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卷五 瘀血

吐衄便漏, 其血無不離經, 凡係離經之血, 與榮養周身之血, 已聧絕而不合, 其已入胃中者, 聽其吐下可也, 其在經脈中, 而未入於胃者, 急宜用藥消除, 或化從小便出, 或逐從大便出, 務使不留, 則無餘邪為患, 此血在身, 不能加於好血, 而反阻新血之化機, 故凡血證, 總以去瘀為要, 世謂血塊為瘀, 清血非瘀, 黑色為瘀, 鮮血非瘀, 此論不確, 蓋血初離經, 清血也, 鮮血也, 然既是離經之血, 雖清血鮮血, 亦是瘀血, 離經既久, 則其血變作紫血, 譬如皮膚被杖, 血初被傷, 其色紅腫, 可知血初離經, 仍是鮮血, 被杖數日, 色變青黑, 可知離經既久, 其血變作紫黑也, 此血在經絡之中, 雖已紫黑, 仍是清血, 非血塊也, 是以能隨氣運行, 走入腸胃, 吐下而出, 設在經絡之中, 即是血塊, 如何能走入腸胃耶, 至於血塊, 乃血入腸胃, 停留片時, 立即凝結, 觀宰割豬羊, 滴血盆中, 即時凝結, 便可知矣, 故凡吐衄, 無論清凝鮮黑, 總以去瘀為先, 且既有瘀血, 便有瘀血之證, 醫者按證治之, 無庸畏阻, 瘀血攻心, 心痛頭暈, 神氣昏迷, 不省人事, 無論產婦及吐衄家, 有此證者, 乃為危候, 急降其血, 而保其心, 用歸芎失笑散, 加琥珀硃砂麝香治之, 或歸芎湯, 調血竭乳香末亦佳。

瘀血乘肺, 欬逆喘促, 鼻起煙煤, 口目黑色, 用參蘇引, 保肺去瘀, 此皆危急之候, 凡吐血即時斃命者, 多是瘀血乘肺, 壅塞氣道, 肺虛氣促者, 此方最穩, 若肺實氣塞者, 不須再補其肺, 但去其瘀, 使氣不阻塞, 斯得生矣, 葶藶大棗湯, 加蘇木蒲黃五靈脂童使治之。

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 則周身作痛, 以其堵塞氣之往來, 故滯礙而痛, 所謂痛則不通也, 佛手散, 加桃仁紅花血竭續斷秦艽柴胡竹茹甘草酒引, 或用小柴胡, 加歸芍丹皮桃仁荊芥, 尤通治內外之方, 義較穩。

瘀血在上焦, 或髮脫不生, 或骨膊胸膈頑硬剌痛, 目不了了, 通竅活血湯治之, 小柴胡湯, 加歸芍桃仁紅花大薊, 亦治之。

瘀血在中焦, 則腹痛脅痛, 腰臍間剌痛著滯血府, 逐瘀湯治之, 小柴胡湯。

加香附薑黃桃仁大黃, 亦治之。

瘀血在下焦, 則季?少腹, 脹滿剌痛, 大便黑色, 失笑散, 加醋軍桃仁治之, 膈下逐瘀湯亦穩。 瘀血在裏, 則口渴, 所以然者, 血與氣本不相離, 內有瘀血, 故氣不得通, 不能載水津上升, 是以發渴, 名曰血渴, 瘀血去則不渴矣, 四物湯, 加棗仁丹皮蒲黃三七花粉雲苓枳殼甘草, 小柴胡湯, 加桃仁丹皮牛膝, 皆治之, 溫經湯, 以溫藥去瘀, 乃能治積久之瘀, 數方皆在酌宜而用。

瘀血在腠理, 則榮衛不和, 發熱惡寒, 腠理在半表半裏之間, 為氣血往來之路, 瘀血在此, 傷榮氣則惡寒, 傷衛氣則惡熱, 是以寒熱如瘧之狀, 小柴胡湯, 加桃仁紅花當歸荊芥治之。

瘀血在肌肉, 則翕翕發熱, 自汗盜汗, 肌肉為陽明所主, 以陽明之燥氣, 而瘀血和蒸鬱, 故其證象白虎, 犀骨地黃湯加桃仁紅花治之, 血府逐瘀湯, 加醋炒大黃, 亦可治之也。

