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发展促进度量衡的广泛使用
交换活动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中期,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早期的交换多发生在氏族与氏族之间,仅以偶然剩余的产品相互赠送或交换。根本不需要度量衡器具。
商代的社会生产力无疑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商品生产和交换取得了显著发展,甚至后来把经营货物的人称为商人,商人一词就是由此而沿用下来的。夏商两代已经有了征收赋税的专用度量衡器,商品交换又比较活跃,那么这时期度量衡似乎应该普遍使用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社会有了分工,必然随之发生交换。商品交换从偶然性发展为经常性的活动,出现了“日中为市”这类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交换场地。交换双方仍是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即“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到了商代,进入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奴隶主们的生活欲望越来越高,于是各地的玉石、野禽、金锡、龟贝都从遥远的地方为他们交易运输而聚集到都城大邑。但是这种远距离的商业行为主要发生于部落之间,并且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起着微小的作用。而一般人民需要的却只是一些日常用品,交换的形式仍停留在以物易物的阶段,往往是以粟易器械,以羊易陶罐。双方都是为了换取生活必需品,因此对大小、多少、轻重都不甚计较。这种交换形式几乎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时代久远,古籍中留下来的资料只能是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