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孙子兵法》是孙武一生智慧的结晶。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从而制定不同的策略,施行不同的战术。孙武提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认为战前要先摸清敌我双方情况,分析各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行军中要注意地理环境、军事实力、情报收集,让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孙武虽然是身经百战的统帅,可他却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大的赢家,反映了东方军事家超出流血搏杀之上的人性光辉。

孙子纪念像

取胜从计划开始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句话我们早就在课本上见过了,可是青少年朋友们,你们知道这句话里的“筹”是什么意思吗?

筹是一种古代的运算工具,是一根根的短棒,运筹就是用这些短棒进行计算,得到预期的结果。孙子就是一个善于运筹的人。

一次大战出征前夕,吴国的国王在宗庙的大殿里为孙武送行,一张案子上摆了两个朱漆盘子,还有一些竹削的小棒——算筹。孙武在和吴王进行出征前的“庙算”。

吴王说:“这次和越国打仗,我们和越国哪一方符合正义?”

孙武说:“越国侵略了我们,我们要奋起反击,当然是我们符合正义。”

孙武就拿起一根算筹,放在左边的漆盘里。吴王又说:“这次打仗,双方的统帅哪一个有本领?”

孙武说:“听说越国的统帅贪酒好色,经常误事,我们的将军有本领。”

孙武又拿起一根算筹,放在左边的漆盘里,吴王又说:“这次打仗,哪一方占天时地利?”

孙武说:“越国乘着大水突然袭击我们,把交通要道都占领了,是他们占天时地利。”

孙武就拿起一根算筹,放在右边的漆盘里,然后吴王继续提问题。

庙算结束后,左边的漆盘里有7根算筹,右边的漆盘里有5根算筹。孙武行了个礼说:“恭喜大王,我们在正义、将领、纪律、士气等7个方面胜过了越国。越国只有在形势、装备、兵力等5个方面胜过了我们,这次打仗,我们必胜。”

孙子在打仗前要对各方面进行细心谋划的思想,成为中国军事家们的看家本领。而且越来越细致入微,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民心,无不在“庙算”的范围之内。汉朝初年的张良,汉末的曹操、诸葛亮等军事家,都是善于“庙算”,才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

汉朝末年,皇室衰微,曹操掌握了朝廷的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扫平了吕布、张绣等很多割据势力,但是盘踞在河北的袁绍却不服曹操,要和曹操决一胜负。袁氏家族是汉朝的大族,门生宾客非常多,所以袁绍的势力很强大,曹操有些担心,怕自己打不过袁绍。这时,曹操的谋士郭嘉为曹操分析了袁、曹两家的优劣,说:“袁绍繁文缛节太多,您不尚虚文客套;袁绍的政策宽松,您的法令雷厉风行;袁绍外表虽然宽容,内心猜忌,不信任手下人,您明智通达,唯才是举,不论远近亲疏。”

郭嘉滔滔不绝,一直说了袁绍的十个败亡的原因和曹操十个取胜的原因才停止。曹操听了,信心倍增,随着两军的交战,郭嘉分析的袁绍的劣势果然都慢慢显现出来,终于,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破袁绍,继而进兵河北,很快统一了北方。

正是在事情开始之前的详细计划,才促使了曹操能够决胜于千里,而且不仅战争中需要“庙算”,一个人在设计自己的生活时也需要“庙算”,只有对现实详尽分析的人,才能使生活的质量提高。

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学着“运筹”。暑假到来了,要做的事情还真不少,小青要去姥姥家玩几天,还想复习上学期的知识、预习下学期的内容,另外,她还从图书馆借了几本书,想利用假期给自己充充电,如果有时间,她还要学钢琴、练作文,这么多事情,该怎么安排呢?

她先把40天的时间分成4块,第一个10天,打算好好玩玩,出去走走看看,主要时间不用来学习;第二个10天,准备复习一下上学期的知识;第三个10天,预习一下下学期的知识;第四个10天,就不再学新东西了,而是想安静地度过,练练琴,用平和的心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去姥姥家的路上,她把《红楼梦》带在身边,这样火车上可以看,在姥姥家没事的时候也可以看。其他的书不带,因为太重,也看不过来。平时每两周写1篇作文,最后一个10天专门练作文,因为自己的作文成绩不太好,平时写不出来,一个暑假过去了,会有很多事情可以写。

小青把这些事情安排好了,写了一个计划,并照着执行,这个暑假过得很充实。

小青的这些安排,其实和孙子的庙算是一个道理。客观地估量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列出适合的计划,就能够达到目标。所以说,当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时,先不要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这时要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有哪些优势,有哪些劣势,有哪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有哪些成绩是可以顺利取得的,有哪些资源是可以利用的。这样,就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游刃有余,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变未知为已知,一切就迎刃而解

孙武有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意思是说,打仗的时候,要既了解自己,也了解对手,这样才能每次战争都能取得胜利。历来的军事家无不把这句话看成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即使在平时的游戏中,他们也应用这种方法去获得游戏的胜利。

据说有一次,田忌和齐王赌赛马,每场的赌注是一千两黄金。他们都把马分为上中下三等,分三场比赛,由于齐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一点,所以三场下来,田忌输掉了三千两黄金,非常丧气。

孙膑也在观看比赛,看到这个情况,就对田忌说:“我给你出个主意,保证能赢齐王。”

田忌说:“那该怎么办呢?”

