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周紀
〔一〕《竹書》: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新唐書?曆志》案:此唐代一行《曆議》所引,「庚寅」二字為一行推算所得,非《紀年》原文。唐蘭先生云:「唐代一行根據《尚書?武成》的月日,用他的「大衍曆」來推算,認為伐紂應該是庚寅。」(《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年代問題》,刊《新建設》一九五五年三月號。)是。
《尚書?泰誓書序》:「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與《紀年》合。 〔二〕《竹書紀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坶野。《水經?清水注》案:《尚書?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書序》:「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受戰于牧野,作《牧誓》。」鄭康成曰:「「牧」一作「坶」。」孫星衍云:「「牧」作「坶」者,《說文》云:「朝歌南七十里地。」《詩?大明》疏引《書序》注云:「牧野」,紂南郊地名,《禮記》及《詩》作「坶野」,古字耳。……據此則知《禮記》及《詩》舊本皆作「坶野」,故《水經注》引《詩》亦作「坶野」,今本為後人改從近字也。」(《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一一《牧誓》)
《存真》云:「「西夷諸侯」即《牧誓》之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也。」
近出周初金文《利○》,記武王伐紂事,云:「?(武)征商,隹(唯)甲子朝。」即為是役。此稱「甲子朝」,與《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合。《逸周書?世俘》:「維一月丙午旁生魄,若翼日丁未,王乃步自于周,征伐商王紂,越若來。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則咸劉商王紂,執矢惡臣百人。」《呂氏春秋?簡選》:「武王虎賁三千人,簡車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于牧野,而紂為禽。」又《首時》:「(武王)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武王以甲子日敗紂于牧野,所謂「甲子之事」,金文、《尚書》以及《呂氏春秋》所記皆合。 〔三〕《竹書紀年》曰:武王親禽帝受于南單之臺,遂分天之明。《水經?淇水注》晉束皙《汲冢書抄》云:周武王親禽受於南單之臺。《初學記》卷二四居處部《郡國志》曰:……《紀年》曰:武王擒紂于南單之臺。《太平御覽》卷一七八居處部《紀年》曰:武王擒紂于南單之臺。《太平寰宇記》卷五六衛州衛縣案:永樂大典本、黃省曾本《水經注》作「帝受」,戴震校本作「帝受辛」,《輯校》同,所據即戴校。《存真》作「帝受」。他書所引皆作「受」或「紂」,無作「帝受辛」者,當以大典本為是。《御覽》所引,《存真》、《輯校》、《訂補》失收。此《郡國志》非《續漢書?郡國志》,《新唐書?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有《郡國志》十卷,當即其書。
《水經?淇水注》:「南單之臺,蓋鹿臺之異名也。」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二三云:「「分天之明」,「分」疑作「受」,謂受天之明命,觀《史記》「受天明命」自見。鄭環云:明,明命也。」疑是。(《史記?周本紀》:「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即受天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