴国。隐十年,郑取戴。
葛今归德府宁陵县北十五里,有故葛城。桓十五年,葛人来朝。
萧今南直徐州萧县。宣十二年,楚灭萧。
徐今南直泗州北五十里有徐城。昭三十年,吴灭徐,徐子奔楚,楚迁徐于夷,即许国所尝迁者。
六今庐州府舒城县东南六十里,有六城。文五年,楚灭六。
蓼今寿州霍丘县西北有蓼城,古蓼国也。文五年,楚灭蓼。又宣八年,楚灭舒、蓼。或曰:楚改封蓼,而复灭之。杜预曰:湖阳县亦古蓼国。今河南唐县南九十里故湖阳城是也。桓十一年,与郧、随伐楚。盖湖阳之蓼国云。
宗或曰:在今庐州府庐江县西境。文十二年,楚执宗子。
巢今南直无为州巢县东北有居巢城。文十二年,楚围巢。
英氏在南直六安州西。僖十七年,齐人、徐人伐英氏。
桐今南直安庆府桐城县。杜预曰:庐江舒县西南有桐乡,古桐国。舒,即今舒城县。定二年,桐叛楚。
舒今庐州府舒城县。僖三年,徐人取舒。杜预曰:舒有舒庸、舒鸠之属。文十二年,群舒叛楚是也。宣八年,楚灭舒。
舒鸠在南直庐州府境。襄二十五年,楚灭舒鸠。
舒庸在南直安庆府境。成十七年,楚灭舒庸。
钟吾今南直邳州宿迁县,即古钟吾国。昭三十年,吴执钟吾子。
今湖广襄阳府城县西北七里故城是。桓七年,伯来朝。
贰在随州应山县境。
轸在德安府应城县西。桓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
郧亦作云阝。今德安府治,即故郧都也。
绞在湖广郧阳县西北。桓十二年,楚伐绞。
罗今襄阳府宜城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罗川城。又南漳县南八十里,有罗国城。桓十三年,楚伐罗。杜预曰:罗在宜城县西山中,后徙南郡枝江县。又今岳州府平江县南,亦有罗国城。《志》云:楚自枝江徙罗于此。
赖今河南光州商城县南有赖亭。昭四年,楚灭赖,迁赖于鄢,即湖广宜城县也。
州今荆州府临利县东有州城,即古州国。桓十一年,郧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此则楚境之州国也。
权今湖广荆门州当阳县东南有权城。《左传》: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今荆门州东南故那口城是也。
厉今随州北境有厉乡,即古厉国。僖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
庸今郧阳府竹山县东四十里,有上庸城。文十六年,楚灭庸。
麋今郧阳府治,古麋国也。又岳州府境有东西二麋城。文十一年,楚伐麋。
夔今湖广归州东二十里,有古夔城。僖二十六年,楚灭夔。
巴今四川重庆府治巴县是。王氏曰:夔州以西,叙州以北,皆古巴国地。
邢今北直顺德府治,即古邢国。僖元年,邢迁于夷仪。今山东东昌府西南十二里,有夷仪聚。又顺德府西百四十里有夷仪城。僖三十五年,卫灭邢。
北燕今北直顺天府治,春秋时燕都也。《元和志》云:本古蓟国,武王封尧后于此。燕故都在易州城东南,后并蓟地,遂迁于蓟。
焦今河南陕州南二里有焦城,古焦国。
扬今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东南十八里有扬城,古扬国。
韩今陕西韩城县南十八里,有古韩城。襄二十九年,晋女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曰:八国皆晋所灭。
不羹羹,音郎。今河南许州襄城县东南有西不羹城,又裕州舞阳县西北有东不羹城。《左传》昭十一年,楚子城陈、蔡不羹。杜预曰:陈、蔡二不羹。二不羹,子革所谓四国者也。
又有九州夷裔约十八国,则参错于列国间者也。
戎蛮河南汝州西南有蛮城,即戎蛮子国。哀四年,楚围蛮氏,尽俘以归。
陆浑今河南府嵩县北三十里,有陆浑废县。僖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昭十七年,晋灭陆浑。
鲜虞今北直真定府西北四十里新市城,即鲜虞国都。定四年,晋荀寅曰:中山不服。又哀三年,齐卫求援于中山。中山即鲜虞也。盖自是改称中山。
无终今北直蓟州玉田县,即山戎无终子国。或曰:无终本在太原东境,后为晋所败灭,徙于燕蓟之东。昭元年,晋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是也。
潞氏今潞安府潞城县,春秋时潞子婴儿国也。宣十五年,晋灭赤狄潞氏。十六年,灭甲氏及留吁、铎辰,皆潞氏之属也。
墙咎如或曰在山西太原府境。亦赤狄别种。咎,读曰皋。其属又有皋落氏。闵二年,晋伐东山皋落氏。
白狄在陕西延安府境及山西汾州府西境。亦曰狄。
骊戎今陕西西安府临潼县,即古骊戎国。
犬戎在陕西凤翔府北境。杜预曰:西戎别在中国者。
山戎今北直永平府境。庄三十年,齐伐山戎。或曰即北戎也。
茅戎在河南陕州境。成元年,刘康公伐茅戎,败绩于徐吾氏。杜预曰:茅戎,戎之别种;徐吾氏,又茅戎之别种也。
叟阝瞒在山东济南府北境。亦曰长狄。文十一年,叔孙得臣获长狄侨如。或曰:今青州府高苑县有废临济城。古狄邑,即长狄所居。
北狄在山西大同蔚州诸境,即庄公末伐邢伐卫之狄也。
淮夷在南直徐邳诸州境。亦曰东夷。
肥山西平定州乐平县东五十里,有昔阳故城,肥国都也。昭十二年,晋灭肥。又今北直永平府西北有肥如城,真定府藁城县西南有肥累城;又山东济南府有肥城县。或曰皆晋灭肥后其族类散处之地。
鼓今直隶晋州,即故鼓国也。《左传》昭十五年,晋取鼓而反之。二十二年,晋灭鼓。
戎杜预曰: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古戎国。今山东曹县东南有楚丘城。《括地志》云:即春秋戎州巳氏邑也。济阳,亦见曹县。
濮亦曰百濮。文十六年,麋人率百濮伐楚。杜预曰:今建宁郡有濮夷。建宁,今云南曲靖府境也。或曰:湖广常德辰州府境,即古百濮地。
《左传》僖二十四年,富辰曰:管今河南郑州治,即古管城、蔡、成阝、霍、鲁、卫、毛、冉亦作冉,又为,今湖广荆门州那口城。孔氏曰:那,读曰然,即故国。本作。又见上权国、郜、雍今河南修武县西有雍城,即古雍国、曹、滕、毕今陕西咸阳县北有毕原,即毕公高所封、原、酆杜氏曰:酆,在县东。见上崇国、郇,文之昭也。于阝今怀庆府西北三十里,有于阝城,即古于阝国、晋、应今河南鲁山县东三十里,有应城、韩,武之穆也。凡、蒋今河南固始县西北有期思城,即故蒋国、邢、茅山东金乡县西北有茅乡,古茅国、胙、祭,周公之胤也。又昭九年,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即邰也。后稷始封、芮、岐、毕,我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即齐胡公所徙薄姑城。亦曰蒲姑,商末诸侯国、商、奄今山东曲阜县有奄至乡,即古奄国,我东土也。巴、濮、楚、邓,我南土也。肃慎杜预曰:肃慎在玄菟郡北三十余里、燕、亳亳夷,在陕西北境。《秦纪》:宁公与亳战。皇甫谧曰:西夷之国,我北土也。
《国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即楚也、申、吕今南阳府西二十里有吕城,故吕国、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翟、鲜、虞、路即潞氏、洛在今陕西庆阳府东北境。《汉·匈奴传》:武王放逐戎夷泾洛之北。又《西羌传》:洛有大荔之戎,即洛戎矣。盖以洛水为名、泉《左传》所云泉皋之戎也。今河南府西南有泉亭、徐或曰:即徐吾氏之戎,茅戎之属也、蒲亦赤翟之属,西有虞、虢、晋、隗或曰:隗,即白狄也。白狄,隗姓。言隗者,别于上文之北翟也、霍、阳、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即邾国、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荆蛮戎狄之人也按杜佑曰:《春秋》经传所载之国,凡百七十,百三十九知土地所在,三十一国不知其处。今考定大小诸国以及戎蛮之属,凡百四十有五国,而春秋以前之国不录焉。
黄氏曰:荆宛、并韩荆州之宛,并州之韩。宛即申也,其国都皆近京师。宛卫武关以制楚武关,在陕西商州东北八十里。详陕西重险,韩临晋以制翟临晋关,即蒲津关,在山西蒲州西门外黄河西岸。详山西重险蒲津,皆天下形胜。故宣王中兴,特著二诗焉。大抵周人,幽据全燕,齐据海、岱燕制翟,齐制淮夷,兖、冀翼蔽洛阳,并、荆控扼咸、雍,此天下全势也。观九州山川险要之处,与其建牧规模,而经略大体可见矣。
莫不弱者先灭,强者后亡。凌夷至于战国,存者惟有七君,而田齐、三晋,又非春秋之旧。
吕氏曰:秦变于戎者也,楚变于蛮者也,燕变于翟者也,赵、魏、韩、齐以篡乱得国者也。周以空名,匏系其间,危矣哉!
周室衰微,所有者,河南即王城也、洛阳即下都也、城今河南府城西北十八里,有故城、平阴故城在今孟津县东、偃师今县、巩今县、缑氏故城在今偃师县南二十里七城而已。
吕氏曰:周都岐、丰,复卜巩、洛,被山带河,形势甚壮。班氏言:洛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是也。平王东迁,赐秦以岐、丰之地,而周始弱;既又割虎牢畀郑虎牢,见前,酒泉畀虢酒泉,或曰今河南府渑池县地。襄王又畀温、原数邑于晋温、原,俱见前子男国,畿甸益削矣。
既又分为东西二周,秦人入寇,周遂先亡。
杜氏曰:西周,河南也;东周,巩也。平王初迁于河南,曰王城。子朝之乱,敬王居狄泉,曰下都。今洛阳故城是也洛阳故城中有狄泉。敬王既定子朝之乱,改都下都。晋率诸侯之众,修缮其城,以下都城小,包狄泉以广之,是也。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以续周公之官职,是为河南桓公。威烈王时,桓公孙惠公又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于洛阳,是为东周惠公。显王二年,韩、赵即其所封,分周为二河南、缑氏、城三邑,属西周。洛阳、平阴、偃师、巩四邑,属东周,于是东西周同于列国。显王特寄居东周之洛阳而已,赧王复迁于西周,而周乃亡。○吴氏曰:敬王四年,子朝奔楚事在《春秋》昭二十六年,王虽返国,然以子朝余党多在王城,乃徙都成周,而王城之都废。至考王封弟揭于王城,是为周桓公。自此以后,东有王,西有公,而东西之名未立也。桓公生威公,威公生惠公,惠公少子班,又别封于巩以奉王,是为东周惠公。而班之兄,则仍公爵居王城,为西周武公。自此以后,西有公东亦有公,二公各有所食,而周尚为一也。显王二年,韩、赵分周地为二,二周公治之,王寄焉而已。周之分东西,自此始也《史记》谓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者,非是。自慎靓王以上,皆在成周,赧王立,复徙于王城。盖东西周之名,前后凡三变:初言东西周者,以镐京对洛邑而言;中间言东西周者,以王城对成周而言《春秋》昭二十三年,王子朝在王城时,谓之西王。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东时,谓之东王;最后言东西周,则以河南对巩而言也。
夫秦,七国之雄也都邑见前。
《战国策》:苏秦曰:秦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巴、蜀、汉中,见后四十郡。《史记》作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胡、貉、代马之用胡在北方,貉在东北方。王氏曰:胡如楼烦、林胡之属,貉如辰韩之属。今山西太原府岢岚州以北,故楼烦胡地;大同府朔州以北,故林胡地;辽东三万卫以东北,即貉地。而大同蔚州之境,古代地也。三处皆产良马。胡与代本属赵,貉属燕。苏秦时,巴、蜀、胡、代,皆非秦有也,盖侈言之,南有巫山、黔中之限巫山,在四川巫山县东三十里。详四川名山。黔中,见后黔中郡,东有崤、函之固崤,崤阪,在河南永宁县北六十里。见河南名山三崤。函,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南十里。今曰潼关,在陕西华阴县东四十里。见陕西重险、潼关,沃野千里,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范雎曰:秦四塞以为固高诱曰:四面有关山之固也。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故曰四塞,亦曰关中,北有甘泉、谷口甘泉山,在西安府泾阳县西北百二十里。谷口,在西安府醴泉县东北四十里,亦曰塞门,南带泾、渭泾、渭,见前《职方》。泾水从咸阳东南合渭,故曰南带。《史记》:秦被山带渭,东有关、河,右陇、蜀陇,即陇坻,在凤翔府陇州西北六十里。详见陕西名山陇坻,左关、阪关,即函关。阪,即崤阪,此霸王之业也。○苏秦谓赵王:秦下轵道轵,今怀庆府济源县南三十里有轵城,则南阳动今怀庆府境。春秋时,晋人自太行以南,皆谓之南阳。又今修武县北有南阳故城;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铄;据卫取淇今卫辉府淇县有淇水,流经北直县界,合于卫河,则齐必入朝。秦欲己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秦甲涉河逾漳河在南,漳在北。今怀庆府南境之河,彰德府北境之漳,皆所应涉、所应逾者也,据番吾番吾,据《括地志》,即今真定府平山县。或曰在今彰德府磁州境,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邯郸,赵都也。○楚人谓顷襄王:秦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傅楚之鄢、郢鄢、郢,见前子男赖国及楚都,膺击韩、魏,垂头中国,处既形便,势有地利。
荀子曰:秦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府之利多,此形胜也。
《史记》:田肯曰: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隔绝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韩,秦魏之门户也。
【都邑考】晋封韩武子于韩原即故韩国,见前,宣子徙居州今怀庆府东南五十里武德城是,贞子徙平阳即尧都也,景侯徙阳翟阳翟,今河南禹州也。本郑地,为韩所并,于是韩亦兼郑之称,哀侯徙新郑故郑都也。哀侯二年,灭郑,自阳翟徙都之。或云懿侯复迁于阳翟。
《战国策》:苏秦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巩、洛、成皋,俱见前,西有宜阳、商阪之塞宜阳,今河南府有宜阳县。商阪,即商洛山,在陕西商州东南九十里。司马贞曰:商阪在商、洛间,适秦、楚之险塞,东有宛、穰、洧水宛,即申;穰,即邓也。洧水,出禹州密县,至陈州西华县而入于颍水,南有陉山陉山,在新郑县西南三十里,亦名陉塞,地方千里。○张仪请秦伐韩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三川,谓成周也。河、洛、伊,为三川,塞辕、缑氏之口に辕山,在巩县西南七十里;缑氏山,在偃师县南四十里:皆险道也。《史记》作塞什谷之口。什谷口,即洛水入河之口云,断屯留之道屯留,今山西潞安府有屯留县。高诱曰:即太行羊肠阪道也,魏绝南阳,楚临南郑南阳,谓河内之南阳。南郑,即指新郑,秦攻新城、宜阳新城,在今河南府南七十五里,以临二周之郊。○张仪说韩曰: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上地,犹云上游,东取成皋、荥阳故荥阳县也。见前仲丁迁嚣,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鸿台、桑林,即宫苑名也。在韩都城内,非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范雎谓秦昭王曰:秦下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道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太行山,在怀庆府城北二十里。有羊肠阪道,北通山西泽、潞诸州。详见河南名山太行,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宜阳,则其国断而为三。○苏代约燕王,秦正告韩曰:吾起乎少曲少曲,在怀庆府济源县西。《史记索隐》谓地近宜阳,误也,一日而断太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平阳,故韩都也,三日而莫不尽繇;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
魏,山东之要,天下之脊也。
【都邑考】晋封毕万于魏城即故魏国。见前,悼子徙霍故霍国,庄子徙安邑夏都也,至惠王徙大梁今开封府,因称梁。
《战国策》:苏秦曰:魏地南有鸿沟鸿沟,即汴河也。旧自荥阳东南,至江南泗州入于淮。今详河南大川汴水,东有淮、颍淮、颍二水,见前《禹贡》及《周·职方》,西有长城《史记》:魏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塞固阳,以备秦及西戎。又《秦纪》云: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固阳。今陕西榆林卫北有固阳塞。郑,即今华州治。洛,洛水,《职方》雍州浸也。上郡,今延安府绥德州有古上郡城。魏惠王初,河西之地,皆魏有也。其后筑长城于荥阳、阳武间矣。北有河外河外,司马贞曰:河之南邑,对河内而言也,地方千里。○苏代约燕王,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故魏都,塞女戟女戟,刘氏曰:在太行山西,韩氏太原卷太原,刘氏曰:当作太行。卷,绝也。苏代谓齐王,亦曰:秦举安邑,而塞女戟,韩之太原绝;下轵道轵,见上苏秦谓赵王,道南阳、封、冀南阳,亦见上。封,封陵也,今山西蒲州南五十里风陵关是。冀,见前冀国,兼包两周。乘夏水夏则水溢,故云,浮轻舟,强弩在前,戟在后。决荥口荥口,荥泽之口,今河南河阴县西二十里石门口是也,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白马口,今北直滑县西白马津是也。旧为大河津渡处,魏无黄、济阳黄,今开封府杞县东北六十里外黄城是。济阳,今开封府兰阳县东五十里济阳城是;决宿胥之口宿胥,旧时淇水南入大河之口也。今大名府县西南有故宿胥渎,魏无虚、顿丘虚,即故朝歌也。顿丘,在今大名府清丰县西南二十五里。二邑在河北,盖决河北入灌之。陆攻则击河内今怀庆、卫辉、彰德三府,皆曰河内,水攻则灭大梁。
赵,河北之强国也。
【都邑考】造父始封赵城今平阳府赵城县,赵夙邑耿故耿国也,成子居原赵衰为原大夫是也。原,即故原国,简子居晋阳故晋都也,献侯治中牟今河南汤阴县西五十里有中牟城。后复居晋阳,肃侯徙都邯郸今北直广平府邯郸县。《竹书纪年》:周安王十六年,赵敬侯自晋阳徙都邯郸。胡三省曰:成侯二十二年,魏克邯郸。三十四年,魏归邯郸。成侯,敬侯子也。若敬侯已都邯郸,安有魏克其国都而不亡者?至肃侯三年,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盖是时赵方都邯郸,以为敬侯者,误也。
《战国策》:苏秦曰: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赵地方三千里,西有常山常山,即恒山。见前,南有河、漳河,见前《禹贡》。漳,见前《职方》,东有清河清河,在北直广平府清河县西境,今湮,北有燕国。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摈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洹水,一名安阳河,出河南林县西林虑山,至北直内黄县,合于卫水,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食道,《史记》作粮道。《索隐》曰:拥兵于关之外,又守宜阳也。关,即今西安府蓝田县东南九十里之蓝田关。宜阳,见前,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今大同府西北四百余里有古云中城。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在河南汜水县。见前,魏塞午道郑元曰:一纵一横为午,谓交道也。鲍彪曰:北为子,南为午,秦南道也,赵涉河、漳、博关博关,今山东博平县西北三十里故博平城是也,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武关,在陕西商州。见前,齐涉勃海海之旁出者曰勃。自山东青、济北向沧、瀛,即所涉处也。瀛,今河间府,韩、魏皆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见前北有河外,齐涉清河,燕出锐师以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见前。○苏厉为齐遗赵王书:燕尽齐之北地,去沙丘、巨鹿沙丘,今顺德府平乡县东北二十里有沙丘台。巨鹿故城,即今平乡县敛三百里敛,减也,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燕、秦谋王之河山,间三百里而通矣;秦之上郡今延安府以北,近关至于榆中者关,吕氏曰:在晋阳以西。者,蔽之义,非关名也。又曰:赵之关,陆道之关;楚之关,水道之关。榆中,即今榆林镇东北故榆溪塞,时尚属赵,千五百里。秦以三郡郡,当作军攻王之上党王氏曰:上党远韩近赵,亦为赵之险塞,故云,羊肠之西潞安府壶关县东南百余里有羊肠阪。今详见山西重险天井关、勾注之南勾注山,在太原府代州西二十五里。详见山西名山勾注,非王有已。逾勾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不东下代、胡之地,俱在常山北也,昆山之玉不出已昆山,在塞外,或以为即昆仑。《国策》多脱误,今从《史记》。
燕,附齐、赵以为重者也。
【都邑考】燕都蓟蓟,即今北直顺〔天〕府附郭大兴县。一云燕都在汉故安县,即今保定府易州也。因〔今〕易州南犹有古燕国城,广袤六十里。蓟本尧后所封《〔史〕记》曰:武王克商,封帝尧之后于蓟,是也。后燕并其地,因迁都焉。
《战国策》:苏秦曰:燕东有朝鲜、辽东朝鲜,今辽东塞外国。辽东,见舜营州,北有林胡、楼烦林胡、楼烦,见前胡貉。叶氏曰:燕最近翟。战国时,林胡、楼烦雄于北方,西有云中、九原云中,见前燕守云中。九原,今榆林西北古丰州是也,南有呼沱、易水呼沱、易水,见前《职方·并州》,地方二千里。南有碣石、雁门之饶碣石山,在今永平府昌黎县西北二十里。详北直名山碣石。雁门关,在太原府代州北三十里。今附详名山勾注。鲍氏曰:云中九原及雁门,本赵地,而兼言之者,与燕接壤也,北有枣栗之利,此天府也。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代郡、上谷郡,俱见后四十郡,弥地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其后张仪胁燕,则曰: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王有也。盖立说不同。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东垣,即今真定府;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
