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农业是什么样子的
民以食为天,不管是什么年代,农业都是一个国家的命脉,那么大家了解中国古代的农业吗?
在中国古代,古代农业是一个投入产出比较有限的行业,投入时间长,但产出量却很低,也许临近收成的时候一场大风或大雨,就会让农民减产一半多,在加上存储技术有限,主要是鼠虫啃咬,粮食最多只能保存两年,超过时限就不值钱了。不过,正因为这些不可抗的因素,古代农民比现代人更有抵抗变故的能力。
古代农业分为两个阶段,一个叫井田制,即田地九分,其中一分为公家,这个时候的田地是贵族占有制的,土地兼并是发生在贵族之间的,同时还带有政治色彩及非单纯的经济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土地私有制,此土地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田地变成了私有财产,而且还可以分割和买卖。在封建制度下,产生了土地所有者即地主,他们拥有土地,却不是土地上的生产者,他们通过收购土地并控制原来耕作这块土地的人,使其为他们服务。地主阶级在国家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国家法律和赋税制度都会向他们倾斜,所以那些农民只能在这种不公平的制度下纷纷失去土地,佃户们只能依附于地主,以此来生存下去。随着社会稳定人口增加,佃户的人数逐渐增加,而地主的土地只有增加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当时有着悠久农奴历史的沙俄是世界列强之一,同样有着典型封建特征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是列强之一,由此可说明,当时的工商农业并不是先进社会的代表,反而是一种落后的社会结果,比如说相对比较传统的浙商、徽商、闽商的形成都是与当地人口多,土地少,土地贫瘠,产出不多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后来就发生了土地兼并。
(责任编辑:duhaiyan)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