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的脂肪上搔痒
作者:朱学勤
有些事情是不能说破的,一说破,大家都觉无趣。比如说,这十几年里,越说越煞有其事的“文化问题”。“文化问题”在八十年代叫“文化热”,在九十年代叫“文化批判”,几乎呈经久不衰可大可久之势。 之所以出现这一局面,原因多多。其中之一,中国知识阶层的结构是否存在一个文人过剩的问题?文人的思维特征是瞧不起工匠式技术思维,有问题喜欢向上走,走向云端,引出一个统摄一切的本源,然后再俯瞰下来,向下作哲学的批判或文学的抒情。这种文学化的哲学或哲学化的文学,构成大陆人文学科的先验氛围,而不是经验氛围,使得这一行当中人的思维方式迟迟不能向下着陆,挣脱中古束缚;而工匠式的经验性思维就比较笨拙,总是贴着地面步行,就事论事,局部问题局部解决,甚至是技术性地解决,轻易不敢把很多不相关的问题搅在一个大局里,然后发一通宏观议论了事。文人传统过甚,又喜欢追寻万物一源,就容易把这个“一源”定位在文人所熟悉的事务上,小如语言文字,大如文化方式,总得与“文”有缘,这样,他们从大学中文系学得的文化评论( 多半是文艺评论) ,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训练就统统派上了用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否因为允许讨论的问题实在太少?那么多人挤在这么狭小的言论空间,是因为再也没有一个话题像“文化”这样本身宽泛无边,同时又可以被讨论,必要时还可以被批判。这样一来,可就苦了“文化”,万喙啄一,啄得体无完肤,身上
有些事情是不能说破的,一说破,大家都觉无趣。比如说,这十几年里,越说越煞有其事的“文化问题”。“文化问题”在八十年代叫“文化热”,在九十年代叫“文化批判”,几乎呈经久不衰可大可久之势。 之所以出现这一局面,原因多多。其中之一,中国知识阶层的结构是否存在一个文人过剩的问题?文人的思维特征是瞧不起工匠式技术思维,有问题喜欢向上走,走向云端,引出一个统摄一切的本源,然后再俯瞰下来,向下作哲学的批判或文学的抒情。这种文学化的哲学或哲学化的文学,构成大陆人文学科的先验氛围,而不是经验氛围,使得这一行当中人的思维方式迟迟不能向下着陆,挣脱中古束缚;而工匠式的经验性思维就比较笨拙,总是贴着地面步行,就事论事,局部问题局部解决,甚至是技术性地解决,轻易不敢把很多不相关的问题搅在一个大局里,然后发一通宏观议论了事。文人传统过甚,又喜欢追寻万物一源,就容易把这个“一源”定位在文人所熟悉的事务上,小如语言文字,大如文化方式,总得与“文”有缘,这样,他们从大学中文系学得的文化评论( 多半是文艺评论) ,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训练就统统派上了用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否因为允许讨论的问题实在太少?那么多人挤在这么狭小的言论空间,是因为再也没有一个话题像“文化”这样本身宽泛无边,同时又可以被讨论,必要时还可以被批判。这样一来,可就苦了“文化”,万喙啄一,啄得体无完肤,身上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