齐,东海之表也都邑见前。
《战国策》:苏秦曰:齐南有泰山泰山,见《禹贡·海岱》,东有琅邪琅邪山,在青州府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见山东名山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所谓四塞之国也,地方二千余里。夫韩、魏之所以畏秦,以与秦接界也。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阳晋,在今山东曹县北。战国时属卫,为适齐之孔道。径亢父之险亢父城,在今山东济宁州南五十里,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国子曰: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三国与秦壤界,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覆三国之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又劫赵、魏,疏中国疏,离散也,封卫之东野犹东鄙,兼魏之河内河以北地也,绝赵之东阳春秋时,晋以太行山东为东阳。杜预曰:魏郡广平以北是也。即今大名、广平、顺德府之境,则赵、魏亦危矣。赵、魏危,非齐之利也。韩、魏、楚、赵,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专心一志以逆秦逆,拒也。三国与秦壤界而患急,齐不与秦壤界而患缓,是以天下之势,不得不事齐。秦得齐,则权重于中国。赵、魏、楚得齐,则足以敌秦,故秦、楚、赵、魏,得齐者重,失齐者轻。齐有此势,不能以重于天下者,何也?其用者过也。
《史记》:田肯曰: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即墨,今山东平度州东有故即墨城,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即大河也,北有勃海之利,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此东秦也。
楚,南服之劲也都邑见前。
《战国策》:苏秦曰: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通典》:夔州巫山县,楚置巫郡于此。黔中,见前,东有夏州、海阳夏州,车允曰:夏口城北数里有洲名夏州。夏口,今武昌府城西之汉口也。详见湖广重险夏口。海阳,刘伯庄云:楚并吴越地,东至海。海阳盖楚之东南境,南有洞庭、苍梧洞庭湖,在岳州府城西南一里。详湖广大川洞庭。苍梧,《山海经》注云即九疑山也,在今湖广宁远县南六十里。详见湖广名山九疑,北有陉塞、郇阳陉塞,一作汾陉之塞,即陉山也。盖与韩接境,见韩南有陉山。郇阳,水之阳也。今陕西阳县即其处,地方五千里,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王不从亲以孤秦,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见前,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张仪说楚曰:秦下甲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今平阳、蒲州之间,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是故愿王熟计之也。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汶山,即岷山,在四川茂州西北。详四川名山岷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千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不费汗马之劳,不至十日,而距关关,在湖广长阳县南七十里。或曰:即四川夔州府东八里之瞿唐关也。详四川重险瞿唐。关惊,则从竟陵以东竟陵,故城在今湖广景陵县西南,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谓楚之北境。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苏代约燕王,秦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出于汶汶,即上汶山,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汉中见前,轻舟出于巴巴,孔氏曰:巴岭山也。在今汉中府南百余里,乘夏水下汉,四日而至五渚五渚,刘氏曰:在宛邓间汉水上。胡氏以为西汉水,道出今四川之嘉陵江,似误。寡人积甲宛今南阳府治。见前,东下随即随州。见前,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
《淮南子》:楚地南卷沅、湘沅水,出贵州镇远府境,至湖广常德府东境注洞庭湖。湘水,出广西兴安县南海阳山,至湖广长沙府北境入洞庭湖。俱详湖广大川,北绕颍、泗颍,见《职方·荆州》。泗,见《职方·青州》,西包巴、蜀,东裹郯、淮郯,见郯国。淮,见《禹贡·徐州》,颍、汝以为洫汝水,出河南鲁山县大孟山,至江南颍州东南入淮。详河南大川,江、汉以为池江、汉,见《职方·荆州》,垣之以邓林邓林,林氏曰:邓州西多山林,故名,绵之以方城方城山,在河南裕州东北四十里,山高寻云,溪肆无景。
秦用范雎远交近攻之策,先灭韩,次灭赵,次灭魏。
《战国策》:范雎曰: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又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如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患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顿弱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
杜牧曰:秦萃锐三晋,经六世乃得韩,遂折天下脊;复得赵,因拾取诸国。
次灭楚,次灭燕,并灭代赵灭后,群臣奉公子嘉为代王。代,今大同蔚州地,乃灭齐。
《史记·六国表》: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林氏曰:六国之所以灭者,以不知天下之势也。六国之势,莫利于从而卒败于衡者,祸在于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也。齐、楚自恃其强,有并包燕、赵、韩、魏之志,而缓秦之祸。燕、赵、韩、魏,自惩其弱,有疑恶齐、楚之心,而胁秦之威。是以苏秦之说阻,而张仪之志申也。秦知天下之势,取韩、魏以执天下之枢,故能并天下。是故后之有为者,必先审知难易之势。唐宪宗欲平藩镇,李绛以为先淮、蔡而后恒、冀;周世宗欲平天下,王朴以为先江南而后河东,良有以也。
于是罢侯置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内史今陕西西安府、凤翔府。秦都咸阳,此其畿内也。
三川今河南之河南府、开封府、怀庆府、卫辉府。郡治洛阳,周故都也。
河东今山西平阳府。治安邑,故魏都也。
上党今潞安府及辽、泽、沁等州。魏收曰:上党郡,秦治壶关,汉治长子。壶关,今潞安府治长治县是。长子,今潞安属县。
太原今太原府、汾州府。郡治晋阳,赵故都也。
代郡今大同府北及蔚州之境皆是。
雁门今太原府代州以北、大同府之应州、浑源州、朔州,皆是其地。
云中今陕西榆林镇东北四百余里废胜州一带,是其地。
九原今榆林西北七百余里废丰州一带,是其地。
上郡今延安府及榆林镇。
北地今庆阳府、平凉府及宁夏镇是其地。郡治义渠,庆阳之宁州也。
陇西今临洮府、巩昌府。郡治狄道,今临洮府附郭县。
颍川今开封府之禹州、陈州及汝宁府,以至汝州之境。郡治阳翟,故韩都也。
南阳今南阳府及湖广之襄阳府。郡治宛,即今南阳府治南阳县。
砀郡今河南归德府及山东济宁、东平二州,又江南砀山县至凤阳府之亳州,皆是其境。郡治砀,即砀山县。
邯郸今北直广平府及河南之彰德府。郡治邯郸,故赵都也。
上谷今保定府、河间府及顺天府之南境、西境,又延庆、保安二州至宣府镇境内,皆是。
巨鹿今顺德府及真定府。郡治巨鹿,今顺德府平乡县也。
渔阳今顺天府东至蓟州一带。
右北平今永平府至蓟州,又北至废大宁卫之西南境。
辽西今永平府以北至废大宁卫,又东至辽东之广宁等卫境。
辽东今辽东、定辽等卫境。
东郡今北直大名府及山东东昌府、济南府之长清县以西,是其境。郡治濮阳,故卫都也。
齐郡今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及济南府之境。郡治临淄,故齐都也。
薛郡今兖州府东南至南直海州一带,是其境。
琅邪今兖州府东境沂州、青州府南境莒州、莱州府南境胶州一带,皆是其境。
泗水今南直徐州、凤阳府泗州、宿州,淮安府邳州,皆是其境。郡治沛,今徐州沛县也。
汉中今陕西汉中府及湖广郧阳府。
巴郡今四川保宁府、顺庆府、夔州府、重庆府及泸州境,皆是。郡治巴,即故巴国也。
蜀郡今成都府、龙安府潼川州、雅州、邛州及保宁府剑州以西,皆是。即故蜀国也。
九江今南直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安庆等府及滁、和二州,江西境内州郡,皆是其地。郡治寿春,因楚都也。
鄣郡今江宁、太平、宁国、徽州、池州诸府及广德州,又浙江之湖州、严州府境,皆是其地。郡治鄣,今湖州府长兴县西南有故鄣城。
会稽今苏州、常州、镇江、松江诸府,及浙江境内州郡,皆是。郡治吴,今苏州府附郭吴县是也。
南郡今湖广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诸府及襄阳府之南境,又施州卫亦是其地。郡治郢,故楚都也。
长沙今长沙、岳州、衡州、永州、宝庆诸府,又郴州至广东之连州,皆是。郡治湘,今长沙府附郭长沙县也。
黔中今辰州府、常德府至岳州府之澧州,又永顺、保靖诸卫,皆是其地。杜佑曰:今黔中宁夷郡亦是其地。宋白曰:隋唐之黔州,非秦汉之黔中也。自后周保定四年,涪陵首领田思鹤归化,以其地立奉州,寻改黔州。隋因之,亦曰黔安郡。唐亦曰黔中郡。说者遂以唐黔州及夷、费、思、播皆为古黔中地,不知涪陵之黔州与古黔中隔越峻岭,以山川言之,炳然自分。唐黔州治,今四川彭水县。夷、费、思、播四州,俱见唐十道州郡。
又平百越,置四郡。
闽中今福建州郡。郡治候官,今福州府附郭县。
南海今广东广州、肇庆、南雄、韶州、潮州、惠州及高州府北境,广西平乐府东境及梧州府东南境,皆是其地。郡治番禺,今广州府附郭县。
桂林今广西境内州郡。
象郡今广东雷州、廉州、高州诸府及广西梧州府之南境,以至安南州郡,皆是。
合四十郡,郡一守焉。其地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南带,皆临大海《史记》:秦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旁阴山至辽东。北向户,谓南裔之地。汉日南郡即北向户也。阴山,在今榆林塞外。
吕氏曰:春秋之时,郡属于县《周书·作雒》篇:千里百县,县有四郡。《释文》: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方百里,郡方五十里。赵简子誓众,所谓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战国之时,县属于郡。《秦纪》惠文十一年,魏纳上郡十五县是也。方孝公商鞅时,并小乡为大县,县一令,尚未有郡牧守称《秦纪》:孝公十二年,聚小都乡邑为三十一县,置令丞。此废乡邑为郡县之始。及魏纳上郡之后十余年,《秦纪》始书置汉中郡。或者山东诸侯先变古制,而秦效之欤。按《战国策》,楚王以新城为主郡新城,在今河南府南。见前,郡之所治,必居形胜控扼之地。郡者县之主,故谓之主郡。又三川、河东在诸郡之首者,盖所以陪辅关中,地势莫重焉。即汉所谓三河也。汉分三川为河南、河内与河东,号为三河。《史记·货殖传》曰:昔唐人都河东言唐以该虞夏也,殷人都河内谓朝歌也,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孙氏曰:郡县之制,尽根著之旧,以为空虚之天下。匹夫亡秦,五胡覆晋,盗贼篡唐,此非有秦人取天下之威,而失之反掌。
始皇既没,山东之众,起而亡秦。
【史略】初,陈胜起兵于蕲今凤阳府宿州南四十六里废蕲县是,略地至陈见前陈国,为楚王。于是沛公起兵于沛见前泗水郡治,项羽起兵于吴见前会稽郡治,而田儋、景驹等,亦各据地称王田儋略定齐地,为齐王。秦嘉起兵于郯,奉景驹为楚王。郯,见前郯国。《史记》有郯郡,盖楚汉间所置。既而项羽破章邯军于巨鹿见上巨鹿郡,秦军皆降;沛公引兵自南阳见上南阳郡,入武关见前,绕关在陕西蓝田县东南九十六里,逾篑山在蓝田县东南二十五里,破秦军于蓝田即今县,至霸上今西安府城东二十里霸水上,子婴降,遂入咸阳见前,既而项羽亦引兵至河南,入函谷关见前关阪,屠咸阳而东。
项羽还自咸阳,分王诸将。楚分为四。
【史略】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都彭城彭城,今南直徐州。吴芮为衡山王,都邾邾,今黄州府附郭黄冈县。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六,见前六国。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今荆州府附郭县。
赵分为二。
【史略】张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今顺德府治邢台县是。赵王歇徙王代,为代王今大同府蔚州治是。
齐分为三。
【史略】田都为齐王,都临淄故齐都也。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博阳,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废卢县是,盖在博关之南也。博关,见前苏秦说赵。刘氏曰:博阳,当作博陵,今山东博平县西北故城是。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故城在山东平度州东。见前。
燕分为二。
【史略】臧荼为燕王,都蓟故燕都也。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见前无终国。
魏分为二。
【史略】徙魏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见前。司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见前。
韩分为二。
【史略】韩王成为韩王,都阳翟因故都也。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见前。
秦分为三,并汉中为四。
【史略】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即犬丘,见周都。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见前秦都。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今延安府西北百里废金明城是。
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府附郭县。
司马迁曰: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五诸侯,齐、赵、韩、魏、燕也,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读史方舆纪要
卷二
卷二
◎历代州域形势二两汉三国
汉还定三秦见上卷秦分为三,遂东向而争天下。
【史略】初,沛公不欲得汉中,怒将攻羽。萧何曰: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见上卷秦四十郡,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因荐韩信为大将,信遂劝王东出陈仓陈仓,今凤翔府宝鸡县东二十里陈仓故城是。其南即褒斜道也,三秦悉定。汉王东如陕今河南陕州,降河南申阳也,定韩郑昌也。时项王废杀韩王成,而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汉遣韩襄王孙信击降昌,立信为韩王,还都栎阳即塞王司马欣所都。乃自临晋渡河临晋关,在山西蒲州。见上卷黄氏论并韩,降魏王豹于平阳见前,虏殷王于河内即朝歌也。见前,南渡平阴津在今河南孟津县。见前,至洛阳,合诸侯兵,东入彭城项羽都也。见前。项羽自齐还击汉,汉王败而西,过梁谓梁地,今归德府境,谓张良曰:吾欲捐关以东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曰:九江王布与楚有隙,彭越与齐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然其计。至荥阳见前,收集散亡,军复振,破楚兵于荥阳南京、索间京城,在今荥阳东南三十里。索城,在故京城西二十里,亦曰大索城。城北四里又有小索城。此三城间,楚汉战处也,楚是以不能过荥阳而西。汉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敖,敖山,在今郑州河阴县西二十里。秦时筑仓于山上;又遣随何使九江,说布归汉;拜彭越为魏相国,使将兵侵掠梁、楚间,以挠楚军。会魏王豹复叛,汉即遣韩信击之。信从夏阳渡河夏阳,即陕西韩城县故少梁城。秦汉间为夏阳县,袭安邑见前,击虏豹,悉定魏地;使人请汉王,愿益兵三万人,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西会于荥阳。楚于是始困。
坚守成皋,卒平强楚。
【史略】初,楚围荥阳急,汉王西入关谓函谷关,收兵欲复东。辕生进说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见前,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等得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息,复与楚战,破之必矣。王乃出军宛、叶间宛,今南阳府治。叶,今南阳府裕州叶县。俱见前。久之,羽拔荥阳、成皋。汉王北渡河,军于小修武小修武城,在今怀庆府修武县东四里,而使将将兵保巩今河南府巩县见前。羽闻韩信已破赵收燕,将入齐,而彭越复反梁地,则分兵救之。时汉既数困,计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拒楚洛,即洛阳。郦食其曰:敖仓天下转输久矣,闻其下藏粟甚多。楚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卒分守成皋,此天所以资汉。愿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太行道,见上卷七国韩范雎谓秦,距蜚狐之口蜚狐口,在山西广昌县北二十里。详山西重险飞狐口,守白马之津白马津,在北直滑县。见上卷七国魏苏代约燕王,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取成皋,就敖仓食,与楚军相距于广武广武山,在郑州河阴县东北十里,上有东西二城,即楚汉相距处。既而韩信略定三齐,将南向。楚兵食少势狐,汉王坚壁不战,相持久,益困。乃与汉约,中分天下,解而东归。汉王追至固陵今开封府陈州西北四十三里,有固陵聚,与信、越期会,不至,为楚所败。张良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信为齐王,非君王意,不自坚。越本定梁地,意亦望王。今能取睢阳以北至城皆以王彭越睢阳,即今归德府治。城,今山东东阿县,即故城,从陈以东傅海与韩信陈,见前陈国,使各自为战,则楚易破也。王从之。而信、越之兵追至,破羽于垓下垓下,在今凤阳府虹县西五十里,羽走死。
天下大定,定都长安。
【都邑考】高祖初自南郑徙都栎阳俱见前。既灭楚,还都洛阳因周都也。既而从娄敬、张良之说,复还栎阳,定都长安今西安府城西北三十里长安故城是。
矫秦之弊,封建王侯。其初以异姓而王者,凡七国。
楚韩信初为齐王,既灭楚,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汉六年国除。下邳,今南直邳州。
梁彭越封梁王,王魏故地,都定陶。汉十一年国除。定陶,今山东定陶县。
赵张耳封赵王,王赵故地,都襄国。五年,子敖嗣。九年国除。襄国,见前。
韩韩信初封韩王,王故韩地,都阳翟。六年,更以太原雁门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都晋阳,信请治马邑。是年,信降匈奴。十一年,击斩之。晋阳,见前晋国。马邑,今山西朔州东北有故马邑城。
淮南英布故封九江王,汉因其故封,改称淮南,仍都六。十年布叛,讨灭之。六,见前。
燕臧荼故封燕王,又并有辽东地,汉因而封之。旋叛灭,改立卢绾为燕王,仍都蓟。十一年绾叛,降匈奴。
长沙吴芮故封衡山王,项羽夺其地,称番君。汉灭羽,更封芮为长沙王,都临湘,传五世。临湘,即长沙郡治。
数年之间,以次剪除自汉五年定封,至十一年皆相继废灭,惟长沙仅存。于是改封同姓子弟,分地过侈,浸以骄恣。
齐汉六年,以胶东、胶西、临、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都临淄。文帝十六年,分齐为六国,立齐悼惠王肥诸子皆为王。济北、博阳,因楚汉间旧名也。诸郡俱详见下,余仿此。
荆汉六年,分楚王信地,以淮东之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从兄贾为荆王,都吴。十一年,为英布所败灭,更以荆为吴国,立兄仲之子濞为吴王,都广陵。东阳,即临淮地。鄣郡,即丹阳郡。吴郡,即会稽郡也。
楚汉六年,分楚王信地,以淮北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立弟交为楚王,都彭城。
淮南十一年,以淮南王英布地,立子长为淮南王,都寿春。文帝六年,罪废。十二年,徙城阳王喜为淮南王。十六年,复以喜为城阳王,分淮南为三国,立淮南厉王长三子皆为王。
燕十二年,以燕王卢绾地,立子建为燕王,都蓟。吕后七年,国除,更以吕通为燕王。文帝元年,徙琅邪王刘泽为燕王。元朔二年,国除。元狩六年,更立子旦为燕王。
赵八年,以赵王张敖地,徙代王如意为赵王,都邯郸。惠帝元年,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吕后七年,又徙梁王恢为赵王。未几,国除,立吕禄为赵王。文帝元年,封故赵幽王友子,遂为赵王。
梁十一年,分梁王彭越地,又益以东郡地,立子恢为梁王,都睢阳。吕后七年,徙恢为赵王,以吕产为梁王。明年,大臣徙吕后所名孝惠子济川王太为梁王。文帝二年,立子楫为梁王。十一年,又徙淮阳王武为梁王。