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 則結為癥瘕, 瘕者或聚或散, 氣為血滯, 則聚而成形, 血隨氣散, 則沒而不見, 方其既聚, 宜以散氣為解血之法, 九氣丸治之, 在胸膈上者, 加桔梗枳殼瓜蔞生薑甘草, 在右者, 加蘇子桑皮陳皮, 在左者, 加青皮牡礪當歸, 在中焦大腹者, 加厚朴枳殼防已白芍甘草, 在小腹下者, 加橘核小茴荔核檳榔川楝子五靈脂, 氣散則血隨而散, 自不至於結聚矣, 至其既散之後, 則又恐其復聚, 宜以調血為和氣之法, 此時瘕氣既散, 處于血分之中, 但一調血, 則氣自和, 而不復聚矣, 逍遙散, 加丹皮柏附治之, 歸脾湯, 加柴胡鬱金子亦治之, 癥者常聚不散, 血多氣少, 氣不勝血故不散, 或純是血質, 或血中裹水, 或血積既久, 亦能化為痰水, 水即氣也, 癥之為病, 總是氣與血膠結而成, 須破血行氣, 以推除之, 元惡大憝, 萬無姑容, 即虛人久積, 不便攻治者, 亦宜攻補兼施, 以求克敵, 攻血質宜抵當湯, 下瘀血湯, 代抵當丸, 攻痰水宜十棗湯, 若水血兼攻, 則宜大黃甘遂湯, 或秘方化氣丸, 外治法, 貼觀音救苦膏。

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 與氣相戰?, 則鬱蒸腐化, 而變為膿, 另詳吐膿便膿瘡膿門, 茲不再贅。 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被氣火煎熬, 則為乾血, 氣者, 腎中之陽, 陰虛陽亢, 則其氣上合心火, 是以氣盛即是火盛, 瘀血凝滯, 為火氣所薰, 則為乾血, 其證必見骨蒸癆熱, 肌膚甲錯, 皮起麵屑, 名為乾血癆, 病至此者, 十治二三, 仲景大黃?蟲丸治之, 蓋既係乾血, 便與氣化膈絕, 非尋常行血之品所能治也, 故用諸蟲囓血之物, 以消蝕乾血, 瘀血不去, 新血且無生機, 況是乾血不去, 則新血斷無生理, 故此時雖諸虛畢見, 總以去乾血為主也, 如膽識不及, 可以滋補之藥送下此丸, 亦調停之一術。

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 被風氣變, 化則生癆蟲, 氣者, 腎水之所化也, 故氣動即為濕, 風者, 肝陽之所生也, 故風動即為熱, 濕蒸熱煽, 將瘀血變化為蟲, 是為癆蟲, 此猶之草腐為螢, 殼飛為蟲也, 其辨法, 面色乍赤戶白, 乍青乍黃, 唇口生瘡, 聲嗄咽癢, 煩夢不甯, 遺精白濁, 髮焦舌燥, 寒熱盜汗, 口出噦氣, 不知香味, 喜見人過, 常懷忿怒, 夢見亡先, 驚悸欬逆, 或腹中有塊, 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 或食豆而香, 又用乳香薰其手背, 帕覆手心, 須臾, 毛長至寸許, 每日平旦精神尚好, 日午向後, 四肢微熱, 面無顏毛, 皆是癆蟲之候也, 月華丸主之, 多食鰻魚肉, 既有滋補, 又善殺癆蟲, 或用鰻魚骨燒黑, 鱉甲炒為末, 煎人參當歸白芍白薇湯送下, 補虛殺蟲, 相輔而行, 若專事殺蟲, 金蟾丸亦可間服, 金線蛙燒服亦妙, 黑貓殺取肝, 焙乾為末, 月初五更空心服, 大能殺除癆蟲, 可代獺肝, 獺爪為末酒下, 癆蟲居肺葉間, 咯血聲嘶者, 皆能治之。

癆蟲乃血化之蟲, 最為靈異, 其人死後, 蟲為妖孽, 傳染家人, 為傳尸癆。

殺三人者, 其蟲不治, 傳尸之證, 與其所感之病人無異, 金鑑謂宜服傳尸將軍丸, 方載丹溪心法中, 今查丹溪心法不載此方, 然以將軍名丸, 其主用大黃可知, 夫傳尸蟲孽, 襲染人身, 亟宜除去, 故主攻下, 亦如仲景攻乾血法, 以免留邪為患也, 此蟲一傳人身, 便能聚積人身之血以為窠囊, 食息生育, 變化無窮, 吾謂可用移尸滅怪湯, 殺其蟲而奪其血, 斯無遺留之邪矣, 以上二證, 大便不溏泄者, 尚可攻治, 溏泄者, 不能任藥, 必死。 蓄血

