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礼记》中的君子文化及其启示
作者:杜宏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人们特别崇尚的楷模。人们将人的一切美好愿望赋予君子这一文化形象。君子绝不排斥哪一阶级、阶层,无论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有可能达到君子的高度。
首先,君子要正心、持善和谦谨。如《大学》:
“所谓修身在正心者,身有所忿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此所谓修身在正心”
正心是修身的发端,心正才能产生修养品性的愿望。君子修身的基础就是从人的本性出发,不做逆于良心、悖于道德的事,同时也不因施加的外力而使正心的意志受到干扰,还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对于优秀品质的保有,一旦获得便不轻易离身,否则,君子就感到羞耻。正如《檀弓》所说:
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
《礼记》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成书于西汉末年,唐代时取得经典地位。在以后历代中《礼记》的社会影响不断提高,被视为继《论语》以后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礼记》序言)。《礼记》对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形成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促进了有“礼仪之邦”之誉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人们特别崇尚的楷模。人们将人的一切美好愿望赋予君子这一文化形象。君子绝不排斥哪一阶级、阶层,无论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有可能达到君子的高度。
首先,君子要正心、持善和谦谨。如《大学》:
“所谓修身在正心者,身有所忿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此所谓修身在正心”
正心是修身的发端,心正才能产生修养品性的愿望。君子修身的基础就是从人的本性出发,不做逆于良心、悖于道德的事,同时也不因施加的外力而使正心的意志受到干扰,还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对于优秀品质的保有,一旦获得便不轻易离身,否则,君子就感到羞耻。正如《檀弓》所说:
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