代六年,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喜为代王,都代。七年,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自归,因改立子如意为代王。八年,徙为赵王,立子恒为代王,兼有韩王信故地,都晋阳。后徙中都。中都,今汾州介休县有中都城。吕后薨,文帝入即位。二年,分代地,立子武为代王,参为太原王。五年,徙武为淮阳王,参为代王,尽得故地。
淮阳十一年,分彭越地,又益以颍川郡地,立子友为淮阳王,都陈。惠帝元年,徙友为赵王。吕后元年,立所名孝惠子疆为淮阳王。五年,改立所名孝惠子武为淮阳王。文帝五年,徙代王武为淮阳王。十一年,又徙为梁王,而淮阳为郡。
司马迁曰: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惟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余人。自雁门、太原以东雁门、太原,见秦郡,至辽阳辽水之阳也。《括地志》汉辽东郡有辽阳县,即今辽东镇城也,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常山、太行,俱见上卷,渡河、济,阿、鄄以东阿,见山东东阿县。鄄,即今山东濮州治,故鄄城县也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九疑,见前七国楚苍梧,东带江、淮、、泗,即睢水也。自汴河分流,径徐州南境,下流入于泗。详见南直大川睢水,薄会稽会稽山,见上卷《职方》,为梁、楚、吴、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里,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疆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景帝时,吴吴王濞也、楚楚王戊,元王交之孙也、赵赵王遂、胶东胶东王雄渠,齐悼惠王肥之子。文帝十六年,分齐地为胶东国,都即墨、胶西胶西王,亦悼惠王肥之子。文帝分齐为胶西国,都高苑。高苑,今青州府高苑县西北故城是、川川王贤,亦肥之子。文帝分齐为川国,都剧。剧,今青州府寿光县西南三十里有故剧城、济南济南王辟光,亦肥之子。文帝分齐为济南国,都东平陵。今济南府东六十里有东平陵城。七国变起,赖贾谊效谋于前,亚夫陈力于后,是以危而无患。
【史略】初,文帝封三子于梁、代、淮阳。时吴、楚、齐、赵诸侯强,而梁王薨无嗣,代北边匈奴,淮阳弱小。贾谊请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梁起于新妻阝而北著之河新妻阝,在今凤阳府颍州东八里,淮阳包陈而南犍之江陈,即淮阳都也,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捍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无山东忧矣。文帝于是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阳高阳,今开封府杞县西二十里有高阳城,得大县四十余城。及景帝三年七国反,梁王城守睢阳,吴、楚兵不敢过而西,留攻围之。汉遣郦寄击赵,栾布救齐时胶西、胶东、川、济南共攻齐也,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而命周亚夫击吴、楚。亚夫请以梁委之,而东北走昌邑今兖州府金乡县北四十里,有昌邑故城,坚壁不战,使轻骑出淮泗口淮泗口,在今淮安府清河县城南,泗水入淮之口也。亦曰清口。详见南直大川清河,绝吴、楚兵后,塞其饷道,于是吴、楚散败,齐、赵皆平。吴王之初发也,其臣田禄伯进说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谓淮南、长沙二国,入武关见前,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桓将军亦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武库,在洛阳城内,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若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不从,以至于败。
迨主父偃之说行,诸侯益以衰息矣初,贾谊劝文帝,使诸侯得分国以封子弟。主父偃复劝武帝,令诸侯得推私恩,分子弟邑。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汉法益密,失国者众。
司马迁曰: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齐、城阳、济北、济南、川、胶东、胶西,凡七国,赵分为六赵、河间、广川、中山、常山、清河,凡六国,梁分为五梁、济阴、济川、济东、山阳,凡五国,淮南分三淮南、庐江、衡山,凡三国,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藩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厄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也。
自汉兴以来,郡国稍复增置。武帝逐匈奴武帝遣卫青等击走匈奴,取河南地。后又过焉支,逾祁连,取河西地。又绝大漠,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河南,今陕西榆林镇以北河套地。焉支山,在今甘肃镇山丹卫东南。祁连山,在今甘州卫西南。详见陕西名山祁连。河西,即今甘肃之境。大漠,今河套外阴山以北沙漠地也,平南越汉十一年,以故南海尉赵陀据有南越称王,因立为南越王,都番禺。元鼎六年,国乱,遣路博德等击平之。南越,今广东、西及安南境内是。又东越国,汉五年,封故粤王后无诸为闽粤王,王闽中地,都冶。建元六年,更立无诸孙繇君丑为闽繇王。又故王郢之弟余善,自立为王,汉因立为东越王,国分为二。元封元年,余善叛,遣韩说等击之,徙其民于江淮间,而虚其地。又东海国,惠帝三年,立闽粤君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亦曰东瓯王。建元三年,为闽粤所侵,举国内徙于江淮间。东瓯,今浙江温州府附郭永嘉县也及西南夷元光五年,武帝从唐蒙等言,始通西南夷。今陕西、四川以西南及贵州、云南之境,是其地,又通西域元鼎二年,武帝从张骞言,招乌孙、大夏之属三十六国,自敦煌西至盐泽、轮台、渠犁,皆起亭障,有田卒,置使者校尉领护。三十六国,俱在今甘肃徼外。敦煌,今废沙州卫。盐泽,在其西七百里。轮台、渠犁,又在其西,开朝鲜元封二年,遣杨仆等平朝鲜,即今朝鲜国。于是南置交以南越地置。胡广《记》:汉既定南越,置交刺史,别于诸州,令持节治苍梧,北置朔方取匈奴河南地,立朔方。颜氏曰;武帝初置朔方郡,别令刺史监之,不在十三州之限,分天下为十三部,而不常所治。
司隶校尉部察郡七。《汉纪》:成帝绥和元年,罢刺史,仿古制,更置州牧。哀帝建平元年,复置刺史如故。元寿二年,复为牧。
京兆尹秦内史地也。汉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复为内史。景帝二年,分为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领长安等县凡十二。今西安府是其境。
左冯翊秦内史地。汉二年,析置河上郡。九年,复为内史。景帝二年,分为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领高陵等县二十四。今西安府以东至同州是其境。高陵,今西安府属县。
右扶风秦内史地。汉二年,析置中地郡。九年,复为内史。景帝二年,分为主爵中尉。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领渭城等县二十一。今西安府以西至凤翔府是其境。渭城郡,即秦咸阳,今属西安府。以上所谓三辅也。《志》云:三辅皆治长安城中。
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分河南郡置弘农郡,领弘农等县十有一。今河南府以西至陕州,又南阳府西境及西安府之商州,皆是其地。弘农县,今见陕州灵宝县境。
河内郡秦三川郡也。汉二年,改置,领怀县等县十有八。今怀庆、卫辉以至彰德府南境,皆是其地。怀,见怀庆府武陟县。
河南郡秦三川郡也。汉二年,改曰河南郡,领雒阳等县二十有二。今河南府至开封府以西,皆是其境。雒阳,见前。
河东郡秦郡也。领安邑等县二十四,安邑,见前。
豫州刺史部察郡三、国二。
颍川郡秦郡也。汉五年,为韩国。六年,复故,领阳翟等县二十。阳翟,见前。
汝南郡秦颍川郡地。高祖分置汝南郡。景二年,为汝南国。后复为郡,领平舆等县三十七。今汝宁府北至开封府之陈州,东至南直颍州,皆是其境。平舆,见汝宁府治汝阳县。
沛郡秦泗水郡也。高帝改为沛郡,领相县等县三十七。相,今南直宿州西北九十里有相城。
梁国秦砀郡也。汉五年,改为梁国,都睢阳,有县八。今归德府及南直徐州砀县是其境。睢阳,见前。
鲁国秦薛郡。初属楚。吕后初,分为鲁国,立张敖子偃为鲁王,后废为郡。景三年,复为鲁国,都鲁,有县六。今兖州府是其境。鲁,今曲阜县也。
冀州刺史部察郡四、国六。
魏郡秦邯郸郡地。高帝析置魏郡,领邺县等县十八。今彰德府及北直大名府是其地。邺县,见彰德府临漳县。
巨鹿郡秦郡。领巨鹿等县二十。今顺德府及真定府之南境是其地。巨鹿,见前。
常山郡本赵国地。吕后二年,分置恒山国。文帝初,复为赵地。景帝中三年,仍置常山国。元鼎四年,为常山郡,领元氏等县十八。今真定府西南以至赵州之境是其地。元氏,真定府属县也。
清河郡本赵地。景帝中二年,分为清河国。建元五年,为清河郡。元鼎二年,复为清河国。地节三年,复为郡。初元二年,又为清河国。永光初,仍为郡,领清阳等县十四。今广平府南至山东东昌府北境是其地。清阳,今见清河县。又《汉纪》:平帝元始二年,置广宗国。广宗,或曰在清河境内。
赵国秦邯郸郡。汉四年,为赵国。景三年,仍废为邯郸郡。五年,复为赵国,都邯郸,有县四。今广平府及顺德府西境,是其地。
广平国本赵国地。征和二年,分赵地立为平干国。五凤二年,改为广平国,都广平,有县十六。今广平府至顺德府之北,皆是其地。广平故城,在今顺德府城北。《汉纪》:鸿嘉二年,置广德国。《志》云:今南直黟县,即广德故治。或曰:时分中山置广德国,当亦在广平境内。
真定国本赵地。元鼎四年,析常山为真定国,都真定,有县四。真定,即今府治。
中山国本赵地。景帝三年,为中山国,都卢奴,有县十四,今真定府定州以北至保定府之境,是其地。卢奴,今定州治也。
信都国本赵地。景二年,析为广川国。甘露二年,国废为信都郡。建昭二年,更为信都国,都信都,有县十七。今真定府冀州、深州及河间之景州,皆是其地。信都,今冀州治。
河间国本赵地。文二年,分赵地为河间国。十二年,国除。景帝二年,复为河间国,都乐城,有县四。乐城,今河间府献县也。
兖州刺史部察郡五、国三。
陈留郡本梁地。吕后七年,分立济川国。文帝初,复为梁地。景帝中六年,又为济川国。武帝建元初,国除。元狩初,置陈留郡,领陈留等县十七。今开封府东至归德府西,皆是其境。陈留,今开封府属县。又《汉纪》:元帝永光三年,立子康为济阳王。建昭五年,徙为山阳王。济阳,应劭曰:即济川。今开封府兰阳县有废济阳县。
山阳郡亦梁国地。景帝中六年,分为山阳国。建元五年,国除为郡,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后昌邑王废,国除为山阳郡。建昭五年,复为山阳国。河平二年,仍曰山阳郡,领昌邑等县二十二。今兖州府西至河南归德东境是其地。昌邑,见兖州府金乡县。
济阴郡亦梁地。景帝中六年,分为济阴国。甘露二年,改名定陶国。初元初,为济阴郡,领定陶等县九。今山东曹州至东昌府之濮州是其地。定陶,见前。
泰山郡故齐国地。文二年,分置济北国。都卢。三年国除。十六年,复分齐为济北国。元狩初,济北王献泰山及其旁邑,于是立泰山郡。后元二年,以济北并入泰山郡,领奉高等县二十四。今济南府泰安州以北至兖州府之东北境,皆是其地。卢,今济南府长清县有废卢县。奉高,见泰安州。
东郡秦郡也。领濮阳等县三十二。今北直大名府及山东东昌府之境是其地。濮阳,见前。
城阳国本齐国地。文帝二年,立朱虚侯章为城阳王。十一年,徙淮南。十六年,复故,都莒,有县四。今青州府莒州是其地。莒,见前。
淮阳国本秦颍川郡地。汉十一年,析置淮阳国。文十一年,为淮阳郡。宣帝元康三年,复为淮阳国,都陈,有县九。今开封府陈州以南是其地。
东平国本梁国地。景六年,分为济东国。元鼎初,废为大河郡。甘露二年,更为东平国,都无盐,有县七。今兖州府东平、济宁二州是其地。无盐,今东平州东二十里有无盐故城。
徐州刺史部察郡三、国三。
琅邪郡秦郡。初属齐国。吕后七年,分为琅邪国。文帝初,复为郡,领东武等县五十一。东武,见今青州府诸城县。
东海郡秦薛郡地。徐广曰:楚汉间有郯郡,高帝改为东海郡,初属楚国。景帝二年,削其地入汉,领郯县等县三十八。今兖州府东南至南直邳州以东至海,皆是其地。郯,今见山东郯城县。
临淮郡本楚国地。武帝元狩六年,析置临淮郡,领徐县等县二十九。今凤阳府泗州以东,扬州府北境,皆是其地。徐县故城,今见泗州。或曰:临淮,即楚汉间东阳郡也,后属于楚,郡废。
泗水国本东海郡地。元鼎四年,析置泗水国,都凌,有县三。今南直宿迁县以东北是其地,县有故凌城。
广陵国本楚国地。高祖六年,属荆。十一年,属吴。景帝四年,更名江都国。元狩初,国除。六年,改为广陵国。五凤四年,国除。初元二年,复为广陵国,都广陵,有县四。今扬州府是其境。广陵,见前。
楚国汉五年置。景帝三年废,旋复置。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复为楚国,都彭城,有县七。今徐州及淮安府邳州之西境是其地。彭城,见前。
青州刺史部察郡六、国三。
平原郡秦齐郡地。高帝置平原郡,领平原等县十九。今济南府德州、武定、滨州之境,皆是其地。平原,今德州属县。
千乘郡秦齐郡地。高帝置千乘郡,领千乘等县十五。今青州府以北至济南府东境,是其地。千乘故城,今见青州府高苑县。
济南郡故齐国地。吕后元年,割济南为吕国。文帝初,复故。十六年,别为济南国。景三年,国除,为济南郡,领东平陵等县十四。今济南府是其境。东平陵,见前。
北海郡故齐地。景帝中二年,分置北海郡,领营陵等县二十六。今青州府以东是其境。营陵,今见青州府昌乐县。
东莱郡故齐地。高帝置郡,领掖县等县十七。今莱州、登州二府是其地。掖,即今莱州府治。
齐郡秦郡也。高帝六年,为齐国。元朔四年,国除。元狩六年,复为齐国。元封初,废为郡,领临淄等县十二。今青州府是其境。临淄,见前。
川国本齐国地。文十六年,分置川国,都剧,有县三。今济南府东北至青州府西北境,是其地。剧,见前。
胶东国本齐地。文十六年,别为胶东国,都即墨,有县八。今莱州府之平度州一带是其地。即墨,见前。
高密国本齐地。文十六年,别为胶西国。本始元年,更为高密国,都高密有县五。今莱州府胶州以西是其地。高密,今山东胶州属县。
荆州刺史部察郡六、国一。
南阳郡秦郡也。领宛县等县三十六。今南阳府至湖广均州之境,是其地。宛,见前。
江夏郡秦南郡地。汉初,置江夏郡,领西陵等县十四。今德安、承天、汉阳、武昌、黄州府境,皆是其地。西陵故城,在今黄州府西北百二十里。
桂阳郡秦长沙郡地。汉初,属长沙国。文帝后七年,为桂阳郡,领郴县等县十一。今湖广郴州及桂阳州,又广东连州,皆是其地。郴,见前。
武陵郡秦黔中郡地。高帝时曰武陵郡,领索县等县十三。今常德府至辰州府之境,是其地。索县,即今常德府东汉寿城是也。
零陵郡秦长沙郡地。汉初,属长沙国。武帝元鼎六年,析置零陵郡,领零陵等县十。今永州府至广西全州,是其境。零陵旧城,在今全州北三十里。
南郡秦郡也。楚汉间为临江国。高帝五年,复故。景二年,复曰临江国。中二年,仍为南郡,领江陵等县十八。今荆州府北至襄阳府境,是其地。江陵,见前。
长沙国吴芮所封也。文帝后七年,国除为郡。景帝二年,复为长沙国,都临湘,有县十三。今长沙府是其境。临湘,见前。
扬州刺史部察郡五、国一。
庐江郡本淮南国地。文十六年,析置庐江国。元狩初,改为郡,领舒县等县十二。今庐州府南至安庆府之境,是其地。舒,今庐州府舒城县。胡氏曰:汉初庐江国在江南。今池州、九江、饶、信之境,当是其地。后移于江北。《班志》所载非汉初故地也。
九江郡秦郡,高帝改为淮南国。元狩四年,复曰九江郡,领寿春等县十五。今凤阳府寿州及滁、和州至庐州府境,是其地。寿春,见前。
会稽郡初属吴国。景帝三年,削吴会稽、豫章郡是也。领吴县等县二十六。吴县,见前。
丹阳郡秦鄣郡也。初,属吴国。景帝四年,属江都国。元狩初,改属扬州。元封二年,更名丹阳郡,领宛陵等县十七。宛陵,今宁国府治宣城县也。余见前。
豫章郡秦九江郡地。高帝分置豫章郡,初属吴。景帝初,入于汉,领南昌等县十八。今江西境内是其地。南昌县,即今南昌府治。
六安国初属淮南国。文十六年,分置衡山国。元狩元年,国除。二年,改为六安国,仍都六,有县五。今庐州府西境至寿州南境,是其地。六,见前。
益州刺史部察郡九。
汉中郡秦郡也。领西城等县十二。西城,今兴安州治。
广汉郡本蜀郡地。高帝分置广汉郡,领梓潼等县十三。今潼川州及成都府之绵州、汉州与保宁府之剑州,皆是其境。梓潼,今剑州属县也。
犍为郡本夜郎国地。武帝元光五年,开南夷,置犍为郡,领道等县十二。今叙州府及沪州、嘉定州、眉州,皆是其地。道,今叙州府治宜宾县也。
武都郡本广汉西白马氏地。武帝开西夷,元鼎六年,置武都郡,领武都等县九。今巩昌府之阶州、徽州及汉中府之宁羌州,是其地。武都县,今巩昌府成县西北故城是。
越郡本西夷邛都地。元鼎六年,置越郡,领邛都等县十五。今建昌行都司是其地,邛都县,今打冲河所西北故城是。
益州郡本西夷滇国及斯榆地。武帝元封二年,置益州郡,领滇池等县二十四。今云南大理等府之境,皆是其地。滇池,今云南府治昆明县。
郡本南夷夜郎及且兰地。元鼎六年置郡,领故且兰等县十七。今遵义府以南至贵州之思南、石阡等府,皆是其境。故且兰,今遵义府治也。
巴郡秦郡也。领江州等县十一。江州,今重庆府治巴县是。
蜀郡秦郡也。领成都等县十五。今成都府龙安府及邛、雅二州是其地。成都,今府治。又《汉纪》:武帝元鼎六年,以西南夷﹂都地为沈黎郡,以冉ζ地为汶山郡。天汉四年,并沈黎于蜀郡。地节三年,又并汶山于蜀郡。今成都府之茂州,即汶山郡地。黎州安抚司,即沈黎郡地也。
凉州刺史部察郡九。胡广《记》:武帝分雍州置朔方刺史。雍州,即凉州也。朔方刺史,盖察朔方、五原、云中、上郡、安定、北地,凡六郡。《晋志》云:汉武别置朔方刺史。后汉建武十一年,始省入并州。《大事记》:司隶不在十三部之数,而朔方、交并列焉。今从《通典》。
陇西郡秦郡也。领狄道等县十一。今临洮府至巩昌府西境,是其地。狄道,见前。
金城郡本陇西、天水、张掖郡地。昭帝始元六年,增置金城郡,领允吾等县十三。今临洮府之兰州、河州及西宁卫,又北至靖虏卫之西南境,皆是其地。允吾,今兰州西北有允吾故城。又宣帝神爵二年,增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治令居。平帝元始五年,又增置西海郡,中兴时废。令居,在今西宁卫东北。西海,在西宁卫西三百余里。详陕西大川。
天水郡本陇西地。元鼎三年,分置天水郡,领平襄等县十六。今巩昌府以东秦州之境是其地。平襄,今巩昌府伏羌县西北有平襄故城。《通典》:武帝元狩初,置天水属国,治勇士。勇士城,见靖远卫。
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元狩二年,开其地置武威郡,领姑臧等县十。今凉州、永昌、庄浪、镇番等卫是其地。姑臧,今凉州卫治是也。
张掖郡故匈奴浑邪王地。武帝开河西,元鼎六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郡,领<角乐>得等县十。<角乐>,读禄。今甘州山丹等卫是其地。<角乐>得县,即今甘州卫治。杜佑曰:武帝元狩初,置张掖属国,治居延。考元狩初,未置张掖郡,杜氏误也。居延,今见甘州卫。
酒泉郡故匈奴地。元狩二年,置酒泉郡,领禄福等县十。今肃州卫是其地。禄福故城,在今肃州卫西南五十里。
敦煌郡故月氏地,后为匈奴所侵。武帝开河西,为酒泉郡地。元鼎六年,分置敦煌郡,领敦煌等县六。今废沙州卫是其地。敦煌县,故沙州治也。《地志》:武帝初开河西,置武威等四郡,昭帝增置金城,是为河西五郡。
安定郡本北地郡地。元鼎三年,分置安定郡,领高平等县二十一。今平凉府是其境。高平,今平凉府镇原县也。《通典》:汉元狩元年,置安定属国都尉,治三水。三水,在今平凉府镇原县东北。
北地郡秦郡也。领马领等县十九。今庆阳府北至宁夏卫,是其境。马领,在今庆阳府环县南。《通典》:五凤三年,置北地属国,治参。参城,在今庆阳府西北。
并州刺史部察郡九。《通典》:初为朔方,后为并州。
太原郡秦郡。汉初,为韩国地,又为代郡。文帝二年,又分为太原国。五年,复为代国。元鼎二年,复为太原郡,领晋阳等县二十一。今太原府至汾州府,是其境。晋阳,见前。
上党郡秦郡。领长子等县十四。长子,见前。
西河郡秦太原、云中等郡地。元朔四年,析置西河郡。领富昌等县三十六。今汾州府西北之永宁州,以至延安府之葭州及榆林镇之东北境,皆是其地。富昌废县,在今榆林镇故胜州境。《通典》:汉五凤三年,置西河属国,治美稷。美稷废县,亦在今故胜州西南。
朔方郡初为匈奴河南地。元朔二年,复收其地,置朔方郡,领三封等县十。今榆林镇西北故夏州是其地。三封,今废夏州东南长泽故城是。《汉纪》:元狩初,置朔方属国,处匈奴降者。
五原郡秦九原郡也。汉初亦为匈奴河南地。元朔二年,收复,置五原郡,领九原等县十六。今榆林镇西北故丰州治,即废九原县也。《汉纪》:五原属国都尉,治蒲泽。蒲泽,在丰州东境。
云中郡秦郡也。领云中等县十一。今大同府西北四百余里故云中城,即秦汉时云中郡所治云中县也。《汉纪》:元狩初,置属国都尉于此。
定襄郡秦云中郡地。高帝析置定襄郡,领盛乐等县十二。今大同府西北三百余里有盛乐城,即汉郡治也。
雁门郡秦郡,领善无等县十四。今代州西北有故善无城是也。
上郡秦郡。领肤施等县二十三。肤施,今延安府治也。《志》云:上郡属国治龟兹,龟兹,见宁夏后卫。又《汉纪》:元狩初,取匈奴河西地,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五属国。五属国,孔氏曰: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也。杜佑以安定、上郡、天水、张掖、五原为五属国。
幽州刺史部察郡十、国一。
勃海郡秦上谷、巨鹿二郡地。高帝分置勃海郡,领浮阳等县二十六。今河间以东之沧州,北至顺天府通州、霸州之南,南至山东武定州、滨州之北,皆是其地。浮阳,今沧州治也。
上谷郡秦郡。汉初属代,后复为郡,领沮阳等县十五。沮阳,今保安州东有沮阳故城。
渔阳郡秦郡。汉初属燕,后复为郡,领渔阳等县十二。渔阳,今蓟州治也。
右北平郡秦郡。汉初属燕,后复为郡,领平刚等县十六。平刚,在今废大宁卫西南境。
辽西郡秦郡。初属燕,后复为郡,领且虑等县十四。且虑,在今大宁废卫境。
辽东郡秦郡。初属燕,后复为郡,领襄平等县十八。襄平故城,在今辽东都司城北。《汉纪》:元朔元年,东海秽君南闾等来降,因置沧海郡,三年而罢。秽,秽貊也,在今辽东塞外。
玄菟郡汉初为燕地,后为朝鲜所据。元封三年,平朝鲜,置玄菟郡,领高句骊等县三。今朝鲜北境地也。高句骊,在今朝鲜咸镜道界。
乐浪郡亦朝鲜地。元封三年置郡,领朝鲜等县二十五。今朝鲜西境是也。朝鲜县,即平壤城,今朝鲜谓之西京。《汉纪》:武帝初,置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始元五年,省临屯、真番入乐浪郡。
