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热闹的灯火之外是孤寂身影

慈禧太后在1901年夏天颁布上谕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有识之士们认为科举制度靠改革已不解决问题,迟早应该从根本上废止。

在1903年的一天,清统治者收到了的一份奏折说: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这时候,距离中国实行科举制度隋唐已经是整整一千三百年之久了,而到了1905年,科举制终于走到了尽头。

文学作品中范进中举反映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悲喜人生

在《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等作品中,人们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危害,科举制度的荒唐与残酷让人触目惊心。为什么文艺作品里会有如许的科举悲剧?

白居易曾经写下科举制是唯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沙砾,岂为类贱而不收?度木于涧松,宁以地卑而见弃?但恐所举失德,不可以贱废人。显然,科举制在他看来是举荐人才,不是造成了世态凄凉,相反是是给了贫贱以希望。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所遇到最大问题是政府的宣传以及鼓励。轰轰烈烈的考试大张旗鼓的宣传,为官的鼓励,被炒作起来,人心变得浮动,读书人将一生荣辱压在了这场考试上面。一朝高中,荣华富贵。

每一位高中的人也为了维护礼仪维护自己的面子,摆开宴席答谢亲友,风风光光。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张籍“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万里尽传名”,其中的人生得意就是高中的人真实写照。

然而,总有人落榜。热闹的灯火之外,是考场失意者的孤寂身影。
有一种传言,如能够得一件新科进士的衣服,下次考试很是吉利,于是便厚着脸皮,怯生生地向仆役乞讨一件。却是自讨没趣。他们写下“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写下十年“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写下“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

《南部新书》记载一名考场失败者被他的妻子辱骂的故事。他在回家的路上,收到妻子寄来的诗: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连妻子都以他为羞耻,希望他偷偷回家来就好了。

《唐摭言》记载的故事没有夫妻间的绝情,却是更令人动容。他在外十年,依然高中无望,传言他已病死他乡,妻子千里奔丧,没想到,两人路上相遇,却是一个粗衰的妇人一个形如枯骨,两人竟然不敢相认,只有求证于人,才知正是自己的爱人。那时候,闻见的只是他们抱头痛哭泪如雨下。

屡试不中,压力之大只有当事人知,或者通过高中的惊喜可以反衬一二。“喜过还疑梦,狂来不似儒”。这时候,哪里还顾得上斯文儒雅呢?曹邺得知自己高中,想到换衣服,而从而那件旧衣服上仿佛依稀有当年名落孙山流下的伤心泪。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又有多少人在科举之下,生离死别。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