孙膑说:“你下次比赛,用你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你的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用你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这样下来,一定是两胜一败。”

田忌按照孙膑安排的去做了,果然,他的上等马和中等马都赢了,只有下等马输了,最后还能赢到一千两黄金。

田忌赛马

田忌第一次的失败,就在于他知己而不知彼。他虽然了解自己的马,但是不了解齐王的马,所以输了。后来经过孙膑的分析,田忌对双方的马都了如指掌了,这时才有可能制定取胜的策略。

有一个小男孩,成绩很不好,他的妈妈很着急,就把他带到一个老师那里,老师问他:“你哪些科目不好?是经常不好,还是时而好,时而不好?”

小男孩说:“都不好。”

老师笑着说:“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有的好,有的不好,说明你在具体的知识上有问题,如果都不好,说明你在学习方法上有问题。如果有时好有时不好,说明你在学习态度上有问题,或者考题本来就是有时难有时容易。”

小男孩回答说:“语文和英语不好,数学有时好有时不好。”

老师继续询问了很多问题,终于把小男孩的全部情况摸清了。原来,他语文的基础知识不扎实,但喜欢思考,作文不好的原因是病句太多,不是跑题。英语是单词记得不牢,数学是考题的难度经常变化。小男孩本身也贪玩,时而用功,时而偷懒。

这样一分析,小男孩就明白了,接着,老师针对小男孩的各科情况,制订了不同的学习计划,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小男孩的成绩果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军事家面对战争,学生面对学习,都是一件未知的事情。这时候,就要把未知一点点分解为已知,看看自己真正了解多少。如果对哪些情况不了解,就要在这些方面增加力度,不要做无用功,也不要放弃不了解的方面。要知道,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轨迹,在未来没有到来之前,就勾勒出它的图景,这岂不是很美妙的事情?

把握主动权,我们就成功了一大半

一块大石头轰隆一声,从山上滚下,把山下的土地砸了个大坑。

一个弓箭手把弓拉得满满的,一下松开,只见箭射出去,正中天上的大雁。

一条大河滚滚东流,遇到一处河道狭窄的地方,河水骤然变得湍急,把千斤的巨石冲得团团乱转。

看到这些,青少年朋友们会想到什么?我们来看看军事家孙子的想法:孙子悟出了一个道理,打仗要形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具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用这种力量打击敌人,就能把握主动权,以一当十,所向无敌。

石头,要在高处才能滚下来;弓弩,要拉得很满才能射出利箭;河水,要遇到狭窄的通路才能变得湍急。造势,就是要让自己更高、更强,要给自己创造条件,使自己具有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生活中也有一些很会为自己造势以赢得主动权的人。

当我们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时,也要想想世界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果断采取出击,率先取得事态的主动权,这无疑是青少年朋友们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时反败为胜的法宝。

抓住机会,或者创造机会

孙子讲求战略的艺术,他非常赞成为自己创造机会,赢得胜利。他说:“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意思是,我方要选择向敌人必须赶往的地方出击,而我方行军的路线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但凡进攻就一定胜利,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守卫不严的薄弱环节;但凡防守就一定牢固,是因为我们死守的是预测到敌人一定会攻打的地方。

孙子的战术中强调机会的重要性,在今天,机会对于我们的发展也同样重要。很多人都感慨自己没有机会,是真的没有机会吗?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历史上的名人是怎样找到机会的。

毛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谋士,他投靠在平原君门下,但是一直默默无闻。

一次,秦国大举进攻赵国,赵国都城邯郸已经被秦军团团围住,情况危急,平原君奉命去楚国求救。出门之前,平原君召集了所有的门客,决定从中挑选出20个足智多谋的人一同前往。他挑完19个合乎条件的人之后,最后一个怎么挑也觉得不满意。这时,毛遂主动站出来说:“我愿意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滥竽充数!”