涿郡秦上谷郡地。高帝置涿郡,领涿县等县二十九。今顺天府之涿州至保定府之境,又真定府东、河间府之西,皆是其地。涿,今涿州也。
代郡秦郡也。汉为代国。元鼎二年,改为代郡,领桑乾等县十八。桑乾,今大同东百五十里有废桑乾县。
广阳国本秦上谷及渔旧郡地。汉为燕国。元凤初,国除,为广阳郡。本始元年,改为广阳国,都蓟,有县四。蓟,见前。《汉纪》: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谓之缘边八郡,又益以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为缘边十二郡。或曰缘边九郡,则不言辽西、北地、西河。或曰十郡,则不言西河、北地。又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环列畿辅,宿卫之士,多取给焉,所谓六郡良家子也。《后汉书》有渔阳,而无天水,亦曰六郡云。
交州刺史部察郡七。
南海郡秦郡也。初为南越国。元鼎六年,平南越置郡,领番禺等县六。今广、惠、潮三府是其地。番禺,见前。
郁林郡秦桂林郡也。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郁林郡,领布山等县十二。今广西浔州、柳州、南宁等府及梧州府之郁林州,是其境。布山县,在今浔州府城西。
苍梧郡秦桂林郡地,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苍梧郡,领广信等县十。今梧州、平乐二府及广东肇庆府之境,是其地。广信,今梧州府治苍梧县是。
交趾郡秦象郡地,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交趾郡,领嬴娄等县十。今安南国是其地。嬴娄,今交州府西故交趾城是也。
合浦郡秦象郡地,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郡,领徐闻等县五。今雷、高、廉三府及肇庆府南境,是其地。徐闻,今雷州府属县。
九真郡秦象郡地,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郡,领胥浦等县七。今安南国西南境是其地。
日南郡秦象郡地,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郡,领朱吾等县五。今占城国是其地。《汉纪》:武帝开南越,置南海、郁林及朱崖、儋耳,凡九郡。昭帝始元五年,罢儋耳。元帝初元三年,罢朱崖。今广东琼州府之儋州、崖州,即其地也。又《通典》:昭帝元凤五年,罢象郡,分属郁林、。而史不书建置之始,盖阙文也。
大约西汉之世,郡国一百有三新郡六十五,因秦郡者二十七,改秦郡者十一。废秦郡者一,闽中也,县邑千三百有十四,道三十二邑通蛮夷曰道,侯国二百四十一。左东海,右渠搜古西戎国。今榆林北境有汉时渠搜故县。或以为渠犁,在今西域火州西境,前番禺见前,后陶涂今沙漠地。又扬子云:东南一尉,西北一侯,谓会稽东郡都尉、敦煌玉门关候也。今浙江台州府,汉东郡都尉治。玉门关,在今废沙州西北二百六十里,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可谓盛矣。
应劭曰:自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至汉又复增置。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泰山、山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之下得金,酒泉之味如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因名会稽是也。○王氏曰:秦地东不过氵贝水在今朝鲜平壤城东,今名大通江,西不越临洮今府。汉益广于秦矣。然郡县益烦,牧守屡易,国无定民,民无固志。先王之制,浸以灭息。
王莽盗窃神器,假名易号者,四方蜂起。
赤眉据长安。
【史略】王莽时,琅邪樊崇等起兵于莒今山东莒州。见前,转掠青、徐间。更始入洛阳,遂降。寻复叛崇初留兵濮阳,与其徒诣洛阳降。更始政乱,崇遂亡归。濮阳,见前,将兵入颍川,分为二部:一自武关,一从陆浑陆浑关,在河南嵩县北七十里,而西俱会弘农。至郑即今陕西华州治。见前,立刘盆子为帝,遂入长安。
王郎据邯郸。
【史略】更始初,邯郸卜者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舆,为故赵王元之子林等所推,入邯郸称帝,分遣将帅,徇下幽、冀。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望风响应。
秦丰据黎丘。
【史略】王莽末,南郡秦丰兵起,据黎丘今湖广宜城县东有黎丘城。寻称楚黎王,有己阝、宜城等十余县己阝,音忌。今亦见宜城县。
李宪据庐江。
【史略】更始初,莽庐江连率李宪,据郡自守郡治舒。见前,称淮南王。寻称帝,拥九城《汉志》:淮南郡十二城。盖宪所得者九城也。
公孙述据成都。
【史略】更始初,莽导江卒正公孙述,起兵入成都莽改蜀郡为导江,治临邛。更始初起,南阳人宗成等起兵略汉中,述迎成等入成都。未几,述矫称汉将军、蜀郡太守、益州牧,击杀成等,而并其众。寻击败更始将李宝等于绵竹,自立为蜀王,都成都。临邛,今邛州也。绵竹,今成都府汉州德阳县北故绵竹城是。寻称帝,号成家。既又北取南郑今汉中府,南服越,东下江州,据关江州,今重庆府治巴县是。见前。关,见今湖广长阳县,尽有益州之地。
隗嚣据天水。
【史略】更始初,成纪隗崔等起兵平襄成纪,今陕西秦州治,即故成纪县。平襄,汉天水郡治也,推隗嚣为上将军,击杀莽雍州牧及安定太守,分遣诸将徇陇西、武都及河西诸郡,皆下之。更始入长安,嚣降,遂仕于更始。及长安乱,嚣走还天水,复聚其众,称西州上将军,据有安定、北地、天水、陇西四郡,居冀陕西伏羌县东有冀城,仍附于汉,复叛降公孙述,述封为朔宁王。
窦融据河西。
【史略】更始时,窦融为张掖属国都尉,以威信抚结五郡僚属,共推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遂抚定河西地。
卢芳据安定。
【史略】王莽末,安定卢芳自称武帝曾孙刘文伯,与三水属国羌胡起兵芳居三水左谷中。三水,即属国治也。见前安定郡。更始入长安,芳降,仍使镇抚安定。更始败,三水豪杰共立芳为上将军、西平王,遣使与匈奴西羌相结,匈奴乃迎芳入匈奴匈奴以芳弟程为中郎将,使将胡骑,还入安定。久之,五原人李兴等自称将军,迎芳入塞,都九原见前五原郡,掠有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地。
彭宠据渔阳。
【史略】更始初,彭宠为渔阳太守宠,宛人,亡命渔阳。其乡人韩鸿,为更始使者徇北州,乃承制拜宠为渔阳太守。建武二年,以渔阳叛,攻幽州牧朱浮于蓟蓟,见前燕国。既而涿郡太守张丰亦叛应宠,蓟城饥窘,寻为宠所得。因自称燕王,复攻陷右北平及上谷数县。
刘永据睢阳。
【史略】更始初,立故梁王立之子永为王,仍都睢阳。永寻据国起兵,攻下济阴、山阳、沛、楚、淮阳、汝南,凡得二十八城;又拜西防贼帅佼强西防,今山东金乡县西北故防城是也、东海贼帅董宪、琅邪贼帅张步,皆为将军,督青、徐二州与之连兵。遂专据东方,寻称帝。
张步据临。
【史略】建武初,琅邪贼帅张步,受刘永官爵,治兵于剧剧,在今山东寿光县。见前,遣将徇泰山、东莱、城阳、胶东、北海、济南、齐郡,皆下之。永寻立步为齐王。步据郡十二十二郡,城阳、琅邪、高密、胶东、东莱、北海、齐、千乘、济南、平原、泰山、淄川也,雄长青、徐。
董宪据东海。
【史略】王莽末,东海董宪等兵起,为赤眉别校,屯梁郡,大破莽兵。后归于刘永,掠有东海郡邑,居郯见前。永寻封为海西王。
世祖艰难一旅,次第剪除。
【史略】光武初起舂陵今襄阳府枣阳县南三十里有故舂陵城。帝即位,改为章陵县,后又尝置章陵郡,略湖阳故城在今南阳府唐县南。见前,拔棘阳今南阳府新野县东北七十里,有故棘阳城,屡破莽兵,进围宛见前。会新市、平林诸将新市,今承天府京山县南三十里有新市城。平林,今德安府随州东北八十里有平林城,推更始为帝,光武与诸将将兵徇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北二十五里有昆阳城、定陵今河南舞阳县北有定陵城、郾今许州郾城县诸城邑。时王莽大发兵,遣王邑、王寻等至洛阳,出颍川,围昆阳,光武大破之于氵蚩水上氵蚩水,在昆阳城北,于是四方响应。是时宛城亦下,更始入都之,复遣诸将分道攻洛阳、武关,三辅震动,武关降,所至摧陷。长安旁邑诸豪右。相率起兵入长安,诛莽。洛阳亦拔,更始乃北都洛,而遣光武行大司马事,持节徇河北,镇慰州郡,所至吏民喜悦。会王郎入邯郸,河北大扰,光武自卢奴今北直定州治,见前,北徇蓟见前,蓟亦举兵应王郎。光武乃南驰至信都见前信都郡,因信都及和戎兵和戎,王莽分信都置,郡治下曲旧。今直隶深州也,招集远近,进击王郎,平之。时更始已西都长安,政事紊乱,河、济之间,盗贼纵横有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贼,各领部曲,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强盛为号,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更始方诏光武罢兵诣行在。光武从耿计,不就征,而更发兵击铜马诸贼,次第破降之,南徇河内,河内降。时赤眉自颍川而西行入长安,光武将北徇燕、赵。度赤眉必破长安,又欲乘衅并关中,乃令邓禹西入关,而命寇恂守河内,使恂缮兵积粟,为河北根本。恂遂与更始将朱鲔等相持于洛阳。既而燕、赵悉定,乃即位于高阝南今北直柏乡县北二十里故高阝城是。光武改曰高邑。邓禹亦略定河东,自汾阴渡河而西汾阴,见今山西河津县。吴汉等诸将共围洛阳,洛阳下,遂定都焉。是时,赤眉已入长安,更始败没。邓禹畏赤眉之强,引军北至邑今陕西三水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邑城,徇上郡、北地、安定三郡。久之,长安益残破,赤眉转掠安定、北地、上陇,为隗嚣所败,复入长安,大掠而东。帝以邓禹不能定三辅,遣冯异代禹,西定关中。赤眉东至宜阳,帝亲总六军邀之,赤眉遂降。而盖延等数破刘永于睢阳,永走死。其党复立永子纡为梁王,保垂惠在今南直蒙城县西北五十里,马武等复攻克之纡走西防依佼强,后复依董宪,保郯。又祭遵等攻彭宠及张丰,拔涿斩丰,宠旋为其下所杀。马成等围李宪于舒,克之。岑彭亦败秦丰于黎丘,进拔夷陵夷陵,为田戎所据,彭攻拔之。朱代彭围丰,丰穷蹙出降。会庞萌叛萌与盖延共击董宪,忽生疑沮,反攻延,与董宪连和,自称东平王,攻破彭城,屯桃乡之北。桃乡在山东济宁州东北六十里,帝击之于桃城即桃乡城,大破之,遂击破董宪等于昌虑昌虑,今山东膝县东南有故城。进围郯,留吴汉攻郯。郯破,刘纡败死,董宪、庞萌走保朐今南直海州治。耿亦讨张步,屡破步兵,长驱至剧,步降。吴汉进拔朐,斩宪及萌,山东、江、淮悉定。乃西讨隗嚣。帝进至高平第一高平之第一城也,见今陕西镇原县,窦融率五郡太守来朝,遂合军攻嚣,嚣寻穷蹙而死。来歙等复攻其子纯,破落门今陕西伏羌县西十里有落门聚,纯降。陇右、河西平。遂命来歙等由陇道伐蜀。歙破河池今巩昌府徽州也,进克下辨今巩昌府成县。蜀人惧,使贼刺杀歙。岑彭等复破田戎等于荆门荆门,在今夷陵州宜都县西北五十里。详见湖广重险荆门,长驱入江关江关,即瞿唐关。在夔州府东。见前七国楚关注,前至江州见前巴郡治,乘利直指垫江今重庆府合州,即故垫江县。又分遣臧宫从涪水上平曲涪水,源出松潘卫北小分水岭,至合州城东南合嘉陵江。详见四川大川涪水。平曲,在今合州定远县西。彭远自江州溯都江而上,大破述将侯丹于黄石在今重庆府壁山县及泸州之间,兼行三千余里,径拔武阳今眉州彭山县东十里有武阳城,使精骑驰击广都广都,在成都府城南七十里。述大惊,复使贼刺杀彭。吴汉复自夷陵溯江而上,代将其军,进据广都。臧宫亦破述将延岑于沈水沈水,在今潼川州射洪县西。是时,述使岑等军于广汉。今射洪县东南有故广汉县城,进拔绵竹在汉州德阳县。见前以南诸城邑,与吴汉会于成都。述出战,败死。延岑以城降,蜀地悉定。卢芳所据诸郡,亦次第来降。芳亡入匈奴,寻复犯塞,既而请降,立为代王,复叛去,竟死匈奴中。
光复旧物,改宅东京。
【都邑考】光武定都雒阳。时谓长安为西京,雒阳为东京,而南阳亦谓之南都。后董卓劫迁献帝于长安,寻还雒阳。曹操复迁帝于许今许州东三十里许昌故城是也。
仍分天下为十三部十三部各有专治。《汉纪》:光武初,刺史亦称州牧。建武十八年,乃罢州牧,置刺史。灵帝中平五年,复称州牧。刘氏曰:时刺史仍旧职,而尊异者为州牧也。《通释》:光武都雒阳,于关中复置雄州,后罢。献帝兴平元年,以河西四郡言去州隔远,因别置雍州,是为十四州。建安十八年,并十四州为九州。于是省幽、并为冀,司隶、凉为雍,省交州入荆、益,谓复《禹贡》九州之旧。时操为魏公,领冀州牧,欲广冀州以自益,非复古也。
司隶治河南河南即雒阳也。建武十五年,改河南太守为尹,兼置司隶治焉,仍领郡七。○潘氏曰:后汉都洛阳,不改三辅之号。其三辅旧治长安城中,长吏各在其县治民。东都以后,扶风出治槐里,冯翊出治高陵。又中平六年,常改右扶风曰汉安郡。槐里,即犬丘。见周都邑考。高陵,见前左冯翊所领县。
豫治谯谯,今江南亳州。旧领郡国凡五,今领郡二、国四:曰颍川郡,故郡也。曰汝南郡。永平十五年改为国。建初四年,复为郡。七年,又析汝南置西平国,治今汝宁府西平县。章和二年,仍省入汝南。曰梁国,故国也。曰沛国,故沛郡。建武二十年,更为沛国。曰陈国,本兖州之淮阳国。建武中,改属豫州。章和二年,更为陈国。曰鲁国,本属徐州。建武二十年,改属豫州也。
兖治昌邑昌邑,见前。后移治鄄,旧领郡国凡八,今领郡五、国三:曰陈留郡,曰东郡,曰泰山郡,皆故郡也。曰山阳郡,亦故郡也。建武十五年,改为山阳国。永平初,改为郡。献帝建安十七年,尝置山阳国。曰济阴郡,亦故郡也。永平十五年,改为国。建安十一年,废为郡。十七年,又为济阴国。曰东平国,故国也,曰任城国。元和初,分东平国置,治任城县,今山东济宁州也。曰济北国,本泰山郡地。永元二年析置,治卢县。见前泰山郡。
徐治郯郯,见前。旧领郡国六,今领郡二、国三:曰东海郡,故郡也。建武十八年,为东海国。二十八年,以东海益鲁,徙都鲁,而东海仍为郡。献帝建安十七年,亦尝改为东海国。曰广陵郡,故国也。永平十年,改为郡。又有泗水国,建武十三年并入广陵。曰琅邪国,故郡也。建武十三年,以故兖州之城阳国并入琅邪郡。十五年,改为琅邪国。永元二年,复析置城阳国。六年,仍省入焉。曰彭城国,故楚国也。章和二年,改为彭城国。曰下邳国,故临淮郡也。永平十七年,改为下邳国,治下邳,即今南直邳州。
青治临临,见前。旧领郡国凡九,今领郡二、国四:曰平原郡,故郡也。殇帝延平初,改为平原国。建安十一年,国除为郡。曰东莱郡,故郡也。曰济南国,故郡也。建武十三年,改为济南国。曰乐安国,故千乘郡也。建初四年,改为千乘国。永元七年,更名乐安国。曰北海国,故郡也。建武十三年,省川、胶东、高密三国,县俱属北海郡。二十八年,改为北海国。曰齐国,故郡也。建武十四年,改为齐国。
凉治陇陇,今陕西秦安县东北故陇城也。一云治冀,今陕西伏羌县有冀城。旧领郡九,今领郡及属国共十二:曰陇西郡,故郡也。永初五年,以羌乱,徙治襄武。延光四年复故。襄武,今巩昌府治陇西县是。曰汉阳郡,故天水郡也。永平十七年,更为汉阳郡。《秦州记》:中平五年,分汉阳置南安郡,领犭原道等三县。犭原道,今巩昌府东南二十五里有故犭原道城。曰武都郡,故益州部属郡也。建武中,改属凉州。曰金城郡,故郡也。建武十二年,省金城入陇西。十三年复置。永初四年,以羌乱,尝徙治襄武,旋复故。又和帝永元十四年,尝缮修故西海郡,以金城西部都尉屯龙,今西宁卫东南龙支城是。曰安定郡,故郡也。永初五年,以羌乱,徙治美阳,今陕西武功县西北美阳城是。旋复故。曰北地郡,亦故郡也。永初五年,亦尝徙治池阳,今陕西三原县西北池阳城是。又顺帝永和六年,复以羌乱,徙安定居扶风,北地居冯翊,旋复故。曰武威郡,曰张掖郡,曰酒泉郡,曰敦煌郡,皆故郡也。曰张掖属国。安帝延光初置,别领侯官等五城。侯官,在今甘州卫北。曰居延属国。亦延光初置,别领居延一县。献帝兴平二年,武威太守张雅请改置西海郡于此。居延,在今甘州卫西北千二百里。《郡国志》:安帝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凉州居二,益州居三,幽州居一。是也。又《献帝起居注》:初平四年,分上郡、汉阳置永阳郡,领平襄等三县。平襄,前天水郡治也。后汉汉阳改治冀,因置永阳郡治此。
并治晋阳晋阳,见前。仍领郡九:曰太原郡,故郡也。建武二年,改为太原国。十四年复故。曰上党郡,故郡也。曰西河郡,亦故郡。永和五年,以南匈奴叛,郡徙治离石,今汾州府永宁州治也。曰五原郡,亦故郡。建武二十年,省入朔方。二十七年复故。曰云中郡,故郡也。曰定襄郡,亦故郡。建武十年,省入云中。二十七年复置。曰雁门郡,亦故郡。曰朔方郡,故郡也。永和五年,尝徙治五原,今榆林东北境故五原县是也。永建四年复故。曰上郡,亦故郡也。安帝永初五年,以羌乱,徙治衙,今陕西白水县东北故彭衙城是。永建四年复故。永和五年,又以南匈奴叛,徙治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少梁城是也。后亦复故。
冀治高阝高阝,见前。旧领郡国凡十,今领郡三、国六:曰魏郡,故郡也。曰巨鹿郡,亦故郡。建武十三年,并广平入巨鹿。永平二年,复析置广平国,后仍并入焉。又永平五年,改巨鹿郡为国。建初四年,复为郡。又和帝永光五年,分巨鹿置广宗国,后废。广宗,今北直顺德府属县也。曰勃海郡,故幽州属郡也。建武中,改属冀州。本初元年,改为勃海国。熹平元年,复为郡。中平六年,复为国,寻又复故。曰常山国,故郡也。建武十三年,并真定国入焉。十五年,以常山郡益中山国。永平十五年,复改常山郡为国。曰中山国,故国也。曰安平国,故信都国也。永平十五年,改为乐成国。延光五年,又改为安平国。永初元年,复析安平置广川国。二年废。广川,今冀州枣强县东北有广川故城。曰河间国,故国也。建武十三年,省入信都。永元三年复置。曰清河国,故郡也。建初七年,改为清河国。桓帝建和二年,改为甘陵国。曰赵国,故国也。《晋纪》:桓帝增置高阳、博陵二郡。高阳盖分河间国置,治博陵县,今保定府博野县南故博陵城是也。博陵盖分安平国置,治安平县,今真定府晋州安平县也。《后汉志》不载。
幽治蓟蓟,见前。旧领郡国凡十一,今领郡十、属国一:曰涿郡,曰代郡,曰上谷郡,曰渔阳郡,曰右北平郡,曰辽西郡,曰辽东郡,曰玄菟郡,曰乐浪郡,皆故郡也。曰广阳郡,故国也。建武十三年,省入上谷。永平八年,复置郡。曰辽东属国。安帝时置,别领昌黎等六城。昌黎,今见大宁卫。《献帝起居注》:初平元年,董卓以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度分辽东置辽西、中辽二郡,兼置营州刺史,自称平州牧。
扬治历阳历阳,今南直和州也。后治寿春,即前九江郡治。建安五年,复移合肥,今庐州府治也。旧领郡国凡六,今领郡六:曰九江郡,故郡也。永平十六年,分置阜陵国于阜陵县,仍属九江郡,今南直全椒县东南阜陵故城是。曰丹阳郡,曰豫章郡,皆故郡也。曰吴郡,本会稽郡地。顺帝时分置,治吴,故会稽郡治也。曰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府治。曰庐江郡,故郡也。建武十年,省六安国入庐江。元和二年,改庐江郡为六安国。章和末,仍为庐江郡。《晋纪》:灵帝分豫章置鄱阳、庐陵二郡。二郡盖建安中孙氏所置。
荆治汉寿汉寿,今常德府东四十里有汉寿故城。初平二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旧领郡国七,今领郡七:曰南阳郡,故郡也。曰南郡,亦故郡。建初四年,改为江陵国,寻复故。曰江夏郡,亦故郡。建初四年,析置平春国,治平春县,仍属江夏,今河南信阳州西南平阳故城是也。曰零陵郡,曰武陵郡,曰桂阳郡,皆故郡也。曰长沙郡,故国也。建武十三年,改国为郡。《汉官仪》荆州领八郡,盖以章陵为一郡云。又《魏氏春秋》:建安二十年,吴分南郡巫、秭归为固陵郡。二十四年,以房陵、上庸、西城,并南郡之巫、秭归、夷陵、临川七县,为新城郡。盖遥夺吴之南郡地也。巫,今四川巫山县。余见湖广郧阳府及荆州府境。
益治雒雒,今成都府汉州也。中平五年,刘焉为益州牧,徙治绵竹。兴平初,复治成都。旧领郡九,今领郡九、属国三:曰汉中郡,故郡也。曰巴郡,亦故郡。谯周《巴记》:初平元年,益州从事赵韪分巴为二郡,以巴郡治垫江,而安汉以下为永宁郡。建安六年,刘璋以永宁为巴东郡,阆中为巴西郡,垫江仍为巴郡,所谓三巴也。垫江,即今重庆府合州治。安汉故城,在今顺庆府北三十五里。阆中,今保宁府附郭县。曰广汉郡,曰蜀郡,曰犍为郡,曰柯郡,曰越郡,曰益州郡,皆故郡也。曰永昌郡。明帝永平二年,分益州郡置,领不韦等县八。不韦故城,在今云南永昌军民府城东北。曰广汉属国,别领阴平道等三城。阴平,今陕西文县也。曰蜀郡属国,别领汉嘉等四城。汉嘉,故青衣县也,在今雅州名山县东。曰犍为属国,别领朱提等二城。朱提废县,在今叙州府西。三属国皆安帝延光初所置。又《通释》云:灵帝时,复置汶山郡,领汶江等三县。汶江,即今茂州治。
交治广信广信,即今梧州府治苍梧县。仍领郡七:《晋志》:桓帝置高凉郡,领高梁等县。今广东阳江县西有高梁故城,高州府亦其地也。沈约曰:交趾刺史,本治龙编。献帝建安八年,改曰交州,始治广信。十六年,又徙治南海郡番禺县。龙编,今安南国奉天府治。
凡郡国百有五《晋志》作百有八。按:旧郡凡百有三,今省城阳、胶东、高密、川、真定、广平、六安、泗水,凡八郡,而增置永昌、任城、吴郡、济北,凡四郡,又合属国比郡者六计之,是百有五也。《续汉纪》: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并省。其后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有五云,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王氏曰:后汉郡国增于前者二:县、邑、道、侯国少于前者三百九十有七。东乐浪,西敦煌,南日南,北雁门,西南永昌。四履之盛,几于前汉。
董卓贼乱,曹操因之,遂取中原。
【史略】初,关东州郡皆起兵讨卓,推袁绍为盟主时董卓拜绍勃海太守,绍自称车骑将军。绍与王匡屯河内匡,河内太守,韩馥留邺给军粮馥,时为冀州牧,孔屯颍川,时为豫州刺史,刘岱等与操屯酸枣岱,时为兖州刺史,与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操,俱屯酸枣。是时,卓拜操为骁骑都尉,操遁还陈留,合兵讨卓。酸枣,见开封府延津县,袁术屯鲁阳时卓以术为后将军,术出奔南阳。鲁阳,今汝州鲁山县。卓逼车驾迁长安,而自屯雒阳,诸军畏其强,莫敢进。操曰:使卓倚王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诸君能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谓绍也,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辕、大谷に辕山,在河南府巩县。见七国韩张仪请秦伐韩。汉置に辕关于此。大谷,即陕州阌乡县南二十五里泰山谷,亦有大谷关,全制其险;使袁将军帅南阳之军谓术也,军丹、析丹,丹水。析,析川。在今南阳府邓州内乡、析川二县界,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诸将不能用,食尽而散。既而绍夺韩馥冀州,自领之。操知绍无能为,欲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会黑山贼于毒等略东郡,操讨破之黑山,在今北直县西北八十里,绍因表操为东郡太守时郡治东武阳,在今山东朝城县东。既而兖州刺史刘岱,为黄巾贼所杀,操乘间据兖州,领刺史,攻陶谦于徐州,谦走保郯谦自彭城败保郯。郯,即徐州治也,复攻之。会吕布入濮阳今北直开州。见前,兖州郡县悉应布,惟鄄城、范、东阿不下鄄城,即山东濮州,见前。范,今濮州属县。东阿,亦见前。布进攻鄄,不克,还屯濮阳。操引还,败布于定陶见前,闻陶谦已死,欲遂取徐州,后乃定布。荀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且河、济天下之要地,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不先定。操遂击走布,兖州复定。毛谓操曰:今天下分崩,乘舆播荡,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夫兵义者胜,守位者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霸王之业可成也。会关中扰乱,帝还雒阳。操乃西迎天子,迁都于许,命枣祗屯田许下,缮兵积谷,州郡皆置田官,所在仓廪皆满。于是破袁绍,略乌桓今北直废大宁卫以北,即乌桓地,兼幽、并,平关、陇,富强莫与之抗。