蓄血者, 或傷寒傳經之邪, 或溫疫時氣之邪, 傳於血室之中, 致周身之血, 皆為邪所招致, 而蓄聚胞中, 小腹脹痛, 其人或寒或熱, 晝日明了, 夜則?語, 甚則發狂, 呼叫打罵, 內經所謂血在上喜忘, 血在下如狂是也, 癲犬咬傷, 毒聚胞中, 故令發狂, 皆屬蓄血之證, 仲景抵當湯治之, 桃仁承氣湯亦治之, 若膽識不及, 可用膈下逐瘀湯, 加大黃, 若血猶未結, 但是熱入血室, 夜則譫語, 用小柴胡湯, 加桃仁丹皮治之。

血臌 (血腫)

血臌之證, ?滿小腹脹, 滿身上看血絲縷, 煩燥漱水, 小便赤, 大便黑, 腹上青筋是也, 醫書俱云, 是婦人之病, 唯喻嘉言謂男子恒有之, 面色痿黃, 有蟹爪紋路, 脈雖虛極, 而步履如故, 多怒善忘, 口燥便秘, ?脹腹疼, 迨脹之既成, 腹大如箕, 遂不可救, 東南最多, 所以然者, 東海饒魚鹽, 魚者甘美之味, 多食令人熱中, 鹽者鹹苦之味, 其性偏於走血, 血為陰象, 初與熱合, 不覺其病, 日久月增, 中焦沖和之氣, 亦漸為熱矣, 氣熱則結, 而血不流矣, 於是氣居血中, 血裏氣外, 一似婦人受孕者然, 至彌月時, 腹如抱甕, 推而言之, 凡五方之膏梁厚味, 椒薑桂糈, 成熱中者, 皆其類也, 治之之法, 以六君子湯, 加乾薑川芎防己為末, 陳米荷葉煎湯泛丸, 白湯下, 執中央以運四旁法也。 謹按喻氏之論, 其言血膨之原, 最為詳權, 惟所主之方, 與氣熱則結, 而血不流之說, 未能唇合, 蓋六君子與所加之藥, 於治痰膨為宜, 且須寒飲, 方為切合, 如論所謂, 宜用清和理氣之品, 攻劑代抵當丸主之, 和劑丹梔逍遙散, 加薑黃香附治之, 諸書皆用桃奴散, 或琥珀散治之, 第兩方用溫藥, 亦血因寒凝之劑, 與喻氏所論, 又有不同, 醫者審證擇用可也。 又有石瘕腸覃, 狀如懷子, 腹日以大, 月事以時下者為腸覃, 以寒客於腸外, 氣病而血不病也, 宜橘核丸主之, 月事不以時下者為石瘕, 乃寒氣客於子門, 子門閉塞, 惡血當下不下, ?以留止, 故成石瘕, 是氣病而血亦病也, 宜琥珀散桃奴散治之, 後服溫經湯。 單腹脹者為血臌, 若四肢皆脹, 或先從四肢腫起, 其色紅者, 謂之血腫, 亦有不紅者, 血從水化而為水, 故不紅也, 或得於吐?之後, 瘀血化水而腫, 或得於婦人經水不行, 血化為水而腫, 既化為水, 則兼治水, 五皮飲, 加當歸白芍蒲黃丹皮桃仁治之, 或用乾漆雄黃, 醋丸麥芽湯下亦可。 又凡臌脹浮腫, 俱要分陰證陽證, 陰證脈沉澀弦緊, 必有寒痰諸證, 宜中滿分消湯加桃仁, 陽證脈數口渴, 便短氣逆等證, 宜小柴胡湯, 加知母石膏防己丹皮桃仁豬苓茯苓車前子治之, 另詳六卷腫脹門。 經閉