平原君见是平常毫无名声的毛遂,便婉转地说:“真正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子很快就会穿破口袋露出来,很快就能被发现。你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我还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你。我这次去是要救赵国于生死,怎么能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去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毛遂不以为然,据理力争:“您说的话很对,但是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那样引起您的注意,是因为您从来没有像放锥子一样把我放进您的口袋。如果您之前注意过我,我敢保证,我不仅会像锥尖子一样钻出口袋,我还会使整个锥子像麦穗一样全部露出来。”平原君觉得毛遂说话气度不凡,便答应毛遂,带他连夜赶往楚国。

平原君一到楚国就立即拜见楚王,想请他出兵救赵。可是从早上一直谈到中午,事情还没有进展。随同前往的谋士们在台下急得团团转,这时只见毛遂一手提剑,大踏步跨到台上。他两眼逼视着楚王,毫无胆怯之心。他从赵楚两国的关系谈到这次救援赵国的意义,并分析了赵亡之后楚国面临的危险,对楚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楚王被他说动了,当天下午便与平原君缔结盟约。楚王很快派军队支援赵国,赵国得以解围。

毛遂被众多门客淹没在平原君的视野中,三年以来没有机会施展才华。但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没有退却,而是信心十足地推荐了自己。和很多人一样,在最初他被人怀疑,甚至讥讽,但是他没有意气用事,而是坚持把握机会。

还有人见没有机会表现自己,就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名被正面载入史册的女皇帝,她在选贤任能和对外政策上都受到后世的赞扬。但是武则天刚进宫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名气。在众多的妃嫔当中,相貌也只是一般而已。但是武则天对自己非常有信心,看待事情也比一般女人大气。她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皇上的宠幸。但是作为一名出身一般的宫女,要想被皇帝选中谈何容易?于是,武则天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武则天知道皇帝要去御花园游园,于是趁皇帝走近的时候,坐在假山后面唱歌。哀婉的歌声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生性风流的皇帝便命人将她叫到眼前,从此,武则天便进入了皇帝的生活。

从一般的才人(当时后宫妃子的一种等级)到一代女皇,武则天无疑走了一段让世人惊诧的路。试想,如果她不为自己创造机去吸引皇上,她可能会和其他宫女一样,在后宫中孤独地老去,甚至连皇帝的龙颜也看不到一眼。

为自己创造机会,就能够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发挥出来,如同打仗一样,把主要的兵力都用到敌人的要害上,能够很好地掩饰自己的短处,避免被对方抓住。

我们既要学习毛遂那样推荐自己,也要像武则天那样为自己创造机会,只有多为自己寻找机会,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生活方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走下去。

给自己壮胆

一个身怀绝技、来历不明的蒙面小生突然冲出人群,他招式变化无常,看到对方的招式,马上就能学以致用。对手找不到他一丝的破绽,无计可施,他则招招致命……这样的情节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虚虚实实的招式和两斤牛肉加上等女儿红的“大侠套餐”一样,已经成武侠小说的一种固定套路。可见,我们对“无形”的崇拜已经深入文化当中。

“无形”就是孙子所说的“行兵之极”的一种用兵方法。“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意思是,用兵在形式上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形式。没有形式,那么即使深藏的间谍也不能窥知信息,对手也无法谋划对策。依照对手的作战形式克敌制胜,即使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无法了解。众人就算了解我作战的形式,也不能领悟我赢得胜利所凭借的形式。”

这种方式的好处孙子已经说得很明白,甚至有点玄妙,敌人的高级间谍和资深谋士都无法打探到情报、想出对策,除了想出无形之招的军师本人,连听候军师调遣的将士们也未必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只能赢得糊里糊涂的。

无形阵的强大威力我们已经能够体会了,但是怎样做到这样来无影去无踪,虚虚实实亦真亦幻呢?我们不妨接着看看孙子下面的话:“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段话非常明白,就是说用兵要像水一样,水会根据流经的地形而改变,知道高处不可逾越,就流向低处。同样,用兵也要避开不能战胜的地方,从敌人虚弱的地方下手。水的形状变化无常,所以用兵的形式也不能固定不变,而要依着对方的形式变化。

汉景帝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南下侵犯汉朝的领土。有一次,匈奴的军队入侵汉将李广管辖的上郡,李广带着数百个骑兵反攻匈奴。

看到李广的一小队人马反击,匈奴以为是汉军的先遣部队来诱敌了,于是摆开了阵势,严正以待。看到匈奴的大军时,李广的部下感到寡不敌众,想趁机逃跑,李广却说:“我们这个时候逃跑,敌人就察觉我们是因为人少而胆怯了,必定会趁着人多追打我们,到时候一个也逃不掉。还不如留在这里,让敌人以为我们是大军到来前的诱兵,反而不敢轻举妄动。”李广命士兵下马,卸鞍休息起来。