篡易汉祚,仍都洛阳。
【都邑考】魏武初封魏公,都邺今彰德府临漳县西二十里故邺城是。见前。文帝篡汉,复都洛阳。黄初二年,以谯为先人本国即故豫州治,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遗迹,邺为王业本基,与洛阳号曰五都《魏志》:文帝置五都,立石表,西界宜阳,北循太行,东北界阳平,南循鲁阳,东界郯为中都地。
有州十三《通典》:魏以三河、弘农为司隶,而三辅入于雍州;又分雍州之河西为凉州,陇右为秦州;又分辽东、昌黎、带方、玄菟、乐浪为平州,后复合为幽州;亦兼置荆、扬二州。实得汉十三州之九:
司隶治河南,即汉治也。领郡六:曰河南,曰河内,曰河东,曰弘农,皆故郡也。曰平阳。正始八年,分河东郡置,治平阳县,即今山西平阳府。曰朝歌。黄初二年,分河内郡置,治汲县,即今卫辉府。
荆治襄阳,因刘表旧治也,后治宛。魏主芳嘉平中,又改屯新野,今南阳邓州属县。领郡八:曰南阳,曰江夏,皆故郡也。曰襄阳。建安十三年,魏武分南郡置,治襄阳县,即今府。曰南乡。亦魏武分南阳置,治顺阳县,今邓州析川县有顺阳城。曰魏兴。本建安二十四年,先主分汉中郡所置西城郡也。明年,曹丕并入新城郡,寻复改置魏兴郡,置西城县,即故汉中郡治。又建安六年,分汉中置汉宁郡,治安阳县,以张鲁为汉宁太守,寻废。即今兴安州汉阴县。曰新城。本建安初刘表分汉中所置房陵郡也。延康元年,曹丕改为新城郡,治房陵县,今郧阳府房县是也。曰上庸。亦建安中析汉中郡置。《魏略》:魏武初置上庸都尉,后为上庸郡,治上庸县。延康元年,文帝并入新城郡。明帝复析置上庸郡。今郧阳府竹山县有上庸城。见前庸国。曰义阳。黄初二年,分南阳郡置,治安昌县,今汝宁府信阳州西北有故安昌城。《志》云:汉建安十三年,魏武尝得荆州之地,及败于赤壁,南郡以南皆为敌境。黄初三年五月,时孙权臣附,诏以江南八郡为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十月,以孙权拒命,复郢州为荆州。
豫初治谯,寻治颍川。领郡九:曰颍川,曰梁郡,曰沛郡,曰陈郡,曰鲁郡,曰汝南,皆故郡也。曰谯郡。建安中,魏武分沛郡置,治谯。曰弋阳。黄初中,分汝南置,治弋阳,今汝宁府光州也。曰汝阴。魏武分汝南置,治汝阴县,今南直颍州也。又建安二年,魏公操分汝南之安阳、朗陵二县,置阳安都尉,亦曰阳安郡。安阳,朗陵,见汝宁府真阳、确山二县。
青治临,即汉治。领郡五:曰齐郡,曰济南,曰乐安,曰东莱,皆故郡也。曰城阳。后汉并入琅邪郡。建安中,魏武复分置。本属徐州,今改属青州。又平昌郡,黄初三年,魏文帝分城阳郡置,治平昌县,今青州府安丘县西南平昌故城是。晋废。又长广郡,建安五年,魏武分东莱郡置,治不其县,今莱州府胶州即墨县西南不其故城是。《晋志》云:晋咸宁二年置。
兖治鄄。魏主芳嘉平中,兖州屯平阿,今南直怀远县东北有平阿城。州领郡八:曰陈留,曰东郡,曰济阴,曰山阳,曰任城,曰东平,曰济北,曰泰山,皆故郡也。
扬初治合肥,后复汉寿春。领郡三:曰淮南。汉九江郡也。建安初,袁术改为淮南。魏因之。曰庐江。汉故郡。建安中,魏武省入淮南,后复置,治阳泉县,盖与吴分置郡也。阳泉故城,在今寿州霍丘县西。曰安丰。黄初二年,分庐江郡置,治安风县,今南直霍丘县西南有安风故城。胡氏曰:安丰,宜属豫州。
徐治彭城。领郡六:曰下邳,曰彭城,曰东海,曰琅邪,曰广陵,皆故郡也。曰东管。魏正始初,分琅邪郡置,治东管县,今山东沂水县也。又有东安郡,亦魏分琅邪郡置,治东安县,今沂水县南东安废县即故郡治也。东安寻废。又有昌虑、利城二郡,魏武于建安三年分东海郡置,以处降帅。昌虑,在兖州府滕县,见前。利城,今南直赣榆县西六十里有故城,后废。
凉治武威。领郡八:曰金城,曰武威,曰张掖,曰酒泉,曰敦煌,皆故郡也。曰西平。建安中,分金城郡置,治西都县,即今西宁卫。曰西郡。亦建安中分张掖郡置,治日勒县,今山丹卫东南有日勒废城。曰西海郡,即故居延属国也。《晋志》魏凉州刺史领戊已校尉护西域,如汉故事,至晋不改。
秦治上わ,今巩昌府秦州西六十里有故城。领郡六:曰陇西,曰汉阳,曰武都,皆故郡也。曰南安,即灵帝时置。曰广魏。即后汉初平中所置永阳郡,改治临渭,今秦州秦安县东南有临渭城。曰阴平,本汉广汉属国也。建安中,魏武改置阴平郡。太和三年,武都、阴平皆入于蜀汉。《晋志》以为晋泰始中置。
冀治邺。领郡十三:曰赵郡,曰巨鹿,曰安平,曰勃海,曰河间,曰清河,曰中山,曰常山,曰魏郡,皆故郡也。曰平原。汉属青州,魏改属冀。曰乐陵。建安中,魏武分平原郡置,今山东乐陵县即故郡治。曰阳平。黄初中,分魏郡置,治元城县,今大名府是也。曰广平。亦黄初二年分魏郡置,治广平县,即今广平府。《魏纪》:建安八年,魏公操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后以东部都尉分立扬平郡,西部都尉立广平郡,谓之三魏。又有郡曰博陵。《晋志》:汉桓帝时置,魏因之。曰高阳。《晋志》亦曰桓帝置。后又云泰始初置。曰章武。《晋志》云:魏武分勃海国置。后又云泰始中置,治东平舒县,今北直大城县是也。博陵、高阳府,见前后汉郡国。
幽治蓟。领郡十一:曰范阳,即汉涿郡也。黄初中,更名。曰燕郡,即汉广阳也。建安中,魏武省渔阳入焉。黄初中,复故名为燕郡。曰右北平,曰上谷,曰代郡,曰辽西,曰辽东,曰玄菟,曰乐浪,皆故郡也。曰昌黎,本辽东属国。景初中,改为昌黎郡。曰带方。建安中,公孙度分乐浪置。魏因之,治带方县,在今朝鲜境内。《典略》:景初二年,以辽东、昌黎、带方、玄菟、乐浪五郡为平州,后合为幽州。
并治晋阳。领郡六:曰太原,曰上党,曰西河,曰雁门,皆故郡也。曰乐平。建安中,魏武分太原郡置,治沾县,今山西乐平县西废沾县是。曰新兴。亦建安中魏武分太原地置,治九原县,在今忻州西。《汉魏春秋》:后汉灵帝末,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并州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为新兴郡。黄初元年,复置并州。二年,迁郡于岭南,自陉岭以北并弃之,以勾注为塞。陉岭,即勾注也,见前战国苏厉遗赵王书。
雍治长安。领郡六:曰京兆,曰冯翊,曰扶风,曰安定,曰北地,皆故郡也。曰新平。建安中,魏武分扶风郡置,治漆县,今西安府州也。《晋志》:魏改京兆尹为太守,冯翊、扶风,各除左右。初,三辅属司隶,献帝改置雍州,自三辅距西域皆属焉。魏析为凉、秦二州,而雍州不改。
郡国九十有一《晋志》作六十有八,得汉郡五十有四,误。东拒吴,西拒蜀,以广陵、寿春、合肥今庐州府附郭县。见前、沔口亦曰汉口,亦曰鲁口,即湖广武昌府城西之夏口也。或曰:今汉阳府城东北大别山之阴,为魏所守之沔口、西阳西阳,在今黄州府东南百三十里、襄阳、陇西今临洮府治狄道县,即故陇西郡治、南安即灵帝所置南安郡、祁山在巩昌府西和县北七里、汉阳《志》曰:汉阳治冀,在今巩昌府伏羌县。见前、陈仓今凤翔府宝鸡县有陈仓故城为重镇。
魏明帝曰: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必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
孙权席父兄之业,奄有江东。
【史略】初,权父坚以讨贼功,封乌程侯乌程,今浙江湖州府附郭县。兄策乃略定江东地孙策时,略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诸郡。及权嗣位,周瑜等破曹操于赤壁赤壁,在今武昌府城东南九十里,进取江陵,西至夷陵。瑜因说权曰:今操新败,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时孙坚弟子瑜为奋威将军,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与马超结援瑜意欲兼汉中以动关中,连陇右以规三辅。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瑜志未逮而卒。后吴屡伐魏,皆无功。最后魏主薨,权复议伐魏。殷札曰:天弃曹氏,丧诛屡见。今宜涤荆、扬之地,强者执戟,羸者转运,命益州军于陇右谓蜀汉也,朱然、诸葛瑾指襄阳,陆逊、朱桓征寿春,大驾入淮阳谓淮北,历青、徐,犄角并进,民必内应。一军败绩,则三军离心,便当乘胜逐北,以定华夏。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民疲威削,时往力竭,非策也。权不能用,师卒无功。
奠基建业。
【都邑考】孙策屯曲阿曲阿,今镇江府丹阳县。策击走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遂屯焉,寻徙屯吴今苏州府治。权徙治丹徒,谓之京城今镇江府治亦曰京口。寻迁秣陵,号曰建业今应天府治,而武昌为行都云今武昌府武昌县。吴于章武元年自公安徙都鄂,改曰武昌。黄龙元年,还建业。陆逊辅太子登留武昌。归命侯皓甘露元年,复徙都武昌。宝鼎初,还建业,命滕牧留镇武昌。公安,今湖广荆州府属县,吴南郡治也。
有州五《通典》:吴分汉交州之南海、苍梧、郁林为广,分荆州之江夏以东为郢,得汉十三州之三。又《晋书》:晋灭吴,得州四,谓扬、荆、交、广也。郢州似初置后废:
扬治建业。领郡十三:曰丹阳,曰吴,曰会稽,曰豫章,皆故郡也。曰庐江。吴与魏分置,治皖,今安庆府治是。曰庐陵。建安四年,孙策分豫章置,治庐陵县,今为吉安府。曰鄱阳。建安十五年,孙权分豫章郡置,治鄱阳县,今为饶州府。曰新都。亦建安十三年孙权分丹阳郡置,治始新县,今南直徽州及浙江严州府。始新,今严州府淳安县也。曰临川。吴太平二年,亦分豫章郡置,治临汝县,今为抚州府。曰临海。亦太平二年分会稽东部都尉置,治章安县,今为台州府。章安,今府东故城是也。曰建安。永安三年,分会稽南部都尉置,治建安县,今为福建建宁府。曰吴兴。宝鼎初,分吴郡置,治乌程县,今为湖州府。曰东阳。亦宝鼎中分会稽郡置,治长山县,今为金华府。曰庐陵南部都尉。亦宝鼎初分庐陵郡置,治雩都县,今赣州府雩都县是。又东安郡,黄武五年,以丹阳、会稽、吴三郡山民为寇,分其地置郡,治富春县,旋罢。富春,今杭州府富阳县也。又建安四年,孙策分豫章之海昏诸县置建昌都尉,治海昏,今南康府建昌县是。
荆治南郡。领郡十四:曰南郡,曰武陵,曰零陵,曰桂阳,曰长沙,皆故郡也。曰宜都。建安十三年,魏武得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旋败还。十四年,蜀先主因分置宜都郡,治夷陵,今荆州府夷陵州是也。二十四年,入于吴。曰临贺。黄武中,分苍梧郡置,治临贺县,今广西平乐府贺县也。曰衡阳。太平二年,分长沙西部都尉置,治湘乡县,今衡州府南湘乡城是。曰湘东。亦太平二年分长沙郡置,治酃县,今衡州府东有故酃城。曰建平。永安三年,分宜都郡置,治建平县,今荆州府归州也。或云:建安末,吴尝置固陵郡,后废,改置建平郡。曰天门。亦永安中分武陵郡置,治零阳,今岳州府澧州石门县是。曰邵陵。宝鼎初,分零陵北部都尉置,治邵陵县,今宝庆府治是。曰始安。甘露初,分零陵南部都尉置,治始安县,今广西桂林府治。曰始兴。亦宝鼎初分桂阳郡置,治曲江县,今韶州府治。又营阳郡,亦宝鼎中分零陵郡置,治营道县,今永州府道州是其地也。后废。
郢治江夏,今武昌府。领郡未详。曰武昌。治武昌县,汉江夏郡也,本治西陵。建安十三年,孙权以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盖江夏半入于曹氏。黄武初,改曰武昌郡,移治武昌也。沙羡,即今武昌府治武昌县。见前《都邑考》。曰蕲春。建安十二年,孙权分江夏置,治蕲春县,今黄州府蕲州也。曰安成。宝鼎二年,分豫章、庐江郡置,治平都县,今江西吉安府安福县是。或曰:郡仍属扬州。又彭泽郡,建安十四年,孙权分豫章、庐江郡置,领彭泽、柴桑、寻阳三县,即今九江府境也,而地志不著。又汉昌郡,建武十五年,孙权分长沙郡置,治汉昌县,今岳州府平江县也。后废。
交治龙编,今安南之东都。见后汉交州注。领郡七:曰日南,曰交趾,曰九真,曰合浦,故郡也。曰新昌。吴建衡三年置,治麋泠县。沈约曰:本名新兴,晋太康三年改曰新昌。曰武平,治武宁县。曰九德,治九德县。俱在今安南境内。《晋志》云:武平、九德二郡,吴宝鼎初置。
广治番禺。领郡七:曰南海,曰苍梧,曰郁林,故郡也。曰高凉,即后汉灵帝时所置郡。曰高兴。吴分高凉置,治广化县,今广东阳江县西北有废广化城。曰桂林。宝鼎中,分郁林郡置,治潭中县,即今柳州府治。曰合浦北部。永安六年,分合浦郡置,治宁浦县,今广西南宁府横州也。《晋志》:吴黄武五年,分交州之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立为广州,俄复旧。永安七年,复分交州置广州云。
郡国四十三得汉郡十有八。西拒蜀,北拒魏,以建平见上荆州属郡、西陵即夷陵。又州西北二十五里为西陵峡。详湖广重险西陵、乐乡今荆州府松滋县东七十里有乐乡城、南郡见前、巴丘即岳州府附郭巴陵县、夏口吴所守之夏口,即今武昌府之城西汉口也。《晋志》:夏口在荆江中,正对沔口。见前七国楚夏州、武昌见上、皖城见前、牛渚圻在今太平府北二十五里,亦谓之采石圻。详见南直名山采石、濡须坞在庐州府无为州巢县东南四十里,亦曰东关,又为东兴堤。详见南直重险东关,后又得邾城今黄州府治,见前、沔口见魏重镇、广陵同上,并为重镇。
陆抗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上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悬也。臣父逊,昔在西垂上言: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不然,深可忧也。○司马懿曰:东关、夏口,敌之心喉。○何承天曰:曹、孙之霸,才均智敌,江淮之间,不居各数百里。魏舍合肥,退保新城在今合肥城西北二十里,魏满宠所筑。吴城江陵,移入南岸吴南郡移治公安,盖在江南岸也。濡须之戍,聚屯羡溪羡溪,在濡须东三十里。何者?斥堠之郊,非耕牧之地,故坚壁清野以俟其来,整甲缮兵以乘其弊也。及襄阳之屯,民居星散。司马懿谓宜徙沔南,以实水北即沔水北。曹爽不用,果亡沮中今襄阳府南沮水左右地,亦曰沮中。胡氏曰:地有常险,则守亦有常势。当孙氏时,上流欲争襄阳而不得,故以良将守南郡;下流欲争淮南而不得,故以大众筑东兴见上濡须坞与皖口在今安庆府城西十里,亦曰山口镇;中流欲争安陆而不得安陆,今德安府治是,故以三万劲卒守邾城。
先主以败亡之余,得一孔明,仅安巴蜀。
【史略】先主初领徐州牧,屡为袁术、吕布及曹操所败。后依刘表,屯新野今南阳府邓州新野县,见前,三顾孔明于隆中今襄阳府城西二十三里有隆中山。孔明曰:今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自桂阳、苍梧,跨有交州,则利尽南海也,东连吴会吴会者,吴为东南一都会也,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蛮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雒宛谓南阳。雒谓雒阳。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犹曰秦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而迎将军者乎?
定都成都。
【都邑考】都成都。
有州三蜀分益为梁,又以建宁太守遥领交州,得汉十三州之一。又延熙四年,蒋琬奏以姜维为凉州刺史,时凉州止有武都、阴平二郡,盖亦遥领也:
益治成都。领郡十二:曰蜀郡,曰犍为,曰汶山,曰越,曰,曰永昌,皆故郡也。曰江阳。刘璋于建安五年,分犍为郡置,治江阳县,今四川泸州也。曰汉嘉,本蜀郡属国也。曰朱提,本犍为属国也。俱章武元年改置。曰建宁,即汉益州郡也。后主建兴二年,改为建宁郡,治味县,今云南曲靖军民府西废味县是。曰云南。本益州永昌郡地,亦建兴二年析置,治云南县,今大理府赵州云南是也。曰兴古。亦建兴二年析益州郡置,治律高县,今曲靖府马龙州东废律高县是也。又《晋志》:后主分广汉,立东广汉郡。胡氏曰:东广汉郡治妻阝县,今潼川州也。又《蜀纪》:建安十九年,先主入成都,以诸葛孔明领益州太守,法正领蜀郡太守。盖刘璋置益州,与蜀郡并治成都郭下云。
梁治汉中。领郡十:曰汉中,曰广汉,曰巴郡,皆故郡也。曰梓潼。建安二十三年,先主分广汉置,治汉寿县,今保宁府剑州广元县也。曰涪陵。亦建安中先主分巴郡置,治涪陵县,今重庆府之涪州是。曰巴东,曰巴西。即刘璋分巴郡所置也。曰宕渠。亦建安中先主分巴郡置,治宕渠县,今顺庆府广安州宕渠县东北七十里有宕渠故城。寻省入巴西郡。曰阴平,本建安中魏公操置。建兴七年,入于汉。《晋志》云后主所置。曰武都。汉故郡也,亦建兴中属汉。蒋琬盖分二郡为凉州。
交治建宁。见上建宁郡。
郡国二十有二得汉郡十有四。东拒吴,北拒魏,以汉中见前、兴势兴势,今汉中府洋县北兴势山是、白帝今夔州府东五里,即白帝城为重镇吴贺邵云:刘氏据三关之险。三关者,一阳平关,在今宁羌州东北九十里,杜佑以为即汉中府褒城县西北二十里之汉阳关。一白水关,在宁羌州西南百里。一江关,即瞿塘关也。
黄权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三巴,见东汉郡。○阳洪曰:汉中,益州咽喉。若无汉中,是无蜀也。
胡氏曰:魏人都许,不恃方城,而守襄阳方城,见前七国楚绵以方城。蜀人都益,不恃剑门,而守汉中剑门,在保宁府剑州北二十五里。详四川名山剑门。吴人都秣陵,不恃大江,而守荆渚江陵城,楚渚宫也,故曰荆渚。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三
卷三
◎历代州域形势三晋十六国
司马晋世管魏权,倾危弱主,西灭蜀,东灭吴,遂并天下。
【史略】初,司马昭谋侵吴、蜀,谕其众曰: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虢取虞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沓中,在今洮州卫西南,羌中地也。时维军败于洮阳,内畏黄皓,不敢归成都,因求种麦沓中。洮阳,即今洮州卫治,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骆谷,在今西安府县西南百二十里。旧为南入汉中之要路。详见今汉中府傥骆道,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弱,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乃以钟会都督关中,规进取。姜维闻之,表后主宜遣军分护阳安关口阳安关,即阳平关也。见前蜀汉重镇及阴平之桥头在今巩昌府阶州文县东南白水上。详见阶州阴平道,以防未然。后主不省。既而昭遣邓艾督军,自狄道趋甘松沓中狄道,今临洮府治。时艾为征西将军,屯狄道。甘松,在今洮州卫西南,以连缀姜维;诸葛绪督军自祁山趋武街桥头,绝维归路绪为雍州刺史,屯上わ。武街,今巩昌府成县治。桥头,即阴平桥头;钟会统大军,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趋汉中斜谷,在凤翔府县西南三十里。骆谷见上。子午谷,在西安府西南百里。俱详见汉中府褒斜等道;以卫持节监军事。时汉敕诸围皆不得战,退保汉、乐二城汉城,今汉中府宁羌州沔县西南西乐城是也。乐城,今汉中府城固县东南旧城是也。初,诸围皆据险拒敌,令不得入平地。姜维易其制,欲诱敌深入,而后击之。会遂平行至汉中,分军围汉乐二城,径趋阳安关,关口无备,遂下之,长驱而前。邓艾击维于沓中。维败走,闻诸葛绪已塞道屯桥头,乃入北道,欲出绪后。绪引却。维还,从桥头过,至阴平,闻关城已破即阳平关,乃退趋白水白水,今保宁府昭化县西百里景谷城,即故白水县,合诸军守剑阁剑阁,在四川剑州,即剑门也。见前,以拒会。会不能前。邓艾进至阴平,上言:敌已摧折,宜遂乘之。若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今龙安府东北有故德阳亭,趋涪今成都府绵州治也,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出其不意,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必寡矣。遂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谷高深,至为艰险,先登至江油今龙安府江油县,进击诸葛瞻于涪。瞻败,退住绵竹绵竹故城,见前公孙述据成都,复击破之。汉人惧,后主遂降,悉定蜀地。其后十余年,羊祜镇襄阳,请伐吴,曰: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时王监益梁诸军,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即祜所统也,平南豫州,直指夏口时胡奋为平南将军,王戎为豫州刺史,徐、扬、青、兖并会秣陵徐、扬,王浑所统,青、兖、琅邪王所统。秣陵,即吴都也,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动,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吴缘江为国,东西数千里,唯有水战,是其所便。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保,还趋城池,去长入短非吾敌也。及祜卒,举杜预自代。预复请伐吴,许之。命琅邪王出涂中涂、滁通,今南直滁州。胡氏曰:即滁州取真州之路。真州,今扬州府仪真县,王浑出江西浑时都督扬州。江西,自和州出横江渡之路,王戎出武昌,胡奋出夏口,杜预出江陵,王、唐彬下巴蜀时彬为巴东监军,凡六道;而使贾充将中军,屯襄阳,节度诸军。王浑出横江在今和州东南二十五里,即大江也,所向皆捷。王克丹阳在荆州府归州东南七里,进克西陵、荆门荆门,见前岑彭破荆门、夷道即今夷陵州宜都县。杜预克乐乡见前吴重镇,取江陵,于是沅湘以南沅湘,见七国楚南卷沅湘接于交、广,望风降下。胡奋克江安江安,即公安,吴南郡治此。杜预定江南,改曰江安县。王复进克武昌,长驱至建业,吴人或降或溃。舟师过三山在应天府西南五十七里,入石头石头城在应天府西二里,吴主皓出降。吴地悉定。
仍都洛阳。
【都邑考】晋都洛阳,愍帝都长安,南迁后,都建康即孙吴建业也。
分州十九沈约《志》:太康元年,天下一统,凡十六州。后又分雍、梁为益,荆、扬为江,益为宁,幽为平,凡二十州。今从《通典》:
