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卷七
仲景瀉心湯
大黃酒 (炒二錢) 、黃連 (三錢) 、黃芩 (四錢)
心為君火, 化生血液, 是血即火之魄, 火即血之魄, 火升故血升, 火降即血降也, 知血生於火, 火主於心, 則知瀉心即是瀉火, 瀉火即是止血, 得力大黃一味, 逆折而十, 兼能破瘀逐陳, 使不為患, 此味今人多不敢用, 不知氣逆血升, 得此猛降之藥, 以損陽和陰, 真聖藥也, 且非徒下胃中之氣而已, 即外而經脈肌膚, 凡屬氣逆於血分之中者, 大黃之性, 亦無不達, 蓋其氣最盛, 凡人身氣血凝聚, 彼皆能以其藥氣克而治之, 使氣之逆者, 不敢不順, 今人不敢用, 往往留邪為患, 惜哉, 方名瀉心, 乃仲景探源之治, 能從此悟得血生於心, 心即是火之義, 於血證思過半矣。
十灰散
大薊、小薊、茅根、?皮、側柏、大黃、丹皮、荷葉、茜草、 梔子 (各等分)
上藥燒存性為末, 鋪地出火氣, 童便酒水隨引, 黑為水之色, 紅見黑即止, 水勝火之義也, 故燒灰取黑, 得力全在山梔之清, 大黃之降, 火清氣降, 而血自甯, 餘藥皆行血之品, 祗借以響導耳, 吹鼻止?, 刃傷止血, 皆可用之。
獨參湯
人參 (二兩)
濃煎細咽熟睡, 取養胃之陰, 安護其氣, 氣不脫則血不奔矣, 世以人參補氣, 便認為陽藥, 不知人參柔潤甘寒, 乃滋養中宮津液之藥, 人之真氣, 生於腎中, 全賴水陰含之, 出納於肺, 又賴水津以濡之, 故腎中水陰足則氣足而呼吸細, 肺中之水津足則氣足而喘息平, 人參滋補中宮之津液, 上布於肺, 下輸於腎, 故肺腎之氣, 得所補益, 世人不知氣為水之所化, 而以屬陽, 妄指參為陽藥, 幸陳脩園力辨其誣, 然脩園謂壯火食氣, 參瀉壯火故補氣, 其說猶有隔膜, 尚未識氣即是水之理, 吾於總論, 言之甚詳, 須如氣即是水, 而人參之真面乃見。
甘草乾薑湯
甘草 (三錢炙) 、乾薑 (二錢炮) 、五味子 (一錢)
甘草炙過, 純於補中, 乾薑變黑, 兼能止血, 二藥辛甘合化, 扶陽氣以四達, 血自運行而不滯矣, 惟五味收斂肺氣, 使不上逆, 以止氣者止血, 凡陽虛脾不攝血者, 應手取效, 但血係陰汁, 血虧即是陰虧, 剛燥之劑, 往往忌用, 必審其脈證, 困係虛寒者, 始可投此方。 四物湯
當歸 (四錢) 、生地 (四錢) 、川芎 (二錢) 、白芍 (三錢)
柯韻伯日, 心生血, 肝藏血, 故凡生血者, 則究之於心, 調血者, 當求之於肝也, 是方乃肝經調血之專劑, 非心經生血之主方也, 當歸和血, 川芎活血, 芍藥歛血, 地黃補血, 四物, 具生長收藏之用, 故能使榮氣安行經邃, 若血虛, 加參?, 血結, 加桃仁紅花, 血閉, 加大黃芒硝, 血寒, 加桂附, 血熱加芩連, 欲行血去芍, 欲止血去芎, 隨宜加減, 則不拘於四物矣, 如過血崩血暈等證, 四物不能驟補, 而反助其淜脫, 又當補氣生血, 助陽生陰長之理, 蓋此方能補有形之血於平時, 不能生無形之血於倉卒, 能調陰中之血, 而不能培真陰之本, 韻伯此論, 雖有不足於四物, 然謂四物為肝經調血之專劑, 則深知四物之長者矣, 蓋肝主藏血, 衝任血海, 均屬於肝, 故調血者, 舍四物不能為功。
白虎湯
石膏 (一兩) 、知母 (五錢) 、甘草 (二錢) 、粳米 (一撮)
四藥甘寒, 生胃陰, 清胃火, 陽明燥熱得此, 如金?夕起, 暑酷全消, 故以秋金白虎名湯, 乃仲景傷寒陽明之正方, 借治血症, 脈洪大發熱口渴者, 尤有捷效。
佛手散 (即歸芎湯)
當歸 (五錢) 、川芎 (三錢)
酒水各半煎服, 辛以行氣, 溫以行血, 有汁能生血, 二味為活血行血之要藥。
失笑散
蒲黃 (三錢) 、五靈脂 (五錢)
蒲生水中, 花香行水, 水即氣也, 水行則氣行, 氣止則血止, 故蒲黃能止刀傷之血, 靈脂氣味溫行以行血, 二者合用, 大能行血也。 大柴胡湯
柴胡 (三錢) 、半夏 (三錢) 、白芍 (三錢) 、黃芩 (三錢) 、枳殼 (二錢) 、 大黃 (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