黄昏时,匈奴果然派了一个骑兵过来打探情报,李广见了马上引弓射死了敌人的探子。匈奴感到李广他们胜券在握,便在午夜悄悄地退兵了。

李广明明只有百余人,却给敌军造成有大军在后的幻觉,并且射死敌军的探子,更加嚣张地挑衅对方,这就是一种虚虚实实的战略,可谓领悟到了用兵于无形的奥妙。

生活中不像战场上那样生死攸关,虚虚实实的战法也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但是有时候也需要故弄玄虚,以增加自己的勇气和信心,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

在我国古代的汉乐府民歌中,有一篇《陌上桑》讲的是一个美丽的少女罗敷与仗势欺人的使君之间的故事,罗敷用避实就虚的办法,摆脱了使君的纠缠。

一天,美丽的罗敷提着篮子去郊外采桑叶,路上所有的人都停下脚步欣赏她的美貌和华丽的装扮。使君(小官吏)带着人马路过,一见罗敷便想据为己有,于是贸贸然上去问:“宁可共载不?”

罗敷自知使君难缠,断然拒绝一定会激怒他,于是,从容地说道:“使君你真是糊涂啊,你自己有妻室,罗敷我也是有相公的人。而且,我的相公不是别人,而是如今赫赫有名的大官。”

为了让使君相信确有其人,而且官位远在他之上,罗敷如此形容她的相公: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间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听完罗敷的话,使君自惭形秽,灰溜溜地走了。

其实,罗敷未必有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相公,她可能只是虚张声势,吓唬吓唬使君罢了,这一招怎能不说是高明之极呢?

强大的,不一定要非常聪明

选择合适的人创造将领所想的势态,并以此赢得战争,其实就是要求领导者要学会知人善任。《孙子兵法》中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也就是说善于战争的,主要是寻求好的时机和势态,而不是将责任都压到下属的头上,因此就能选择合适的人制造想要的势态了。

古今中外,但凡成就一番伟业的人,莫不具有一双伯乐般的慧眼,挑选出贤相忠臣,集合众人的智慧、发挥众人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创出贞观之治那样的繁荣局面。

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他善于用人,也有容忍他人的气度和胸怀。“致安之本,唯在得人”,这是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因此,他常常要求周围的人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可造之材,以任人唯贤为自己的用人原则,而不以个人恩怨好恶、新旧亲疏来评价他人。在唐朝的政治机构中,有昔日的敌人、有投降的俘虏、有少数民族的首领,也有出身市井的草民。

在唐太宗的众多臣子中,最有名的就是魏征。魏征原来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在李世民还没有掌权之前,魏征多次劝李建成把野心勃勃的李世民除掉。“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为新的君王,他对魏征说:“听说你一直建议太子除掉我,但是现在我坐在了皇位上。”魏征不但面无惧色,还长叹道:“要是太子当初听臣一句劝,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局面。”

魏征的直言不讳虽然让太宗很不高兴,但是他更看重魏征的耿直,因此逐渐信任魏征,听从他的建议,后来魏征做了宰相,为唐朝的兴旺作了重要贡献。

唐太宗看到将军常何的奏章写得很好,就询问执笔的人是谁,得知是毫无名气的马周,便召见了他。唐太宗发现马周确实有才之后,将他提拔为中书令。

唐太宗知人善任的举动,吸引了不少有识之士前来投靠,就这样,他的智囊团越来越大,政治举措也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合理。

当然,唐太宗也有用人不慎的时候。他曾命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但听房玄龄说“李纬大好髭须”,为官不正的时候,唐太宗便很快调换了李纬,将他改任为洛州刺史。知错就改,从善如流,这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更不用说是贵为天子的唐太宗。

三国时期的刘备也是知人善任典范,他谋不如诸葛,勇不如关羽、张飞,但深知用人的道理,他看重情义,为人憨厚,又懂得给有才华的人安排最适合他们的位置,因此众人都很服他。

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手下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但和曹军交战,总是屡战屡败。自诸葛亮出山相助之后,刘备的作战谋略大大进步,就连曹操也要刮目相看。对刘备来说,拥有诸葛亮,在作战上如鱼得水。

诸葛亮虽然料事如神,但是身为文弱书生,不能冲锋陷阵,因此刘备也少不了关羽、张飞、赵云那样的人才。曹操也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他为降服关羽,不惜降格与其约法三章,对其以礼相待,但是关羽对刘备忠心不二。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不远千里寻找自己的结义大哥。张飞虽然性格鲁莽,但刘备看中他侠气,张飞也因此忠心耿耿。可以说没有刘备知人善任的过人之处,就没有后来与枭雄曹操、贵族孙权之间的抗衡和较量。

青少年像君王和领袖那样调遣人员的机会比较少,更多的是组织活动,安排任务。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也多多鼓励众人发言,选择最好的主意来执行。

另外,我们还要向唐太宗学习,对人不论亲疏,不管平时交情如何,到了集体活动的时候,要公平客观,将那些有价值的建议发掘出来,这样才能让活动更成功。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