司州治洛阳,统郡十二。晋改汉魏之司隶为司州。永嘉以后,洛阳沦没。大兴四年,司州侨治合肥,寻治荥阳。咸康五年,又治襄阳。永和十二年,还治洛阳,后没于符秦。太元五年收复。隆安中,又没于姚秦。义熙十二年,司州复治洛阳。
河南郡汉郡也。领洛阳等县十二。洛阳,即秦汉时旧治。
荥阳郡本属河南郡。泰始三年分置,领荥阳等县八。荥阳,见前。
弘农郡汉郡也。领弘农等县六。弘农即汉旧治。渡江以后,侨立弘农郡于寻阳界内,今江西九江府有寻阳故城。
上洛郡本汉之京兆及弘农郡也。泰始二年分置,领上洛等县三。上洛,今陕西商州治也。
平阳郡魏分汉河东郡置,领平阳等县十二。平阳,即魏旧治。
河东郡秦郡也。领安邑等县九。安邑即汉故郡治。渡江后,尝侨立河东郡于孱陵县界之上明地。上明,今湖广松滋县西有故城。
汲郡本魏之朝歌郡,后废。泰始二年,改置汲郡,领汲县等县六。汲县,即魏朝歌郡治。其后石勒析置东燕郡,治燕县,今卫辉府胙城县也。
河内郡汉郡也。领野王等县九。野王,今怀庆府治河内县是。
广平郡魏增置郡也。领广平等县十五。广平,即魏旧治。本属冀州,晋属司州。
阳平郡亦魏所置郡。领元城等县七。元城,魏郡治也。本属冀州。
魏郡汉郡也。领邺县等县八。邺,汉郡治也。本属冀州。
顿丘郡汉东郡地。泰始二年分置,领顿丘等县四。顿丘,今大名府清丰县有顿邱故城。汉、魏俱属兖州。
兖州治廪邱,今东昌府濮州范县东南有廪丘故城。统郡国八。惠帝以后,兖州沦没。建武初,兖州侨治邹山。大宁三年,寄治广陵。建元二年,寄治金城。永和八年,侨治下邳。太和四年,移治山阳,寻还广陵。太元六年,以广陵为南兖州,鄄城为兖州,既而青、兖二州皆寄治淮阴。义熙七年,复以兖州治广陵。八年,青、兖二州皆镇京口。邹山,今兖州府邹县东南故邾城是。金城,今江宁府上元县北三十五里有故金城。山阳,今淮安府附郭县。淮阴,今淮安府西北四十里故淮阴城是也。余并见前。
陈留国汉郡也。领小黄等县十。小黄,今开封府陈留县东北三十里有小黄故城。其后石虎改为建昌郡,属洛州。东晋咸康四年,于北谯界侨置陈留郡。
濮阳国本汉东郡地。晋泰始初分置,领濮阳等县四。濮阳,即汉东郡治。南渡后,侨治淮南。
济阳郡汉郡。领定陶等县九。定陶,即汉济阴郡治。南渡后,侨治淮南。
高平国汉山阳郡也。晋改为高平国,领昌邑等县七。昌邑,亦汉山阳郡治。晋安帝时,侨置山阳郡,治山阳县,即今汉阳府治。
任城国汉故郡也。领任城等县三。任城,亦旧治。
东平国汉故郡。领须昌等县七。须昌,今兖州府东平州治是。
济北国汉郡。领卢县等县五。卢,亦旧治也。
泰山郡汉郡。领奉高等县十一。奉高,汉郡治也。
豫州治项,今开封府陈州项城县。统郡国十。永嘉之乱,豫州沦没。大兴中,豫州寄治谯,寻又寄治雍丘。大宁初,寄治寿春。咸和四年,又寄治芜湖。咸康三年,寄治邾城。邾城旋陷于石赵,复治芜湖。永和元年,移屯牛渚。二年,仍治芜湖。九年,治历阳。十一年,移镇寿春。自是进取则屯寿春,守江则屯历阳、芜湖。隆和元年,移镇汝南,旋还寿春。太元初,镇姑孰。九年,以姑孰为南豫州,汝南为豫州,既而以豫州寄治历阳,谓之西府。义熙六年,复镇姑孰。沈约曰:永和十一年,豫州屯马头。升平元年,戍谯。咸安元年,镇历阳,宁康元年,复徙姑孰。太元十年,又戍马头。十三年,又徙历阳,义熙二年,则复戍姑孰也。雍丘,今河南杞县。见春秋杞国。芜湖,今南直太平府属县。姑孰,即今太平府治。马头,今南直凤阳府怀远县南二十里有故城。余并见前。
颍川郡秦故郡。领许昌等县九。许昌,即汉末旧都也。
汝南郡汉郡。领新息等县十五。新息,今河南息县。见春秋息国。《晋志》惠帝分汝南立南顿郡,治南顿县,今河南商水县是。亦见春秋顿国。又明帝分置汝阳郡,治汝阳县。咸康中废,寻复置。今汝宁府治是。
襄城郡本颍川郡地。泰始二年分置,领襄城等县七。襄城,今开封府许州襄城县。南渡后,元帝侨立襄城郡,治繁昌县,今南直太平府属县也。
汝阴郡魏增置郡,后废。泰始二年复置,领汝阴等县七。汝阴,即魏故郡治。《晋志》惠帝时,分汝阴立新蔡郡,治新蔡县,今汝宁府属县。南渡后,孝武又侨置南新蔡郡,属南豫州,在今庐州府舒城县境。
梁国汉故郡也。领睢阳等县十二。睢阳,亦汉梁国旧都。《晋志》:武帝省陈郡入梁国。惠帝复分梁国立陈郡,治陈县,即故郡治也。东晋孝武太元中,侨立南梁郡,在寿春南界。
沛国汉旧郡。领相县等县九。相,即汉沛郡治。
谯郡魏增置郡也。领谯县等县七,谯,即魏故郡治。
鲁郡汉郡。领鲁县等县七。鲁县,即汉鲁国旧都也。
弋阳郡魏增置郡。领西阳等县七。西阳,今黄州府东南百三十里西阳故城是。沈约云:晋惠帝分弋阳郡为西阳国,属豫州。宋尝改属郢州,治西阳县。疑惠帝以后,弋阳还魏旧治也。刘句曰:吴分江夏置蕲春郡,晋改曰西阳郡,即唐之蕲州云。
安丰郡魏增置郡。领安风等县五。安风,即魏郡治。
冀州治房子,今真定府赵州高邑县西南十五里有房子故城。魏收曰:治信都,统郡国十三。胡氏曰:晋南渡后,幽、青、冀、并四州,俱侨治于江北。孝武太元七年,复取齐地,幽、冀二州皆徙治焉。
赵国汉郡。领房子等县九。房子,即州治。
巨鹿国秦郡也。领<广婴>陶等县二。瘿陶,今赵州宁晋县西南二十五里故城是。
安平国汉故郡也。领信都等县八。信都,即汉信都国都也。
平原国汉郡,领平原等县九。平原,即汉旧治。
乐陵国魏增置郡。领厌次等县五。厌次,今山东武定州治也。
勃海郡汉郡。领南皮等县十。南皮,今河间府沧州属县也。
章武国魏置郡,后废。晋泰始初复置,领东平舒等县四。东平舒,即魏故郡治。
河间国汉郡。领乐城等县六。乐城,即汉故国都也。
高阳国汉郡。领博陆等县四。博陆,即汉治。《晋志》云:泰始元年置。盖中间或废,后复置也。
博陵国汉郡。领安平等县四。安平,即汉故治。
清河国汉郡。领清河等县六。清河,今广平府西北故甘陵城是也。
中山国汉郡。领卢奴等县八。卢奴,即汉中山国故都。
常山郡汉郡。领真定等县八。真定,汉真定国旧都也。
幽州治涿,见前涿郡。统郡国七。太元中,幽州寄治广固。广固故城在今青州府城西北八里。
范阳国即汉涿郡也。魏改曰:范阳,领涿县等县八。涿,即州治。
燕国汉故郡也。亦曰广阳国,魏更旧名。领蓟县等县十。蓟,即汉广阳国故都。
北平郡秦郡。领徐无等县四。徐无,今北直蓟州玉田县东故城是也。
上谷郡秦郡。领沮阳等县二。沮阳,即汉旧治也。
广宁郡本上谷郡地。太康中分置,领下洛等县三。下洛,今北直保安州西百里有故城。
代郡秦郡。领代县等县四。代县,今大同府蔚州治是。
辽西郡秦郡。领阳乐等县三。阳乐,在今大宁废卫故柳城郡东。
平州治昌黎。今北直大宁废卫故柳城东南,有昌黎废县。统郡五。魏尝置平州,后罢。晋咸宁二年,复分幽州置。永嘉以后,平州属于慕容氏。
昌黎郡魏增置。领昌黎等县二。昌黎,见上。
辽东郡秦郡。领襄平等县八。襄平,即汉旧治。
乐浪郡汉郡。领朝鲜等县六。朝鲜,即汉旧治。
玄菟郡汉郡。领高句丽等县三。高句丽,即汉旧治。
带方郡本公孙度置,魏因之。领带方等县七。带方,即魏旧治。
并州治晋阳,即后汉旧治,统郡国六。建兴以后,并州沦没。义熙五年,尝寄镇淮阴。十四年,移镇蒲阪云。
太原国秦郡。领晋阳等县十三。晋阳,见上。
上党郡秦郡。领潞县等县十。潞,今潞安府潞城县。
西河国汉郡。领离石等县四。离石,今汾州府永宁州治。
乐平郡魏增置郡也。《晋志》云:泰始中置,领沾县等县五。沾,即魏旧郡治。
雁门郡秦郡也。领广武等县八。广武,今太原府代州西十五里有故城。
新兴郡魏置。领九原等县五。九原,即魏故郡治。
雍州治京兆。统郡七。惠帝时,河间王据长安州,治安定,又移新平。建兴以后,雍州沦没。元帝时,雍州侨治于ガ城。孝武时,于襄阳侨置雍州。太元十一年,寄治洛阳,以镇卫山陵,寻还襄阳。ガ城,今襄阳府光化县东有故城。
京兆郡汉郡。领长安等县九。长安,见前。太元十二年,分京兆、冯翊、弘农置华山郡,领郑县等县五。郑县,今华州治,亦见前。
冯翊郡汉郡。领临晋等县八。临晋,今西安府同州朝邑县西南二里故城是。
扶风郡汉郡。领池阳等县六。池阳故城在今西安府三原县西北,见前。惠帝初,改为秦国。
安定郡汉郡也。领临泾等县七。临泾,今平凉府镇原县东六十里有故城。
北地郡秦郡。领泥阳等县二。泥阳,今西安府耀州治是。
始平郡本扶风郡地。泰始三年分置,领槐里等县五。槐里,见前周都犬丘。南渡后,侨立始平郡于武当城,今襄阳府均州也。
新平郡魏置郡。领漆县等县二。漆,即魏故郡治。
凉州治武威,统郡八。永宁以后,其地为张氏所据。
金城郡汉郡。领榆中等县五。榆中,今临洮府兰州西二百里有故城。
西平郡魏置郡。领西都等县四。西都,即魏故郡治。
武威郡汉郡。领姑臧等县七。姑臧,即汉郡治。
张掖郡汉郡。领永平等县三。永平,今甘州卫治是。
西郡魏初置郡。领日勒等县五。日勒,即故郡治。
酒泉郡汉郡。领福禄等县九。福禄,即汉旧治。
敦煌郡汉郡。领昌蒲等县十二。昌蒲,在今沙州废卫西。又惠帝元康五年,分敦煌及酒泉地置晋昌郡,领宜禾等县八。宜禾,在今塞外故瓜州西北百三十里。
秦州初治冀城,后治上わ。统郡六。《晋志》:魏始分陇右置刺史,领护羌校尉,中间暂废。泰始五年,又以雍州、陇西五郡及凉州之金城、梁州之阴平,合七郡置秦州,镇冀城。太康三年,复并入雍州。七年复立,镇上わ,统郡六。江左以秦州寄治梁州,又于氐池立北秦州。氐池,即仇池,今陕西成县西北百里有仇池城。冀城,见后汉凉州注。上わ,见三国魏秦州治。
陇西郡秦郡。领襄武等县四。襄武,今巩昌府城东南五里襄武故城是。惠帝分置狄道郡,领狄道等县九。狄道,今临洮府治,见前。
南安郡汉郡。领犭原道等县三。犭原道,即后汉故郡治。
天水郡汉郡。后汉及曹魏皆曰汉阳。晋复曰天水,领上わ等县六。上わ,即州治。
略阳郡魏广魏郡也。泰始中更名。领临渭等县四。临渭,即魏故郡治。
武都郡汉郡。领下辨等县五。下辨,今巩昌府成县是也。
阴平郡魏置。《晋志》云:泰始中置,领阴平等县二。阴平,即魏故郡治。南渡后,复有南北二阴平郡。南阴平,今四川龙安府东百里有阴平故城。
梁州治南郑,统郡八。东晋大兴初,梁州寄治襄阳。咸康五年,寄治魏兴。建元二年,戍西城。太元二年,复镇襄阳。义熙初,又移魏兴。九年,治苞中。西城,今汉中府兴安州治,见前。苞中,即今汉中府褒城县也。
汉中郡秦郡。领南郑等县八。南郑,即州治。
梓潼郡蜀汉置。领梓潼等县八。梓潼,今保宁府属县。《晋志》:江左孝武时,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领晋寿等县四。晋寿,即蜀汉梓潼郡,治汉寿县也。
广汉郡汉郡。领广汉等县三。广汉,今潼川州射洪县东南有故城。《晋志》:桓温平蜀,复置遂宁郡。或曰谯氏所置。今潼川州遂宁县是也。
新都郡本广汉郡地。泰始二年分置,领雒县等县四。雒,即东汉益州治。太康三年,郡罢,寻复置。
涪陵郡蜀汉置。领汉复等县五。汉复,今涪州南九十里故城是。
巴郡秦郡。领江州等县四。江州,即汉以来旧治。
巴西郡蜀汉置。领阆中等县九。阆中,即故郡治。《晋志》:蜀汉割巴郡置宕渠郡,寻省入巴西。晋惠帝复分置宕渠郡,又以魏荆州所统之新城、魏兴、上庸,俱改属梁州。东晋孝武又分巴西、梓潼,置金山郡。或曰今绵州即故金山郡。
巴东郡蜀汉置。领鱼复等县三。鱼复,今夔州府治,亦即蜀汉故郡治也。《晋志》:穆帝时,尝改属荆州。
益州治成都,统郡八。惠帝永安以后,没于李氏,益州寄治巴郡,后又移治巴东。永和三年,桓温灭蜀,还治成都。咸安二年,又没于苻氏。太元十年,复为晋有。义熙初,没于谯纵。九年,益州平,仍治成都。
蜀郡秦郡。领成都等县六。成都,即州治。
犍为郡汉郡。领武阳等县五。武阳,今眉州彭山县〔东〕十里有故城。
汶山郡汉郡。领汶山等县八。汶山,即汉郡,旧治汶江道也。
汉嘉郡蜀汉置。领汉嘉等县四。汉嘉,即故郡治。
江阳郡蜀汉置。领江阳等县三。江阳,即蜀郡旧治。
朱提郡蜀汉置。领朱提等县五。朱提,即蜀郡旧治。沈约曰:怀帝分置南广郡,领南广等县四。南广,今叙州府南溪县是。
越郡汉郡。领会无等县五。会无,今建昌行都司会川卫治是。
郡汉郡。领万寿等县八。万寿,今遵义府治是。《晋志》:永嘉五年,分立平夷、夜郎二郡,改属宁州。平夷,今云南曲靖军民府陆凉州即其治。夜郎,今遵义府桐梓县东二十里有故城。又有西河郡,领芘苏等县,今云南大理府云龙州西有芘苏城。
宁州治云南,统郡四。《晋志》:泰始七年,分益州置。太康三年,复废入益州,立南夷校尉护之。永宁二年,复置宁州。咸和八年,没于李雄。咸康五年,复入于晋。
云南郡蜀汉置。领云平等县九。云平,今大理府赵州云南县北有故城。永嘉三年,分云南永昌立河阳郡,治东河阳县。或曰:故河阳城在今大理府东北境。亦曰东河阳郡。沈约曰:成帝分云南置兴宁郡,领弄栋等县,今姚安军民府治是也。
兴古郡蜀汉置。领律高等县十一。律高,即蜀汉旧治。沈约曰: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兴古之东置西平郡,领西平等县,在今曲靖府东境。成帝时,又分兴古置梁水郡,领梁水等县。梁水,今临安府宁州东有故城。或曰梁水郡亦建兴中王逊所表置。
建宁郡蜀汉改置。领味县等县十七。味县,即蜀汉旧治。《晋志》:惠帝分建宁以西七县别立益州郡。永嘉二年,改为晋宁郡,领建伶等县。建伶,今云南府西有故城。成帝时,又分建宁置建都郡,领新安等六县。沈约曰:郡去宁州建宁郡六十里。
永昌郡汉郡。领不韦等县八。不韦,即汉郡治。
青州治临,统郡国六。永嘉丧乱,青州沦没。大兴二年,青州侨治淮阴。太元九年,青州复归于晋,侨置幽州于广固。十五年,青、兖二州俱寄治京口,其后仍镇广陵。义熙四年,移镇丹徒。六年,始置青州于东阳,亦谓之北青州,而侨置青州曰南青州。十年,南青州仍治广陵。后省南青州,北青州直曰青州。东阳,今青州府治益都县。广固城,在今青州府城西北八里。
齐国秦郡。领临等县五。临,即州治。
济南郡汉郡。领平寿等县五。平寿,今青州府寿光县东四十里有故城。
乐安国汉郡。领高苑等县八。高苑,今青州府属县,见前。
城阳郡汉郡。领莒县等县十。莒,即汉城阳国治。《晋志》:惠帝元康十年,分城阳置平昌郡,领平昌等县。本三国魏所置郡,后废,晋复置。又分城阳置高密国,领高密等县。本汉高密国,后汉废晋复置。
东莱国汉置。领掖县等县六。掖,汉郡旧治也。
长广郡魏置。领不其等县三。不其,魏郡旧治也。
徐州治彭城。统郡国七。元康末,改治下邳。永嘉之乱,徐州沦没者半。大宁二年,寄治淮阴。咸和初,寄治广陵,寻又移镇京口。永和八年,复镇下邳。隆和元年,移屯山阳。太和二年,还治京口。宁康二年,复移广陵。明年,又还京口。太元九年,始以京口为南徐州,彭城为徐州。义熙七年,又以彭城为北徐州。
彭城国汉郡。领彭城等县七。彭城,即汉郡治。渡江后,亦曰沛郡。
下邳国汉郡。领下邳等县七。下邳,即东汉下邳国治。
东海郡汉郡。领郯县等县十二。郯,即汉郡治。《晋志》:元康初,分东海置兰陵郡,领兰陵等县。今兖州府东六十里有兰陵城。
琅邪国秦郡。领开阳等县九。开阳,今兖州府沂州东南有故城。元康七年,分置东安郡,领东安等县,即曹魏东安郡旧治也。江左侨置琅邪郡于江乘县境,又改治临沂。江乘、临沂,并在今江宁府东北七十里。
东管郡魏置,后废。太康中复置,领东管县等县八。东管,故魏郡治。
广陵郡汉郡。领淮阴等县八。淮阴,故魏郡治。义熙中,分广陵置海陵、山阳二郡。海陵,今扬州府泰州治。山阳,见前。
临淮郡汉郡。后汉改置下邳国。太康初,复析置,领盱眙等县十。盱眙,今凤阳府泗州属县。《晋志》:元康七年,分临淮置淮陵郡,今盱眙西北九十里有淮陵故城。后又分临淮、淮陵,置棠邑郡,今江宁府六合县故棠邑也。义熙中,改曰秦郡,又于盱眙改立盱眙郡。
荆州初治襄阳,后治江陵。统郡国二十二。《晋志》:惠帝元康初,分桂阳、武昌、安成三郡及扬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七郡为江州。怀帝永嘉初,又分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及广州之始安、始兴、临贺共九郡置湘州。咸和四年,复并入荆州。义熙八年,复置。十三年,仍并入荆州,而江州如故。《通释》:咸和四年,陶侃尝移荆州镇巴陵。建始初,仍镇江陵。太元二年,移镇上明,后仍还江陵,其江州初治豫章,后移武昌。建元中,寄治半洲。咸安末,移镇寻阳。上明,今荆州府松滋县西一里有故城。半洲,在今九江府西九十里。
江夏郡汉郡。领安陆等县七。安陆,今德安府治。《晋志》:惠帝分江夏立竟陵郡,治竟陵县。今承天府沔阳州景陵县西有竟陵故城。初属江州,后还荆州。
南郡汉郡。领江陵等县十二。江陵,即州治也。《晋志》:惠帝时,蜀乱,分南郡侨立成都国,领华容等县四。华容,今荆州府监利县东五里有故城。建兴中,复并入南郡。又安帝时,析置武宁郡,领乐乡等县,今承天府荆门州北八十里乐乡城是。又析置长宁郡,领长宁等县,今荆门州西南有长宁废县。刘宋改曰永宁。
襄阳郡魏置。领宜城等县八。宜城,今襄阳府属县。又咸和初,分置义成郡,领义成等县。义成,今襄阳府城县也。
南阳国秦郡。领宛县等县十四。宛,即秦以来郡治。《晋志》:惠帝分南阳立新野郡,领新野等县。新野,今南阳府邓州属县。
顺阳郡本魏所置南乡郡。晋太康中,改曰顺阳,领ガ县等县八。ガ,今襄阳府光化县东有故ガ城。
义阳郡本魏置,后废。太康中复置,领新野等县十二。新野,见上。惠帝时,义阳郡移治义阳县,今信阳州南义阳故城是也。又分置随郡,领随县等县,今德安府随州也。
新城郡魏置。领房陵等县四。房陵,即魏郡治。
魏兴郡魏置。领晋兴等县六。晋兴,今兴安州东有晋兴故城。
上庸郡亦魏置。领上庸等县六。上庸,即魏旧治也。晋惠帝时,分新城、魏兴、上庸三郡属梁州。又南渡后,谓魏兴、新城、上庸、襄阳、义成、竟陵、江夏为沔中七郡云。
建平郡本吴置,治秭归。晋灭蜀,亦置郡,治巫县。太康初,以吴置郡并入,领巫县等县八。巫,即今夔州府巫山县,见前。
宜都郡吴置。领夷陵等县三。夷陵,即吴郡治。
南平郡本吴所置南郡。吴得江陵,移南郡治公安。晋平吴,南郡复治江陵,而改故南郡为南平郡,领作唐等县三。作唐,今岳州府澧州安乡县东北有故城。元康以后,南平仍治江安,即公安也。
武陵郡汉郡。领临沅等县十五。临沅,今常德府治武陵县是。
天门郡吴置。领零阳等县五。零阳,即吴郡治。
长沙郡汉郡。领临湘等县十。临湘,即汉长沙国都也。沈约曰:元康九年,分长沙置建昌郡,领巴陵等县四。宋元嘉十六年为巴陵郡。巴陵,今岳州府附郭县。
衡阳郡吴置。领湘乡等县九。湘乡,即吴旧治。
湘东郡吴置。领酃县等县七。酃,即吴旧治。
零陵郡汉郡。领泉陵等县十一。泉陵,今永州府治零陵县是。《晋志》:穆帝时,分零陵立营阳郡,领营道等县。营阳,亦孙吴旧郡也。
邵陵郡吴置。领邵陵等县六。邵陵,亦孙吴旧郡治。
桂阳郡汉郡。领郴县等县六。郴,即汉郡治。
武昌郡吴置。领武昌等县七。武昌,即吴故都也。
安成郡吴置。领平都等县七。平都,亦吴故郡治。《晋志》:吴属扬州,晋改属荆州。
扬州初治寿春。太康二年,移治秣陵,即吴建业也。统郡十八。惠帝末,复治寿春。东晋时,治建康。兴宁二年,桓温自江陵移镇赭圻,遥领扬州。三年,移镇姑孰,寻复故。赭圻,今太平府繁昌县西南十里有故城。
丹阳郡汉郡。领建邺等县十一。建邺,即州治。建兴中,改曰建康。元帝建都扬州,改丹阳太守为尹。
宣城郡本丹阳郡地。太康二年分置,领宛陵等县十一。宛陵,即汉丹阳郡治。
淮南郡秦汉旧郡也。领寿春等县十六。寿春,即扬州旧治。惠帝永兴初,分淮南置历阳郡,领历阳等县。历阳,今和州治也。成帝时,又分置钟离郡,领钟离等县,属南徐州,今凤阳府东二十里钟离故城是也。
庐江郡汉郡。领阳泉等县十。阳泉,即曹魏庐江郡治。义熙中。分置晋熙郡,领怀宁等县。怀宁,今安庆府治。
毗陵郡《晋志》,吴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兴农校尉。太康三年,省校尉为毗陵郡,领丹徒等七县。丹徒,今镇江府附郭县,见前。惠帝永兴中,以郡封东海王世子毗,因改为晋陵郡。
吴郡汉郡。领吴县等县十一。吴,即汉郡治。
吴兴郡吴置。领乌程等县十一。乌程,即吴旧治。《晋志》:永兴中,割吴兴及丹阳郡置义兴郡,领阳羡等县。阳羡,今常州府宜兴县是。
会稽郡秦郡。领山阴等县十。山阴,即汉郡治。
东阳郡吴置。领长山等县九。长山,即吴旧治。
新安郡吴所置新都郡也。晋改曰新安,领始新等县六。始新,即吴郡旧治。
临海郡吴置。领章安等县八。章安,亦吴郡旧治。《晋志》:明帝太宁初,分临海立永嘉郡,领永宁等县。永宁,今温州府附郭永嘉县也。
建安郡吴置。领建安等县七。建安,即吴旧郡治。
晋安郡本建安郡地。太康二年分置,领原丰等县八。原丰,即今福州府治闽县是也。
豫章郡汉郡也。领南昌等县十六。南昌,即汉郡治。《晋志》:永兴初,分庐江、武昌郡地置寻阳郡。永嘉初,又以豫章之彭泽县属焉,领柴桑等县。柴桑,今九江府南九十里有故城,盖即孙吴所置。彭泽郡,太康初废,至是改置。
临川郡吴置。领临汝等县十。临汝,即吴旧郡治。
鄱阳郡吴置。领广晋等县八。广晋,今饶州府北百五十里有故城。
庐陵郡吴置。领西昌等县十。西昌,今吉安府泰和县西三里有故城。
南康郡本吴所置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改置郡,领赣县等县五。赣,今赣州府附郭县。
交州治龙编。统郡七。龙编,即吴交州治。
合浦郡汉置。领合浦等县六。合浦,今廉州府治。《晋志》:太康初,省珠崖入合浦郡。
交趾郡汉置。领龙编等县十四。龙编,即州治。
新昌郡吴置。领麋泠等县六。麋泠,即吴郡治也。
武平郡吴郡。领武宁等县七。武宁,即吴旧治。
九真郡汉郡。领胥浦等县七。胥浦,即汉旧治。
九德郡吴置。领九德等县八。九德,即吴旧治。
日南郡秦象郡也。汉曰日南。领象林等县五。象林,在今占城国境内。
广州治番禺,统郡十。《晋志》:太康初,吴平,以荆州之始安、始兴、临贺三郡来属。怀帝永嘉初,又以三郡属湘州。成帝时,又以三郡还属荆州。
南海郡秦郡。领番禺等县六。番禺,即州治。成帝时,分南海立东官郡。领宝安等县。宝安,今广州府东管县也。安帝又分东官立义安郡,领海阳等县。海阳,今潮州府附郭县。恭帝时,又分南海立新会郡,领盆允等县。盆允,在今广州府新会县境。
临贺郡吴置。领临贺等县六。临贺,即吴郡治。
始安郡吴置。领始安等县七。始安,即吴旧治。
始兴郡吴置。领曲江等县七。曲江,即吴旧治。
苍梧郡汉郡。领广信等县十。广信,即汉郡治。《晋志》:穆帝分苍梧立晋康郡,领端溪等县。端溪,今肇庆府德庆州治。又立新宁郡,领新兴等县。新兴,今肇庆府新兴县。又立永平郡,领安沂等县。安沂,今梧州府藤县南有故城。
郁林郡汉郡。领布山等县九。布山,即汉郡治。又元帝大兴初,分置晋兴郡,领晋兴等县。晋兴,在今柳州府象州境。
桂林郡吴置。领潭中等县八。潭中,即吴郡治。
高凉郡汉置。领安宁等县三。安宁,在今肇庆府阳江县境。
高兴郡吴置。领广化等县五。广化,即吴旧治。《晋志》:武帝后省入高凉。
宁浦郡吴合浦北部也。晋改置郡,领宁浦等县五。宁浦,即吴都尉治。
郡国一百七十有三晋太康初,因后汉及三国之旧,其改易及增置者一十五郡而已。《晋志》云增置二十有三,误也,县一千一百有九,几于秦汉之境矣。
【史略】汉、魏以来,羌、胡、鲜卑降者,多处之塞内。魏嘉平中,邓艾尝言于司马师,宜分并州境内匈奴左部为二国魏公操初分匈奴之众为五部,时左部最强。部帅左贤王豹,单于於扶罗之子也,徙居雁门。其羌胡与民同处者,亦以渐出之。使居民表议,未及行。至是郭钦上言: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部,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朔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战场矣。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于边鄙,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长策也。不听。元康末,关中氐齐万年等叛,事平。江统复作《徙戎论》警朝廷,朝廷不能用统议: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其并州之胡,本为匈奴部落,散居六郡。今五部之众,户至数万,皆可发遣,还其本域,庶华夏无纤介之忧云。先零、罕、析支之地,自湟中西至赐支河首是也,在今陕西西宁卫境内。
王氏曰:晋承三分之季,复一统之规,分州列郡,依然秦汉之疆矣。乃创守失经,用荒厥绪。永嘉以后,中原州郡星离豆剖,莫可究极,先王之阪章不复见者,垂数百年。岂非古今升降之大变也哉?