婦女經閉有四, 一寒證, 一熱證, 一實證, 一虛證。 寒閉者, 積冷結氣, 經水斷絕, 至有歷年, 胞門為寒所傷, 經絡凝堅, 陰中掣痛, 少腹惡寒, 上引腰脊, 繞臍寒疝, 或瘀血不行, 留為石瘕, 皆霜凝冰結之象也, 用溫經湯主之, 或用溫藥下之, 附子理中湯, 加當歸桃仁大黃細辛牛膝肉桂, 生化湯之下, 尤穩, 經通之後, 再服腎氣丸收功。 熱證者, 胞為血室, 血室為肝之所司, 肝火橫逆, 從胞脈上迫於心肺, 心肺之氣, 不得下通, 則發寒熱, 頭暈耳嗚, 煩躁多怒, 咳逆氣上, 治宜平其肝火, 使肺氣得下降, 心血得下注, 斯經通矣, 當歸蘆薈丸, 加桃仁以攻之, 丹梔逍遙散, 加桃仁以和之, 又日衝任兩脈, 起於胞中, 上屬陽明, 若胞中火逆, 隨衝任兩脈上沖, 頭暈頰赤, 咽喉不利, 發熱口渴, 欬逆喘息, 此方胞氣上逆, 合於陽明之氣, 而為燥動之證, 法宜從陽明以折衝逆, 使火下降, 斯經通矣, 玉燭散治之, 如脾胃素虛, 不便攻治者, 玉女煎, 加桃仁丹皮治之, 金匱麥門冬湯, 尤能逆折衝氣, 數方皆從陽明降氣, 使氣下達胞中, 則經自通, 又有從腎中, 引氣下行, 以通經之法, 用六味地黃湯, 加知柏牛膝、桃仁, 此又引衝氣下行膈治之法。 實證經閉者, 婦人少腹如敦狀, 小便微難而不渴, 此為水與血結在血室也, 大黃甘逐湯主之, 又仲景日, 婦人傷寒, 中風, 經水適斷, 胸?滿, 如結胸狀, 譫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也, 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經閉, 藏堅癖不止者, 中有乾血, 濕熱腐變, 化出白物, 礬石末納入陰戶, 吾謂可用土瓜根湯, 加黃柏防己治之, 又或小腹結痛, 大便黑色, 小便不利, 明知血欲行而不肯利下, 宜抵當湯主之, 時方可用膈下逐瘀湯。 虛證經閉者, 或因失血過多, 面與爪甲之色, 俱淺淡黃白, 血既從上而脫, 更何從再注胞中, 以為經水哉, 治法宜止其吐?之血, 使其下行, 再補其虛, 則血生而氣順, 下注胞中, 斯經得通矣, 四物湯, 加牛膝枳殼降香鬱金血餘童便茯苓甘草阿膠, 或因過淫精竭, 腎中天癸之水不至胞中, 則不能引動衝脈之血, 是為陽不倡陰, 水不化血, 宜滋補其水, 以益天癸, 左歸飲主之, 三才湯亦主之, 或因生產過多, 傷血血枯, 聖愈湯主之, 或室女血枯, 名為童癆, 室女正當血盛之時, 而乃經少血枯, 以致骨蒸肌熱, 面色枯白, 兩顴發赤, 懶於飲食, 皮乾消瘦, 咳嗽喘息, 此宜大滋其血之化源, 使血驟生, 而諸病乃退, 炙甘草湯主之, 又或婦人女子, 不得隱曲, 心念不遂, 脾氣抑鬱, 以致胃病, 不思飲食, 倦怠少神, 怔仲健忘, 脾不化汁, 心不化赤, 是血虛而無經水, 血虛則生內熱, 肌肉乾瘦, 如風之消物, 故又名風消, 其證難治, 宜歸脾湯主之, 血虛則火盛無制, 心乘肺金, 金氣不行, 不能運布水津留於胸中, 津液盡化為痰, 欬嗽不已, 日久成癆, 經所謂傳為息賁, 則不能治, 謂喘息也, 都氣丸, 加人參麥冬棗仁五味子鐘乳石治之, 天王補心丹亦治之, 保和丸, 清燥救肺湯, 皆可借治, 息賁, 葉氏養胃湯, 加熟地五味雲苓亦佳。 經血原委, 已於四卷詳言之, 茲特就經閉大略, 出其證治, 化裁通變之用, 則存乎其人而已。 末段所論生血之法, 男女略同, 治血證者, 須切究之。

