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进行教育? 浅谈这些不知道的古代学校之——隋唐前后至明清之前


上一篇说到夏商周的学校,现在我们来细说一下隋唐前后的学校。

一,隋唐以前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系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底层的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只学历史和数学两个科目,他们希望能像上层贵族一样拥有六艺技能。以孔子为带边的一些学者,在给学生传授六艺知识的同时,也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经过春秋时期教育体系的逐步发展,战国时期的私学规模也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了,在封诸侯的地域已将私学体系的老师和学生招入官学学府一起讨论学术和思想。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当时官学与私学并存的代表。官方特意设置了一个名为“祭酒”的职位以此来管理私学的人。

a1722.jpg

到了汉朝时期,统治者集中了大量资源兴办官学,中央政府主办的官学包括太学和鸿都门学。太学在西汉时期已建立了,高峰时期学生达到了几万人;鸿都门学识在东汉时期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文化益处人才。

地方教育主要分为郡国学和最低层的教育机构。“郡国学”分为郡学和国学,即在中央政府直属管理的郡内成立的学校叫郡学,在藩国设立的类似学校叫国学。两者还是有区别的,郡国学相当于现今地级市的重点中小学,西汉的汉平帝发觉基层官学比较薄弱,分别在县、乡、村设立了“校”、“庠”、“序”。

晋朝的官学在传统太学之外另设立了国子学,国子学只招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女入学,太学则招收六品以下的。从此教育机构与门阀制度开始进行了挂钩。南北朝皇帝创立了文学分系,官学开始朝着文学方向发展,从培养全能型转变成专攻专家型的人才。

a1801.jpg

二,隋唐之后,明清之前

隋唐实现了天下统一,加强了官学的规模。唐朝首先将官学分为直系和旁系两类型,直系分为大专和专科,大本包括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其相当于现在的三所重点高校。专科包括律学、书学和算学,其目的是重点培养专项人才。

弘文馆是门下省直属高校,崇文馆是东宫太子直属管理,共同组成旁系大学。这两个地方入学资格只限于皇亲国戚和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

 

 


(责任编辑:duhaiyan)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