迨贾氏煽乱,八王构兵八王,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ぁ、长沙王、成都王颖、河间王、东海王越也,群翟起而乘之,于是中原板荡,不可复问。南渡封域,广狭无常,然上明见晋荆州注、江陵、夏口、武昌、合肥建初二年,合肥陷于后赵。永和六年,复取之、寿阳即寿春。咸和二年,陷于后赵。永和二年,复归于晋。太和四年,袁真以寿阳叛降燕,又降秦,六年克之。太元八年,苻坚大举入寇,寿阳为所陷,旋复取之、淮阴见上兖州注,往往为边圉重镇,而汉中建武初,梁州陷于李雄。桓温平蜀,遂复梁州,北守汉中。宁康初,为苻坚所陷。太元九年,复取之。义熙初,谯纵作乱,汉中为仇池杨盛所窃据,旋属于姚秦。三年,复为盛所据,羁属于晋。纵平,汉中亦来归、襄阳太兴初,梁州寄治襄阳。咸和五年,陷于后赵。七年,复取之。永和五年以后,司、豫诸州,多附于晋。十年,桓温伐秦,出自襄阳,不克而还。十二年,复引兵北出收洛阳。兴宁五年,洛阳陷于慕容燕。太元四年,襄阳为苻坚所陷。九年,复取襄阳,又北出宛洛,置戍洛阳,司、豫多为晋境。隆安三年,洛阳陷于姚秦,司、豫之间多见侵没,以襄阳为重镇、彭城太宁中,彭城陷于后赵。永和五年以后,后赵衰乱,徐、兖诸州,渐归于晋。太和四年,桓温伐燕,直至枋头,不克而还。太元三年,彭城为苻坚所陷。九年,复归于晋,于是进取青、兖诸州,河南郡县皆来归附。十年,刘牢之军于枋头,寻入邺城,既而慕容垂取邺、河、济以南,为所侵陷,于是以彭城为重镇。枋头,在今大名府县西南八十五里亦间为藩翰。
殷仲堪曰:剑阁之隘,蜀之关键。巴西、梓潼、宕渠三郡,去汉中辽远,在剑阁之内,而统属梁州。盖定鼎中华,虑在后伏。自南迁守在岷、邛,衿带之形,事异曩日。是以李势初平,割三郡隶益州,将欲重复上流,为习坎之防也。○李延寿曰:寿春形胜,南郑要险,乃建业之肩髀,成都之喉嗌。
胡氏曰:六朝增重上游,庾亮欲经略中原,则先分戍汉、沔。刘裕欲伐魏,则先广襄阳资力。晋何充有言:荆、楚,国之西门。
于斯时也,刘渊据离石今山西汾州府永宁州,称汉。刘曜据长安,改汉曰赵。
【史略】初,魏人居南匈奴五部于并州诸郡《汉魏春秋》:魏武于建安二十一年,居匈奴左部于兹氏,右部于祁县,南部于蒲子,北部于新兴,中部于大陵。兹氏,今汾州府南十五里有故城。祁县,今太原府属县。蒲子,今平阳府隰州。新兴,见前。大陵,今太原府文水县东北十二里有故城,左部帅刘豹最强,豹子渊袭位,惠帝初,拜五部大都督。及晋乱,其党推渊为大单于,都离石,既而还都左国城渊本居左国城,在今永宁州东北二十里,建国号曰汉,略取太原、上党、西河境内数邑。永兴二年,离石饥,徙屯黎亭今潞安府黎城县。永嘉二年,寇陷平阳及河东郡,于是徙都蒲子,遣王弥、石勒等寇掠冀州诸郡及兖、豫以东。明年,徙都平阳,寇陷上党郡邑,南犯洛阳。四年,渊子聪篡立。五年,寇陷洛阳,王弥、石勒等复分道东略,会蒲阪叛降汉蒲阪,见舜都,遣刘曜等引兵陷长安,旋复失之。明年,袭陷晋阳,寻亦不守。建兴四年,刘曜复陷长安。使曜督陕西诸军事,封秦王。聪死,靳准作乱,尽诛刘氏。曜因讨准,至赤壁,遂自立赤壁,在今蒲州河津县北。曜僭号于此,与石勒共讨准等,平之,还都长安,改国号曰赵。大兴三年,曜取陇右诸郡,既又南降仇池仇池,在今巩昌府成县西北,见前秦州注。杨氏世据此,详见后,西胁凉州太宁元年,刘曜自陇上西击凉州军于河上,张茂惧,遣使称藩于曜。咸和三年,曜攻后赵将石生于金墉洛阳城西北隅曰金墉。先是大兴三年,赵洛阳守将尹安等叛降后赵,后赵将石生引兵赴之,安等复降司州刺史李矩于荥阳,矩亦遣兵入洛,河南民相率归矩,洛阳遂空,既而为石生所据守。大宁三年,曜遣将攻之,不克,至是复攻之,石勒驰救,为勒所获。曜子熙及允弃长安走上わ,寻复引兵趣长安,为石虎所败。虎乘胜取上わ。秦、陇悉入于后赵,赵亡。○胡刘盛时,其地东不过太行,南不越嵩、洛王弥、石勒以及曹嶷等,虽寇略纵横,东至青、齐,南抵江、汉,然皆不置戍守,或各私其地,名为附汉而已,西不逾陇坻刘聪时,未有陇右,刘曜始取之,北不出汾晋时刘琨以并州拒守,石勒始有其地。刘渊尝置雍州于平阳,幽州于离石。刘聪又置荆州于洛阳其时又置殷、卫、东梁、西河阳、北兖五州,而未详所治。刘曜以秦、凉二州并置于上わ,又置朔方于高平今平凉府镇原县,并州于蒲阪,改置幽州于北地,又尝置益州于仇池。至郡县分合,类不能详也。
李雄据蜀称成,李寿寻改称汉亦谓之后蜀。
【史略】汉末,ク人李氏自巴西、宕渠徙汉中ク,赋名也。蜀人谓赋为ク,盖蛮户之赋。宕渠,见前蜀汉梁州置,依张鲁。及魏武克汉中,复迁略阳,谓之巴氐。元康中,关中乱,岁饥,李特等帅流民就谷汉川,寻入剑阁见前三国蜀胡氏论剑门。会益州刺史赵据州叛,特等依之。既而杀特弟庠,特等怨,引兵屯绵竹故城在今汉州德阳县北,见前,还攻成都,走死。朝议以梁州刺史罗尚为益州刺史,特等共迎尚入成都。尚复与特等隙,又敦迫流民还秦、雍。特等因之作乱,复屯聚绵竹,攻辛冉于广汉冉,广汉太守也。尚信其谋,故特攻之,冉败走,遂据其城;攻罗尚于成都,屡败晋兵,略取梓潼、巴西,寻入少城在成都城西。成都旧有太城及少城。罗尚自太城袭特,斩之。特弟流等复还据绵竹,寻徙据郫城今成都府郫城。流旋卒,众推特子雄为益州牧,治郫城,进攻罗尚,尚遁走。雄入成都,即成都王位,寻称帝,国号大成。建兴二年,汉中乱,郡人张成等以地归成。于是北取汉中,东略涪陵、巴郡,西收汉嘉、越涪陵、汉嘉,俱见蜀汉梁州,久之,复取巴东及建平二郡,宁州亦尽入于成。雄卒,子期篡立。咸康四年,李寿废期自立寿,特弟骧之子,封汉王,屯涪,引兵入成都,废期而代之,改国号曰汉。寿卒,子势立。永和二年,桓温讨灭之。○李成盛时,东守三峡三峡在巴东、建平二郡之境。咸康中,二郡复属于晋,南兼、爨南中蛮也,西尽岷、邛,北据南郑。李雄置益州于成都,梁州于涪,宁州于建宁,又分梁州置荆州于巴郡,分宁州置交州于兴古领兴古、永昌、、越、夜郎等五郡。《晋志》:咸康四年,李寿又分、夜郎、朱提、越四郡置安州,既又以兴古、永昌、云南、越、朱提、河阳六郡为汉州。八年,以安州并入宁州,既又以越还属益州,省永昌郡。《晋纪》云:咸康二年,夜郎、兴古入于晋。五年,宁州皆为晋所得。寿或于境内遥领宁州诸郡也。及雄卒,而成业遂衰。李寿时,浸以削弱。子势继之,亡不旋踵矣。
石勒据襄国今北直顺德府,见前,称赵史曰后赵。冉闵据邺,改赵曰魏。
【史略】初,匈奴别种曰羯,入居上党《匈奴传》:北狄入居塞内者,十有九种,羯其一也。石勒生长于武乡武乡,今山西沁州属县,后为群盗,寇掠冀、兖二州,为晋兖州刺史苟所败,乃降刘渊,统兵寇掠,所向有功,东越豫、兖,南极江、汉,悉被残破。永嘉五年,与刘曜等攻陷洛阳,复引而东,屯于葛陂今在汝宁府新蔡县西北,寻北据襄国。山东郡县,多为所陷。建兴二年,袭入幽州时幽州治蓟,勒执王杀之,大掠而还州旋入于段匹。大兴二年,匹为段末否等所败,南奔乐陵,蓟始入于石勒。四年,取并州时并州治阳曲。刘琨失并州,走归段匹,北至代郡勒将孔苌追杀故代将箕澹于代郡。代郡,《载记》作桑乾。胡氏曰:此后魏之代郡,非也。汉代郡南境有桑乾川。大兴初,靳准作乱,弑刘粲,勒与刘曜讨灭之。勒入平阳,置戍而还。曜封勒为赵公,既而贰于曜,称赵王勒自以河内等二十四郡为赵国,改太守皆为内史,仿古冀州之制,南至孟津,西至龙门,东至河,北至塞垣,皆为冀州,兼领冀州牧云。四年,攻取厌次即乐陵郡治,于是幽、冀、并三州,皆没于勒。大宁初,又克广固时曹嶷据广固,专制青、齐。广固见前青州注,并有青州。又略兖豫之境,取许昌,与刘曜争洛阳时洛阳亦附于勒勒遣石生戍守。咸和三年,寿春叛附于勒。四年,曜攻金墉,勒驰救,与曜战,获之。长安亦来降,进并秦、陇,凉州称藩,于是淮、汉以北,悉为赵境。勒自称赵天王,旋称帝,营邺宫,以洛阳为南都,置行台。勒死,石虎篡立,复称天王,寻迁于邺,东取令支今永平府东北有令支故城。时为辽西鲜卑段辽所据,虎与慕容共攻灭之。久之,复称帝。虎死,养子闵与其子遵举兵李城今怀庆府温县治,即故李城,入邺,遂篡立。闵寻杀遵而立鉴闵悉诛诸羯,又更赵曰卫,易鉴姓曰李,既又杀之而自立,号大魏,复姓曰冉闵,本内黄冉氏子也。虎之子祗,复称帝于襄国。闵攻围之,祗改称赵王,旋为其将刘显所杀,降于闵。未几,显复称帝于襄国。永和八年,闵攻杀之,因游食常山、中山诸郡。燕将慕容恪击闵,战于廉台在今真定府无极县西,获闵。慕容评等复攻邺,克之。○石赵盛时,其地南逾淮、汉晋咸和三年,石赵取寿春。五年,取襄阳。七年,襄阳复入于晋,而合肥、邾城,皆为所陷,其地遂南及于江,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石勒置冀州于信都因晋旧治,并州于上党,朔州于代北《晋志》:勒并朔方置朔州,兖州于鄄城后汉东兖州治也,徐州于廪丘廪丘,晋兖州治,幽州于蓟因王旧治,青州于广固广固,见前。青州治,雍州于长安,秦州于上わ,扬州于寿春,豫州于许昌皆因魏、晋旧治也。荆州初置于襄阳,后徙鲁阳今汝州鲁山县是。司州仍置于洛阳。石虎改置司州于邺,而分置洛州于洛阳,又增置营州于令支,凉州于金城。及虎之殒,国随以丧矣。
慕容氏据辽东称燕。
【史略】三国魏景初中,鲜卑莫护跋自塞外入居辽西棘城之北棘城,在今废大宁卫故柳城东南百七十里,号慕容部。再传至涉归,迁辽东之北,数从中国征讨有功,拜大单于。晋太康二年,涉归始寇昌黎昌黎故城,亦在柳城。东晋时,为平州治。又再传至,即涉归子也。涉归死,弟删篡立,寻为其下所杀,部众乃复奉,岁犯辽东西境,击破夫余夫余国,在朝鲜北境,大为边患。十年,请降,拜鲜卑都督,以辽东僻远,徙居徒河之青山徒河故城,在柳城东百九十里,青山在焉,寻复徙居大棘城。永嘉初,自称大单于。建兴初,侵辽西段氏地,西至阳乐鲜卑段氏国于辽西令支,与慕容氏接境。阳乐故城,在徒河西南。令支,见前。大兴二年,平州刺史崔毖时平州与辽东郡同治襄平,今辽东都司城北七十里故城是也构高句丽高句丽,时国于乐浪之丸都。今朝鲜王京东北有丸都故城、段氏、宇文氏鲜卑宇文氏,国于辽西紫蒙川,在今柳城西境共攻。以计先却高句丽、段氏之兵,乃击宇文氏,大破之,遂引兵击毖于辽东。毖遁去,使其子仁镇辽东。既而晋拜平州牧、辽东公。又以其子翰镇辽东,仁镇平郭平郭,在今辽东盖州卫南。卒,子嗣。其弟仁以平郭叛,尽有辽东之境。寻击平之,自称燕王,西摧段氏,败石虎咸康四年,与石虎约攻段氏。攻掠令支以北诸城,大获而还,既而赵入令支,灭段氏,以不会,赵兵自专其利,移兵击,败去,迁都龙城即柳城也。更营之,号曰龙城,东破高丽咸康四年,击高句丽,入丸都,毁其城而还,北灭宇文建元二年,击灭宇文部,又兼夫余永和二年,时夫余西徙近燕,使世子隽等袭之,拔夫余,虏其王而还,日以强炽。子隽继之,因赵之衰,席卷幽州,迁都于蓟永和六年,隽伐赵,拔蓟,幽州郡县相继降下,于是徙都蓟,以龙城为留都,进略冀州,击灭冉闵,遂取邺城永和八年,隽遣慕容恪等略定冀州郡县,与闵战,获闵,进攻邺,取之。隽遂称帝。既又南并三齐永和十二年,时段龛据广固,雄于东方,隽使慕容恪攻之,悉平其地,渐规河南,乃迁于邺升平元年,隽自蓟迁都于邺,于是西取并州二年,燕慕舆根等攻拔上党,进收晋阳,既而平阳亦归燕,寻入于秦,南略豫、兖三年,许昌、颍川、谯、沛诸郡,皆为燕有,既而许昌复入于晋。隽殁,慕容恪辅政,复兼陈、汝兴宁二年,燕将李洪等复攻取许昌及汝南、陈郡,取洛阳三年,慕容恪取洛阳,略地至崤、渑,秦人屯陕城以备之,东至泗上,南至宛城,皆为燕境太和元年,燕取鲁、高平诸郡,又宛城亦叛降燕。明年,晋复攻拔宛。及恪卒,桓温北伐,直抵枋头枋头,见前,不克而还。是年,秦取洛阳。明年,秦拔壶关今潞安府治,即故壶关县,克晋阳,破慕容评于潞水即漳水也。在今潞安府潞城县东,长驱围邺,邺城下,追执燕主于高阳即高阳郡,悉定燕地。○慕容燕盛时,南至汝、颍,东尽青、齐,西抵崤、黾,北守云中燕自慕容隽以后,常戍云中备代。初,平州仍置于襄平,幽州置于龙城,后徙于蓟。冀州初置于常山,后还治信都常山亦谓之北冀州。青州初置于乐陵,后还治广固。兖州置于阳平见前司州属郡。或云后还廪丘,中州置于邺慕容隽改司州为中州,洛州置于金墉,并州置于晋阳。荆州初置于梁国之蠡台在归德府城南,后置于鲁阳即石赵荆州治。燕末,与洛州并治洛阳。豫州初置于陈留,后置于许昌。迨其亡也,秦所得郡凡百五十有七焉。
张氏据河西称凉。
【史略】张轨仕晋,为散骑常侍。永康二年,轨以时方多难,隐有保据河西之志,乃求为凉州,从之。轨至姑臧即凉州治,芟夷盗贼,讨破鲜卑,威著西土。再传至茂轨卒,子嗣。为其下所弑,弟茂代为凉州刺史,规取陇西、南安地,与刘曜相持。张骏时,为曜所败骏,之子也,金城、χ罕诸郡皆没于曜,曜亡,乃复收河南地即金城、χ罕诸郡也,至于狄道晋惠帝所置郡。时又遣将伐龟兹、鄯善、西域诸国,焉耆、于阗之属,皆诣姑臧朝贡诸国皆在今甘肃塞外。子重华始称凉王《通释》云:重华据敦煌。考凉九世皆居姑臧,未始徙敦煌也,于时金城以东,皆属后赵晋永和二年,后赵伐凉,取金城,进攻χ罕诸郡,不克。后赵亡,复略有陇西诸郡。再传至玄靓重华传子曜灵,庶兄祚废杀之,而篡其位。祚寻为其下所杀,乃共立曜灵弟玄靓为王,复称凉州牧。既而重华弟天锡杀玄靓自立。晋太和二年,χ罕诸郡皆没于苻秦先是永和十一年,凉河州刺史张起兵χ罕讨张祚,州郡皆附。陇西人李俨,独据郡不受命,略有武始、大夏、χ罕诸郡。天锡讨之,俨求救于秦,秦败凉兵于χ罕东,天锡引还,χ罕诸郡遂入于秦。武始,在今临洮府北。大夏,在今河州东北。皆张氏所增置。太元初,为秦所并。○张氏盛时,尝南逾河湟张骏因前赵之衰,南略至洮阳,置武街、石门、侯和、氵强川、甘松五屯护军,是越河湟而南也。洮阳,今洮州卫治。武街,在今岷州卫境。侯和、氵强川、甘松,俱在洮州卫境,东至秦、陇,西包葱岭葱岭,在今甘肃塞外于阗西南,北暨居延居延,即晋西海郡。张轨时分置武兴、晋兴诸郡武兴,今凉州卫西北有故城。晋兴,在今兰州西南,张复分置广武郡广武,今兰州西二百二十里有故城。其后增置益多。张茂尝置秦州永嘉初,茂取陇西南安地置秦州,又置定州《晋志》:茂分武兴、金城、西平、安故为定州。安故,今临洮府西南有故城,张骏更以武威等郡为凉州统十一郡。曰武威、西平、张掖、酒泉、西郡,皆故郡也;曰武兴、建康、湟河、晋兴、须武、安故,皆张氏所置。建康,今甘州卫西北二百里有故城。湟河,今西宁卫南二百八十里废廓州是。须武,亦在西宁卫境,兴晋等郡为河州统八郡。曰兴晋,在今兰州西,张氏所置。曰金城、南安,皆故郡也。曰武始、永晋、大夏、武成、汉中,皆张氏所置。永晋,在今河州东。武成、汉中,亦在河州境,敦煌等郡为沙州统三郡三营。曰敦煌、晋昌,皆故郡也。曰高昌,今甘肃西徼外州卫是,张氏所置郡。此三郡也。曰西城都护,曰西城校尉,曰玉门护军,此三营也。玉门,今废沙州卫西北有故玉门关,张祚又增置商州《晋志》:祚以敦煌郡为商州,其后张玄靓又增置祁连郡,张天锡又置临松郡云。祁连,今甘州卫西北有故城。临松,亦在甘州卫东南。凉张尝言:吾保据三州,西包葱岭,东距大河。盖凉以凉、河、沙三州为封域云。
苻健据长安称秦。
【史略】晋永嘉四年,略阳临渭氐蒲洪自称护氐校尉、秦州牧、略阳公临渭,即晋略阳郡治。大兴二年,降于刘曜,曜亡,降于后赵,既又附于张骏。咸和八年,复降于石虎,虎徙秦、雍民及氐十余万户于关东,以洪为流民都督,居枋头。及虎卒,邺中乱,秦雍流民相率西归,路由枋头,推洪为主。石鉴以洪为都督关中诸军事、雍州牧,领秦州刺史。洪仍屯枋头,寻自称三秦王,改姓苻氏。未几,为降将麻秋所鸩死。子健统其众,且请命于晋,称雍州刺史,西入关,据长安,略秦、雍二州地。永和七年,自称天王,国号秦,寻称帝。时并州亦附于秦,又并有陇西地。健卒,子生嗣。升平元年,苻坚举兵,废生自立。是时,平阳、弘农以东,皆为燕境。太和四年,取燕洛阳。明年,分军攻上党,略晋阳,长驱入邺,遂灭燕,尽得其地。咸安元年,取仇池仇池,见前。宁康元年,陷晋汉中,取成都,梁、益二州皆没,邛、﹂、夜郎悉附于秦邛、﹂、夜郎,即《汉志》所称西南诸夷也。太元初,取晋南乡郡。又攻凉,克姑臧,尽取河西地,至于高昌。既又击定代地,分代为东西二部。四年,陷晋襄阳及顺阳郡,又东取彭城、下邳时又拔淮阴、盱眙略淮南地,为晋所败,淮阴、盱眙复入于晋。八年,大举入寇,克寿阳及郧城郧城,今湖广德安府治,既而败于肥水在寿州城东,奔还。于是慕容垂称兵于河北,慕容泓、姚苌等作乱于关中,晋亦乘间收河南及梁、益、徐诸州地,北戍黎阳、枋头黎阳在北直县,与枋头俱见前。十年,坚为慕容冲所逼,长安危困,乃留其太子宏守长安,出奔五将山五将山,在今西安府醴泉县西北二十里,为姚苌所执。宏亦弃长安奔下辨今巩昌府成县治,又自武都奔晋。坚世子丕守邺,困于慕容垂,西奔晋阳称帝,既而南屯平阳,为慕容永所败,走死。其族子登,前为狄道长狄道,见前,χ罕诸氐共推为雍、河二州牧,帅众下陇,拔南安,丕因封为南安王。及丕死,登称帝,都雍,与姚苌战于新平、安定、长安间。太元十九年,姚苌卒,登自雍悉众而东,败于废桥在今西安府兴平县西北,众溃奔平凉马毛山马毛山,在今平凉府固原州西,姚兴追战杀登。登子崇奔湟中今兰州湟水之西,称帝,为乞伏乾归所逐,奔杨定于秦州定保据仇池,时兼有上わ,称陇西王。定与崇共讨乾归,皆败死。秦亡。○苻坚盛时,南至邛、,东抵淮、泗,西极西域苻坚末,车师、鄯善皆来朝贡,又遣吕光将兵逾流沙,击西域之未服者。《十六国春秋》:时东夷、西域凡六十二国,入朝于秦,北尽大碛,置司隶于长安,秦州于上わ,南秦州于仇池,雍州于安定后并入司隶。太和六年,复置于蒲阪。安定,今平凉府泾州也,凉州于姑臧太和二年,置于χ罕。四年,移金城。太元初,始移镇姑臧,并州于晋阳初治蒲阪,后徙晋阳,冀州于邺升平初,冀州治上党,又徙晋阳,旋入于燕。灭燕后,始治邺。太元九年,冀州移治信都,或谓之东冀州,豫州于洛阳初置于许昌,旋移于弘农,又徙陕城,最后移治洛阳。又置东豫州于许昌,荆州于襄阳初置于丰阳川,今陕西商州镇安县东南有丰阳废县。寻徙于鲁阳。太元三年,始徙襄阳,洛州于丰阳初治宜阳,寻改治陕。太和五年,移洛阳。太元四年,复徙丰阳,梁州于汉中初置于陈仓,河州于χ罕太和六年,置于武始,旋徙于χ罕,晋州于晋兴或云置于平阳,益州于成都初置于扶风界,宁州于垫江即巴西郡治也。宁康初,置于此,兖州于仓垣今开封府陈留县西有仓垣故城。太元中,置于湖陆,今南直沛县北五十里胡陵故城是。亦曰南兖州。苻登时,兖州寄治新平,徐州于彭城太元三年置,扬州于下邳亦太元三年置,幽州于蓟初置于和龙,太元四年移治蓟,平州于和龙太元四年,分幽州置和龙,即龙城也,青州于广固。五胡之中为最盛焉。
慕容垂据中山为后燕。
【史略】初,垂自燕奔秦垂,慕容之子,以嫌忌奔秦,为苻坚所宠任。晋太元八年,坚入寇,败还,垂军独全,以兵授坚,西行至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请安集北鄙,坚许之。垂渡河至邺,冀州牧苻丕馆垂于邺西。会丁零翟斌起兵于新安丁零,世居康居,后徙中国。晋咸和五年,翟斌归于石赵,赵封斌为句町王,赵亡归燕。永和七年,慕容隽复封翟鼠为归义王,居中山。秦灭燕,徙其族居新安、渑池间,斌因起兵叛秦。新安,今河南府属县。康居,在今西域哈烈境内。句町,今云南临安府是其地,石赵取其名以授斌耳,谋攻洛阳,坚驿书使垂讨之。垂因聚兵至河内,济河焚桥,欲袭洛阳,豫州牧苻晖闭门固守,翟斌遂率其众归垂。垂以洛阳四面受敌,欲取邺据之。乃引兵而东,取荥阳,自称燕王,自石门济河石门,在郑州河阴县西二十里,长驱向邺,遂攻之。而分兵略故地,冀州郡县,次第皆归于燕,又北取蓟城及和龙。时邺中饥困,苻丕弃邺奔晋阳,垂取邺,又徇下勃海、青河诸郡,都中山,寻称帝。十二年,垂遣军南取历城今济南府附郭县,青、兖、徐诸州郡县壁垒亦多附燕。会丁零、翟辽据黎阳,寇略河、济间初,翟斌叛燕,慕容垂杀之。其党翟真等相继为乱于中山、常山间,为燕所败灭。翟辽奔晋黎阳太守滕恬之,恬之爱信之,辽乘间作乱,遂据黎阳,寻称魏天王,徙屯滑台滑台,今北直滑县,见前。辽卒,子钊继之。十七年,垂击钊,尽取其地《晋纪》:钊据有黎阳等七郡。十九年,复并西燕,又遣慕容农等济河南略东平、高平、泰山、琅邪诸郡,进军临海,转入临淄而还时临淄以东为辟闾浑所据。二十一年,垂卒,子宝嗣位。魏拓跋侵夺并州,东围中山,尽取常山以东郡县,惟中山、邺、信都为燕城守。隆安元年,魏拔信都,中山围急,宝遂东保龙城,中山人推慕容详为主以拒魏,慕容麟复袭入中山,斩详称帝详,曾孙。麟,宝庶弟。既而魏克中山,取邺,大河以北,悉为魏地。龙城复乱,宝为其臣兰汗所弑。宝子盛寻杀汗,复有辽西东地。又击高句丽,拔其新城、南苏二城新城,在今辽东金州卫西。南苏,即今金州卫治。《十六国春秋》:盛伐高句丽,开境七百里,徙五千余户而还。隆安五年,盛为其臣段玑所弑,慕容熙代立熙,垂之庶子。义熙五年,冯跋等作乱,推高云为主。燕亡。○后燕盛时,南至琅邪,东讫辽海,西届河、汾,北暨燕、代。冀州仍治信都初屯广阿,后复旧。广阿故城,在今真定府赵州隆平县东十里,幽州治龙城初治蓟,平州治平郭初治龙城,兖州治滑台初治东阿。太元十七年,以兖、豫二州皆治滑台,青州治历城,徐州治黎阳初置徐州于黄巾固,在今济南府章丘县北。后徙黎阳。太元二十一年,又徙治鄄城,并州治晋阳,雍州治长子。及东保龙城,州郡类多侨置。幽州置于令支晋隆安二年,慕容盛置幽州于肥如。元兴初,慕容熙复移置于令支。肥如,在今永平府西北。令支,在今永平府东北。俱见前,平州置于宿军宿军,在故龙城东北。义熙初,慕容熙改置营州于此,其后冯跋复改为平州,青州置于新城新城,在柳城之东,慕容熙始置青州,并州置于凡城凡城,在柳城西南,冀州置于肥如慕容盛时幽州治也。其视前燕版图,抑又末矣。
慕容永据长子为西燕。