胎氣

婦人以血養胎, 血或不足, 或不和, 於是有胎氣諸證, 此與本書血證不涉, 然亦血分中事, 不類而類, 因并論以啟人之悟。 孕婦胎中, 止有水血二者而已, 水即是氣, 故生產時, 水衣先至, 後下血衣, 行經時亦先下漿水, 後下鮮血, 水者氣之所化, 氣屬陽, 血屬陰, 水先乎血, 是為陽先乎陰也, 故行經也, 必天癸之水, 至於胞中, 而後衝任之血應之, 亦至胞中, 於是月事乃下, 其受胎也, 亦必天癸先交, 而衝血後聚, 故不日男女搆血, 而日男女構精, 精者, 水與血混合之名也, 既成始後, 腎中之陽氣, 則化水以養胎, 胃中之水殼, 則取汁化血, 從衝任兩脈, 下注抱中以養胎, 胎中水足, 則血不燥, 胎中血足, 制氣不亢, 水血調和, 則胎孕無病, 所以有病者, 皆水與血不和之故, 胎病多端, 吾且斬斷葛藤, 但就水血二者立法, 可以通一畢萬矣。 惡阻者何也, 胎中之水火, 上逆入胃故也, 衝任乃胞脈, 皆上屬於陽明, 陽明之氣, 下行為順, 今因有胎, 子官收閉, 衝氣不得下洩, 轉而上逆, 挾胞中之水, 以干胃土, 則為痰水上溢, 因而嘔吐, 治宜調胃利痰, 二陳湯, 加枳殼砂仁生薑藿香治之, 香砂六君子湯亦治之, 水降則氣降, 胃得安而不嘔吐矣, 又或胞氣上逆, 上合陽明燥氣而為火, 亦致吐逆, 嘔若嘔酸, 噦氣拒食, 胎塞於下, 氣逆於上, 多生火證, 故世謂胎前不宜熱藥, 以此之故, 法宜清胃降火, 小柴胡湯主之, 麥門冬湯亦治之。

子嗆者何也, 胎中之水火, 上干於肺故也, 養胎全賴水與血二者, 若水不足以濡血, 則血燥, 血不足以濟水, 則氣熱, 燥氣相合, 是為胎火, 胎火循衝脈而上, 干犯肺金, 則欬喘交作, 兩頰發赤, 咽喉不利, 氣嗆欬嗽, 故名子嗆, 仲景麥門冬湯治之, 時方玉女煎, 加五味子亦妙, 方中牛膝, 正取其降衝逆, 半夏降衝逆, 降水也, 牛膝降衝逆, 降火也, 皆以墮胎之藥, 安胎用之得宜, 正無畏縮, 又有胎中之水, 水泛為痰, 衝肺作欬, 以致子嗆者, 於法又宜去水, 蘇子降氣湯, 六君子湯, 加五味炮薑細辛治之, 若是水火兼動, 而致欬嗽, 宜瀉白散, 加杏仁瓜蔞霜白前黃芩枳殼甘草, 或葶藶大棗瀉肺湯治之, 但藶葶猛, 不可多用。

孕婦少腹痛, 仍分水分血分兩端, 在水分者, 膀胱之氣不能化水, 則子臟脹滿, 水不得泄, 必見小便短澀, 脹喘諸證, 審是熱結不行者, 導赤散, 加山梔防已以清之, 審係寒結而陽氣不化者, 五苓散治之, 取其水利, 則少腹之痛自止, 橘核丸, 加茯苓亦治之, 在血分者, 胞為肝腎所司, 肝陽不達於胞中, 則胞血凝滯而痛, 四物湯, 加艾葉香附阿膠茴香, 腎陽不達於胞室, 則胎冷痛, 上連腰脊, 四物湯, 加杜仲故紙台烏艾葉, 此名胞阻, 謂胞中陰血, 與陽氣阻膈也, 重則用腎氣丸, 輕則用膠艾四物湯。

血與水皆陰也, 水為先天陽氣所化之陰液, 血為後天胃氣所化之陰汁, 腎陰又轉賴胃之水津而生, 胃氣又實藉腎之生陽而旺, 今有腎中之生陽不足者, 脈弦發熱, 愈脹而下墜, 腹痛惡寒, 子宮欲開, 仲景用附子湯治之, 保腎之陽, 以扶胃氣, 此補陽法也, 又有胃中之水津不足者, 則子臟乾燥, 悲傷欲哭, 象如神靈所憑, 數欠伸, 所以然者, 以腎水不足, 衝血不足, 無所潤養, 腎小在下, 則為胞中之天癸, 在上則為口中之津液, 臟燥, 則肺金不得津液之潤養, 故肺主悲傷, 欠伸者, 明係腎病, 如神所憑者, 血燥則心不化液, 而神無守也, 甘麥大棗湯, 滋腎之陰, 從衝任以輸水於腎, 而腎陰因藉以生, 此補陰法也, 視此二條, 一切滋陰補陽之法, 可以貫通。