【史略】晋太元八年,苻坚入寇,败还。九年,慕容垂起兵攻邺北地,长史慕容泓闻之泓,之弟,亡奔关东,收集鲜卑,还屯华阴。平阳太守慕容冲亦起兵平阳,进攻蒲阪,战败奔泓。泓进向长安,为谋臣高盖所杀。立冲为皇太弟,冲屡败秦兵,进据阿房阿房城,在西安府西三十四里,称帝,与秦兵相持。秦兵数败,且饥困,旋弃长安,冲入据之。十一年,冲为其将韩延所杀,推段随为燕王。未几,慕容恒、慕容永共杀随,立慕容ダ为燕王,去长安而东。至临晋在同州朝邑县西南二里,恒弟韬诱杀ダ,恒复立冲之子瑶为帝。永与韬等相攻,众皆去瑶奔永。永执瑶杀之,又立泓之子忠为帝。至闻喜今平阳府解州属县,刁云等共杀忠,推永为河东王,称藩于燕。既而秦主丕自晋阳移屯平阳以拒永,永求假道东归,弗许,战于襄陵今平阳府属县,丕大败,走死。永东据长子称帝,有上党、太原、平阳、河东、乐平、新兴、西河、武乡武乡,石勒所置郡也,今沁州武乡县,见前八郡地。十九年,为垂所灭。
姚苌据长安,亦称秦史谓之后秦。
【史略】初,姚弋仲为南安赤亭羌酋赤亭,在今巩昌府东五里。永嘉六年,东徙俞眉今凤翔府陇州阳县东三十里有俞麋故城,戎夏襁负随之者数万,自称护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大宁初,降于刘曜,曜亡,降于后赵。咸和八年,石虎以弋仲为西羌大都督,帅众数万,徙居清河之滠头今真定府冀州枣强县东北有滠头戌。永和八年,弋仲卒,子襄降晋,寻复叛,侵扰淮、泗,出没许、洛间。升平初,襄自河东图关中,秦苻生遣苻黄眉等击之。襄败死于三原今西安府属县,弟苌帅众降秦。太元八年,苻坚入寇,以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诸军事。坚败还,慕容垂起兵关东,慕容泓等应之,军于华阴。坚使苻讨之,以苌为司马。败死,苌惧罪,奔渭北马牧马牧,即牧苑也,羌豪共推苌为盟主。苌自称秦王,进屯北地,攻新平,寻克之,复取安定。会坚自长安出奔五将山注见前,苌遣将吴忠袭执坚,幽于新平,既而杀之。十一年,苌以慕容ダ去长安,乃自安定引兵而南,遂入据之,称帝。既而与秦王苻登相持于新平、安定间时新平为登所取。十六年,新平复降于苌。十八年,苌卒,子兴嗣,寻败苻登于废桥见前,登走死,西取上わ,东收蒲阪时平阳亦属于姚秦。隆安初,略取弘农、上洛诸郡。三年,陷洛阳,淮、汉以北诸城多降于秦。四年,伐西秦,取χ罕,西秦王乾归降。明年,伐后凉,吕隆亦降,于是秃发亻辱檀、沮渠蒙逊、李皆奉朝贡为藩臣。元兴二年,征吕隆入朝,使王尚镇姑臧。义熙元年,割南阳诸郡归于晋《晋纪》:时刘裕请和于秦,且求南乡诸郡,兴割南阳、顺阳、新野、舞阴十二郡归于晋。二年,以姑臧畀亻辱檀。三年,赫连勃勃叛,岭北郡县,多被侵陷。六年,乾归复攻略陇西诸郡,秦日以弱。十二年,兴卒,子泓嗣。明年,为刘裕所灭。○姚秦盛时,其地南至汉川,东逾汝、颍,西控西河,北守上郡。置司隶于长安,秦州于上わ,雍州于安定亦曰北雍州,并州于蒲阪又冀州亦置于蒲阪,河州于χ罕,凉州于姑臧元兴二年,以王尚为凉州刺史。时又有梁、益诸州,未详所置。或曰梁州治下辨,亦称南梁州。下辨,见前,豫州于洛阳,兖州于仓垣即苻秦兖州治,徐州于项城见晋豫州治,荆州于上洛。较之苻秦,盖及半而止矣。
乞伏乾归据苑川苑川城,在今靖虏卫西南,亦称秦史谓之西秦。
【史略】初,陇西鲜卑乞伏述延居于苑川乞伏,鲜卑部落名也,后以为姓,归刘曜,曜亡,述延惧,迁于麦田在今靖虏卫北。再传至司繁。晋咸安元年,苻坚将王统攻司繁于度坚山在靖虏卫西,司繁降秦,以为南单于,留之长安,而以司繁从叔吐雷为勇士护军勇士城,在靖虏卫西南二百里,抚其部众。宁康元年,还镇勇士川。寻卒,子国仁嗣。太元八年,坚入寇,以国仁为前将军,领先锋骑。会国仁叔父步颓叛,坚命国仁还讨之,步颓迎降。及坚败,国仁遂迫胁诸部拒秦。十年,国仁自称秦、河二州牧《载纪》:时国仁分其地置武城、武阳、安固、武始、汉阳、天水、历阳、氵强川、甘松、匡朋、白马、苑川十二郡。其地皆在今巩昌临洮及洮岷诸卫境内,筑勇士城而都之。十二年,苻登封国仁为苑川王。寻卒,众推其弟乾归为河南王时乞伏氏跨有凉州河南地也,迁都金城。十四年,苻登以乾归为金城王后又改为河南王,又进封梁王。十九年,苻登为姚兴所败死,其子崇称帝于湟中,乾归逐之,崇奔陇西王杨定定时据上わ及仇池之地,与定共击乾归,皆败死。乾归于是取陇西郡,称秦王。二十年,乾归迁于西城苑川西城也,二十一年,略阳为后秦所取先是略阳为休官夷权千成所据。是年,姚兴遣将姚硕德攻苻秦故将姜乳于上わ,降之,遂进取略阳。隆安四年,乾归迁都苑川。是年,姚兴伐西秦,乾归兵败,其部众悉降于秦。兴进军χ罕,乾归自金城奔允吾在今兰州西北,乞降于武威王利鹿孤。寻又南奔χ罕,降于姚秦,秦以乾归为河州刺史,居长安。五年,姚兴使乾归还镇苑川,尽以其故部众配之。义熙二年,乾归朝秦,复留之,而以其子炽磐监其部众。既而秦河州刺史彭奚念叛降南凉,秦以炽磐行河州刺史。四年,炽磐招结诸部,筑城于康良山而据之康良山,在兰州南百七十里。五年,炽磐克χ罕。时乾归从秦主兴于平凉,闻之,逃归苑川,令炽磐镇χ罕,乾归徙都度坚山见上,既而复称秦王。六年,攻拔秦金城,仍徙苑川,复攻秦略阳、南安、陇西诸郡,皆克之。七年,复降秦,仍封为河南王。会西羌彭利发袭据χ罕,乾归击平之。又徙都谭郊谭郊城,在今河州西北,攻南凉,取三河郡今西宁卫南白土城,即故三河郡治,寻为乞伏公府所弑公府,国仁子。炽磐遣兵讨诛之,迁于χ罕命其弟昙达等分镇谭郊、苑川,自称河南王。九年,秦陇西郡降于炽磐。十年,袭南凉,入乐都在今西宁卫西,遂并其地,复称秦王。十一年,广武为北凉所拔广武城,在今兰州西二百二十里,亻辱檀亦袭克其湟河郡见张氏所置郡。十三年,刘裕灭秦,炽磐因取秦上わ。元熙元年,取川氵强川,时为西羌彭利和所据。今洮州卫南有氵强川城。宋永初元年,夏取上わ。元嘉三年,炽磐与亻辱檀相攻,夏主昌遣兵攻苑川,拔南安,又败秦兵于康良山,进攻χ罕及湟河、西平,大略而还。五年,炽磐卒,子暮末立。六年,北凉拔西平。七年,暮末为蒙逊所逼,求迎于魏,如上わ,为夏人所拒,乃保南安。其故地皆入于吐谷浑自苑川至西平、χ罕是也,既而略阳复降于夏。八年,夏主定遣将攻南安,暮末穷蹙出降,旋为夏所杀。○乞伏盛时,其地西逾浩今西宁卫东有浩城,东极陇坻,北距河,南略吐谷浑。置秦州于西安初曰东秦州,河州于χ罕又尝置定州于此。义熙十年,改置凉州,寻复为河州,凉州于乐都义熙十四年,置沙州于此,寻改置凉州,梁州于赤水赤水,今巩昌府东五里赤亭水是也。元嘉四年,炽磐置梁州于此,旋为仇池所破,移置南氵强。未几,又为羌所破,梁州遂罢。南氵强,即氵强川也,益州于氵强川元熙初置,益州于浇河浇河城,在今西宁卫西百二十里。初,张置商州于敦煌,炽磐又侨置于此,沙州于湟河宋元嘉四年,炽磐尝改置沙州于西平。五年,暮末又改置凉州于此。又乾归初置秦、梁等州及北河州,皆未详所治。盖乞伏于西北诸国,差为盛强,历年亦最久云。
杨茂搜据仇池仇池,见前刘曜取仇池,亦称秦。
【史略】汉建安中,天水氐杨腾者,世居陇右,子驹徙居仇池,孙千万附魏,魏封为百顷王仇池山有平田百顷,因名,千万孙飞龙,复居略阳,飞龙以其甥令狐茂搜为子。晋元康六年,关中齐万年作乱,茂搜率部落还保仇池,自是益强茂搜自称辅国将军、右贤王。建武初,子难敌自称左贤王,屯下辨;其弟坚头自称右贤王,屯河池河池,今巩昌府徽州也。永昌元年,刘曜击之,难敌请降。大宁初,难敌奔汉中,降成,仇池归于刘曜。未几,难敌袭据武都武都,今成县西北废武都县是,叛成自守。三年,复袭据仇池,寻称藩于晋。咸和九年,子毅称下辨公以坚头之子盘为河池公,既而其族互相争杀,国乱,咸安初,苻秦遣兵攻之,仇池亡。太元十一年,秦苻丕以杨定为雍州牧定,亦陇右氐,仕苻坚为卫将军,与慕容冲战,为所获,亡奔陇右,收集旧众,丕因而命之。定自上わ徙治历城今成县西建安故城是也,置储蓄于百顷,仍称仇池公,称藩于晋。又略取天水、略阳地,称秦州刺史、陇西王。十九年,与秦主登之子崇攻乞伏乾归,败死,陇西之地,皆入于乾归。其从弟盛先守仇池,复称秦州刺史、仇池公亦称藩于晋。义熙元年,谯纵乱蜀,时汉中空虚,盛遣其兄子抚据之。是年,后秦伐仇池,攻汉中,拔成固今汉中府城固县,杨盛请降于秦。三年,盛复使其党苻宣入汉中,仍通于晋,盛因以宣行梁州刺史。八年,后秦攻仇池,败还。九年,汉中复归于晋。宋永初三年,封盛为武都王。元嘉二年,子玄嗣。四年,魏主焘拜玄为梁州刺史、南秦王。六年,玄卒,其弟难当废玄子保宗而代之。九年,以兄子保宗镇宕昌今岷州卫南百二十里故宕州是,以其子顺为秦州刺史,守上わ是年,赫连定西迁,难当因袭取上わ。十年,魏拜难当为南秦王,难当旋畔宋,取汉中地,以其党赵温为梁、秦二州刺史。明年,宋复取梁州。十三年,难当自称大秦王。既而魏主焘以难当擅有上わ,遣拓跋丕等伐之。难当惧,摄上わ守兵还仇池,以其子顺为雍州刺史,镇下辨。又以其子虎为益州刺史,守阴平。十七年,复称武都王。十八年,入寇益州,宋遣裴方明等讨之,克其武兴、下辨、白水诸城武兴,即今汉中府宁羌州略阳县。白水,在今宁羌州西南,遂平其地。二十年,仇池为魏所取分其地为武都、天水、汉阳、武阶、仇池五郡。武阶,今巩昌府阶州东七十里废福津县是。既而杨玄子文德复据白崖在今宁羌州沔县西北,徙屯葭芦在今阶州东北,其后转徙于葭芦、白水、武兴之间。至梁天监四年,魏取汉中,杨集起等惧,率群氐叛魏,复立其兄子杨绍先为帝。魏人击败之,克武兴,执绍先,遂灭之。其后绍先乘魏乱,自洛阳逃还武兴,复称王。西魏大统十七年,达奚武入汉中,兼取武兴,杨氏始亡。
吕光据姑臧,亦称凉史谓之后凉。
【史略】吕光仕苻秦为骁骑将军。晋太元七年,车师前部及鄯善王朝秦车师,在今甘肃塞外。鄯善,见前,请为乡道〔导〕,以讨西域之不服者,坚使光将兵伐西域。八年,光行越流沙三百余里流沙,在今废沙州卫西,焉耆等国皆降焉耆,见前。九年,光以龟兹不下龟兹,亦见前,攻之,狯胡王及温宿、尉头诸国,合兵救龟兹狯胡诸国,皆在龟兹西,为光所败,王侯降者三十余国,遂入龟兹,抚定西域。寻引还,至高昌,高昌迎降高昌,见前凉沙州注,入玉门,敦煌、晋昌皆降,败凉州兵于安弥今肃州西境有废绥弥城,武威太守彭济杀凉州刺史梁熙以降。光遂有凉州,自领州刺史,寻称酒泉公、三河王。十七年,击南羌彭奚念,取χ罕。二十一年,自称天王。隆安三年,立子绍为天王,自称太上皇帝。旋卒,绍庶兄纂弑绍而代之。五年,吕超杀纂,而立其兄隆隆,光弟宝之子。既而秦主兴使姚硕德伐凉,自金城济河,直趋广武广武,本属后凉,时为秃发利鹿孤所取。秦师至,利鹿孤摄守军以避之,军至姑臧,凉兵大败,隆寻请降。元兴二年,秦征隆入朝,以王尚代为凉州刺史。○吕光初据姑臧,前凉旧壤,宛然如昨也。乃未几而纷纭割裂。迨凉之亡,姑臧而外,惟余仓松、番禾二郡而已仓松,在今庄浪卫西。番禾,在今永昌卫西。
秃发乌孤据廉川廉川城,在今西宁卫西南百二十里,为南凉。
【史略】初,鲜卑秃发树机能雄长河西,其从弟曰务丸,务丸三传至乌孤。晋太元十九年,吕光遣使拜为河西鲜卑大都统。二十年,破乙弗、折掘部二部在秃发部之西,筑廉川堡而都之。隆安初,自称西平王,治兵广武广武,在兰州西,见前,克凉金城。二年,取凉岭南五郡岭,洪池岭,在凉州卫南。五郡,广武、西平、乐都、湟河、浇河也。乐都、湟河、浇河三郡,俱在今西宁卫境,见前,改称武威王。三年,徙治乐都,寻置凉州于西平,以其弟利鹿孤镇之。明年,利鹿孤嗣立,遂徙治西平。五年,更称河西王。元兴元年,克凉显美及魏安显美,在今凉州卫西北。魏安,在今庄浪卫西,徙其民于乐都。利鹿孤卒,弟亻辱檀袭位,更称凉王,迁于乐都。义熙二年,亻辱檀献羊马于秦,秦主兴使为凉州刺史,代王尚镇姑臧。亻辱檀遂入姑臧,使其弟文支镇之而还。继又迁于姑臧。三年,与沮渠蒙逊相攻,蒙逊取西郡。又赫连勃勃来伐,入枝阳今靖虏卫西南有故城,亻辱檀追之,大败于阳武下峡在今靖虏卫东北。四年,秦遣兵袭姑臧,败去。亻辱檀复称凉王,既而屡为蒙逊所败。六年,复还乐都,姑臧遂入于蒙逊。九年,蒙逊进围乐都,湟河降于蒙逊。十年,亻辱檀西袭乙弗等部,留其子虎台居守。西秦王炽磐乘虚袭乐都,乐都寻溃。亻辱檀还,降于炽磐,既而为炽磐所杀南凉之亡,有乐都、西平、广武、浩四郡。○南凉盛时,东自金城,西至西海,南有河湟,北据广武。至拱手而得姑臧,为计得矣,乃卒不能守,并乐都而失之。然则广地固不可恃哉!
沮渠蒙逊据张掖,为北凉。
【史略】蒙逊本匈奴左沮渠王之后,世为张掖、临松、卢水诸部帅临松城,在今甘州卫东南,见前。晋隆安初,蒙逊诸父沮渠罗仇等仕于吕光,为光所杀。蒙逊因与诸部结盟,起兵攻拔临松郡,屯据金山金山,在永昌卫北二里,旋为吕光子纂所败,逃入山中。其从兄男成,闻蒙逊起兵,亦聚众屯乐涫在今肃州卫东北五十里,攻拔酒泉,进攻建康建康城,在甘州卫西北,见前,因推建业太守段业为凉州牧。蒙逊亦帅众归业,业拜为镇西将军。二年,业使蒙逊攻凉西郡,拔之。晋昌、敦煌皆降于业,又取张掖,因徙治焉,既又取西安郡在今甘州卫东。三年,业称凉王,寻迁蒙逊为张掖太守,又出为西安太守。五年,蒙逊自西安袭击业,杀之,其党共推蒙逊为凉州牧、张掖公。义熙三年,蒙逊攻南凉,取西郡,又屡败南凉兵。亻辱檀惧,引还乐都,姑臧降于蒙逊。七年,蒙逊置秦州,镇姑臧。八年,蒙逊迁于姑臧,称河西王。九年,败南凉兵,围其乐都,取湟河郡。十年,南凉为西秦所灭。十一年,蒙逊攻西秦,拔其广武郡。十三年,败西凉兵,城建康而戍之。宋永初元年,蒙逊灭西凉,并其地。元嘉五年,攻西秦乐都郡。六年,取西平郡。八年,魏拜蒙逊为凉州牧、凉王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金城、西平七郡。时金城仍为吐谷浑所据。九年卒,子牧犍嗣,魏复拜为凉州刺史、河西王。十六年,魏主围姑臧,姑臧溃,牧犍出降。十七年,牧犍弟无讳起兵敦煌初牧犍灭,无讳奔于敦煌,拔魏酒泉,及攻张掖,不克,退保临松。寻请降于魏,归酒泉郡,魏因以为凉州牧、酒泉王。既而其弟唐儿以敦煌叛,无讳击杀之。魏复攻拔其酒泉,无讳乃遣其弟安周西击鄯善,克其东城在鄯善国都之东,因名。十九年,无讳弃敦煌奔鄯善,鄯善王比龙惧,将其众奔且末且末国,在甘肃西徼曲先卫西。无讳遂据鄯善,旋袭取高昌而据之高昌,今甘肃塞外火州也,见前,奉表降宋,宋封为河西王。二十一年,无讳卒,弟安周代立。二十七年,袭车师前部车师前部,今甘肃塞外吐鲁番是其地,拔其城。大明四年,柔然攻灭之。○蒙逊盛时,西控西域,东尽河湟。尝置沙州于酒泉牧犍以弟元津为沙州刺史,督建康以西诸军事,兼领酒泉太守,秦州于张掖牧犍以弟宜得为秦州刺史,督丹岭以西诸军事,领张掖太守。丹岭,删丹岭也,而凉州仍治姑臧,前凉旧壤,几奄有之矣。较于诸凉,又其后亡者也。
李据敦煌,为西凉。
【史略】初,陇西李仕段业为效令今废沙州卫东北有效废县。晋隆安四年,敦煌护军郭谦等共推为敦煌太守。既而晋昌太守唐瑶以郡叛业,移檄六郡六郡,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祁连也。凉兴,在今废瓜州西北七十里,段业所置郡。祈连,在今甘州卫西北,见前,推为沙州刺史、凉公。遣兵东取凉兴,西取玉门以西诸城玉门,在今废沙州卫西北,见前。五年,蒙逊所部酒泉、凉宁二郡来降凉宁,在今肃州卫东北,后凉所置郡。义熙元年,自称秦、凉二州牧,迁治酒泉胡氏曰:迁酒泉,置瓜州于敦煌。十二年卒,子歆嗣。宋永初元年,为蒙逊所灭。○西凉有郡凡七,最为弱小,其亡亦忽焉七郡,曰敦煌、曰酒泉、曰晋兴、曰建康、曰凉兴,皆故郡也。又有会稽郡,在今肃州卫西境。广夏郡,即今废沙州卫之广至城。皆李所置。凉亡时,又有新城郡。或曰李歆所置,亦在今沙州废卫境。
慕容德据滑台滑台,今北直滑县,见前,为南燕。
【史略】晋太元二十一年,后燕慕容宝嗣位,以范阳王德为冀州牧,镇邺德,垂之弟。既而魏拓跋取并州,自井陉进攻中山井陉,在今真定府获鹿县西十里,详北直重险,分军攻邺,德拒却之。隆安元年,燕主宝东走龙城,中山寻为魏所陷,将并军攻邺。会慕容麟自中山奔邺,说德曰:邺城大难固,不如南趣滑台,阻河以伺衅。德从之,弃邺南徙,自称燕王。三年,德西讨叛将苻广广,秦主登之弟,滑台叛降于魏。陈、颍之民,亦多附魏。德无所归,乃引师而南,兖州北鄙郡县皆降下。寻据琅邪,取莒城莒城,今山东莒州,见前,进克广固广固城,在今青州府城西北,见前,遂都之。四年,德称帝。义熙元年卒,其兄讷之子超嗣位。六年,刘裕讨灭之。○南燕之地,东至海,南滨泗上,西带巨野,北薄于河。置司隶于广固慕容德初置青州于广固,荆州于东莱。慕容超改荆州为青州,而以青州为司隶也,兖州于梁父今泰安州南六十里有梁父城,青州于东莱,并州于平阴今兖州府东平州属县,幽州于发干发干故城,在今东昌府堂邑县西南五十里,徐州于莒城。慕容超自谓据九州之地者也。
谯纵亦据蜀,称成都王。
【史略】晋义熙元年,益州刺史毛璩以桓振陷江陵振,桓玄族,子也,将讨之,使其弟瑾等出外水即蜀江也,参军谯纵出涪水涪水,源出松潘卫小分水岭,至合州东南入嘉陵江,所谓内水也。见四川大川涪江。纵等至五城水口在今潼川州中江县东,其党作乱,袭杀毛瑾于涪城今成都府绵州治是,推纵为凉、秦二州刺史。璩行至略城《晋书》:略城,去成都四百里,闻变,还成都,遣军讨之,大败。益州营户李腾开城纳纵兵,杀璩,纵自称成都王。二年,刘裕遣毛修之讨纵,至宕渠宕渠故城,在今四川渠县,见前,军中作乱,还屯白帝白帝故城,在今夔州府城东五里,三年,使刘敬宣讨之,不克。六年,纵使谯道福陷巴东。九年,裕复遣朱龄石讨灭之。○谯纵之地,北不得汉中,南不逾邛、。初置益州于成都,巴州于白帝,又常侨置秦、梁二州或曰:梁州置于涪城,秦州置于晋寿。规模亦浅狭矣。
赫连勃勃据统万今榆林卫西北二百里故夏州城,即统万城,称夏。
【史略】初,匈奴刘务桓世为铁弗部落大人务桓南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再传至刘卫辰,降于苻秦。又叛附于代,寻复叛代。兴宁三年,秦将邓羌讨擒之于木根山在今榆林卫西北,既而复使统所部。宁康二年,为代王什翼犍所败。太元元年,卫辰患代之逼,求救于秦,秦王坚遣兵击定代地,分代民为二部,自河以西,皆属卫辰。寻复叛秦,刘库仁击破之是时秦分代民,自河以东属库仁,追至阴山西北千余里阴山,在今榆林塞外。久之,坚以卫辰为西单于,屯代来城在今榆林卫北,士马渐盛,雄于朔方。十六年,魏主击灭之,少子勃勃奔薛干部,薛干部送之于没奕干薛干、没奕干,俱鲜卑别部帅也。薛干在五原,今宁夏后卫境。没奕干在高平,今平凉府镇原县境。元兴初,魏遣军击高平,没奕干弃部众,与勃勃奔秦州。既而姚兴以勃勃为安北将军,使助没奕干镇高平。寻又以勃勃为五原公,配以三交五郡〔部〕鲜卑三交城,在榆林卫故夏州西及杂虏二万余落,镇朔方。会秦复与魏通,勃勃怒,遂谋叛秦,袭杀没奕干于高平,而并其众。义熙三年,自称大夏天王,既而破鲜卑薛干等部,进攻秦三城以北诸戍三城,在今延安府东南,侵略岭北诸城九诸山以北曰岭北。九山,在今陕西醴泉县西北六十里,秦人为之困弊。又西击秃发亻辱檀于枝阳枝阳,在靖虏卫西南,见前,大获而还。七年,攻秦平凉,拔定阳定阳城,在今延安府州洛川县北,又寇陇右诸城镇。九年,筑统万城而居之。十二年,袭破秦上わ,毁其城,进陷阴密今泾州灵台县西五十里有阴密城,又陷安定及雍雍,今凤翔府治,见前,复弃不守。十三年,刘裕灭秦,勃勃乃进据安定,岭北郡县镇戍皆降。十四年,入长安称帝,东略至陕,又取蒲阪。宋元嘉二年,勃勃卒,子昌嗣。三年,魏主焘袭破统万,分兵取弘农、蒲阪,遂入三辅,取长安。四年,魏复袭统万,克之,昌奔上わ,既而安定亦降于魏。五年,为魏将尉眷所攻,自上わ退屯平凉。寻攻安定,为魏将安颉所擒。其弟定奔还平凉称帝,魏安颉追击之,败没,定因复取安定及长安。七年,定复为魏所败,走保上わ。魏取安定,围平凉,既而陇西降魏,平凉亦下,于是长安、临晋、武功诸城镇临晋故城,在今同州朝邑县西南。武功,今乾州属县。俱见前,皆入于魏。八年,定攻南安,灭西秦。寻畏魏人之逼,自治城济河治城,今河州西北有故城,欲击沮渠蒙逊而夺其地。吐谷浑王慕遣兵邀击,擒之。夏灭。○勃勃盛时,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置幽州于大城在今榆林卫东北,朔州于三城见上,雍州于长安义熙七年,置雍州于阴密,旋罢。元熙初,于长安置南台,并置雍州镇焉,并州于蒲阪,秦州于上わ初置于杏城,后移上わ。杏城,在陕西中部县东南,梁州于安定,北秦州于武功,豫州于李闰李闰,在同州东北,荆州于陕。其地不逮于姚秦,而雄悍则过之矣。
冯跋据和龙亦曰龙城,见前燕慕容都龙城,为北燕。
【史略】初,慕容破高句丽,徙其支属于青山青山,在今大宁废卫故营州东,见前,高云仕燕主宝为侍御郎。隆安元年,宝迁龙城,其子会作乱,云以功为建威将军,封夕阳公,为宝养子,与中卫将军长乐冯跋相友善跋父和,事慕容永为将。永败,徙和龙。及慕容熙即位,无道,跋得罪,亡命山泽。义熙三年,因间入龙城,与其徒作乱,推云为主,杀熙,云复姓高氏,于是幽州刺史慕容懿以令支降魏令支,在今北直永平府东北,见前。跋为云所宠任,其弟弘等皆柄用。五年,云为宠臣离班桃仁所杀,众推跋为主,跋遂即天王位。宋元嘉七年,跋卒,弟弘篡立。九年,魏人围和龙,肥如诸城皆降魏肥如,亦在永平县西北,见前。明年,魏复攻弘,取凡城凡城,在故营州西南,见前。十二年,魏兵复围和龙,大略而还。燕日危蹙,因请迎于高句丽。十三年,魏将娥清等复伐燕,高丽来迎,弘遂焚和龙而东,旋为高丽所杀。○冯氏袭燕旧壤。司隶治和龙,以并、青二州镇白狼白狼城,亦在故营州西南,幽、冀二州镇肥如,其余悉仍燕旧。
何氏曰:曹魏承丧乱之余,西北诸郡,地荒民少,戎夷僭居。晋之兴,刘渊,匈奴也,而居晋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