胎漏, 亦分水與血二證, 下血者屬血熱, 因其火甚, 故逼血妄行, 宜四物湯, 加阿膠炒梔子側柏葉黃芩, 下水者, 或如豆汁, 下至升許, 名日孤漿, 去水太多, 則胎乾枯, 必倚而墜, 水即氣也, 惟其氣泄, 是以水泄, 黃?糯米濃煎, 補而滋之, 茅根白朮人參鹿角霜桑螵蛸白銀, 酒水煎服, 亦佳。

再按血統於脾, 而藏於肝, 肝主?漏, 故漏血, 治以歸脾湯, 加柴胡山梔阿膠, 於法尤合, 水生於腎而制於肺, 肺氣不納, 故漏水, 今觀肺中虛寒, 不能制下, 則小便遺溺, 可知肺氣不納, 所以漏水之理矣, 宜用白朮人參海螵蛸龍骨牡礪百合訶子苧根白銀。

子淋者, 小便淋瀝, 亦分水淋血淋二者, 水淋病在膀胱, 脹閉澀滯, 宜五淋散, 加木通澤瀉, 血淋者, 病在血室, 陰中割痛, 下滴血點, 四物湯, 加蓯蓉茅根藕節條芩赤苓草稍。

子懸者, 胎氣上逼, 懸塞心胸, 亦分水分血分二者, 水分之病, 由於氣虛, 水泛為痰, 壅湊其胎, 濁氣上逆, 脈必沉滑遲弱, 六君子湯, 加枳殼紫蘇腹皮川芎香附治之, 血分之病, 由於血虛, 胎中厥陰肝經相火上僭, 舉胎上逼, 宜小柴胡合四物湯, 再加雲苓黃連黃柏, 六味丸, 加牛膝麥冬以引之使下, 亦高者抑之之義, 毋畏牛膝之墮胎也。

又按子懸之證, 有孕七八月, 產母血虛, 胎無所養, 上行求食者, 但用下降之藥, 不能治也, 宜大補其血, 炙甘草湯, 去桂枝, 加淮藥棗仁治之, 聖愈湯, 加白朮雲苓甘草亦治之, 甘麥大棗湯皆宜, 又當美其飲食, 用黃?人參山藥白芷芡實豬蹄燉服, 最佳。

子氣者, 水腫也, 胞與膀胱, 並域而居, 胞宮為胎所站, 侵逼膀胱, 以致膀胱之水, 不能化行, 亦由膀胱之氣化, 先有不足, 故能為胎, 所用五苓散主之, 若是胎火乘肺, 化源不清, 以致便短水腫者, 去桂枝, 加知毋麥冬黃芩杏仁防己治之。

子煩者, 血虛也, 血者心之所主, 血足則心不煩, 胎既耗血, 胎中之火, 又上與心火相合, 火擾其心, 是以虛煩不能眠, 酸棗仁湯治之, 硃砂安神丸, 亦治之。

子眩者, 氣分之痰也, 其證目眩頭暈, 皆由胎水, 上逆為痰之所致, 二陳湯, 加紫蘇枳殼杏仁薑汁竹瀝治之。 子癇者, 血分之風也, 其證忽然昏冒, 卒倒無知, 手足抽掣, 過時則醒, 口噤反張, 乃孕婦血虛, 風邪入肝之所致, 法宜補血祛風, 四物湯, 加鉤籐防風茯神桑寄生獨活羚羊角, 逍遙散小柴胡, 皆可借治。 小便不通者, 氣不足也, 氣化則水能出, 今小便點滴不通, 是胞係下壓其溺竅故也, 究其所以下壓溺竅之故, 則因腎氣不足, 不能舉胎而上, 此名轉胞, 宜腎氣丸主之, 又或胃氣不足, 不能升提其胎, 補中益氣湯主之。

大便不通者, 血不足也, 孕婦之血足則無病, 血既不足, 則供胎猶未能給, 更何能分給諸諸藏, 是以必現口渴欬逆發熱大便大通等證, 治宜滋其血, 血足則大便自通, 四物湯, 加杏仁麻仁蓯蓉菟絲子治之, 逍遙散, 加麻仁枳殼厚朴亦治之。

總而論之, 胎氣不和者, 皆是水分之病, 調水則氣自和, 胎火太旺者, 皆是血分之病, 調血則火自熄, 能知水火血氣之故, 則治胎不難, 治失血之證亦不難, 即治雜證, 更無所難。 此書為失血說法, 其氣一門, 皆連類而及之者, 然胎病之發, 尤水火血氣之顯然者, 能參透此條, 則於水火血氣四字, 自無隱慝之情, 其他胎病, 有未備錄者, 另有胎產之書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